作者簡介
麥特.亞伯拉罕 Matthew Abrahams因為名字是A開頭,從小幾乎都是第一個被點名說話,因而練就了超強的臨場反應。身為TED Talk講者,同時也是溝通領域的頂尖專家,他在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組織行為、溝通策略、簡報技巧相關課程,廣受歡迎,榮獲該學院校友頒發傑出教學獎;他也在史丹佛進修推廣教育學程教授公開演說與即興說話課程。除了教學之外,亞伯拉罕也是受歡迎的演講者、溝通顧問及溝通教練。他幫助過無數講者準備重要場合的演說,例如首次公開募股的推廣演說、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致詞、TED 演講、世界經濟論壇演說等等。他的演說影片獲得百萬以上的觀看次數,他主持的 Podcast《思考敏捷,說話機智》不但具有高人氣,也曾得獎。著有《說出自信與魅力:溝通和克服演說恐懼的50個技巧》,幫助許多讀者在簡報時克服焦慮,展現更多自信與真情。
譯者簡介
徐彩嫦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現在每天與文字之靈合作,探索、傳達世界與人性的複雜。歡迎賜教:itzelth936@protonmail.com
作者自序
前言 思考敏捷,說話機智「你怎麼想?」我們或多或少都曾被這個看似無害的簡單問題突襲,在場的其他人等著我們回話,我們卻只能在沉默中尷尬著、焦慮著,甚至嚇得冷汗直流。想像一下,當「你怎麼想?」出現在以下情境,你有什麼感覺?.在多人參加的視訊會議中,你想著午餐要吃的墨西哥捲餅,沒專心聽討論內容,這時老闆突然對你丟出問題。.同事在會議中報告得亂七八糟,會議結束後,突然在電梯裡問你問題。.某家厲害公司的管理層和部分團隊成員找你餐敘,順便跟你面試。用餐時,其中一位高階主管這麼問你。.在大學的大班課堂上,有名的教授隨機點名你回答問題。這種猝不及防的問題難免會令人為難、惶恐,但我們總想要回答得又快又清楚,最好還要有點風趣;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希望出醜丟臉。所以老實說,如果有人問我們這類問題,我們想的其實是:可惡!叫到我了!臨場發揮?還是火燒屁股?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沒人刻意問我們怎麼想,還是常有即時談話的需求:參加婚宴時,朋友突然要你發表感言;登入視訊會議時,其他人都還沒上線,你必須獨自面對很想跟人聊天的執行長;在時尚奢華的雞尾酒會上,同事引介了有潛在合作機會的重要人士;完成一場正式演講後,主持人請你多留十五分鐘,回答現場觀眾的問題。有時我們還會讓自己陷入險境,為了脫困,不得不隨機應變:尷尬失言後,你想挽救局面;展示重要產品的電子設備臨時出狀況,你必須用其他方式推銷;心情不佳時說了氣話,你只能設法道歉;有時腦袋打結,忽然想不起熟人的名字或原本想說的話。很多人一想到要發揮臨場反應說話,往往會覺得很可怕。研究顯示,比起蟲子、站在高處、針尖、殭屍、幽靈、黑暗、小丑等事物,美國人更怕公開發表演說。正式的公開演講還可以事先準備;相形之下,無法事先準備,也不能依賴草稿或小抄的即興演說就更嚇人了。即便是不太擔心公開演說的人,想到說錯話、沒回答好問題或是臨場反應失常的經驗,可能還是會耿耿於懷。為了拙於應付這些場合而氣餒,或是為了可能到來的即興談話機會而焦慮,都很正常,因為我們都希望說話時可以展現俐落的專業形象,能夠真情流露且對答順暢,但欠缺應對技巧和對話的不可預測性都可能讓我們的希望破滅。聚光燈突襲的片刻接下來我想請你做一件事:用平常慣用的方式在胸前交叉手臂,然後放下雙手,接著交換雙手交疊的順序,重做一次。感覺是否怪怪的?你可能有一瞬間不太確定手要怎麼擺、身體忽然無法跟思考同步,感覺很困惑、猶豫,甚至還有點驚慌。這很像有人突然要你回應問題的感覺。你通常會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想說的話,就如同你知道怎麼交叉手臂,可是換個場景之後,例如處於有壓力的社交場合,你可能就會感到惶恐、不知所措。這時你的戰或逃機制會啟動,心臟跳得很大聲、四肢發抖,可能還會出現我戲稱為「管線錯亂」的症狀——平時乾燥的手掌變得汗濕、潮濕的嘴巴變得乾燥。在努力讓自己回神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支支吾吾、欲語還休,也可能答非所問,或是盯著腳尖,手足無措地龜縮在位置上,只說得出「嗯」和「呃」。你甚至可能會完全愣住。在二○一四年的消費電子展期間,《世界末日》和《變形金剛》系列導演麥可.貝在介紹代言產品時,提詞機出了狀況,不得不即興發揮;即使是他很熟悉的題目(也就是自己的電影),他還是幾乎說不出話來。結巴一陣後,迅速道歉下臺。當時一位電視播報員犀利點評:「這可能是導演繼《變形金剛:復仇之戰》之後,最令人尷尬、傻眼的表現。」「我不擅長即興演講」麥可.貝後來解釋那天的行為:「我想,現場演出不是我的強項。」很多人都會認為,未經任何準備就能即興演出,是因為本性喜歡或是有天分;有的人做得到,其他人卻沒辦法。我們會這麼告訴自己:「我本來就不是才思敏捷、口齒伶俐的人。」「我很害羞。」「我都用數字思考。」有的人甚至覺得,他們無法即興演講是因為智力不如人、資質低下。有時,一起災難性事件就足以讓我們一輩子都以為自己不擅言辭。珥瑪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圖書館員,她很希望能在孫女即將到來的婚禮上表達一些祝福,可是一想到要站在大家面前講話,她就背脊發涼。我問她為什麼這麼害怕,她回顧數十年前,一件高中時期的往事—有一次她回答完問題,老師公然在全班面前羞辱她:「我教書到現在,從沒聽過這麼蠢的爛答案。」有了這次的經歷後,珥瑪不再主動積極參加聚會和社交場合。她的人生甚至因此有了重大轉折:她選擇成為研究型圖書館的館員,因為這個職位不太會有充滿壓力的無預警溝通。仔細想想,珥瑪的人生發展受到這麼大的局限,只因為她不想再次經歷即興演說的潰敗。這個案例聽起來似乎很極端,但其實很多人都在做類似的事。過往的失敗讓我們清楚意識到自己無法對答如流,因此我們會害怕進行即興談話。一次失敗可能會連同後續經歷形成惡性循環:一緊張就會表現更差,結果讓我們更加緊張、癱瘓我們的回話能力,到了某個時間點,焦慮會變得難以承受。聽到腦中持續重複著「我做不到」,我們可能寧願縮在陰暗角落,也不敢說出心裡可能還不錯的想法,或可能有所貢獻的提議。於是上課時,我們會坐在教室後排,開會時坐在會議室最不起眼的角落,參加視訊會議時也關掉攝影機和麥克風,盡量避免引人注目。無論是職場或日常生活,不懂得如何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溝通,確實有可能衝擊職涯或人生發展。多年前,我在一家新創軟體公司上班,有一位同事——在此我們姑且叫他克里斯想出一個行銷主打產品的絕妙主意。如果要落實他的想法,公司必須大幅調整既有的商業策略,因此得先審慎評估。大家要求克里斯加以說明,也問了一些有難度的必要問題,他卻愣住了,慌亂地提供一些含糊的答案,說了半天都沒談到重點,完全無法打動主管和同事,以至於大家不再重視他的意見和專業,後來公司決定開除克里斯。半年後,公司採用了新人提出的主意,也就是克里斯當初提的主意。公司會改變,是因為新人在受到質問時可以清晰地表達想法,並說服團隊支持。六步驟讓思考更敏捷,說話更機智我寫這本書是想讓珥瑪、克里斯和任何不擅言辭的人知道:他們不必絕望。我還有一位拙於跟人互動的學生,名叫阿契娜。她剛搬到美國時,轉換了職業跑道,對自己很沒信心,總是盡量避免發言。她回想當時的情況:「我對自己很嚴苛。工作會議時,我會很焦慮、不敢說話。」後來她意識到沉默寡言會拖垮工作表現,害她錯失更好的職涯發展機會。她開始學習、演練一系列談話方法和技巧,談話時總算可以變得比較放鬆、自在。隨著腦中批判的聲音轉弱,自信漸漸增強,她越來越不怕開口講話,或是參與任何需要即興談話的場合。不久後,她已經可以沉著地主持團隊工作會議。一位同事去世時,她甚至沒料到自己會願意在眾人面前致悼詞。 有的人天生比較外向、豪邁、反應敏捷、能言善道,可是就算沒有這些優勢,也不必用我們的不足之處來定義自己,或認為命運已定。能幫我們未經準備就流暢發言的,不是天賦,不是性格,而是面對這項挑戰的態度和做法。很多人在即興社交互動中都覺得綁手綁腳、阻礙重重。有了這樣的預設立場,難免會戰戰兢兢,然後因為害怕而表現得不好。換句話說,造成阻礙的正是自己。如果能少給自己一些壓力,多練習一些有用的技巧,在任何意外的重要場合,都可以對答更流暢、言詞更動人。我們甚至有可能可以炒熱氣氛、「享受」當下。我想說的是,我們都可以學習怎麼思考更敏捷,說話更機智。無論我們是否認為自己和藹可親、能說會道,這本書提供的「思考更敏捷,說話更機智」方法和應對不同情境的說話架構,都可以幫我們在談話中變得更自在、更有自信。「思考更敏捷,說話更機智」方法有六個步驟:一、先承認一件我們早就知道的事——所有形式的溝通都會令人困擾,即興談話尤其如此。我們必須創造一套屬於自己的焦慮管理方案,以便緩解緊張症狀。二、好好反省自己的溝通方式,還有評判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將這些情況視為建立連結和合作的契機。三、允許自己學習新思維,冒險嘗試新方法,把犯過的錯誤當成備而不用的方案。四、傾聽他人的話(或是沒說出來的話),並聆聽自己的內在聲音和直覺。五、利用敘事結構把想法變得更好懂、更簡潔、更吸引人。六、運用簡潔易懂且能引起共鳴的說話風格,讓聽眾更容易專注於我們想傳達的內容。利用一些有效的技巧,我們可以很快就完成這六個步驟的某些部分。但如果想在充分的準備下應對任何即興談話,這六個步驟基本上都是我們必須長期培養的技能。很多人以為,只有天賦異稟的人才能隨時隨地對答如流,他們不是頭腦特別靈活,就是口才特別好。有的人確實有這些天分,然而即興談話的祕訣其實是「練習」和「準備」。只要肯投入時間、改掉舊習慣,刻意練習更多說話方式,我們都能成為口才更好的人。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我們的確可以針對難以預期的談話場合有所準備,而且勤加練習某些技能可以讓我們更自在地表達想法、更充分地展現人格魅力。學習任何新技能都一樣,最好先別給自己太多壓力。請記住,你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練到隨時隨地都應答如流,別逼自己馬上就做到這種程度。你願意精進自己的說話技能,已經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有些人根本沒想過要怎麼應對即興談話,有些想過的人則是不敢採取行動。你願意打開這本書,證明你不但有所覺察,也有勇氣改變。學會從容即興談話需要耐心、決心、平常心,不過就像所有我教過的學生一樣,你會發現:這一切足以改變人生。人生不是 TED 演講當我們想到即興溝通,最常見的有害迷思之一是,「厲害、動人的說話者完全不會說錯話」。看看那些成功的 TED 演講者,完全不看小抄,自然地完成精湛的演講。還有蘋果的史蒂夫.賈伯斯、前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他們總能以扣人心弦的話語迷倒廣大觀眾,並以此著稱。事實上,TED 演講者多半有背稿,有時講稿還經過潤飾。至於賈伯斯和歐巴馬這類意見領袖,還會花費好幾個月排練、完善演說內容。我們往往會以為,這種經過規畫和優化的演說,跟平日時常出現的即興談話沒什麼兩樣,因此我們會用有稿演講的水準來評估自己的日常對話表現。這是不對的。與其要求自己像在演講時那樣完美說話,不如接納缺失,專心做好當下能做的事。訓練自己降低評判標準,可以減輕壓力,更有益於我們完成溝通目標。其實,老是想著要「說對話」,只會增加說錯話的機率。如果一直想記起成功經驗,或固定用一種方式說話,我們很可能會因為心力都集中在回想做過的事,而忽略了當下應該要聆聽和觀察的事,結果反而沒能適切、真誠地回應眼前的情況。如此一來,我們便遠離了讓思考更敏捷、說話更機智的真正目標:好好做自己,把握當下與對話者的連結。古典鋼琴家公開演奏蕭邦練習曲前,會先背下所有音符,以期在演出時有完美表現。但不可預測的談話比較像是爵士樂,我們要即興創作,並試著辨識周圍對話者的節奏,跟他們一起律動。想成為好的即興創作者兼談話者,得先拋開對溝通的成見,掌握一套新技能—快速、精準地接收周遭環境的信號;衡量聽眾的需求,根據這些需求調整表達方式;管理我們的恐懼,以免受控於恐懼。我的意思不是說日常生活完全不需要規畫過或排練過的談話,其實正好相反。但我們當中有不少人已經學會這類溝通方式,甚至有點太擅長了,所以我們要平衡一下,好好練習即興談話。學會新方法和新工具後,那些我們已經習慣的溝通方法和技巧,依然會保留在可應用的選項中,有必要時還是可以拿出來用。容易被點名的好處還記得因為老師惡評而跑去當圖書館員的珥瑪嗎?我正好有截然不同的成長經驗。我的姓氏是A開頭,這件很普通的小事造就了現在的我,讓我得以寫出這本書。原因是,很多老師和掌權者習慣用姓氏的字母排序點名,我往往是第一個被點到的人。我很清楚記得,從小到大只有兩次不是第一個被叫到名字(如果你好奇的話,另外兩個先被叫到的姓分別是亞伯特︹Abbott︺和艾比︹Abbey︺)。因為總是第一個講話,我不會有機會參考其他人怎麼回答,通常也沒什麼時間準備。從小學開始,我就成為老是要即時回話的孩子。起初我覺得很煩,後來習慣了之後,就不再那麼拘謹,會嘗試用不同方式說話、搞笑來試探大家的反應。其他人似乎很慶幸在被叫到之前可以先聽到我的想法。這些正向回應給我很大的鼓舞,於是我又做了更多嘗試,說話時越來越不緊張,也會抓住各種發言機會。到了高中,大家都認為我是喜歡先發表意見的外向者,有的人甚至覺得我很風趣幽默或魅力十足。所以,我真的生來就風趣幽默、魅力十足嗎?當然不是—問問我家孩子就知道。我只是在日常社交情境中有大量的即興經驗,持續操練久了,就習慣成自然。我希望你也可以像我一樣,在即興談話的情境中變得自在又自信;而且你不必改姓氏也做得到。
章節目錄
推薦序 理解思維與說話之間的關連,你會更快樂! 王介安推薦序 成為一個在不同場合都能掌握機會的溝通高手 鄭志豪各界推薦前言 思考敏捷,說話機智第一部 「思考更敏捷,說話更機智」的方法第一章 馴服焦慮小怪獸——冷靜第二章 讓平庸更平庸——解放第三章 注意你的思維模式——翻轉第四章 站好!先別做任何事——傾聽第五章 組織你的即興力——架構第六章 即興談話中不能說的祕密——關注第二部 在特定場合說話更機智應用一:認真閒聊應用二:敬酒嗨起來!致詞和開場介紹都OK!應用三:完美提案,不完美也沒關係應用四:征服問答時間應用五:回饋意見不搞砸應用六:道歉的祕訣結語 現在,我們開始吧!附錄一:特定場合用的架構附錄二:提供新素材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