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炒作還是真相?媒體與科學家關於真相與話語權的角力戰:從基改食品、動物實驗、混種研究、疫苗爭議到疫情報導的製作(中文書)

書名 是炒作還是真相?媒體與科學家關於真相與話語權的角力戰:從基改食品、動物實驗、混種研究、疫苗爭議到疫情報導的製作(中文書)
Beyond The Hype: Inside Science’s Biggest Media Scandals From Climategate to Covid
作者 費歐娜.福克斯
(Fiona Fox)
譯者 陳岳辰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2025-03-08
ISBN 9786263904538
定價 520
特價 79折   410
特價期間:2025-04-01~2025-06-30
庫存

即時庫存>5
分類 中文書>社會科學>大眾傳播

商品簡介

當科學遇上媒體,誰能掌控真相?
科技媒體中心(SMC)執行長的二十年變革之路,
瞭解科學與媒體關係的必讀之作!
關於這些曾占據新聞版面的醫療與食安事件,
例如毒雞蛋、基因改造食品、輻射食品、新冠疫苗……
什麼是事實?什麼又是媒體炒作、政治操弄?
走過這些熟悉的事件,媒體的報導與科學事實的說明影響著大眾的認知。

▎炒作之外,尋求科學研究的公開透明
這是一本挑戰我們對科學與媒體信任的作品。當科學真相不再簡單直接,當新聞標題背後暗藏利益與操作,《是炒作還是真相?媒體與科學家關於真相與話語權的角力戰》將幫助我們看見科學界與新聞媒體之間的重要關係。

▎當科學家沉默,當真相被隱瞞,科學傳播的裂痕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
費歐娜‧福克斯(Fiona Fox) 帶領我們深入剖析過去二十年科學界最具爭議的故事,如:當轉基因食品的「恐懼標題」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身為科技媒體中心的執行長,如何肩負起說服科學家站到媒體面前說明的責任。她在新聞戰場的聳動標題中,盡力維護科學研究結果能夠被正確傳遞,以及各項資訊的公開,捍衛大眾對於科學的信任。

如果你想知道:
¤ 科學溝通的透明性,如何影響我們對現代重大科技、生化、醫學議題的理解?
¤ 為何科學家選擇「沉默」或被「禁聲」,而這又會帶來何種影響?
¤ 科學的複雜與微妙,如何在媒體的喧囂中失去立足之地?

本書推薦給:
✓ 對科技、媒體與社會影響交集感興趣的人
✓ 關心重要科學議題的讀者
✓ 渴望瞭解科學報導重要性的讀者

誠摯推薦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 陳璽尹
中正大學特聘教授/台灣科學媒體協會理事長 黃俊儒
PanSci 泛科學

各界讚譽
★「當科學成為頭條新聞時,費歐娜‧福克斯……總在事件的核心位置。」
——《金融時報》

★「這才是科學應該被討論的方式。」
——賈斯汀‧韋伯

★「一本坦率的內幕記述……[福克斯] 揭示了前線科學如何像任何政治劇一樣混亂、複雜且充滿派系鬥爭。」
——安賈娜‧阿胡賈,《Spike: The Virus Versus the People》合著者

★「媒體對科學故事和突破的報導方式從未如此重要和切題……這本書應該列為推薦讀物。」
——吉姆‧艾爾–哈利利,《The Life Scientific》主持人

★「疫情一再顯示出準確報導科學的重要性……福克斯提供了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描繪了這場持續鬥爭的起伏。」
——大衛‧斯皮格霍爾特,《The Art of Statistics》作者

★「一部生動的記述,揭示了記者與科學家如何互動。」
——戴維‧威利茨,前英國大學與科學部長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是炒作還是真相?媒體與科學家關於真相與話語權的角力戰:從基改食品、動物實驗、混種研究、疫苗爭議到疫情報導的製作

作者簡介

費歐娜‧福克斯Fiona Fox 費歐娜‧福克斯(Fiona Fox)於2001年成為科技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的創始領導人之一。她的成就獲得了多個獎項,包括2014年因她在科學服務方面被授予的OBE勳銜(大英帝國勳章)。在2023年,她因在科學媒體關係方面的工作而當選為皇家學會的榮譽會士,並擁有皇家生物學會、英國藥理學會和醫學科學院的榮譽會士稱號。她還擁有布里斯托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她定期為科學刊物和國家報紙撰寫文章。

譯者簡介

陳岳辰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現任專業口筆譯者、大學兼任講師,並參與多款軟體及遊戲中文化專案。譯作有:《死亡之門》、《御劍士傳奇》、《非理性時代:天使微積分》、《非理性時代:渾沌帝國》、《非理性時代:上帝之影》、《無名之書》、《我無罪》、《無罪的罪人》、《原罪》、《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誘惑者的日記》、《失控的同理心》、《再啟蒙的年代》、《理性》等書。

名人推薦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 陳璽尹  費歐娜從二十年前英國的新聞事件寫起,我們卻時時看見書中倒映著此時臺灣的身影。科學與新聞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我進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工作之前的學術領域,從來不曾觸碰到。那時的我們,視必要且嚴謹的動物科學實驗為當然,認為媒體應該盡可能忠實描述科學,更常因為媒體描述科學時的錯誤而憤慨不已。但另一方面,我們同時也是重視生態價值,捍衛生命權利,反對權威與謊言的科學學生。然而在許多具有爭議性的科學議題上,具備以上知識、經驗與觀點的「我們」,時常感到混亂。  我在二〇二二年代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動身前往倫敦,參加全球科學媒體中心的國際會議。那是我們受到國際認可加入網絡後,第一次出席。會議中,我見到了世界各國同為科學與媒體奮鬥、遙遠而親密的夥伴。也是在那次會議上,我見到了先行者費歐娜,拿到了她親贈的英文版Beyond the Hype。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原為國科會的旗艦計畫。計畫初期,多位科學傳播、科學及新聞學者組成歐洲參訪團,因緣際會拜訪了英國科學媒體中心,隨後奔走爭取首筆經費,在臺灣籌組科技媒體中心。當時我並非因仰慕其價值而就職,但在第一年的工作中,我大量閱讀英國科學媒體中心甫成立時發表的科學家意見、當時的新聞與費歐娜的專欄,進而尋獲本書所提及的多個經典案例,例如基改與大鼠實驗、氣候門駭客事件,以及引發全球謠言四起的麻疹疫苗與自閉症研究起源。越是理解過去,我越是受到感召,更是因為科學媒體中心堅守的價值,讓臺灣與世界齊步,擁有了獨立的科技媒體中心。  我曾讀到費歐娜寫過這麼一句話,她說,「我不在乎社會大眾最終是不是支持基改作物,我在乎的是大眾有沒有接收到最好的植物科學家的意見。」與其說科學媒體中心是為科學而戰,不如說,我們與科學家和記者站在同一陣線,盡其所能捍衛大眾的知情權利。  然而,「維護大眾知情權」這句話,執行起來卻異常複雜。我們常能輕易標定出牽涉其中的層層機構,例如說政府部會、行政智庫或各大學術機關,我們卻很難關注到牽涉其中每一個各司其職的角色,在現實中的掙扎與為難。英國科學媒體中心的運作邏輯非常簡單:無論何時、何事、何地,無條件支持科學家第一時間公開向記者說明現有科學證據的解釋強度,以及眼下科學研究的侷限。但因為實際上手握書寫事實大權的人是記者,而記者的書寫角度與受訪機關的立場不一定相同,雙方不免緊張。一個擁抱新聞自由的社會,不會期待記者是特定立場的傳聲筒,但一旦彼此立場不同,記者採取的角度又會成為眾矢之的。  面對這亙古的兩難,費歐娜選擇的策略是開放、透明與誠信。科學媒體中心的角色,並非要支持或反對特定立場,而是在正反之間,撐出一個根據科學證據而存在的討論空間。在是非黑白之外,更相信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根據證據討論的機會。而這個空間才能讓記者信任資訊並無隱匿,證據得以呈現,討論得以展開,而不必要選定立場大力抨擊,這也才能讓新聞媒體成為民主國家中不可或缺的第四權角色。  在新聞式微,數位資訊大量湧進我們閱聽環境的時代,當我說起新聞之於民主社會的價值,我們又應該如何支持記者、改變搖搖欲墜的新聞產製系統,就連新聞從業者也說我天真。但總有一些事情不能放棄,而好在英國科學媒體中心在這二十年間讓我們看到理想是能夠實踐的,現況是可以改變的。  我對本書在臺灣出版感到雀躍,這正好補足了我們借鏡歷史的需求。然而,也不免扼腕,若能更早讀到這本書,或許我們在臺灣的工作能少走一些彎路。國際科學媒體中心網絡中,臺灣目前仍是亞洲唯一成功運作的國家。這既與我們的民主、新聞自由、公民社會的蓬勃發展息息相關,更能顯示臺灣社會追求真相的態度──我們渴望資訊的公開透明,也重視基於證據的理性對話。我也相信,這些故事不僅是故事,其中儘管曲折卻仍舊走出一條清晰道路的經歷是盞明燈,照亮我們的每一個選擇。

章節目錄

推薦序序1:基改戰爭科學家與「科學怪人食品」之間的角力2:絕口不提公開動物研究的漫長道路3:起初,他們抓共產黨人圍繞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研究的激辯4:炒作、希望與混種人類與動物混種研究的論戰5:解雇大衛.納特科學的政治化6:科學家對懷疑論者氣候門的故事7:從水災到福島如何應對突發新聞8:性別歧視的教授?蒂姆.亨特的慘痛經驗9:同床異夢科學家與科學記者間的緊張關係10:瀕危生物?為科學公關人員辯護11:以科學為本在全球疫情中製作報導的挑戰致謝
oracle.sql.CLOB@31bad6e6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