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呂珮綾一九九七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曾獲台中文學獎、新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文字作品散見副刊。合著有《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撰寫詞條001—形式/內容 002—隱喻 003—意象 004—象徵010—結構 012—抒情 041—詩意 042—分行/迴行043—節奏 044—音樂性 046—陌生化 049—新詩/現代詩/現代派運動054—文學獎 061—文類 070—圖像詩 089—象徵主義 090—超現實主義092—兩個根球論班與唐一九九三年生,曾獲台積電文學賞等文學獎,著有歷史小說《食肉的土丘》、《安雅之地》。寫小說之餘,嗜好探勘有趣的台灣歷史,經營YouTube頻道「熬夜的便當(BenDon)」。撰寫詞條013—反諷 015—幽默 016—黑色幽默 018—田野調查020—人物/角色 028—逆轉與發現 031—情緒曲線 037—三一律038—三幕劇 039—高概念 045—理想讀者 055—文藝營 056—悲劇057—喜劇 088—現代主義 096—讀者反應批評理論 100—離散文學秦佐屏東人,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歐語系西班牙文組,另輔中文系,目前就讀政大語言學研究所。曾任長廊詩社顧問,現為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喜歡海洋、光影、寂靜、讀與寫。曾獲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臺中文學獎、屏東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擱淺在森林》。撰寫詞條009—寫實 014—口語化 019—閱讀動機 024—運鏡 032—對白與獨白059—魔幻寫實 065—同志文學 066—非虛構寫作 071—散文詩078—BL小說 079—百合小說 081—能指/所指 084—浪漫主義 086—自然主義 094—結構主義 095—解構主義陳泓名小說、散文創作,成大水利工程系畢業,獲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獨立書店楫文社負責人。出版小說集《湖骨》、中篇小說《水中家庭》。撰寫詞條006—核心 011—風格 022—場景 025—情節/故事026—高潮、反高潮 040—機械降神 050—○○化:詩化/散文化/戲劇化058—意識流 062—純文學 063—原住民文學 064—自然書寫 072—類型小說073—言情小說 085—現實主義 098—後現代陳冠宏一九九六年生,專職文字工作與活動策劃。長篇小說創作計畫《東宮行啟》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曾任「雲端漫遊」獨立書店線上展、「南島嶼族」文學市集策展人,合著有《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撰寫詞條005—主題 007—離題 008—虛構 017—典故/致敬/抄襲029—伏筆 030—衝突/張力 034—敘事觀點 035—敘事腔調 053—媒介060—後設 067—飲食文學 068—恐怖文學 076—奇幻小說 077—科幻小說087—馬克思主義 099—後殖民盞彧本名吳俊賢。關注文學教育的跨域應用、創傷與成長敘事。畢業於東海中文系、清華台文所,「想像朋友寫作會」第一屆總幹事。二○一九年「眾聲起噪—顛島文藝營」總召。補教業、桌遊編輯、文學&教育企畫工作者。撰寫詞條021—角色動機 023—轉場 027—懸念 033—細節 036—英雄之旅047—敘事 048—冰山理論 051—鄉土/本土 052—陰性書寫 069—成長小說074—武俠小說 075—推理小說 080—作品、文本、論述 082—作者之死 091—存在主義 093—新批評 097—女性主義總顧問朱宥勳一九八八年生。畢業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長為現代小說、文學批評。曾獲金鼎獎、林榮三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台積電青年文學獎。已出版個人小說集《誤遞》、《堊觀》、《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評論散文集《學校不敢教的小說》、《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作家新手村」系列二冊、《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長篇小說《暗影》、《湖上的鴨子都到哪裡去了》,散文《只能用4H鉛筆》。與黃崇凱共同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並與朱家安合著《作文超進化》。曾擔任奇異果版高中國文課本執行主編,並於鳴人堂、蘋果日報、商周網站、想想論壇等媒體開設專欄。個人網站:https://chuckchu.com.tw 。撰寫詞條及篇章083—互文性序:路障與繩梯第一區「創作觀念」導言:培養高手的眼力第二區「圈內行話」導言:「自己人」的氣息第三區「文學理論」導言:文學真的需要那麼「理論」嗎?
作者自序
序路障與繩梯不少初次接觸文學的人,可能都遇過這類情況:明明自己讀過了某本書,讀完覺得還算明白;但一翻看書評或推薦序,卻反而被這些專家的評述搞昏了頭。專家說某小說「節奏張弛有度」,或說某詩「意象精準」,或說某本書的「形式略顯粗糙」……奇怪了,我們自己閱讀的時候,怎麼就沒看到「節奏、意象、形式」在哪裡?莫非他們都有通靈之術,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東西?這還沒完,如果你再交叉比對同一作品的不同評論,頭只會更暈。某甲說一本詩集「富含音樂性」,某乙卻說同一本詩集「放棄追求音樂性」,這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同樣是文學前輩,竟然會做出火車對撞的結論?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先去搞清楚他們使用的這些名詞是什麼意思,於是上維基百科查了一下—恭喜你,你又會遇到新一波災難:維基百科要不是沒有相應詞條,要不就是有詞條了,但寫得詰屈聱牙。你為了查詢一個自己不懂的專有名詞,又誤吞了十個新名詞。現在好了,如果繼續查下去,會不會一路查到下個月圓之日,還沒辦法解答最初的疑惑?——文學人到底有什麼毛病,要搞出這麼多複雜的詞彙?這本《文學關鍵詞100》,就是為了協助新手讀者和新手作者解決上述困惑而生的。不瞞你說,每個看起來學識淵博的作家、學者、評論家,一開始接觸「文學」的專業知識時,大概都有和你一樣的困惑。只是,他們可能憑著強大的意志力,在漫長年月的跌撞摸爬裡,終於久病成良醫,熬出一套自己的心法。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義務如此苦熬,也並不是只有這麼一條天堂路,才能讓人爬進文學殿堂。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和說明,很多文學名詞,及其背後的理論體系,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困難。秉持此一信念,文學團體「想像朋友寫作會」的一群年輕寫作者集結起來,共同編寫了這本《文學關鍵詞100》。本書由班與唐、陳泓名、秦佐、盞彧、陳冠宏和呂珮綾六位作者主筆,每人負責十餘條詞彙的編寫。我則負責數篇導言和最後的文字修潤。從文學圈「排資論輩」的習性來看,這些作者都稱不上資深,並不是文學史裡的名宿。然而,我認為這正是本書最大的優點—他們都是剛出一、兩本書,或者即將出書的新人作家/準作家,這也意味著,他們的閱讀品味、養成背景、用語習慣,最能貼近「新人讀者/新人作者」之所需。如果找一批中研院院士和國家文藝獎得主來編寫同樣一本辭典,或許能寫出功力精純、思想深邃之作,但這會不會又回到文章開頭的那種困境裡呢?因此,本書的定位不是「老師教你」,而是「學長姊帶你」。就像我們參加學校社團,那些比我們早幾年踏進圈子的學長姊,正好經歷完一輪新鮮熱辣的成長歷程。他們最知道新人哪裡會搞不懂,哪裡會需要出手扶一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採取「詞典」的形式,而非寫一本「文學導論」。市面上優良的文學導論很多(比如湯瑪斯.佛斯特[Thomas C. Foster]《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但新手就算讀通了這些導論,實際進入研討文學的場合時,還是會被大量的陌生名詞淹沒。相對的,提供給新人的「詞典」型著作就非常少見了。懂行的人或許能舉出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和廖炳惠的《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這兩本書確實非常經典,也對本書的編寫有極大的幫助。但讓我們面對現實吧:它們顯然都不是為了「新人」而寫的,不是為了普通讀者或有志創作者,最能從它們獲得益處的,應當是有志於成為學者的人。然而,學者及其學徒,會是最大宗的文學讀者嗎?不應該是,我們也不希望是,對吧?唯有更多的普通讀者,才能支撐起具規模的文學體制。前述種種考量之下,這本《文學關鍵詞100》便形成了如今的樣貌。我們花費三年多的時間籌備本書,先以網路問卷的方式,收集了人們最好奇、最困惑的文學關鍵詞。經歷多次會議討論後,我們最終篩選出一百個常用詞條,並且開始了馬拉松式的編寫過程。每個詞條,我們都盡力控制在千餘字左右的篇幅,以求言簡意賅地讓新人入門。當然,某些實在太過複雜的概念,字數還是可能稍微膨脹。編寫時,我們也依循如下原則:1、盡量以直述句提供明確的定義(是什麼)與區分(不是什麼),避免讀者越讀越糊塗。2、盡量簡要勾勒歷史脈絡,適度提及經典的作家、作品與學者。3、盡量以台灣文學或當代流行文本為例,一方面說明詞彙的內涵,一方面也方便讀者延伸閱讀,使理論概念能落實到文本裡。當然,以這樣的規格來介紹「意象」、「主題」甚至是「後現代」、「存在主義」這類內涵複雜的名詞,勢必有所簡化。本書裡的任一詞條,都是寫成一篇論文、甚至寫成好幾本書也不奇怪的規模。在此,我們取捨的標準是「以新手讀者/新手創作者的需求優先」,先思考新手會在什麼場合聽到、在什麼情境使用這些詞彙,再決定優先提及哪些內容。比較細緻的學術脈絡,就只能暫且割捨。如果讀者有興趣進一步探索,我們也會在詞條內文盡量提及相關的關鍵詞,留下延伸閱讀的線索。總之,我們希望能轉化這一百個常用的文學詞彙,讓它們從「路障」變成「繩梯」,讓人們能深入文學殿堂。也因為詞條數量不少,在全書結構上,我們便稍作設計,將詞條依序分成「創作觀念」、「圈內行話」和「文學理論」三區,每一區也都有簡要導言。各詞條可以獨立閱讀,真的當「詞典」來查閱;也可以依照我們安排的順序,逐步建立文學觀念。當然,三個區塊的分類並不真的涇渭分明(比如,我們要怎麼說「存在主義」只是文學理論,而無涉創作觀念?「陌生化」又怎麼會只是創作觀念,不是文學理論或圈內行話?),只是透過大致的分區,建立由淺至深、由單點而體系的閱讀引導。在閱讀過程裡,讀者也會自然發現,許多詞條之間互相關涉咬合,終究會形成一套四處連通的網路。如果你一路讀下去,逐漸有左右逢源、前後呼應之感,恭喜你,你對文學的理解已然更進一步、略有小成了!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六位作者的投入與耐心。在過去三年內,他們幾乎每個月都要剋期完成一定數量的詞條,並且協助審閱他人的詞條。初稿完成後,又分別經歷了二到三輪的修改,其中甘苦,是遠遠超過他們所能獲得的報酬的。如果在我還是文藝青年的時代,就有這麼一群「學長姊」的引導,想必能少走很多冤枉路吧。而雖然我們已經竭盡全力,但本書涉及層面之深之廣,是不可能沒有缺漏或偏重的。我們不揣淺陋,推出這本《文學關鍵詞100》,也是希望提供一個起點,讓文學圈對我們常用的名詞,能有一套討論的「本事」,哪怕是糾正、辯駁、顛覆,也起碼有一個基礎,不至於讓圈外人覺得我們總是在抽象概念裡買空賣空。如果順利,我們也期待這本《文學關鍵詞100》可以如同國外許多文學入門書一樣,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改版、增補。畢竟,文學關鍵詞從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不應是路障,可以是繩梯,更應是文學史的琥珀,為我們保留每一個時代的文學基因。閒話休提,讓我們言歸正傳吧。下一頁開始,就是詞典的正文了。祝你旅途愉快,每一步攀登都能找到穩固的落腳處。
章節目錄
序:路障與繩梯第一區 創作觀念導言:培養高手的眼力001—形式/內容002—隱喻003—意象004—象徵005—主題006—核心007—離題008—虛構009—寫實010—結構011—風格012—抒情013—反諷014—口語化015—幽默016—黑色幽默017—典故/致敬/抄襲018—田野調查019—閱讀動機020—人物/角色021—角色動機022—場景023—轉場024—運鏡025—情節/故事026—高潮/反高潮027—懸念028—逆轉與發現029—伏筆030—衝突/張力031—情緒曲線032—對白與獨白033—細節034—敘事觀點035—敘事腔調036—英雄之旅037—三一律038—三幕劇039—高概念040—機械降神041—詩意042—分行/迴行043—節奏044—音樂性第二區 圈內行話導言:「自己人」的氣息045—理想讀者046—陌生化047—敘事048—冰山理論049—新詩/現代詩/現代派運動050—○○化:詩化/散文化/戲劇化051—鄉土/本鄉土052—陰性書寫053—媒介054—文學獎055—文藝營056—悲劇057—喜劇058—意識流059—魔幻寫實060—後設061—文類062—純文學063—原住民文學064—自然書寫065—同志文學066—非虛構寫作067—飲食文學068—恐怖文學069—成長小說070—圖像詩071—散文詩072—類型小說073—言情小說074—武俠小說075—推理小說076—奇幻小說077—科幻小說078—BL小說079—百合小說第三區 文學理論導言:文學真的需要那麼「理論」嗎?080—作品、文本、論述081—能指/所指082—作者之死083—互文性084—浪漫主義085—現實主義086—自然主義087—馬克思主義088—現代主義089—象徵主義090—超現實主義091—存在主義092—兩個根球論093—新批評094—結構主義095—解構主義096—讀者反應批評理論097—女性主義098—後現代099—後殖民100—離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