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要什麼?:一個心理師與促成改變的十二場談話,看見內在渴望,擺脫失序人生(中文書)

書名 我們想要什麼?:一個心理師與促成改變的十二場談話,看見內在渴望,擺脫失序人生(中文書)
What We Want
作者 夏洛特.福斯.韋伯
(Charlotte Fox Weber)
譯者 蔡孟璇
出版社 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08-29
ISBN 9786263497733
定價 480
特價 79折   379
特價期間:2024-08-27~2024-10-31
庫存

即時庫存>5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心靈雞湯

商品簡介

明知他不適合,還是繼續跟他在一起?
為了工作付出一切,才能證明自我價值?

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想要的太多,
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了解你的欲望,才能活出真實自我──


家境富裕、生活美滿的社交名媛泰莎,臨終前才承認自己說了一生的謊言;已婚的傑克必須透過花錢找伴遊,才能維繫自己的婚姻;遭到約會強暴的亞絲翠,不明白自己為何沒有求救……他們都是心理治療師夏洛特•福克斯•韋伯(Charlotte Fox Weber)的客戶,其背景和困擾各不相同,但所有人都被一個共同的問題糾纏:「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欲望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你的真實自我
生而為人,我們有各種欲望,有的欲望相當普遍(想要被愛、想要被關注),有的欲望則相當矛盾(想有歸屬感,但也想保有自由),以及那些不應該想要的欲望。

因此,我們不會把所有欲望展現出來,對於不符合社會規範或自我信念的欲望,我們往往會否認、隱藏或壓抑,然而無法實現的欲望不會消失,只會變形,就像書中渴望被他人認同的思茵,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工作狂;莎曼莎和男友之所以頻繁吵架,是為了重拾過去的激情──事實上,那些祕密的欲望,才是通往內心真實自我的關鍵。

▍走進諮商室,是為了理解和接受原本的自己
一名心理治療師邀請我們走入她的諮商室,她以富含文學性的視角,透過十二位案主的故事和諮商過程,專注探索愛與被愛、權力、關注、自由、歸屬感、控制、獲勝等這些普遍又基本的欲望。每當她溫柔引導案主更深入了解自己,問他們:「你想要什麼?」時,也在提醒我們看見自身的渴望。

本書有如身歷其境的書寫方式,讓我們看見一個心理師如何引導人們走出困境,洞察自身。理解會帶來療癒,接受則發生改變。也看她在過程中時而耐心聆聽,時而承認自己的局限和無能為力,打破心理師應該「什麼都知道」的神話,為現代心理治療提出全新的洞見和觀察。

▎本書金句
◆我們在尋找真愛的路上,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預設立場,認為愛的樣貌非得是某種樣子。
◆我很珍惜治療中頓悟的時刻,這使我們承認現實,檢視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清楚便是一種仁慈。
◆治療師也無法避免會有偏見。是的,我們努力在心中保有多樣的觀點,我們知道自己獲得的是經過曲解的事件版本……這種偏見純粹是身而為人不可避免的面向。身為治療師,我所能做的就是保持這樣的覺察。
◆即使我們躲起來,依然渴望有人看見我們。
◆如果你要幫助我做自己,你就必須做你自己,而我也必須做我自己。
◆當人們發現我很頹廢、被虐待的時候,他們會更容易讚美我……然而,當一個年輕女子自我感覺美麗,而且喜歡自己的外貌時,她卻不知為何變得令人無法忍受。支持一個受害者,比支持一個喜歡她自己樣子的女人要容易得多。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我們想要什麼?:一個心理師與促成改變的十二場談話,看見內在渴望,擺脫失序人生

作者簡介

夏洛特.福克斯.韋伯(Charlotte Fox Weber)心理治療師。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和巴黎,隨後就讀於布里斯托大學,主修英語和哲學,並於塔維斯托克與波特曼信託基金會、精神分析學院、WPF和倫敦攝政大學接受心理治療訓練。她是英國心理治療委員會(UKCP,全名為UK Council for Psychotherapy)的註冊與合格會員,也是英國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協會(MBACP,全名為British Association of Counselling & Psychotherapy)的註冊成員。夏洛特於二○一五年創辦了「生命學院心理治療」(The School of Life Psychotherapy),目前於私人診所執業,並是「檢視人生」(Examined Life)的共同創辦人,她還是約瑟夫和安妮.阿爾伯斯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之一。本書是她的第一本商業著作。

譯者簡介

蔡孟璇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曾獲兩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譯有《能量醫療》、《心靈能量》、《奧修心的十四堂課》、《金錢的靈魂》、《阿迪亞香提覺醒四書》、《告別娑婆3》、《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覺醒父母》、《轉念,佛心自在》、《在定靜中成為自己》、《關係的追尋》、《論死亡與臨終》、《蘇格拉底教我的最後一堂課》、《正念教養培育好人》等多部身心靈類作品。賜教信箱:windhorse7@gmail.com。

作者自序

前言我曾有多年的時間投入心理治療,等待著治療師詢問,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但從來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我讓許多小小的欲望與重大阻礙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追求著一些對我重要的事,同時也以無數種方式在限制我自己。我老是惦記著種種負擔,而非各種可能性。問我想要什麼!什麼能讓我整個人活過來?我請求得到允許。羞恥與驕傲反覆出現。雖然我渴望海闊天空,卻有種狹隘感阻止我全然投入我的生活。終於,我厭倦了等待和受困的感覺,開始在自己成為心理治療師時提出這些問題。與成千上萬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合作時,我對探索深層渴望這件事所帶來的興奮心情感到震撼。無論多麼黑暗,無論情況如何,慢慢過濾出我們想要什麼,能驅策我們前進及有所展望。了解自己的渴望能讓我們回歸自心,那是一張讓你成長高飛的跳板。我們都有欲求,也都有內心的矛盾。有些渴望我們會表現出來,有些我們則隱藏起來,甚至連自己都無法察覺。我們深層的渴望讓我們感到恐懼,也讓我們感到興奮。我們害怕失敗,卻也對成功感到焦慮。認識並理解自心的渴望能幫助我們面對自己,不再退縮,激勵我們過一個更完滿、更喜悅的生活。我們表現和隱藏欲望的方式是經過社會化的。我們假裝以正確的方式想要一些適當的事物。我們會放逐那些不該擁有的欲望,並將心中的祕密渴望放進一種心理儲藏設備裡,也就是我們未曾活過的人生。我們不但對他人保守祕密,也對自己保守祕密。當我們能夠坦露並談論這些被放逐的渴求時,著實是一大突破。面對我們的祕密渴望是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必須面對令人痛苦的懊悔和懸而未解的幻想;從過去以來一直縈繞心頭,至今仍困擾我們的事。有時我們所揭露的祕密是自己知道的事——婚外情、上癮症、執念等,但有時,我們的祕密是連自己都還不曾聽聞的未知故事。祕密渴望牽涉到我們所有的「應該」——我們應該想要什麼,或應該做些什麼來得到它。我們陷入困境,是因為害怕失敗,而且對自己的渴望感到矛盾。取悅他人和完美主義,都可能讓我們不敢大膽嘗試新的體驗,我們在逃避中原地踏步。我們用藥物和酒精麻痺自己。我們只是在演戲,將一部分的自己藏起來。我們想要那些覺得不該要的東西,不想要那些認為應該要的東西。我們總是對自己的真實感受產生矛盾心理,太努力去按照劇本過生活。《我們想要什麼?》一書鼓勵你去認識並接受自己的欲望,它提供你另一種方式,避免我們一再遭到羞恥感的糾纏,讓它打壓我們的祕密渴望。擺脫困境的最佳方式就是去了解我們的欲望,認識它們的意義並釐清自己的優先順序。在幻想世界裡,我們會想像自己的人生是何模樣。總有一天,我們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要是某件事變得不同,或我們做出不同的選擇,人生就會是我們想要的模樣。然而,「要是」和「總有一天」的幻想一直在玩弄我們,用對過去和想像之未來的驚鴻一瞥引誘我們,同時阻礙我們全心去兌現當下人生裡的種種可能性。本書的故事描述的是各個不同年齡層和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在面對自己潛在渴望時內心的掙扎過程。透過直面自己的渴望與真相,他們才能開始找出解決之道。《我們想要什麼?》一書將幫助你進入內心深處,接受你對他人、對自己所隱藏的東西,並幫助你在度過這寶貴的一生時,能透過覺察,朝著找到自己真正渴望的道路前進。

名人推薦

王雅涵│心理師的歡樂之旅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精緻、深刻且總是慷慨不已,《我們想要什麼?》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夏洛特並沒有提供能夠改變人生的簡單答案,而是邀請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以及其中耀眼的複雜性。這讓我對活著充滿興奮。──娜塔莎・倫恩(Natasha Lunn),《愛的對話》(Conversations on Love)作者通過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她的私密治療對話,韋伯強而有力地證明:「欲望」是通往更好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實現的途徑。本書揭開了諮商師和案主之間治療過程的神秘面紗,讓我們相信有效的諮商確實能夠改變生活,甚至能說服懷疑一切的批評者,重新充滿希望。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了一份路線圖,告訴我們如何通過承認自己最深處的欲望,促使我們改變。──克莉絲蒂・塔特(Christie Tate),《你不需治療,只需說出口》(Group)作者富有洞察力和深刻同理心的夏洛特•福克斯•韋伯(Charlotte Fox Weber),帶我們揭開無所不知的治療師的面具,並為我們帶來了真正能夠變得更好的希望。 ──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法國小孩不扔食物》(French Children Don't Throw Food)作者一本讓你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和自我)的書。──《iPaper》如果有更多的心理師能像夏洛特•福克斯•韋伯那樣,詢問患者真正、內心深層的需求,而不是關注負擔和限制,或許,被鎖在心理諮商檔案室裡未解決的案子就會少一些。──《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思想深刻、表達清晰且幸運地擺脫了專業術語的束縛……韋伯的書是一幅有力的快照,展現了我們周圍人們生活和家庭中正在引爆的小炸彈。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章節目錄

前言第一章 愛人與被愛第二章 欲望第三章 了解第四章 權力第五章 關注第六章 自由第七章 創造第八章 歸屬感第九章 獲勝第十章 連結第十一章 我們不該想要的事物(以及我們應該想要的事物)第十二章 控制後記附錄 字彙解釋參考文獻致謝
oracle.sql.CLOB@79619707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