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姜龍洙 강용수高麗大學哲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並在該校任教。在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關於人生的意義何在。學生時代被叔本華的作品深深打動,決定繼續研究如何克服人生的虛無主義,像尼采一樣走上哲學之路。在隨後的研究和講座中,他一直以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為基礎,教導自我肯定和幸福的方法。二〇〇二年,他的博士論文《尼采文化哲學》被世界著名的尼采工作室介紹為亞洲作家唯一的著作,被評價為「一項艱鉅的任務」。二〇一四年,提出「叔本華幸福論」,擺脫了叔本華哲學現有的悲觀主義解釋,引進了一種透過幸福與欲望的關係達到真正幸福的方法。二〇一五年,叔本華的哲學諮商和尼采的哲學諮商被介紹為「存在主義哲學和哲學諮商」。二〇一九年,他以《尼采正義論研究》獲得韓國哲學會最佳論文獎。身為高麗大學哲學重點研究所的研究教授,他對「人類幸福的條件」進行了三年的聯合研究。著有《重構尼采著作》《讀尼采道德譜系》《尼采文化哲學》《叔本華意志的故事》,及其譯本《死後報告(一八七六~一八七七/七八年冬)》《死後報告(一九七八年春~一八七九年十一月)》。
譯者簡介
郭佳樺政大韓文系畢業。短暫停留科技業後轉為自由譯者,喜歡汲取新知識。目前是韓國媳婦一員,有個上小學的女兒。譯有《愛情不是這樣的!》《我70歲》《花燕》等。聯絡信箱:shelly800901@hotmail.com
作者自序
前言 不要相對的人生,追求絕對的人生若將人生分為四季,我想四十世代應介於夏末到秋初,是締結甜美果實的時刻。二十世代累積知識和經驗,三十世代將精力集中於工作和人際關係,激烈無比。而四十世代是經過人生無數測驗後,開始站穩腳步、達到期望的成就,並因此感到自豪的時期。然而成功的喜悅有多大,失敗的痛苦就有多大。四十世代同樣會經歷許多個人、社會、人生的失敗。我們依然忙於職場工作、家務事、子女教養等,無暇照顧自己。我們對人際關係感到疑惑,並開始認真思考死亡帶來的失落。四十歲的心情五味雜陳。人生路還漫長,但我們並不那麼期待迎接未來,反而心想「未來大概也是反覆同樣事件,一如往常」。很多事情我們已經太熟悉,因此變得索然無味,平凡無趣。你還來不及聽著韓國歌手金光石的<三十歲之際>,感嘆青春一去不復返,就已經為楊姬銀<待我年屆四十>歌詞中三十世代後悔「閃亮的年輕已不再重來」而深有同感嗎?那麼,現在該是時候摧毀四十年來被熟悉感和惰性鞏固的世界了。叔本華是誰?阿圖爾.叔本華一八一〇年於德國哥廷根大學念了一學期的醫學系,爾後轉換主修科系,改為研究康德與柏拉圖哲學。叔本華的哲學不僅啟蒙於康德、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西洋哲學家,也受東洋哲學影響。約十年後的一八二二年,叔本華三十多歲時獲得德國柏林大學授課的機會。獲聘的叔本華刻意把課程開在當時最有地位的哲學家──黑格爾授課同一時段,最後他只能接受在空無一人的教室中授課的冷酷現實。一八三九年,他以論文《論意志的自由》參加競賽,獲得挪威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項。一八四〇年又投遞論文《論道德的基礎》給丹麥皇家科學院,但因為他批評了當時地位最高的科學家──黑格爾、費希特,最終未獲得獎項。叔本華就此離開學術界,選擇了哲學層面的「隱居」生活。《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同樣未受到太大矚目。不過雖然叔本華在學問和著述上未受到眾多認可,他並未陷入不幸之中。天生自尊感高的他,對自己天賦和能力非常有自信,他安慰自己,未來世代會給他的天賦合理評價。從叔本華四十五歲左右開始,他的實力慢慢為眾人週知,被世人認可。他以亞里斯多德的幸褔論為基礎,重新調整自己想法,整理出一本探討如何幸福過日子的人生智慧與處世之道散文集《附錄和補遺》。這本著作讓他聲名大噪。若《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否定生命的意志,帶出自殺議題,《附錄和補遺》則是不僅止步於嘆息「不誕生在世界上更好」,主張「不如幸福過日子更好」。幸福過日子的技巧並不是為了「好死」,而是為了好好生活的智慧。既然都出生了,就別顧影自憐,倒不如過個有意義的人生。四十五歲以後,叔本華的名聲隨著著作一起水漲船高。六十多歲時他還在包含波昂大學在內的多所世界知名大學講授他的哲學,聲名遠播。一八五八年的七十歲生日,他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祝賀信件。老年的叔本華用詩的形式表達當時的心境:「現在我站在旅程的目的地,疲累不堪,累得連月桂冠都戴不住。但我能開心回顧我做過的事情,是因為不管他人說什麼,我絲毫不受影響。」要是叔本華自信心跌落谷底,在四十多歲時就放棄,未來的人生際遇就不得而知,當然也無法充分享受幸福。對他而言,四十多歲是克服危機的時刻,也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嶺。世界知名人士喜愛的哲學家叔本華的書深受哲學家、科學家、心理學家、文學家、法律界人士、音樂家、政治人物歡迎。哲學家中,叔本華影響了尼采、齊克果、維根斯坦、杜威、威廉.詹姆及卡爾.波普爾等人。尤其是尼采,他甚至表示自己成為哲學家的契機就是叔本華。尼采年輕時在書店偶然發現叔本華的書,讀了以後便立志要成為哲學家。他認為叔本華是「即使失去所有希望,仍然追求真理」的人,給叔本華相當高的評價。他也在《教育家叔本華》一書中說道:「他教授的內容雖然已經過去,但他的存在卻會留下。看看這個人,他從不屈服於任何人啊!」科學家之中,進化論者達爾文和相對論者愛因斯坦也受叔本華影響。心理學家則有榮格和哈特曼的理論基礎受他影響。音樂家有華格納深受他影響。華格納大讚叔本華的音樂哲學,一八五四年將其歌劇作品<尼伯龍根之戒>獻給他。叔本華造成最大影響的是文學界。無數文學家皆受他影響,比如赫曼赫塞、卡夫卡、杜斯妥也夫斯基、左拉、巴爾札克、普魯斯特、托馬斯等。若要挑出最有名的兩人,就是托爾斯泰和曾獲諾貝爾獎的安德烈.紀德。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政治人物中愛書成迷的希特勒。為什麼我們需要叔本華哲學?「痛苦就是生命的本質。」這是不斷思索人生意義的哲學家──叔本華最經典的名言。四十歲是最認真過日子的人生黃金時期,也是到達叔本華所說,認知到「人生就是痛苦」的時期。痛苦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追逐「偽幸福」的痛苦。許多人認為成就、財富、名譽是能掌握的幸福,然而這樣的幸福重心並不存在於自身內在,它們是在外面的。因此越是追逐,越會感到疑惑,接著漸漸變得空虛,更加痛苦。另一種則是追逐「真正幸福」的痛苦。真正的幸福彷彿是幻影,難以尋找。須具備能深度覺察自我,必須持續打敗自己,重新蛻變。必須將重心由外面轉移到自身內在,自我將崩壞、破裂、粉碎,因此痛苦。然而追逐真正幸福,就能發現嶄新事物──那就是肯定自我的心、不必卑躬屈膝,不氣餒的理直氣壯,和能憑藉自身力量生活的品格。叔本華說,每個人都需要某種程度的擔憂、痛苦和磨難。也許我們早已經歷過追逐偽幸福的痛苦。現在該是經歷追逐真正幸福之痛苦的時刻。叔本華大致告訴生活於現代,面臨心靈危機的我們五件事:第一,人生的智慧:叔本華的名言不斷被世人沿用至今。他的每一句話洞悉萬物事理,冷靜給予建議,教我們如何度過面臨心靈危機的四十歲。「大家大概只會說,我的哲學不會帶給人安慰。」沒錯。叔本華的哲學不會安慰別人,但他帶來人生智慧和體悟。第二,幸福不在外頭,而該從自身內在尋找:他告訴我們真正幸福不會時有時無,他人無法任意奪走,不需要犧牲自我來取得。它珍貴無比。第三,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方法:人之所以不幸,大部分是因為過於倚賴他人。正因自己匱乏空虛,所以把希望改放在他人身上。許多人甚至用他人的視角看待自己,而非用自己的視角。期待在狹隘、深受偏見影響、自私、扭曲的鏡中看見美好的自我,再愚蠢不過了。第四,拋下虛榮心,建立自尊的方法:自尊來自於深信自己擁有某些優點和特別的價值,我們必須找到自尊這塊寶石。第五,體悟時間不再重來,聰明過日子的方法:他教我們保持不過度活在當下,不因為擔憂不安活而在未來世界的態度。叔本華被貼上讚揚自殺的厭世主義者標籤,但他其實是很樂天、愛笑的人。他的文字充滿幽默。即使碰到冷酷現實,他依然開朗。他非常清楚一個沒有素養的有錢人會多害怕無聊。叔本華表示,人生就是要享受。他說每個人能力和喜好都不盡相同,必須考量各自的風格,找出人生的喜悅。叔本華本人非常喜歡吃東西,他會和狗散步,保持身體健康,並且喜愛聽古典樂。他最重視閱讀、冥想和哲學思考。由此可見,他的確懂得人生喜悅為何。這樣的叔本華認為幸福的關鍵,並不是追求快樂。千萬不要曲解所謂「享受人生」的意思。幸福是降低、躲避、忍受痛苦。相較「獲得多少成功、財富、名譽等」,「看待世間煩惱的方式」才是關鍵。現在就和叔本華一起同行,將來在人生這片大海航行時面臨的各種痛苦,就會成為穩住船隻,不讓「我」這艘船隻翻船的「壓艙物」。歷經人生風霜,破裂且粉碎過,對自己的信任也會成為未來人生大海最可靠的指南針。叔本華是無數名世界巨匠奉為圭臬的哲學家,也是傳授給現代人滋養身心的見解與智慧的生活哲學家。他將自己生活經歷的煩惱,放進充滿香氣與智慧的文字裡,為我們指引方向。本書替叔本華整理了三十道有助於消除四十歲痛苦,並預防心靈危機的建議。為了傳遞最真實的內容,書中出現之所有叔本華的語錄,皆是從德文原文翻譯並進行修飾。多方面了解叔本華後,我才明白以厭世主義哲學家聞名的他,其實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期望各位也能透過本書用新視角看待叔本華,將他的哲學理念和建議當作墊腳石,打造智慧人生。
章節目錄
前言 不要相對的人生,追求絕對的人生第一章 四十,為何人生是痛苦的?——叔本華的真理01 人生皆取決於意志|痛苦| 想活下去的意志是人類本能 領悟痛苦方能領悟人生02 人類渴望,所以尋找渴望的理由|欲望|人類的欲望很具體欲望不分善惡03 人類就像來回於痛苦與倦怠間的鐘擺|過剩|欲望的最大限度滿足與匱乏過猶不及04 刻意排斥之必要|匱乏|依賴存在變數條件的幸福不會長久區分好奇心的正面與負面05 欲望是必然|充足|害怕與希望同源消除欲望的饑渴06 過得幸福,就是承受痛苦|幸福|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絕對能靠近幸福的方法第二章 為什麼要認同原本的樣子?——叔本華的自我07 改變看待幸與不幸的觀點|性格|我的未來在氣質裡如果不能修正,可以換一個08 區分想做的和能做的|能力|要幸福,出發點最重要幸福是極為主觀的選擇09 別想像幸福與不幸|情緒|記憶和預見都是錯覺別回頭,別探頭10 痛苦總量守恆定律|死亡|日出月落,與我無關死亡不是解決痛苦的方法11 所有人生都是受難記|對生命的意志|肯定生命的否定不存在,就沒有幸福第三章 該用什麼填入內在?——叔本華的幸福12 幸福的百分之九十取決於健康|健康|努力保持健康心靈開朗,才能過得好13 沒有平穩心態,就沒有幸福|平常心|找到心靈和諧的四種方式和讓我不安的事物說再見14 培養藝術細胞|觀照|大自然面前,人類的痛苦什麼都不是音樂讓意志產生共鳴15 將人生重心由外轉內|享受|決定人生品質的一件事別受他人妨礙16 人生苦短,而時間與能力有限|閱讀|讀好書的三項條件君王式思考17 文筆風格是靈魂的長相|寫作|寫作所需的兩件事──果斷與堅決別為了別人寫得煞有其事,要為自己而寫第四章 應成為什麼樣的人?——叔本華的關係18 為了永恆而愛|本能|愛象徵永遠活著愛的形上學19 愛是理想國度,也是現實|戀愛|為什麼愛上了,就什麼也看不清只要記得彼此差異,愛就是幸福的錯覺20 結婚是共同存在|結婚|想想愛與結婚以後的事不期待太多,幸福就會變近21 人類為了更完美而愛|條件|被和我完全相反的人吸引的真實原因從現實角度承認愛情22 保持與自我的距離|關係|別造成傷害,也別受傷維持「一起」和「保持距離」的平衡23 學會獨自一人|孤獨|有了獨處的能力,才能過得有價值試著完全獨處24 感受對他人痛苦的憐憫之情|共鳴|人類的兩種極端情緒不愛,也別討厭第五章 應去哪尋找幸福?——叔本華的人生25 幸福時刻太短暫|滿足|幸福總是過去式適合自己的幸福26 當下不會重來|現在|活在當下吧!每一天都是一個人生27 尋找自己的專屬色彩|個性|明白想要的,就能照所想的過日子靠自己幸福28 擁有多少不重要|錢|幸福的有錢人,不幸的有錢人如何管錢,比錢的多寡更重要29 他人的評價不重要|自尊感|我不能評價他人,他人也不能評價我放棄成為別人喜歡的人30 我是什麼樣的人才重要|自尊|人格決定觀點,觀點決定世界我所領悟的,就成了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