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楊照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文化基金會」董事長,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作者自序
〈重讀金庸的奇異旅程〉金庸是好幾代人的共同記憶,雖然提到金庸,每個人心頭浮上的印象或畫面可能很不一樣。有人立即想到的是古墓裡睡在一根繩子上的小龍女,有人眼前出現了瘋瘋癲癲、左手和右手打架的周伯通,有人則為了喬峯和中原群豪飲酒絕交的氣概而情緒激動……有些人透過文字閱讀來認識金庸,可能有更多人是透過觀看影劇作品。如果是從影劇而來的經驗,又會牽涉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不同改編劇情、不同演員形象、不同武打表現方式……這些都是金庸,更準確地說,都是來自金庸所創作的武俠小說。對大部分讀者來說,金庸的主要身分是武俠小說作者,但必須特別強調的是──金庸不是一般的武俠小說家。在金庸之前,武俠小說早已存在。武俠小說是帶有高度娛樂性質的「類型小說」,吸引了龐大的寫作隊伍投身其中,寫出了數量驚人的眾多作品。金庸寫武俠小說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到他寫完《鹿鼎記》封筆後,武俠小說這種類型創作也還在,又出現了許多作品。然而,在金庸之前的武俠小說,大部分沒有讀者了,作者和其作品幾乎被遺忘了;在金庸之後,照理說那些離我們更近的武俠小說,也紛紛從大眾的注目眼光中消失了,只有金庸還在。小學時,我就開始在報紙副刊上讀連載的武俠小說,中學有了一點零用錢,就到租書店搬更多武俠小說來讀,相對地,要更晚些,上了高中之後,才有機會讀到金庸的作品。那時候,我甚至不知道那些小說是金庸寫的。戒嚴時期的台灣,金庸被歸為「左派報人」、「左派文人」,他寫的書要被查禁,於是讀到的都是盜版書,封面上隨便放了別的作者名字,用以規避檢查。當時我已讀過不少的武俠小說,立即感受到這幾部作品很不一樣。那時候說不出、也說不清到底哪裡不一樣,正因為太熟悉武俠小說的表現套路,一下子就對不同於套路的金庸小說寫法感到著迷。這個衝擊印象在我心中擱放了將近四十年,一直到二○一八年,那一年金庸去世,掀起了一陣討論風潮。我相信許多人都受到召喚,不只重溫記憶,還會想要重讀金庸的作品。我也有一股衝動想要重讀,而且我讓這份衝動實現了,不只如此,我還懷抱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開展了這次的重讀。我的問題是:第一,過去我對金庸的著迷,有多少是來自年少時的環境與閱讀經驗?這點令人忐忑不安,我想要認真檢視一下,經過多年閱讀小說、詮釋小說,甚至評論小說的視野累積,對於小說寫作的看法必然比以前成熟許多,我還會覺得金庸小說是好小說,具有擺脫武俠類型的開創性,甚至恆久價值嗎?還有第二,如果金庸真的不一樣,又是如何不一樣?從一九七二年之後,四十多年的時間裡,金庸沒有再寫過任何一部武俠小說,然而二○一八年他去世時,竟然在華文世界形成了討論熱度最高的話題現象。我不得不打心底問:為什麼金庸沒有被遺忘?為什麼他在五、六十年前創作的小說,到今天還如此火熱?更重要的,金庸小說真的經得起時代變遷帶來的考驗,繼續存在下去嗎?容我先簡單地總結這次重讀金庸的體會:金庸的武俠小說真的不一樣,真的寫得好,不只是好看,而且經得起仔細推敲,是有基底、有厚度、有設計、有技巧的好。之所以能得到這樣的結論,那是因為我有意識地採取了不同於以往的閱讀方式。 *以前讀金庸,逃不過三種態度,那就是「少」、「快」、「亂」,而這三者又彼此連動,互相影響。最核心的因素是「少」,年少的「少」。我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接觸、著迷於武俠小說,然後又遇到了金庸的作品。那時候,包括金庸作品在內的所有武俠小說,都被當作消閒書,不只是課外讀物,還是觸犯學校規定、不被師長允許的「毒物」。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好好端坐著讀,經常需要躲躲藏藏。書能到手的管道也不穩定,環境充滿了禁制,於是拿到一本算一本,在被發現、沒收之前,能讀多少算多少。在同學、朋友手上流傳的小說,或是在租書店裡按日計費租來的小說,也沒得計較,不可能有什麼閱讀計畫,想著可以先讀哪本、後讀哪本。一部小說往往分成好多冊,都不見得能夠從第一冊讀到最後一冊,拿到哪冊就看哪冊吧!那真是「亂」,而且是亂到荒唐的地步。像是金庸的「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在我們的閱讀經驗中,很多人非但不是照這個次序讀的,甚至從來沒弄清楚過角色和情節的前後關連。「少」、「快」、「亂」的閱讀方式,不單是我自己有過的經驗,毋寧是武俠小說流行時代的共同印記。離開了這樣的因素,我們會從金庸小說裡讀到什麼?這一次,我刻意逆反原本的習慣,盡量放掉過去的印象,以「老」──帶著世故認知和對小說的純熟理解──的態度,來重讀金庸。從前看得「快」,這次反而有意放「慢」速度,不只仔細地讀,同時帶著分析思考的強烈動機來讀。以往「亂」讀一氣,得到某種恣意的快感,這次卻要有系統地讀。最簡單的系統,就是按照金庸小說創作的先後順序讀下來,從一九五六年完成的《書劍恩仇錄》開始,一路讀到最後的《鹿鼎記》。與「亂」相反的,還有在事先蒐羅了許多相關資料,關於金庸其人、他的寫作經歷、他所處的環境,以及在他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武俠小說系譜,乃至他停筆之後,武俠小說的後續變化。將金庸的十四部小說放入這個脈絡中,予以對應查考,以求讀出更立體、更豐富的內涵。世故、仔細、有系統地將金庸小說完整地讀過一遍,先告訴大家我最強烈、最深刻的感受──這趟閱讀旅程太有收穫了,金庸小說比我原先認定、想像的還更了不起。 *金庸在十七年的時間裡,創作出八百多萬字的武俠小說,光是量就很驚人了。如此快速寫作完成的過程中,竟然還能不斷突破,創造了自己之前作品寫不出的新技巧、新層次、新境界、新意義。例如在相對篇幅較小的作品《雪山飛狐》中,金庸動用了類似舞台劇的技法,讓一個個角色次第說話,他們的對話圍繞著一個綽號叫「雪山飛狐」的人,講述他的身世、猜測他前來尋釁的動機,一起等待著他的出現。這裡的戲劇效果是眾聲相應,彼此補充又互相更正,在講述、討論、猜測乃至爭辯之後,「雪山飛狐」胡斐才上場。胡斐當然是主角,只是他上場沒多久,小說就結束了。我們不只沒有在其他武俠小說中看過這種寫法,也不曾在金庸自己以往的作品中看過類似的形式。又例如,金庸寫了那麼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黃蓉那麼嬌巧、小龍女那麼癡、周芷若那麼有心機。可是對於周芷若的心機,讀者不會因此討厭她,而是能夠理解她、甚至同情她。金庸小說裡的女性角色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千迴百轉的感情與心思。就是靠著寫出這些不一樣的女角,原本以男性為主要閱讀對象的武俠小說,才能爭取到大量的女性讀者。更值得注意與敬佩的,不論如何突破、創新,金庸總有辦法讓他的小說抓住讀者的胃口,讓讀者喜愛。過去,我們在「快讀」中得到巨大的娛樂消遣;現在,我可以負責任地向大家保證:不妨「慢讀」金庸,當作文學作品來讀,也能找到其中獨特的、原創的價值。從前的武俠小說慣常以連載方式來發表與創作,一部大長篇故事每天只寫一小段,天天寫,一段一段連接起來,可能要一兩年才寫得完。邊寫邊連載的過程中,很多作者照顧不到讓故事情節前後統一,更不必提要如何設計、推進小說架構了。可是金庸的許多作品卻呈現了井然的結構,讓你不得不相信,在動筆之前,金庸已經將未來兩年內要寫的內容,都想得清清楚楚了,然後以近乎不可思議的耐心與毅力,執行、實現那份設計藍圖。《倚天屠龍記》當然是大長篇,在結構上明明白白地分為前、後半部。前半部以金毛獅王謝遜奪取屠龍刀為軸線,寫到張無忌在冰火島出生,再到張無忌隨父母回武當。從結構角度看,漫長的前半部是一步一步、小心緊密地鋪陳,幾乎沒有浪費任何事件,也沒有矛盾之處,全都導引向「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合理地讓中原六大門派聯合起來,又合理地讓張無忌一個人代表明教,對抗並戰勝了六大門派。到了下半部,張無忌已經是明教教主,也練就了絕世神功,小說還能寫什麼呢?於是金庸轉換了重點,讓趙敏上場,主題變成了張無忌如何完成他的情感教育。他要學會什麼是人情、什麼是世故,這是武功蓋世的張無忌必須面對的人生考驗。再進一步,如果將「射鵰三部曲」連貫起來,從大架構上看,某種主題就會浮現出來,那就是:何謂「正邪」?「正」與「邪」究竟要以什麼標準來劃分?一般的標準真的能說服我們嗎?其中碰觸到社會評斷機制,展開了關於正義觀念的堅實討論。 在這套書裡,我將依照金庸的創作順序,為金庸十四部小說做逐一評析,讓大家明瞭:金庸小說為何經得起文學方法的探究,以及金庸龐大且驚人的創造力,是如何落實在他的武俠作品中。藉由這種方式,我們或許可以體會,為何讀過金庸小說之後,很難再從其他的武俠作品中得到滿足?以及,為什麼金庸寫完《鹿鼎記》已過了五十年,卻一直沒有見到能超越金庸、超越《鹿鼎記》的其他武俠作品?讓我們好好地重新認識金庸和他的武俠小說。
名人推薦
知音推薦宇文正 作家宋偉杰 學者、美國羅格斯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祁立峰 《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邱健恩 金學研究者張大春 作家陳怡蓁 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馮翊綱 相聲瓦舍創辦人 詩,可以興,觀,群,怨,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讀金庸小說也可以的。年輕時,它甚至是我的交友寶典,辨識人格、性情,確認「理想型」男友的測驗題庫。重讀金庸,似乎隨時隨地,可從任一冊、任一段落開始。但是楊照的重讀金庸,是沿著著作的時間軸,有脈絡的,慢讀金庸。對於江湖新鮮人,這是一部極好的金庸導讀;而對於早已熟讀金庸者,更是一部可默默與之對話、切磋,不時擊節,啊,茅塞頓開!或很想要擊掌的知音之書。──作家宇文正 金庸百年,江湖再現。楊照新著重讀金庸武俠作品,不忘回首青少年時快速、隨意的亂翻書,此際更現身說法,逐章示範如何平心靜氣讀金庸——全面、系統、反思、比較式的細察慢讀。作者融會貫通文本分析,歷史地理,人物傳記,報業傳奇,影視改編,考據評論。在儼然構架、精妙文字中,全書再訪江湖武林,細說人情世故,辨析敘事譜系,探詢經典形成。在喧嘩巨變的時代,楊照招魂那位講故事的人,重整金庸筆下的山河歲月。──學者、美國羅格斯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宋偉杰 什麼叫俠?「群」、「我」之辨。那些為了自身武功、地位、名聲、財富而去騙、爭、搶、奪的人,不俠。蕭峯願以一人之死換取眾人之生,這般決斷叫「俠」。郭靖畢竟為堅守襄陽而死,這回終局叫「俠」。張無忌為調解明教與各派舊隙,將殺親之仇撇到一旁,這個判別叫「俠」。令狐冲對尼姑避之唯恐不及,卻能在困難中扛起恆山掌門,這樣挺身叫「俠」。韋小寶明辨小玄子能行王道,能為群體謀福,這片認知叫「俠」。謝遜、鳩摩智、金輪法王終究覺醒悔改,這場徹悟叫「俠」。楊照老師傳遞俠情,這套書寫叫「俠」。──相聲瓦舍創辦人馮翊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