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中文書)

書名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中文書)
Return to the Motherland
作者 巴奈、徐璐
編者 何秉修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04-30
ISBN 9786263961555
定價 480
特價 79折   379
特價期間:2025-07-01~2025-12-31
庫存

即時庫存=1
分類 中文書>社會科學>社會

商品簡介


2024金石堂第40屆十大影響力好書
讓人熱血沸騰的書!
這是巴奈的生命故事
也是許多原住民族生活和歷史的縮影

專文推薦
李雪莉 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營運長兼總主筆
洪廣冀 台灣大學地理資源環境學系副教授
馬世芳 作家、廣播人

熱血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ABAO阿爆 排灣族創作歌手
安溥 歌手
李屏瑤 作家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
阿𡠄 作家
苗博雅 臺北市議員
張培仁 中子創新/街聲創辦人
詹順貴 環境律師
楊雅喆 導演
蔣勳 作家

希望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的聲音,
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在回家的路途上,接續往前走,
為了文化的傳承,為了族群的尊嚴。

「妳叫什麼名字?」
柯美黛。
「不是,不是,我是問妳的族名?」
我從小知道自己是原住民,但「族名」是什麼?

以〈流浪記〉聞名歌壇的巴奈,從自我認同的迷惘裡走上族群命運的反思與奮起。為了原住民族的「尊嚴」、為了「轉型正義」、為了要求政府「完整劃設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二○一七年起,巴奈與那布走上凱道,經過警方多次驅離,最後轉進二二八公園的角落,抗爭運動逐漸從焦點轉向邊陲。
她和那布在帳篷裡歷經四季寒暑,甚至曾經「睡在沒有屋頂的地方」,他們堅持了七年、超過二千六百個日子。

很多人問:「你們還在?」
是的,依然在。

漫長歷史上,原住民族從原來的聚落被強制遷徙,「被迫」放棄名字、語言、祖先的承繼,在從屬於他者的生活方式裡,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歷史記憶、傳統和山林文化……抗爭七年間彷彿過去處境重演,他們的身影在不斷地驅趕中遠離大眾的視野,但這次,已經踏上「回家」的腳步將不會停。
這本書首度寫出巴奈的成長故事,更寫出原住民族群被迫離開家園、失去土地的歷史。這是一本讓人熱血沸騰的書,也是原住民族生命和歷史的縮影。

各界感動推薦

《巴奈回家》意義深遠。巴奈強調的「傳統領域」喚醒我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
「傳統領域」的核心價值,是不是回到人類敬重天地的初衷?
節氣秩序、生態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起讀《巴奈回家》一起隨巴奈親近土地、海洋,親近樹木與岩石,親近風、雨、花朵與陽光。
──蔣勳(作家)

聽巴奈那些深深穿透你的歌,聽她訴說半生的流離、失根的傷痛,我才意識到這片土地上持續不斷的掠奪與侵害,遠遠還沒有結束。她為傳統領域劃設爭議持續靜坐抗爭兩千多天,老實說,我也有過不解:總該有更能體現「效率」與「效果」、更能遂行「整合」與「溝通」的「運動策略」吧,非得如此自苦嗎?
讀完這本書,我想我懂了:這不是所謂「運動」的「成功」或是「失敗」的問題,而是攸關「尊嚴」──那是凜然不容侵犯,不能讓步的底線。
──馬世芳(作家,廣播人)

二六四四天是抵抗與救贖同步在進行。抵抗時不免受傷,但那之後所獲得的自知、勇氣、救贖,會豐富自己並感染他人。《巴奈回家》很珍貴地成為原住民族回家之路的火種。
希望這個運動所召喚過的人們,以及有機會閱讀此書的朋友,除了感知原民朋友的受苦經歷外,還能為族群主流化的平等理想一起努力。
──李雪莉(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營運長兼總主筆)

我認為《巴奈回家》也是一部關於survivance(「在困境中的」生存)的作品。跟著巴奈的敘事,你從台南至台東,從台北至紐約,再落腳在凱道與二二八公園。除了內本鹿的山,你也拜訪了一九九〇年代台灣的地下音樂界,乃至於Covid-19肆虐下的二二八公園。你體會到,就巴奈與那布而言,回家是為了生活,生活是一系列的抵抗,抵抗同時也是生活。
──洪廣冀(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作者簡介

巴奈 Panai Kusui歌手、詞/曲創作者、原住民族權利倡議者等多重身分。年輕時流浪在城市之間,獨自面對恐懼、焦慮,與來自原住民族血脈的身分。作品色調濃重沉鬱、簡單坦率如利刃,直指寂寞與對自我的反覆質疑。在台灣多項人權、環境運動上,她都選擇挺身而出,以音樂做出宣告與反抗。2017年起為《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排除私有土地問題,於凱道、二二八紀念公園紮營抗議超過2600天。個人全創作音樂專輯有《泥娃娃》(2000),2020年發行的《愛,不到》於次年獲得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2020年度十大專輯、入圍第32屆金曲獎華語女歌手獎並獲得第12屆金音創作獎評審團獎殊榮。2017、2018年在抗議期間於街頭深夜錄音完成EP《凱道上的稻穗》、《凱道巴奈流浪記》。2021 年新冠疫情期間,巴奈在社群發起「寫一首新歌直播計劃」,而後與好友組成「青山在co.」樂團,獨立發行專輯《沒有依靠的人》。2023年有感於原住民國中生自殺事件,發表單曲〈你說你又沒有推他〉(feat. 巴大雄)。其它音樂作品與音樂製作還有《停在那片藍》(2008)、《Message》樂團同名專輯(2008)、《Niyaro nu wawa》小孩子的部落/都蘭阿美族語童謠專輯(2014)。2024年與金曲製作人柯智豪合作推出首張台語專輯《夜婆》。徐璐基隆出生長大,高中畢業後離家去念淡江大學英文系,當時是淡江文理學院。受到導師王津平、李元貞等人的影響,開始關心社會議題,拿起相機走訪鄉鎮。擔任過《八十年代》主編、《自立晚報》記者、台北之音台長、華視副總及總經理。在報社時期曾經受邀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40歲後,每年都會存錢用來實現自己一個人漫遊歐洲旅行的夢想。48歲時,大學時代累積的能量化成召喚,開始投入與文化、鄉鎮有關的「中華電信基金會」,及「台灣好文化基金會」。出版過:《歷史性、大陸行》、《北京最後採訪》、《暗夜倖存者》、《我的台東夢》。56歲時移居台東。62歲時決定退休。現仍定居台東。

作者自序

一種信仰 一種渴望  「流浪」指的是離開家,離開故鄉的意思嗎?  可不可能也很接近——離開生命的源頭,有形的或無形的。  這絕對是無法言語的心情,正當我使用「中國字」來表達我自己想法的同時,身體裡Pinuyumayan(卑南族)的血液,竟只能以幾乎隱形的形式存在。  這個時代給了我一個內心與外表無法結合的生命經驗,我擁有一張原住民的臉孔:皮膚黝黑,濃眉大眼,原本屬於山林、草原,原本純樸、謙卑,原本是大自然律動裡和平共處的一個物種,此時此刻說著華語,身在大都市擁擠不通風的水泥屋內,為了生存,為了討生活……  父母親沒有教會我族語(在他們的時代說山地話或有山地腔是卑微的)……  學校老師說我是中國人……  直到長大弄清楚,我的名字叫巴奈.庫穗(Panai Kusui),我是一個身在台灣的卑南族人。我不是中國人。雖然我現在說華語寫中國字,也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但我仍舊不是中國人……  我也和很多人一樣,正面臨著這個時代的許多難題,然而我註定得學習漢人的價值觀,才能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甚至得學習外國人的語言才有機會與更多人溝通。  只是,早在我出生前便註定成為一個離開生命源頭的人,我註定失去孕育我的母體文化,那個文化幾乎已經完全被外來文化取代,我也註定要成為現代社會相互競爭以免被淘汰的一份子。  這一切,不管我接不接受,喜不喜歡,這個時代註定了我心中的某一部分要不停的流浪,不停的流浪。  如果,流浪只是過程,而所有付出的辛苦與無奈目的是要通往生命源頭的路,我會乞求總有一天,能有這樣一天。  在凱道和二二八公園七年。七年大概是我十分之一的人生──用來跟這個社會溝通,讓人們有機會了解這個國家對原住民族權益的漠視。你可能不同意,無法理解,我們生來就被時代奪去的文化,對我而言是多麼珍貴。  我想,感受過失去,感受過無法回復的人應該就會明白,覺得美好將要消失的一種急切、無助與不捨。  我渴望與母體文化相融的機會。在母體文化裡生活,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渴望。

章節目錄

推薦文 為族群主流化的平等理想一起努力/李雪莉推薦文 跟著巴奈回家/洪廣冀推薦文 往前走,別回頭/馬世芳自 序 一種信仰 一種渴望/巴奈 第一章 巴奈與那布 泥娃娃流浪記那布/說故事的人第二章 重返內本鹿 Na Kulumah我們要回家了蓋自己的家屋 附錄:被消失的內本鹿 第三章 總統的承諾蔡總統向原住民族道歉走上凱道 第四章 我們不是來鬧的凱道一百天 在二二八公園流浪 在帳篷的廟宇裡 後記/徐璐訪談紀錄感謝的話/徐璐巴奈與那布感謝名單
oracle.sql.CLOB@79480fac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