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有《學術這條路:大學崩壞危機下,教師的危機與轉職之路》(大家出版,二○二一)、《社會極化:比較新加坡、香港與臺北》(Social Polarization: Comparing Singapore, Hong Kong and Taipei,Germany: Lambert, 2017);合著有《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群學出版,二○一五);編有《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第二輯》(大家出版,二○一七)。
作者自序
作者序:歷史與生命斷層的修補 大學時代在臺大建築城鄉所工讀,打開了我進入臺灣底層社會的視窗,從屏東農民調查開始,走過滿是菁仔的內埔,到良田千頃的萬丹,種稻的高齡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入竟不及種植檳榔,第一次感受社會制度的不公平。隨後,跟著不同規劃案與研究計畫,探索臺灣這片土地的子民。在蘭嶼反國家公園、海砂屋、核廢貯存場的運動中,瞭解銀帽、藤甲、禮刀、聲嘶力竭的吶喊,終究驅不走盤踞蘭嶼島上的Anito(惡靈),而達悟(Tao)斷落的世代連結,隨黑潮洄游的飛魚,永遠回不了巴士海峽彼岸的巴丹島。或許受潛伏的童年經驗影響,我之後的研究一直聚焦在臺灣的底層社會。巡迴於臺北縣的流動攤販們,從過去的趕集,轉換成定著夜市,在都市化浪潮的推進下,邊緣終成中心。中山北路的菲律賓移工依然在週日上聖多福教堂做禮拜,在密布的楓香樹下追尋Lechon(烤乳豬)的味道。滯留於艋舺公園的無家者,流轉在教會、廟宇、工地、市集,流連夢寐以求的溫柔鄉尋找片刻慰藉。從農民、原住民、流動攤販、菲籍移工到無家者,三十多年的田野與社會調查經驗,人生的前半段活得精采,但到了下半場,覺得自己有氣無力,渾渾噩噩,不復年少輕狂的衝勁。上課談的社會運動或者是社會流動,不過是教科書上專有名詞解釋而已,社會改革並沒有想像容易,面對惡化的高教勞動環境、新世代學習模式的轉變,萌生退意。 關於自己的出生背景,我所知甚少,只知道祖父、外祖父皆早逝,兩個單親家庭分別靠祖母、外祖母獨立撫養,都是由單親女性撐起養活一家人的重擔。小時候隨媽媽回娘家,知道阿嬤住在媽祖田海山工寮,媽、阿嬤、大舅、大舅媽以及二舅媽都曾在海山工作。一九八四年三大礦災發生後,阿嬤退休,但在海山收坑之後依然在事務所打掃、煮飯、做雜工,大舅幸運逃過兩次礦災的狙擊,卻因中年失業而整日在家喝酒。父母結婚之後移民城市,我在臺北市出生、成長,不但和滯留礦場的親人疏離,距祖父母過去的生命經驗更遠,原來階級翻身是一種斷絕,和自己生長的土地離得愈遠,靠都市菁英之路愈近,和底層貧困的家人愈疏離,愈有機會躋身上流。這本書回顧阿嬤張曾桂將近一世紀的人生,說出她遺忘許久的陳年往事,也道出昭和年代以來臺灣沉默女性礦工經歷的巨大苦難與卑微幸福。在寫作過程中不斷尋找阿嬤、媽媽隨歲月日漸消失的記憶,黑色礦災之後許多傷痛早已雲淡風輕,深掘阿嬤經歷的生命傷痕,意外地看到母親年少成長的喜悅與煩惱,促成她和親生父母關係的和解,也重新檢視貧窮家庭的印記,如何形成今日的我。這本書也記錄海山煤礦的前世今生,探討日治以來臺灣礦工的勞動與生活,記錄礦業的起落與三大礦災的經過,並追蹤災後礦工的轉業與遷移,思考礦村再發展的可能性。社會學開啟的視窗,讓我得以從底層礦工的視角,觀看國家權力行使機制、集團企業運作模式,揭露礦災中的禿鷹族群以及噬血財團的面目,在災難中看到泯滅人性的醜陋貪婪,也看到阿嬤絕地求生的韌性。臺灣空間規劃界長期實用主義當道,強調活化再利用,缺乏地景修復的概念。海山礦場保存議題挑戰了過去臺灣聚落文化資產保存思維,保存的是誰的記憶、誰的文化?或不過是無病呻吟的都市文青鄉愁與乏善可陳的消費異文化刺激?重回海山礦場,心疼被礦業開挖、農業墾殖、工廠汙染的山林,同時也驚嘆大自然自我復原的能力,坑道崩塌,坑口積起一池春水,景觀橋爬藤盤踞,綠意盎然。開發者離去之後,大自然的傷口正在慢慢癒合,只要人類退出她的領地,大地終能休養生息。 此書的完成特別要感謝Matters「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的肯定以及所有工作人員的協助,友人高俊宏、朱健炫的礦業經驗分享,以及接受我訪問的海山礦工及礦工家屬。特別要感謝的是「放羊的狼」──張偉郎先生,他自二○○六年起馬不停蹄地探訪臺灣各地的礦坑,已經累積了五五四篇部落格文章(https://ivynimay.blogspot.com/),為臺灣礦業留下珍貴的紀錄,成為當代臺灣礦業的活字典。春山出版社瑞琳總編的建議、舒晴的悉心編輯校對與排版,讓文稿更加通順易讀。當然,最需要感謝的是我的阿嬤,讓我認識到自己有一個天下最偉大的阿嬤,也謝謝媽媽、爸爸、舅舅、舅媽以及阿姨等家人,這是所有家人支持灌溉下在殘礦廢墟中開出的花朵。最後,如果沒有外子的支持與陪伴,我一個人可能沒有勇氣探索這段暗黑歷史,阿嬤的故事可能就隨記憶凋零而永遠深埋於坑底。阿嬤的故事不只是她個人的生命經驗,也是臺灣千萬個礦場女性悲歡離合的縮影。透過阿嬤的生命回憶,我在白色圍牆後荒廢塵封的建安坑口找回自身的認同,也在異化的學術論文生產中找到新的實踐目標。本書應該不是一部個人生命敘事的結束,而是一段新社會行動的開始。
章節目錄
作者序 歷史與生命斷層的修補第一篇 山本炭鑛一、 山本義信二、 入坑第二篇 礦工家庭三、 戰火四、 接收五、 收養第三篇 海山煤礦六、著礦七、災變第四篇 礦場中的女人八、女礦工九、家暴十、臨盆第五篇 礦業榮衰十一、礦村十二、工寮第六篇 家的危機十三、家變十四、成家十五、親歿十六、轉業十七、死別【圖輯】第七篇 三大礦災十八、礦殤十九、奇蹟二十、究責二十一、收坑【圖輯】第八篇 終曲二十二、反服二十三、滅村二十四、抵抗二十五、思念二十六、回歸【圖輯】後記附錄 張曾桂生命歷史年表與礦業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