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史書美(Shu-mei Shih)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Irving & Jean Stone人文講座教授、比較文學系、亞洲語言文化系、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榮譽講座教授。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美國加大首任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講座教授,美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等。華文著作包括《視覺與認同:華語語系呈現,表述》、《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合編《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和《台灣理論關鍵詞》。
作者自序
這本論文集收入了我數年來有關文學和文化理論的論文,大部分原先以英文寫成,在美國和英國出版,小部分原先由華文寫成,在臺灣出版。因為希望這些論文有機會和華語語系各地區的讀者們交流,藉著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的「華人文化講座」的邀請,我把它們整理出來,用華語做了四場演講,外加一場相關的和本地學者的座談會,並在此把全書七章收集成冊,呈現給讀者。雖然,每一章有它寫成當時特定的訴求和對話對象,這些論文也表達了我一貫思維的某些共通性。第一,讀者們可以發現,我在理論方面的思考,從來沒有背離實踐的前置性,所有立論都有所指,也就是說都是有話要說才說,希望提供新的、有一定程度實用價值的理論概念。第二,我從來不以為批評本身就是目的。學術界有些學者,為了批評而批評,我認為是一個有問題的作法。因為沒有理論或論述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找到別人論述裡可以批評的地方非常容易,所以批評別人的著作只為了表現自己的批評能力多麼犀利,我認為是一種膚淺的、片面的作法。況且,很多時候,這樣的批評常常立足於有意無意的誤讀和曲解,欠缺真正的批判精神和目的。學術界常有為了提高自己身價的、把對象稻草人化的批評,我認為不可取。我期許自己嚴肅的看待和處理對方的觀點,並同時建議一些新的或不同的想法以為糾正和抗衡。第三,筆者認為沒有理論建樹的批評是無用的。如果批評的目的,只是表示對對方的一些想法的不滿,那大多只是浪費時間。沒有用的想法或概念,自然而然會被讀者們淘汰,也許並不值得我們去批評。實質的批評,即使是負面的,仍然是一種給批評對象的恭維,因為,妳即使有不同的意見,對象值得批評而給予批評,仍然是一種對對方的重要性的認可。這個應該是對話的起頭,不是終結。批評必須要有實質性的內容,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建樹性。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提供對象理論缺失如何可以改進的進一步的思考,形成與對方真正的對話, 並把對話向前跨進一步。同時,這本論文集雖然題為《跨界理論》,這裡每一章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在地實踐,大部分在筆者熟悉的、既同時又相疊的兩個語境中產生——美國和台灣——像一個維恩圖(venn diagram)一樣,有分別的語境和重疊的語境。更關鍵的是,這兩個語境又同時存在於世界這一個大語境中。由於美國和台灣各自都不是孤立形成的,所以對我來說,理論思維在踏實的在地上出發,必須同時注意這個在地的跨界性,以及在地和跨界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美國身為世界上文化和政經的大帝國,它的存在本身無疑同時是在地和跨界的,它在國外的帝國主義和在國內的定居殖民主義在在牽涉到世界所有的國家和人。至於台灣,我一向的做法是把台灣看作是世界系統的一員,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島國,因此其思想層面也需要如此看待,不應屈服於小國的偏見而認為在大世界的領域裡自己無足輕重。我一直堅持,台灣研究應該放在世界的語境來進行,正是這個意思。台灣和美國都是定居殖民地,兩個政體都剝奪了原住民的土地和主權而存在,卻以移民社會自居,代代的定居殖民者把自己描述成移民,取代了原住民變成了「本地人」,成為人口多數。「移民」在所有的定居殖民地,包括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紐西蘭等,事實上只是定居殖民者的誤認和一種脫罪的自我認同。台灣是這個世界性的定居殖民歷史過程的一元,不容忽視。如上所述,我所有的思考自然而然是從美國和台灣這兩個分開卻相互交錯的語境中折射出的一個關係網中產生,而這個關係網又是世界性的,兩者因此都不可避免的參與世界歷史的進程和建構。在這個關係網中,我汲汲發掘並批判不同層次的權力關係和各種階序(如種族、殖民、階級、性別、知識等)的運作,以及以這樣的批判為基礎,進一步提出希望有創意、符合本地社會文化實況、又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的理論思維和概念性的東西,最終的訴求是反叛西方中心和殖民者中心的理論的霸權,不僅擺脫知識殖民的迷障,更以創新的思維超越這個迷障,對理論有所創思和建樹。因此,對筆者來說,理論從在地出發但也同時是跨界思維,它的在地實踐同時也是跨界實踐。如果台灣論述的跨界層面,常常不被認可,被歸類於邊緣化的場地,那是來自世界格局當中由政經階序所主宰的認可機制(technologies of recognition)和認可政治 (politics of recognition)的運作而來。所謂的在地可大可小,並不代表小的地域就缺乏意義。況且台灣的面積,比起加勒比海諸島國都大,也可以有像廖朝陽的序言和本書第二章處理的葛里桑式的理論家出現。英格蘭本部比台灣大大約三倍而已,但英國在世界史上舉足輕重,而那是因為它不光榮的全球殖民史。希臘也只有大台灣三倍左右,而希臘被認為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一個國家的大小,因此和其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不必然有因果關係。
章節目錄
廖朝陽序作者自序 理論思維的跨界形成和在地實踐謝誌第一章 全球文學的認可機制第二章 作為關係的比較研究第三章 批判理論的克里奧化第四章 立足台灣的批判理論第五章 女性主義的翻譯可能第六章 弱勢族群的跨國主義第七章 比較視野的種族論述附錄 「跨界理論」座談會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