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林永勝成長在南投山城的田野,內心是一個拒絕長大的男孩。喜歡閱讀、書寫、攝影和美食的無可救藥樂觀主義者。退伍後,從做陶老師傅口中聽聞了南投陶百年的興衰歷史,決心投身為延續這項百年的地方工藝而努力。用一種緩慢的步調生活著,因為緩慢,所以觀察得到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並樂於和朋友分享生活中的點滴溫暖與感動。■■ 臉書追蹤:「林永勝」千秋陶坊成立於女兒出生的一九九七年。做陶的態度也如同養育女兒一般的心境。從每一個細節出發,用心製作每一件交付在他人手上的作品。不論是茶具或是餐具,都從使用者的角度考量,希望做出如同那些流傳久遠,沒有落款的器物。不用記得作者是誰,只需用心感受,眼前的作品是一件值得捧在手心,細細品味的器物。■■ 臉書追蹤:「千秋陶坊」
名人導讀
【推薦序一】他的溫度——淺談林永勝《七號錐倒了》◎夏韻芬(財經節目主持人、作家)很多人認識陶藝家林永勝,溫和謙遜、不慍不躁,性格有謙謙君子之風,作品純淨優雅,平易近人且豐盛。我是先認識他本人才喜歡且欣賞他的作品。我與他的相識始於吃,印象中他是一個吃貨,星級的料理他如數家珍,麵點小店一樣吸引他,在他的觀察中,每餐都是味蕾的享受;更多時候,他總是觀察出料理人的用心跟別出心裁。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吃美食,餐後的甜點驚人得好吃,只是我忍不住叨絮:「鋪上金箔不免俗豔。」一旁的他用心拍照,然後把照片給我看:「其實這樣不會『黑嚕嚕』,反而有驚豔效果。」我們會交換美食。有一天,他寄來燒餅,兒子說:「藝術家手好巧,會做陶土也會捏麵團,下次請他順便放到窯裡烤好再寄來。」他聽完之後哈哈大笑,其實這是菜市場阿媽的手藝,他學不來。吃貨不只是吃,而且重感情。他還是一個碎唸的人,常常看他在臉書上抱怨「遠得要命的餐廳」又給他新的考驗,他常常忍不住說「顏色再淡一點、山再小一點」、「這樣簡單,不會自己做!」看似抱怨廢文,其實也表達他的陶瓷,做法並不像烤麵包,工序很繁瑣,有拉坏、黏貼、素燒再上釉,然後降溫,顏色要試過好幾次,運氣好就可以做到自己想要的作品,如果失敗或是不如預期,一切回到源頭,重新來過。碎唸也是他嚴謹的結果。我曾經跟他提過早年在日本買過的柴燒陶藝,迷戀柴火灰燼在高溫下散裂的花紋,無法想像、令人期待的美麗,他卻嚴厲地認為一件不小心燒出來的作品,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即使再精采,也失去了創作的意義。必須盛讚他是一位投資達人,因為他把價格跟價值詮釋到位,價格就是生產者有形及無形的成本以及加上想要的利潤;至於價值,他認為使用才能夠產生感情並延伸價值,讓我想到我訪問過的一位作家洪愛珠,她寫到:「妥善照顧的鐵鍋或比人長壽,不怕生別離。」一切器皿的價值都跟使用者有關,也因為使用者留下價值。嚴格說來,他是半途出家,曾是西餐廳駐唱的學生民歌手,他小時候作文比賽得獎、他的照片拍得極有攝影眼,為了「南投陶」不顧家人反對,創立工作室,毅然決然投入陶藝創作。一路上走來不斷學習與自我要求,不斷打掉重練,他堅持到底,努力成為他想成為的自己,才有今日不凡成果。文末也輪我碎唸,記得永勝跟我分享出書計劃的時候,欣喜愉悅地像個大男孩,我以出版前輩身分,提醒他一定要有企劃、大綱,日日筆耕。原本擔心他在烈火與美食間分身乏術,但是他如期出版,印證他一貫依循心裡的軌道向遙遠的目標前行。我很喜歡他散文式鋪成的陶藝與人生,期待更多人喜歡這個人、這本書。【推薦序二】窯內塵土,務必清掃◎林楷倫(魚販作家)大家的童年裡,或多或少都做過陶藝,作品上釉燒成。我從來沒想過為什麼要花好幾天的時間去燒製,因為火很可怕不會是小孩去做,因為常人根本不知道燒陶是什麼樣的工作。一般人接觸的陶藝,頂多在捏製與選擇釉色,指導老師常會對捏製的創意提出想法,但他們都沒有說燒陶本身即是種精密的創作。我與永勝老師認識在蕭淳元(元餐廳主廚)的中秋聚會,喝酒吃肉我與他聊著美食,聊著哪個廚師喜歡什麼,他摸自己的肚子說職業傷害。這幾年永勝老師供應許多餐廳的碗盤,職業傷害應該是手腕呀或是腰有舊傷呀,怎麼會是肚子呢?他是個愛吃、懂吃的人。喜好美食,對他而言有兩種含意,一個是理解廚師的創意與個性,另一個是怎樣的質感才相應於食物。食器的質感是觸覺,觸覺包含粗糙或光滑、沉重或輕盈;質感是視覺,是造型、是山是海;質感是溫度,持碗持盤的瞬間冷熱,嘴唇輕碰碗側的傳暖。這一切的質感,來自於經驗與自我要求。更重要的是永勝老師一定理解廚師與餐食的關鍵點,是人,餐食如人,而以人製陶。這本書寫了許多永勝老師遇到的人,如瓦斯行的小張,探討工作的本質,又如茶藝課的老師與同學,探討茶與陶、人之間的關係。更引人入勝的是他說起與女兒菓菓的故事,透過對菓菓作品的討論,又回到做陶的原點在哪?如何保持個人風格亦對客戶有所交代,如何任性也可愛?這些對話過程讓人覺得做陶如同做人,我們必須不斷燒製自己成為完整的成品,同時,也得揉捏出自己還有童心的模樣。我沒有跟永勝老師說過,他的食器有他的影子,也有他對這些餐廳的期許。那些食器是他的創作,設身處地為他人思想,同時保有自己的影子,透過燒的溫度,透過土的濕度,甚至是將手凹起緩緩整型一個碗一個盤。他不是個任性的藝術家,因為他很體貼,同時他也是個任性的藝術家,因為他會想像別人的世界,卻是貼切。「只有把自己放在和別人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理解對方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誰成就了你〉)從書中摘取這句話,再回到這本書與永勝這個人吧。人生的困境像是在窯內每日都會重複出現的塵土。「清掃他吧。」永勝老師如此說,畢竟人不知道何時會被塵土迷濛了眼前的路,畢竟塵土也會影響成果。從故事引導人生的道理,同時見到永勝老師如何看待這個人間。最後我要說個小故事。某天永勝老師打給我,問我台灣有什麼貝類。我想說又要烤肉喔,我先問他要吃哪種,他說要紋路深刻。台灣蛤殼平滑,牡蠣又過度粗糙,我找了血蛤給他。「這要幹什麼?這個要用烤的喔。」我叮嚀保鮮與煮的方法。「做小小的盤。」他說。他將血蛤的殼,壓印在陶上。他跟我說,某個主廚問台灣的貝類能否做食器?永勝老師不是以擬摹大型貝類來做盤,而是問我台灣的現狀有哪些能做的,他真誠直接地烙入食器之中,直球對決。直球對決,失敗了又何妨,再丟幾顆變化球也行。如今,這本書的溫錐倒了,文字做為食器,也能讓讀者感受溫潤厚實不躲避粗糙的質感,務必捧在手上,暖暖感受。【自序】你的七號錐什麼時候倒?溫錐,是燒窯時除了測溫棒以外,另一種測知窯溫的方式。測溫棒所能接收和傳達的只是窯內的溫度,而測溫錐則是與其他作品一起經歷熊熊烈火的淬鍊,在相同的升溫曲線下蓄積著相同的熱能,因此透過溫錐的變化,可以更真實地觀察坏體與釉色的狀態。就像人生,因為無法經歷與他人相同的生命歷程,僅憑表面上一切所聞所見來判斷,只是極為膚淺的猜測與假想,並非真實,也無法感同身受。所謂的真實,其實也只是在觀察到的短暫片刻,並非恆久不變的永恆?覺察的當下便已是過往。如《金剛經》中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個念頭的閃變,故事的發展便走向了不同的終點。每一支不同代號的歐頓溫錐,都代表不同的燒成溫度,當七號溫錐倒地點頭之時,窯溫便達到預定的一千兩百五十度,也代表燒窯階段的完成。關上瓦斯閥門,當窯火熄滅的那一刻,靜靜地站在窯門前,雙手合十,感謝窯爐所忍受的煎熬,也感謝身體所承受的疲累。七號錐倒了,象徵一個工作階段的結束,也是每一件器物即將發展出一段獨特故事的開始。在燒窯完成與下一個工作銜接之間休息的片刻,我喜歡閱讀、喜歡寫作,更喜歡觀察與收集做陶生活的點點滴滴與朋友們分享。工作室那張茶桌,就像許多人生故事的交換平台,承載著你我他的悲喜,有開懷的歡笑,也有悲傷悵然的眼淚。做陶的二十幾年來,不論是教學或器物的交流,或是在每一次旅途中,所遇到的人、事、物,總帶來許多的感動與啟發。偶爾也會將這些感動分享到臉書上,有人說:「做為一個器物的作家,臉書上應該多放作品就好,不要寫一些有的沒的。」但是對我來說,不論是做陶、拍照或書寫,都不是以賺錢為主要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透過這些事情,為生活留下紀錄或將自己的感動分享給更多的人。生活中,從來不缺乏各種的美好與令人感動的事物;但是生活中的壓力與繁忙的節奏,使我們逐漸失去了對愛的感受及欣賞美的能力。在各種環境下努力地求生存,卻忘記要安靜片刻來感受生活。拚命追逐物質與財富的積累,只在乎或計算著自己又得到了哪些夢想中的追求,卻不曾留意在我們努力追夢的同時,生命中也悄無聲息地失去了那些更寶貴、更值得珍惜的一切。以為,獲得愈多就可以愈快樂;卻有一句歌詞是這麼唱的:「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失去以後會發現,原來追求並不會讓我們更快樂;獲得的快樂是短暫的,但有些失去卻可能讓我們永遠都不快樂。就像叔本華曾說,欲望在滿足之前是痛苦,在滿足之後是無聊。如此反覆地追趕過程,痛苦與快樂輪轉,猶如蛋生雞或是雞生蛋這般難解的存在。生命的進程是一連串不斷的轉彎,快樂的定義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小時候在冬天上學的途中,我會因為路旁稻梗上的霜而停下腳踏車,把書包丟一旁,玩到上課鐘響了才進到教室。當然免不了老師的責罵和處罰,但是那短暫的玩耍足以讓我開心地度過一整天,所以我還是願意拿一節課的罰站來換取一整天的快樂。整個冬天只要路邊有霜,我幾乎就沒準時進過校門。在師長的眼中,像我這樣的孩子是令人頭痛的。但也或許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給我很大的自由和空間,讓我有機會用自己的節奏去觀看這個豐富的世界,慢慢地感受那些生活中細微的感動。這些年不斷和身邊的朋友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動,常有朋友說:「你應該出一本書。」在我內心深處也的確藏著出版著作的夢,卻未曾想真的會有實現的一天。有鹿文化是我非常喜歡的出版社,到有鹿文化面談的那一天,內心澎湃的情緒,那股雀躍和不可置信的心情,就像當年在產房外等待女兒出生的那刻一樣,欣喜激動難忍。每晚在工作後堅持到深夜的寫作過程,都是一次觀照自己內心情感、回憶的發掘與療癒。瓦斯窯裡的溫錐,忍受著窯裡的溫度,在不堪承受的時候而傾倒。當七號錐倒的時候,我會停下腳步看看周圍的世界——你的溫錐呢?什麼時候倒?什麼時候可以停下腳步來感受一下最簡單的美好?或許就是現在,好好地感受一下你心裡溫錐的角度,不要等它承受不住了,才知道要停下心裡那無止境向前追求的火。這本書,記錄的是我多年來在做陶生活中的各種感動,野人獻曝般在冬日的暖陽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一絲絲溫暖。一件器物的完成不在出窯的那一刻,而在它盛滿了與使用者交融的情感之後;一本書的完成也不在出版的時候,而在這些文字或許能夠帶給你些微感動的時刻。感謝你的閱讀讓這本書完整,謝謝有鹿文化讓我圓夢,謝謝最可愛的編輯彥如在成書的過程中對我的種種鼓勵和協助。更要感謝,陳惠珠老師當年的鼓勵讓我愛上閱讀。
章節目錄
【目次】推薦序|他的溫度——淺談林永勝《七號錐倒了》◎夏韻芬推薦序|窯內塵土,務必清掃◎林楷倫推薦語自 序|你的七號錐什麼時候倒?輯一・土裡的況味:那些關於器物的事情感的隨身碟消失的美好不負責任的工作年輕真好照顧腳下萬年狗屎窯神的賞賜輯二・坏中的情懷:因陶而遇的那些人菓菓不累的爸爸綠豆粉粿櫻花樹下的早餐摔壞作品的媽媽藍色稀飯不一樣黑色的玫瑰花什麼樣的餐廳輯三・火上的心性:由做陶而生的感悟殘心圓形的支點夏荷是誰成就了你我說的都是真的齒輪聰明鳥不當國寶方舟濟河井蛙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