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謝承孝,兼顧咖啡館主、咖啡生豆進口、企業顧問、烘焙師、杯測師、國際評審、教練等多面角色。多年來沉浸在咖啡杯的世界中,並且辛勤於筆耕,持續地向業界分享資訊。也是圈內少數同時參與咖啡產業上下游經營運作的咖啡人。座右銘為「In search of tantalizing aroma追尋那誘人的芳香」,故以「行者」稱之。也因為在咖啡產業上所參與的角度廣泛並且深入,所以在教學上總能帶給學生全新的思維與訊息。目前除了經營塔拉蘇咖啡館外,也活耀於兩岸咖啡界,憑藉廣泛的人脈以及咖啡領域的專業,擔任跨國公司的顧問工作,是亞洲地區少數完整接觸咖啡產業鏈上下游,並且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專業人士。
名人導讀
從事咖啡行業這麼多年來,時時感受到咖啡人彼此間傳遞的熱情以及活力,也讓我在摸索的過程中總是感到自己無比幸運。這本書的完成也是如此,這裡面記錄了我在學習咖啡烘焙的過程中,親身所遇到的以及內心思考的過程。而我只是一個幸運兒,在這路途中遇到了許多善知識點醒我,以及給我機會讓我去實驗、試錯,最終打磨出這套全息烘焙法(Holographic Roasting)。對於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們來說,我會誠心的建議按照章節的先後順序來閱讀。首先理解感官應用的部分,瞭解香氣、觸感、味道的來源,並且嘗試使用書中的方式進行分析、記錄所捕捉到的訊息,接著才進入到烘焙理論的討論章節。因為多年來的經驗讓我深深的體驗到,不懂的喝也就不懂怎麼烘。喝明白了,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要怎麼調整。而關於烘焙討論的章節裡,我特別提醒大家的是,書中所提到的溫度幾乎都是豆子的實際溫度,而不是機器探針所讀取到的溫度。我希望大家能夠加強烘焙師與咖啡豆兩個要素之間的連結,烘焙師藉由捕捉到的現象、資訊來操作烘焙機,進而烘焙出想要的結果。因此我建議讀者們特別留意書中對於顏色、氣味、大小、形狀、聲音等等的現象的說明,不要執著在曲線與手法上。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歐舍咖啡––許寶霖老師、李美娟老師以及李雅婷老師,他們三位在我的咖啡旅途上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開始探索這杯中的細膩風味。而許寶霖老師更是一位深不可測的知識寶庫,每每相遇的閒聊當中都能收穫許多,讓我十分感激敬佩。最後要感謝塔拉蘇咖啡的所有夥伴以及味丹國際––楊統先生的支持,蕭氏貿易––蕭仲勳總經理在Giesen技術上的解惑,吳秋霞老師對於本書的編排與出版所付出與努力。以及咖啡路上陪伴我的好友蔡治宇、陳政學、蔡明善、汪怡新……等(恕不能一一列出)。願好咖啡時時與你同在!
章節目錄
自序Chapter 01 關於全息烘焙法(Holographic Roasting) 烘焙理論、感官能力與邏輯的建立 美感與境界Chapter 02 關於咖啡的風味 啜吸與風味的捕捉 日常的感官訓練 咖啡杯裡的味覺搭配與美感Chapter 03 咖啡香氣的來源與咖啡風味輪 高海拔的咖啡風味特徵 中低海拔的咖啡風味特徵 乾餾群組—與海拔無關,高溫深烘焙之下的風味表現 咖啡香氣與烘焙度的關聯Chapter 04 烘焙前的生豆品質分析 色澤與外觀 生豆的氣味 咖啡豆粒徑大小與目數 生豆密度 生豆含水率與玻璃轉換溫度之關聯 生豆的含水率、密度與大小的數據歸納與分析Chapter 05 烘焙前的設定與烘焙概念 烘焙環境的光源設定 關於風門的概念 風門的設定與安全風門 關於風溫 烘焙空間的環境溫度 醣類的褐化反應—梅納反應 溫度、pH值、時間對梅納反應的影響 含硫胺基酸與醣類 梅納反應與香氣 醣類與焦糖反應 蔗糖焦糖化 咖啡焦糖化的重點 關於玻璃轉化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關於入豆溫、回溫點、鍋爐內環境溫度、玻璃轉化溫度Chapter 06 焙過程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入豆到T0、T1 第二階段:T1至大理石紋 第三階段:豆表進入蔗糖焦糖化的階段—大理石紋 第四階段:一爆開始、一爆密集與出鍋 升溫速率ROR與烘焙度艾格狀數值之關聯Chapter 07 宏觀的角度來看烘焙過程 商品的開發與競賽的意義 烘焙後的快速檢測 快速檢測法 不同目的之烘焙度選擇與樣品烘焙 烘焙後的杯測評估系統 含水率的相對關係與基準豆的運用Chapter 08 多關於烘焙上的觀念討論 失重率不是失水率 不同處理法與不同產地的豆子是否有相應的烘焙曲線 雨天不烘豆與環境濕度 晴天烘豆與環境氣壓 烘焙滾筒內壓力與壓差表的應用方向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