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羅伯.狄保德(RobertdeBoard,1932-2020)畢業于劍橋大學賽爾文學院,曾任教於英國亨利商學院,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他的兩本專業著作《諮商技巧》(CounsellingSkills)和《組織的心理分析》(ThePsychoanalysisofOrganizations)都是英國頗具知名度的心理學類教科書。本書是他寫給大眾讀者的心理學入門書。
繪者簡介DinnerIllustration創作題材多來自於生活的喜好,插畫主題圍繞著音樂、毛小孩、戶外活動還有飲食⋯⋯等等喜好廣泛對新鮮事物總感到好奇,於是畫風與題材也時常變來變去的插畫家。Facebook粉絲專頁:DinnerIllustrationInstagram:dinner_illustration
譯者簡介
張美惠臺大外文系畢,輔大翻譯研究所肄業,現從事專職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佳作,譯作《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獲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資訊焦慮》、《真實的謊言》、《EQ》、《美之為物》、《國家公園之父:蠻荒的繆爾》、《這就是男人》、《用心去活》、《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愛上M型男人》、《重建──重塑婚姻與自我的願景》、《鏡子裡的陌生人》、《RV親情新幹線》、《快樂是一種陷阱》、《愈感恩,愈富足》等。
名人導讀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魔法在靈性學習的這幾年,生命裡有個很重要的課題即是「了解自己」,當我們靜下心來回望自己的生命,我們開始找到自己的情緒由來、看清楚哪些是自己、哪些是從父母承襲而來的慣性、哪些又是別人給予的價值觀而非自己真正的想要,我們才能拿回對自己生命的主導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用故事的方式,將蛤蟆因為陷入生命裡的低潮,到漸漸跟隨心理師的引導,一步一步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情緒、漸漸找回真正的自己。這條路並不容易,但一路上勇氣和堅定會慢慢增強,成為帶在身上的法寶。願每位讀者都能透過這本書重新與自己的內在對話,找回自己真正的模樣。我一直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魔法,就像蛤蟆先生一樣,找回真正自己內在的力量,魔法就能綻放!──演員姚愛寗
從被困住的情緒僵局中走出來「心理諮商師沒有人生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自己的答案。」這句話雖然反映了心理諮商的過程,但實在很難被人理解。但看了這本書,透過作者生動巧妙的描繪,你真的能夠體會一個人如何經由諮商而更了解自己,並從被困住的情緒僵局中走出來。無論你正在考慮接受諮商、學習諮商、或自己正在從事心理相關的工作,我都非常推薦這本天才著作!──正向心理學專家劉軒
唯有自己想改變,改變才會真的發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從各種管道問我,能不能幫他們介紹心理諮商的資源。也許基於信任,也許希望有所不同,他們想嘗試看看心理諮商。當我細問之後,多半發現,他們通常是幫別人尋求協助。像是,陷入婚姻危機的先生想為鬱鬱寡歡的太太找心理師,讓她開朗樂觀點;無力的家長想為叛逆輟學又無法溝通的孩子找心理師,導正孩子的觀念與行為;熱心的老師想為沉迷網路的學生找心理師,盼能拉回迷失的孩子。還有的人,看不下去身旁的朋友持續意志消沉,想把他送去心理師那兒,好重新振作。當我腦中盤算著如何轉介適當的心理資源時,同時也會問:「你說的那個人,有接受心理諮商的意願嗎?」得到的答案常是:「我得問問他才行!」、「恐怕沒有,我也在想,該如何說服他!」老實說,當事人沒有意願接受協助,你把他捆綁過來,再厲害的助人者也常愛莫能助。過去,我曾在中學服務過,在學生輔導工作中接觸到的個案,常是被轉介過來的。也就是,孩子自己不覺得有困擾,但身旁師長卻感到頭痛不已。這種「非自願個案」,輔導起來有相當的難度,於是,我們會轉而向他身旁的大人進行工作,稱為「系統工作」。這麼做是有道理的,因為,有困擾的人通常比較有改變意願,而有改變意願的人,才有可能真的做出改變。台灣是亞洲國家中,心理諮商走得相當前端的地方。目前,除了大型醫院精神科附設有心理諮商外,坊間的心理諮商所或心理治療所也越來越多。即使如此,社會大眾仍然普遍對心理諮商是什麼,一頭霧水。常常有人問我:「你們心理師只是和案主聊聊天,為什麼收費這麼貴?」說真的,這很難回答!但我常會說:「如果在你的生活中,能找到如心理師一樣的人與你聊聊,讓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同時能拓展你的覺察、增進對自己的理解,並因此更有力量做出新的選擇,那你真的不用來找心理師。」換句話說,許多身陷困擾的人身旁,缺人這樣的人際資源,就算有人願意提供關心,也沒辦法給予持續且深度的支持。心理師除了提供民眾心理諮商服務外,也得教育民眾如何運用心理諮商資源,正確認識心理諮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真的不是聊聊天而已!《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很適合正考慮去找心理師談談,但又充滿擔心、恐懼或疑惑的人閱讀。蛤蟆先生陷入低落的情緒之中,他的好朋友鼴鼠、河鼠和老獾雖然關心他,但也沒辦法讓他振作起來。最後,他們想到要讓蛤蟆先生去找心理師談談。在這群好友的不斷「鼓勵」(或者說是半推半就)下,蛤蟆先生照著地址去找當地的心理師蒼鷺談談。本以為心理師會滔滔不絕地給他什麼「有用」的建議,但,沒有!蒼鷺卻問:「到底誰是我的當事人?」這巧妙的提問,一方面是在釐清,誰才是有困擾的人,需要接受心理諮商;另一方面,則是讓蛤蟆先生知道,除非你自己願意,否則心理諮商無法幫助你改變。突然間,蛤蟆先生感覺到,他並非只能被動地接受別人的建議,然後又因做不到而挫敗無力。而是,他可以透過主動參與,為自己做些什麼。這正是心理諮商重視的——當事人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的責任。於是,蛤蟆先生與蒼鷺便展開了一連串「合作」的過程。在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談話中,你會發現,心理師常對當事人提出一個又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有時候關切情緒感受,有時候關切想法念頭,目的在幫助當事人提升對自己的認識與理解,慢慢地看懂自己慣常行為模式的影響,也理解這些行為模式的起源。不同的心理師,採取的心理諮商理論取向也不同;依據不同的理論派別,對案主採取不同的治療技術。在這本書中,蒼鷺心理師使用的是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Analysis,簡稱TA)療法,透過這個理論觀點,帶領蛤蟆先生覺知自己在與人互動時的自我狀態,人生腳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理解那些未被辨識出來的心理遊戲等。讀完全書,你會知道,心理諮商不是個愉快的對談過程;你可能要去觸及那些令你感到痛苦的情感、想法或回憶。然而,你願意投入越多,你越能從心理諮商中獲益。過去,我在學校裡服務時,常遇到一些在輔導室門口猶豫徘徊的孩子;而我知道,社會上也有許多想找心理師協助,但猶豫不決的人們。願你讀了這本書後,能更有勇氣去找心理師談談,為自己做出改變的承諾,改變才會真正的發生。──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名人推薦
作家、Podcast主持人冏冏(余玥)作家吳曉樂演員姚愛寗作家張西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正向心理學專家劉軒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蘇予昕
章節目錄
推薦文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魔法姚愛寗唯有自己想改變,改變才會真的發生陳志恆從被困住的情緒僵局中走出來劉軒Chapter1我感覺精神不太好Chapter2友誼萬歲Chapter3蒼鷺小屋Chapter4你這個麻煩的傢伙!Chapter5成長的寓言Chapter6探索童年Chapter7仁慈的獨裁者Chapter8意外訪客Chapter9祕密協議Chapter10午餐約會Chapter11蛤蟆先生的選擇Chapter12蛤蟆的人生故事Chapter13心理遊戲Chapter14贏了遊戲輸了自己Chapter15最後一次按門鈴Chapter16道別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