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茂雄 Kent Chen2001年開始擔任企業高階主管教練(Executive Coach)以來,以一對一輔導的方式,為海峽兩岸知名跨國及本土企業,培育了眾多的高階管理人才。他具有20多年的管理經驗,曾是IBM大中華區電信與媒體事業群總經理。基於對「人」的興趣,他由高階主管轉任企業教練,且曾擔任國際教練聯盟(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台灣總會理事長,是國內企業教練的先驅。除了休士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的企業管理碩士學位,陳茂雄又取得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碩士學位,且具有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的證照,是極少數兼具企業管理與心理諮商背景的專業人士。這樣的背景使得他經常能夠協助領導人發現其個人領導風格的盲點,而產生由內而外的深刻改變。陳茂雄在累積了多年的企業教練與心理諮商的實務經驗後,又結合心理學與管理學,開發了「薩提爾教練模式」以及「從自我覺察到發揮影響力」等兩個課程,自2012年至今已經於海峽兩岸講授超過百場。課程特色為深入淺出,能啟迪人心,引發學員產生持久有效的改變。
名人導讀
【推薦序】推薦序1認識自己,改變失衡的人生盛治仁一個人,該不該在乎別人的看法?太在乎了活不出自己,太不在乎進不了團體,如何尋找適當的平衡點,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擁有身心靈的平衡,不管在工作或是生活上,都是現代人的大挑戰。要追求平衡,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認識自己。每個人因為天生個性及後天環境,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質,有優點也有缺點。要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關鍵不是跟別人比,而是如何讓明天的自己比今天進步一點點。一切都要從認識自己做起。瞭解自己性格的優缺點,脫離慣性和情緒的牽引,先求改變自己,才有機會影響他人。我們的眼睛經常是往外看的,所以認識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時時努力用心往裡看。我們在公司裡,每年執行360度評鑑,包含了員工自評、主管、部屬和同儕評鑑等四個面向。有相當比例的同仁,自評結果和其他三個面向的結果差距甚大。換句話說,別人眼中的自己,和心中的自己,有著極大的落差。所以說認識自己絕非字面上看起來那麼容易的一件事。陳茂雄老師的著作正好提供了理論架構、分析方法和解決方案,讓我們不但能夠認識自己,還能透過思考和練習,改變先天的限制,成為一個更全面的人。本書以「一致性理論」為工具,幫助讀者瞭解在「自己、他人及情境」三面向所搭構的舞台上,站在哪一個位置,有沒有失衡。我在閱讀的時候,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屬於「超理智型」,喜歡談邏輯、講證據,但是會忽略他人的情緒。尤其家庭生活就不是單純講道理的地方,更應該多用感性和情緒來連結。瞭解了自己的局限,再運用書中理論及工具去改進,就能幫助我們過一個更平衡的人生。對情緒的管理是另外一個重點。我們要覺察情緒、面對情緒,但不要被情緒操控,能夠在不同情況調整適當的遣詞用句。有情緒不是壞事,但被情緒牽著走,則非常危險。適度地宣洩、表達情緒,是一件健康的事。書中也教導我們如何面對、接受、處理並放下情緒。如此我們最後才能「歡喜做、甘願受」,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有意識的選擇,而不是受情緒宰制的後果。我認為書中的一個重要核心價值是同理心,這也是現在社會上最缺乏的。人人以自我為中心,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人人隨性而為的結果,就讓社會充滿了衝突和暴戾之氣。透過書中的方法練習,在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讓自己能夠同理身邊所有的人,做出符合情境的反應。跟陳茂雄老師結緣,是因為他之前的著作《薩提爾教練模式》。我在拜讀之後,非常受到領導者三頂帽子(主管、老師、教練)的啟發,因此在拙著裡引用,但誤為薩提爾提出。後來經友人提醒此理論非源自薩提爾,而是陳茂雄老師,因此趕緊寫信向陳老師致歉,蒙他諒解。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陳老師的大量,以及願意助人的心。這本書不只能夠運用在企業管理的場景,更可以在我們所有人際互動上給予極大的幫助。希望讀者都能跟我一樣,不但讀後心靈收穫滿滿,更能運用在實際生活中,自我提升。(本文作者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推薦序2新向度的冰山探索,連結自己與他人李崇建來電顯示陳茂雄,我們好幾年沒聯絡了。我與茂雄認識二十年,平常並無往來,只有幾次互通電話,都是邀請彼此去演講,我們最後一次通電話,已經是四、五年前,我邀請他去馬來西亞演講,他略微考慮後答應了,不是因為演講費高,而是因為其他原因,他是一個溫暖且仗義之人。與茂雄及薩提爾的緣分二十年前我初識薩提爾模式,震懾於貝曼的示範,驚訝於這樣的模式,能幫助一個人改頭換面?震驚於怎麼能如此對話?不與人產生衝突、辯論或屈服。貝曼的對話如魔法,太過神奇了。我因此拿出存款的一半,參加兩年期的專業訓練。專訓有三十三位學員,僅有三位男士,除了我與張天安之外,另一位就是陳茂雄。當時茂雄快50歲了,應是專訓中最年長者,自我介紹時得知,他曾是IBM公司的高階主管,赫赫有名的公司之高階主管,竟然與我一同學習。當時我心中的想法:這非常不可思議,位居生涯職務高端,年紀已經半百了,還來此地重新學習,乃終身學習的典範。我認識的茂雄茂雄身上毫無架子,毫無倚老賣老之態,一身穿著非常樸實,有鄉下樸實誠懇氣質。我們一起學習,互相探索冰山,他更主動上台以自己為案例,讓老師示範冰山對話,他的謙虛、坦誠、認真與創造,是我對他專訓的印象。專訓結業之後,我們仍分別在貝曼、葛莫利的課程進修,茂雄進一步進入心理與諮商研究所,考取心理師執照,並學習教練技術,結合他自身的專業,成為領導人教練,以及企業講師。茂雄不為年齡限制,不斷擴充自己,我經常聽見伙伴分享,茂雄的課程帶來的學習,他分享的薩提爾模式,結合了豐富的視野,運用簡單的語言,發揮細膩精緻的能力。我在他前一本書《薩提爾教練模式》,即已看見他整合的能力,深入淺出融入教練與薩提爾模式,很令人佩服讚嘆。冰山的豐富與運用時隔五年茂雄再次出版,這本《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依然精彩呈現他的整合,以冰山為基礎講解,最令我佩服的是「簡單」。他列舉很多日常案例,以一般人即能懂得的說明,輕易讓人理解生存姿態,比如四種應對姿態,他以通俗的語言,詮釋討好是「老好人」、指責是「自我中心的人」、以「法官」形容超理智、以逃避的各種狀態說明打岔。每種姿態列舉的例子,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狀態,引起人深深共鳴。茂雄以四種生存姿態為起手勢,潛入冰山各層次說明,每個姿態常見的感受;他更進一步針對一般人分不清感受與觀點有何差異的困惑,簡便地以形容詞、句子,區分兩者的不同,我深信這對一般人而言,會是一個很好入手的理解。薩提爾女士發展出此成長模式,實乃融入自身經驗,以及整合多家學派,比如完形治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庭動力學,成為家族治療的先驅,她留下的寶藏甚多:冰山、互動要素、自我環、影響輪、面貌舞會、家庭雕塑、天氣報告、家庭圖……,至今都可在新興學派見到其影響力。薩提爾的冰山理論,由貝曼老師整理,歸納精細的脈絡,供有心人探索與學習。但是每個人運用這些框架,出現了不同的詮釋,比如對於「一致性」的詮釋,很多人都有細微的差別;對於冰山「渴望」層次的解釋,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關於冰山底層的「自我」、「大我」,更是出現多樣的面貌;對於冰山層次「自我」,還有應對姿態中「自我」、「情境」、「他人」中「自我」的詮釋,更是有眾多看法出現。而每個人運用冰山探索,亦出現個人風格,這牽涉每個人的詮釋、習慣脈絡,還有「路徑」的差異,形成了諸多個人風格。這亦是薩提爾模式精彩、可愛之處。《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精彩一端茂雄在本書中,運用極大的巧思,呈現人如何覺察,並且改變自身慣性。我與茂雄關於冰山的理解,還有對冰山的詮釋,並不盡然相同,但是我很讚嘆他的發展,也因為此書而有所學習。比如書中第3章宜君的案例。茂雄以第一輪冰山探索,內在充滿生氣的宜君,探索出宜君的期待為:「要改變哥哥」,再以此期待為「所依」,進行第二輪冰山探索。一般冰山探索,是以事件為「所依」,探索冰山各層次。茂雄以眼前事件,探索出的期待為「所依」,不以原有的事件為「所依」,發展出來的探索。如下列路徑:●期待(此時期待是所依)→感受→觀點→期待。►新的「期待」浮出冰山。茂雄再次以新的「期待」為「所依」,重新探索一次冰山。●新的期待(此時新的期待是所依)→感受→觀點→期待。►更新的「期待」浮出冰山。三輪的冰山探索,帶出來的期待分別是「我要改變哥哥」、「讓家人開心」、「自己做到尊重他人」。讓宜君重新覺察,重新認識、整理自己,帶出新的決定。茂雄的探索路徑,展現了一種向度,他大方地公開了路徑,我相信會讓很多有心人興奮。冰山的探索路徑冰山的探索,以提問為基礎,因此需要好奇的素養。當有了好奇的素養,進入冰山各層次探索,需要一次又一次練習,最後會形成個人提問風格。我與茂雄一同專訓時,貝曼分享了一個簡單路徑,我一經使用之後,發現威力強大:事件→感受→應對。再以應對為所依,進入感受,則產生新的感受,直接連結渴望層次。茂雄分享的即是他的發現,很有意思的冰山路徑。我接起茂雄的電話,他邀請我為新書作序,我當下允諾好好拜讀,也好好寫一序文。與此同時,我也正在寫新作,亦是細膩地呈現路徑,展現冰山各種可能,而茂雄的書為我做了典範。(親子作家、長耳兔心靈維度講師)【自序】如何更自在地做自己?我帶著好奇又忐忑的心情走進我人生的第一堂「心靈成長」課。好奇的是這種課程我會感興趣嗎?忐忑的是,老師會不會要我在大家面前說一些我不習慣說出的內心話?這是當年我在四十幾歲時,突然覺得好像頓然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使用了各種方法找尋人生的意義卻一直得不到答案,最後決定聽從友人的建議,開始嘗試用心理學的方法重新認識自己,因而進入了心靈成長這個陌生的領域時的場景。我已經忘了這堂課的名稱及內容,只留下兩個印象。一個是二、三十個同學中只有兩個男性(含我在內);第二個印象是,我很尷尬地發現,每當老師問大家「有什麼感覺」時,全班似乎只有我一個人答不出來——不管我怎麼回答,老師總是說:「你說的是『想法』,不是『感覺』!」老師這樣的提醒,讓我對開發另一層面的自我更好奇;加上後來我規劃人生下半場的方向,是要從高科技業的主管,轉換跑道至心理諮商、「領導人教練」等助人的工作,但擔心我這種理性遠大於感性的特質,是否能做好助人的工作?為此我參加了一個長期的自我成長工作坊。我原本的出發點是想要學習感性的能力,結果不止在感性能力上有所收穫,還更進一步體會了自我覺察的重要。這個工作坊的重點不在於教導心理諮商的方法,而著重於幫助學員經由自我覺察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整個學習過程兩位老師很少「上課」,只是讓學員輪流接受他們的心理諮商,解決各種困擾著學員的問題。當時我尚未接受正式的心理諮商訓練,加上老師也沒有花太多時間講解他們所使用的方法,所以其實並沒有學到什麼諮商技巧。最大的收穫是從觀摩大量的諮商案例中體驗到:●人們受到各種我從沒想像過的問題所困擾。例如,有人即使父母都已經過世,卻仍然無法違背父母生前的願望,繼續勉強自己去追求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目標;有人居然可以如此地為他人著想,即使身邊的人都為他叫屈,但他卻感覺不到自己的犧牲與委屈;有人即使是眾人公認的人生勝利組,但他自己卻認為這不是真的,而一直害怕這個假象隨時會被戳穿;有人居然沒有辦法從任何事物中感到喜樂;有人居然可以因為一件小事而引發了無法控制的憤怒或悲傷;有人很渴望親密關係,也總是能夠很快的找到對象,但總是在雙方漸入佳境時提出分手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困擾的產生一定有其前因後果,只是當事人自己並不知道。例如,因為小時候渴望父母的認可卻一直沒有得到,以至於即使在成人之後,甚至父母都已過世後,還是執著於非得到父母的認可不行。又如,因為小時候有被好友背叛的經驗,以至於無法相信他人,甚至變成在親密關係中,即使兩人感情沒有重大問題,卻因擔心終有一天會有被拋棄的可能,而寧願自己先提分手。●如果當事人不知道這些前因後果,就會卡在他的困擾中,無法改變,因為人腦運作的方式就是得要先知道原因,才能改變。而心理諮商的功能,就是幫助當事人發現這些前因後果。這樣的體驗讓我驚覺,我好像也有一些自己並不知道其前因後果的困擾。例如,我總是在工作時想著玩樂,而在玩樂時卻又惦記著工作,以至於既無法完全投入工作,又不能好好地享樂。又如,我對情緒如此不敏感的原因是什麼?我知道這是從事心理諮商工作的一大障礙,但如何才能改變呢?這就是當時的我對於「自我覺察」的認識。這樣的認識讓我走出舒適圈,開始在課堂中學習捕捉自己的情緒,並將之表達出來;也嘗試開放自己,與老師同學們分享更多以前不習慣和他人分享的渴望與脆弱點,並得到他們的回饋,經由這樣的做法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有系統地學習自我覺察這個工作坊幫助了我下定決心接受有系統的專業訓練,於是我辭掉企業界的工作,在50 歲時回到學校,成為心理諮商研究所的全職學生。研究所的訓練讓我對於造成人們各種困擾的前因後果有更系統化的認識,也逐漸解答有關自己的疑惑。例如,我在幼時因為看到父親不夠負責而使得家裡的經濟陷入困境,也導致父母關係破裂,所以形成了「男人應該負責任,否則會有很慘的後果」的信念,這個信念就是造成我在休息玩樂時仍無法放鬆的主因。又如,幼時不喜歡父母經常爭吵,因此養成了避開情緒、壓抑情緒的慣性,以至於對自己的情緒很陌生,因而在課堂上說不出自己當下有什麼情緒。有了這樣的覺察後,我才能對症下藥,改變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慣性。我會在該放鬆又不敢放鬆時告訴自己,我已經夠努力、夠負責了,那種害怕自己沒有將事情做好、不夠負責的感覺其實是一種誇大的反應;我也開始安排年度家庭旅遊,遠離台灣一、兩週,學習讓自己在不受打擾下安心地享受休息。此外,當我不再逃避、壓抑情緒,並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後,首先帶來的好處是改善了與家人的關係。過去我只會用理性頻道和他們溝通,現在則增加了感性頻道,所以增進了彼此的了解,也更能感受到彼此的關懷。其次的好處則是,我不止不再害怕情緒,甚至能夠以情緒為入口,更深入地認識諮商及教練工作中的當事人,並且更有效地幫助他們改變——我的專業能力也提升了。多年從事心理諮商與教練工作,我深切觀察到自我覺察能帶給每個人的正面影響有多大,也因此我想透過這本書與大家分享我這些年來接受專業訓練後,不僅以系統化的方式深入認識自己,接著更應用所學,在諮商與教練工作中幫助他人經由覺察而改變,最後發展出書中這一套容易理解、學習與應用的自我覺察的方法。發願推廣薩提爾模式與自我覺察本書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於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這是由心理學大師、家族治療先驅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我和許多在台灣、香港、大陸的伙伴有幸在過去二、三十年間,能夠跟隨薩提爾的入室弟子瑪麗亞. 葛茉莉(Maria Gomori) 及約翰. 貝曼(John Banmen)學習薩提爾模式的理論與應用,在個人成長及諮商專業發展兩方面都受益良多,更感佩他們在推廣薩提爾模式上的無私奉獻,以及對學生們的關懷與教誨。如今兩位老師年事漸長,我們這些學生認為,將薩提爾模式以及他們的教誨流傳下去,是報答他們、彰顯他們最好的方法。由於我是他們來自企業界的少數學生之一,所以給予自己的使命是將薩提爾模式推廣到企業界,也因此發展了將薩提爾模式應用到領導管理上的兩個課程:「薩提爾教練模式」與「從自我覺察到發揮影響力」。我自2010 年以來在台灣與大陸講授這兩個課程,並於2015 年先出版《薩提爾教練模式》一書(原書名為《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時隔五年,如今再完成這本書,可以說是對自己有了交代,無愧於使命。很榮幸我的課程與書都算是得到相當的好評。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我投入了極大的心力將薩提爾模式簡化與結構化,並使用大量的案例(尤其是應用於企業界的案例),嘗試讓普羅大眾能夠深入淺出、有步驟地學習將薩提爾模式應用在工作與生活中。希望本書也能夠達到讓讀者輕鬆學習的目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為「重新認識自己」,其中第1章說明自我覺察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自己的慣性,以及此慣性所帶來的正面與負面的影響。第2章以「冰山」的隱喻,說明我們的外在行為都受到一些內在心理因素的影響,這也是認識自己的重要步驟。第二部以五章的篇幅說明,「情緒」這個內在冰山要素如何影響我們的外在行為,以及如何經由認識自己的情緒模式、改變自己的情緒模式,以跳脫自己的慣性之方法。讀者也可將之視為做好情緒管理、提升EQ 的方法論。第三部則分別說明「觀點」、「渴望」、「期待」這三個內在冰山要素如何影響我們的外在行為,並提供經由改變自己的觀點模式、渴望模式、期待模式,以跳脫自己的慣性之方法。認識自己是提升自己、完成人生目標的前提,希望本書所提供自我覺察的方法與工具,能夠幫助你更自在地做自己,享受人際關係,同時又能達成你的人生願望。
章節目錄
推薦序 認識自己,改變失衡的人生 盛治仁新向度冰山探索,連結自己與他人 李崇建好評推薦自序 如何更自在地做自己?前言 解放心中的大象第一部 重新認識自己第1章 找出慣性模式從「一致性」理論認識自己的慣性模式/第一種不一致:討好型/第二種不一致:指責型/第三種不一致:超理智型/第四種不一致:打岔型/在壓力下,你慣用哪種行為模式?第2章 探索內在冰山認識冰山理論/解讀外在行為背後的內在冰山要素/認識四種行為模式的冰山圖/內在冰山「模式」/轉化與改變第二部 情緒的轉化與改變第3章 情緒管理四步驟覺察情緒、化解情緒/情緒管理四步驟/情緒管理的障礙第4章 情緒的正確認知情緒系統是人腦結構的一部分/每種情緒都對我們有幫助/後天的學習導致我們失去某些情緒能力/情緒不能圍堵,只能疏導/傑出領導人必備好EQ第5章 檢視情緒模式什麼是情緒模式?/你的情緒反應是否符合「演化的法則」?/你的情緒反應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四種不一致行為模式背後的情緒模式第6章 轉化情緒模式:練習面對、接受、處理情緒「面對情緒」的方法與練習/「接受情緒」的方法與練習/「處理情緒」的方法與練習/以「我訊息」的方式一致地表達情緒第7章 轉化情緒模式:練習放下情緒應用至今所學的知識與方法/「放下情緒」的方法與練習/轉化情緒模式總結第三部 觀點、渴望與期待的轉化與改變 第8章 轉化觀點模式一般觀點/核心觀點/觀點模式與行為模式的關連/自動化思考的優缺點/探索自己的核心觀點/鬆動核心觀點/先暫停以避免自動化反應第9章 轉化渴望模式渴望是否得到滿足與一致性的關係/不一致的行為背後常見的渴望模式/轉化渴望模式,讓行為趨向一致第10章 轉化期待模式期待與渴望的關係/常見六大渴望的不切實際期待與務實期待/轉化期待模式,讓行為趨向一致/期待模式的轉化對整個冰山的影響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