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叔本華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的但澤(Danzig,今波蘭的格但斯克),雙魚座。自稱「性格遺傳父親,而智慧遺傳母親」。叔本華的父親是位富商,易怒憂鬱,後因溺水去世;母親是位作家,與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壇名家熟識。憑藉父親的遺產,叔本華一生過著隱遁的生活。21 歲,叔本華到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23歲棄醫從文,進入柏林大學;30歲,他的曠世傑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但市場反應平平。對此,叔本華異常悲傷:「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叔本華曾對歌劇女演員卡洛琳娜.雅格曼一見鍾情,然而女神卻另有所愛。他情路坎坷,終身未婚,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條叫「世界靈魂」的捲毛狗。63歲,他的封筆之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附錄和補遺》出版(本書德文原名《人生智慧箴言》,即取自《附錄和補遺》第一卷),終於聲名大噪。72歲,叔本華因肺炎死在餐桌上,他的臨終遺言是:「希望愛好哲學的人,都能客觀獨立地理解我的哲學。」叔本華死後,其所有財產都捐獻給了慈善事業。
譯者簡介
木云中國湖南人,畢業於中國暨南大學,深入研究叔本華著作和國內外學術論文,歷時一年主譯全新的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即本書)。林求是中國四川人,畢業於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曾主持國際重要教育會議的翻譯工作,2006年曾承擔亞太文化研究所文化與資訊中心部分專業領域的翻譯。
名人導讀
叔本華這個人和他的人生智慧中國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作家/費勇叔本華一輩子寫了很多關於人生智慧的文章,對於人們如何活得更好,提出了不少有啟發性的建議。根據英國哲人羅素《西方哲學史》的描述,叔本華在實際生活裡似乎並未充分運用他的智慧以成就美滿的人生。羅素特別提到了關於女裁縫的事件,他是這樣說的:「假如我們根據叔本華的生活判斷,可知他的論調也不是真誠的。他常在上等菜館裡吃得很好;有過多次色情而不熱情的戀愛事件;他格外愛爭吵,而且異常貪婪。有一回,一個上了年紀的女裁縫在他的房間門外頭對朋友講話,惹得他動火,就把她扔下樓去,造成她終身傷殘。女裁縫贏得了法院判決,判決勒令叔本華在她有生之年必須每季付給她一定的錢數。二十年後她終於死了,當時叔本華在帳本上記下:『老婦死,重負釋。』除了對動物的仁慈外,在他一生中很難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跡,而他對動物的仁慈,已經達到反對為科學而做活體解剖的程度。」但是,中國的王國維對於叔本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評價。王國維年輕時醉心於叔本華的哲學,一九○四年寫出《紅樓夢評論》,被認為是叔本華悲劇理論在中國的最早實踐。同一年,王國維寫了《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全面介紹叔本華的思想,談到叔本華的生平,王國維有這麼一段評價:「更有可注意者,叔氏一生之生活是也。彼生於富豪之家,雖中更衰落,尚得維持其素居之生活。彼送其一生於哲學之考察,雖一為大學講師,然未幾即罷,又非以著述為生活者也。故其著書之數,於近世哲學家中為最少,然書之價值之貴重,有如彼者乎!彼等日日為講義,日日作雜誌之論文(如謝林、黑格爾等),其為哲學上真正之考察之時殆希也。獨叔氏送其一生於宇宙人生上之考察,與審美上之瞑想。其妨此考察者,獨彼之強烈之意志之苦痛耳。而此意志上之苦痛,又還為哲學上之材料,故彼之學說與行為,雖往往自相矛盾、然其所謂『為哲學而生,而非以哲學為生』者,則誠夫子之自道也。」王國維這段話的大意是,因為叔本華沒有生活上的經濟負擔,不需要擔任大學教師,或者賺取稿費為生,只是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興趣研究、思考,所以叔本華是真正為哲學而生,著作雖然不多,卻是最具價值的。那麼,叔本華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叔本華一生確實衣食無憂,羅素說叔本華經常在上等菜館吃香喝辣,應該不是捏造。一七八八年二月二十二日,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生於但澤(Danzig,今波蘭的格但斯克)。他的父親是一名富商,也希望叔本華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的母親出身貴族,喜歡文學,認識不少文學藝術界的名流,例如大詩人歌德。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母親是個標準的「女文青」。叔本華很早就有志於人文學術的研究,志趣上應該與母親比較親近,但事實是,他更愛自己的父親,而和母親的關係不太融洽。叔本華少年時代,曾有過一次遊歷,周遊荷蘭、英國、法國、瑞士、普魯士等國。一八○五年,他的父親去世,據說是自殺。叔本華認為是母親輕浮的生活方式害死了父親,從此和母親的關係變得非常惡劣。父親給叔本華留下一筆不小的遺產,他一生都沒有經濟壓力。後來,管理叔本華財產的銀行倒閉,叔本華要求賠償,結果真的得到了理賠。叔本華為此說:「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個哲學家,但又不必因此就是一個愚人。」這句話很像孔子所說,一個君子不去害人、不事先懷疑別人欺詐、不憑空猜想別人會不守信用,但如果真的有人欺詐,君子也能夠事先察覺,不被愚弄。叔本華理財精明,但在感情、事業上,卻不太順利。叔本華有過幾次不成功的戀愛,最終一輩子單身。羅素說叔本華的戀愛「色情而不熱情」,大概是出於某種偏見。也許,由於母子關係的障礙,多少影響了他和女性的交往;而和女性交往的失敗,又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了叔本華對於女性的看法。他的一些言論,被誇大為對於女性的厭惡。他和尼采兩人可能是哲學史上最著名的厭女主義者。尼采有名言:「見到女人,舉起你的鞭子。」叔本華則說:「只有被性衝動沖昏了頭腦的人,才會把矮小、窄肩、寬臀、短腿的人稱為佳人。」在〈論女人〉一文裡,叔本華開篇就說:「女人本身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她們輕佻瑣碎、缺乏遠見。」據俄國哲學史家兼傳記作家阿.古雷加、伊.安德列耶娃合著的《他們發現了我——叔本華傳》所說,叔本華有過一次熱烈的初戀。一八○九年,二十一歲的叔本華邂逅歌劇演員卡洛琳娜.雅格曼,墜入情網,不幸的是,雅格曼已經是一位年老公爵的情人,並沒有回應叔本華的愛。痛苦的單戀,促使叔本華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一首詩:〈在卡洛琳娜.雅格曼旁〉合唱隊走進小巷,我們站在你家門前;我內心的悲傷將會變成喜悅,如果你從視窗看著我。合唱的聲音夾著雨雪響徹小巷,裹著藍色的斗篷,我抬頭看向你的窗口。太陽被雲所遮蔽,而你的眼睛的光芒,在寒冷的早晨流出,給我注入天堂般的溫暖。你的窗口被帷幔掩蓋:你在絲枕上做夢,從未來戀情的喜悅中,你是否意識到了遊戲的命運?合唱隊走進小巷:我的目光徒勞地四處探望;窗簾擋住了陽光:我的命運暗淡無光。「我的命運暗淡無光」,這句詩倒是可以形容叔本華的一生,他不僅愛情不順利,而且世俗意義上的事業,也算不上成功。叔本華立志於人文研究,卻未能像與他同時代的哲學家如黑格爾、費希特等人那樣,在學院謀得一個穩定的職位。一八○九年,二十一歲的叔本華到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後於二十三歲棄醫從文,進入柏林大學學習哲學;雖因戰爭爆發未能獲得博士學位,卻在一八一三年得到耶拿大學哲學學院講師資格。最後,叔本華因各種原因離開耶拿大學,輾轉在威瑪、德勒斯登、法蘭克福等地居住。一八二○年,叔本華獲得柏林大學的講師資格。那時,黑格爾已是名聲顯赫的哲學家,也在柏林大學教書。叔本華十分鄙視黑格爾,故意把自己的課與黑格爾安排在同一時間。結果叔本華班上的學生從未超過三個,只得取消這門名叫「整個哲學就是關於世界的本質和人的精神的學說」的課堂,這是叔本華第一次開課,也是最後一次開課。所以,叔本華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只是一個自由撰稿人。作為一個自由撰稿人,他的著作在生前大部分時間並不暢銷,賣不到幾百本。他只是出於興趣以及求知的熱情,不斷地撰寫哲學著作,一八一四年,他移居到德勒斯登住了四年,並在一八一八年完成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八一九年,布洛克豪斯出版社出版了此書。叔本華對於這本書頗為自負,自認是新的哲學體系:「它不是對已有東西的最新表述,而是最高度的結合在一起的,一系列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有過的思想。」但此書出版後市場反應冷淡,有評論家對它發表否定的意見,銷量更是糟糕,一年半內竟賣不到一百本。唯一稱讚了此書的人是德國詩人歌德。在此之前,叔本華已出版過《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論視覺和顏色》,銷量遠比《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還少,所以叔本華並不沮喪。此後,他又寫了《自然界中的意志》和《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並於一八四四年出版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社會對他依舊冷漠,沒有什麼人關注他的書以及書裡的思想。叔本華一生的時光,大部分在寂寞裡度過。他曾說:「名聲越是晚到,能夠持續的時間就越長——『優秀』需要時間來成就。流芳後世的名聲就像一棵橡樹,成長十分緩慢;盛極一時的名聲,持續時間短,就像那些一年生一年死的植物;而虛假的名聲更是曇花一現便消亡不見。」這話說得不無道理,也似乎有自我安慰的因素。因為寂寞、因為長期不被主流社會所重視,也多少使得叔本華對於社會、對於人性常常有冷酷的意見。例如,他有句名言:人生就是一場化妝舞會。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人都戴著面具,什麼騎士、神甫、律師、哲學家、教授之類,都不過是面具。「一個人選擇戴上法律的面具,用它來假扮一位律師,其真正的目的只是為了向另一個人狠狠地敲上一記竹槓;為了同樣的目的,第二個人選擇了愛國主義的面具,打著公眾福利的幌子到處招搖撞騙……。」也因為寂寞,他對於痛苦有特別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這個世界中,唯有痛苦才是唯一真實的東西,而幸福不過是痛苦暫時的缺乏;不過是欲望與無聊較為迅速的交替。」羅素雖然不怎麼喜歡叔本華,但也敏銳地指出,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獨樹一幟:「叔本華在哲學家當中有許多地方與眾不同,幾乎所有其他的哲學家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樂觀主義者,而他卻是悲觀主義者。」叔本華的悲觀,源於他的「生命意志說」。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裡,叔本華提出了一個對於西方人來說很有意思的看法。什麼看法呢?就是我們的世界既不是真實的,也不是虛假的。「這是摩耶,是欺騙(之神)的紗幔,蒙蔽著凡人的眼睛而使他們看見這樣一個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為它像夢一樣,像沙粒上閃爍著的陽光一樣,行人從遠處看來還以為是水,像隨便拋在地上的繩子一樣,人們卻將它看作一條蛇。」西方傳統的思路要嘛是認為世界不依賴於主觀而存在,要嘛認為世界完全依賴於主觀而存在。但叔本華的思路完全跳出了唯物或是唯心的窠臼,指出了另一條道路。叔本華的第一個論斷是:世界是我的表象。意思是世界其實由主體和客體相互依存而存在。「二者存則共存,亡則共亡,雙方互為界限,客體的起處便是主體的止處。」叔本華第二個非常著名的論斷: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即生命意志,一種盲目衝動的力量、一種不斷產生欲求的力量。一個欲求滿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質就是痛苦。讀到這裡,如果你對於佛教有一定的了解,一定會說:叔本華的思路怎麼和佛陀的思路如此相似?是的,叔本華的悲觀,確實受到了包括佛教在內的印度思想的影響。據說,叔本華的書房裡放著一尊佛像,以及康德的塑像。後來的哲學史家,也常常認為叔本華是第一個將東方思想融入歐洲現代思想的哲學家。佛陀關於存在本質為「苦」的真理,在叔本華這位歐洲哲學家身上獲得奇妙的回響。人生是苦,但人不能屈服於苦,而要尋找解脫的辦法。在如何解脫這一點上,叔本華的思想與佛陀有了不同的旨趣和方向。佛陀指出最終解脫的道路是:空,圍繞如何達到空,而建構了一個既思辨又實證的宏偉體系。而叔本華身為優秀的哲學家,更趨近現實人生的考慮,著眼的還是塵世的幸福,是關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過得更好。叔本華認為,人之所以命運不同,在於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人是什麼」,意即廣義的人格,例如健康、力量、氣質、道德、理智、教養等;第二是「人有什麼」,也就是人們的財產和各種所有物;第三是「一個人在他人的評價中處於什麼地位」(你在他人眼中是什麼)。叔本華的看法是:「人生幸福的首要且最本質的要素,就是我們的人格。」其他第二、第三個因素都不重要。「所有的事實都說明,對於幸福來說,人生中的主觀因素要比客觀因素重要得多。例如,健康比其他幸福重要得多,所以有人說,寧做健康的乞丐,不做病懨懨的國王。」因此,叔本華認為,人類有兩大最常見的愚蠢,第一是「不是在他自身的本質中去尋求幸福,而是在別人看待『他是什麼』中求幸福」,就是說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為別人而活。第二是犧牲健康去謀求別的東西,不明白一個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的國王幸福。「人是什麼」比「人有什麼」,更重要得多。在是否幸福這件事情上,個人的人格、氣質、心態、信仰,比汽車、房子、珠寶等更為重要。也就是說,你的個性才是最寶貴的財富。你需要去追求物質、名譽,但你更需要追求的,是你獨立而健康的個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叔本華才會說:「個性遠比民族性更重要。最廉價的驕傲是民族驕傲,也就是所謂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個人宣稱為他的國家或民族自豪,那只能說明他本身並沒有什麼可值得驕傲的,否則也不會抓著那些千百萬人共有的東西引以為榮。」叔本華一生寂寞,卻沒有在寂寞裡消沉,鍥而不捨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業。叔本華自身的性格以及行為有不少缺陷,不過是一個凡人,但他和凡人不一樣的是,經常跳出來審視自己以及同類,努力揭示並面對殘酷的真相,並在面對真相後持續尋找更好的活法、繼續活下去。很多人把這看作悲觀,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樂觀的了。就像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說,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有勇氣繼續活下去,沒有比這更本質的英雄主義了。叔本華也許不算什麼英雄,但他在一生寂寞裡對思考、寫作的堅持,尤其是晚年好運降臨(新作大賣)時表現出來的風采,還是展示了智慧哲人的光輝。一八五一年,叔本華寫完了封筆之作《附錄和補遺》(本書〔德文書名《人生智慧箴言》〕,即選自《附錄和補遺》的第一卷。一直出版叔本華著作的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終於以無法再賠錢為由,拒絕了叔本華的書稿。叔本華只得將書稿交給了另一家很小的出版社,只要求十本樣書作為稿酬,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結果,這本書出版後引起轟動,成為暢銷書。而叔本華也一下子獲得了他所期待的名聲。柏林皇家科學院授予他院士稱號,但叔本華毫不猶豫就謝絕了。一八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叔本華因為肺炎惡化去世,享年七十二歲。(本文作者費勇,中國著名學者、作家。一九六五年生於浙江,十五歲考上大學,先後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昊達文化創始人、昊達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長、唐寧書店聯合創始人,並兼任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文推薦】推薦序一二十一世紀叔本華使用指南出版人/陳夏民許多人一碰到經典作品,可能是聯想到那傳芳百世的重量,便忍不住搖搖頭揮揮手,謝謝再聯絡。其實,經典並不都是以學理為主的嚴肅作品。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往往是因為其內容能夠承受時間的淘洗、其概念核心在多方辯證之下,威力不但沒有被削減,反而還能夠被雕琢出如寶石般璀璨的價值,進而與不同世代或甚至不同年代的讀者們互相溝通,繼續發揮其影響力。《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便是一本能讓不同世代讀者共讀的經典作品。本書原名《人生智慧箴言》,於一八五一年出版,便贏得當代讀者們的推崇,而在作品進入公共版權領域之後,也陸續有更多語言版本在世界各地推出,成為許多愛書人談論人生哲學時的重要文本。但此書之所以成為經典,並不僅在於其哲學思考的重量。叔本華在這本書中,討論人生當中不同階段時,並不用艱澀語言或意象畫出某種大餅給讀者想像,而是以真摯、親切的人生教練的姿態,適時地、彷彿按照你可以接受的步調一般,慢慢地拉著你的手,讓你得以順著他的步伐繼續往前走。你或許好奇,一名一七八八年出生,並在一八六○年過世的,好幾個世紀前的長者,真的能夠理解當代的你所遭遇的事情嗎?他會理解一個人在社群媒體時代,所遭遇的「沒有人按讚」或是「不得不從眾」的心理壓力?他會理解一個人雖然在大公司上班,卻必須活得像是社畜一般,不得不為現實放棄夢想的掙扎?「哈囉,叔本華,我活在網路時代。你知道臉書是什麼嗎?」你可能這樣想。叔本華當然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但他在世時所留下的思考麵包屑,若你願意沿路踏尋,將會發現其依舊精準指向社群媒體上的「你我」——不論時代差異、年輕或衰敗,我們都是被大環境與原生家庭,或甚至是一層層錯綜複雜人際關係所綁架,進而失去自由的清爽感的「人」。閱讀《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的過程,你可能點頭如搗蒜,因為你將發現原來有一些困惑是如此原始,困惑了人類數百或是上千年,而這些(多半源於無法看清自身處境的)困惑,直至今日,只是轉換了包裝與形式,繼續捆綁著自己。當然,閱讀過程中,你也可能興起更多的疑惑,一方面針對自己(我以前為什麼沒有這樣想過?而一直鑽牛角尖?);一方面則可能針對你與叔本華之間的人格差異,而自問:「我適合去走他的道路嗎?」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惑,你我都是同路人。作為這本書的推薦者,當叔本華的論點擊中我,甚至提供了我某種解決方式的時候,其實我也疑惑著,甚至思考是不是有別的方式能夠解決自己的困惑:「我,身為一個踩在諸多學者與作家的著作階梯上的讀者,是否也能夠走出自己的路來?」為了理解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關係與距離,我們努力不懈,卻又在旅程中遭逢更多的困惑。這樣的挑戰絕非你我獨有,甚至也是叔本華生命階段中的長期試煉。這些,全部寫在書中。而這本跨越數個世紀的經典作品,依然傳遞著火焰,點燃了更多人對於自我的熱情與研究精神。我相信,若你讀完這本書而開始滿頭問號、甚至想方設想要解決自己的人生問題,叔本華天上有知,一定會隔空為你按讚。(本文作者陳夏民,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現於桃園從事出版實驗計畫「逗點文創結社」,擔任總編輯。著有《失物風景》、《那些乘客教我的事》、《飛踢,醜哭,白鼻毛》等書。)推薦序二關於幸福人生,你可以問問叔本華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副理事長/林靜君我永遠忘不了那次的親師座談會後,一位母親流著淚對我說:「老師,我真的錯了。我沒想到我的小孩早就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位母親從女兒入學後的第一次學校日起,總是憂心忡忡地抱怨孩子動作太慢、浪漫又善感。這些特質在身為菁英企業人士的母親眼中,全是妨礙成功的絆腳石。尤其讓她無法接受的是,孩子鍾情於藝術、醉心於繪畫與設計;從商致富的母親憂心女兒將來的生計。於是,她拒絕了孩子就讀藝術專門職校的願望,指示出一條先念完普通高中再確認興趣的道路。這條路上,孩子的學科讀得十分辛苦,只有進到畫室的時光才是她活起來的時刻。但畫室與課業兩頭燒的下場是體力與精神透支,母女兩人為了效率與績效爭吵不停,孩子常常因為挫敗與無力而哭泣,母親每次來學校總是氣急敗壞。直到孩子在高中最後一年,以嚴苛的條件交換母親的放手,拚了命證明自己對繪畫與設計的熱情和承諾,才終於換得母親的那句:「沒想到我的小孩早就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面對那條多數人安居樂業的康莊大道,多少人有勇氣轉身走出自己的路?那股勇氣並不來自於莽撞或天真,而是誠實地認識自己。這正是叔本華在《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一書中所提問的:你是什麼?你有什麼?你在他人眼中是什麼?叔本華的文字洗練易讀,俯拾皆是箴言。然而他並不打算以簡單的格言形式來教誨人們「勇於做自己」。相反地,他大量地運用現實案例論證,並且援引其他哲學家與文學家的觀點,最終指向幸福人生的終極指南:成為一個精神豐富的人。精神豐富的人,正是那些享受智力樂趣的人,他們能夠從自己的內心與外在的環境中探索新鮮事物,因而總是在思想上朝氣蓬勃。相較於用來打發無聊的消遣與社交所引發的片刻歡愉,透過閱讀、觀察、研究與思辨所獲得的智力樂趣,更可能導向持久的幸福感。有趣的是,精神上豐富自足的人,往往也是善於獨處的人。因為「一個人自身擁有越多,想從他人身上獲取的東西就越少。」身為一位高中老師,我雖然明白青少年階段的發展任務之一,是尋求同儕認同,但我總是強調享受獨處的必要。尤其在這個社群媒體實質影響著網路原生世代所有生活面向的世界裡,如何建構強健的意識結構,因而能在紛擾的環境中保有冷靜清醒的心智,非透過思辨與自我對話不能達成。本書提供了思辨與自我對話的豐富素材。試著與言詞犀利的叔本華辯論吧!看看獨處時刻的我們會如何回答他的質問:你是什麼?你有什麼?你在他人眼中是什麼?(本文作者林靜君,大學讀的是英文,接著繞過半個地球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取得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高中教授英文的多年間,時常被學生不開口發言的聾啞行為激怒,因此決定以哲學開發青少年的思考與表達能力。與一群大學教授共同成立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目前負責主持PHEDO在教育廣播電臺的節目《哲學Café》。)
名人推薦
推薦人出版人/陳夏民作家/林斯諺《厭世講堂》作者/厭世哲學家粉絲專頁/哲學新媒體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副理事長/林靜君「我一翻開他的書,就好像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德國哲學家/尼采「你知道這個夏天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嗎?那是對叔本華著作的心醉神迷和連續不斷的精神愉悅,這種陶醉、愉快是我從來不曾體驗過的。」——俄國哲學家/托爾斯泰「在四年裡,叔本華的書從未離開過我的頭腦,到接下來的夏天為止,我從頭到尾已研讀叔本華的書四次。叔本華的書對我產生了強烈影響。」——德國作曲家/華格納「哲學家叔本華試圖為瘋癲做出解釋。他在那裡所說的關於人們全力壓制自己,不肯接受某一令人痛苦的現實,完全與我的壓抑理論相吻合。在不少精神分析的案例裡,精神分析所做的繁瑣工作只是證實了哲學家們直觀獲得的深刻見解。」——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叔本華是一個語言藝術家,僅僅因為他的語言,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讀他的著作。」——捷克文學家/卡夫卡「立論全在於叔本華的立腳地。心甚喜之,大好之。」——中國思想家/王國維「叔本華一生寂寞,卻未在寂寞裡消沉。他經常跳出來審視自己及同類,努力揭示並面對殘酷的真相,並持續尋求更好的活法、繼續活下去。很多人把這看作悲觀,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樂觀的了。」——中國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作家/費勇「不論時代差異、年輕或衰敗,我們都是被大環境與原生家庭,甚至層層錯綜複雜人際關係綁架、失去自由清爽感的『人』。這本跨越數世紀的經典,依然傳遞著火焰,點燃更多人研究自我的熱情。」——出版人/陳夏民「叔本華的文字洗練易讀,俯拾皆是箴言。然而他並不打算以簡單的格言形式來教誨人們『勇於做自己』。而是大量運用現實案例論證,並且援引其他哲學家與文學家的觀點,最終指向幸福人生的終極指南:成為一個精神豐富的人。」——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副理事長/林靜君重要事件本書為叔本華流傳最廣的最高傑作,迄今已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各國亞馬遜書店讀者佳評如潮:「叔本華獨自堅持誠實,這本書的名不虛傳還在於它是一部從未有過的,關於人們怎樣才能更好的生活的偉大哲學手冊。」「這是一本很好的作品,我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常運用到這些原則。它所包含的見解是深刻的,具有啟發的,對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具有安慰。」「這是正在尋找智慧之路的人必讀的一本書。」
章節目錄
推薦序 二十一世紀叔本華使用指南/陳夏民推薦序 關於幸福人生,你可以問問叔本華/林靜君導讀 叔本華這個人和他的人生智慧/費勇課前預習 人生的智慧是什麼?• 如何才能度過幸福的一生?• 想要幸福,你必須知道的三個終極真相• 我與他人為什麼不同?• 痛苦面前,人人平等• 不幸福只是因為你「感覺不幸福」• 寧做健康的乞丐,不做病懨懨的國王• 人生只需量力而行• 財富帶來幸福,也會打擾幸福第1課 人是什麼?• 你的幸福感為何越來越少了?• 任何事都不值得你犧牲健康去追求• 樂觀和美貌能讓你更幸福• 幸福人生的兩個大敵——痛苦和無聊• 人,要嘛孤獨,要嘛庸俗• 把無聊當口頭禪,是因為無知• 你可能根本沒認清自己• 沒有真正的需求,就沒有真正的樂趣• 逃脫困住你生活的「活死人墓」• 人生兩大苦:物質匱乏,精神空虛• 智慧越多越憂傷?• 庸人測試第2課 人擁有什麼?• 財富猶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窮人比富人更容易揮霍• 人為什麼不能太窮?• 一貧如洗,也可以是你的優勢第3課 你在他人眼中是什麼?• 謊話為什麼受歡迎?• 別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 拔掉引發痛苦的那根肉刺• 不必謙虛,只管驕傲• 與華而不實的社會地位說再見• 榮譽的本質• 公民榮譽:人渴望被尊重• 公職榮譽: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兩性榮譽: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贏得世界• 門當戶對才幸福• 男性榮譽源於集體榮譽• 騎士榮譽:小眾的榮譽• 最粗野的人永遠最正確• 讓步你就輸了嗎?• 榮譽對我們的可怕影響• 遭受侮辱時,我們該怎麼辦?• 名聲:曇花一現還是永垂不朽?• 唯有作品永垂不朽• 學會欣賞自己,不要指望別人來欣賞你• 名副其實還是浪得虛名?• 真正的名聲• 什麼樣的人容易出名?• 耐得住寂寞才擔得起盛名附錄 叔本華著作及生平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