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耀仁一九七五年生。現任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專任助理教授。作品曾獲《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等多種,並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類創作及出版補助。作品曾入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多篇小說獲中華民國筆會(The 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英譯。<在冬季最後一個早晨>收入《2015 Anthology of Tainan Literature》。2015年獲邀至臺灣大學出席「臺日作家交流論壇」,發表〈鼠日子〉日譯版。著有:短篇小說集《親愛練習》、《死亡練習》、《讓我看看妳的床》等;散文集《最美的,最美的》;文學理論集《戰鬥吧!熱血故事:那些名人教我的創作力》;作文書《看電影學作文:一部一步教你登峰六級分》。吳佳穎一九九七年生,臺南人。 現就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嗜好與文字有關的任何活動、與色彩有關的任何事物,其實就是嗜好整個世界。 曾獲教育部國片影像徵文比賽首獎、鍾肇政文學獎童話類貳獎等。
作者自序
進擊吧!青春的美感與自由文/張耀仁2015年7月,TVBS主播報導某古董家收藏的陳澄波畫作遭竊,「一時口誤」指出:「同時呢,陳澄波本人也是相當的緊張……」此語一出,輿論為之譁然,紛紛嘲笑:「最好陳澄波能夠死而復生!」「簡直智能無下限!」「枉為臺灣人也!」言下之意,主播豈能不知此一常識?然而事實上,別說主播不清楚陳澄波是誰,即使大部分的臺灣民眾也不清楚陳澄波究竟是何人?有何畫作與事蹟?更遑論同世代的其他畫家還有誰?他們為臺灣畫壇留下了多少美麗與繽紛?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現象,固然一方面在於長期以來國內教育嚴重忽略臺灣本地人文歷史,導致屢屢發生「臺灣人不懂臺灣史」的荒謬情境;一方面則是向來被視為「不切實際」的科目:藝術,它被視為教學系統的枝微末節,在過去強調升學主義下,往往被借用來進行「輔導」教學。藝術課程被忽略被損害,乃在於工業革命後,為了迎合工業需求,教育體制也產生了變革,於是越有利於工業發展的科目如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也就越受到校方重視,而與工業實用關聯越低的項目,例如語文、音樂、舞蹈等也就被排在越末端,長久下來,只要一提到「我想成為藝術家」,大家一致的反應就是:「天啊!你會餓死!」或者:「天啊,你確定你的腦袋沒有洞嗎?」簡言之,藝術宛若天馬行空、難以碰觸的高貴事物,只能存在有錢人、有權者的想像之中,而無法落實成為平民百姓的行動。也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臺灣人不明白陳澄波是何人根本沒什麼好訝異的,那些嘲弄者才顯出自己的無知與可恥。畢竟這是歷史共業,只要我們勇於承認錯誤、承擔誤解,從今而後努力奮起直追,總有一天,還怕不明白陳澄波苦心造詣的作品有多美嗎?還怕陳澄波及其同時代的畫家不被瞭解嗎?怕的是我們僅止於訕笑而未對藝術提出更為縱深的說法,彷彿知識只是為了驕傲而存在,而非協助他人走得更遠,那才是真正的可悲。有鑑於此,五南出版社倡議撰寫一冊易於中、小學生閱讀的「藝術書」,對象以收錄於中、小學課本的畫家為主,希望藉由平易近人的敘述,喚起年輕讀者對於美的發現與感動。原本預計挑選幾位藝術創作者,每位各撰寫一本傳記,後來因為出版政策使然,且改為合輯,名單經挑選後呈現如書中所列(按畫家出生先後排列),要特別感謝的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教授)顏娟英的提示,否則我們勢必遺忘了陳進(參見本書第五章),也將使得原本就以男性為主的臺灣畫壇,愈發欠缺女性身影的存在。事實上,撰寫過程中,確實意識到臺灣畫壇陽盛陰衰的事實。而更令人好奇的是,除了陳進之外,雲林出身的張李德和(1893-1972)其實也多次入選臺展與府展,且因多才多藝而擁有「詩、詞、書、畫、琴、棋、絲繡七絕」之美譽。但揆諸臺灣畫壇,張李德和的名聲硬是遠遜於陳進,箇中原因也許只能留給藝術史研究者加以思索。在這裡,我們想提示的是,臺灣女性一直以來無論在人文抑或藝術領域往往處於邊緣位置,有賴後來的有志者持續關注、再關注,也有賴女性持續奮起、再奮起。撰寫本書的當下,一面理解這些畫壇前輩的習畫足跡,一面也發現前輩畫家的共通點:(一)幼時皆普遍貧窮;(二)大部分都曾向神明學畫,也就是為民間繪製神像;(三)都曾留學日本(或法國),深受日本畫壇影響;(四)為了掙脫日本的影響,都曾思索畫技的翻轉;(五)筆下世界多以臺灣鄉土為主,展現臺灣之美,也與中國渡海來臺畫家大為不同。而從這批畫家的身世與奮鬥過程來看,也可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夠在臺灣繪畫史佔有一席之地,主要是他們除了擁有天分之外,對於繪畫皆抱持著狂熱之心,像是陳澄波、廖繼春、林玉山等人都曾在留日時期,度過一段艱苦的時光,但他們不以為意,把吃苦當作吃補,終究出人頭地、衣錦還鄉。其中,最令人不勝唏噓的乃是陳澄波,身為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他的形象最為鮮明也最為悲壯。本書撰寫初期,我與五南出版社副總編輯陳念祖曾至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拜會董事長陳立栢,承蒙他熱情與詳盡的解說,也承蒙助理何冠儀協助贈書,愈發使人感到隸屬於陳澄波的藝術精神何其可貴,也讓我們深切體會到那來自嘉義的光與熱。我對於書寫這位畫家特別有感,一方面因為我也出身南部,一方面父母親搬至嘉義居住,往往由北部返鄉,行經那些市區街巷,天空不再被高樓大廈所遮蔽,不由揣想陳澄波也曾仰望的嘉義天際線,想必樣同樣澄明與光燦,一如他筆下的世界充滿了嘉義公園式的蓊鬱與悠遠。也是看望這批前輩作家戮力以赴的身影,更加使我們感佩臺灣不是欠缺美感,而是欠缺發現。一旦我們深入而仔細的探察,勢必發現「美」早已根植於這些曾是臺灣少年的畫家身上,也根植於我們眼前,只不過我們不明白他們是誰、不明白美為何物罷了。但也正是他們的努力,終究使得「美」未被埋沒,而且我們也必然理解,早在他們還很青春的時刻,就已迸發著無與倫比的美感與自由,那是對於繽紛的嚮往,也是對於色彩強烈的渴望!最終,我也要向藝評研究者謝里法致上最深的敬意,因為在那樣荒蕪的年代、在「臺灣」仍是禁忌一詞的時刻,他的著作開啟了多少後來者的藝術視野,而我正是從他的《臺灣出土人物誌:被埋沒的臺灣文藝作家》瞭解到黃土水、陳澄波、江文也等人的奮鬥史。在千禧年已經走入第二個十年尾聲的此時此刻,我們除了動容前輩畫家、藝評家的努力之外,也期許這本小書能夠喚起年輕世代對於美的嚮往。進擊吧!青春就是一連串美感與醜惡碰撞的歷程,它們都將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至美與至為自由的烙印,祝願我們都能擁有燃燒的意志,縱使在最絕望的時刻,也都能守望那心底最後一絲絲的美——守望,那最初的良善與尊嚴。
章節目錄
總推荐序 青少年時期閱讀的書,影響你的一生! 李家同自序一 進擊吧!青春的美感與自由 張耀仁自序二 捧著信仰的光芒前進 吳佳穎1.陳澄波:奮力進擊吧!薔薇的色彩!2.廖繼春:以赤誠面向藝術 3.李梅樹:與斑斕的色彩共同永恆 4.顏水龍:生活美感的代言人5.陳進:藝術是絕對自由的! 6.林玉山:詩意入畫第一人 7.楊三郎:江湖的彩筆俠客 8.李澤藩:探索繽紛的臺灣水彩世界 9.郭雪湖:凝視臺灣鄉土之美 10.洪瑞麟:照耀地底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