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性廣法師•台灣嘉義縣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現任玄奘大學董事長、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專研中、印佛教禪學理論與修持原理•主要著作有《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印順導師禪學思想研究》、《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燃燈引路─禪七開示路》、《圓頓止觀探微》、《佛教養生學》"
作者自序
"自 序在學佛的過程中,印順導師強調「依止善知識」的重要,因為道理是死的,尚須依人善學,歷境活用。凡無正見、正行所產生的缺失,已於本書中有所申論;而有正志、正見、正行者,若無善友的鼓勵督促,則或急於求證,或不善調攝身心,輒或引生信仰或修持上的偏鋒或病態。這一點看似簡單的道理,筆者年歲愈長,體會越深,也對於所有護念過、鞭策過筆者的善知識,感念益深。筆者向來為聲聞宿習所困:對於世事常漠然無心,面對人際多應接冷淡,喜愛在水邊林下修道,只有談到禪修才會眼睛雪亮,精神振奮。也因為慚愧自己的聲聞氣味太濃,動不動就要去「忘人為己」(的道業),所以從不敢遠離大乘善知識而學。完成這本書,是筆者勉強逆聲聞性以向菩薩道的努力,成果有待評鑑,只是微表不敢或忘師長深恩的心意。並非「書寫就是行菩薩道」,而是善知識的處方,正好用來對治了我的毛病。禪修經歷,不怕缺少身心體驗,最怕的是沒有正見。筆者學習印順導師的禪學思想,並接受昭慧業師的調教,除了能校準方向,還能立穩腳跟,為筆者打下良好的「正見」基礎。這兩位長輩,是筆者首先要深表恩謝的善知識。還有,帕奧禪師也是筆者在修道上的恩師,他對筆者在禪觀方面的教導,讓筆者突破了過往禪修的瓶頸,真正嘗受到「入住出自在」的禪悅法喜,而且回過頭來閱讀導師有關禪學的著作時,更得以用切身體驗來證明這些見地的精準與高超!筆者早年出家時,也不知從哪裏得來「讀書無用」的觀念,早早就放棄了學業,幸好玄奘大學的創辦人了中長老,鼓勵筆者回學校繼續念書。理由是:若為個人出路則大可不必,若因此能於弘法有益,則應該考慮。長老既然提議,晚輩不好意思充耳不聞,筆者就在這般「半推半就」的情況下重回校園。而本書是由筆者在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求學時所撰碩士論文改寫而成,所以要感謝了公長老當年婆心護念晚輩所促成的因緣。筆者雅好禪修,於選擇學位論文題目時,即趁便以「印順導師的禪學思想」為題,好將幾年研讀導師著作的心得消化融貫。這期間,感謝指導教授邱前所長燮友與黃所長運喜,將筆者引進學術研究的門檻。邱教授是一位靄靄長者,對待學生就像老爺爺疼孫子一般;而黃所長雖謙辭筆者之請,未擔任筆者之指導教授,卻在百忙之中,耐心修改筆者的論文,甚至對引文出處和標點符號,也細心地一一指正。而論文稿完成時,也曾送呈導師閱讀,聽慧璨法師說,導師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看過;筆者聽了既感動又汗顏,如此雜遢不成熟的文稿,可真是夠折騰老人家的了。但是寫這本書,對於筆者真正的考驗是在畢業以後。因為研究所的階段,雖然也有研究的困境,卻總是用阿Q心態來安慰自己:反正論文只有三個人會看到(論文口試時的三位審查教授),只要教授知道你的創意觀點和研究成果即可,儘可能將想到的寫出來,也就完事。過後將它壓藏箱底,當做什麼事都沒發生,不就好了!然而當昭慧業師構想「今年要以新書發表的形式為導師祝壽」時,竟然要筆者將論文拿出來湊數。書既然準備發表,也就不能怕露臉了!好死不死,第一本就是送給來弘誓學院授課的江燦騰教授,請他指教。這下可好,筆者與他通電話時,竟然感受到他看過後所受驚嚇的餘悸。筆者向來頗能自我排遣,也只好再安慰自己:可能因為江教授的眼光向來習慣了經典名著,所以不免會對學生習作大驚失色。書寫不好是筆者才力有限,然而江教授畢竟心疼印書費用的暴殄天物,他只好大發慈悲,認真指教起來。於是,筆者與幾個弘誓研究部的學生,從去年十月底開始,去向江教授受學「論文寫作」。從此筆者開始了大約四個月艱苦奮鬥的日子。說艱苦是一點也不為過的,一是筆者從來沒有意會寫書要如此講究,然而江教授認為寫書與研究論文不同,要寫一本讓眾人看的書,從思想的凝聚到格局的佈置,從章節的呼應到文義的表達,在在要「心中有讀者,句句求明暢」。這已是很大的難題,而最令人難受的是,筆者平日與人交往,總是多一句不如少一句,這下要平白擠出這麼多字,說這麼多話,這對於常有直覺體會,卻甚少化約成語言文字的筆者,才真是強人所難!著手改寫論文,發覺舊文稿填不進新架構,只好另起爐灶,重新撰作。筆者每寫完一段,都會請昭慧業師與江教授指教;業師總是順手改掉謬義錯詞,一點也沒有讓筆者操心。而江教授有煉鐵成鋼的熱情,卻絲毫沒有「不強人所難」的觀念,也不顧筆者才思有限,文筆蹇促,一定要逼迫筆者儘量揪除文中所有思想的硬塊,語詞的糾結。筆者於此十分頭痛而且難受,只好鼓起在禪堂拼命的力氣,努力舒困解圍。並自我提醒:這或許就是「人菩薩行」反向操作的修行鍛鍊,而這人間佛教的禪味,也只有投入人間事業才能深切體會。出版一本書,叨擾了許多人,在此要感謝幕後默默促成其事的師父與居士:筆者的母親慧英師父代為打理日常雜務,學生們承挑編校事務(空寂師:文字編輯,佳雯:封面設計,心住師、心淳師、印悅師、麗雲:文稿校對。)又筆者每次與同學去江教授家上課時,江夫人許麗霞女士都熱心招待,令筆者等受學時能自在安樂;而筆者雖擔負關懷生命協會現任理事長之要職,卻得蒙張章得常務理事代理會務,並與辦公室同仁齊手打拚,救助眾生,使筆者得以心無旁騖,閉門寫作。文末想鄭重一提的是,筆者寫作到一半時,異想天開,竟然希望能得導師的提字,故今年二月間弘誓師生到華雨精舍向導師辭歲時,筆者向導師請求,並蒙慈允。非常感謝華雨精舍明聖、慧琛、慧璨諸法師從旁協助眼力退化而手肘無力的導師,讓他一筆一筆緩慢寫出,使筆者得以置此珍貴墨寶於本書首頁,以為紀念。付梓之前,略記良師益友提攜護念的始末,並再次向本書的直接促成者:印順導師、昭慧業師與江燦騰教授致謝。由於筆者有喜好禪修的聲聞根性,故在研讀導師思想時,多留心相關修行的開示,而幾年來對於導師禪學思想的探索,終於回到「人間佛教」的結論;希望書中的觀點,沒有誤解導師的原義,希望「人間佛教禪法」的施設內容,確實符契菩薩正道。筆者學力有限,靜俟各方指正!民國九十年三月六日 完稿於法印樓"
名人推薦
"序——一個新禪學思想家的誕生——賀性廣法師的「人間佛教禪法」新書問世江燦騰 在當代臺灣的佛教界,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或懂不懂,有幾個名詞或佛教觀念,總是大家耳熟能詳,甚至是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就是「人間淨土」或「人間佛教思想」之類的。但,迄今為止,雖有人會出面力爭誰是「人間佛教思想」的倡導者,卻從未見有人以提倡「人間佛教禪法」自居者;若有的話,也僅此一家,別無分號,那就是由本書的作者性廣上人首開風氣。所以他堪稱是臺灣第一位「人間佛教禪法」的思想體系建立者,也夠資格被認為具有開派祖師的崇高歷史地位。事實上,吾人若回顧整個漢民族的佛教傳播史上,近一千多年來,可以說皆屬男性禪學思想家的天下。換言之,在過去從無有一位佛教比丘尼,夠得上被稱為所謂「禪學思想家」者。若有,也只有在臺灣地區剛出現這位——正擔任「弘誓學院」院長的——性廣上人。因此,他的此一新書問世,其實是具有新禪學思想出現的劃時代里程碑之重大意義,值得吾人大書特書。當然,在當代臺灣的社會,由於平時喜自稱「禪師」或喜被人奉為「祖師」者,其實不在少數,故就表面上看來,此次性廣上人的崛起,似乎也只是在這些「禪師」或「祖師」當中又添了一個影子而已。但,在事實上,這根本是兩回事,不應隨便就混為一談。而若需證明,則吾人亦可舉三點理由來說明:一、是他能以過人的智慧,首先將印順導師的禪學精華加以吸收和體系化,並將其定位為「人間佛教禪學思想」——在這一點上,據我所知,也曾獲印順導師本人稱許。二、是性廣上人的新禪學體系,雖在核心觀念上,得力於印順導師的啟蒙和奠基,卻非僅止於原樣的轉述,而是經過重新詮釋和添補新知的,所以就此一創新的意義來講,是超越了當代所謂禪學思想的任何流派的。三、是此一「人間佛教禪學思想」,不但具有精湛的實修經驗,同時在態度上也與佛法的社會實踐能充分配合的。因此,傳統隱逸式的自閉禪風,當然在排斥之列;此外,當今一些只有「禪七」而無「禪八」的操作式禪法,也完全被此一新禪學思想所打破和所取代。故綜合以上這三點特質和豐富的新內涵來看,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以新角度來評估和適時地給予高度的肯定才是。再者,若從近年來所謂「印順學」的發展與繼承來看,其中昭慧法師的新佛教倫理學的提倡,似較傾向於對傳統佛教戒律學的批判以及重新進行有系統的現代觀念之詮釋,同時他在關於慧學的思想部分,亦堪稱自成一家之言,相當出色。不過,除此之外,在關於「人間佛教禪學思想」的體系建立與精湛的實踐功夫方面,則毫無疑問,當屬性廣上人的貢獻為最多。而由此即不難看出:慧、廣雙傑,其實是各有擅長,卻又能互敬互補的;再擴而言之,在佛教界能出現像慧、廣雙傑這樣的長期合作無間,且戒、定、慧三學兼備,實堪稱一代美談,值得流傳後世。最後,筆者必須說,儘管作了以上簡短的高度評價,但自信不會愧對佛教史家的直言史筆風範,同時也想藉此昭告世人:當代臺灣地區的佛教界,現已誕生一位新禪學思想家了,請千萬不要錯過向其請益的良機!——公元二○○一年三月六日於竹北書房"
章節目錄
江 序 ㄧ個新禪學思想家的誕生 1 ——賀性廣法師的《人間佛教禪法》新書問世自 序 4目 次 1第一章 緒 論 1一、研究緣起/1二、問題意識/7、一個命題──「人間佛教禪法」之提出/7、兩方探索──「立本於初期佛教之淳樸」與「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11、三種目標/14自我解惑/16分享同道/19回應質疑/20三、研究進路/27、繼承傳統禪修知見/28、批判傳統宗派禪法/28、掘發菩薩禪法真義/28第二章 人間佛教禪學思想之興起 35第一節 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印順導師/35一、基本性格特寫/41、智增上行人/41、積極研求佛法真義/44、消極順應人事因緣/45、居易待時,聖之清者/51二、矛盾特質,反差交錯/56三、有限因緣,相對完成/58第二節 人間佛教思想概說/67一、思想從蘊釀到成形/68二、「人間佛教」要義/73、深入以契理/74、淺出以契機/77三、「人間佛教」的焦點議題——「禪修」/82第三節 人間佛教的禪學關懷/84一、禪修問題反思/85、印順導師的禪學思維/85、印順導師對禪修的關切點/87二、禪法檢驗原則/89、掌握中道/90緣起中道法/92八支中道行/94、反向操作/100在均衡原則方面/100、強調理論與實踐的均衡/100、強調知解與行持的均衡/101在「整體原則」方面/105、走向學理辨異/108、走向經驗盤查/114、走向人間關懷/115、走向有效兌現/117三、禪學研究方法/120、揭開神秘——分析宗教經驗/123、脫離幻想——解構唯心秘密/146、剝除附會——探究禪宗歷史/157四、人間佛教的宗教經驗/178第三章 人間佛教禪學思想之(之一)——傳統之繼承 189第一節 釐清禪修知見/192一、增上定學/193、解析名義/193名目與意涵/193特性與層次/196修定目標/197、校量功德/198禪定功德/198、為得現法樂/199、為得勝知見/200、為得分別慧/201、為得漏永盡/202禪定局限/202、修定歧途/204修定與生天/206、從「由定發慧」到「修定生天」/206、四空定與四無色界天/208、四禪與色界天/211修定與見佛/212二、增上慧學/215、名義與特性/215、次第與類別/217三、定慧等持/220、止觀辨正/221辨明定慧之性質有異/221慎防雷同經驗之蒙蔽/222、止觀雙運/225四、般若現證/226第二節 抉擇禪觀所緣/229一、如實正觀緣起/229二、勝義觀能證真實/231、勝解作意:於諸事相勝解增益/234、真實作意:入證聖境勝義觀察/239第三節 簡別修觀次第/243一、初學觀身,次泯能所/243二、聲聞:先得法住,後入涅槃/251三、大乘:依俗契真,觀空得證/257四、小結/261第四節 劃分禪法系統/264一、分類原則/265、援引古德教法分類/266、遵循佛法禪觀正見/270、規劃完整菩提道次/272從整體機制立分類原則/272從依機設教說三士差別/274從學者心行論三類教法/275二、三種層次/277、人天禪法/278禪修動機/281禪修內容/285、聲聞禪法/287禪修動機/289聲聞定學/290勝義空觀/296、大乘禪法/305依三心而行六度萬行的綱領/306、一切智智相應作意/306、大悲為上首/307、無所得為方便/307學行菩薩而尊重聲聞,闡揚空義而不廢事行/308、禪那波羅蜜/310、般若波羅蜜/314第四章 人間佛教禪學思想(之二)——傳統之批判 321第一節 從慈悲行到解脫行——批判聲聞禪法/324一、不能深觀般若/325二、忽視無量三昧/325第二節 從緣起空到如來藏——批判中國禪宗/328一、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329二、屬真常唯心思想/330三、定慧知見多師心自解/334四、不先觀身而直下觀心/341五、倡圓證頓悟而無次第/350第三節 從如實觀到假想觀——批判假想禪法/353一、偏定的修持特色/353二、修行的發展偏差/356三、小結/358第五章 人間佛教禪法之當代實踐——傳統之創發 363第一節 指點當代迷津/365一、提昇宗門禪法向度/365、勸修無量三昧/365聲聞禪法為三乘基礎/367四無量心可直入法性/367、發揚禪宗精神/368二、對治現代修行弊病/370第二節 人間禪法要旨/377一、禪觀功課/379二、禪法精神/380、忘己為人——修無緣慈,不入深定/380、盡其在我——如實觀照,不修假想/382、任重致遠——發長遠心,不求急證/384第三節 行門實踐典範/385一、勇於創新的佛教青年/388二、薪火相傳的人間學思/389三、輝映法界的利生事行/390第六章 結 論 395一、總結「人間佛教禪法」的本色/395二、召喚佛教青年學行種種普賢行/396附錄一:名詞釋義/399附錄二: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對話/403附錄三:人間佛教禪修行/407附錄四:我願將身化明月,照君車馬渡關河!/419參考及徵引資料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