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段洪坤Alak Akatuang西拉雅族吉貝耍人(Kabua Sua),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碩士。長期從事族群運動與文化復振工作,也喜愛文學創作,早年曾獲大專文學獎小說首獎、陸軍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散文及小說佳作,近年榮獲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第三名,於台南新營創立「智多教育中心」從事兒童寫作教學工作。研究專長為文化人類學及田野調查、原住民區域研究、社區營造及文化觀光,著有:《西拉雅遺珠》、《阿立祖信仰研究》、《台南基督教信仰研究》、《東山吉貝耍夜祭》、《吉貝耍老照片輯》、《吉貝耍西拉雅族神話傳說信仰故事輯》、《渡海》及《阿瑪阿立的兒子-大加弄》故事繪本、《迢迢織路:台南400年來紡織工業發展與演變》(合著)、《頭社太祖夜祭》。
作者自序
前言1602年明儒陳第跟隨明朝軍官沈有容來大員(現在安平)追擊倭寇,停留大員20多天,回去後以其所見所聞寫了一篇有關臺灣原住民生活樣貌的〈東番記〉(應該就是西拉雅族四大社),是十七世紀初文獻中有關於臺灣原住民華文記錄中常被提及的一篇文章,裡頭所描述的「東番」就是居住在現在安平附近的西拉雅族四大社──蕭壠、新港、麻豆、目加溜灣的西拉雅族人。直到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帶領著軍隊在現在臺南的安平建立了熱蘭遮城,開始對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這批「紅毛番」最早碰見的「臺灣番」也是我們西拉雅族的四大社族人。來台宣教的第一任牧師甘治士(Rev. George Candidius)進駐新港社後,於1628年寫了一篇《福爾摩沙島的對話與簡短的故事》(荷蘭語:Discourse ende cort verhael van't eylant Formosa),此文是西方人描寫臺灣原住民社會組織、宗教及風俗習慣最早的一篇民族誌,在文章開始他說他所深刻認識的部落有八個,風俗、宗教、語言相近只有一些小差距,分別是新港(Sinkan)、麻豆(Mattau)、蕭壠(Soulang)目加溜灣(Bakloan)、大目降(Taffakan)、帝福鹿干(Tifulukan)、大歐龐(Teopan)、大武壠(Tefurang),「村落的位置由海邊往山區分布,都在距離社蘭遮城一天路程的地方」。甘治士所提到的這幾個村社,都是屬於位於臺南地區的西拉雅族(除了大武壠外)。考古證據進一步顯示:新市的社內遺址應為新港社舊社地;善化社內遺址應為目加溜灣舊社地;麻豆的前班遺址應為麻豆社舊社地;至於蕭壠社舊社地,據考古學家劉益昌教授最近在佳里區南勢附近所發現的佳通橋、佳龍橋遺址推斷,這裡應為其舊社地;2023-2014年筆者與成大考古所鍾國風教授共同主持的「西拉雅族考古發掘調查研究暨社區培力計畫」,在佳通橋附近試挖掘11個探坑,所挖掘到的文化層物質,也證實了劉益昌教授的推斷。這些四大社的人,在鄭成功家將侵占原來的舊社領域後開始遷徙,以及清領時期中葉土地流失往山區遷徙、政府番屯政策派四大社的族人到淺山丘稜地當民兵防止土匪亂黨在山區聚集下山鬧事,絕大部分的族人到了日治時期都已在淺山及邊緣重新建立村社至今。像白河區六重溪,東山區吉貝耍,官田區番仔田、社仔,大內區頭社和嗚頭,玉井區望明和層林,楠西區灣丘,左鎮區中正里、菜寮、岡林、澄山、澄和,新化區五甲勢、口埤、九層嶺,是族人最主要居住地。有些新港社人甚至還遷居到高雄內門區,集中住在現今的溝坪、木柵、橫山、內興,還有田寮區的狗氳氤、古亭坑、水蛙潭、打鹿埔,旗山的大林里尾庄等地,也是新港社人遷移居住地。到這些地方,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這裡的老一輩長相還是異於漢人,皮膚較黑、五官深邃,尤其是大大的眼睛,是註冊標記,這樣的輪廓是騙不了人的,也正足以證明西拉雅人一直都在。西拉雅族是臺灣文字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被看見的原住民族,不管是漢人或荷蘭人,甚至19世紀來到臺灣的宣教士、冒險家,對西拉雅族的人文風貌多所描述,反而是日治時期的日本學者興趣缺缺,頂多只在傳統祀壺信仰上有所著墨,其他文化面貌的調查文字幾乎付諸闕如。戰後更不用說,1990年代臺灣興起一波「平埔研究」浪潮,但不久「平埔研究」被視為學術雞肋,慢慢被學界忽視。但是2000年後,西拉雅族裔的學者及地方文化工作者,從自己的族群視角,努力口訪耆老、重建文化過程中,慢慢找到這片土地上的西拉雅人文化足跡。引用日治時期的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在《臺灣番人事情》以及《臺灣踏查日記》中的對照,我們可以略窺他當時對於西拉雅族文化調查的狀況。《臺灣番人事情》中寫道:土俗、語言,已全然支那化者如下:馬卡道群(鳳山方面)、西拉雅群(臺南方面)、魯羅亞群(嘉義方面)、貓霧拺群(鹿港方面)、阿里坤群(彰化方面)、巴布蘭群(大肚方面)、道卡斯群(苗栗、新竹方面)、凱達格蘭群(臺北方面)。但是,伊能嘉矩授命與粟野傳之丞從1897年5月13日到11月27日,出差到臺北、臺中、臺南及東部地區做為期192天的蕃人教育調查,1897年10月1日他抵達臺南新營,到10月9日離開臺南,為期9天的調查時間他只到了麻豆庄(麻豆舊社地點)、番仔田、蕭壠社番仔寮三個地方做兩天的調查,反而是留在臺南府城7天做漢俗及歷史的調查為主,然後提報告時說西拉雅族全然漢化。他說:「經過兩百年接受外界衝擊與啟蒙,今日已經成為漢化新人種。」、「經過兩百多年的感化,如今平埔族已經成為與漢人無法分辨的人類了。」連在蕭壠(臺南佳里)的番仔寮訪問當地老人,老人家告訴他這裡的「番人」早就遷徙到「吉貝耍」了,得到這要重大的消息,伊能嘉矩竟然沒有特地到東山的吉貝耍做調查,到蕭壠的前一天還在夜宿新營,新營離吉貝耍只有10公里左右的距離。從以上的證據顯示,當初伊能嘉矩這種蜻蜓點水式的訪談西拉雅族,他常掛在嘴邊的「平埔族已經漢化」,實在很難服眾,更遺憾這樣的說法,日後不斷的被復製、貼上。筆者投入族群文化調查20多年,一直困惑於「漢化」一詞,想要來反駁這樣強大族群霸凌弱小族群文化的語言,用實際的證據來說明,應該是最好的方法,這也促成寫這本書的動力。本書除了前言和結語,又分成六個章節,分別從西拉雅族的社會家庭制度(政治、婚姻家庭、年齡階級、命名文化)、飲食文化、漁獵文化、信仰文化、服飾文化及歌舞文化等面向來讓大家認識西拉雅族文化面貌。2013年及2016年筆者分別出版了《臺南地區阿立祖信仰研究》及《臺南地區基督教史研究》兩本書,信仰文化內容有些是改寫引用自舊作,但囿於本書篇幅及內容配比考量,如:賽跑文化、建築文化等,可說是遺珠之憾,只能改日再做專題書寫介紹了。大家在閱讀本書之前,希望大家重新思考「傳統與文化」的關係,否則長期以來臺灣社會對於西拉雅族,甚或平埔族群,都會停留在「漢化嚴重」的刻板、窄化、大漢沙文主義的思維裡,若沒有宏大文化觀,恐在閱讀本書時會不斷的出現懷疑。我們先來談談人類學研究裡的所謂文化。文化是一個族群重要的邊界,但也會因為不同族群的交流接觸、通婚,甚至統治政權政策的關係,而產生變化。西方社會對於族群的文化接觸,定義為「涵化」或「濡化」;漢民族以外的族群接受漢文化的過程,常被稱為「漢化」。不管是「涵化」或是「漢化」,在當代的多元文化價值論述裡,這兩個說法都被認為不嚴謹,帶有「族群沙文主義」的色彩。平埔族群甚或西拉雅族,長期以來都背負著「漢化過深」汙名而被質疑能否取得國家法制下的原住民身分。所以,談到族群文化,西拉雅族總是被用放大鏡來檢視是否有所謂「傳統文化」?英國左派歷史學者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在《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一書的〈導論〉中提到:「那些看似古老或被自稱古老的『傳統』,經常是源自近期,有時候甚至是人為創造的」,他進一步指出英國皇室看似歷史悠久、壯闊氣勢公開慶典儀式,其實是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產物。大家想想臺灣漢民族人們,生活裡還穿漢服嗎?傳統飲食已被美國麥當勞、日本壽司和拉麵等外來的食物「擊敗」,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所謂「不傳統」必須要再重新定義,同樣的我們看待從1624年起被不同外來政權殖民的西拉雅族文化,是否也應拋開「漢化」的成見,才能真正認識到西拉雅文化之美。研究中國文化的德國人類學者艾伯哈特(Wolfram Eberhard)在《東與南中國的地方文化》(The Local Cultures of South and East China)對於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提出「地方文化」看法,認為地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貢獻,而不是能將中國文化視為文化向四處傳播的過程,換句話說所謂近代「中國文化」也是吸納艾伯哈特所謂中國疆域四境的八十三組文化鎖鏈的地方文化,不斷接觸與互動所形成的文化面貌。臺灣研究平埔族群的人類學者潘英海以西拉雅族頭社部落的「太祖夜祭」為例,提出「合成文化」的說法,他認為頭社的夜祭是兩個不同族群文化接觸的過程中,強勢的漢文化並沒有消融西拉雅族文化,而西拉雅族把漢文化中的民間信仰文化吸納成屬於自己的演繹成的獨特地方文化,「文化地方化」的結果就表現出「文化的合成」。上述的研究理論,也適用在目前我們所看見的臺灣文化上,我們有了這樣的文化觀,接下來閱讀西拉雅族的文化介紹,才不會迷失在「傳統」的思維裡。
名人導讀
坐擁臺南400,展望府城未來!1624年荷蘭人渡洋來臺,在今日的安平古堡處建造「熱蘭遮城」,開啟臺南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航線中的重要據點。這不僅象徵大臺南走入世界舞臺,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一環,來自不同族群的先人在這塊土地上互相影響、磨合,隨著時代更迭,累積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基,自本人上任以來,便以「讓臺南躍升為文化科技首府」作為市政推動願景,企圖營造更多城市文化亮點,讓臺南活躍於世界舞臺之上。持續推動建構系統性的「臺南學」文化庫,乃是讓臺南文化紮根的重點工作之一。以系統且多元性建構「臺南學」基礎文化庫為目標的《大臺南文化叢書系列》延續自《南瀛文化叢書》,數十年來蒐羅整理臺南在地人文史地、工藝文化、歲時禮俗、宗教信仰、常民生活等文獻資料,邀集各領域專家學者實地走訪,深入田野調查,展開研究計畫,透過梳理文化脈絡,將臺南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詳實紀錄。即將於2024年底出版的《大臺南文化叢書》第13輯,延續第12輯以「臺南400」主題發想,以「大臺南地區環境變遷」、「平埔原住民族」、「府城建築」、「交通網絡」、「城隍信仰」、「常民飲食文化」等六個面向,撰文《滄海桑田──大臺南兩大內海的環境變遷》、《穿越400年認識西拉雅族(文化篇)》、《府城住宅400年》、《臺南道路交通誌》、《爾來了──四百年來臺南城隍信仰的發展與變遷》、《臺南好食》等六本專書。試圖為臺南四百年來的珍貴文化資產留下文字紀錄,進而提升全民視野,紮根臺南,放眼世界。回顧2024的大臺南,「臺南400」紀念活動緊鑼密鼓地展開。率先由2024臺南燈會於年初揭開序幕,緊接著臺南國際音樂節、紅球行動、臺南文化創意博覽會、臺南設計展等。以「城市發展」、「慶典活動」、「民間響應」等三大主軸,透過各類型態的展演,邀集全民共同響應,這不僅是回顧先民走過的400年足跡,更要進一步展望未來,讓臺南繼續在世界舞臺發光發熱!臺南市 市長
精煉臺南,沉香百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多年來持續投入「臺南學」系統基礎文化庫的建構,邀集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由各文化層面挑選研究議題,進行深度的在地文化調查、多方蒐羅爬梳文獻、展開研究撰寫計畫,以期在日益變遷的本土文化環境中,保存大臺南文化史料,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大臺南文化叢書》延續《南瀛文化叢書》,已出版專書87冊。此叢書從不同視角論述、爬梳歷史,擺脫生硬的教條式書寫,實踐公眾歷史論述,重建地方社會與人群集體記憶,強調大眾史學的重要性。結合公眾之力,不斷挖掘,強化臺南文化的深度與廣度,精煉出獨一無二的臺南文化底蘊。2024年11月出版的《大臺南文化叢書》第13輯,特別邀請吳建昇、段洪坤、蔡侑樺、曾國棟、謝貴文、張耘書等六位老師執筆,以「滄海桑田」、「西拉雅族」、「府城建築」、「臺南道路交通」、「城隍信仰」、「常民飲食文化」等六個主題,重新梳理臺南四百年來之重要歷史脈絡與文化價值,並對臺南這座城市記憶、文化底蘊進行提取與轉化。由吳建昇老師撰文的《滄海桑田──大臺南兩大內海的環境變遷》,嘗試以時間為縱軸,從歷史文獻或地圖資料,盤點臺南兩大內海在地理環境上的變化;段洪坤老師則透過《穿越400年認識西拉雅族(文化篇)》引領我們認識西拉雅族的社會與家庭制度、飲食、漁獵、信仰、服飾與歌舞文化等;臺灣因其特殊之地理條件與歷史發展,累積多樣的住宅文化,蔡侑樺老師以《府城住宅400年》為題,以留存的宅第類「文化資產」為中心,帶領讀者認識400年來出現在「府城」及其周遭區域多樣的住宅文化;《臺南道路交通誌》由曾國棟老師執筆,論述臺南400年來的交通要道與先民生活概況;臺南是全臺城隍廟數量最多、歷史最久、類型最多元的地區,謝貴文老師的《爾來了──四百年來臺南城隍信仰的發展與變遷》,爬梳四百年來臺南城隍信仰的發展與變遷;民以食為天,臺南幅員遼闊,依山臨海,多樣的地理環境與宜人的氣候孕育了豐饒的物產,張耘書老師特地獻上《臺南好食》,從產地到餐桌,讓你細細品嘗一道道令人驚豔的臺南美食。臺南歷史悠久、文化豐沛,具有不同於其他城市的獨特魅力與價值,在時代的演進,新舊文化的交融之下,創造出新型態的人文智慧城市,呈現全新的城市面貌與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讓臺南豐厚的文化底蘊,越陳越香!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章節目錄
市長序局長序前言第一章 社會家庭制度文化政治組織制度家庭與婚姻制度年齡組織命名文化臺灣原住民族命名文化西拉雅族命名方式與漢姓來由小結第二章 飲食文化飲食的變遷食物來源從游耕到漢人農業經濟模式從山林漁獵採集到市場交易食材種類及食用方式主食穀類肉類蔬果飲料小結第三章 漁獵文化狩獵與漁撈文化的演變狩獵組織狩獵方法與器具漁撈方法與器具小結第四章 衣飾文化考古遺址中的西拉雅族衣飾文化衣飾文化樣貌歷史時期的西拉雅族衣飾文化原始社會時期荷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西拉雅族衣飾物件實物頭巾腰帶與刀帶佩袋新娘服小結第五章 信仰文化信仰歷史演變信仰場所社群性大公廨角頭公廨合壇太祖祠宮廟信仰神祇信仰祭典小結第六章 樂舞文化「有詞無譜」的樂舞文字紀錄「有詞譜」聲音影像紀錄牽曲與祭儀唱向歌謠小結結語注釋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