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中文書)

書名 悲情城市(中文書)
作者 朱天文、吳念真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2-22
ISBN 9789573299615
定價 350
特價 79折   276
特價期間:2025-04-01~2025-06-30
庫存

即時庫存=2
分類 中文書>藝術>電影

商品簡介

第46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
身為台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


劇照 /震撼人心的經典場面,串起全片故事脈絡與內容情節
側記 /以十三問借疑發揮,說明電影源起、編排、拍攝過程
分場/保存導演構思過程的來龍去脈,提供編劇思路的線索
劇本/可讀性高的小說式劇本,展現吳念真對白的特有魅力


《悲情城市》捨精緻的剪法,而用大塊大塊的剪接,不剪節奏的流暢,而是大塊畫面裡氣味與氣味的準確連結。一部電影的主題,最終其實就是一部電影的全部氣味。——侯孝賢

侯孝賢沒想透過《悲情城市》寫歷史政論,他曾經掛在嘴上的「拍出天意」,其實更接近一幅秀拉的點畫法畫作:似是,卻又不盡然都似,水彩或粉彩、油彩或墨色,都只能是貼近真實的若有所悟,距離與意象給了《悲情城市》一個特殊位子與角度,重新觀看那個時代。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藍祖蔚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嗓音沙啞的廣播在台灣本島偷偷流傳開來。
大哥林文雄外面的女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時,基隆市整個晚上停電,燭光中人影幢幢,女人壯烈產下一子……
雨霧裡都是煤煙的港口,悲情城市。
——朱天文劇本分場.序場

九份秋深,滿山芒花,白茫茫的一片,像雪。
畫面的最後是阿公歪睡在他專用的藤椅中,秋陽已斜,一頭亂髮剎那間被渲染出一輪金黃的光華來。淡出。
字幕: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大陸易守,國民政府遷台,定臨時首都於台北。
——吳念真劇本.91場


電影海報書衣:設計師陳世川
經典電影劇照:劇照師陳少維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悲情城市

作者簡介

朱天文,一九五六年生於高雄鳳山,十六歲發表第一篇小說,曾獲《聯合報》小說獎、《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優等。撰寫侯孝賢的電影劇本十六部,三度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及最佳原著劇本。一九九四年以《荒人手記》獲時報百萬長篇小說獎首獎,英譯本獲《紐約時報》推薦「值得注目的書」、《洛杉磯時報》「年度佳書」。二○○八年《巫言》獲「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紅樓夢獎—決審團獎」。二○一五年獲「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二○一八年獲「21大學生世界華語文學盛典」致敬人物。二○二○年執導完成紀錄片《願未央》。著有《傳說》、《淡江記》、《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黃金盟誓之書》、《最好的時光》等。吳念真,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瑞芳的礦工家庭。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及大學夜間部課程。七○年代初期開始發表小說,曾獲《聯合報》及吳濁流文學獎。從一九七九年開始電影劇本寫作至今,為當前台灣重要的創作者之一。著有《抓住一個春天》、《邊秋一雁聲》、《特別的一天》、《台灣念真情》、《八歲一個人去旅行》、《這些人,那些事》、《念念時光真味》等。

作者自序

關於《悲情城市》的劇本出版,到底是用吳念真的版本呢?侯孝賢的電影版本呢?還是文字劇本出版一次,電影劇本再出版一次?現在,我們決定以可讀性高的文字劇本面貌出版。把電影的歸給電影,文字的歸給文字,這是一個理由。至於劇本與電影之間的若大差距,把它歸給電影發燒友,燒友們肯定有興趣去研究搞個明白的。實際的情形是,「分場」保存了導演的構思過程來龍去脈,「劇本」展現吳念真對白的魅力,「電影」則是把以上二者都扔到一邊直接面對拍攝。出版時,吳念真將劇本重新整修一遍,使其更宜於閱讀留傳。我寫〈悲情城市十三問〉當作側記,說明此片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獲得資金開拍,將以何物贏得賣埠,以及它的源起、編排、拍攝過程。十三問,乃借疑發揮,所有的懷疑其實最後都指向一個質詢——劇本等不等於電影?編劇的思路同不同於導演的思路?《悲情城市》自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開鏡,在台灣拍攝共六十九天,今年五月中旬赴廈門三天拍了若干港口帆船的鏡頭,此刻正在剪接中。侯孝賢說,捨精緻的剪法,而用大塊大塊的剪接。不剪節奏的流暢,而是大塊畫面裡氣味與氣味的準確連結。他說,一部電影的主題,最終其實就是一部電影的全部氣味。的確導演的思路並不同於劇本的思路。 兩年半前出版《戀戀風塵》——劇本及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其目的為對應當時台灣的電影環境所發出的呼籲:「給另外一種電影一個生存的空間吧。」那麼兩年半後出版《悲情城市》一書,目的又是什麼呢?我這樣想。目前正在鬆動變化的大環境,促使民間的活力從各個隙縫間釋放出來,電影何嘗不是。有越來越多種可能的經營方式出現,意味著有更多種不同型態的電影皆可並存。當我們逐漸跨越出生存的迫切性走出一個較能活動自主的空間時,關心的焦點自然也不一樣。除了向來非楊即墨的派別之爭,路線之爭,意識型態之爭,似乎還別有一塊洞天可以拿來想像,思考。喧囂的運動之後,是長期而深入的實踐過程。與創製面對面,絕對,需要有更多層次的、綿密敏銳的心智去從事。倚倚玄談,沒用。理論與批評亦然。由於親身體驗,編劇的思路簡直與導演的思路兩樣,這是一個有趣的題目,但幾乎無人注意過。現在若用整本書來開發這個論題,似乎太奢侈。然則此書假如能提供一點線索,讓不論批評者、理論者、或創製者去做更多角度的發想,和更深細的辯析,在一點點釋放出來的空間裡從容精耕。如此也是日行一善矣。 一九八九.六.二十三

特別收錄/編輯的話

oracle.sql.CLOB@c0dfe26

章節目錄

推薦序悲情點畫法 藍祖蔚序 朱天文悲情城市十三問 朱天文分場 朱天文劇本 吳念真後記 朱天文
oracle.sql.CLOB@62e47f64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