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郝明義1956年出生於韓國。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現任大塊文化與Net and Books 董事長。著有:《工作DNA》(增訂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時刻》、《尋找那本神奇的書》。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2001太空漫遊》。個人網站:rexhow.comfacebook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rexhow.dna
作者自序
【前言】1.我想說的,是有關「組合」的事。我相信:世界的本質就是「組合」。以「世界」這個詞來說,就是「時間」(世),和「空間」(界)的組合。存在於世界裡各種事物的本質,是組合。各種知識、各種創造,本質都是組合。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而有演化,因為會組合。動物裡,鳥獸的組合能力頂多及於築巢、列隊。但人類會運用五感,讓自己的組合能力不斷增進,也組合出各種知識;再把知識不斷橫向組合、前後組合。不同地方的組合,形成文化;不同時代的組合,形成文明。個人也是如此。我們從搖籃裡接觸奶瓶、牙牙學語,就開始組合。玩各種遊戲是練習組合,上學是為了學習組合。識字是組合,算術也是組合。工作是組合,結婚生子也是組合。所以,所謂人生,就是我們在探索各種事物組合的過程。2.我也相信:組合應該是好奇和快樂的事。從我們一離開搖籃可以爬行,就把家裡所有觸及的東西打翻開始,證明享受這種好奇和快樂是我們的天性。如同所有的遊戲應該讓我們感到好奇和快樂,所有的學習也是。說「遊戲是學習,學習也是遊戲」,正是因為這兩者的本質都是組合,而組合應該是好奇和快樂的。所以,所謂人生,就是我們一直在好奇又快樂地探索各種事物組合的過程。3.人生開始於什麼時候?生理上,開始於我們在母親懷孕的時候;法律上,開始於我們出生的時候,但是心理上,有個因人而異的時刻。我以前沒有細想這件事。但我知道自己有個和生理年齡不同的心理年齡。一九七四年,我十八歲。那年我離開韓國,來台灣讀大學。抵達台北那天,松山機場雨夜裡的印象太深刻,形成一種心理「銘記」。所以不論後來實際的年齡多大,我心底一直是十八歲。此事有好有壞。好在於我對人生總保持一種少年的樂觀,壞在總不免輕躁衝動。因而時感欣喜,也時有不安。去年,因為要寫一個專欄,趁機回顧少年時期,突然意識到在那個十八歲之前還另有一個起點。我自己主動張望、探索這個世界,開始在十五歲左右。在那之前更早的時候,我和世界的接觸都是在母親的呵護之下;在那之後更晚的時候,我已經在適應世界的運作。所以,對我來說,人生從十五歲開始主動探索這個世界,有一種特別的意義。4.寫這本書,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回顧那個起點,我自己把那時發生了什麼事想清楚,整理出和後來一路過程的關聯。一個是想把我相信的這些事情和其他人分享。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能有三類讀者。首先,是十五歲左右的少年。試讀過我初稿的人裡,有一位十六歲的讀者回了我這樣的意見:我覺得這本書的受眾絕對不適合十五歲。十五歲是一個準備考高中的年紀,在這個「只有讀書高」的社會中,十五歲被稱為所謂的衝刺期,有些人整個十五歲都在考試、讀書中,他們沒辦法看課外書,因為學校嚴令禁止看小說,班級書櫃變成了校務評鑑的「展示品」,自己帶小說會被「代為保管」。他們也無法學樂器,因為,平日要讀書讀到晚上十點,假日也是整天都得讀書,如果要學其他的才藝勢必得壓縮到睡眠時間……他們也不需要學習安排時間,因為補習班會幫他們安排好一切的時間……他說的情況我都知道。正是因為我知道這些情況,才特別想和十五歲左右的人分享。我相信今天許多十五歲的人,如同我當年,正處於一個好奇湧動,主動張望、探索這個世界的階段。我更看到不同於半世紀前的當年,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是每個人和世界的連接都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每個人要組合任何事物的機會和可能都無所不在。但偏偏在今天的台灣,十五歲的人在考試教育體制之下,大多深處禁錮之中,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太多人沒有對這個世界張望、探索的機會,完全浪費了這個時代豐富的資源。而如上所述,我說的「十五歲」,並不是指一個絕對的生理年齡。我指的是一個自己想要主動張望、探索世界的階段。對我來說,那個階段發生在十五歲,對別人來說當然可能更早或更晚。所以這位讀者建議,這本書的受眾應該擴大涵蓋到十五歲上下其他年齡的人,一方面我同意,另一方面我還沒他那麼樂觀。我認為今天整個國、高中六年時間,都是在考試教育的禁錮之中。總之,我希望十五歲左右被考試所綑綁住的人及早知道,人生需要另有光景。第二,是家有十五歲左右孩子的家長。許多家長的心態和認知,可能是造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處於水深火熱的根源。這本書的結語,有一些人生的組合循環圖。家長至少可以看一下,了解讓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這種狀態,到底會錯過的是什麼,以及就算過了這個階段,其後遺症到底是什麼。有些家長一直擔心孩子面臨的諸多難題和困惱,希望有人能有同理心地和孩子對話,舒解他們對「青貧」、「邊緣」、「憂鬱」等感受到的壓力。但我相信面對這些問題,與其逐個議題提供孩子解方,不如讓他們擁有自己組合資源的能力,自己有成長的機會。如果他們能感受到成長的喜悅和心得,就會自己去面對壓力,找到出路。第三,是其他年齡,但為自己的成長路程而有疑問的讀者。尤其,其他自覺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有差異的人。有另外一位讀者這麼告訴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在還未完全成熟前,可能就被年紀和人生里程表推進到為人父母、長輩的位置……面對心靈和年齡尚未等齊的挑戰,有的人真的越過了那樣的山頭,也順便超越了小時候的陰影,但是大部分人卻沒有那麼幸運……我要說的是:內心裡住著一個比自己生理年齡小許多的孩子,何不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能一直如同孩子般對這個世界保有探索的好奇和快樂,並且能夠讓這種好奇有系統地成為自己成長的動力,那會不會不但不是壞事,也是自在與幸福的原點?而不論是對哪一類讀者,我都想提醒一件事。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樣的,所以理論上每個人的成長心得都不可能複製給他人所用。所以不論我講了哪些組合,畫出這些組合的循環順序圖,最後還是得讀者每個人整理出自己重視的組合,畫出自己的圖,據以前行,那才是最趁手的憑藉。最後並感謝:《國語日報》邀我寫專欄,引動了這本書的寫作;初稿完成後的試讀者,他們給了我大幅修改的許多寶貴建議。
章節目錄
前言I 好奇與快樂是一切的開始為什麼是十五歲歡唱的音樂棋子如寶劍幾何對打不一樣的朋友外語的聲音我的拐杖另一種空手攀岩II移動、閱讀和組合的關係積木告訴我們的事 組合需要對立和矛盾 順序和節奏決定一切 專業和跨界為什麼需要移動閱讀是移動的延伸為什麼要讀小說不要當圖像語言的文盲非作文III 水晶球和夜明珠位置、方向、目的地 亂想與夢想9 與 6 水晶球和夜明珠夜明珠之一:勇氣夜明珠之二:誠實努力和螞蟻的故事 陸地思維和海洋思維IV時間的區塊化時間本來不需要管理 工作區塊化的作用休息的技能和區塊別讓手機破壞時間區塊發呆的時刻生命數字與一個星期V組合自己夢魘與低潮來的時候如何面對未知 為什麼需要管理念頭感情的探索如何面對霸凌 練習做抉擇 不要被悔恨擊倒 探索意識 潛意識與表面意識 信心不是幫我們從黑暗走向光明 結語我的三張組合循環圖不要在太空時代學習鑽木取火你自己的組合循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