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人
cover
目錄

總序 李倫新

自序

第一章女人情:做女人難,做上海女人更難

在三隻角之間徘徊

伊一點也不像上海女人

“派頭”兩個字,女人一輩子

第二章 女人花:適宜比嗲更重要

看上去老適宜的

軟實力

家庭婦女

第三章 女人家:石庫門盛開梔子花

近鄰結婚,這就是命

小白臉是上海女人的軟肋

化妝吃飯做愛一樣都不少

第四章 女人心: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東京的月亮

上海女人更容易出軌

離婚不需要找理由

第五章 女人味:女為悅己者勤

鞏俐沒空買衣裳

女人味道的配方

規規矩矩做人

第六章 女人氣:不怕多情,就怕失情

失情的女人

燜騷在家裡

亭子間老姑娘

第七章女人經:小弄堂裡的女人豁得出

這個女人真厲害

草窩裡的鳳凰

睡衣不是困衣

第八章 女人妖:做就做,愛做的事

亞熱情淑女

是嗲還是發嗲

最後一夜

第九章 女人妝:一生就為這一天

淮海路愛思公寓的陽台

半地下的時尚年代

時尚大姐大

第十章 女人乖:只是一個後天美女

後天美女

四大花旦

小氣大奢華

跋 鄭家堯

試閱內容

前言

在中國所有的城市中,沒有也不可能有兩個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個性。上海,無論是城市的形成過程、發展道路,還是外觀風貌、人文內蘊,抑或是民間風俗習慣等,都有鮮明的特點和個性,有些方面還頗具奇光異彩!如果要我用一個字來形容上海這座城市,我以為唯獨一個“海”字,別無選擇。

上海是海。據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市中心地區,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漲潮落,漸漸淤積成了新的陸地,以打魚為生的先民們開始來這一帶活動。灘塗濕地漸長,圍海造地漸移,漁民順勢東進,於是出現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兩個小漁村,由此迅速發展起來。到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東門十六鋪岸邊形成集鎮,稱上海鎮。後於1292年正式設置上海縣,縣署就在今老城廂內的舊校場路上。一個新興的中國濱海城市就這樣開始崛起。所以我認為,上海可以說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是上海的血脈,水是上海的精靈​​。直至今日,上海的地名、路名依舊多有灘、渡、浜、涇、匯、河、橋、塘、浦、灣……這都在向人們證明,是水造就了上海這座城市。

海洋是美麗而壯觀的。約佔地球表面總面積的70.8%是海洋水面,如果稱地球為“水球”也不無道理。海洋是廣闊而有邊的,是深而可測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資源的寶庫……任你怎樣為之讚美都不會過分。

海在洋的邊緣,臨近大陸,便於和人類親密接觸。我國的萬里海疆,美麗而且富饒,被譽為能量的源泉、天然的魚倉、鹽類的故鄉,孕育著宇宙的精華,激盪著生命的活力……任你怎樣為之歌唱都不會盡興。

上海是海。是襟江連海的不息水流造就了上海,更是水滋養了上海,使這座城市孕育了以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為主要特徵的海派文化。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上海,就沒有這座迅速崛起的濱海城市。沒有海派文化的積極作用,也就沒有上海的迅速崛起和繁榮發達。今後,上海的發展還要繼續做好這篇水文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點! 上海是海。上海人來自五湖四海,是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是典型的近代崛起的新興城市,不同於在傳統城市基礎上長期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 1 845年開埠以前,上海人口只有20多萬,經過百年的發展,人口猛增到500多萬。據1 950年的統計,上海本地原住民只佔上海總人口的1 5%,移民則高達85%。上海的移民,國內的大都來自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國際的雖來自近四十個國家,但主要來自英、法、美、日、德、俄,其數量最多時高達15萬人。在一個多世紀中,上海大規模的國內移民潮有如下幾次: 太平天國期間,從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淨增了11萬。

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孤島期間,僅4年時間,上海人口淨增了78萬。

解放戰爭期間,三年左右,上海人口淨增了208萬,增勢之猛,世界罕見。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產生了新一波移民潮,人口增長勢頭也很猛,現在戶籍人口已經超過1800萬,此外,還有外來務工人員600萬。每年春運高峰,車站碼頭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是上海一道獨特的風景。

上海是海。上海的建築素有萬國博覽會之美譽,現在是越來越名副其實了。有人說建築是城市的象徵,是城市文化的載體;也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城市的表情。依我看,上海的城市建築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體現,無論是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庫門裡弄房屋,還是按照歐美風格設計建造的各式各樣的建築,包括集中於南京路外灘的建築群,和分佈於各區的多姿多彩的別墅洋樓,諸如文藝復興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義式……現已列入重點保護的優秀歷史建築就達300多處,或者是後來建造的如原中蘇友好大廈等,都在向人們無聲地講述著豐富而生動的歷史人文故事,演奏著上海社會發展進步史上的一個個樂章。

上海是海。上海人講話多有南腔北調,還有洋腔洋調。中國地域廣闊,方言土語十分豐富。 56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語言。上海這個迅速崛起的移民城市,人口的多元化,自然帶來了語言的多樣化,中國各地方言和世界各國的語言大都能在上海聽到。

上海是海。上海人的飲食,可謂多滋多味,菜系林立,風味各異,川幫、廣幫、閩幫、徽幫、本幫……應有盡有;西菜、俄菜、日本菜、印度菜……數不勝數。

上海是海。上海的戲劇舞台百花爭艷,京劇、崑劇、越劇、滬劇、淮劇、歌劇、舞劇……劇種之多,陣容之齊,在國內數一數二,在國際堪稱少有。浙江嵊縣土生土長的越劇在上海生根開花,走向全國;而上海土生土長的滬劇則別具一格地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王爾德的《少奶奶的扇子》改編成功…… 上海確實就是海!海派文化姓海。

海派文化不等於全部上海文化,而是上海文化獨特性的集中表現。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就像一棵根深葉茂、頂天立地的大樹,巍然屹立,萬古長青,枝繁葉茂,這樹的主幹在北京,樹根深扎國土,樹枝則是伸向祖國各地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一種說法耐人尋味:看中華文化五千年要到西安去;看中華文化兩千年要到北京去,看近百年來中華文化發展要到上海去。當然,比喻總是蹩腳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伴隨著上海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發展的,來自江蘇、浙江、安徽、廣東、福建……的移民帶來了當地的民族民間文化,在上海相互影響,有的彼此融合,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經久磨合而逐漸形成新的文化形態。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納了國內各地民間文化精華,孵化生成具有鮮明上海地方特色和個性的獨特文化。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受世界文化特別是受西方文化影響最多的中國地域文化。 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西學東漸,海派崛起,雲蒸霞蔚,日趨明顯。隨著西方物質文明的輸入,如1 865年1O月18日在南京路點亮第一盞煤氣燈,從此上海有了“不夜城”之名,1881年英商自來水公司成立,次年在虹口鋪設水管,開始供水……東西方人與人、文化與文化整體接觸,尤其是租界上“華洋雜處”、“文化混合”,雖然於我們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但客觀上卻是引進西方文化早而且多,使上海成了“近代化最成功的地方,市民文化最強大的城市”,往往統領風氣之先。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隨著上海發展而發展的,是客觀存在,有客觀規律,我以為大體可分為這樣幾個時期: 萌芽時期:1845年上海開埠以前,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吳越文化,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礎,開始孕育海派文化。

成長時期:1845—1949年期間,特別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來風”似的國內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長。

轉折時期:這又可以分為兩段:1949—1965年間,建國以後,定都北京,商務印書館等文化單位遷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葉聖陶、夏衍、曹禺為代表的上海文壇驍將率隊陸續遷居北京,上海在電影、文學、戲劇等諸多方面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這是很正常的轉移。上海雖然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礎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電影、小說在全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也給海派文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個中國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罄竹難書。

成熟時期:1976年,籠罩祖國天空的陰霾一舉掃去,陽光重新普照大地,結束長達十年的浩劫,開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新時期,在全中國范圍對“文革”進行反思,進行平反冤假錯案,逐步恢復正常的文化活動。

上海以話劇《於無聲處》和小說《傷痕》為起點,海派文化開始新的階段。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上海再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喚發青春,健康發展,在新的基礎上正在走向成熟。

當前,海派文化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存在這樣那樣前進和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和弱點,這是要引起重視並認真對待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有哪些基本特點呢?我以為主要有:

一是開放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我所用,化腐朽為神奇,創風氣之先河。不閉關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絕先進。

二是創新性:吸納不等於照搬照抄,也不是重複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創新精神,洋溢著創造的活力。當年海派京劇的連臺本戲、機關佈景是創新,如今的《曹操與楊修》也是創新,金茂大廈則是在建築文化方面的創新。

三是揚棄性:百川歸海,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尤其在被動開放時期,特別是在“孤島時期”,租界內某些殖民文化的影響也不能忽視,需要加以清醒地辨別,區別對待,避免盲目和盲從。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他事物一樣,具有綜合性,是複雜的體系,不應該要求純之又純,水清無魚,那就不成其為海派文化了。雅與俗,洋與土,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相容並存,以致落後、低級、庸俗、黃色、反動文化,在以往那特定歷史時期,也夾雜其間,怎麼能用這些來對今天的海派文化說事呢。

五是商業性,海派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中,其適應市場的商業性都有不同的表現。上海人往往對國內外市場行情具有敏感性,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比較強,有些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人士,也比較有經濟頭腦和市場意識。

我認為,海派文化的“派”,既不是派性的派,也不是拉幫結派的派,更不是其他什麼派。千萬不要“談派色變”,也不必對“派”字諱莫如深,遠而避之,切忌不要一提到“派”字,就聯想到造反派、搞派性、講派別!不,我們這裡所說的海派文化,是反映上海文化風格的最重要流派。

我國有京派文化、徽派文化、吳越文化……和海派文化一樣,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的京劇有麒派、尚派等等,越劇有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雅仙)派……都是戲劇藝術的流派,流派紛呈有何不好。

我認為,海派文化是客觀存在,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海派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在發展變化之中,既不要一提到海派文化就沉醉於上世紀50年代懷舊情調中,也不要一說到海派文化馬上就和當年的流氓、大亨、白相人劃等號。應該看到,經歷了漫長時期的風雨淘洗,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上海發生了巨大變化,海派文化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海派文化發展的至高境界,我想就是“海派無派”,正如石濤先生所說,“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應該要為海派文化向至高境界發展而不斷努力。

時代呼喚《海派文化叢書》。

《海派文化叢書》是歷史的需要。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趨同化的當今世界,我們偉大祖國億萬人民正在為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而團結奮鬥,中央要求上海搞好“四個中心”建設,發揮“四個率先”作用,還要繼續搞好在浦東的綜合改革試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應有貢獻,特別是要主動熱情地為爭取辦好中國201 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而努力。世界人民的目光聚焦上海,為了全面了解上海、正確認識上海,都迫切需要為他們提供新的準確而完整的圖書資料。國內各兄弟省市的同志也有這樣的願望,新老上海人同樣都有這個要求。可以說,編輯出版一套系統介紹海派文化的叢書是當務之急。

《海派文化叢書》必須力求準確係統地介紹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曾經有過爭議,如今也還是仁者見仁,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好事。我們編纂者則要嚴肅而又嚴格地正確把握,既不要過於偏愛,也不要執意偏見。近年來,由於上海大學領導的重視和不少專家學者熱情支持,已經舉行了多次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彙編出版了五本論文選集.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心和歡迎,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要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出版好這套叢書。

《海派文化叢書》的創作、編輯、出版工作一經動議,就得到作家、編輯和有關領導的熱情支持,得到上海大學、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文匯出版社等大力幫助。我相信,《海派文化叢書》的出版可以為中華文化寶庫增添新的內容,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上海的建設增強精神助雅力,同時,也可為希望全面了解上海的中外人士,提供一套具有系統性、權威性、可讀性而又圖文並茂的圖書。

我謹代表《海派文化叢書》的作者、編者、出版發行者,向所有給予幫助和支持的單位及個人表示衷心感謝!向讀者和收藏者們致以誠摯的敬意!向讀後對本叢書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的朋友鞠躬致敬!是為序。

李倫新2007年5月於樂耕堂(本文作者為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商品簡介

有關上海女人的亞文化,很容易被當做談資。沒有一個地方的女人,會像上海女人一樣具有長久的可談性、可讀性。誤讀也時常發生。作者想要還原的,是上海百年曆史對上海女人的外動力,是上海女人自身的內動力,是​​上海女人與上海男人之間的互動力。

作者簡介

馬尚龍,男,上海人,祖籍浙江。曾任《文學角》雜誌編輯,《海上文壇》雜誌副主編。現任《現代家庭》雜誌主編。專欄作家,作品多次被收錄各種文集。著書有《與名人同窗》、《明星的甜食》、《幽默應笑我》、《男人眼中男人的缺點》、《男人眼中女人的缺點》、《反調男女》等

特別收錄/編輯的話

長久以來,上海女人就是電影《花樣年華》中身著旗袍體態婀娜的張曼玉,就是優雅知性、美麗從容的大家閨秀。上海女人看起來過的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生活。而本書作者馬尚龍認為,正是太多文藝作品的渲染,導致很多人對上海女人的形像有所誤解。那麼,上海女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答案就在本書中!

上海女人
作者:馬尚龍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807412083
定價:156元
特價:5折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