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轉換期9】: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cover
目錄

出版緣起 陳建守

導讀 

寫在前頭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總 論 改革與試煉中的一八六一年 小松久男

第一章 危機中的清朝 吉澤誠一郎

1 太平天國及其勁敵

2 從皇帝駕崩到政變

3 清朝東山再起

第二章 站在十字路口上的坦志麥特改革 佐佐木紳

1 米德哈特.帕夏的時代

2 一八六一年,尼什

3 改革套路的實踐

4 面臨國家的轉換期

第三章 陸軍大臣米留廷的回憶 青島陽子

1 「大改革」時代與德米特里‧米留廷

2 解放農奴與國家.社會的「自由主義式」改革

3 主導「大改革」的「開明官員」

4 米留廷所描述的一八六一年俄羅斯帝國

第四章 波薩德尼克號事件的衝擊 麓慎一

1 波薩德尼克號事件的發生

2 波薩德尼克號事件與江戶幕府

3 波薩德尼克號事件與英俄對立

第五章 義大利統一與移民 北村曉夫

1 義大利的統一

2 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移民

3 政治領袖及知識分子的移民觀

4 移民的聲音

專欄 

另一部自傳

從圖畫看俄羅斯人在對馬的行動

圖片來源.作者簡介.主要參考文獻

試閱內容

總論 改革與試煉中的一八六一年(節錄)

小松久男

俄羅斯與中亞

一八六一年,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的報紙《北方蜜蜂》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一開頭是這麼寫的:

中亞的遼闊平原,曾經是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及帖木兒(Timur)的戰爭舞臺,亦是古代席捲歐洲的諸部族搖籃之地。而如今,她正遭到俄羅斯及英國瓜分,雙方都肩負了振興這世界最古老土地的使命。雖然雙方應該不會在這塊土地上直接起衝突,但不久後的將來,雙方勢必會靠著通商的手段,在這片名為圖蘭(Turan)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影響力。事實上,站在俄羅斯商業發展的立場來看,中亞的城市及聚落就像是一片廣大的獨占市場。雖然阿姆河(Amu Darya)以南的市場已經充塞著英國的商品,但他們要滲透到圖蘭北部的城市並沒有那麼容易。

光從這段文章,便可看出作者對於這片在古代被稱作圖蘭的中亞土地有著淵博的歷史知識。但更重要的一點,是作者已經在這片中亞土地上看出了俄羅斯與英國在廣大的歐亞大陸上所進行的勢力之爭,也就是所謂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不僅如此,作者更把觀察的範圍擴大至南方的印度。

為何這麼說?因為這塊土地上的亞洲人政府及居民,都害怕這裡遲早會像印度一樣屈服於大英帝國,成為其屬地。這裡的人既不信任英國,也不信任其代理人。針對英國人在印度的所作所為,穆斯林激進分子的誇大描述已經挑起了中亞人對法蘭吉人(Farangi)、也就是歐洲人的反感。

在當時的印度,印度人傭兵反叛所引發的大暴動(一八五七~一八五九年)才剛被鎮壓,繼承了帖木兒王朝的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徹底滅亡(一八五八年),進入英國直轄統治時期。從文中看得出來,印度穆斯林這段期間的遭遇經由各種不同路徑傳到了中亞,有時內容還會被加油添醋。作者在強調了中亞人對英國的反感之後,又寫道:

由此可以看出,能夠為突厥斯坦(Turkestan)提供必需商品的俄羅斯,比起英國更容易在這塊土地上建立影響力。關鍵在於俄羅斯選擇了什麼樣的手段及方法,而這些方法能否切中這塊土地及居民的全體特質。當然,征服不在討論範圍之內,那根本不是應該討論的議題。除了地理上的屏障之外,這塊土地周圍還有著乾旱的克茲勒固姆沙漠(Kyzylkum Desert)及卡拉庫姆沙漠(Karakum Desert)。如果要對這塊土地發動遠征,我們勢必得耗費龐大的資源,卻得不到等值的回報。

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簡言之就是俄羅斯在中亞的優勢地位已毋庸置疑,但必須採取適當的手段才能建立影響力,而武力征服是絕對不能採行的做法。那麼,作者認為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建立及強化我們俄羅斯在中亞的影響力,未來必定能為我們帶來龐大利益。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採用通商發展的手段。(中略)想要強化我們與中亞諸國的通商,或是透過這些國家與其南方或東南方諸國進行中繼貿易,我們俄羅斯必須要在〔希瓦(Khiva)、布哈拉(Bukhara)、浩罕(Kokand)〕這三個國家設置常駐或臨時的代理人。這些代理人將能夠建立該地君主及顯貴對我們俄羅斯的信賴感,提供對將來通商有利的訊息,而且還能夠維護俄羅斯商人的利益。

──《瓦利漢諾夫著作集》

作者的言下之意,即俄羅斯想要確保在中亞的影響力,唯有發展通商。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中亞諸汗國──希瓦、布哈拉、浩罕與俄羅斯的關係〉,作者名叫喬坎‧欽吉斯諾維奇‧瓦利漢諾夫(一八三五~一八六五年)。從其父名可以看出,他應該是成吉思汗的後代子孫,一個擁有高貴血統的哈薩克人。

在瓦利漢諾夫小時候,廣大的哈薩克草原(即現今哈薩克共和國的領土)絕大部分已被俄羅斯掌控。他的祖先代代繼承了有資格統治哈薩克遊牧民族的汗國權力,但如今這權力也成了過往雲煙。瓦利漢諾夫身為名門之後,有一個方法可以獲得不使其血統蒙羞的地位,那就是從軍。因此他從小就進入西伯利亞陸軍幼年士官學校就讀,成為一名俄羅斯軍官。他精通中亞諸語言,對這片土地相當熟悉,曾經前往伊犁(Ili)、喀什(Kashgar)等地進行考察,製作地理誌及蒐集軍事資訊,對過去不為人知的中亞地理、歷史及民族學上有著極大的貢獻。因為這些功績,他得以成為俄羅斯帝國地理學會的正式會員。此外,他與當時遭流放至西伯利亞的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有著深厚交情。一八六一年,瓦利漢諾夫任職於聖彼得堡的參謀本部及外交部亞洲局,照理來說,他應該很清楚俄羅斯軍方及政府的動作才對。那為什麼他會寫下前面這些文字?

鐵腕外交官

一八六一年,俄羅斯政壇有兩個人物就任重要職務,其一是陸軍大臣德米特里‧米留廷(Dmitry Milyutin),其二是外交部亞洲局局長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Nikolay Ignatyev,一八三二~一九○八年)。關於米留廷的事蹟將會在第三章詳述,這裡只回顧伊格那提耶夫的政治生涯。他在本書的許多章節中都被提及,可說是橫貫各事件的關鍵人物。

伊格那提耶夫出生於軍人之家,他的名字是俄國皇帝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一八二五~一八五五年在位)所取的。伊格那提耶夫在二十歲加入禁衛隊,他在這裡接到的第一項任務是學習土耳其語。長久以來,俄羅斯帝國一直有個心願,那就是從黑海貫通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及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直抵地中海。但這片要衝之地是由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所掌控,因此與鄂圖曼帝國的交涉工作,對俄羅斯的外交來說至關重要。年輕的伊格那提耶夫也參與了外交交涉工作,但交涉過程並不順利,雙方還是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The Crimean War,一八五三~一八五六年)。在這場戰爭中,俄羅斯帝國敗給了鄂圖曼帝國與英法聯軍。戰後締結《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俄羅斯被迫解除黑海地區的武裝,從此不能派軍艦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及達達尼爾海峽,前進地中海的美夢當然也破碎了。伊格那提耶夫出席了這場在巴黎舉行的和平會議,他靠著對巴爾幹半島的淵博知識,駁斥了奧地利帝國的割地要求,讓俄羅斯帝國的失地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當時他的立場幾乎等同於俄羅斯代表。但戰敗的打擊實在太大,讓許多原本存在於俄羅斯內部的問題浮上檯面。在新皇帝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一八五五~一八八一年在位)的主導下,俄羅斯帝國開始推動「大改革」(The Great Reforms),內容包含解放農奴(一八六一年)及軍制改革等等。米留廷及伊格那提耶夫都是這場大改革的推手。

伊格那提耶夫的能力獲得賞識,之後就任俄羅斯駐英武官,移居至倫敦領事館(一八五六~一八五七年)。他在這裡獲得了實地研究英國軍事及政治意圖的機會。在這段期間,他察覺英國有攻擊俄羅斯的意圖,因此不斷向本國發出警訊,指稱英國可能會自南方的波斯灣或東方的阿富汗一帶向俄國發動攻擊。回國後,他將自己對外交大臣亞歷山大‧戈爾恰科夫(Alexander Gorchakov)等人說過的話彙整如下:

倘若與英國斷交,亞洲將成為我們的一線生機。平素英國在亞洲引發的種種問題,以及我國對俄、英兩國國界中間諸國的影響力,將成為我國與英國維持和平的最佳保障。

亞洲是我們唯一還能從事通商的地區,因為我國的產業實在太落後,根本沒辦法與英國、法國、比利時、美國及其他各國競爭。

──伊格那提耶夫,《使節行》

俄國在近東地區完全不是英國的對手,這一點已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獲得印證。既然如此,俄國只能退而求其次,設法在亞洲搶得優勢,並以此做為恫嚇的手段。在這樣的策略下,伊格那提耶夫主張對中亞地區及中國採取強硬手段。一八五八年四月,外交部亞洲局派遣伊格那提耶夫做為使者前往希瓦汗國及布哈拉汗國,這絕不只是偶然。在皇帝裁示下,伊格那提耶夫此次出使有以下三個目的:①將中亞地區的複雜局勢調查清楚;②強化俄羅斯對希瓦及布哈拉的影響力,擴大兩國對俄通商,並改善通商條件;③排除企圖滲透中亞的英國勢力對兩國的箝制及干涉。伊格那提耶夫的使節團在出發時,還有一支鹹海(Aral Sea)的小型艦隊隨行。雖然俄國船能否在阿姆河上航行還是未知數,但如果順利成功的話,不管在通商層面還是軍事層面,俄羅斯的影響力都能往前推進至上游的阿富汗地區。值得一提的是,俄國戰艦為了測量阿姆河水深而連續開砲,搞得驚天動地,甚至讓沿岸的居民以為世界末日來了。

伊格那提耶夫分別在希瓦及布哈拉各待了六個星期,但這段期間的交涉並沒有成功締結正式協議。結束了長達七個月的使節任務之後,伊格那提耶夫回到俄國,作了個結論。後來伊格那提耶夫在回顧這段使節任務的著作中,寫下了這麼一段話:

一八五八年中亞使節團的主要成果,是撥開諸汗國與俄羅斯朝廷之間的濃霧,同時讓政府理解我們與希瓦、布哈拉的「外交關係」的真正價值。使節團所蒐集到的訊息,打破了過去我們對諸汗國所抱持的「幻想」,這迫使我們必須明確地改變過去我們對這些不忠、不信的鄰居所秉持的態度。我們的使節行動讓我們能夠更精準地理解及分析汗國的權力基礎,也必定能讓我們在未來採取更加正確的應對方式。

──伊格那提耶夫,《使節行》;謝爾蓋耶夫(Evgeny Sergeev),《大博弈》(The Great Game)

雖然是後來的著述,但顯然伊格那提耶夫已在這趟出使中亞的行動中,依據實際經歷及蒐集來的資訊,作出了「俄羅斯想要在中亞建立影響力,外交已無法做為有效手段」的判斷。這樣的想法,也獲得了陸軍大臣米留廷、中亞以北的奧倫堡(Orenburg)總督及西西伯利亞總督等人的支持。到了一八六三年,波蘭的民眾叛亂引來英國、奧地利及法國介入調停,諸國要求俄羅斯中止軍事行動並承認波蘭的自治權,引發視波蘭問題為內政事務的俄國朝廷及輿論強烈反彈。這樣的局勢當然刺激了早已虎視眈眈、想要侵略中亞南部綠洲地區的軍方。一八六三年夏天,切爾尼亞耶夫(Chernyaev)上校在上級長官的默許之下,攻占了浩罕汗國北方邊境的蘇扎克(Suzak)要塞。這個時期米留廷一再告訴駐倫敦的俄羅斯大使:不論俄羅斯對中亞發動什麼樣的攻擊,你都不必對(英國)首相道歉;他們占領海外城市及島嶼時從來不曾告知我們,我們也從來不曾過問。

從中可以看出,前述一八六一年瓦利漢諾夫所寫的論述,其實是為了聲援基於維護俄英關係而設法阻止軍方對中亞發動攻擊的外交大臣戈爾恰科夫。到了一八六四年,切爾尼亞耶夫進軍中亞南部,瓦利漢諾夫也隨軍而行。此時切爾尼亞耶夫所接到的指令為「不必拒絕對方的議和,事先與當地居民進行和平交涉」。瓦利漢諾夫此時的身分為參謀上尉,上頭特地派他隨行,就是為了要他負責交涉工作,因為他是個「學識淵博的亞洲人,而且擅長俄羅斯語及韃靼語」。然而瓦利漢諾夫等一群軍官因為看不慣指揮官的虐殺行為而脫離了前線。瓦利漢諾夫因肺結核過世的兩個月後,一八六五年六月切爾尼亞耶夫開始進攻中亞最大商城塔什干(Tashkent)。這裡後來發展為俄羅斯統治下的突厥斯坦地區,取代美國南部,成為俄羅斯的棉花原料供應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八六一~一八六五年),俄羅斯曾陷入無棉花可進口的窘境,對俄羅斯的棉花工業來說,擁有可生產棉花的領地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駐君士坦丁堡大使

在北京立下顯赫功勞的伊格那提耶夫,接著被任命為隨行武官,在一八六一年首次前往鄂圖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即伊斯坦堡),祝賀新蘇丹(Sultan)阿卜杜勒阿齊茲(Abdulaziz)即位。到了這一年的八月,正如同前文所述,他就任外交部亞洲局局長。上任後首先面臨了兩道難題:第一道是如何迴避英國的抗議,拓展俄羅斯在中亞的勢力;第二道則是如何擺脫《巴黎條約》的限制,在東方問題上確保及擴張俄羅斯的權益。在這段期間,他想必累積了一些關於鄂圖曼帝國的知識。他的能力獲得賞識,在一八六四年就任駐君士坦丁堡大使。接下來有很長一段歲月,他一直擔任這個職務,居住在君士坦丁堡這個東方問題的要衝之地,直到一八七七年。而這段期間,也剛好是俄羅斯全力施壓鄂圖曼帝國的時期。鄂圖曼帝國一邊對抗俄羅斯,一邊推動內政改革,其主要人物正是第二章將介紹的米德哈特‧帕夏(Midhat Pasha)。

一八六一年,米德哈特‧帕夏就任多瑙河南岸的尼什省(Naissus)總督。這裡是受俄羅斯煽動的盜匪集團橫行之地,在治理上頗有難度,米德哈特巧妙地推動各種社會及經濟政策,成功恢復了地區的安定。到了一八六四年,尼什省與鄰近的兩個省合併,形成了巨大的多瑙省(Danube Vilayet)。米德哈特獲任多瑙省總督,這時他再度推動高明的行政改革,不僅為這塊土地帶來了安定,他也獲得了正在積極推行「坦志麥特改革」(Tanzimat)的中央政府高度評價。然而像這樣局勢穩定的鄂圖曼帝國直轄地區,看在以斯拉夫諸民族保護者之姿大力推動南進政策的俄羅斯眼中,是個極大的阻礙。如同本書第二章所述,新任俄國大使伊格那提耶夫於是拉攏了主張與俄國和睦相處的馬哈茂德‧奈迪姆‧帕夏(Mahmud Nedim Pasha)等政府要人,企圖解除米德哈特‧帕夏的職務。

對於後來成為大宰相的米德哈特‧帕夏,伊格那提耶夫的評價相當辛辣。他在《回憶錄》中如此寫道:「整體來說,米德哈特‧帕夏不習慣做大事的程度比我的預期更糟,他沒辦法發揮其肩負職責的真正價值。就算他在地區行政上展現出了過人的資質,但要擔任大宰相還是不夠的。」除此之外,他還寫了這麼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我成功讓蘇丹睜開了眼睛。說得更明白一點,我讓蘇丹發現他的首席大臣是個戴著面具的革命分子,滿腦子只想限縮蘇丹的權力。蘇丹這才察覺如果讓這個人繼續統管諸事,俄羅斯與土耳其的關係將會陷入危機。

──伊格那提耶夫,《回憶錄》

米德哈特‧帕夏擔任蘇丹阿卜杜勒阿齊茲的大宰相,時間相當短,只從一八七二年七月做到了十月。其背後的原因,應該就是蘇丹聽從了伊格那提耶夫的「建議」吧。

一八七五年,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爆發民眾叛亂,隔年保加利亞(Bulgaria)又爆發獨立革命,巴爾幹半島頓時陷入危機。在這段期間還發生了伊斯蘭教非正規士兵殘殺保加利亞人的事件,事件被誇大渲染,在各國之間傳開,引發了歐洲各國對土耳其(鄂圖曼帝國)的強烈反感。對於高喊解放斯拉夫民族的俄羅斯泛斯拉夫主義者而言,這可是趁虛而入的絕佳機會。例如曾經在攻打塔什干時聲名大噪、後來卻因擅自行動而被調回本國的切爾尼亞耶夫,就為了向塞爾維亞人(Serbs)提供軍事指導而不顧俄羅斯當局的制止,前往了貝爾格勒(Belgrade)。不僅是塞爾維亞的革命軍,就連俄羅斯的民族主義者也因他的舉動而倍受鼓舞。

就在塞爾維亞的戰火稍見平息之際,俄羅斯堅持要求鄂圖曼帝國對巴爾幹半島的統治政策進行改革。一八七六年十二月,在伊格那提耶夫的主導下,各國在伊斯坦堡針對巴爾幹問題舉行了一場列國會議。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在會議進行到一半時,外頭突然傳來了一百零一聲砲響。各國代表都嚇了一跳,不曉得發生了什麼事。這時鄂圖曼帝國的外交大臣解釋,那是為了慶祝新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ul Hamid II)頒布新憲法而施放的禮砲。根據外交大臣的描述,這套新憲法對於鄂圖曼帝國境內的伊斯蘭教徒及基督徒一律平等對待,而且為了改革雙方待遇,接下來還會採取一連串政策,因此各國已沒有必要透過這場會議向鄂圖曼帝國提出改革提案或獎勵措施。這時再度當上大宰相的米德哈特‧帕夏,為了讓各國再也無法以催促改革巴爾幹施政為藉口干涉鄂圖曼帝國的內政,因而特地挑選在這個時機點,公布了他精心構思出來的新憲法。

然而俄羅斯並不買單。這時伊格那提耶夫再度展現了過人的外交手腕。他前往柏林、巴黎、倫敦、維也納等地,向各國說明俄羅斯的巴爾幹問題調停方案。在此同時,聖彼得堡不斷收到來自君士坦丁堡大使館的鄂圖曼帝國軍隊相關情報,正如火如荼地準備發動戰爭。一八七七年四月,俄羅斯向鄂圖曼帝國正式宣戰,俄土戰爭就此爆發。當初在中亞攻打浩罕汗國時立下顯赫戰功的斯科別列夫(Mikhail Dmitriyevich Skobelev)將軍,也在這波渡過多瑙河進軍的俄國軍隊中。他的部隊攻打了由猛將奧斯曼‧帕夏(Osman Nuri Pasha)所鎮守的普列夫納(Plevna)要塞之後,繼續往前推進至耶希爾科伊(Yeşilköy,即聖斯特凡諾[San Stefano]),該地距離帝國首都已是近在咫尺。

戰爭期間,身為帝國議會成員的伊格那提耶夫一直待在皇帝身邊。停戰後不久,伊格那提耶夫立即動身前往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即土耳其語的愛第尼[Edirne]),以俄羅斯全權代表身分參與《聖斯特凡諾條約》的交涉工作。這份於一八七八年三月締結的條約,內容相當苛刻,讓鄂圖曼帝國幾乎喪失了巴爾幹半島上的所有領土。保加利亞接受俄羅斯庇護,擁有高度自治權,而且獲得從多瑙河到愛琴海的廣大領土。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蒙特內哥羅等諸公國也獲得完全獨立。除此之外,鄂圖曼帝國還必須將安納托力亞(Anatolia)東部割讓給俄羅斯。乍看之下,俄羅斯的南進政策似乎相當成功。然而歐洲列強不願看見俄羅斯過於強大,便立刻強行干涉,以號稱「公正仲裁者」的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為主席,召開柏林會議,大幅削減俄羅斯的利益。俄羅斯只好對列強妥協,失意的伊格那提耶夫則於同年五月辭去職務。後來他在《回憶錄》中提及,如果俄土戰爭期間他的提案能獲得採納:

土耳其軍的潰滅及我軍在土耳其境內的進駐一定能震撼世人,包含英國在內的歐洲列強將會這麼勸告土耳其:如果想讓俄國的常勝軍停止進攻,最好接納俄國在最後通牒中的要求。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陷入長期的毀滅性戰爭,也不會有後來的柏林會議。俄羅斯在東方的光輝及影響力不僅能完全恢復,甚至還能達到顛峰。

──伊格那提耶夫,《回憶錄》

死裡逃生的鄂圖曼帝國,接下來將進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專制統治期,但改革的步伐並沒有停止。雖然此時政壇上已看不見米德哈特‧帕夏的身影,但邁向土耳其共和國的道路已然成形。

本書的主角,是呼吸著一八六一年時代氣息的一群人。他們還不知道接下來的歷史將會如何轉變。本書的主要舞臺,為清朝、鄂圖曼帝國及俄羅斯帝國。這三大帝國雖然後來都因革命而覆滅,但在這個時期都還有著至少能維持半個世紀的生命力。至於日本及義大利,則是正朝著走在前面的帝國急起直追。一八六一年,世人才剛走到「漫長的二十世紀」的起點而已。

商品簡介

想理解歷史,轉換視角是不夠的

這套書,讓你完全扭轉世界史的理解方式!

────────────────給我一個年分,我就給你全世界────────────────

身處十字路口面臨抉擇的國家們 是改革奮起還是迎向覆滅?

劇變浪潮中呼吸時代氣息的小人物 相互影響共同串聯的全球史

★★★★★歷史教科書權威 日本山川出版社70周年紀念鉅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建守 選書企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周雪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藍弘岳 專文導讀

故事StoryStudio網站 轉換期全系列書評 陸續上線中

https://storystudio.tw/columnist/cptwbook

--------------------------------------------------------------------------------------------------------------------------------

西元1861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東亞:太平天國與英法聯軍造成清朝動盪,幕末西力進逼迫使日本開國

中北亞:俄國向中亞擴展勢力,解放農奴推動現代化改革

南亞:東印度公司託管結束,英屬印度殖民統治正式確立

歐洲:義大利建國,列強對內統合國民,對外爭奪殖民地

北美:南北戰爭開打,美國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世界史還可以用怎樣的方式討論?聚焦在短時間甚至單一年分的橫切式敘述法,可以幫助我們看出怎樣的全球史面貌?陸續出版的「歷史的轉換期」,進入十九世紀中期動盪的世界局勢。在這一冊裡,我們又看到了不同的書寫嘗試。

談到1861年前後,熟知近現代史的人大概能講出此時世界各地的發展:被英法聯軍及太平天國夾擊的清朝,明治維新的日本,南北戰爭的美國,挾工業革命之勢殖民亞非的西歐列強,新興的日耳曼與義大利民族國家等等。這是改革與試煉的時代。若要用兩個關鍵詞彙來宏觀概括,就是帝國主義及民族主義。帝國主義促成富國強兵,受外力侵略的舊國家則力圖思變;民族主義促成各地域人民的分裂與統合,更是現代國家競逐及國際爭端的濫觴。然而,這時期的世界史並不只是用兩個抽象的宏觀名詞便能解釋。本冊更關心的,是一個個充滿不確定、活生生的歷史人物。

談到當時具代表性的人物,你一定聽過俾斯麥,但可能沒聽過伊格納提耶夫;你可能知道恭親王奕昕,但不一定知道米德哈特.帕夏。身為俄羅斯外交部亞洲局長的伊格納提耶夫,在大博弈時代力主俄國進入中亞,英法聯軍進入北京時擔任清朝對外的折衝角色以換取遠東沃土,更曾與日本幕臣使節交涉北方諸島國界,並為了鄂圖曼國土與俾斯麥在談判桌上交手。而同樣在國家存亡之際挺身而出的,除了清朝的恭親王奕昕外,還有力圖改革、頒布新憲法的鄂圖曼大宰相米德哈特.帕夏;他不只成功讓巧取豪奪的伊格納提耶夫受挫,留下的改革精神更啟發了後續土耳其的建國運動。

在這個帝國主義風起雲湧的時代,他們都以一己之力,盡可能為自己的國家謀求更好的未來。我們可以看到,這群人身處新舊國家的轉型夾縫,呼吸著同一股時代氣息,卻邁向了不同的結局;而他們串起的微觀故事,構成了一幅極其迷人的全球史面貌。

兩個力挽狂瀾的大帝國(大清、鄂圖曼),兩個急起直追的小國家(俄國、日本),以及一個剛成立的新興民族國家(義大利)。以1861年為舞台,一群運籌帷幄的歷史人物為主軸,我們得以看見大時代的巨變浪潮下,充滿能動性的個人,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作出抉擇,為自身國家引路。

--------------------------------------------------------------------------------------------------------------------------------

★ 「歷史的轉換期」套書特色

橫切式敘事,全球史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以往的歷史寫作,多半著重單一地區或主題,從上古一路談到現代,也就是時間軸的「縱切式敘事」。近年全球史概念盛行,提倡以更廣闊、更多元的視野理解歷史,也出現不少挑戰這種縱切式敘事的新歷史著作。包括新觀點的嘗試(自然史、環境史),新視角的切入批判(東亞視角、庶民視角、遊牧民族視角),以及多語言史料的引用(貿易史、文化交流史)。然而,真正從根本上顛覆、提出新的「橫切式敘事」的,就是這套書了:它挑選一個特定歷史年分,並告訴你,那時間全世界各地都發生了些什麼事。

推動世界前進的「轉換期」:當時人的能動性,及各地重大轉變的共時性

然而,挑選特定年分,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挑選,也不是以後人眼光做後設角度的挑選。本套書挑選的11個年分,都是「當時人們深切感受到重大變化」的轉換期。他們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都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相同或迥異的選擇。本套書即針對此能動性進行分析。同時,這樣的變化具備「共時性」,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類似的重大轉變,而這段轉換期帶動了世界前往下一個階段。本套書開創了某種可能,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敘述,而是透過廣闊的視野,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以及他們回應問題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具體實例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而成的世界

本套書雖標舉全球史的廣闊視野,但在挑選篇章上抱持自由態度,不強制對同一時間的世界各地進行平均挑選,而是在這狹窄但別具意義的時間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這些事例像漣漪一般,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的軌跡,就是本套書的特徵。「世界史」不是各國國別史的集合體,也不是單一框架下的均質產物;從紮根於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的對話,展現出活生生的鮮明姿態,這才是本套書所談的世界史。

主流與非主流並進,拓寬視野,提升歷史素養

專文由各冊編者自由挑選,不侷限是主流或非主流地域的歷史。部分冊數挑選廣為人知的歷史進行分析(如第一冊,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部分冊數則依該年代面臨之變遷,挑選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例(如第八冊,北亞毛皮貿易、東南亞海盜與印度洋西岸奴隸制)。在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時,拓寬以往對歷史的理解視野是必要的。而本套書正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各冊編者總論,重點補充專欄,以及臺灣學者推薦序

各冊開頭均附該冊編者總論,講述該特定年分世界各地面臨的重大轉變為何,帶領讀者概觀整體樣貌。除了主要敘述,也附上做為補充的專欄。本次引進繁體中文版,也邀請歷史學者擔任各冊導讀人,補充臺灣在地學者的觀點。

-------------------------------------------------------------------------------------------------------------------------------

本套書共11冊:

『歴史の転換期』監修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第1冊  前221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南川高志編)

第2冊  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南川高志編)

第3冊  750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三浦徹編)

第4冊  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千葉敏之編)

第5冊  1348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千葉敏之編)

第6冊  1571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岸本美緒編)

第7冊  1683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島田龍登編)

第8冊  1789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島田龍登編)

第9冊  1861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小松久男編)

第10冊 1905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小松久男編)

第11冊 1918年 邁向現代的摸索(木村靖二編)

作者簡介

編者

小松久男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

1951年出生。專長為中亞近現代史。

【主要著作】

《革命的中亞──某扎吉德的肖像》(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年)

《新版世界各國史 中央歐亞史》(編著)(山川出版社,2000年)

《易卜拉欣,日本之旅──俄羅斯.鄂圖曼帝國.日本》(刀水書房,2008年)

《激動中的伊斯蘭──中亞近現代史》(山川出版社,2014年)

《中央歐亞史研究入門》(共編著)(山川出版社,2018年)

《近代中亞群像──革命世代的軌跡》(世界史Libretto人80)(山川出版社,2018年)

------------------------------------------------------------------------------------------

作者

吉澤誠一郎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文學博士。1968年出生。專長為中國近代史。

【主要著作】

《天津的近代──清末都市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統合》(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2年)

《愛國主義的創成──從民族主義看近代中國》(岩波書店,2003年)

《清朝與近代世界──十九世紀》(系列中國近現代史1)(岩波書店,2015年)

佐佐木紳

成蹊大學文學部副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文學博士。

1976年出生。專長為土耳其近現代史。

【主要著作】

《鄂圖曼憲政之道》(東京大學出版會,2014年)

青島陽子

神戶大學大學院國際文化學研究科副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文學博士。1973年出生。專長為俄羅斯近現代史。

【主要著作及論文】

〈聖彼得堡──宮廷的絢爛與都市社會的喧囂〉吉田伸之、伊藤毅編著《權力與霸權》(傳統都市2)(東京大學出版會,2010年)

〈大改革與開放政策〉中嶋毅編著《以新史料讀俄羅斯史》(山川出版社,2013年)

〈以俄羅斯帝國的「宗派工學」看帝國統治的典範〉池田嘉郎‧草野佳矢子編著《國制史的躍動──歐洲與俄羅斯的對話》(刀水書房,2015年)

〈將農民改鑄成帝國臣民──帝俄時期農村教師養成的政治學〉《歷史學研究》第962號,2017年

麓慎一

新瀉大學人文社會.教育科學系(教育學部)教授。北海道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取得肄業,文學博士。1964年出生。專長為國際關係史。

【主要著作】

《近代日本與阿伊努社會》(日本史Libretto57)(山川出版社2002年)

《開國與條約締結》(吉川弘文館,2014年)

北村曉夫

日本女子大學文學部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

1959年出生。專長為義大利近現代史。

【主要著作】

《拿坡里的馬拉度納──義大利的「南」指的是什麼?》(Historia 20)(山川出版社,2005年)

《千種義大利──多樣與豐穰的近代》(NHK出版,2010年)

《義大利民族國家的形成──自由主義時期的國家與社會》(編著)(日本經濟評論社,2010年)

《近代義大利的歷史──從十六世紀到現代》(編著)(Minerva書房,2012年)

------------------------------------------------------------------------------------------

叢書監修者

木村靖二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西洋近現代史、德國史。

岸本美緒

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明清社會經濟史。

小松久男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中亞史。

譯者簡介

李彥樺

一九七八年出生。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台灣東吳大學日文系碩士。鑽研翻譯理論多年,譯作涵蓋文學、財經、實用叢書、旅遊手冊、輕小說、漫畫等各領域。

名人導讀

寫在前頭

「歷史的轉換期」叢書監修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今日,諸如「全球史」等從廣闊視野出發、多面向思考世界歷史的史學日益盛行,我們希望能夠立足於最新的學術知識,針對各個時期的「世界」,提供一種新的剖析方式——本叢書就是依循這樣的思維而開展的企畫。我們列舉了堪稱世界歷史重大轉換期的年代,探討該年代各地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又是如何感受著社會的變遷,將重點放在世界史的共時性來思考這些問題。此即本叢書的核心主旨。

從全球視野來嘗試描繪世界史的樣貌,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可以說本叢書也是歷史學界在這方面集結努力的其中一環。既然如此,那在這當中,本叢書的目標及特色又是什麼呢?在這篇〈寫在前頭〉中,我們將從幾個面向來試著敘述。

首先要討論的是「轉換期」一詞代表的意義。若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回顧過去,每一個時期在「轉換」上的方向性,看起來都會是十分明確的;雖然因為地區不同,而有或早或晚的時間差異及個別的特色,但歷史應該還是會往一定的方向發展吧……?然而,這樣的看法卻很容易讓後來時代的人們在回顧歷史時,陷入認知上的陷阱。對於熟知後來歷史動向的我們而言,歷史的軌跡自然是「只會朝這個方向前進」;既然如此,那如果「不從今天來回顧當時的社會」,而是嘗試「站在當時社會的立場來看未來」,情況又會變得如何呢?今天的我們,若是論起預測數十年後或數百年後的世界,應該沒什麼人有自信吧!這點對過去的人們來說,也是一樣的。綜觀當時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便會發現,儘管他(她)們深切感受到「世界正在經歷重大變化」,卻又無法預測這股推著自己前進的潮流將通往何處,因此只能在不安與希望當中,做出每一天的選擇。將這種各地區人們的具體經驗相互積累、結合後,歷史上的各個「轉換期」,便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一副比起從今日視點出發、整齊劃一的歷史更加複雜,也更加活潑生動的姿態。

第二是世界史的「共時性」。本叢書的每一冊,都以一個特定的西元年分做為標題。對於這種作法,讀者理所當然會湧現疑問:儘管在這一年的前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間,世界各地呈現了巨大變化,某種程度上也可看出一定的關聯性,但這樣的轉變會是在特定的某一年一口氣突然爆發出來的嗎?就算有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重大變革,其他地區也不見得就有變革吧?特別是,姑且不論日益全球化的十九、二十世紀,針對古代和中世紀世界史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進行推論,真的有意義嗎?當然,本叢書的編者與作者並不是要強硬主張所謂「嚴密的共時性」,也不是要對每一冊各章的對象僅就該特定年分的狀況加以論述。不僅如此,諸如世界史上的「交流」與「衝突」這類跨地域的變遷,以及在這之中肩負起重要任務的那些人,我們也不特別著墨;畢竟至少在十八世紀以前,絕大多數的人們對於自己生活的地區與國家之外發生了什麼事,幾乎是一無所知。而本叢書的許多章節裡,就是以這樣的普通人為主角。儘管如此,聚焦在特定年分、以此眺望世界各地狀況的作法,仍有其一定的意義——它開創了某種可能性,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而是透過宏觀的視野,針對當時各地區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及其對應方式的多樣性與共通性進行分析。像是大範圍的氣候變遷與疫病,各個地區在同一時期,也可能直接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只如此,也有像資訊與技術的傳播、商品的流動等,有著時間差而對世界各地產生影響的現象存在。然而,儘管問題十分類似,各地區的對應方式卻不相同;甚至也有因某些地區的對應,導致相鄰地區做出截然不同的對應態度。此外,面對類似的狀況,某些地區的既有體系因此產生了重大的動搖,但其他地區卻幾乎不受影響,這樣的情形也是存在的。當我們看到這種迥異的應對方式,從而思考為何會這樣的時候,便會對各個社會的特質產生更深一層的理解。儘管將生活在遙遠分離的地區、彼此互不相識的人們稱為「同時代人」,似乎不是件普通的事,但他(她)們確實是生活在同一時間、同一個「當代」(contemporary)的人們;我們所做的,就是讓讀者試著感受箇中的醍醐味。

第三個問題是,「世界史」究竟是什麼?今日,打著「全球史」名號的著作多不勝數;儘管它們都有著超越「國史」框架的共通點,採用的方法卻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有的將氣候變遷、環境與疫病等自然科學方法納入研究取徑,來處理大範圍的歷史;有的利用比較史或系統論方法,將重點放在亞洲,對歐洲中心主義進行批判;此外,還有運用多語言史料的海域交流史,這種有時也被叫做「全球史」。雖然本叢書秉持「世界史的視野」,卻未必會使用「全球史」一詞,而是讓各位作者按照自己的方法執筆,在選擇探討對象上也抱持著開放態度。雖然稱為世界史,但本叢書並未採取將某個年代的世界分成好幾塊、然後對各塊分別撰寫概述的作法,而是在狹窄的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因此在每一冊中,我們並不見得徹底網羅了那個年代的「世界」樣貌。乍看之下,這樣的做法或許會讓人覺得是好幾個零星主題胡亂湊在一起,然而,我們也請作者在執筆時不將各冊各章的對象框限在一國或一地區之中,而是以面向世界的開放脈絡來處理它們。「世界」並不是像馬賽克一般集結拼湊,而是像漣漪一般,以具體事例為中心,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接觸的軌跡,就是本叢書的特色。「世界史」並不是一大堆國別史綁在一起的集合物,也不是事先就預設出一個所謂「世界」這樣的單一框架;相反地,我們認為它是紮根於各個地區的觀點彼此碰撞、對話,而展現出的活潑鮮明姿態。

透過以上三點,我們簡略陳述了本叢書的概念。歷史的宏觀脈動,是上至大政治家和學者,下至庶民,由各個階層的人們共同摸索與選擇所形成的。本叢書的視野雖是全球性的,但並非從超越個別眾人經驗的制高點來鳥瞰世界史的全貌,而是試著從廣泛的、同時代的視野,去比較、檢討那些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選擇的各時代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從而以這樣的視角,對世界史上的「轉換期」加以重新思考,這就是我們關心的所在。透過這種嘗試,本叢書希望能將歷史發展中宏觀、微觀視角的交錯,以及橫向、縱向伸展的有趣之處,介紹給各位讀者。

本叢書的各冊構成如下:

第1冊 前二二○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第2冊 三七八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第3冊 七五○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

第4冊 一一八七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第5冊 一三四八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

第6冊 一五七一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

第7冊 一六八三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

第8冊 一七八九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

第9冊 一八六一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第10冊  一九○五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第11冊  一九一九年 邁向現代的摸索

各冊除了每一章的主要敘述外,還收錄了簡短的補充說明「專欄」,開頭也編入概觀全書樣貌的「總論」。除此之外,扉頁設有地圖,書末附有參考文獻,希望能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

名人推薦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建守 選書企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周雪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藍弘岳 專文導讀

【歷史的轉換期9】: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歴史の転換期》9 1861 年 改革と試練の時代
作者:吉澤誠一郎、佐佐木紳、青島陽子、麓慎一、北村曉夫
譯者:李彥樺
編者:小松久男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9-01
ISBN:9789570534337
定價:430元
特價:93折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