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野心:十九世紀英俄帝國中亞大競逐
cover
目錄

前言

【開端】

第一章 黃禍

第二章 拿破崙帶來的夢魘

第三章 大競賽的預演

第四章 俄國的崛起

第五章 條條大路通印度

第六章 大競賽的第一位俄國參與者

第七章 兩隻狗的奇怪故事

第八章 奧克蘇斯河上之死

第九章 氣壓急轉直下

【中繼】

第十章 「大競賽」

第十一章 本恩斯進入「布哈拉」

第十二章 世上最偉大的堡壘

第十三章 神秘的維特克維奇

第十四章 赫拉特的英雄

第十五章 王位製造者

第十六章 爭奪希瓦

第十七章 解放奴隸

第十八章 長刀之夜

第十九章 翻天覆地

第二十章 山口的大屠殺

第二十一章 柯諾里和史多達特的最後時光

第二十二章 中場休息

【高潮】

第二十三章 俄羅斯開啟大進軍

第二十四章 塔什干之虎

第二十五章 絲路上的間諜

第二十六章 冰冷鋼刀架在喉頭的感覺

第二十七章 「來自北方的醫師」

第二十八章 本那比上尉的希瓦騎行

第二十九章 巴拉希薩爾的浴血戰

第三十章 土庫曼人的最後一搏

第三十一章 邁向戰爭邊緣

第三十二章 前往東方的鐵路競賽

第三十三章 三個帝國的交匯處

第三十四章 帕米爾高原上的引爆點

第三十五章 契特拉爭奪戰

第三十六章 邁入終局

第三十七章 競賽結束

參考書目

試閱內容

第十八章 長刀之夜

雖然英國人成功地將沙皇的子民,從希瓦的奴役之中解救了出來,但他們在解救被布哈拉埃米爾囚禁的英國同胞時,卻表現得一敗塗地。他們為了說服納斯魯拉(Nasrullah)埃米爾釋放查爾斯・史多達特,做了不少努力(更不用說,俄羅斯人、突厥人,以及希瓦、浩罕汗國的統治者,也都為此出過力),但截至當時為止都沒有任何成果。這位可憐的英國軍官,此時已經在被關在那裡將近兩年了。他每天的命運,似乎都取決於納斯魯拉多變的心情,以及他當下對於英國在亞洲勢力的估算。因此,當他得知喀布爾降服於英國的消息之後,史多達特上校的待遇便突然獲得了改善。在那之前,他都被關在一座約六公尺深的地牢底部(當地人都稱那座地窖為「黑洞」),而且還得和另外三名罪犯,以及各種蟲鼠、和其他令人不悅的生物,一起待在同個空間裡;進出那座地牢的途徑,只有一條繩索。

現在的他終於離開了地牢,改為在埃米爾的警備首長的家中接受軟禁。然而這並不代表他的厄運就此結束了,因為埃米爾並沒有表現出要讓他離開布哈拉的樣子。關於他究竟為何會被埃米爾囚禁的這個問題,我們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有幾個可能的解釋。在這樣一個詭譎多變的地區裡,早在史多達特抵達布哈拉之前,關於他的傳言,早就無可避免地已在當地流傳開來了;那個傳言指出,他根本就不是什麼特使,而是一個英國間諜,被派來為英國人對布哈拉的進攻計劃先行鋪路。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麼他看到的東西已經太多,因此不能讓他活著回去了。然而他之所以會引起納斯魯拉不悅,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史多達特於一八三八年十二月十七日一抵達布哈拉之後,便犯了一個極度不妥的錯誤:他當時身穿全副軍裝,便騎著馬前去埃米爾的王宮呈交國書,而不是依照布哈拉的習俗,恭敬地下馬行走,這點讓當地的百姓都非常吃驚。

不巧的是,納斯魯拉當時正好也要返回宮中,因而在城裡主廣場的另一邊看見了上校和他的隨從。當時的史多達特,則依循英軍的慣例,在馬背上對納斯魯拉行了個禮。根據某個文獻的說法,納斯魯拉「對著他凝視了一段時間之後,便一言不發地走掉了」。此外,史多達特在初次覲見埃米爾時,又產生了一些誤會,因此很快便被丟入了鼠滿為患的地牢裡。

有些人認為,會發生這些事情,責任其實在史多達特自己身上;有些人還指控他太過傲慢、不夠敏銳。但即便真是如此,納斯魯拉對待他的方式也不太合理。史多達特和本恩斯、璞鼎查、波廷格以及羅林森不同,並沒有學過東方外交的那些奉承方式。一如他的一位同儕軍官所說的,「史多達特就是一名軍人,一個非常勇敢、意志堅定的男人。如果要攻城或守城,沒有人比他更適合。然而如果是外交任務,他就沒那麼適合了。」的確,他之所以會遭遇到這樣的命運,大部分責任,都要歸咎於那些挑選他進行這項棘手任務的人,尤其是駐德黑蘭的約翰・麥克尼爾爵士──麥克尼爾自己也曾經參與過這場大競賽,對東方人的規矩禮數暸若指掌。

儘管史多達特已經不用再被關在埃米爾那個恐怖的「黑洞」裡,被軟禁的待遇也相對舒適一些,但他並沒有理由感到樂觀。他知道,他能否獲准離開布哈拉,唯一的希望,就寄託於英國人從喀布爾派出的解救隊。我們之所以知道這點,是因為他曾托人將他寫給家人的字條偷偷帶出,而那些字條,最後也神奇地抵達了英國。他在其中一張字條中寫道:「除非我們的軍隊前來布哈拉,否則我可能永遠不會被釋放。」然而幾個月過去之後,依然沒有援兵前來的跡象,他一定經常感到非常絕望。不過事實上,他也只有退讓過一次而已。那是當他還被關在地牢裡的時候,有次行刑官沿著繩索爬下地牢,告訴他埃米爾已經下令,除非他皈依伊斯蘭,否則便要就地將他斬首。史多達特同意了,也因而保住了一條小命,不過當他離開地牢、前往警備首長的家中接受軟禁時,卻堅稱他的皈依行為是無效的,因為他是在極端的脅迫之下做出皈依行為的。

埃米爾曾不只一次表現出希望和英國人和解、一起對抗俄羅斯人的跡象,甚至還曾和駐在喀布爾的麥克諾滕通過書信討論此事,因而讓史多達特重新燃起了希望。然而當他聽到俄羅斯人在出征希瓦的路上所遭遇到的挫敗時,他又失去了希望。他抱怨,英國人的聲明似乎沒有任何意義,最後他們什麼也沒有做。此外,當外界開始發現,英國人並沒有打算派人前去布哈拉解救史多達特之後,這位上校的命運便再次惡化了。他再次被關進了牢裡,儘管這次不是那個可怕的地牢。雖然他的健康情形不斷惡化,但他在偶爾寫給家人的信件裡,仍然會表現出勇敢堅毅的樣子。他認為,納斯魯拉最後應該會逐漸意識到,英國人才能為他們提供對抗俄國人的最佳防護,而俄國人也遲早會把注意力轉到布哈拉。史多達特主張,屆時他可以和布哈拉進行協商,甚至說服埃米爾釋放奴隸,就像他聽說莎士比爾在希瓦的事蹟那樣。

倫敦和加爾各答的官員,當時則都在絞盡腦汁,思考該如何將他們的使節,從兇殘的埃米爾手中救出來。起初,麥克諾滕傾向從喀布爾派出一支軍隊,前去給布哈拉一記教訓,但總督奧克蘭勳爵卻反對讓英軍進一步入侵中亞地區。此外,阿富汗人對英國人、以及對他們扶植的魁儡統治者的敵意,此時也都在持續上升,因此麥克諾滕需要把他手上的所有軍力,拿來對付阿富汗可能出現的動亂。倫敦的內閣成員,也不太想要在亞洲另起戰事,因為他們在亞洲和其他地方,已經有夠多戰事要忙了。英國除了在阿富汗有不少負擔之外,在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也已經打到了第二年,就連在自家附近,他們和法國、美國的關係,也都正在嚴重惡化。一個官階不算太高的英國軍官,在中亞一個偏遠城鎮裡所遭受到的苦難,在巴麥尊的優先事項清單裡,並不會排得太前面,但他們依然會持續透過外交手段,試圖藉由土耳其人和其他人的幫助讓布哈拉釋放史多達特,只不過最後都沒有成功。

史多達特的朋友們抗議道,英國政府已經無情地拋棄了他,任由他被一位邪惡暴君反覆無常地對待。他被迫皈依伊斯蘭教、放棄基督徒身分的消息,也讓他們變得更加憤慨。然而他們要求政府付諸行動的呼聲,卻沒有獲得太多注意;當一八四一年的冬季降臨時(那也是史多達特被納斯魯拉監禁的第三個冬季),他的前景看起來確實不太樂觀。然而那年十一月發生的一些事情,卻又再次讓他燃起了希望:曾經參與這場大競賽的英國軍官亞瑟・柯諾里上尉,騎著馬進入了布哈拉,準備進行這場由他一人扛起的解救任務。

柯諾里當時因為一些政府的官方事務,正在中亞四處旅行。他一直以來都夢想著,有朝一日要將希瓦、布哈拉、浩罕這三個彼此不合的圖厥斯坦汗國團結在一起,讓他們盡釋前嫌,並接受英國人的保護。他相信,這種安排不只能將基督教文明帶入這個野蠻的地區,還能讓該地區,和親英國的阿富汗一起成為北印度的屏障,以避免俄國人的入侵。如果能完全廢除突厥斯坦全境的奴隸制度,也能消除聖彼得堡介入該地區的藉口。從表面上看來,這似乎是個很吸引人的想法,而支持柯諾里的人也不在少數——尤其在倫敦,根本就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中亞地區的政治。東印度公司監管部的成員,則對於他開放蒸汽船在奧克蘇斯河上航行的構想特別感興趣,因為如此一來,當地人便不只能接受基督教帶來的好處,也能在市集裡買到英國商品了。

然而,也有些人強烈反對柯諾里的這個偉大計劃;其中一位,便是亞歷山大・本恩斯爵士。從他自己和那些亞洲統治者交手的經驗來看,他不認為柯諾里能在這三個彼此不合的鄰國之間,促成任何形式的同盟關係。本恩斯問道,就算他真的成功了,「難道英國就要在距離自己國界好幾千公里遠的地方,為野蠻的遊牧民族提供保護嗎?」本恩斯堅稱,只有透過倫敦對聖彼得堡強力施壓,才能遏止俄羅斯在中亞的行動;光是透過幾個反覆無常、變化莫測的汗國之間脆弱的同盟關係,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的。雖然本恩斯也是前進政策的支持者,但他其實不如許多人所想像的那樣鷹派,而且他也認為,光是英國出現在阿富汗這件事,就已經足夠「前進」了。

柯諾里並不是這麼容易就能被制止的人。他運用自己強大的說服力,漸漸地克服了所有的反對聲音。起初,總督奧克蘭勳爵對於讓他出發還有些遲疑,因為他認為,俄國人在前往希瓦路上遇到的挫敗,已經消除了俄羅斯人對該地區的立即威脅。循此他認為,對該地區進行不必要的涉入、或毫無必要地激起聖彼得堡做出報復性行動,都是沒有意義的。然而在來自倫敦、以及來自喀布爾的麥克諾滕的強大壓力之下,他最後還是同意了這場行動,但提出了一個重要的附帶條件。柯諾里必須要求這三個汗王,解決他們長久以來的分歧,並團結起來對抗俄羅斯人。他還得試著說服他們盡快廢除奴隸制度、引進其他人道主義的改革措施,藉此消除俄羅斯對他們發動進攻的一切藉口。但他絕不能答應他們英國人會提供保護,也不能承諾他們英國人會協助抵抗俄羅斯人。

他在一八四〇年的九月三日離開喀布爾,啟程前往希瓦;雖然他的任務內容已經大幅縮減,但他依然希望能夠改變中亞歷史的未來走向。他原本將會由亨利・羅林森陪同出發,但羅林森卻在最後一刻,因為阿富汗的其他地方有事需要他,因而未能陪同柯諾里前去;事後回看,羅林森可以說因此逃過了一劫。柯諾里前往希瓦的旅程一路平順,而且也受到了汗王的悉心接待,因為自從亞伯特和莎士比爾前來拜訪之後,他對英國人便非常尊敬。然而柯諾里提出的偉大計畫──一個自願聯合起來的中亞聯邦,以及全面性的社會改革,他卻不怎麼感興趣。汗王顯然不希望看到什麼聯盟,不論是和布哈拉或浩罕都一樣。此外,他似乎不再像之前那樣,害怕俄羅斯人會再次派出軍隊入侵他的汗國,因為他已經解放境內的奴隸了。失望的柯諾里,於是繼續前往浩罕,並在那裡受到了同樣熱心的接待。然而他依然未能引起浩罕汗王對於和鄰國結盟的興趣。不過這也難怪:當時的浩罕汗王,確實正準備要對布哈拉的埃米爾發動一場戰爭。

一如本恩斯和其他人所警告的,截至當時,柯諾里除了收集到關於中亞最新政治局勢的情報之外,並沒有取得任何。於是他只剩下一件事,能證明他這趟任務是有意義的,那便是讓不幸的史多達特獲得釋放。柯諾里待在浩罕的兩個月裡,勉強聯繫上了史多達特;當時的史多達特,正處於相對自由的狀態。史多達特設法讓柯諾里得知,埃米爾並不反對他拜訪布哈拉。他在給柯諾里的訊息裡還提到:「埃米爾最近對我愈來愈好了。我相信你在這裡也會獲得善待的。」這句話決定了柯諾里的命運。史多達特並不知道,他其實遭到了納斯魯拉的利用──其實納斯魯拉正在引誘他的同袍步入陷阱。因為埃米爾派出的間諜,當時一直都在跟蹤柯諾里;他相信,英國人當時正在和他的敵人們,也就是希瓦和浩罕的汗王進行串通,密謀推翻他的統治。

一八四一年十月,儘管希瓦和浩罕的汗王都警告他不要靠近布哈拉,但柯諾里依然啟程前往了這座神聖的城鎮,那裡位在浩罕西南方大約六百多公里的位置。他相信,他能將自己強大的說服力運用在埃米爾身上,讓史多達特重獲自由。這是場有勇無謀的冒險行動,但柯諾里和大多數參與過大競賽的人一樣,最不缺的就是膽量和勇氣。還有另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可能也影響了他的判斷,導致他甘冒如此之大的風險。就在他踏上這趟旅程的幾個月之前,柯諾里才剛被一位他希望能迎娶為妻的女性拒絕了。他當時因為這件事而受傷頗深,也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才會不太在乎自己能否平安歸來。但不論事實為何,他在途經了塔什干之後(因為害怕被埃米爾和鄰國即將爆發的戰爭困住),於十一月十日進入了布哈拉。

歷經長期困苦、瘦得可憐的史多達特,一看見柯諾里便欣喜若狂。起初,埃米爾還禮貌地接待了初來乍到的柯諾里,但他的心情很快便出現了變化。由於他曾在幾個月之前,寄了封措辭友善的信給維多利亞女王,卻沒有獲得任何回應,因此他的態度變化,顯然也與此有關。他對於這個小失誤的理解是,如果那不是英國人刻意為之的怠慢(這也害他在宮中官員面前臉上無光),就是史多達特和柯諾里兩人只是假冒成女王的代表,但其實根本就是間諜的證據。後來巴麥尊(埃米爾當然沒聽過這號人物)終於寄來了一封信,告知埃米爾要給女王的信,已經被轉交給加爾各答提請注意了,但這依然沒有讓他的心情好轉。由於納斯魯拉堅信他的王國和英國一樣強大,因此對他來說,這種怠慢行為看起來就是英國人刻意為之的。如果史多達特和柯諾里知道,英方很快就會再寄出第二封信的話(這次是來自印度總督的信),他們或許就會更加感覺自己被長官背叛、遺棄了──因為在第二封信裡,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並沒有將他們兩人稱為英國使節,而是把他們稱為「個人旅行者」,並要求埃米爾立刻釋放他們。然而等這封信終於送到納斯魯拉手上時,也早就為時已晚、無法再為史多達特和柯諾里進一步造成傷害了。最後決定他們命運的,其實是從喀布爾傳到布哈拉的消息:英國人在阿富汗出事了。

商品簡介

千維多利亞時期的大英帝國與沙皇政權下的俄羅斯帝國,

十九世紀兩大帝國在中亞展開的「大競逐」,

擘畫了今日地緣政治的面貌。

2021年末美軍撤出阿富汗,阿富汗究竟有什麼重要性,讓美國及之前的大英帝國和沙皇俄國爭相派兵進入?又是什麼樣堅強、剽悍的民族性讓這些外來入侵者灰頭土臉地一一撤出?另一方面,俄羅斯在2022年初進攻烏克蘭,是什麼樣的歷史情懷,讓俄羅斯此一龐大國家長久存在著被包圍的恐懼?不論是阿富汗的戰略位置,或俄國出兵烏克蘭背後所隱含的恐懼,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議題,卻可在十九世紀一場百年競逐中找到源頭。

1819年至1907年英俄兩國簽訂《英俄條約》為止,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與沙皇治下的俄羅斯帝國,在中亞孤寂的高山和沙漠上進行著一場被稱為「大競逐」(The Great Game)的隱密戰爭。

十九世紀時英俄為了取得通往富饒印度與遠東通道的控制權,從高加索的荒蕪平原纏鬥到中國,穿越荒涼的帕米爾高原和喀拉崑崙山的隘口,並度過熾熱的克爾曼與赫爾曼德的沙漠,然後沿著古老絲路的驛站相互對峙。當中牽扯的民族眾多,從驍勇善戰的阿富汗人,到隱伏沙漠的土庫曼盜匪,再到逐漸衰微的鄂圖曼帝國與滿清,每個民族在這場英俄大競逐的棋盤中,都好似一顆顆身不由己的棋子。

儘管英俄在「大競逐」中都未曾正面交戰,甚至「大競逐」還被譽為君子之爭,但仍難掩其中的殘酷歷史;從英國軍官本恩斯在阿富汗慘遭殺害,到英軍撤出阿富汗時被殘忍屠戮,再到俄軍在阿富汗格克切佩堡壘對土庫曼人展開報復,種種書中提及血淋淋的歷史事件,都難掩「大競逐」百年稱霸戰的血腥味。

《華盛頓郵報》盛讚:「只要是彼德.霍普克出手,沒有故事不精采。」在這本巨著裡,其引人入勝的文字鮮明刻劃著書中角色的性格,也重現了當年兩大帝國間風雲爭奪戰的爾虞我詐。他也透過翔實的學術研究與實地探訪的經驗,捕捉這段歷史的精髓,娓娓道出影響至今的地緣政治實況。大競逐所帶來的劇烈影響,直到今天仍震撼著中亞地區。

作者簡介

彼德.霍普克(Peter Hopkirk, 1930-2014)

英國記者,作家和歷史學家。他曾為倫敦的《泰晤士報》擔任撰稿人十九年、採訪主任五年,也是中東事務和遠東局勢分析的專家。他在成為全職作家之前,曾擔任獨立電視新聞(ITN)的記者和新聞播報員兩年、《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的駐紐約特派員。他曾在一九五〇年代擔任西非新聞雜誌《鼓》(Drum)的編輯(該雜誌和南非傳奇性的同名雜誌是姐妹刊物)。他在進入英國媒體業之前,曾在國王非洲步槍兵團(King's African Rifles)裡擔任中尉軍官;後來成為烏干達獨裁者的伊迪・阿敏(Idi Amin),也曾以准下士的身分和他在同一個營裡服役。霍普柯克多對於各種災禍並不陌生——他曾兩次被關在秘密警察的牢房裡(一次在古巴、一次在中東),而且曾被阿拉伯恐怖份子挾持。

彼得.霍普柯克多年以來都在他著作所描述的地區裡廣泛旅行,其中包括中亞、高加索、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伊朗,以及土耳其東部。他的著作包括:《如隱密之火一般:終結大英帝國的秘密計畫》(Like Hidden Fire: The Plot to Bring Down the British Empire)、《世界屋脊的闖入者:拉薩爭奪戰》(Trespassers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The Race for Lhasa)、《絲路奪寶》(Foreign devils on the Silk Road)、《隱藏之火:推倒大英帝國的計謀》(Like Hidden Fire: The Plot to Bring Down the British Empire)、《世界屋脊的入侵者:拉薩競賽》(Trespassers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The Race for Lhasa)等書,陸續已被翻譯成十三種不同國家的語言。

譯者簡介

李易安

《端傳媒》記者,用移動做田野,以田野為生活,為田野而移動。怕鬼,但喜歡逛墓園;喜歡旅行,也喜歡紀錄,文章散見《端傳媒》、轉角國際、Matters;第13屆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獲選者,曾入圍亞洲出版協會(SOPA)卓越新聞獎。兼職翻譯,譯有《歐亞帝國的邊境: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啟蒙運動》等書。《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個人著作。

作者自序

前言

自從我寫完這本書之後,大競賽涉及的國家又發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大幅加深了這本書敘事的重要性。幾近完全沉寂這麼多年之後,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突然再次成了新聞版面的主角,一如十九世紀時那樣。製作地圖的人,也都在忙著跟上快速變動的圖面。隨著共產政體倒台,有超過六個全新的國家從莫斯科在亞洲的「邪惡帝國」廢墟之中冒了出來,這些國家分布的範圍,從西邊的高加索地區,一路延伸到東邊的中國邊界。幾場地方型的戰爭爆發了、俄羅斯的地名從地圖上被抹除了,而外國大使館則在各個全新的首都裡開張。

與此同時,一場新的角力也正在進行中,各個彼此敵對的外部勢力,都在競相填補莫斯科驟然離去之後所留下的政經真空狀態。政治分析家和擬定新聞標題的人,已經開始將這波為了鞏固長期優勢而進行的軍事行動稱為「新的大競賽」。因為儘管今日的賭注更高了,參賽者也幾乎都是新面孔,但他們認為今天的大競賽依然是過去那場角力的延續。正因為這樣,接下來所描述的故事才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它是坊間第一本包含完整、生動細節的書,述說了前後幾位沙皇和無情的將軍,是如何鎮壓了中亞地區的穆斯林居民,並佔領了他們的土地。英國人擔心俄羅斯人如果不併吞印度不會善罷甘休,於是派出了年輕軍官向北穿越山口、進行監視。這場大競賽有時會波及到阿富汗、波斯、中國和西藏——如果我們放任情勢升高,這種現象今日也可能會再次上演。

今日的大競賽中最強大的參賽者,就是最後一個崛起的強權:美國。華盛頓將這個長期處於未定狀態的地區視為中東的延伸,認為那裡有著相同的風險和問題。他們擔心,如果某個個性急躁、握有核武的伊斯蘭神學家掌控了那裡,便會為整個世界帶來可怕的後果,因此正試著讓這個變動中的地區穩定下來。其他同樣積極想在中亞的未來之中參一腳的,還包括伊朗、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以及利比亞。這些國家全都在忙著於該地區的各個新首都裡設立大使館和領事館,至於清真寺和經學院就更不用說了。長期覬覦當地原物料和市場的日本和韓國,也都積極地在中亞尋求立足之地。

此外,本書的大競賽裡最初的參賽者之一,也就是莫斯科,今日也依然存在著。蒙古征服者為他們帶來的創傷至今依然揮之不去,他們決定不能再讓任何一個亞洲鄰國,對他們造成同樣的威脅,尤其現在所有國家都能自由取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也讓情勢變得愈來愈危險。莫斯科和其新盟友美國一樣,都非常想確保這種武力不會落入該地區不負責任的領導人手中。俄羅斯也非常關切居住在該地區的許多俄羅斯人的安危。

然而,還有另一個憂心忡忡的參賽者――那便是鄰近該地區的中國。該國境內的中亞穆斯林居民,現在正欽羨地看著邊界另一邊的穆斯林弟兄,在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庫曼以及亞塞拜然享受著他們剛剛獲得的自由(至少現在是如此)。對於本來就已經有難以控制的藏人要面對的北京來說,蘇聯中亞共產政權的瓦解是個令人擔憂、也令他們備感威脅的發展,可能會危害到他們在該地區的存在。

在這本書寫作的當下,我無法猜測這些穆斯林的共和國會如何發展,也無法猜測今日大競賽中的各個參賽者最後誰會勝出,因為蘇聯的垮台已經把中亞丟回到了那個歷史的大熔爐裡。那裡幾乎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只有勇敢或愚蠢的人才會去試著進行預測。但有件事似乎是確定的:不論好與壞,中亞再次回到了新聞版面之中,而這個狀態,看起來也將會持續好一段時間。

名人推薦

李正皓|政論節目政治評論專家

侍建宇|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

孫超群|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中亞事務研究員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許善德|中東國際事務專家

湯鈞佑|前進俄羅斯社群編輯

趙怡翔|前駐美國代表處政治組組長

趙竹成|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劉仕傑|前外交官

中亞脈搏

前進俄羅斯 Let's go to Russia

說說伊朗

Zanst 從台灣放眼中東

(依姓氏筆劃排列) 「『大競賽』是東印度公司的亞瑟.柯諾里上尉,在一八四二年因為間諜行動而在布哈拉被斬首之前所創造出來的詞彙,而這場競賽,就是沙皇統治的俄羅斯,和維多利亞女王的英國之間,在中亞地區進行的爭霸戰。當時危在旦夕的,就是大英帝國財富的關鍵所在:印度。當這場競賽在十九世紀初開啟時,英俄兩個帝國的邊界相距還有兩千英里,彼此之間隔著廣袤的沙漠和幾乎無法跨越的山脈;到了競賽結束之時,英俄之間的距離卻只剩下二十公里。

彼德.霍普克曾擔任倫敦《泰晤士報》的記者,在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經驗;他所講述的這個特別的故事,關於野心和陰謀,也關於軍事冒險活動。他生動的敘事節奏非常輕快,儘管將各個人物都描繪得多采多姿(包括部族首領、將軍、間諜,以及維多利亞女王本人),卻又極富技巧地,為地理、外交框架提供了清晰的概觀。這場大競賽可以說是美國『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俄羅斯版,目的都是希望主宰一整個大陸,而霍普柯克也小心翼翼地兼顧俄羅斯人和英國人的觀點,對其進行了完整的解釋。雖然這個故事在一九一七年沙俄垮台時便結束了,但蘇聯的滅亡(他們在阿富汗為期十年的血腥戰役也加速了這個滅亡的過程),卻再次讓這個故事有了參照的價值,因為世界的和平和穩定,也再一次因為這個擁有豐富礦藏和戰略意義的不穩地區而受到了威脅。」

──亞馬遜網路書店書評

「處於半瘋狂狀態的沙皇保羅一世,在一八〇一年派出了一支軍隊前往印度。後來保羅一世遭到刺殺之後,這支軍隊也隨即遭到了召回。然而七十年後,接連幾位野心勃勃的沙皇,相繼擊敗了中亞地區的穆斯林居民,而充滿自信的聖彼得堡,也再次將他們的目光往南望向了印度。統治印度的英國人擔心有天會遭到俄羅斯人入侵,於是派出了幾位喬裝成聖徒的英國間諜,前去釐清俄羅斯人到底在盤算什麼。一八八〇年,英國人在歷經一場血戰之後,終於消滅了俄羅斯人在阿富汗的影響力,並建立了一個緩衝國。這場英俄之間在中亞的角力被稱為大競賽;在霍普柯克鉅細彌遺的敘事中,他透過哥薩克人、穆斯林游擊隊、勇敢的旅人、間諜、地圖繪製者和軍人的輝煌事蹟,娓娓道出了一個充滿冒險經歷和政治陰謀的精彩故事。雖然大競賽已經在一九〇七年因為英俄條約而終結了,但如同霍普柯克在書中前言所指出的,一場新的帝國競賽已經開始在中亞展開了,而這次參與對抗的,則是美國、俄羅斯、土耳其、中國和伊朗。」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以引人入勝、充滿才華的技巧寫就⋯⋯霍普克把這個故事說得很好,突出了冒險的氣氛與魅力,卻又不失宏觀的歷史圖像。」

──安德魯.倫納德(Andrew Leonard)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如果你喜歡生動的英雄故事、又想清晰理解新興中亞國家的歷史,那你一定會覺得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

──拜倫.法威爾(Byron Farwell),《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當今世上沒有哪個人能像他一樣,如此兼具技巧、知識、熱情和洞見地處理好這個迷人的主題。」

──珍.莫里斯(Jan Morris)

帝國的野心:十九世紀英俄帝國中亞大競逐
The Great Game: The Struggle for Empire in Central Asia
作者:彼德.霍普克(Peter Hopkirk)
譯者:李易安
出版社:黑體文化
出版日期:2022-04-27
ISBN:9786269586608
定價:850元
特價:88折  748
其他版本:二手書 65 折, 549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