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父與叛逆之子:佛與禪
cover
目錄

目錄

致謝

自序連貫的思想史才有意義

第一篇智慧之父

──佛陀因何大事現身於世

第一章 一個永恆的生命問題:解脫

第二章 古印度人對解脫思考得最多

第三章 神祕時代的理性之師

第四章 智慧之理,為何不執著

第五章 智慧之法,如何不執著

第六章 佛陀回答了問題也留下了問題

第七章 向前、不變、向後的分裂

第八章 印度佛教為何在印度滅亡

附Ⅰ:古印度存不存在禪宗

第二篇叛逆之子

──禪宗是不是發生在華夏的一場「革命」

第九章 東渡的達摩帶來了怎樣的佛法

第十章 中國人改變了解脫的重心

附Ⅱ:儒、釋、道三家的較量

第十一章盛世興教,禪宗發展了起來

第十二章 惠能之理,不執著於理

何其美麗的傳說一:「本來無一物」

第十三章 惠能之法,不執著於法

何其美麗的傳說二:頓悟

第十四章 亂世興禪,禪宗一支獨大

何其美麗的傳說三:煩惱即菩提

第十五章「不立文字」立什麼

附Ⅲ:賓主問酬,激揚宗要

第十六章「教外別傳」傳什麼

第十七章 元明清的禪宗為何走向停滯

附Ⅳ:穿過迷「悟」

第三篇 默然成道

──佛、禪怎麼變成了花、茶、劍道

第十八章 東渡日本的禪向死而生

第十九章 解脫終於找到了用途

第二十章 延綿的脈動,動中的不動

第二十一章生命是黑暗中的奮力一躍

注釋

參考文獻

試閱內容

第一篇 智慧之父

──佛陀因何大事現身於世

第二章 古印度人對解脫思考得最多

追溯印度智慧的源頭,我們要從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教講起。這難免讓讀者覺得疑惑:我買這本書是想瞭解佛和禪的,怎麼中間插播進來一個印度教的「廣告」呢?請各位先聽聽,再判斷不遲。

首先,作為一位現代人,我以為,瞭解印度教就很有必要。如果把世界宗教大致劃分為西方宗教與東方宗教,前一類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源頭在猶太教;後一類包括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禪宗等。源頭在古印度教。證據是,後一類中的用詞大都出自古印度教。

而印度教的「現代版」同等重要。今天,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常常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這是按照人種、地區、文化來考察的。假如改為按照信徒數量統計的話,世界上的第三大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據2011年人口統計,印度教信徒達八億之多,占印度全國人口的80.5%,各位到印度旅遊的話,會四處見到印度教的神像、神廟、聖牛、聖者。

就此說明下:古印度教本名「婆羅門教」,但憑個人的經驗,後者對大眾而言太生僻,前者相對容易理解,因此本書對這兩詞不做區分。另外,古印度教與現代印度教雖有不同,但都以「神我合一」為核心,因此本書對這兩詞也不嚴格區分。

具體到這部分的主題──印度佛教,我認為就更有必要瞭解印度教,因為它不僅是印度的,還是佛教的參照物。通常的說法是,印度有宗教、沒歷史,其實,印度教貫穿了印度史。大致的時間線是這樣的:西元前十五世紀左右,雅利安人從西北方進入印度,之後陸續出現了古印度教的經典《吠陀》及其注釋、《梵書》與《奧義書》;約西元前六世紀,印度中部形成了十六個大國,佛陀在反對古印度教的思潮中創立佛教,佛教與印度教並存;到十二世紀末,伊斯蘭教徒入侵印度,佛教滅亡,近代印度教興起,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並存至今,兩者的結合還產生了錫克教。

西方學者有時開玩笑說:「佛教是出口版的印度教。」這當然不對。確切地說,印度教是佛教的啟迪者、競爭者和終結者。在佛教滅亡之前的約一千多年中,在印度佔領統治地位的不是佛教,而是古印度教;在中間的一段時期,兩教曾共同進化;佛教在印度滅亡後的近一千年裡,在印度佔領主流地位的更是現代印度教。甚至在後面兩部分內容──中國禪與日本禪中,我們都將看到印度教投射下的長長的影子。

「廣告」過後,如果哪位堅持把這本章跳過,也不勉強。但我保證,如果不跳過的話,你會發現上述「廣告」並不虛假。

* 太多神的世界

當務之急,為了加強「廣告」的效果,我必須挑明古印度教最、最、最特別之處──多神。你會說世界上多神教很多,還會抗議「廣告」中「最」字太多,別急,我這裡的「多」並非僅僅指數量多,而且指層級多、通往神的路徑多、路徑的層次多,總共四「多」。

先看前兩「多」:神的數量多及層級多。

這裡有個小故事。據說歐洲的基督教會早期派人去印度傳教,本來預期在當地傳教阻力會很大,可意想不到的是,使者回來彙報說毫無阻力,印度人爽快地接受了耶穌。但不太好的消息是,印度人還說,他們已經接受過不少「其他耶穌」。⑥據統計,印度大大小小的神靈有三百多萬個。這還是在科學時代的今天,估計在迷信的古代,數字更大。這麼多數量的神,多一位,少一位,印度人還真不介意。

可這麼多的神,排序是個難題。比如按照希臘神話的邏輯,神是家族,家族有限;再如按照中國天宮的邏輯,神有編制,編制有限。而印度教的神近乎無限,彼此關聯的邏輯何在?

印度人提出了絕妙的「化身說」,讓高一級的神「化身」為低一級的神,再「化身」為更低一級的神。結果,印度人把在外人看來很亂的三百多萬個神有條不紊地分出了層級,如金字塔般,從上往下。

一、梵

金字塔的塔尖,即最頂層,叫「梵」。它永恆、清淨、不動,即解脫的境界。作為創造的源頭,它可以化身為別的神。古印度經典《吠陀》中這麼描述世界的起源:

那時既沒有「有」,也沒有「無」,

既沒有空中,也沒有那外面的天。

什麼東西覆蓋著?

什麼地方?在誰的保護下?

是不是有濃厚的深沉的水?

當時沒有死,沒有不死,

沒有夜、晝的標誌;

那一個以自己力量無風呼吸,

這以外沒有任何其他東西。

──《創造之歌》第10卷第129首

在這個意義上,你可以把印度教當作「一神教」。

二、主神

接下來,梵可以化身為三大主神:濕婆為毀滅之神;毗濕奴為保護之神;梵天為創造之神。梵天創造濕婆所毀滅的世界;毗濕奴保護梵天所創造的世界;濕婆毀滅毗濕奴所保護的世界。為什麼終極的「梵」不能自己完成這三項工作?別忘了,終極的神是清淨的,它需要通過三大主神來完成勞神的工作:創造、毀滅、保護。在這個意義上,你又可以把印度教當作「主神教」。

三、小神

接下來,三大主神可以化身為各種小神。

有負責自然活動的,如雷神、風神、火神、雨神……有多少種自然現象就有多少種神。

有負責自然事物的,如山神、河神、海神、日神、月神、星神……有多少種自然事物就有多少種神。

有負責生物的,如樹神、牛神、馬神、羊神、蛇神、木神、草神……有多少種生物就有多少種神。

有負責人類活動的,如愛神、瘋神、魔神、戰神、語神、信神、醫神、生育神、死亡神……有多少種人類活動就有多少種神。其中,醫神尤其多:負責醫肚子痛的神、負責醫感冒的神、負責醫頭痛的神、負責醫眼睛的神……據說,最近與時俱進,印度出現了負責治療愛滋病的神。

為什麼三大主神不自己負責這些工作呢?因為創造、毀滅、保護太籠統,它們需要諸多小神來分擔更具體的職能。

在這個意義上看,印度教又確實是「多神教」。

四、靈魂

最後,在金字塔的底層,神還可以化身為每個生命的靈魂:Atman。有多少個生命就有多少個靈魂。儘管靈魂已經距離神很遠,但由於來自神,它仍具有某種和神一樣的屬性。

如果說古埃及人建立了實物的金字塔,那麼我要說,古印度人建立了神的金字塔。它代表了古代世界中最宏大的宇宙論,沒有之一。

西方學者阿倫•瓦茲評價道:「印度神話在令人難以置信的龐大規模上,精心編織了『神聖戲劇』(divine play)主題。」大幕拉開了。

就此我們問一個幼稚的問題:印度教為什麼要設置這麼多神的層級呢?如果說它是歷史形成的,歷史為什麼會如此形成?

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當來自中亞高原的雅利安人,從西北方侵入印度平原,征服了黑皮膚的本地人時,如同所有的暴力征服一樣,需要一種合理的說法──最好能以神的名義。在《梨俱吠陀》中,雅利安人的祭司們詠唱這樣的創世說:神創造了原人,而原人從口中生出了第一種姓,從胸生出了第二種姓,從腹部生出了第三種姓,從腳下生出了第四種姓,四種姓分別對應祭祀階層、軍事階層、工商階層、勞動階層。此外,還有更低級的、無種姓的階層,俗稱賤民,由被征服民族組成。

人的等級,天性所致,所以才叫作「種姓」。這告訴我們:古印度人按照自己的社會來想像出神的社會,反過來,這個想像出來的神的社會又被用來說明古印度社會的合理性。

* 太多通向神的路徑

接下來再看看後兩「多」:通往神的路徑多及路徑的層級多。美國學者休斯頓•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一書中常使用「路徑」一詞,此處借用一下。

五、神我合一

依據古印度教,解脫的終極方法是與神合一,我原本來自神,最終歸於神。相對於「神我分離」帶來的輪迴、苦、束縛,「神我合一」意味著跳出輪迴、滅苦、解脫。

神可能在宇宙,也可能在每個人的心中,可能是人格化的,也可能僅僅是一種意識,但它一定絕對地、永恆地存在。

今天,判斷一個教派是不是印度教的標準,仍然是看這個教派承不承認「神我合一」。只要承認「神我合一」,那麼不管路徑多不同,都算印度教。

六、三種崇拜

要實現「神我合一」,更現實的方法是通過祭司崇拜神。有三個要領:經典、儀式、服從。所謂「婆羅門三綱」,強調的就是這三點。

一是經典的權威,即「吠陀天啟」。《吠陀》是印度神話中對天神的讚歌。婆羅門教宣稱,人類表達對神的景仰,應該從唱誦讚歌開始。理由是《吠陀》為受神靈啟示所寫,不容置疑,所以叫「吠陀天啟」。

二是儀式的功能,即「祭祀萬能」。光唱讚歌還不夠,婆羅門教宣稱還要祭祀。火祭最佳,此外儀式、偶像、咒語也很重要。婆羅門教宣稱,只要祭祀得好,人類就能使神喜悅,從而被賜予力量與幸福,所以叫「祭祀萬能」。

三是服從的必要,即「婆羅門至上」。既然祭祀是萬能的,主持祭祀的婆羅門就非常重要了。從古至今的神祕人士都把自己包裝為通神、通靈,百用百靈。婆羅門階層宣稱自己離神最近,所以叫,「婆羅門至上」。

七、各種瑜伽

崇拜之餘,信徒還有輔助的方法──瑜伽。稱「之餘」、「輔助」是因為,古印度教祭司們實行愚民政策,似乎只有他們才知道與神溝通的正確方式,結果信徒只能以崇拜為主、以自修為輔。

「瑜伽」這個詞難免讓人聯想到今天的瑜伽課,其實它們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原因在於,「瑜伽」一詞最根本的含義是關於精神的,而非形態的。該詞最早見於《吠陀》,有制約、相應、合一的意思。

《瑜伽經》說,「心之抑制為瑜伽」,又描述了控制精神的八種方法:禁制、勸制、坐法、調息、制感、執持、靜慮、等持;還描述了「心」的五個階段:從散亂心,到昏沉心,到不定心,到一心,到淨心。至於控制精神的目的,仍然在於「神我合一」。

當內在精神體現到外部,瑜伽才外化為形式,如六種、八種、十八種形式。以下為六種形式:

1.通過行動,為神工作,即業瑜伽;

2.通過智慧,瞭解神,即智瑜伽;

3.通過信仰,堅信神,即愛瑜伽;

4.通過禪定,冥想神,即定瑜伽;

5.通過性愛,體驗神,即性瑜伽;

6.通過脈輪,吸收神,即氣瑜伽。

每種形式的瑜伽還進一步細化。比如在業瑜伽中,就包括淨化自身的方法,如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

好,方法很多,我們現代人可能會想:能不能按照最直接的方法找到通往最高神的路徑呢?

不能。這就好比你要去辦個身份證,是去找國家總理辦呢,還是找當地派出所辦呢?當然是後者。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能越級拜神,而要找到與自己距離最近的神才行。

根據古印度教的理論,人的等級不同,根器也不同。高種姓的人根器高,有可能獲得永恆的解脫;低種姓的人根器中等,很難獲得永恆的解脫,但可能獲得來世的福報;無種姓的人根器低,只能享受今生的福報。

而人的根器不同,修行的途徑就不同。最高種姓階層通常的規劃是這樣的:少年時接受家庭教育,青年時盡到社會責任,中年到深林中修行,晚年回到家中保持寡欲清心。即婆羅門的人生四階段: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遁世期。前兩個階段的設置是為了完成生育、生產、戰爭等社會責任,而後兩個階段的設置是為了追求個人解脫。

如果你是其他種姓階層,如軍事階層、工商階層、勞動階層,那你的根器差些,最現實的選擇是多祭祀、多修行,追求來世的福報。

如果你是無種姓人,那你基本沒根器,解脫方案倒也簡單,專注於過好這輩子即可。

我們再次看到,印度的宗教等級與種姓制度遙相呼應。

結果是,古印度人繼宏大的宇宙觀之後,又開發了古代世界中最龐大的實踐體系,同樣沒有之一。

西方學者阿倫•瓦茲評價道:「神和自己玩躲貓貓遊戲……又一次回到了自身,只是為再玩一次遊戲:一死於多,多死於一。」大幕圓滿落下了。

* 印度教如何佔領了印度

古印度教的神聖體系固然壯觀,效果如何呢?我僅指出三點:吸引力,融合力,穩定力。

吸引力是對信徒而言。神意味著解脫目標,三百多萬款總有一款適合你;而通往神的路徑意味著解脫方法,崇拜、瑜伽、生活,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就好像你去登山,在眾多的山峰中,先選擇一座矮的;然後在通往這座矮峰的路徑中,再選一條近的。想想看:你成功登頂的概率多大?

值得強調的是,這種解脫簡單直接,拜神無須理解,只需神的雕像;我簡單,神也簡單;我直接,神也直接!這對各階層都有吸引力,尤其對社會底層民眾,而底層民眾又佔據了社會的絕大部分,於是印度教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

──融合力是對其他宗教而言的。每種外來宗教的神都可以被視為印度教的神的化身,由此才有了前面基督教傳教士聽說印度「耶穌」的故事。如果善意地理解,這是一種寬容,而惡意地理解,這也是一種同化。

要知道,世界上大多數宗教與宗教之間,不是排他性的,就是權威性的關係。排他性的關係如東方宗教與西方宗教之間,彼此都強調自己的神是真神,即A才算數,B、C、D等不算。權威性的關係如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和基督教之間,伊斯蘭教也承認猶太教與基督教是「聖書的宗教」,但自己相對更權威,即A優於B、C、D等。而印度教則提出了第三種邏輯:A就是B、C、D等。近代宗教學家保羅•蒂利希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基督教與世界各宗教的遭遇》,我以為,還應該有個姊妹篇,叫《印度教與世界各宗教的相容》。

這也正是印度教的可怕之處:它宣稱,自己覆蓋了其他宗教的神、每種宗教的方法,因此信徒們無須外求。印度教這招,對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耆那教,屢試不爽。結果是,在印度大陸,伊斯蘭教和印度教融合產生了個錫克教,而佛教則最終被印度教徹底覆蓋。打個比方,這就好像亞馬遜宣稱自己什麼都賣,顧客在它那兒什麼都能買到,看似包容,其實等於封殺了實體小店。又好像某首富總宣稱他的網站提供了千萬的就業崗位,但我們親眼看到的是街邊多少電器店、服裝店、百貨店關門。

穩定力是對社會而言的。印度教暗示,人的秩序是神聖秩序的一部分:神的世界是有等級的,所以人的世界也有等級;反過來,人的世界是有等級的,所以神的世界也有等級。因此,請別對自己的位置不滿意,你是哪個種姓,就應該一輩子做你該做的工作,與你同種姓的人結婚生子,你們的子孫也應該世世代代做同樣的工作。哪怕你是「賤民」,也別不滿意,你就應該做最骯髒、最卑賤的工作,如焚燒屍體、清理糞便。即使到今天,「賤民」仍占印度總人口的20%左右。

各位難免奇怪,如此明目張膽的階級劃分,難道不會引發起義嗎?從今天的角度看,等級制度是不合理,可歷史自有它的複雜性。對比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不斷,印度歷史上的「種姓」起義少而又少。再看中國歷史上的外族統治王朝少有超過百年的,它們最終不過三種結局:或被推翻──如元朝;或被同化──如清朝;或一方消滅一方──如清朝對新疆的準噶爾部落。而印度的雅利安人統治了印度三千多年,期間,低種姓的人被居住隔離、飲食隔離、職業隔離、婚姻隔離、服飾隔離、接觸隔離,太慘了!但他們沒滅絕,沒被同化,沒暴動,為什麼呢?從統治者這邊看,印度教教義規定了一碰底層工作人就會被污染,因此必須由低種姓者「賤民」做。從被統治者這邊看,社會階層越低,越容易被印度教洗腦,從而越相信神的安排、命中注定。這種離譜的穩定、穩定的離譜提醒我們:別小看神的名義。

吸引力、融合力、穩定力解釋了印度教從古至今佔據印度主流地位的原因。歸根結底,印度教證明了信仰的力量。只是,信仰的力量如此強大,怎麼還會有佛教及其他宗教的興起呢?

商品簡介

一部「家族」史,一部文化史

佛與禪有何相同及不同?

佛為何及如何變成了禪?

佛和禪是印度的、中國的,還是日本的?

本書通通給你解答!

佛陀因何大事現身於世?

印度佛教為何在印度滅亡?

禪宗是不是發生在華夏的一場「革命」?

元明清的禪宗為何走向停滯?

佛、禪怎麼變成了花、茶、劍道?

佛與禪,已經融入了我們東方人的集體潛意識,可對於兩者的區別,大多數人恐怕說不清楚。如果是一回事,為什麼要兩個名字?如果是兩回事,為什麼又有斬不斷的淵源?

單獨寫佛的書很多,單獨寫禪的書也很多,可寫「完整」的很少。如果單獨寫佛教如何智慧,或單獨寫禪宗如何殊勝,難免有人質疑:佛真的智慧,那為何又有禪?禪真的殊勝,那是否比佛還殊勝?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書展開了一幅東方解脫思想的宏大畫面:它發源於印度,經過中國、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最終走向世界。就如同黃河,發源於高山,流經上游、中游、下游,最終歸入大海。佛法的要旨就在於萬事萬物有因有緣才會發生,這中間的因緣就需要分析。印度為何能產生佛教的智慧?中國如何能引發禪宗的叛逆?在日本怎麼又能變種出花、茶、劍道?在不同時空中,思想的每次繼承與轉化都有其合理的原因:所謂智慧與叛逆,既是人類思想發展的規律,也是民族性的選擇。本書致力於勾勒一幅完整的思想畫面,完整的討論佛與禪。

本書從「一個永恆的生命問題──精神自由」開始,以「生命是黑暗中的奮力一躍」結束,展開東西方對終極問題的討論,適合於試圖釐清佛禪思想的知識階層,以及尋求自我平靜方法的大眾讀者。

誰不嚮往智慧?誰的心裡沒有一點點叛逆?本書帶你走過東方的心靈自由之路。

謹將它獻給真正愛智慧的你。

作者簡介

金木水

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得芝加哥大學理學碩士,及新澤西羅格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現旅居海外。作者自幼愛好中西方文化,視野開闊、文筆輕鬆,通讀佛學、哲學、心理學,擅於用比較的方法去剖析複雜的話題。另著有《當勵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靜的五步修煉》,及《一本讀通佛學與心理學:人類思想的兩種偉大智慧》。

對於喜愛佛學及心理學的朋友,歡迎共同探討並傳播理性的智慧。請將您的意見發送至jmsfeedback@hotmail.com。

作者自序

連貫的思想史才有意義

單獨寫佛的書很多,單獨寫禪的書也很多,可寫「完整」的很少。本書致力於勾勒一幅完整的思想畫面,因為非如此,我們就無法回答如下問題:

一、佛與禪有何相同及不同?

二、佛為何及如何變成了禪?

三、佛和禪是印度的、中國的,還是日本的?

畫過畫的朋友們都知道,靜態可以用點,動態可以用線,層次可以用色,可感覺,那只能來自整體!

* 完整的畫面

至於怎樣的畫面才叫完整,我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不僅要求內容完整,還要求功能完整。

首先,這幅畫應該足夠寬,這樣我們才能通過比較回答第一個問題。如果單獨寫佛教如何智慧,或單獨寫禪宗如何殊勝,理性的讀者難免質疑:佛真的智慧,那為何又有禪?禪真的殊勝,那是否比佛還殊勝?封面的標題難免讓各位以為佛智慧、禪叛逆,只是,人類的思想從來都在智慧與叛逆中迴圈;舊思想被新思想所取代,新思想又被更新的思想取代。我的態度是:「比較出真知,真智慧就不怕理性的檢驗!」佛禪的智慧,咱們也信個明明白白!

其次,這幅畫應該足夠長,這樣我們才能通過分析回答第二個問題。佛教的思想發源於印度,流經中國、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地,近代又走向了世界,就如同黃河發源于高山,經過上游、中游、下游,最終歸入大海。這一系列事件當然不是「自然發生」──佛法的要旨就在於萬事萬物有因有緣才會發生,這中間的因緣就需要分析。印度為何能產生佛教的智慧?中國如何能引發禪宗的叛逆?在日本怎麼又能變種出花、茶、劍道?這種延綿的脈動,非連續的因緣無法解讀。

最後,這幅畫應該佈局均勻,這樣我們才能以不同視角回答第三個問題。作為中國人,我們自然認定佛教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起碼「禪宗是中國的產物」。但在更廣的視野中,隱約出現一種矛盾:不少印度的學者堅持佛教是印度的產物,其他國家的佛教不過是印度智慧的延續,理由是佛教源於印度。又有日本學者認為日本佛教自成體系,理由是目前日本佛教廟宇眾多,佛教典藏甚多,為世界佛教研究的中心。同樣可以設想,以「翔實考據」著稱的韓國學者可得出結論,韓國佛教是韓國的產物;越南學者可得出結論,越南佛教是披著宗教外衣的本土文化;甚至在不久的將來,西方學者也可提出,現代佛教不過是帶有東方色彩的嬉皮士思想。這就需要不同視角。

回到黃河的例子,從某一段看,只能看到它的局部。青海人會說,沒有這兒的九曲十八彎,就沒有黃河的發源。山西人會說,壺口瀑布才能代表黃河的壯觀。山東人又會說:「俺這兒地上懸河,才算得上真正沉積下來的『黃』色的河。」這些說法都對,卻都不是黃河的全貌。以前人真沒辦法,而現在通過衛星就可以俯視全貌。

* 反對的理由

道理這麼簡單,有人會問:「別人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原因很簡單:「完整的畫面」既不符合學術界的常規,也不符合宗教人士的常規。學術界目前以考據為常規,不細不足以為考據。我們讀某某大家的著作,通常發現厚厚一本書只在說明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在A地發現的A卷本的A句話,與之前B地發現的B卷本的B句話不同,又與之前C地發現的C殘片的C殘句不同,由此填補了史料空缺,云云。學者們畢生精益求精,自然不喜歡「完整」,認為那太不科學。

而宗教人士向來以體驗為常規,不玄不足以為體驗。如印順法師所評論:「禪者都注重修持,精思密察的法相、翔正確實的歷史,是他們所忽略的。」修行者們畢生靜坐冥想,自然不喜歡「畫面」,他們認為自己的感覺就是全部。兩界不僅一致傾向於「碎片」,還彼此排斥,從而加劇了方法之「碎」。這倒解釋了大師們的態度:他們作為規則的制定者,以身作則維護規則,不是不能而是不屑於描繪「完整的畫面」。

好在,本人不是大師,所以我「藐視」常規—碎片的主題令人困惑,碎片的歷史令人乏味,碎片的視角不過是自說自話,碎片的方法來自不必要的傲慢。總之,「碎」對專業者有益,對公眾意義不大。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普通人能全面地把握思想,是一種幸運、一種態度、一種責任。

因此,本人以身作則,「踐踏」常規。生命的真諦在於體驗,不在於文字;但你我兩個生命間的交流,又離不開文字。因此,佛禪的智慧要寫,但按照字典或課本是寫不出來的。國學大師馮友蘭曾說,他講思想不希望照著講,而希望接著講。我沒馮老那般有智慧,卻足夠叛逆。我希望不僅接著講,還橫著講、斜著講──貫穿自己的體會來講。

所以,說來汗顏,本人的方法實在算不上驚天動地,不過是「貫通」常規罷了。喜歡考據的朋友,不妨去讀胡適、湯用彤的書;喜歡修行的朋友,不妨去讀鈴木大拙、隆波通的書。而本書的功能是把大師們的意見貫穿起來,加入本人的種種「質疑」及感悟,目的在於為各位勾勒出一幅東方智慧的完整畫卷。謹將它獻給真正愛智慧的你。

金木水

2019年於南京

智慧之父與叛逆之子:佛與禪
作者:金木水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2-22
ISBN:9789571398679
定價:380元
特價:88折  334
其他版本:二手書 53 折, 200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