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族文化誌
cover
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 賽德克族始祖與部落起源說

第二章 賽德克族正名運動

第三章 賽德克族分布地區與領域

第四章 賽德克族社會組織

第五章 賽德克族傳統領域的生存概念

第六章 賽德克族的律法waya/gaya信仰

第七章 賽德克族傳統祭儀

第八章 賽德克族mpsapuh 巫醫(傳統醫師)及祭師與徵兆信仰

第九章 賽德克族btasan/ptasan 文面文化與宗教信仰

第十章 賽德克族信仰基督宗教

第十一章 基督宗教對賽德克族文化傳承之積極關懷

第十二章 賽德克族婚姻禮俗與基督教化

第十三章 賽德克族喪葬禮俗與基督教化

第十四章 賽德克族傳統飲食習俗

第十五章 賽德克族傳統建築

第十六章 賽德克族歌謠與舞蹈

第十七章 賽德克族精湛的織布藝術與傳承

第十八章 賽德克族的編器與工藝藝術

第十九章 賽德克族自然資源之利用與應用

第二十章 賽德克族語文特色

第二一章 賽德克族戰役

試閱內容

賽德克族傳統飲食習俗

農耕、漁撈、狩獵、飼養、採集等,為賽德克族飲食文化主要經濟活動。

賽德克族的食物來源,有取材大自然的採集品,如香菇、蜂蜜等;有以狩獵方式獲得的山豬、山羊等;也有經由飼養、栽種及交易而來的食物。其中以小米、玉米、芋頭、蕃薯、旱稻等為主要食物。

賽德克族之主食

農獵時代,賽德克族以農業與狩獵為主,賽德克族係以甘藷、芋頭、小米及黍(basaw)為主要農作食物,搭配瓜、豆類與野菜食用。直至近代才有旱稻(陸稻)的傳入,增加了旱稻種植。

其中,小米及黍是採燒墾游耕的輪耕方式播種。而燒墾游耕的農獵時代,穀物的成長沒有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輔助,除天候因素外,全賴土地固有的有機之利,所以,賽德克族人對新耕地的利用,採第一年種小米、第二年種黍米的交替輪作方式,至第五年才種植其他如甘藷、旱芋頭、豆類、瓜類等農作物,此時再另墾新耕地播種小米。

賽德克族之副食

賽德克族目前副食多以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為主。其他尚有南瓜(bawan)、佛手瓜(ciyak kurung)、玉米(lhngay)、豆類及野菜採集等,煮熟後撒鹽食用,而豆類中以樹豆(sunguc)最受賽德克族人喜愛。賽德克族人常以小米為原料釀酒,由於過去沒有化學肥料及農藥輔助農作生產,小米的豐收不易,小米酒就越顯得珍貴難尋。

肉類則大都是利用農閒期間進行狩獵所獲得,小型獵物如大田鼠、松鼠、果子狸及飛鼠,中、大型獵物如長鬃山羊、山羌、野豬、台灣水鹿,還有各類鳥禽,狩獵所獲的肉類,會在燻烤後而變得容易長期保存。家中飼養的豬仔,僅於慶典、結婚宴客時,才會與部落的族人一起宰殺分享。

賽德克族過去的飲食多為自給自足,由於日治後以及與漢人接觸後,族人的生活有很大的轉變。目前農業作物以溫帶果樹(蘋果、桃、梨)、高冷花卉(玫瑰)、夏季蔬菜(甘藍、甜椒、敏豆、青蒜等)及高山茶葉(以烏龍茶為主)等經濟作物為大宗,亦種植梅、李、苦茶、飼料玉米、桂竹、麻竹(qowan)等。

賽德克族之飲食習俗

賽德克族能以燧石點火或鑽木取火的年代已不可考,但該族是以燧石點火為取得火源的主要方式,因鑽木取火費時費力且要祈求太陽天,若遇連綿細雨,將影響取得火源的機率,從用火習慣看來,賽德克族屬熟食的民族。

賽德克族也醃漬食物,其醃漬物有蔬菜類與肉類,他們醃漬食物主要是儲存食物,醃漬的肉類會煮熟食用而不生吃,但賽德克男子常於狩獵中,生吃剛獵得的草食性動物之生鮮肝臟,如山羌、野鹿等。賽德克男子狩獵時,儲存獵獲物最常用的方式是將獵肉燻烤,賽德克語稱「dnngan /dnungeyan」或「dnuyangan」,經燻烤的獵肉視季節的不同,可存放的時日長短也不盡相同;可施以燻烤的獵肉,除飛禽類之外,小型獸類去除內臟後,亦可整隻予以燻烤。

賽德克族食物之儲藏

過去因為沒有電器用品,儲藏食物便成為很重要的事情,儲藏食物的方法主要有乾藏法、鹽藏法及醃漬法。

(一)乾藏法:借用陽光熱力,使食物乾燥,不致有發芽或腐爛現象,使用這種方法計有小米、綠豆、黃豆、長豆、蘿蔔等。

(二)鹽藏法及醃漬法:使用食鹽殺菌能力,過去用鹽藏法可使食物保存較久,各種蔬菜如白蘿蔔、長年菜、大白菜、青菜等,都採用這種方法。肉類以鹽及小米醃漬則不易腐爛,而且美味可口。

賽德克族人最傳統的食物之一,是生的「酸醃肉」或「醃內臟」、「醃魚」,狩獵是賽德克族人的傳統生活,為了讓肉類保存得更久,都會以小米或糯米來醃肉,經過發酵後產生酸味,就成了口味特殊的「酸醃肉」,這是賽德克族人最道地的菜餚。

賽德克族部落風味餐

賽德克族烹調方法以烤、蒸、煮三種為主。食材創意搭配,把部落料理變得頗富現代感。賽德克族的傳統風味經典美食,例舉如下:

「醃肉」:醃製過的「醃肉」較有嚼勁,且越嚼越有味。

「小米醃豬肉」:口感類似鹹豬肉,醃肉本身不放任何香料,上面裹上的小米鹹味較足,是下飯的好菜。

「燻烤山豬肉」:燻烤是捕獲獵物的傳統儲存與食用的方法。

「樹豆排骨」:樹豆(sunguc)經過熬煮就很香甜,僅需要加入鹽巴就很鮮美。

「溪魚」:是溪流中捕抓的小魚,有淡水魚獨特的風味。

「小米酒」:小米是釀酒的主要材料,味醇甘美。族人善長釀製小米酒,喝酒時習慣兩人共持一螺碗(酒杯造型),貼臉飲酒之習俗迄今仍不

變。

「糯米飯」:傳統的糯米飯,因為有黏性,用手捏成球狀,搭配不同菜色,口感更佳。

「紅豆飯」:是賽德克族傳統美食,傳統製作紅豆飯所用的豆子是台灣原生種,其形狀、大小如綠豆般,略帶紅的色澤。在傳統上,紅豆飯為部落的喜宴、慶典時才會食用。傳統吃法是以手直接抓飯,將它搓揉成圓球後再吃。

「紅豆糯米飯」:紅豆搭配糯米製成。

「勇士飯糰」:裡面包著鹹豬肉及食茱萸。

「米糕」:米糕是賽德克族的傳統糕點,是一道清爽的小甜點,大人小孩都愛吃。

「粟糕」:是以粟製成的糕點。

「芋泥小米」:外觀看像甜點糕,但其實口味並非甜或鹹,如同白飯。

「山胡椒刺蔥雞湯」:用山胡椒、刺蔥、雞肉來煮雞湯。

「蕗蕎」(Qocun / Qowsun,又稱小蒜):與小洋蔥(Pixil / Pixin)皆為嗆辣食物,是賽德克族人非常喜愛的酌料之一,常常搭配著山胡椒(Mqri)及鹽巴直接生吃配飯,甚至當作零嘴食用,享受其原汁原味。喝酒時蕗蕎配酒用,據說能幫助消化。蕗蕎也能加入馬告醬油,別有一番風味。

「mqri / mao(莫克力 / 馬歐,山胡椒)」:早期台灣原住民會把mqri / mao 山胡椒拿來做為料理的調味,是因為它有特殊的氣味。mqri /mao 山胡椒有公和母之分,不過要等開花才知道,6、7 月左右收成,葉子揉一揉,很香,入湯、炒菜都很好用。樹上的馬告一開始是綠色,成熟之後會轉紫、變黑。馬告是台灣高山原生種植物,果實可以做為調味料,也有驅蚊的效果。

「mqri / mao 山胡椒高麗菜」:用mqri / mao 山胡椒與高麗菜清炒。

「mqri / mao 山胡椒香腸」:製作香腸加上mqri / mao 山胡椒,口感很特殊。

還有「刺蔥南瓜包」、「石板烤山豬肉」、「酥炸龍葵薯餅」、「高麗菜櫛瓜卷」、「櫛瓜鹹蛋」等料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原民美食,吃得出族人的創意與用心。

註1 Watan Diro《KARI 豐盛的話語》,2019 年3 月31 日,頁216。

註2 郭明正〈認識賽德克族〉,國立仁愛高農《中投區輔導中心學校辦理105 年度教師認識原住民文化研習手冊》,105 年11 月29-30 日。

商品簡介

南投縣仁愛鄉是賽德克族的祖居地,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為高山峻嶺,風景美不勝收,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和多樣性的文化型態與內涵,其獨特的生活美學與人文資源,已成為台灣文化資產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本書從賽德克族的始祖神話開始,深層敘述賽德克族傳統領域的生存觀、巫醫與徵兆、文面、獵首、夢占、鳥占、基督宗教信仰、婚喪禮俗、飲食、建築、娛樂、工藝、植物、語文,到霧社事件等主題,及其背後深刻的waya ∕ gaya文化意義。成書期間,作者並多方實際訪查,賦予賽德克族的神話與傳說、史實與文化、生活美學與智慧,最為完整而精華的呈現。

1.完整呈現從賽德克族始祖神話,到巫醫與徵兆、文面、獵首、夢占、鳥占、基督宗教信仰、婚喪禮俗、飲食建築、娛樂、工藝、植物、語文等文化表徵,及其背後深刻的Waya/Gaya文化意義。

2.首次完整呈現賽德克族歷史意識,並實際訪查探討賽德克族傳統文化的專著。

作者簡介

田哲益 (達西烏拉彎.畢馬)

省立屏東師專史地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著作凡七十部。曾榮獲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原住民行政局研究著作獎、台灣省教育會研究著作獎、教育部研究著作獎、原住民族委員會研究著作獎、中華汽車文學獎、台灣順益原住民博物館研究著作獎、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等二十餘項獎項。本書主筆。

Watan Diro

賽德克族都達群史努櫻部落人。玉山神學院道學碩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曾任賽德克族群區會議長、賽德克族正名運動促進會總幹事、行政院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委員、賽德克族語認證命題口試委員、中央原住民族委員會語言發展會委員、台灣原住民族賽德克族語言文化學會常務理事。

余秀娥 (Maruta Buyung)

賽德克族靜觀部落德路固群人,親民技術學院畢業,靜宜大學碩士生,專長美容美髮,並任美髮講師與評審老師、賽德克族語評審老師。致力於賽德克族語言與文化之推動,並從事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之研究與傳承。現任職於埔里國小賽德克族德路固族語教師,指導族語競賽屢獲佳績。

作者自序

台灣是一個族群多元的社會,族群文化的多樣性構築了台灣豐富的文化型態與內涵,原住民獨特的生活美學,已然成為台灣文化資產無法割裂的一部分。

整個台灣原住民族,在不同的年代常有不同的稱呼,如日本國內將台灣原住民族統稱為「高砂族」,現今的台灣學者將台灣原住民族泛稱為「南島民族」,期間尚有「高山族」、「山地同胞」、「平地山胞」等不同的稱呼,但不論以任何名稱來稱呼台灣原住民族,其各族固有的自稱用語是永遠不變的,以賽德克族群為例,自古即自稱為Seejiq/Sediq/Seediq,且習以自稱Seejiq Balay/Sediq Balay/Seediq Bale,今被音譯為「賽德克」。

東華大學姚瑜教授說:「台灣原住民傳統工藝美術是基於原住民族祖先世代的生活經驗而不斷完善發展形成的,它呈現出每個族群所獨有的生活經驗、傳統信仰的歷史沿革和審美特質」。

2007年9月13日,聯合國正式通過「國際∕世界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其中第三條規定「原住民族享有自決權。根據此項權利,他們可自由決定自己的政治地位,自由謀求自身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台灣原住民族基本法第四條也提到「政府應依原住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平等地位及自主發展,實行原住民族自治……」,一再強調「民族自決」之重要性。

尊重民族自決的結果,是我們重思原住民族自主性發展,並面對社會轉型正義的重要課題,這是普世的價值。耆老對於文化流逝的擔憂,以及部落青年對文化全然不知的狀況,可顯示出文化傳承之急迫性。

部落社區發展觀光產業,但是文化也是重要的環節,若能以文化體驗為手法,文化一定能夠傳承下去。

南投縣仁愛鄉是賽德克族的大本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為高山峻嶺,沿線風景美不勝收,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和多樣性的人文資源,境內許多地方已成為著名的自然觀光勝地。許多部落也朝觀光導覽、文化生態旅遊等方向,做為部落發展經濟的方式之一,但觀光所帶來的衝擊也影響了部落居民原有的步調,無疑地也間接破壞了當地自然環境。

透過觀光,在經濟方面確實得以生存,但文化是否得以永續流傳呢?要應付這個危機,唯一的方法只有原住民族群意識的覺醒及重振文化的決心。

傳統原民部落在面對社會變遷時,往往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傳統文化流失、生態破壞等,因此需要眾多法令以規範不同行為。

1895年以後,日本軍閥為了高山森林的資源,如紅豆杉、檜木、柳杉(qulic)、樟樹(cakus)、礦石等,開始「撫原」、「理原」(理原政策),先是安撫不成,進而以武力強壓。賽德克族人的傳統宗教信仰、祖靈崇拜、圖騰(文面)文化,經過殖民者的刻意破壞,幾乎已經蕩然無存。雖然傳統已經不復存在,也很難再尋回過去的光輝,但是,記取傳統文化的精神並發揚光大,卻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

文化的薪傳必須是身體力行,才能真正認識自己,並進而提昇與增進族群間相互尊重,分享彼此間的精神生活與文化內涵,建構新的人生價值觀與未來願景。

本書從賽德克族的始祖神話開始,深層敘述賽德克族傳統領域的生存觀、巫醫及徵兆、文面、獵首、夢占、鳥占、基督宗教信仰、婚喪禮俗、飲食建築、娛樂、工藝、植物、語文,到霧社事件等文化表徵、及其背後深刻的Waya/Gaya文化意義。

本書之成書多經實際訪查,可以說把賽德克族的文化精華全都記載於本書中,惟賽德克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恐怕不是作者能夠完全體悟與理解,內容若有疏漏與不足之處,祈先進學者不吝指教,我們會非常感激您。

賽德克族文化誌
作者:田哲益、Watan Diro、余秀娥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21-09-12
ISBN:9786267009420
定價:450元
特價:88折  396
其他版本:二手書 69 折, 310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