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圈:從中華王朝看世界
cover
目錄

第一章

夏朝之前(公元前2070之前)

第二章

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第三章

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第四章

周朝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

東周(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

東周(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第五章

大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楚漢爭霸(公元前206–公元前202)

第六章

大漢

西漢(公元前202–8)

新(8–24)

東漢(25–220)

第七章

三國(魏)(220–265)

第八章

晉朝

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第九章

南北朝(420–589)

第十章

大隋(581–618)

第十一章

大唐(618–907)

第十二章

五代十國(907–979)

第十三章

大宋(960–1279)

第十四章

大元(1271–1368)

第十五章

大明(1368–1644)

第十六章

大清(1644–1912)

主要參考

地圖

索引

志海作品之序:All Kinds of Everything (2nd ed)

美國另外的一面 (增訂版)

試閱內容

第一章

夏朝之前(公元前2070之前)

1.1 黃帝

傳說黃帝是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協助炎帝打敗了蚩尤。在他的領導之下,中國人發明了耕種、養植、舟、車、文字、曆法、音律、醫藥、算術等等。中國人視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中國人自視為「炎黃子孫」。

(1) 傳說(legend)不是歷史(history)。一般所說的「歷史」,是指文字史。其實,炎帝和黃帝只是傳說人物,而不是歷史人物。直到現在,還未發現在商朝以前的中國文字。換句話說,整個夏朝(約有四百年之久)還不是文字史。所以,有關於黃帝的事情,都只是文字史以前的傳說,甚至可以說是神話,不可以當為事實。在尚未發掘到證據之前,便把傳說(甚至神話)寫成歷史,是有問題的。如果傳說可以被視為歷史,那麼韓國的歷史可能比中國更古老,因為根據韓國的傳說,他們的王儉早於公元前2333年已經建立了古朝鮮國。中國人常說的「中華五千年歷史」,是從黃帝開始計算的。以文字史(商朝)為計算準則的話,中國歷史是三千五百年,而不是一般人所講的五千年。

(2) 司馬遷把黃帝形容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是不是把黃帝的傳說當作歷史呢?錢穆說:「傳說中的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人,是奠定中國文明的第一座基石。」他談及黃帝的「文治」及「製作和發明」,說「黃帝是文明的創始人」。他又說「黃帝和蚩尤的戰爭,是古時第一個驚天地、動鬼神的大戰」。為甚麼從司馬遷到錢穆都把有關黃帝的傳說寫得好像是歷史一樣?如果有一天「嫦娥奔月」的傳說(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亦被寫成歷史,那麼人類最早登陸月球的便應該是中國人了!

(3) 有關黃帝的傳說,是不是被儒家美化了?黃帝發動的戰爭,究竟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戰,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霸權呢(話說「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黃帝殺蚩尤,是不是一個氏族之間「流血百里」的利益爭奪戰?黃帝是不是「槍桿子出政權」?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雖然只是傳說),是不是一開始便「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4) 甚麼叫做「陵」?陝西黃帝陵(傳說葬有黃帝的衣冠)是不是黃帝的墓?它是不是一個假古跡?湖南炎帝陵又是不是一個假古跡?如果是的話,中華民族造假的文化是不是從古代到現代一直流傳,久而久之,見慣不怪?

1.2 堯、舜和禹:「禪讓」

《尚書》把堯形容為「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和「富而不驕,貴而不舒」的理想人物;更形容在他管治下的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傳說堯「禪讓」(傳位以德不以親)給舜,而後來舜又「禪讓」給禹。

(1) 有關堯、舜和禹的事情,只是傳說,而非(或者可以說還未成為)歷史事實。但是,儒家往往在有意或無意之間,把堯、舜和禹寫成歷史人物。錢穆形容堯、舜和禹為「中國古史上的幾個大人物」,又說「夏禹出來結束了這兩件大事,中國歷史又進一步……唐堯和虞舜,在現在的山東西部和山西南部都有遺跡、都有傳說」。

(2) 「禪讓」只是美麗的傳說,不可以當為事實。所謂「禪讓」,可能只是古時部落選舉的一種方式,但是儒家卻往往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把傳說寫成史實。還有,儒家更美化傳說,使人相信堯、舜和禹的「禪讓」世界,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儒家甚至奉他們為「聖人」。儒家往往少講相反的傳說。荀子:「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韓非子:「舜逼堯,禹逼舜……人臣弒其君者也」。曹丕:「舜禹受禪,我今方知」。還有,在西晉時出土的《竹書紀年》(沒有經過孔子刪改的),不是清楚地說出其實堯和舜之間是奪權,而不是禪讓嗎(「昔堯德衰,舜囚堯」,「舜放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3) 在漫長的中華王朝歷史裏,差不多每一個立朝的人都是用武力把王位搶回來的。他們血洗前朝之後便可以「家天下」,父傳子、子傳孫。一個可行的權力轉移政制,絕對不可能依靠禪讓。多一點思考「權力令人腐化」,少一點迷信禪讓,有助走向文明。

1.3 中國人尚古

古代社會(尤其是傳說中的「大同」)實在是太美好了,難怪中華文明「尚古」。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向後看的國家。但是,「大同」究竟是歷史事實還是一個美麗的夢?在人類文化史上,有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固守傳統、信服古人?「尚古」的文化,是不是會令人缺少創新精神?

韓國

1.4 朝鮮人的故事大概可分為六個時期。從傳說中的檀君立國(公元前2333)至大韓帝國的滅亡(1910),前後共四千多年:

(1) 古朝鮮國

(2) 中國漢朝時成立的郡(朝鮮半島的西北)和(與漢朝無關的)三韓

(3) 三國(新羅、高句麗、百濟)

(4) 高麗王朝

(5) 朝鮮王朝

(6) 大韓帝國

1.5 檀君(Dangun)建立古朝鮮國(Old Joseon)(公元前2333)傳說有一位神從天而降,來到了人間的一棵檀樹之下。這個神與「熊女」結合,生下了檀君。他在平壤建立了古朝鮮國,成為了朝鮮的第一個統治者。這便是韓國人「檀君開國」的神話。傳說檀君的後人,前後統治了朝鮮一千五百年之久。

「檀君開國」只是神話或傳說,而不是歷史。現在的韓國人認為韓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更有韓國人說「古代東亞文明發展於韓民族」。有韓劇(《蚩尤》)說蚩尤打敗了黃帝之後,反而把華北的土地讓給了黃帝,然後北走到朝鮮,成為了韓國人的祖先。

1.6 古朝鮮國的土地包括現今中國東北的大片土地?

有韓國學者認為古朝鮮國的土地是十分大的,包括今天的滿洲和黃河以北。他們著書立說,指中國史書中的「東夷」(烏桓和鮮卑的祖先)就是韓國人的祖先。他們更指出「東夷」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北和遼東各地。甚至有「學者」認為孔子(生活在「夷」的地方)是韓國人!

日本

1.7 日本起源的神話:「神婚」

(1) 傳說有男女兩神從天而降,來到凡間。祂們從一對情鴿學到親嘴。女神說:「我的身體逐漸完整了,唯一處沒有閉合。」男神說:「我的身體有個多餘的地方,那麼就獻給你吧!」於是這對男女神就「以有餘補不足」,結合而為一。後來祂們更生下日本諸島、山川草木、天照大神和八百萬神。

神話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源頭。日本的起源是從神靈之間的男歡女愛開始的。日本人自古以來對男歡女愛的態度都是開放的。在日本的古代文獻中,並沒有反對表達「性」的記載。

(2) 有韓國人指出,韓國人在遠古時遷徙到日本,所以日本人的祖先是朝鮮人。

1.8 天照大神

天照大神是一位女神,是太陽神。傳說(應該是神話)天照大神是日本的開國之神,祂被視為日本天皇的祖神。

1.9 日本人的故事

(1) 神武天皇

(2) 倭國

(3) 邪馬台國

(4) 大和國

(5) 奈良時期

(6) 京都時期

(7) 鎌倉時期

(8) 室町時期

(9) 戰國時期

(10) 江戶時期

(11) 明治天皇時期

越南

1.10 越南人的故事

(1) 文郎國

(2) 甌雒國

(3) 中國管治時期(從秦、漢到南北朝)

- 南越國(西漢)(短暫的獨立)

- 征側、征貳起義反東漢

- 趙嫗起義反(三國)吳

- 李賁起義反南朝

-(前)李朝(萬春國)(短暫的獨立)

(4) 中國管治時期(從隋、唐到五代十國)

- 吳權起義(五代十國)

(5) 越南獨立時期(從939)

- 吳朝、丁朝、(前)黎朝

- 李朝:李常杰抗北宋

- 陳朝:陳國峻抗元

- 胡朝

(6) 大明管治

- 黎利起義

(7) 越南再度獨立時期

-(後)黎朝

- 西山朝:阮惠抗清

- 阮朝

(8) 法國管治時期

(9) 越南獨立

1.11 文郎國(Van Lang)

傳說雄王把各部族結集起來,建立文郎國。

夏朝之前的世界

1.12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三大文明產生了

(1) 在蘇美(今伊拉克),有楔形文字、算術、商業活動等等。

(2) 在埃及,有象形文字、天文學、金字塔、木乃伊、莎草紙等等。

(3) 在印度,有文字、城市設計等等。

蘇美、埃及和印度都有它們的文字。但是,這些古文字已經成為了「死文字」。中華文明雖然只是排行第四,但是在世界四大文明之中,只有漢字還是在使用中。

1.13 根據《摩西五經》(「舊約」)所載:

(1) 神(耶和華)創造了這個世界。

這一個神創造的世界,是不是男、女是不平等的?當時社會有不少奴隸。神有沒有說過關於他們的說話?

(2) 但是,後來神又用大洪水差不多滅盡了所有的生物(除了挪亞方舟上的人和動物)。這是造物主在歷史上進行過最大的屠殺行為。

真是奇怪,一個講求公義的神,為甚麼這樣做?理論上當時中國人無一生還。究竟中國人做錯了甚麼事而要被不分老幼、不分善惡地滅種滅族?

商品簡介

隨著中國的再次崛起,中國成為了利益所在。

這一次的「中華文明圈」會不會不單是在東亞和東南亞,而是走向世界的?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血,漢中有胡,胡中亦有漢。而「中華文化圈」(或稱「漢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筷子文化圈」)是指中華王朝和其周邊的地方,尤其是朝鮮、日本和越南。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已經輸出到這些地方。但是,文化上的認同並不等於政治上的歸屬。中華王朝周邊的政權,是沒有一個自願接受被中國管治的。

百多年前,當中國人面對國亡家破之險的時候,有不少中國人的民族自信盡失。那個時期,差不多連自己性命財產都保不住,還可說甚麼「中華文明圈」呢?中國人避過了國亡家破之險。但是,中國人卻仍然是一窮二白,到處遭人白眼。本來是「文化一家」的朝鮮、日本和越南變為漸行漸遠,甚至出現了「去中國化」這個現象。

中國病了百多年之後,已經再度崛起了。世界越來越多的地方,已經是越來越多中國貨、中國錢和中國人了。而隨之而來的是中國飲食、中國影視、中國書刊、中國文學、中國思想、中國體育、中國歌舞等等。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利益之所在。在未來的日子,「華語世界」(Chinese-Speaking World)會不會是越來越大呢?

本書特色:

‧ 從中華王朝的角度出發,了解世界各國歷代所發生的事情,以比較理性及全面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大事。

‧ 作者提出對歷史人物的評論,但是並無不敬之意,亦無意為任何歷史人物翻案。作者只是想帶出一個訊息:世事並不是非黑即白,人亦不是非邪即正。

‧ 書中提出各種問題,目的希望使讀者了解多一點事情的始末,繼而獨立地思考對與錯的問題。

‧ 本書並不是學術著作,而是一本為大眾而寫的書,希望鼓勵讀者思考,增加通識。

※ 《中華文明圈》為作者多年前所寫的《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一書改編而成。

作者簡介

陳志海

‧ 香港大學法學士/御用大律師/資深大律師

‧ 香港大學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

‧ 嶺南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陳志海在馬頭圍新邨和深水埗長大。他小學時曾經「考第尾」,老師的評語是「精神不集中,求學欠認真」。他中學時就讀於非傳統名校——利瑪竇書院(在兩年半內轉了三間分校)、南海紗廠(半工讀)和模範英文中學。他亦曾經在工廠當夜班雜工,高高興興地賺取「一蚊一個鐘」的工資。他會考成績平平,有幸可以在銘賢書院進修中六課程。

正所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他努力、努力、再努力,終於考入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歷史系,在那裏過了人生中最快樂的一年校園生活。可是他人未在中環,心卻已經有了中環價值觀,恐怕歷史系畢業「無錢途」,便以自修生的身份報考香港大學的法律系。在收生方面,法律系對英文程度的要求是高的,但是他的會考成績只是有D的水平。他深信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在決定報考之後,又再努力,用了大概半年的時間,在圖書館下了很多苦功,終於在高考英文科拿了個A。當年的法律系,真的是少林寺式的訓練。他在沉重的功課和考試壓力下仍然半工半讀,過了四年「爭分奪秒」的大學生活。當年來回深水埗和香港大學,加上晚上教書,每天都要用四小時在交通工具之上。他苦無時間讀書和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怎樣辦?窮則變,變則通。他坐船時看書,坐車時思考,放暑假時閱讀來年的書本。他差不多每晚都讀到深夜,而在太疲勞之時,便在心裏唱一下《大丈夫》提神:「男兒一生要經過世上磨練共多少?男兒一生要幾次做到失望與心焦?我有無邊毅力,捱盡困難考驗……」但是,最多唱四句便要停,因為不可以花時間唱第五句。明早起床,又再搏過!有一晚夜闌人靜之時,他曾經「眼淚在心裏流」,卻不知道當時的「困難」其實是上天的「恩賜」,不知不覺地給他帶來了年輕人最大的資產: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終於體現「人定勝天」,「超額完成」學業,以一級榮譽畢業。

做見習大律師那一年是沒有薪酬的。他要養家,便靠教書維生,一星期教六個晚上和整個星期六的早上;連午飯時間,他也在師父的寫字樓替富家子弟補習法律。其實,如果當年沒有教席,他是毫無疑問願意去做任何所謂「低下」的工作的(如清潔、搬運、侍應等等)。他不單會做,還會盡力做到最好。

1978 年陳志海成為大律師,1994年成為御用大律師(主權回歸時改稱資深大律師),在法庭過了二十五年充滿挑戰的日子。

當人生的旅程走了一半有多之時,他想享受一下「從心所欲」的生活。有一天,他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如果從明天開始上法庭沒錢收,我會否繼續做?」;第二,「如果不會做,我會否餓死?」;第三,「如果不會餓死,我會否悶死?」。對他來說,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於是他在五十四歲時毅然急流勇退,與世無爭,日中飲茶看書,享受古今中外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雲與清風他常擁有,自得其樂。

四年之後,他因為「技癢」或「愛財」而重操故業。不過,兩年之後,因他更喜歡「任我行」心態的生活,便淡出法律界,重回到「從心所欲」的境界。

他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勉勵年輕人。他兩手空空,從深水埗一步一步地走上山頂。他可以,為甚麼你不可以呢?世界是不停在變的,我們不應該用二十年前的思想處理今天的事。今天的香港,已經不是從前的香港,但是上游的機會依舊在,甚至更多和更大,雖然途徑是大大不同了。無論世界怎樣變,正確的人生態度仍然一樣:在重大的事情上,要作「知情下之選擇」。定下了目標之後,要考慮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繼而坐言起行,用最有效的方法及以最短的時間達標。一於勇往直前,搏盡無悔,不枉此生。他在此告訴各位可能正面對窮困、無助或迷惘的年輕人:「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不要怨天尤人了,不要再說是社會的錯了,不要再諉過於人了。站起來吧!把你認為的社會不公、他人的白眼等等都盡化為動力。從今天開始,「命運是對手永不低頭……成功只有靠一雙手……奮鬥」!

著作:

‧ 《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第一冊:中華文明)》

‧ 《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第二版)》

‧ 《All Kinds of Everything: From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World History (Vol 2: World History)》

‧ 《All Kinds of Everything: From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World History (until 1912) 2nd edition(精裝本)》

‧ 《美國另外的一面》

‧ 《美國另外的一面(從1898開始)(增訂版)》

‧ 《中華文明圈》

作者自序

這一本書,是從我多年前所寫《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一書改編而成。

「文化」(culture)有別於「文明」(civilization)。「文化」,是一種狀態,是並無文明與野蠻之分。而「文明」一般是指有組織的城市。人類是有了「文化」之後,然後有「文明」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血,漢中有胡,而胡中亦有漢。在中國成立王朝的胡人,最先是匈奴人。後來入主中華的胡人,主要是隋、唐時的胡(鮮卑人)漢混血兒、元朝時的蒙古人和清朝時的滿洲人。

自古以來,中華王朝周邊的政權,尤其是韓國、日本和越南,都引進了漢字、儒學、律令制度、漢化了的佛教、科舉制度(日本除外)、書法和建築藝術等等。中華文明已經從中國輸出到周邊的地區。一般來說,「中華文明圈」(或稱「漢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筷子文化圈」)主要是包括東亞和南亞的國家,尤其是韓國、日本和越南。除此以外,還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中華」,而在不少地方都有「唐人街」。但是,文化上的認同並不等於政治上的歸屬。中華王朝周邊的政權,是沒有一個自願接受被中國管治的。在過去的百多年,隨著民族國家的形成,中國周邊的國家都在進行「去中國化」。現在大多數的韓國人、日本人和越南人都已經看不懂中文了。

隨著中國的再次崛起,中國成為了利益所在,世界上說華語的人(Chinese-speaking peoples)將會越來越多。由於「中國熱」(學說中文,了解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圈」將會重回韓國、日本和越南,甚至走出亞洲。「華語世界」(Chinese-speaking world)亦將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變得更大。

歷史可以利用為一件無形的武器,所以每個國家都設法「創造」出自己的歷史。一般的歷史教育其實是在宣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國情操。古今中外,國家歷史都是為政治服務。在各國的歷史書中,往往都可以看到美化本國和醜化鄰國的現象。其實,不論是獨裁或是民主體制的國家,都或多或少在推行「洗腦」教育,而其不同之處,只是在於程度上之大小和手法上之高低。古今中外的歷史,往往都是被「武器化」了。中國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我們對任何重要事情,都應該以比較理性及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先有結論」,然後利用一些手法(包括以偏概全、尋章擇句、斷章取義等)去「後找理據」,是走向文明的絆腳石。如果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態度去「尋找真理」,我們不難從獨裁者的筆下尋找到民主、自由和法治的美麗章句;我們亦不難從殺人狂魔的口中尋找到談仁說義的詩篇。

文明的處事態度,基本上是在未有結論之前先擺事實、講道理。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卻是知易行難。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往往都只擺自己的事實和講自己的道理,而沒有用心去了解對方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例如,我們知不知道秦檜、吳三桂或汪精衛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我們知不知道「台獨」、「藏獨」和「疆獨」等人士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究竟那些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日本人所擺的是甚麼事實,講的是甚麼的道理?我們知不知道日本人在釣魚台主權爭論中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如果我們連對方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都不知道甚或沒有興趣去了解,那我們的「獨立思考」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在未了解對方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之前,便對他們亂扣帽子、定黑白正邪,這種態度是不是文明的呢?在「知己」不足和缺乏「知彼」的情況下,我們可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呢?走向文明的態度,是理解別人的觀點及反省自己的立場。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猶太人「十戒」中的不殺、不搶、不姦;孔子的「仁」和孟子的「義」;釋迦牟尼的「眾生平等」;墨子的「人無長幼貴賤」和耶穌的「愛鄰如己」等等的觀念,在二千年前已經出現了。但是,古今中外一個不幸的普遍現象,是當一個人(不管是學問高低或財富多少)面對名與利的時候,他們的核心價值便可能會開始模糊;而往往名與利越大,其核心價值便會變得越模糊。更不幸的是,有權有勢的人會透過他們的御用「專家」或「學者」發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以求合理化一些違反常理和常識的制度和現象,以便延續他們的既得利益。

從古書和文物中尋找真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在書中對歷史人物的評論,並無不敬之意,亦無意為任何歷史人物翻案。我只是想帶出一個訊息:世事並不是非黑即白,人亦不是非邪即正。還有,任何偉大的人物,都可能有其陰暗的一面。書中提出的問題,並不反映我的立場,其目的只是希望使讀者了解多一點事情的始末,繼而獨立地思考對與錯的問題。

我是個學習者,而不是學者。這一本書,並不是學術著作,而是一本為大眾而寫的書,希望增加通識,鼓勵思考。

本書必有錯漏,歡迎指正。如對本書有任何意見,可電郵至2008at54@gmail.com。

陳志海

中華文明圈:從中華王朝看世界
作者:陳志海
出版社:青森文化
出版日期:2020-10-16
ISBN:9789888664344
定價:510元
特價:88折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