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男育女調不同 (全新增訂版)
cover
目錄

目錄

推薦文男生女生大不同黃瑽寧

〈導讀〉正視男孩女孩大腦差異:從養育到教育洪蘭

第1章差異性

第2章嗅覺、視覺、聽覺

第3章冒險

第4章攻擊性

第5章學校

第6章性

第7章毒品與酒精

第8章社交媒體與電玩遊戲

第9章非典型性別

第10章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

第11章雙性人和跨性人

第12章男性女性二分法的錯誤

額外資訊:聽覺的性別差異

額外資訊:視覺的性別差異

註釋 NOTES

試閱內容

第8章社交媒體與電玩遊戲

傑森十六歲。他的妹妹桑妮雅十四歲。他們生在穩定的家庭,有關愛他們的父母。爸媽注意到傑森在學校不夠認真,成績也在下滑。他把大部分的閒暇時間拿來玩《俠盜獵車手》或《決勝時刻》之類的電玩,或是上網搜尋女孩的照片。

另一方面,父母都為桑妮雅感到驕傲。她是優等生和運動員,而且有很多朋友。但當我見到桑妮雅時,她告訴我她睡得不好。她半夜醒來,因為晚飯吃了一整塊披薩而感到內疚。她經常心悸和呼吸不順。為了不讓父母看到,她開始偷偷地用刮鬍刀刀片割傷大腿內側的上半部分。她沒有把這些告訴父母。從表面上看,她很完美,但她內心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

她的哥哥傑森卻非常快樂。他可以毫不後悔地吃掉一整塊披薩。他睡眠沒有困難,事實上,他的父母不得不在某個星期六中午把他從床上踢下來。他喜歡在閒暇時間和兩個跟他一樣的朋友一起打電玩、在網上看女孩子的照片。

傑森和桑妮雅都把大部分的閒暇時間拿來盯著螢幕看──在二十年前這是不可能的事。傑生正在玩高速線上遊戲,並看著高解析度的女孩照片;桑妮雅則在Instagram上貼文並透過Snapchat發送照片;這兩款應用程式在二○一○年之前都不存在。兒童和青少年的生活歷程劇烈地改變,變化發生得非常快,對男孩和女孩的影響也不同。

想像一個生活在古早時代的女孩──我指的是一九九二年──她在她的臥室裡。她在寫日記,也就是說,她是用筆在一本裝訂滿空白頁的簿子上寫的。她在寫她不喜歡誰,為什麼她不喜歡他們,以及她真正喜歡的那種女孩,她希望成為的那種女人。她一晚上可以寫五頁。她不會把那五頁紙給任何人看。如果她有個兄弟,她甚至可以把日記鎖起來。但她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她想搞清楚自己是誰,與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弄清楚你真正想要的不是小事。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博士認為,許多成年人就從來沒有弄明白這一點。他們很痛苦,因為他們在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去追求對自己沒有意義的目標。所以這個活在二十世紀九○年代、寫著日記的女孩,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她在與自己溝通。

現在快轉到現代。今天很少看到孩子們寫日記。當我遇到中學生或高中生時,我經常問他們,「誰在Instagram上?」幾乎所有的手都舉起來。「誰在Snapchat上?」所有的手都舉了起來。「誰有日記?」沒有人舉手。然後我說:「讓我們衍伸一下日記的定義;它不必是一本裝訂空白頁的簿子。讓我們把日記定義為任何你經常用來書寫的東西,即使它只是你平板電腦上的一個檔──它是私人的。它不是學校的作業、沒有人會看到它,像這樣非常寬泛地定義日記──任何你偶爾寫的東西,不管是電子的還是其他的,沒人會看到的──誰有日記?還是沒有人舉手。然後,在一個有三百個孩子的禮堂裡,一個女孩舉起了手。(順便說一句,我並不是說寫部落格的孩子有什麼不對。但這些部落格不是日記。它們有不同的功能;它們仍然是一種公開的表演,而非私人的自我探索。)

社交媒體已經取代了許多女孩生活中的日記。沒有足夠的時間同時做這兩種事;每個人都很忙,而社交媒體尤其重要,因為其他孩子都在看。

女孩和男孩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不同: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都去看了足球賽。他們倆都在足球賽時拍照,但男孩更有可能拍下比賽的照片,或者是漂亮的啦啦隊隊長照片。女孩則把手機轉向自己,在比賽時拍了幾十張自拍照。那天晚上,她翻看了幾張自拍照,發現有兩三張她在笑,她周圍的孩子也在笑,她就把這些照片發到Instagram上。我在看比賽。我們玩得很開心。如果你不喜歡約伯那張漂亮的啦啦隊隊長照片,他可能不在乎。但如果你不喜歡蜜雪兒的自拍照,她會非常認真看待。所以蜜雪兒經常熬夜到半夜,為Instagram修她的照片。

這些差異在「性」相關方面尤為明顯。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發布自己穿比基尼的照片;男孩們更有可能曬出自己拿著新獎盃的自拍照,或是把重點放在他們做過的事情上,而不是他的長相。如果你不喜歡傑克炫耀他新買的五十五吋平板電腦的自拍照,他可能也不在乎。但如果你不喜歡艾希莉穿著新比基尼的照片,她更有可能認為這意見是針對她個人的。

越來越多的女孩會在Instagram這樣的社交媒體網站上發布挑逗性的照片。而女孩也比男孩更有可能發布自己性感或挑逗的照片。在社交媒體網站上,性的雙重標準如今已是變本加厲:女孩們在性方面感到壓力;男孩則不會。在最近一項關於Instagram自拍的研究中,十幾歲的女孩更傾向於發布性感的姿勢(仰臥等),而男孩更傾向於發布自己舉起重物、秀肌肉等的自拍。女孩們也比男孩們更有可能貼出自己脖子以下的身體照片,甚至完全沒拍到臉。在Instagram上,如果你是女孩,看起來真正重要的是你脖子以下的部位。在某些方面,社交媒體給女孩們造成了一種雙輸的局面。如果一個女孩不願意屈服於壓力、發布挑逗性的照片,男孩可能會說她假正經。但如果一個女孩真的上傳了自己的性感照片,最近的研究表明,其他女孩會認為她沒那麼值得交朋友,社交能力也比較差。

男孩比女孩更可能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各種各樣的生活經歷,女孩們貼出的生活層面則狹隘得多。同樣是生病、而且嘔吐了,小男孩可能會把嘔吐物的照片發到Instagram上,女孩們幾乎不會這樣做。

在理解男/女孩使用社交媒體的不同後果時,還要考慮另一個因素:男孩往往高估自己有多帥;他們自認比同齡的男孩好看。相較於同齡人對她們的評價,女孩更可能認為自己不吸引人。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女孩對自己的身體越來越不滿意,而男孩則對自己的身體越來越滿意;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注意並記住自己的錯誤,男孩則比女孩更容易高估自己的生活比起別人來說是多有趣。

現在把這些發現放在一起,想像一個獨坐在臥室裡的十一、十四,或者十七歲女孩,正看著其他女孩在Instagram或Snapchat的帖子。艾米麗在看足球賽。艾希莉在派對上。凡妮莎帶著她的小狗;不是很可愛嗎?她想:我只是坐在我的臥室裡,無所事事。我的生活糟透了。你在社交媒體上花越多時間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就越有可能變得抑鬱。女孩和男孩都是這樣,但女孩受到的影響比男孩大得多。

當你把所有的研究放在一起看,就會明白為什麼社交媒體對女孩比對男孩更有害。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發布自己的性感撩人照;女性和女孩對社交媒體的投入更多:與男孩和男性相比,她們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更多,發短信的時間也更多。男孩們更可能在閒暇時間玩線上遊戲,而不是在Instagram上把關或美化他們的自拍。(線上遊戲自有其風險,我們稍後會講到。)當一個男孩看著約伯的嘔吐物照片時,不太可能想跟約伯一樣;但一個看著凡妮莎可愛的小狗和艾蜜莉在足球賽上自拍照的女孩,可能會認為凡妮莎和艾蜜莉的生活真的比她更快樂、更有趣。

那麼,如果你有一個女兒,你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向她解釋,每個人的生活都混和了快樂與悲傷、成功與失望。對於大多數經歷過生活的人來說,悲傷總是多於快樂,失望也多於成功。解釋一下,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即使是只在Instagram上發布有趣和快樂事物的艾蜜莉。這不是什麼新觀點。佛教的第一崇高真理是:生命是痛苦的;面對自己即將來臨的死亡,蘇格拉底教導他的學生,真正的哲學是由對自己死亡的快樂沉思構成的。保羅寫信給哥林多的信徒,告訴他們他「雖然憂愁,卻常常滿心喜樂」(哥林多後書6:10)。

你怎麼能這麼做?當你有理由悲傷時,你怎麼能滿心快樂?你會在生活中經歷許多失望;你會看到你所愛的人死去,你也會死去。這就是你的真實。也是我的真實。那麼,我們怎麼能選擇快樂地生活呢?我認為這是任何嚴肅的哲學或成熟的宗教都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但這個坐在自己臥室裡、看著其他女孩的Instagram和Snapchat的女孩,不會邁出通往成熟的第一步,因為她仍然認為凡妮莎和艾蜜莉玩得很開心,她是唯一一個感到無聊的人。多麼令人沮喪、孤獨。

因此,你的策略之一是跟她聊聊,解釋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快樂和悲傷的混合體,不要被其他女孩在社交媒體上表現自己的方式所誤導。但光靠談話是不夠的。你還必須管理和指導你的女兒(當然也包括你的兒子)如何使用社交媒體。我鼓勵你安裝應用程式和監控軟體,如Net Nanny或「我的移動監控器」(My Mobile Watchdog)。這些程式能使你更容易幫助你的兒子或女兒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不是每天花幾個小時在社交媒體上。你可以利用這些應用程式來限制孩子花在任何特定網站或應用程式上的時間,比如Instagram或Snapchat。我建議每天不超過二十到三十分鐘。

一些家長完全禁止訪問這些網站。我理解他們的理由,但不認為這種方法適用於所有家庭,甚至大多數家庭。對於今天的許多女孩來說,Instagram是與朋友交流的主要方式。我了解這情況。每天二十分鐘的時間已足夠登錄、獲取資訊、回復和登出。

父母必須主動設定限制。要求你十四歲的女兒主動承擔是不合理的。當她的朋友說,「嘿,你為什麼幫我昨晚在Instagram上發的照片按讚?」她該怎麼回答?你可不能指望一個十四歲的女孩說出像是「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在社交媒體上花的時間越多,她就越有可能變得抑鬱」這種話。你必須允許她說,「嘿,我討厭的爸媽給我裝了某某應用程式,它會在二十分鐘後把我踢出去;我今晚再登錄時的第一件事就是按讚你的照片,我保證。」

如果你對管理和指導孩子使用社交媒體感到不舒服,那麼我建議你讀一讀我的《教養,你可以做得更好》(The Collapse of Parenting)。我在書中探討了支持和反對權威教育的論據;我不會在這裡重複這些觀點,只是要說,做孩子最好的朋友不是你的工作。有很多女孩可以成為你女兒最好的朋友,但她們不能控管你女兒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不過你可以,而且你必須這麼做。

除了限制你的女兒或兒子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我還建議你「禁止在臥室上網」。臥室裡沒有平板或螢幕、沒有電子設備。在今天典型的美國家庭中,當孩子們回家後,他們通常會直接進臥室,只在吃飯時間有機會見到他們;這太瘋狂了,如果孩子更常把時間花在臥室裡獨處而非和家人一起相處,還稱得上什麼家庭呢?堅持讓你的女兒或兒子在諸如廚房或客廳等公共空間,做任何他們會上網做的事情,臥室裡只應該有床:沒有電視,沒有遊戲機,沒有螢幕,也沒有電子設備。這不僅僅是我的觀點,也是美國兒科學會的官方建議。[xv]

臥室禁令通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我聽到很多家長告訴我,他們的女兒或兒子說,為了完成學校的所有作業,他們必須熬夜到半夜或更晚,而且大部分作業必須在電腦或網上完成。一旦把電腦移進廚房裡,爸爸在廚房桌子的一邊用電子設備回覆電子郵件,女兒在另一邊在用電子設備做她的家庭作業,而且她在八點半就做完了。關於熬到半夜寫作業這件事,女兒並沒有撒謊:她只是沒意識到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在社交媒體上,或在網上購物。但是當父親與她在同一個房間裡、相距不過幾呎之遙,她上網、寫完作業,接著就可以準備上床睡覺了。

商品簡介

既是醫生也是心理學家Leonard Sax 增訂最新資訊,

討論性別差異在孩子學習上的重要性

在本書中,心理學家薩克斯醫生帶領著父母走過許多性別差異的迷思,他解釋孩子如何思考、如何感覺、如何學習、如何反應。他從紀律、學習、冒險性、攻擊性、性和毒品等諸多主題切入,讓我們看到男生和女生在遊戲上不同、在學習上不同,他們衝突的型態不同、辨識方位的策略不同、看外界的方式不同、連聽力敏感度都不同。

薩克斯醫生是性別教育的主要領導者,他提出許多男女分班上課好處的例子,非常有說服力。不同於許多教育學家和教養專家都認為性別差異應該被忽略或被抹滅,他主張父母、老師應該要超越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認識並且利用這個生物上的差異,來使女生成為女生,男生成為男生。我們的任務是創造一個鼓勵和珍惜男女天生性別差異的社會,並且同時讓每個孩子都有相對公平的機會。

全新增訂版新增了以下的內容:

˙由生理研究證明性別差異之篇章

本書第一版出版於2005年,而接下來有許多新的研究,顯示女孩和男孩有重要的天生差異(但是很少家長和教師知道這些研究,因為新聞媒體很少做這方面的報導)。一些很驚人的新研究顯示,男孩女孩在嗅覺、聽覺和視覺上的差異非常大,而這些都反映在親職與學校教育的實務觀察上。作者分享了他觀察了400多間學校與課堂上的男女差異,說明為何我們應該重新考慮男女分班與分校的操作。

˙關於「性」的男孩女孩差異之最新研究結果

女孩如何和男孩以不同的方式體驗性衝動,並擁有不同的性期待。大部分的男孩和大部分的女孩之間,浪漫和性的建構似乎不同,了解這些,你也才能了解他們在踏入青春期時表現出的行為,以及該如何引導或保護孩子。

˙性別在受到毒品與酒精影響的不同呈現

女孩和男孩都會對毒品與酒精上癮,但是方式不同,路徑也往往不同,新版也提供了許多研究與最新數據。你對於男女差異知道得越多,越能夠保護你的兒女遠離成癮的傷害。

˙現代家長最關心的社交媒體與電玩遊戲、如何對男孩與女孩造成不同的影響

初版上市時,當時還沒有Snapchat和Instagram。那時候的電玩還是使用控制面板,和使用同一套控制面板的另一個人對打,或和電腦對打。今天的網路遊戲當時尚未出現。關於電玩和社交媒體,過去十年發表了很多研究。女孩在社交媒體上花的時間越多,越可能變得焦慮或憂鬱。男孩比較不會。此外,男孩比較容易每週多花好幾小時玩電玩,因此社交技巧可能發展不足。

˙針對雙性人和跨性人的研究

作者花了三個章節討論不合乎典型性別模式的女孩和男孩。先是檢視最新非典型性別女孩和男孩的研究(以前,他們被稱為「男人婆」和「娘娘腔」)。女孩們不盡然相同。男孩們也不盡然相同。女孩之中的差異和男孩之中的差異不僅僅是統計數字而已。這些差異是有意義的,而且也有其後果。性別非常複雜。

˙即便性別確有差異,二分法為什麼依然有錯?

作者表示,身為家長,我們可以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協助孩子成長,成為自己。但我們不能回到糟糕的一九五○年代,女孩和男孩被塞進粉紅色和藍色的格子裡就完事了。在現代社會,女孩和男孩都可以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任何人。我們肯定和珍惜性別差異,但是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呢?

作者簡介

利奧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 M.D., Ph.D.)

是醫生也是心理學家,為美國單性公立教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ingle-Sex Public Education, NASSPE)的創辦人和執行長。學術性相關研究發表在許多知名期刊上,包括《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行為神經科學》(Behavioral Neuroscience)、《美國醫學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國營養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以及《性研究期刊》(Journal of Sex Research)等等,並著有《浮萍男孩》(遠流出版)一書。

他是知名的演說家,一年在全球有五十場的演講,曾多次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公共電視(PBS)、福斯新聞(Fox News)、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之聲(Voice of America)、《今日秀》(The Today Shows)及許多其他節目的採訪,討論性別差異在孩子學習上的重要性。他住在馬里蘭州的蒙哥馬利郡。

電子郵件信箱:leonard-sax@prodigy.net

美國單性公立教育協會網站:http://www.singlesexschools.org

譯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和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接受博士後訓練,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中央大學,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創所所長。

洪教授已翻譯了五十七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包括《棉花糖女孩》、《浮萍男孩》、《養男育女調不同》、《心智拼圖》、《天生愛學樣》、《教養的迷思》、《快思慢想》、《改變是大腦的天性》、《自癒是大腦的本能》等。洪博士曾獲頒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2005年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特別貢獻獎、2011年遠見雜誌華人領袖終身成就獎。

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三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深受各界推崇。著有《講理就好》等二十五本書。

丁凡 (全新增訂版補譯)

留美遺傳學碩士,由分子生物研究轉戰教育界,長期關心學習障礙與另類教育,曾任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理事長、兒童教育實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種籽學苑校長。

目前是自由文化工作者,同時學習、創作、寫作、翻譯、演講、教課,對戲劇及繪畫獨具興趣。

翻譯作品有《QI教養,啟動幼兒大腦》、《分心不是我的錯》、《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我的天才噩夢》、《因才施教》和《你是我一生的願望》﹔著作《小孩萬歲》、《留級生教授》等書。

名人導讀

〈導讀〉洪蘭

正視男孩女孩大腦差異:從養育到教育

我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時代,我的母親因為生了我們六個姊妹,不得祖母的歡心,我的父親也因沒有聽從祖母的話,把我們送出去做養女而不得祖母的諒解。所以我們小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考不上北一女不要念,考不上台大不要念。」只有考上公立學校,祖母才會勉強讓我們念。所以我們小時候都很希望自己是男生,男生會做的事,我們一定可以做,父母也把我們當男生栽培,再辛苦都讓我們念書,使我們將來比男生有出息。母親更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拿到博士,有一技之長,自己會賺錢,不必看人臉色。

因為家中都是女生,念的又是女校,平常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男生,所以一直到上大學,我都不覺得男女有什麼不同。尤其在課業上,女生的成績一向是比男生好,每學期班上拿書卷獎的都是女生,所以總是覺得女生和男生沒差別,如果有差別一定是別人的偏見。我們被訓練得對男女性別議題很敏感,處心積慮要證明兩者是一樣的。

這個迷思一直到我出國留學,經驗、見聞多了,才感到男生女生的確有不同。在國外我常迷路,因為對方向沒概念,我發現我雖然一樣會看地圖,但是如果我要往北,我的地圖一定要朝北,如果地圖朝南,我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把它在腦海中轉過來。到我兒子十歲時,有一天開車在找路,我發現他看地圖的能力已經超越我了,坐在那裡拿著地圖指揮著我左轉或右轉,我才第一次相信或許在某些能力上,男女是有先天大腦上的不同。有了這種感覺後,我開始注意男女在各種能力上的不同,就發現女生指路都用地標和顏色:看到麥當勞左轉,看到右邊白色的教堂右轉,過去第三家紅色的房子再右轉……但是男生都是說:中正路向東走二公里……因此,我學會了問路時只問女生,因為問男生沒有用,我搞不清楚東在哪裡。

這些因性別而有差異的困惑我在心中放了很久,雖然坊間陸續有一些關於男女性別差異的書出版,但是對我來說,沒有實驗證據的書是「閒書」不可當真。一直到一九九九年我看到一本從大腦科學方面談男女性別差異的書出版,立刻把它翻譯成中文,就是《腦內乾坤》(Brain Sex,中譯本遠流曾出版)這本書,它的副標題是「男女有別,其來有自」,男女在各種能力上的差別是先天大腦設定的。有科學證據的書果然不一樣,這本科普書過往賣得很好,這在一般人不肯買書的台灣很少有的,顯現這方面知識是很多人的需求。

然而科學一直在進步,很多新知識不斷地湧出來,腦科學更是一個進步最快的領域,透過腦造影技術的精進,這十多年來我們對大腦在性別上的知識又累積了很多,所以覺得應該要再介紹更新的觀念。尤其國外非常注重大腦知識在教育上的應用,布希總統一上任就宣布「這是腦的十年」(It’s the decade of brain),前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蕊也在白宮召開腦與教育的記者會,強調大腦發展與學習上的關係。

很多有經驗的老師都覺得教男生和教女生是不同的,他們用一樣的方法教,但成果卻不同。《養男育女調不同》就是一本最新的從大腦神經結構上的不同看男女性別差異的書,對很多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合理的解釋。作者說明了男生和女生學習的方式不同,所以認為男女合班上課對男女生都不公平,他建議同校但分班,甚至男女分校。這個主張乍看之下好像開倒車,因為在一九六○年代,女權主義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使得單性學校如西點軍校收女生,現在居然又說要回復單性學校,這不是開倒車嗎?但是把書看完就明瞭了,因為書中列舉的理由我在北一女時都親身經歷過。在女校中,我們做任何事都不會考慮性別,女校中的女生會很自然的選擇去吹小喇叭或打鼓,在北一女立志要念物理和數學的同學比比皆是。但是男女合班就不一樣了,女生會比一般女性更女性化,不會選擇念理工科也決不肯去吹小喇叭,男生也更要裝出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所以男女合校的女生最在乎的就是她的外表,尤其現在髮禁又解除了,更要花很多時間打扮自己(朋友說她的孩子每天一進了浴室就出不來,在裡面想盡辦法使自己更漂亮)。不過作者主張男女分班最主要的理由是在教學策略上應有不同,這本書應該可以說服很多老師在設計教學方案及出家庭作業上有所不同。

本書另一個重點是管教、紀律的方式。作者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是監督保護他的人。朋友是平等關係,朋友的話可以不必聽,但父母是監護人,長輩的忠告不可當耳邊風。所以作者說,如果你覺得孩子應該要參加某個夏令營,而他不肯去時,你要堅持,因為父母有責任打開孩子的眼界。人不太可能喜歡一個不曾接觸過、不知道的東西,如果他接觸過了,仍然不喜歡,便可以作罷;但是要讓他先試試看,所以父母應該儘量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新東西,培養他的多元化。

作者也說父母要以身作則,如果不要孩子抽菸,自己就不可以抽菸,因為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教育應該從家庭開始。他認為現在過動兒這麼多,部分原因是這些孩子從小缺少家教。現在父母都順著孩子的意,不吃蔬菜便由他去,改吃漢堡、炸雞;不想睡覺便由他去,徹夜看電視、打電動……他認為這是不對的,因此在書中,他花了一章的篇幅來解釋紀律的重要性: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受教的,一個不能受教的孩子,他的前途便有限了。父母以為順著孩子的意,不讓他哭鬧便是愛孩子,其實反而害了他,進了學校後便被視為過動兒。書中舉的例子中,竟有十歲大的孩子一天要吃三顆藥,令人震驚,也令我們沉思。很多時候過動兒不是真正的過動兒,是後天不恰當的環境造成的。書中提到的傑夫瑞是個過動兒,但是他卻可以在非洲茂密的草叢中一動也不動的坐上好幾個鐘頭,等待獵物的出現,與《愛因斯坦的孩子》(A Smile as Big as the Moon,中譯本遠流出版)中的過動兒一樣,當他們有目標時,他們可以學會控制自己,一樣可以完成任務。

這本書的前半部從科學上來破解很多迷思,如腦大不等於聰明;後半部談教養孩子的方法,兩者都非常重要。腦大就聰明是我們台灣最深入人心的一個迷思,書中舉實驗證據說明腦的大小與身高體重有關,雖然女性腦比較小(在校正過身高體重後仍如此),但是女性大腦每公克組織的血流量比男性高,在許多重要部位,女性大腦細胞比較大,可以接收比較多的訊息,女性大腦功能的分布也和男性很不一樣。作者說我們不應該問男生比較聰明還是女生比較聰明,應該問「在做什麼事的時候」男生比較優勢還是女生比較優勢。他說爭辯刀叉好還是湯匙好是沒有意義的,必須看你是要喝湯還是要切牛排,如果掌握住這點,就不會發生哈佛校長桑默士(Lawrence Summers)失言的事了。

在台灣,很多孩子過得很不快樂,追根究柢,是我們的教育制度沒有讓孩子的長處表現出來,反而提早給孩子很多他能力還做不到的作業,打擊他的自信心。現在幼稚園教的東西是我們以前進小學才學的,孩子還未準備好就教他閱讀、寫字、作心算,會使這個孩子痛恨學習,而且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每個人開竅的早晚不同,但是被分到後段班、放牛班(或直接被稱做笨班)的孩子自尊心所受到的打擊,卻是沒有什麼可以補償回來的。

書中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看得到,一個孩子雖然才五歲,但是老師嫌他笨、不喜歡他,他馬上知道。麥修的故事令人不忍,當孩子不肯上學時,父母要靜下心仔細檢查孩子的課程與他能力之間的關係,揠苗助長只會害死苗而已,沒有任何好處。孩子早一年上學與晚一年上學其實無關緊要,因為人生很長,對一個平均壽命七十八歲的現代人來說,他是五歲入學還是六歲入學又有什麼差別呢?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時間一拉長,現在覺得不得了的事,以後回頭看起來不過爾爾。書中凱特琳自殺時的遺書上寫著:「真實的我是又胖又醜又笨的女孩……我不想做真正的我,我恨那個女孩……」這難道不是我們很多年輕人的心聲?我們都不喜歡真實的自己,都不能面對晚上卸下假面具的自我,所以才有這麼多的自殺案例。父母老師如果能看到孩子的優點,找出他的長處,孩子就不會覺得活著很痛苦。

在現在的社會,權力已從父母手中轉到尚未成年的孩子手上,父母什麼事都要徵詢孩子的意見,肚子餓了嗎,要不要吃飯?太晚了,要不要去睡覺?作者強烈質疑這是對的事情嗎?他說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是民主的家庭,重要的事孩子不應該有投票權,因為孩子心智未成熟,就像未成年人不能參政一樣,父母對孩子有監督保護的責任,小孩應該聽大人的話。當然他不是主張獨裁,但是書中舉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過猶不及都不好,父母可以信任孩子,但不可以放任孩子。所以他說,把電視機及電腦放在公共空間,使孩子看電視或上網時,父母隨時可以監督,這不是侵犯隱私(因為沒有進入孩子的臥室),這是監督保護,使孩子不受色情、暴力的汙染。

二OO五年《天下雜誌教育專刊》的主題是「家庭教育」,他們訪問了很多國中生,發現孩子最痛恨的是「補習」,最希望的是「父母聽他說話」,這本書可以與家庭教育專刊互補,讓父母知道應該怎麼帶孩子才是真正對他好。作者說「快樂時間」(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和「管教時間」應該是七比一,如果花在管教上的時間比陪他玩的時間還多,父母就要檢討。如果台灣父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孩子會快樂很多,精神科病房也不會人滿為患。

這本書是這幾年來少見的有理論根據的教養書,它使我停下手邊原先在翻譯的另一本書,盡全力先把它譯出來。在目前混亂的社會,它有迫切性,社會、家庭、學校是教養孩子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一個國家的希望在孩子,只有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時,我們台灣才有希望。

名人推薦

男生女生大不同

黃瑽寧 /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幾個月前,一本與防疫相關的兒童繪本,與我的YouTube頻道合作行銷。出版社策劃了一場見面會,由我一個人主持,沒有家長,搭配三個「男孩」,在鏡頭前針對繪本內容進行互動,孩子們的年齡分別是「四歲、七歲與八歲」。

我相信許多讀者,在讀到這段文字時,應該忍不住露出幸災樂禍的微笑,心裡想著「黃醫師,你慘了」。沒錯!正如大家所預期的,拍攝現場果然一片歡樂(?),三個男孩從開鏡到結尾,沒有任何一秒鐘是正襟危坐,冷靜問答。他們輪流敲打麥克風,被制止之後改成拍打圈叉牌,圈叉牌被沒收之後,開始跟我搶書,翻跟斗,在地上打滾…。整個錄製就在其中一位男孩把書封撕成稀巴爛後,順利的完成任務。

這裡必須要特別聲明,若不是為了錄製影片,若不是製作單位規定我一定要照著腳本走,否則與這三位活潑的男孩一起打鬧玩樂,其實是非常開心的經驗。他們天真無邪,屢屢脫口而出無厘頭的答案,對某些關鍵字產生莫名其妙的笑點,種種臨場反應都讓我捧腹不已。然而攝像鏡頭就只有一顆,要我隻身hold住全場,將三隻毛毛蟲釘在畫面中央一個小時,實在是太為難人了!

試想,如果當天來的是三個「女孩」,現場情況可能就完全不同。女孩們可能會穿著乾乾淨淨的洋裝,安安靜靜坐在長沙發上,按照腳本安排的順序輪流發言,而年紀最小的女孩,最後可能會因為情緒太過壓抑而哭泣……。雖然,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創造獨一無二的個體,但時常與兒童相處的兒科醫師,幼兒園老師,小學老師,或家中有不同性別手足的父母,肯定都依然會有深刻的感受,「陪伴男孩和女孩的方式,真的很不一樣!」

《養男育女調不同》是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和家庭醫生利奧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經典科普之作,自2005年初版至今,幫助全世界的父母,認識男孩與女孩的不同,包括大腦結構不同,感官能力不同,學習型態不同,情緒表達方式不同等等。隨著時代的演進,這次的全新增訂版也與時俱進,加入新的腦科學研究,以及現代青少年男女所遇到的性別議題等等。

理解養男育女調不同,可以讓父母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發揮最大的潛能,而非被僵化的體制所壓抑。薩克斯醫師在書中不斷的強調,面對任何年齡時期的孩子,家長或老師都要努力的去探究,他們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遭遇的困境,進而給予正確的幫助。比如說當男孩子闖了禍,你皺眉怒斥他「怎麼可能沒看見?怎麼可能沒聽見?怎麼可能沒聞到?」的時候,他們可能真的是被冤枉的。而當女孩對著父親說「你太大聲了,我討厭你」的時候,很有可能你的音量,已經讓她感到恐懼與害怕了。

我的妻子曾經跟我分享,在漫長的求學過程中,她一向勇於發問,下課時還會去找老師問問題,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對她印象深刻,「讓老師喜歡我」也是她努力學習的動機之一。反觀我的求學經驗中,幾乎沒有一個老師記得我,我也很少下課去找老師討論,學習的動機,就單純只是想要學習,或者被迫學習兩種情境,一點也不在乎老師對我的看法。我們夫妻分享學習經歷之後,再對照《養男育女調不同》書中的研究與論述,彼此相視一笑!原來,我們都是正常人,只是性別不同而已!

養男育女調不同 (全新增訂版)
Why Gender Matters 2E
作者:利奧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
譯者:洪蘭、丁凡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7-29
ISBN:9789573288060
定價:400元
特價:9折  360
其他版本:二手書 48 折, 190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