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的正義:如何靠恩典行出上帝的公義
cover
目錄

推薦序一:一堂永無止盡的公民教育課∕徐敏雄 i

推薦序二:心頭沉重,令人難言窒息的書∕夏忠堅 ix

前言:為什麼寫這本書? 001

第一章:什麼是行公義? 013

第二章:公義與舊約 029

第三章:耶穌怎樣教導公義? 049

第四章:公義與鄰舍 069

第五章:我們為什麼要行公義? 083

第六章:我們怎樣才能行公義? 111

第七章:在公共領域行公義 143

第八章:平安、美善與公義 163

附註 181

致謝 217

試閱內容

前言

為什麼會寫這本書?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路加福音四17~18

耶穌在拿撒勒一處會堂讀出這段經文,宣告祂傳道生涯的開始。祂視自己為「主的僕人」,就是以賽亞所預言,要為世界「帶來公義」的救主(賽四十二1∼7,譯註:和修本譯為「公理」)。大多數人知道:耶穌來到世上,帶下赦免和恩典。但是,較不為人熟知的聖經教導是:真實經歷耶穌基督的恩典,必然驅策人在這世上追求公義。

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聽到朋友提出兩個問題:「你這本書是為誰寫的?」,以及「你怎麼會對公義這個主題產生興趣?」回答這兩個問題,恰好可以說明本書的主旨。

本書為誰而寫?

我希望有四類讀者可以閱讀本書。時下許多年輕信徒,欣然回應神的呼召,起身關顧困苦窮乏的人。志願服務運動(volunteerism)是美國一整代大學生、畢業生旗幟鮮明的記號。《非營利時代》(NonProfit Times)雜誌報導,「青少年、青年人應徵志工人數屢創新高」。國家與社區服務協會(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董事會主席索羅蒙特(Alan Solomont)說,「這世代的年輕人⋯⋯對服務社會的興趣超越其他世代」。到了一九七○、八○年代,年輕人擔任志工的比例明顯下降,但「現在年輕人多半在學校裡享有結合社區服務的學習課程⋯⋯讓年輕人比以往更早踏上社區服務的路」。

我牧養的教會,年輕人為數眾多,很清楚看見他們對社會公義的關切。但我也看到,許多人對社會的關切,並未影響他們個人的生活:譬如怎麼用錢、怎麼從事自己的專業、怎麼選擇居住地點、怎麼在社區鄰里當中生活,或者選擇誰做朋友。此外,許多人對社會服務工作火熱一段時間,後來就漸漸不再熱衷。

他們從年輕人的文化中,除了吸收到一種對社會公義感性的共鳴,同時也吸收到一種消費主義的精神。畢業後,這種精神逐漸腐蝕掉他們捨己、延遲滿足的心。西方國家流行的年輕人文化,無法在我們身上產生全面生活方式的改變—若要為窮人和邊緣人士改變環境,那卻是必要的條件。雖然許多年輕人具有基督教信仰,也渴望幫助窮困的人,但這兩件事,在他們生活中並沒有實際深切的關聯。他們還沒徹底想清楚,如何把耶穌的福音應用在人生每個不同層面,徹底施行公義。本書將嘗試闡明從福音到施行公義的密切關聯。

公義與聖經

我希望另一種人也閱讀本書,他們對「行公義」這個主題心存疑慮。美國教會在二十世紀當中分裂成自由派主流人士和基要派教會兩個陣營,前者強調社會正義,後者強調個人救恩。社會福音運動(social gospel movement)其中一位創始人饒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 1861-1918)是一位德裔浸信會牧師。他於一八八○年代來到第一個牧區,位於紐約市邊緣地區的「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編按:位於紐約曼哈坦中城西區的街區,十九世紀以環境髒亂、治安不佳而惡名昭彰〕。在親眼目睹鄰里之間窮困潦倒、駭人聽聞的種種慘狀之後,他開始質疑傳統福音派的事工路線,就是盡心竭力拯救人的靈魂,但針對使人陷入貧窮的社會體制卻毫無作為。饒申布士轉而致力「靈魂和身體」雙重的服事,但與事工轉變連袂發生的是,神學立場的改變。他拒絕接受傳統有關聖經和贖罪方面的教義。他教導說,耶穌不需要滿足神對公義的要求,祂的死只是要示範無私的精神。

因為這個緣故,在許多正統基督徒的心目中,「行出公義」已經與「純正教義和靈性活力的喪失」難分難解。儘管如此,像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這麼堅定的加爾文擁護者—絕非所謂「自由派」—也為「公義」發聲。愛德華滋是十八世紀著名講道〈落在忿怒上帝手中的罪人〉(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的作者,在〈賙濟窮人的責任〉(The Duty of Charity to the Poor)這篇論文中,他總結道:「除了對窮人施贈的命令,我們還能在聖經裡何處找到更強烈的措辭、更迫切的態度?」

與饒申布士的理念不同在於,愛德華滋主張,要服事窮人,並不需要改變對聖經傳統救贖教義的信念。相反的,這樣的服事乃是直接源自於傳統福音派的教導。在他看來,投身幫助窮人與典型的聖經教義,兩者密不可分。像愛德華滋那樣將兩者緊密連結,今日相當罕見—但原本不應如此。我寫作本書,也是為了尚未領受愛德華滋這種洞見的讀者—當聖靈賜我們能力,得以明白基督為我們成就的大工,其結果必然產生一種傾倒出來的生命:心繫公義、憐憫窮人的積極作為。

我希望這本書吸引另一群讀者,就是那些所謂「拓展自己的宣教範圍」,將社會公義與佈道工作相提並論的年輕傳道人。其中很多人不僅撇下古老的事工形式,也將傳統福音派教義一併揚棄,包括耶穌代贖的救恩、惟靠信心稱義—在他們眼中,這些教義太側重「個人主義」了。這些人通常主張,教會要更深入地投身追求社會公義,那麼神學重點的轉變—甚或直接是神學教義的轉變—乃是必要的。本書的篇幅不容許我們深入探究這類有關代贖和稱義的爭辯;不過,本書主要的宗旨之一,就是要闡述:這類對教義下手的「重新架構」,不僅本身是一種錯誤,而且根本沒有必要。福音派教義,即便是以它最傳統的形式來說,只要對它有正確的了解,勢必將能帶領擁護者進入一種在世上廣行公義的生活。

還有第四類讀者應該會對本書感到興趣。最近興起一類對宗教大肆撻伐的書籍和部落格(網誌)—套用希鈞斯(Christopher Hitchens)的話說,「宗教毒害一切」。在他們看來,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教會,是促成我們這個地球上不公不義、暴力強奪之事的禍首。對這些人而言,「相信聖經背後的上帝,必然使人委身致力尋求公義」這樣的說法是荒謬的無稽之談。然而,我們在本書將會看見,整本聖經徹頭徹尾地都在倡議:要在世上建立公義。而且聖經並不只是空口呼籲人關切公義,它還提供人們能夠過公義的人生所需要的一切:除了動機的源頭,還賦予信徒指引守則、內在的喜樂與奮鬥的力量。

我指出四類讀者,乍看之下似乎各自不同,實則不然。四種人或多或少都錯解了聖經所宣講耶穌所帶來的福音—有的認為福音不必然使人熱心追求世上的公義,有的不認為福音具有使人行公義的能力。其實,在生活的各個層面致力追求公義,既非在福音的信息以外刻意地添加,也與聖經蘊含的精神毫無牴觸。

商品簡介

—真情推薦—

夏忠堅 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

徐敏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

陳劍雲 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牧師(社關事工科科主任)

黃順成 基督教宣道會恩樂堂堂主任

董家驊 石牌信友堂牧師

羅紹和 安得烈慈善協會執行長

行公義,好憐憫,本書作出最精闢又令人動容的解析!

自人類開始具有公民社會的雛形,關於「什麼是正義(公義)」、「正義的源頭從哪裡來」,就成了無數哲士辯論不休的話題。惟一能確認的是,若沒有正義之袍加身,英雄行徑頓形失色;沒有公理正義為前提,升斗小民的義憤填膺只是渲洩怒氣毫無意義。

長久以來,教會不太討論社會正義與福音之間的關聯,總認為那是所謂的社會福音,是自由派神學家、社運人士所關注的。教會不該浪費力氣關注社會正義相關的公共議題上;教會的任務就是領人歸主、搶救靈魂,而非投身社會改造。

提摩太.凱勒牧師卻提醒基督徒,不要以為行公義就只是懲凶罰惡,行義的舉動實際上會影響教義的純正和導致靈性的虧損。他指出施行公義的對象應是窮人和弱勢群體,這是聖經極為重要的教導,與正統教義和福音大使命不相矛盾,甚至可以並行不悖。他藉著對聖經經文的全面分析和生動實例,讓人感受到上帝對於窮人和弱勢群體深切的愛,同時讓人看到,今日信徒和教會在行公義這件事上,有著深深的虧欠。

更重要的是,凱勒牧師指出,慷慨的上帝,一向不吝揮霍祂的恩典,這是領受者得以行義背後其源源不絕的動力;正如信心必然帶來行為,蒙恩必然使人行義。本書讀來讓人心裡火熱,想要將信仰付諸實踐,以愛的實際行動去關心悲傷困苦的人群,並建設充滿公義與公平的社區。

作者簡介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

出生於美國賓州,早年在維吉尼亞州霍普威爾市牧會,一九八九年與妻子和三個兒子於曼哈頓創立救贖主長老教會,並在世界各地開拓建立許多所教會。著有《加拉太書點燃福音爆炸力》(Galatians For You)、《加拉太書查經材料》(Galatians: Gospel Matters)、《被釘十架的王》(Jesus The King)、《21世紀教會成長學》(Center Church)、《文化講道學》(Preaching)(以上為校園出版)、《山寨版的上帝》(Counterfeit Gods)、《揮霍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工作魅力》(Every Good Endeavor)、《婚姻解密》(The Meaning of Marriage)、《禱告解密》(Prayer)(以上為希望之聲出版)、《我為什麼相信?》(The Reason for God)(大田出版)等書。

凱勒牧師在北美基督教界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魯益師,擅長以錯綜又深入淺出的思辨,辯護基督教信仰,回應懷疑論者及知識分子的疑惑。他也透過救贖主城市宣教網,指導並栽培年輕的牧者和都市植堂者,推動以福音為中心的城市植堂運動,除在紐約市,也擴及世界其他城市;迄今已在全球五十幾個城市協助建立超過三百間教會。

名人導讀

中外讚譽

凱勒牧師讓我們看見,兼具慷慨和公義的心靈,能徹底改變人,不只是個人,最終也能改變整個社會,從《慷慨的正義》這本書能挖掘出許多的珍寶。

──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將基督教信仰付諸實踐的著作,《慷慨的正義》是這方面我讀過最好的一本。凱勒牧師根據聖經闡述公義,倘若所有基督徒都能如實回應,所產生的將不只是更多改進社會的方案、食宿的援助、貧困者的醫療照護,還會孕育出一個四境平安、和睦和諧,人類得以在其中興盛繁茂的世界。

──信網(Beliefnet.com)

談論「社會公義」的著作,這是我讀過最具聖經根據、論述最嚴謹縝密的一本。不論是對「公義」心存懷疑,或是振臂高呼,都能從《慷慨的正義》一書受益。

──狄昂(Kevin DeYoung)

福音聯盟(TheGospelCoalition.org)

一本偉大的著作,凱勒牧師撥雲見日,穿透沸沸揚揚的議論,發出源自聖經的呼聲,召喚教會挺身「施行公義」。

──今日美國播道會(EFCAToday.org)

我們所服務的「個案」,不是單單需要我們同情、幫助的「受助者」;他們可是與我們一樣擁有上帝形像與樣式的人,需要我們以公平正義對待他們。而作者要帶領我們面對的卻是「上帝的公義」:不是選擇性地給予資助、不是帶著優越感與批判;幫助「眾人」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這都是一道道極其清楚的命令。凱勒牧師的論述總能讓我激盪深思!

──夏忠堅

基督教救助協會 秘書長

一個社會可能缺乏正義之聲,但卻不能沒有源自家庭和朋友的關懷關係;因為關懷關係是正義的基礎,沒有關懷就不會有正義被實踐,因此,藉由互助合作學習打造美善的世界,本書引領讀者經歷每天都發生在教室之外,一堂永無止盡的公民教育課。

──徐敏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教授

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執行長

作者帶我們回到初代教會「執事」設立的初衷,目的就是服事窮人與弱勢族群,展現極其「慷慨與無私」的愛心。今日教會在思考公共神學,強調社會正義之際,我們更需要回到上帝的慷慨無私,重新認識真正的公義,驅使教會在充斥不公義的社會中,展現出這世界所渴望的公義。

──董家驊

石牌信友堂牧師

二○一九年是香港全體市民不能遺忘的日子;一石激起千重浪,把過往隱藏的事情揭示開來,也把過往的幻想戳破。無數的黑夜,淚水與血汗交織在一起,到底還有將來嗎?凱勒牧師從基督信仰出發,並立足信仰群體,教導信徒身體力行踐行所信。重要的是,他指出信徒不僅在世上追求公義,更需要成為一個「義的群體」。對信徒來說,這是再重要不過的事情。因為我們很可能在追逐公義時,淪為不義的教會,成為罪惡的合夥人。與此同時,作者提醒我們,公義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在特殊及具體社群中活現出上主的平安,在此背景下,如何「深耕細作」便是教會與社區民眾分享同一命運,轉化既成之事,展現天命的過程。

──黃順成

基督教宣道會恩樂堂堂主任

慷慨的正義:如何靠恩典行出上帝的公義
Generous Justice: How God’s Grace Makes Us Just
作者: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
譯者:何明珠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7-01
ISBN:9789861986845
定價:320元
特價:79折  252
特價期間:2024-02-15 ~ 202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