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pers:2019圖像小說報
cover
目錄

01變成大人後,我們一樣看漫畫

_ 什麼是「圖像小說」?

/ 陳怡靜

02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跟漫畫一起變老

_ 漫畫家群像

03無聊的話,就來場漫畫雜誌的華麗冒險吧!

_ 波音漫畫誌 ✕ 熱帶季風 ✕ CCC創作集

/ 陳怡靜

04打開圖像小說的書櫃,漫畫編輯來說書

_ 大辣 ✕ 積木 ✕ 臉譜 ✕ 大塊

/ 陳怡靜

05 Made in Hong Kong

_ 香港土製漫畫

/ 李安

06紙本之外,分格之間

_ 打造香港漫畫新品牌

/ 紙本分格

07從「小人書」到「大人書」

_ 圖像小說在中國

/ 王寧

08 我們都是看漫畫長大的一代,再用漫畫把文化傳承下去

_ 當羅浮宮遇見漫畫

/ 江家華

09 2019圖像小說祭活動一覽

_ 市集 ✕ 沙龍 ✕ Live Show ✕ 展覽 ✕ 派對

〔限定收錄〕漫畫狂接龍

_ 小莊、陳沛珛、曾耀慶、Elainee、NIN、搖滾貓、好帆、麥少峯、柳廣成、老葛、王爍、陳繭、高妍、Lefty、阮光民、歐陽應霽、麥人杰

試閱內容

變成大人後,我們一樣看漫畫

採訪撰文/陳怡靜

在臺灣,文學有很多文類,有小說、新詩、傳記......。但在臺灣,漫畫的類型相對限縮,讀者習慣的漫畫多是日本漫畫風格,也是俗稱的 manga。近十年來,漫畫這塊領地開始長出不同的花,除了讀者熟悉的日漫、精緻的歐漫,我們也開始聽見「圖像小說」,出版社推出圖像小說、漫畫界談圖像小說、書店出現圖像小說區......,究竟什麼是「圖像小說」?

大辣出版總編輯黃健和指出,「圖像小說」一詞來自「Graphic Novel」。這個潮流發展於 80、90 年代,全世界的漫畫創作 者或許都在這時間裡,感受到漫畫內容的限制,及形式的拘束。於是,他們或是在內容上,走向家族敍事及個人成長記憶;或是在形式上尋找圖像與文字的對話,及個人風格的特殊性,因此逐漸出現不同於傳統漫畫的作品。這類作品承襲日漫 manga、美漫 comic、歐漫 bande dessinée 的閱讀特性,題材與敘事上卻更具有深度,可以說是有著連環圖畫概念的藝術作品。而當這個漫畫新文類建立起一批以成人為主的讀者群,遂衍生出「給大人看的漫畫」的概念。

旅法漫畫家林莉菁曾在 OKAPI 網站提問時,如此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圖像小說,「主流漫畫類型讀者不一定會喜歡圖像小說的題材、構圖、畫風或敘事節奏,但一般文學讀者可能 會被圖像小說吸引,即使構成的元素不只是文字,也有可能純粹是圖像。我私心認為,圖像小說不只是小

說式的敘述,也可以是散文或詩歌般的書寫,像文學書寫有無限可能。」

回溯「圖像小說」問世脈絡,黃健和認為,與 1978 年出版的美國漫畫《與神的契約》(A Contract with God)有極大關連。該漫畫作者是美國動漫教父威爾・艾斯納(Will Eisner,1917-2005),艾斯納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 40 年代推出的英雄漫畫《閃靈俠》(The Spirit)。但 1978 年,艾斯納創作出《與神的契約》,描述猶太人遭神背棄的故事,他也首度提出「圖像小說」概念,認為漫畫應該被視為是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

相對於英雄漫畫,艾斯納的《與神的契約》回到個人創作上,作品不再是與主流讀者對話,而是回 到個人想敘述的事情,故事會連結到個人情感與記憶,形式上也在圖像與文字間擺盪,尋找一個平 衡,更像是給大人看的漫畫。黃健和如此定義:「總歸一句,就是,創作者有更多話想說。」在當時, 艾斯納提出的想法非常前衛,後來也逐漸影響全世界創作者。

黃健和以臺灣漫畫家為例,麥人杰的《麥先生的麻煩》、小莊的《廣告人手記》、敖幼祥的《一隻 叫做扁食的貓》......等等,漫畫內容都從生活出發,麥人杰以生活中的各種麻煩事出發,小莊則紀 錄自己的廣告導演生涯,都有類似的發展。「他們或許不知道自己正在做圖像小說,只是覺得有話 想說、有話要講,那些不是純粹的圖像,還有一些不是圖像的東西在裡頭。回頭看,在 90 年代左右, 全世界好像都在發生這件事。」

事實上,不管在國際或是臺灣,漫畫過去多被認為是 小孩子的讀物。圖像小說這個名詞,多多少少也讓讀 者認為,在故事性之餘,或許更具有文學性,探討的 主題也更深。漫畫家 Art Spiegelman 創作的《鼠族》 (Maus)系列曾獲普立茲文學獎,也被認為是奠定圖 像小說在美國文學界的地位。或許這麼說吧,圖像小 說跳脫我們對漫畫的刻板印象,讓內容與表現方式出 現更多可能性。

黃健和舉例,「我們青少年時期,日本的王道漫畫帶 給我們很大的滿足,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善惡兩 元的世界真的太好了。但等到我們長大進入社會,過 去閱讀的漫畫已經無法滿足自己。」也因此,大辣創 社初期,就開始引進歐洲漫畫,「我們希望創造更多 閱讀可能性,尤其是面對成人讀者的可能性,也鼓勵 臺灣創作者有機會做多元創作。」

從市場觀察,臺灣書市出現愈來愈多高質感、題材畫 風特殊的漫畫,這些漫畫不再出自傳統漫畫出版社, 更多是出現在文學、生活、推理類型出版社,書籍類 型上則多以圖像小說或視覺文學自居。以過去多出版 推理小說的臉譜為例,臉譜曾推出高野文子的《巴士四點見》,高野文子畫風雖然仍屬日式漫畫,但分鏡 充滿電影感,敘事風格富有文學性,畫格與文字自成節奏,兩者都需要被閱讀。

這十年來,臺灣原創蓬勃發展,讀者也能發現,創作者表現形式愈來愈多元,漫畫敘事也開始不再傳統。包括小莊的《80 年代事件簿》、林莉菁的《我的青春, 我的FORMOSA》、61Chi 的《城市裡,有時候》...... 等,既保留圖像連環故事的特性,又具有文學性的敘 事方式,對話不再只出自漫畫裡的角色,許多時候是出自作者的第一人稱視角。

臺灣漫畫十年間的質變,與臺灣創作者參與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展覽,顯然有時間線的重疊。 長期擔任安古蘭臺灣館策展人的黃健和分析,「這 8、9 年下來,臺灣團有超過 50 人次的創作 者去參與過安古蘭漫畫節,那是個全新的世界,創作者眼界打開了,每個人會找到自己的敘事 方式。」許多年輕創作者在國際場合受到震撼,開始思考創作的可能性,包括要說的故事以及 敘事的方式。

其實說穿了,不管是圖像小說、視覺文學、comic、manga、bande dessinée(BD)等等不同的稱謂, 他們都還是漫畫,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或敘事方式。只是過去在臺灣,「漫畫」是一個被框架的用詞,好像看漫畫的都是小孩子、青少年,而所謂的漫畫也好似只剩日式王道漫畫或是臺式大 嬸婆,長期被框架的名詞,讓「漫畫」兩個字擺脫不了傳統的刻板印象。 或許如大塊文化副總編輯林怡君的形容:「我不覺得說,叫圖像小說或是其他分類,就會變成題材很難,或處理很多難的東西。漫畫娛樂的本質沒有不好,只是比起文字,還可以用圖像去 闡述表達這些東西。以我們現在選的日漫,好比松本大洋的作品等,不管在故事或畫面美術上,都相當精采,會讓人忍不住一看再看。那種閱讀後的餘韻,會帶來很大的滿足。」

那麼,你準備好來認識臺灣有哪些圖像小說了嗎?或者是,你準備好閱讀更多大人也想看的漫畫了嗎?

商品簡介

什麼是「G-Papers」?它的名字來自於「圖像小說 Graphic Novel」一詞,是大辣出版舉辦「2019 圖像小說祭 Graphic Novel Festival」而推出的刊物。

圖像小說在歐美已經行之有年,不但自成獨立的閱讀類別,更受到文學界的肯定重視。這幾年,臺灣許多出版社、漫畫創作者、圖像愛好者,也積極推廣「圖像小說」的概念。不過,有感於群眾仍對這樣的概念相對陌生,大辣出版決定串連起臺灣相關單位與創作者,主動創造接觸大眾的機會,舉辦第一屆「圖像小說祭」,並推出第一期「圖像小說報 G-Papers」,藉由熱鬧有趣、多樣跨域的主題,開啟民眾新穎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文字作者】

陳怡靜:寫字的人,看漫畫的人。新聞工作資歷17年,曾任職鏡週刊人物組、TVBS、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媒體。主跑漫畫、教育等採訪路線,關注台灣漫畫領域與新銳創作者,曾二度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目前為自由工作者,持續採訪與撰寫報導。

紙本分格:香港漫畫相關團體,致力於分享漫畫資訊、推廣實體漫畫與紙本設計。除了活躍於網路平台之外,也會舉辦漫畫分享會與展覽。2018年開始涉足出版,策劃「紙本分格漫畫計劃」,初回與香港創作人麥少峯合作,於2019年初出版《灰飛不滅》漫畫合集。

李安:香港三聯書店副總編輯。香港三聯書店自2006年起發展「土製漫畫」系列,是引介香港獨立漫畫至商業出版最重要的推手。

王寧:北京天視全景總經理,積極引介歐洲圖像小說至中國,並推廣國內漫畫家至國外參展、出版,也參與中國圖像小說節之策畫。

【漫畫作者】

小莊、 陳沛珛、曾耀慶、Elainee、NIN、 搖滾貓、好帆、麥少峯(香港)、柳廣成(香港)、歐陽應霽(香港)、老葛(北京)、王爍(北京)、陳繭、高妍、Lefty(檳城)、麥人杰…等。

G-Papers:2019圖像小說報
作者:陳怡靜、李安、紙本分格、王寧、江家華、小莊、陳沛珛、曾耀慶、Elainee、NIN、搖滾貓、好帆、麥少峯、柳廣成、老葛、王爍、陳繭、高妍、Lefty、阮光民、歐陽應霽、麥人杰
出版社:大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9-30
ISBN:9789866634956
定價:250元
特價: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