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佛心自在: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對話
cover
目錄

探索生命書系總序 

各方推薦

序言

關於探究

關於《金剛經》

關於本書的《金剛經》版本

1 宇宙開的玩笑

2 對一粒沙鞠躬

3 光明時刻

4 施即是受

覺醒功課實作:大衛不向我打招呼

5 日常諸佛

6 心是一切,心是善的

7 平凡中自在

8 究竟的慷慨大度

9 愛的自動回歸

10 活在探究中

11 批評的禮物

12 教一隻貓學狗叫

覺醒功課實作:母親攻擊我

13 超越名稱的世界

14 沒有任何東西屬於我們

15 回家

16 每件事都是為你發生,而不是發生在你身上

17 不分裂的生命

18 自由就是不相信你的想法

覺醒功課實作:蘇菲亞不聽話

19 不可思議的財富

20 完美的身體

21 沒有什麼可以失去

22 撿垃圾

23 感謝沒有原因

24 一切痛苦的根源

覺醒功課實作:丹尼爾沒有信守承諾

25 平等智慧

26 屋子裡的佛

27 想法之間的空隙

28 「去刷牙!」

29 成為透明的

30 完全和善的世界

覺醒功課實作:葛蘭又喝酒了

31 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質

32 愛上這個夢

附錄:如何進行覺醒功課

試閱內容

10活在探究中

佛說:「告訴我,須菩提,亙古之前我隨著燃燈佛修學的時候,我是否達成了任何真理?」

須菩提說:「世尊,您隨著燃燈佛修學時,並未達成任何東西。」

「我再問你,佛是否創造出一個美好的世界?」

「沒有,世尊,他沒有。原因如下:一個美好世界並不是美好的,它只是被稱為『美好的』。」

「確實,須菩提。以下是核心要義:所有的菩薩都應該培養一個純淨、清明的心,不依賴視覺、聲音、觸覺、味道、氣味,或心中生起的任何念頭。菩薩應當培養一個不住於任何地方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金剛經》最深奧的一個章節。它道出了最核心的要義,而且是以無懈可擊的清楚語言表達出來。史蒂芬曾告訴我惠能大師的故事,他就是聽見這個章節的最後一句話,頓時整個心豁然開朗,立刻悟出個中真諦。我並不訝異,如果你在尋找一句最清楚明白、簡單明瞭的建言來描述如何保持寧靜,這句話很貼切:「培養一個不住於任何地方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談到在一個過去世師從一位古佛修學的事。在那遙遠過去的當下,佛陀說,他獲得開悟時,他其實並未獲得任何東西。他在描述自己這一世的時候,也可能會指出同樣的事:「當我坐在菩提樹下,獲得開悟,我並未獲得任何東西。」我不知道這部經典的作者是否真的相信過去世。我認為他甚至不相信過去的「時刻」。他可能是使用過去世的語言在說明無論是三十一年前、十億年前,或是一個片刻前,都同樣地不真實,因為過去只是現在的一個念頭(現在也是)。

佛陀在此想要表達的重點是:即使是一個全心全意修行、致力於開悟的人,一個專心一致、在千百萬個過去世都將自己奉獻於覺知的人,也不曾獲得任何東西。沒有什麼要獲得的東西不是你已經擁有的;沒有什麼東西是全宇宙獲得最高開悟的人擁有,而你自己「現在」沒有的。這太震撼了,不是嗎?!

亙古年前的智慧並未改變,因為佛陀活在探究之中,沒有什麼能沾染他,沒有能讓他執著的念頭。他永遠都在自我測試、自我覺醒。人們說,有些西藏喇嘛記得自己過去投生轉世的經驗,但是,那樣的故事對終結人類的痛苦有何助益呢?那不就是另一個身分認同嗎?──事實上,是一長串的身分認同。知道很久很久以前,我曾是埃及豔后,或是瑪麗.安東尼皇后,或是加爾各答貧民窟裡的一名乞丐,對我有何助益?那些只是餵養小我的食物。你可以回溯到昨天的故事,可以回溯到出生之前是誰的故事,無論你從哪裡探究都無所謂,那些都是故事,沒有任何一個故事會比其他故事更深刻、更有意義。假設你是一名靈媒,出現了一些心像,在一個你從未去過的國家,有一只盒子埋在一棵樹下。有人找到了那棵樹,在樹下開挖,哇!看哪!盒子真的在那裡!現在,你可能一炮而紅,可以上「今夜脫口秀」高談闊論。但是那能證明什麼呢?這一切結束之後,當你在車子擋風玻璃上看到一張罰單,是否依然會覺得氣惱?

讓我們停留在此時此地,好好探究心是如何運作的吧!你所見的世界只是反映出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你的世界是醜陋、不公平的,那是因為你尚未去質疑那些讓它顯得如此的念頭。隨著你的心變得越來越清明、仁慈,你的世界也會越來越清明、越來越仁慈。隨著你的心變得美麗,你的世界也會變得美麗。這並非你有意識地創造出一個美麗的世界,而是你所見的一切無法不美麗,因為你只是在看著鏡中的自己。你已經學會如何質疑你的評斷,而且不會執著於「美麗」或「醜陋」這種分門別類,因為你不會拿一件事和另一件事相比。你的心已經不再對自己玩這種把戲。

在你質疑自認為知道的每一件事之前,永遠無法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沒有什麼比這更美的事了,它即是美本身,超越任何形容。有時候,我經過一面鏡子時會剛好看見「我的」臉在裡面,一個念頭會生起:「這女人好美啊!」接著我領悟到那是我──也就是人們所稱呼的「我」,我只是微微一笑。但是,每個人都是如此,在我看來,我遇見的人裡面沒有不美的。無論他們的臉孔或身材是否符合人們所謂的有魅力,都無關緊要。史蒂芬有時會指出他認為特別美麗的女人或特別英俊的男人,但是我對那沒有任何參照基準。有時我會陪伴一個遊民坐在人行道旁,而她可能是名肥胖、骯髒、對著自己喃喃自語的女人;但是對我來說,她和小孩子一樣美麗。如果她允許的話,我也會輕撫她的頭,抱抱她。

在我的體驗裡,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有它的美。以下就是我何以知道一切都是美麗的:如果我將事物視為不夠美麗,我的內在會感覺不對勁。是真相讓我們自由。當我質疑什麼事物不夠美麗這種想法,整個世界會變得像藍天那樣美。我會明白,沒有什麼是無法接受的。有些人剛開始很難接受這個概念,因為要了解這件事,我們必須先失去整個世界。我們很害怕失去那個由對立面構成的世界,因為我們依賴它維持自己身為合理受苦者的寶貴身分認同。有些人寧願要「對」,也不要自由。

佛陀說,任何想要免於受苦的人都應該培養一個純淨、清明的心,不依賴視覺、聲音、觸覺、味道、氣味或心中生起的念頭。這完全正確。就我的經驗而言,這說得再清楚不過了。任何你所看見、聽見、觸碰、品嚐、嗅聞、感覺到或思考的,都不是它。

心,先於任何它所感知到的。它純淨、清明,完全對一切敞開:對表面上醜陋的和表面上美麗的一樣敞開,對拒絕和接受一樣敞開,對災難和成功一樣敞開。它知道它永遠是安全的,它對生命的體驗是不間斷地流動,它不會在任何地方著陸,因為它不需要;再者,它認為在一個地方著陸是種限制。它注意到它所想的每一個念頭,但是不會相信任何一個。它了解永遠不會有任何堅實的立足之處。從這份了悟流露而出的是自由。當探究在你內在是活生生的,你所想的每一個念頭都會以問號做為結束,而不是句號。那就是受苦的結束。

Q. 我們如何培養一個「不住於任何地方的心」(無所住的心)?

心在能夠住於任何地方(有所住)之前,必須先存在。了解到心不存在,就是了解到它無處可住留。對我而言,停留在質疑內就夠了。

Q. 你的心會住於任何地方嗎?

如果它可以的話,它就會。

Q. 為什麼人們會認為開悟就意味著獲得什麼?

我不知道,其實那意味著失去一切。

Q. 培養一個純淨、清明的心,不依賴視覺、聲音、觸覺、味道、氣味或心中生起的念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視覺、聲音等都來自於心。心創造出它們,但不表示它們就是真的。如果你能了解它們都是夢想出來的,你就會了解作夢者也是夢想出來的。

「當探究在你內在是活生生的,你所想的每一個念頭都會以問號做為結束,而不是句號,那也是受苦的結束。」

16每件事都是為你發生,而不是發生在你身上

佛說:「再者,須菩提,若有善良的男子或女人聽聞了這部經典,真正領悟它的教導,並能體現它、活出它,那麼世上沒有任何事能擾亂他。敵人可能詆毀他,朋友可能投以冷眼、棄他而去,但是在這種種境遇下,他們的心都能保持不受干擾,因為他們已不再抱持『自』與『他』的概念,無法將任何事視為針對他們個人。因此,他們的心是自由的。

「無量億萬年前,在燃燈佛時代之前,我全心全意侍奉八千四百萬億無量諸佛,但是,在往後數千年,如果有人聽聞了這部經典,真正領悟它的教導,並且能體現它、活出它,那麼此人的功德和我供養侍奉無量諸佛的福德比起來,要多上千百萬億倍。事實上,沒有數字能表達他的福德有多麼大。

「如果要我精確形容往後數千年聽聞了這部經典,真正領悟它的教誨並能體現它、活出它的善良男子與女子們,所獲福德有多大,沒有人會相信我。你應該明白,這部經典的價值如此不可思議,它的回報也如此不可思議。」

現實會完美開展,不管發生什麼都是好的。我看見各種人事物,當它們來到我面前,或親或疏,我都會不加辯駁地隨順而行,因為我心中沒有任何告訴自己不該如此的可信故事,一切總是完美的。一個「決定」能帶給我的遠不及此,總是遠不及此。因此,「它」會作出自己的決定,我只要隨順它。令我喜愛的是,它總是仁慈的。如果我必須要給這種經驗一個名稱,我會稱它為感激之情──有生命的、會呼吸的感激之情。我是一個接受者,我無法做任何事去阻止恩典的湧入。

這很私人,同時也非關私人。它之所以是私人的,是因為整個世界都是我,一個我之所是與愛的鏡中影像。沒有它,我就是沒有身體的。不是我需要觀看,而是觀看是件如此愉快的事。相反地,它非關私人,因為我看到的一切都不過是鏡中影像。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聲音、每一口氣息、每一個分子、每一個原子,都只是鏡中影像。因此,我不動,我是被動的;我不做,我是被做的;我不呼吸,我是被呼吸的;我不思考,我是被思考的。我不存在。這其中沒有任何真實成分。

當你體悟到沒有一樣東西能被叫做「自我」或「他者」,你便領悟到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只是鏡中的反映。人們喜愛的或不喜愛的不是你,是他們對於你的「故事」。他們不是在攻擊你或疏遠你,他們攻擊、疏遠的是他們所相信是你的那個人。那與你何干呢?你是他們的投射,如同他們是你的投射。了解這一點,就能讓自己不輕易受到讚美或指責等毀譽的影響。

我喜歡聽到人們指責我。我從他們的批評學到我能怎麼做,但我絕不會將它視為衝著我來的。我也喜歡聽到他們讚美我,儘管我知道他們只是在讚美一個他們相信是我的人。然而,讚美和我們的真實本性比較相像,指責會傷害到指責的人,因此如果有人讚美我,我會為他們感到開心。他們說:「喔,凱蒂,你改變了我的生命。我好感激。」我聽在耳裡變成一種「反轉」:是「她」改變了她的生命,或是「他」改變了他的生命。他們將功勞歸於我,但其實這全是他們自己的功勞。認為這一切與我有關是一種混淆。他們感激的對象是他們認為是我的我,但是到最後,當他們在探究之路上變得越來越成熟,那個對象會指回他們自己。最終,它會指向無處,它會變成一種純粹的感激,沒有指向任何對象。

如果有人反對你,那只是因為在他對世界的期待上,你不符合他的信念。只有一個膨脹的小我會說你和這件事有關。假設你的手沒有理由地動了一下,而他覺得這令人無法接受──這不是很明顯了嗎?這全是他自己的一齣戲。如果他批評你,而你將它視為衝著你來的,那麼你自己就成了那個傷害你的人。你強加在對方批評上的故事,就是痛苦的開端。你在和現實爭辯,而你輸了。

我的愛是我的事;你的愛是你的事。你述說一個關於我是這個或是那個的故事,而你愛上了你的故事。這與我何干?我在這裡成為你的投射對象,對此我沒有選擇。我正是你的故事,不多也不少。你從未真的與我相識,沒有人真的與誰相識。

如果你發現內在工作令人感到興奮,你會期待最糟的事情發生,因為你找不到任何一個無法從內在解決的問題。這對終結痛苦來說是個完美的設計。而你為何會認為自己的生命有問題,也將變成一個謎。你開始明白,沒有所謂的錯誤,你得到的任何東西都是你需要的。這是發現了天堂。一切你所需要的,甚至超出你需要的,永遠會提供給你,而且綽綽有餘。

即使是最細微的煩惱,也是一種受苦形式,那感覺不自然。帶著理解來面對他人,感覺比較像真正的你。所以,當一個懊惱或憤怒的念頭出現時,你可以帶著理解並透過探究來面對這個念頭嗎?假如你學會帶著理解來面對你的念頭,你也可以帶著理解來面對「我們」。有人針對你說了些什麼,這些話有哪些不是你已經想過的?沒有什麼惱人的念頭是新的──它們全是回收再利用的。我們遇上的其實不是什麼人,而是什麼想法。外在就是投射出來的內在。無論是你的思維或我的思維,都是如此,只有愛有力量去療癒。

無論人們說什麼或做什麼,如果你知道他們只是你自心的投射,又怎麼會對他們感到不悅呢?你的心若能了解這件事,它就無法將自己投射成為什麼。即使是心,也只是它自己的理論。沒有人在煩惱,只有心在它自己的表象世界裡玩遊戲。佛心永遠不會受困在不存在的過去或未來之中,因此除了源自於了解的喜悅,它不可能體驗到其他東西。

事實是,你從來不曾真的對其他人作出反應,你在一片空無上投射意義,然後對著自己所投射的意義作出反應。寂寞來自一個誠實之處──你就是那裡唯一的一個人。沒有人類存在,你就是它。當你質疑自己的念頭,你會逐漸領悟到這一點。這就是世界的結束,一開始就不曾存在的世界的歡喜結束。

Q. 你曾說:「測試自我覺醒的試金石就是持續的感謝狀態。」在你的覺醒經驗之前,你是否曾體驗到感謝?

一九八六年二月底的一天,就在我入住康復之家前,我處於一種心理極度痛苦的狀態,痛苦到我自己都不相信能再撐過下一口呼吸,情況嚴重到瀕臨爆發的邊緣。我開始莫名其妙地尖叫,而且停不下來。我不停尖叫、在床上拚命拍打扭動。保羅和我的大兒子鮑伯進來壓住我,防止我傷害自己。痛苦越來越強烈,已經超越我自認能夠忍受的程度,沒有出口,也沒有結束。我覺得那已經超越任何人能忍受的地步。

他們壓住我,我非常害怕,他們也是,簡直是驚慌失措,其中一人開始打電話,希望找到一位醫生和我在電話上談談。他不斷打去不同醫院、打給不同醫生。「我們該怎麼辦?你能和她談談嗎?」他們真的求助無門了。終於,有一個地方,有一州,有座城市裡,他們找到一個願意和我說話的人,一個精神病院的心理師。

他們將電話湊到我耳邊,而我從他的聲音裡體驗到了愛。我感覺得出來他真心愛我,而且想傾聽我說話。我的尖叫聲變得安靜一些,也能聽到他說的話了。我不記得他說些什麼,大概是類似:「我聽見了,我了解。你一定覺得很難受。」但是不管他說什麼,對我都說得通。重要的是他散發出仁慈的那個地方。我知道他不可能從我這裡得到什麼,他根本不認識我,我們之間沒有任何附加的責任義務,所以我信任他說的話。他說我需要幫助,然後我的痛苦便轉移了一些。

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體驗到愛。我無法從我的父母,或我的第一任、第二任丈夫,或我的孩子那裡得到這種愛,而我從這個最純粹的仁慈之舉得到了它。今天,我也給予他人那個人給予我的。每一次我這麼做,我都再次接收到當初最原始的那份禮物。

我說這個故事時,眼淚經常會不由自主滑落臉頰。這是再從頭體驗一次那份感謝。如果有人承受著我過去經歷過的那種強烈痛苦,我知道走出它是一件多麼簡單的事。我也知道,你就是我仍遺留的那部分。因此當你說「幫幫我」,我就會去做那個仁慈的人對我做的事。他讓我看見真正的我是誰──真正的我們每一個人是誰。

Q. 「人們喜歡或不喜歡的不是你,而是他們對你的故事。」這個洞見難道不會變成一個不去反省自己的藉口嗎?有人可能會想:「喔,她說我自私。」「嗯,那不是我,那只是她自己對於我的故事。所以我不需要反省,也不需要做任何事。」

任何事都能成為昏睡的藉口。如果人們相信一個洞見是因為他們在書裡讀過,或是因為它聽起來正確,或基於一個他們自己都未真正了解的原因,那麼它就不是洞見,只是另一種防衛。你出現防衛態度的時候,自己是知道的,一種缺乏連結的感受會讓它更加明顯。如果有人說他不喜歡我,我誠心想知道原因,因為我理解,就某方面來說,他看我可能比我看自己更清楚;換句話說,他對於我的故事,也可能比我對自己的故事認知得更正確。他的態度或許可以讓我成長。我會知道他為何不喜歡那個我相信我所是的凱蒂,這得以讓我和他維持親密的狀態。如果我不建立連結並心存感謝,我才是那個走偏的人。

Q. 你說,體悟到我們只是人們的投射,能讓自己不那麼輕易被讚美或指責等毀譽所影響。但是被讚美所影響難道不是人性嗎?我們為什麼不能單純地享受它?

我確實享受讚美,如同我享受指責。指責給予我一些東西思考。可不可能,他們是對的?我會測試他們對我說的話,當作一份持續的警惕。

至於讚美,我讚美一件事的時候,是在表達尊敬,感謝我所讚美的事物在表面的他人身上是如此突出。那是一種相互連結的經驗,我也很喜愛與我讚美的對象分享我的感謝。因此,每當有人讚美我,我感謝他的心態,也喜愛他在一己所見的我身上看見值得讚美的特質。但是,即使這份讚美符合我自己觀照到的自己,我也無法將它視為針對我個人的。

「如果你發現內在工作令人感到興奮,你會期待最糟的事情發生,因為你找不到任何一個無法從內在解決的問題。」

商品簡介

生命中的一切難題、一切苦難,都來自於你的心。

當我們不再向外追尋索求,而是向內探究,

真相會解放我們,讓我們從一切執著中解脫。

享譽國際的心靈大師拜倫.凱蒂,自一九八六年覺醒於真相以來,幫助上百萬人與他們的人生難題和解。許多人稱凱蒂是一位真正的開悟者,擁有一顆「佛心」,無論發生什麼都能看見生命的喜悅。但是凱蒂教導我們,她所做的,只是對每一個想法做「覺醒功課」(The Work)。

「透過『覺醒功課』,我們便能在平靜中看見心的本質;一旦了解心的本質,痛苦便無法存在。」凱蒂說,「悲傷、憤怒、怨恨,都是相信我們那些惱人念頭產生的後果。質疑這些想法,它們就會失去控制我們的力量。」。

「覺醒功課」是凱蒂帶給我們最深刻的禮物,它以單純的四句提問及反轉所組成,只要一張紙、一枝筆和一顆開放的心,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讓自己的心探查到真相;而心的開悟,正是佛陀在《金剛經》中一再訴說的東西。

繼《道德經》之後,凱蒂與知名翻譯家史蒂芬.米切爾拾起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並藉由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深入談論生命最終極的課題──生與死、得與失、自我與他人、身分認同,以及心的真相。

我們可以從對談間發現,凱蒂的世界不受世俗的定義所束縛,她的生活裡沒有定義,每一刻都充滿寧靜與喜樂,自在地活出她那無所住之心,並持續將這份清明傳遞給所有人。

如何擁有一顆佛之心?如何才能不執著、不迷惘?

「任何從心中生起的念頭,心都應該與它保持獨立。如果心依賴任何事物,它便無可靠的安居之處了。」

「當你靜坐冥思,看見真正存在的事物,排除每一件記憶中或期望的事物時,佛心將昭然若揭,你也將清醒過來,一如尚未出生的時候。」

讓覺醒功課成為每天早餐的主菜,它會為你帶來完美的一天

「覺醒功課能提供你一個深入智慧的入口,一個挖掘答案的方式,讓你能覺醒而認識自己的真實本性,直到你領悟一切痛苦的原因與終結痛苦的方法。。」

「覺醒功課能讓你接觸到本已存在於你內在的智慧,提供你一個機會去親自了悟真相。真相不來也不去,它總是在此,永遠能為開放的心所得。」

作者簡介

拜倫‧凱蒂(Byron Katie)

心靈工具「覺醒功課」創始人。四十三歲時「覺醒於真相」,並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旅行世界各地,在各種場合向廣大群眾傳授「覺醒功課」,包括免費的公開活動、監獄、醫院、教會、企業、受虐婦女輔導機構、大學、中小學、週末密集課程、「覺醒功課九日學校」,以及她的「二十八天反轉之家」(28-day Turnaround House)。

她是《一念之轉》(Loving What Is)、《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I Need Your Love──Is That True?)、《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轉念,佛心自在》四本暢銷書作者。最新著作《沒人喜歡我,這是真的嗎?》(Tiger-Tiger, Is It True?)即將由一中心出版。官網請見:https://thework.com/

史蒂芬‧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

詩人、翻譯家、學者與文選編者,也是拜倫‧凱蒂的夫婿及凱蒂部分作品的共同作者。編譯作品包括暢銷書《道德經》、《吉爾伽美什史詩》、《伊里亞德》、《奧德賽》、《里爾克詩選》與《道之第二部》(The Second Book of the Tao)。

譯者簡介

蔡孟璇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出版社編輯多年,並曾獲兩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譯有《能量醫療》、《心靈能量》、《奧修心的十四堂課》、《空性之舞》、《釋放更自在的自己》、《真正的靜心》、《告別娑婆3》、《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覺醒父母》,以及一中心出版的《天使帶我回家》等二十餘部作品。

作者自序

文/史蒂芬‧米切爾

這是一本關於慷慨大度(generosity)的書。我們要怎樣才能不只是偶爾慷慨大度,而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擁有慷慨大度的心境?這聽起來似乎是遙不可及的理想,但若不是呢?本書會告訴你具體做法。我們唯一需要的就是一顆開放的心,一顆願意去質疑心中生起任何惱人想法的心。當我們了解一切煩惱思緒背後那個真正的自己,就會發現一種持續且不費力的慷慨大度,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拜倫.凱蒂.米切爾(大家都叫她凱蒂)的話語發自深刻的了悟。她稱為「覺醒功課」(The Work)的自我探究方法,是一種增進版的正念。我們在做覺醒功課時,不只要對自己的惱人想法保持警覺(惱人想法即是造成世上所有憤怒、悲傷與挫折的東西),還要質疑它們,透過質疑的過程讓那些想法失去控制我們的力量。

凱蒂說,「偉大的靈性文獻描述了『是什麼』──自由的含義是什麼,而覺醒功課談的是『怎麼做』。它精確告訴你如何辨識、質疑任何阻礙你獲得那種自由的想法。它給予你進入覺醒之心的一道直接入口。」這本書能讓你透過一位覺醒於真相者的眼睛來看世界,讓你看見光明的時刻,看見沒有分裂、心靈洋溢著愛的恩寵狀態。

◇◇◆◇◇◆◇◇◆◇◇◆◇◇◆◇◇◆◇◇

對於尚未聽說過拜倫.凱蒂的讀者,以下是她的背景說明。凱蒂原本過著一個平凡的美式生活,擁有兩段婚姻、三個孩子和一份成功的事業,卻像墜落漩渦似的陷入一段長達十年的憂鬱期,一個懼怕陌生環境、自我憎恨,而且有自殺傾向的絕望境地。她酗酒,她先生還買了幾大桶的冰淇淋和可待因藥丸給她當糖果吃,結果她的體重飆升至九十公斤。睡覺時,她會在床下放一隻點三五七麥格農左輪手槍,每天她都祈禱自己隔天早上不要醒來;她之所以還沒殺死自己,純粹是仍顧慮到孩子。在這場磨難的最後兩年,她幾乎足不出戶,有時會在自己房間裡一待就是好幾天,甚至無法起身淋浴、刷牙。(「有什麼用呢?」她想,「反正到頭來一切都成空。」)終於,一九八六年的二月,就在她四十三歲那年,她安排自己住進一間專門照顧飲食失調女性的康復之家,也是她的保險公司唯一願意給付的機構。那裡的病患對她心生畏懼,所以工作人員必須將她安置在一間位於閣樓的房間,晚上還在樓梯設置陷阱,因為他們認為她可能會跑下來對他們做出什麼可怕的事。

一天早上,大概在康復之家住了一個星期後,凱蒂有了一次翻轉人生的體驗。當她躺在地板上時(她覺得自己不夠資格睡在床上),一隻蟑螂爬過她的腳踝,一直爬到了她的腳背上。她睜開眼睛,剎那間所有的憂鬱、恐懼,還有折磨她的種種念頭,竟全部消散一空。「我躺在地板上時,」她說,「我了解到,當我睡著的時候,在蟑螂或腳之前,在任何念頭之前,在任何世界之前,過去存在的,現在存在的是─空無。就在那一瞬間,覺醒功課的那四句提問誕生了。」她沉浸在醉人的喜悅中,那份喜悅持續了數小時,接著又持續了幾天,甚至幾個月、幾年。

回到家之後,總是害怕她突然情緒爆發的孩子們幾乎認不得她了。她的眼神徹底改變。「那藍色變得如此清澈、美麗,」她的女兒羅珊說,「如果你直視她的眼睛,會看見她像嬰兒一樣純真。她整天都快樂無比,每天都如此,而且似乎洋溢著愛。」她多半時間都安靜無語,會在窗邊的椅子或外面的沙漠裡坐上數小時。她的小兒子羅斯說:「改變發生前,我根本無法直視她的眼睛;改變發生後,則是變成無法不直視她的眼睛。」

凱蒂花了許多年的時間才學會如何談論她的存在狀態。她沒有任何外在的相關情境來對照這份覺知,她從未讀過靈性書籍,也從未聽過靈性修煉的事。她只有切身經驗能做為指引,而她唯一需要的就是活在她內在的探究。

凱蒂重生的徹底程度,比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一書中記載的那種轉變經驗更為徹底;事實上,徹底到必須重新學習如何當一個人類:如何在時間與空間中活動、如何將現實區隔為名詞與動詞,才能與他人順利溝通、如何假裝過去與未來是真實的等等。而其影響與常見的轉變經驗結果完全相反,亦即它並未引導她去接受一個宗教信念。她的清明並沒有,也無法允許任何一個信念的存在。它將宗教概念與所有其他思想念頭全部燒得精光了。覺醒之後,她持續感受到,或說她就是一份不間斷的愛的存在,那也是她覺醒後的身分。「我覺得我的喜悅若被述說出來,」她說,「那力道彷彿可以把康復之家的屋頂掀開,把整個地球的屋頂掀開。我現在還是有這種感覺。」

頭一年的時候,她雖然沉浸在莫大的喜悅裡,各種信念與概念依然會繼續從她心中冒出來,但她會透過探究一一處理。她位於加州巴斯托市住家附近幾個街區的地方,有一片綿延的沙漠,她經常獨自進入沙漠探究這些想法。

「每當一個信念出現在我腦海(最大的一個就是:我母親不愛我),它會像一顆原子彈在我體內爆炸。我注意到自己在發抖、緊縮,寧靜在表面上遭到毀滅。那個想法伴隨而來的可能是淚水和身體的逐漸僵硬。在旁觀者眼裡,我似乎全身從頭到腳都受到沮喪和悲傷的侵襲,但事實上,當我在康復之家的地板上醒來時,我一直持續體驗到同樣的清楚、寧靜和喜悅從心中生起,沒有留下任何的『我』,也沒有世界,歡笑就這麼從我口中傾瀉而出。頭腦裡生起的信念總是會在真理的光芒下褪去、消散。撼動身體的,只是信念的殘餘能量,藉由一個不舒服的感受表現出來。透過這種不舒服的感受,我自動知道這個信念不真實。沒有什麼是真實的。這份覺知在我的體驗裡變成極其愉快的幽默,一種絕妙的狂喜。」

探究過程持續了數年之久,一直到所有的信念與概念燃燒殆盡為止。這個方法在她的經驗實驗室裡接受檢驗,她對清醒的標準非常嚴苛,嚴苛程度更甚於任何頭腦所能構想的最嚴謹科學家。所有可能讓她失去平衡的念頭或心理事件、所有導致她做出有損一己寧靜和喜悅的事,都必須接受嚴格的探究,直到那些想法獲得了解為止。「我是一個只要如是狀態的人,」凱蒂說,「以朋友的身分面對每一個生起的概念,最後成為我的自由。覺醒功課的起點與終點,都在我內在。覺醒功課為我們揭示,你可以熱愛這一切,這一切如其所是的樣貌,而且它會確切告訴你怎麼做。」這段過程結束之際,也就是在她醒悟之後的第二年,留下的只有清明。

凱蒂從康復之家回來後不久,有位「發光的女士」(lit lady)的消息在巴斯托市傳開來,有些人發現自己受到她這個人和她的自由特質強烈吸引。前來拜訪她的人與日俱增,於是她漸漸相信,如果他們需要什麼,一定不是需要她本人的在場,而是需要一種方法,能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她領悟到的真相。覺醒功課正是她內在甦醒的無言質疑之具體呈現,她已經實際活出它並測試過它了。現在,為了讓其他人便於應用,她將它公式化,以慢動作播放的方式呈現這個過程。過去三十一年來,這個方法已經幫助了世界各地數百萬人從焦慮、挫折、憤怒和哀傷中解脫。

◇◇◆◇◇◆◇◇◆◇◇◆◇◇◆◇◇◆◇◇

本書是圍繞著《金剛經》而作,《金剛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靈性文獻之一。這部經典是對無我的進一步冥思。無我在一般的用法裡就是慷慨大度的同義詞,意思是「出於利他而非利己的動機而行動」。雖然它字面上的意思是「無自我」,既表示「沒有一個自我」,也表示「領悟到沒有自我這種東西的存在」。你可能會認為第二種意思是個靈性概念,因為試圖除去你的自我似乎如同逃離自己的影子般不可能。但是,在你練習探究或靜心冥思一段時間後,你會明白,其實「自我」才是一個概念,而非「沒一個自我」。無論你多麼努力,都不可能在現實中找到符合那個名詞的東西。對一顆清明的心而言,既無自我也無他者,誠如這部經典所言,一旦你了解這個真相,「自私」心態會迅速消退。你的自我感在覺知之光的照耀下消融得越多,你會越自然而然地變得慷慨大度。這部經典運用種種變化的說法,試圖讓我們覺悟到這個最核心的真理。

◇◇◆◇◇◆◇◇◆◇◇◆◇◇◆◇◇◆◇◇

我身為本書共同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凱蒂視為正確的事和廣大聽眾可以明暸的程度中間,找出一個平衡點。這個過程的結果是相對失敗的,不過「失敗」對凱蒂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彙。她在距離我的扶手椅只有一公尺遠的沙發上發電子郵件給我說:「《金剛經》所呼籲的是一種超越任何可言說之事的覺知。這部經典知道,要呈現這個真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否定任何可言說之事。這個做法很正確,也是慷慨寬宏的。我會說出或寫下我的評論,你再賦予文章結構並整理,然後盡可能讓它們接近我的生活體驗。雖然如此,這些話語仍是謊言。你的工作很艱難,我最親愛的。我是你必須搞定的難搞對象。」

我很享受搞定艱難任務的過程。我在文字上力有未逮之處,凱蒂的話語似乎能跳出來獨當一面;而我若成功表達,那些文句聽起來就像凱蒂私下會說的:清楚、慈愛、有趣、慷慨、聽起來很時髦、帶著一些警世意味。

我在本書收錄了一些凱蒂覺醒於真相後的第一年到現在的故事。這麼做有個缺點,就是必須指稱凱蒂所謂的「那個女人」,亦即拜倫.凱蒂這個人,她通常會覺得沒理由這麼做。我必須對她展現出自己為之著迷的誠意,用甜言蜜語引誘她透露這些故事。將這些故事收錄在書中有個好處,就是能讓《金剛經》的真理更加鮮活生動、更貼近個人。這些故事可能會讓一些讀者覺得不安,甚至感到害怕,他們可能會認為凱蒂的經驗是一種精神崩潰,可以不予理會。書中有些故事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但本質上它們說的都是一個女人透過狂喜的反覆試驗,讓心安頓下來,進入深刻且平衡之清醒狀態的過程。

從一個人的內在來描述深刻自我了悟經驗的文字一向十分罕見,我們只能從古代大師的金句描繪出粗略概念:「當他看見桃樹開花,」據說是如此,或是「當門一甩,將他的腿撞斷那一瞬間,」「他突然醒悟了。」而關於這位震驚的求道者,他的世界如何粉碎並徹底改變,則沒有任何說明,而且這些經驗的後續狀況如何,也幾乎沒有任何資料。此外,沒有任何事先準備就突然醒悟的情況相當罕見,據我所知,二十世紀只有一個案例,其深度能與凱蒂的例子相提並論,那就是印度聖者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的經歷。拉瑪那描述了自己覺醒之後的一些細節,但由於他形同僧人,而且生活在一個肯定且敬重這種經驗的文化內,因此他沒有融合的問題。有人會供應他食物和衣服,其他時間則不去打擾他,這讓他能停留在三摩地(samadhi,或稱禪定、三昧)的狀態。他仍住在自己原住的山區,無需回歸家庭生活或開車,或去超市購物。(凱蒂說:「『我』也不需要。」)

透過密集靜心或禪修而發生的覺醒經驗通常較為零碎──它是閃現的洞見,能為你帶來莫大鼓舞並清理你的生活到一定程度,之後,當洞見沉澱並轉化你時,你必須再下苦功一段時間。「不是我不喜悅,」成為禪師前的洞山,在內在之眼開竅後對他的師父這麼說,「而是我好像在一堆糞便裡撈到一粒珍珠。」覺醒之後,可能還會有另一個或一連串的洞見閃現,以及更大程度的清明,需要你下更多苦功來清除殘餘的業。這些著實都是非凡的體驗,每一個洞見都是價值不菲的珍珠,你會願意為它拋售一切所有,但這些經驗並非那麼不尋常。如果,發生的是完整的徹悟,會是什麼樣子?透過凱蒂的故事,我們看到了。

凱蒂評論此經典的所帶來的利益之一,就是解除了「開悟」這個詞彙的迷思。為何《金剛經》說沒有所謂的「開悟」這件事?為何黃檗禪師說「開悟就是領悟開悟不存在」?透過凱蒂清晰的話語,我們得以發現個中原因。她說:

「最簡單來說,開悟的意思是以更輕鬆愉快的方式去體驗表象世界。舉例來說,如果你相信世界不仁慈,那麼透過探究便可以發現它其實是仁慈的,於是你變得對自己更仁慈、更自由,也不會那麼沮喪跟恐懼了。我在使用『開悟』這個名詞時,不是指一種更崇高的心境,而是一種理解惱人想法的務實可行體驗。例如,我過去曾相信『我母親不愛我』這個想法,質疑它之後,我了解到這是不實的。我追溯相信這個想法的後果(該信念對我的情緒和行為所造成的影響),看見自己如果沒有這個想法會是什麼樣的人,接著反轉到它的相反面,發現了每一種反轉都成為活生生的真實例證。我對那個想法開悟(有所領悟)了,它從此不再困擾我……了解這一點太重要了。人們以為開悟一定是個神祕的、超驗的經驗,但它不是。它和你自己最苦惱的想法一樣貼近你。若你相信一個和現實爭辯的想法,你會感到困惑。若能質疑它並看見那不是真的,你就對那個想法有所領悟,並從該想法中解脫了。那一刻,你和佛陀一樣自由。接著,下一個惱人的想法來臨,你要不就是相信它,要不就是質疑它。你再次獲得了下一個開悟的機會。生命就是那麼簡單。」

這些故事說的是一個未經準備便體驗到了悟真相的人。她不曾渴望過,也不曾練習達成過它,她甚至不知道那是什麼。她無法對這種經驗定義、歸類,身邊也沒有人能做到。她唯一知道的,就是她的人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偏執、有廣場恐懼症和自殺傾向的女人,頃刻間變得喜悅而安詳,還得到一個持續根植於該狀態的方法,讓她永遠不會再回到幻相世界。「我發現,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就會受苦,」凱蒂說,「但是若我不相信它們,就不會受苦,這對每個人來說也是千真萬確的。自由就是那麼簡單。我發現受苦只是一種選擇。我發現了自己內在那份永不消失的喜悅,連一秒鐘都不會消失。那份喜悅也永遠存在每個人內在。」

她對自己的前半生沒有任何記憶,卻以令人驚嘆的姿態踏入她的家庭故事。她的先生和子女突然出現在康復之家的走廊,憑空冒出。「這位高大的陌生人是我先生嗎?這三個年輕人,我不曾謀面的人,是我的孩子?好吧。」前塵往事一筆勾銷,一切重新來過。當時,沒有任何老師或靈性傳統能針對她的經驗提供任何幫助或參考資訊。她必須獨自釐清這一切。她不知道社會規範為何,因此她在街上看見一個陌生人,會走上前去凝視他的眼睛、沉浸在愛裡,或走進別人的屋子,只因她知道萬事萬物都屬於她,而她根本不知道人們會把她當瘋子看。在初次的經驗之後,她從未築起任何防禦的圍牆,但是度過了一段漸進調整的過程,她學會如何調節自己的熱情,她學會如何說「我」和「你」、「桌子」和「椅子」,儘管她知道這些字眼其實是謊言。

這些故事也說明了《金剛經》是多麼深刻地洞澈真相。當經典作者說「無我亦無他」時,不是在胡扯敷衍。他的意思不是說一切事物都相互連結而已,而是真的沒有一個做為實體的自我─那個「自我」只不過是個心理構想,如同一切存在於我們外在(或以此例子來說,是我們內在)的表象現實。凱蒂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人從一己存在的核心了悟這個真相時,她的所見和感受是什麼樣子。無論這份覺知從外在來看的形相有多麼瘋狂,從內在來看,它的一舉一動卻呈現出完美的和諧。這艘船繼續划呀划,緩緩地順著溪流而下,快活地,快活地,快活地,快活地──沒有作夢者,只有夢(甚至連那個也沒有)。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賴佩霞/作家、心靈講師

魏台鳳/愛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

羅卓仁謙

Natalie Wen張嘉蘭/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Sophia Wu吳家芸/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

拜倫.凱蒂的著作為我們這星球帶來極大的祝福。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當下的力量》作者

拜倫.凱蒂比我認識的任何一位靈性老師都還要徹底地震撼了我的世界,撼動、鬆綁了我的心。凱蒂在她這本最新著作裡,給予我們一個珍貴的禮物,讓我們能窺探在世間真正安適自在、放鬆自處之人的心,也就是她自己的心。我誠摯推薦這本書給任何一位像我一樣的人,換句話說,給任何一位覺得自己的心好似自家附近那塊危險地區的人。本書能幫助你學習如何感覺更安全、更舒服地在夜晚獨自漫步在那個地區,無論心中生起什麼樣的想法都沒有關係。這是我們所有人都能受用的。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

古老靈性師父的話語,透過現代靈性師父的話語獲得闡明,告訴我們沒有痛苦的世界是可能的,這些話語能帶領每一位讀者的心回家,回歸至非凡、獨一無二且無限珍貴的真實自我。

──瑪莎.貝克(Martha Beck),《找到自己的北極星》(Finding Your Own North Star)作者

這是一部行文優美的精彩作品,直指我們內在的智慧,亦即那常存於我們開放心靈與寂靜心念之中的究竟寶藏,它精確地告訴我們如何獲取這份智慧。本書字裡行間字字珠璣的智慧洞見閃耀著光芒,卻如一座燈塔般常存不變。

──保羅.霍肯(Paul Hawken),《看不見的力量》作者

如果你願意跳脫一己模式,這本書就能成為一道深入你本來面目與無限潛能的大門。深入,再深入,然後常駐。安適自在的感覺是有感染力的。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療癒力》作者

轉念,佛心自在: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對話
A Mind At Home With Itself: How Asking Four Questions Can Free Your Mind, Open Your Heart, and Turn Your World Around
作者:拜倫.凱蒂、史蒂芬.米切爾(Byron Katie、Stephen Mitchell)
譯者:蔡孟璇
出版社:一中心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9-05
ISBN:9789579517843
定價:480元
特價:9折  432
其他版本:二手書 72 折, 346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