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 x 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
cover
試閱內容

十九世紀初,觀看手術的人會坐在長廊,拿出懷錶,計算手術總時間。比方說,蘇格蘭外科醫師羅伯特.李斯頓(Robert Liston, 1794-1847)在倫敦大學學院醫院(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動手術時,便是以手法快速馳名。他曾在一次腿部截肢手術中,匆忙間連病人的睪丸也切掉了。在另一次快速的截肢手術中,李斯頓雖然饒過病人的睪丸,卻意外切斷助理的兩根手指。後來病人與助理雙雙死於壞疽,而一名在旁觀看這場手術的人,看見李斯頓匆忙揮舞手術刀,刀子戳破了外套,還以為李斯頓被戳死,因此嚇得休克,一命嗚呼。在麻醉劑出現之前的年代,手術就是這麼危險。

由於減輕手術疼痛的需求相當迫切,醫師開始試驗諸多可能當成麻醉劑的東西。酒精、印度大麻製劑(hashish)與鴉片都曾入列,但效果差強人意。雖然這些東西可稍微讓感知遲鈍,卻不足以麻痺手術刀割開肌肉的痛楚。至於物理學的應用方法,例如把肢體放在冰中,或者用止血器使之麻木也都無法奏效。疼痛總能趁虛而入。有些外科醫師比較大膽,甚至過分到把病人掐昏,或是乾脆重擊頭部,讓病人失去意識——盡管多數醫師懷疑這樣是否利大於弊。在十九世紀外科醫師所受的訓練中,血腥就和空氣一樣稀鬆平常,病人會不停扭動與吶喊,而手術就是要快手快腳。或許正因如此,一名不屬於外科的醫師開始思考能不能無痛手術。他便是波士頓牙醫威廉.莫頓(William T. G. Morton, 1819-1868)。

一八四三年,二十四歲的莫頓娶了前國會議員的姪女伊麗莎白.惠特曼(Elizabeth

Whitman)。惠特曼家世顯赫,有貴族血統的父母看不起莫頓的職業—當時牙醫的地位不比理髮師高到哪去。惠特曼夫婦雖答應女兒嫁給莫頓,但條件是,莫頓要學地位崇高許多的醫學。

一八四四年秋天,莫頓乖乖進入哈佛醫學院,這時他上了查爾斯.湯瑪斯.傑克遜醫師(Dr. Charles T. Jackson, 1805-1880)的化學課。傑克遜熟稔乙醚的藥理特性,包括麻醉效果。即使傑克遜身為優秀的執業醫師,顯然也未曾認真思考過在外科手術中使用乙醚的可能性。莫頓在傑克遜的一堂課中學到乙醚,而乙醚能讓人昏睡的強烈功用令他深感興趣,於是他以自己的寵物犬做實驗,並記錄道:

一八四六年春,我以美國水獵犬做實驗,把牠的頭塞進底部有硫醚(sulfuric ether)的廣口瓶……牠吸入揮發氣體,不一會兒就在我手上完全癱軟。之後,我把瓶子移開。大約過了三分鐘,牠醒過來,大聲吠叫,蹦蹦跳跳進入十呎外的水潭中。

莫頓也以母雞和幾條金魚做實驗,全都癱軟。經過幾次成功經驗,莫頓自己鼓起了勇氣,吸入這聞起來有甜味的氣體。他昏了過去,之後又完全恢復,沒發現任何明顯的不良後果。最後,莫頓認為把乙醚應用在真正病患身上的時機到了。莫頓在他的波士頓診所執行了世上第一次無痛拔牙,拔的是一名商人的爛牙。根據記載,這位感激涕零的商人名叫艾本.佛洛斯特先生(Mr. Eben Frost):

傍晚時,一名男子進來,看起來疼痛不堪,想要拔牙。他說他很怕手術,因此詢問能不能先催眠。我告訴他,我有更好的東西。於是我將手帕用乙醚浸濕,交給他,讓他吸入。他幾乎馬上失去意識。當時天已黑,海頓醫師(Dr. Hayden)提著燈,而我用力拔掉這對尖齒。病人脈搏沒有什麼變化,肌肉也沒有放鬆。他一分鐘後恢復,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一八四六年十月一日,《波士頓日報》(Boston Daily Journal)刊登了莫頓的神奇實驗手術過程。這事傳到亨利.畢格羅(Henry Bigelow)的耳中,他是哈佛醫學院的年輕外科醫師。畢格羅很有興趣,說服麻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聲望卓越的外科醫師主任,為莫頓安排公開測試。這可是大事一樁,堪稱登上十九世紀醫學界的《美國偶像》選秀賽(American Idol)。麻州總醫院是當時全美國最受敬重的醫院,外科醫師主任是享譽全國、六十八歲的約翰.柯林斯.沃倫(John Collins Warren)。沃倫曾在父親創辦的哈佛醫學院擔任院長,也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重要推手。

這會兒突然事關重大,莫頓自知,他得承擔起極大的風險。在默默無聞的牙醫診所玩弄乙醚是一回事,畢竟沒有人對於粗魯任性的牙醫這門偽專業有多大期待。但是在醫學體系裡的菁英面前,於攸關生死的外科手術中測試藥物的性質,又是另一回事。一八四六年十月十六日,超過五十名心存懷疑的觀眾聚集在麻州總醫院手術堂,包括諸多美國頂尖外科醫師。有些人是真心好奇乙醚的效果,但大部分是想看一名江湖騙子公開出糗。

這次病患名為愛德華.吉爾伯特.亞伯(Edward Gilbert Abbott),頸部有個鼓起的巨大腫瘤。切除這腫瘤將會疼痛不堪—至少過去經驗是如此。現場有兩名壯漢護理員待命,準備和平常一樣,負責按住手腳胡亂揮舞、尖聲吶喊的病人。但是這次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觀眾坐在高處的成排座椅,病人被推進手術劇場。沃倫站在一旁等待。時鐘滴答滴答響,一分一秒過去,手術開始的指定時間已經過了,但莫頓沒有出現。沃倫轉身朝向觀眾說:「莫頓醫師沒來,他應該是有事。」病人咬緊牙關,外科醫師舉起手術刀。

忽然,莫頓大步走上舞台。他遲到乃事出有因。由於過去未曾有人在外科手術中使用乙醚,因此缺乏讓乙醚穩定揮發的應用方法。莫頓一直忙著打造新儀器:一種圓底的化學燒瓶,裡面有泡過乙醚的海綿。燒瓶有兩個和銅管相連的開口,透過精巧的皮片裝置,可從一個開口中抽出乙醚海綿上方的空氣,並讓患者從另一個洞口吸氣。沃倫後退一步說:「先生,您的病人已準備就緒。」莫頓就在沉默卻不帶同情的目光中,用他精心設計的玻璃道具來施打乙醚。病人慢慢吸了幾口揮發氣體之後,雙眼便緩緩閉上。莫頓對外科醫師說:「沃倫醫師,您的病人已準備就緒。」

手術於是展開。手術刀深深劃入病人脖子時,病人毫無反應。即使如此,他胸部緩緩起伏,顯示他還活著,且有呼吸。觀眾莫不瞠目結舌。如今,我們把麻醉劑視為理所當然,但當時的醫師肯定認為這有如魔法——某種神奇物質能讓心靈完全失去感知,然而身體的生理運作卻不受影響。這是醫學革命性的一刻,就像火藥對戰爭的影響,或是飛機為交通帶來創新。手術結束時,沃倫醫師轉身面對觀眾說:「各位先生,這絕非胡說八道。」

話一傳開之後,乙醚馬上成為每項大型手術的必備要件,需求量暴增。但是要滿足龐大的客訂需求,卻有很大的障礙。乙醚很不容易製造,這需要先進的化學調配技術,那是藥房專業之外的範疇。

一八五○年代,乙醚需求一飛沖天,即使醫院與外科醫師需求龐大,然而藥房缺乏足夠設備,便無法量產標準化的乙醚產品。不過,就像洛克斐勒想出了煤油標準化製程,另一位有企圖心的商人也白手起家,想出乙醚標準化製程,從此撐起了整個產業。

一八一九年,愛德華.羅賓森.施貴寶(Edward Robinson Squibb, 1819-1900)出生於德拉瓦州(Delaware)威明頓市(Wilmington)的貴格會家庭。一八四五年,二十六歲的施貴寶從賓州費城的傑佛遜醫學院(Jefferson Medical College)畢業,比莫頓展示乙醚早一年。他畢業後加入美國海軍,擔任船醫。施貴寶在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小型艦隊待了四年,這段期間他愈來愈擔心船員得不到良好的治療。他曾發表文章,批評飲食不夠、經常體罰,最嚴重的問題是,海軍船艦分配下來的藥物品質不佳。

施貴寶的不滿傳到了海軍的醫藥與手術局(Bureau of Medicine and Surgery),當局的回應則是,讓施貴寶在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建立海軍實驗室,宗旨為製造高品質的藥物。他最早的任務是評估琳琅滿目的乙醚品牌。施貴寶請了六個月的假,回傑佛遜醫學院進修。他得學習化學合成技術,才能更了解乙醚的製造與產品標準。施貴寶一回到海軍實驗室的工作崗位上,便著手測試不同商業配方的乙醚,發現純度差異很大。他決定試著生產品質一致的乙醚,而他很快發現挑戰

究竟何在。

乙醚可燃性高、容易爆炸,但是合成乙醚的過程既需要熱,也需要火。施貴寶在早期實驗時便曾發生爆炸意外,兩隻眼瞼遭燒燙傷,導致他此生在晚上睡覺時,都必須在眼睛上蓋黑布。但是在一八五四年,這位有毅力的醫師化學家取得了突破:他把明火以通過管線的蒸汽替代,大幅改善了乙醚製程。

一八五七年,布魯克林海軍實驗室的經費遭到刪減,只得關門大吉。施貴寶決定自行成立藥廠,依照自己的方式生產。他成立美國第一間藥廠,廠址就在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隔壁,並將公司命名為「施貴寶父子」(E. R. Squibb and Sons)。美國內戰期間的醫療用品需求龐大,施貴寶靠著海軍人脈,順利取得軍隊合約。工廠的地點也對銷售有益。畢竟施貴寶只要過個馬路,就能到海軍造船廠談合約,再開著卡車穿過同一條街就能交貨。

我們值得花點時間,追溯美國製藥業相當不可思議的建立過程,以及今天製藥業的企業文化對充滿風險的藥物搜尋多麼不友善。乙醚是在偽科學的鍊金術全盛期,由認為乙醚可治療咳嗽的植物學家–醫師發現。經過三個世紀,到了十九世紀初,乙醚成為各種疑難雜症的處方,雖然我們如今知道,乙醚其實沒什麼療效。後來,為了讓自以為了不起的岳父岳母另眼相看,一名牙醫決定嘗試用派對迷幻藥幫病人無痛拔牙,後來還讓外科手術從尖叫連連的恐怖演出,變成安靜與一絲不苟的技藝。然而,雖然乙醚讓手術出現革命性進展,但如果無法標準化生產,製藥業也不可能有所革新。由於乙醚標準化需要博大精深與昂貴的研發技術,因此製藥業從小藥房進入了大工廠時代。

施貴寶的成功值得注意,代表重要藥物可以開始大量生產。工業配方的時代重點不在於發明新藥,而是運用快速發展的化學學門,為已存在的藥物尋找新配方,再運用工業化生產技術,量產標準化的藥物。從這時代開始,施貴寶等藥物獵人會開始搜尋工業配方圖書館,在原有市場的利基上,為既有藥物尋找新配方。其他工業化藥方還包括氯仿、嗎啡、奎寧、麥角(ergot)、藥喇叭(jalap,一種加速排便的瀉藥)、呂宋果(ignatia,據信是一種抗憂鬱劑)、毒蔘(conium,

用來治療發抖與癲癇)、瓜拿納(guarana,用途與咖啡因類似)、可卡因(erythroxylon,古柯鹼的液體萃取物)與明礬(用來收縮組織,減少流血,有時可催吐)。

但是專注於藥物製程的情況即將出現變化。另一種大不相同的藥物獵人興起,他們將在廣大的全新分子圖書館中搜尋辯白書。這圖書館是合成化學圖書館。

商品簡介

|向人類大歷史中的藥物獵人致敬!|

從藥學研究和制度變遷,看到藥房、藥師、藥廠、藥學院的起源故事,

前科學時期的千年藥草學,如何發展成現代兩百年的醫藥化學,

翻開藥物獵人的筆記,

跟著絕命毒師的腳步,

閱讀一本專講藥物的醫學史,尋訪一個藥毒不分家的奇異世界。

【國內推薦】

王玉杯 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南光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正琪 仁新醫藥美國分公司總經理暨研發處長 

涂豐恩 「故事」網站創辦人

郭文華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雷雅淇 PanSci 泛科學主編

盧彥哲 嘉義基督教醫院門診部暨癌症中心品質主任/資深血液專科和腫瘤專科醫師

綜觀醫學史,藥物獵人的貢獻不亞於傳奇的外科醫師,

沒有他們,人類生命恐難延續,文明的發展也將改寫——

從穴居人的寄生蟲藥物說起,

遍覽異國植物、工業原料和細菌培養皿中的神奇成分,

親見現代藥學的誕生。

迷幻藥

麥角菌曾是中世紀「跳舞瘟疫」的罪魁禍首,

會讓患者產生幻覺,並跳舞至死。

如今它一掃汙名,不再是獵巫證明,成為醫治嚴重偏頭痛的成分。

麻醉藥

美國海軍想用差勁的乙醚麻醉劑動無痛手術,

看不下去的船醫施貴寶參與了研發,

在實驗室爆炸、甚至眼睛也受傷之後,才摸索出標準程序。

抗生素

弗萊明發現盤尼西林十多年,

皆靠回收已服盤尼西林病人的尿液,

醫院才能勉強治療,直到兩名科學家和美國農業部合作,

在二戰時才成功找到工業化生產的方法。

壯陽藥

藥廠原想研發心絞痛藥物,

豈料臨床測試的結果不如預期,

男性受試者紛紛表示此藥可助性,

拯救性生活的威而鋼後來便成為藥廠的金雞蛋。

避孕藥

美國妨害風化法明文規定禁止避孕品流通,

但被說是科學怪人的落魄教授,反倒接受婦運先驅的資助,

冒著觸法風險,和篤信天主教的產科醫生聯手,

暗地發明了避孕藥。

毒藥

沙利竇邁會對胎兒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一度被禁,

但連當時科學家也沒料到,

它竟能治療癌症和痲瘋病。

從古至今藥物的發現歷程中,有著許多乍看迷信、不科學、充滿奇蹟的試藥經歷,例如鄉間藥房的草藥學、中世紀作坊裡的鍊金術、工業革命的化學染料工廠,後來都成為二十一世紀實驗室化學、細菌論和藥理學的基礎。身處藥廠四十年的藥物獵人唐諾‧克希博士回顧製藥業的前世今生,探索藥學與科技、商業發展之間的關聯,訴說這群藥物獵人與細菌、病毒、人體生理祕密無止盡奮鬥的奇聞軼事,並揭示藥學在社會演進中扮演的角色。在人類大歷史中,少不得藥物獵人這塊被忽略卻關鍵的拼圖。

開發一種新藥的可能性是 3 x10 的62次方,原來救人一命比登陸月球還難,

但前人的樂觀和努力,依舊為二十一世紀帶來了先進的醫療科技。

作者簡介

唐諾.克希 Donald R. Kirsch 

擔任藥物獵人近四十年,擁有二十四項藥物相關專利,發表逾五十篇研究報告,也是知名期刊的審閱人。曾在惠氏、氰胺、施貴寶和坎布利亞等藥廠擔任主任、研究團隊領導者與首席科學家。現居美國麻州貝德福,並在哈佛終身教育學院教授藥物搜尋課程。

奧吉.歐格斯 Ogi Ogas 

專職科普作家,合著有《十億個邪惡的念頭》(A Billion Wicked Thoughts)、《精神科醫生》(Shrinks),文章散見於《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連線》(Wired)、《種子》(Seed)、《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等報章雜誌。現居麻州波士頓。

譯者簡介

呂奕欣

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畢業,曾任職於出版公司與金融業,現專事翻譯,譯作囊括建築設計、文學小說、語言學習、商業管理、旅遊知識、健康養生等領域。

媒體推薦

 「唐諾‧克希博士是資深的藥物獵人,而奧吉‧歐格斯博士則是傑出的科普作家,他們一同寫成了這本救命良藥的搜尋史。《藥物獵人》字裡行間盡是驚人的事實,讀來引人入勝。」

——《書目》雜誌(Booklist)

「這本說理清晰又充滿奇聞軼事的醫學科普讀物,對相關領域專家而言並不陌生,但它仍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視野,詳加敘述藥物搜尋的始末。克希博士告訴我們幾個世紀以來重大藥物的發現故事,讀起來令人驚艷,知識也很淵博。」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一本敘述生動且全面的藥物發現史。它告訴我們新藥搜尋的過程有多困難、昂貴,以及關鍵研究有多重要。這能啟迪人心、照亮前方陰暗。」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名人推薦

【國內推薦】

這是本極適合大眾讀者的好書,尤其醫藥工作者和藥物研發者更是必讀。作者以四十年製藥的親身經驗,闡述藥物開發的歷史,原來遠從數百年前開始,人類便從自然界如植物、土壤、染料、礦物甚至動物身上找解藥,憑著不斷累積經驗和嘗試,才找到所需藥品。過程中有人為了尋找新藥而命喪大自然,也有人為了爭名製造事端,更多人因當時科學知識不足而受到世人的誤解,但仍堅持自己的理想,最終找到了人類急需的藥品。書中處處可見敘述生動、淺顯易懂的歷史故事,沒有太多專業術語,使讀者易於了解開發過程的艱辛,其中不僅需要金錢、耐心、漫長時間、創新及與眾不同的思考邏輯,更需要對理想的堅持、不怕被誤解的勇氣,以及強求不得的「運氣」。

——王玉杯,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南光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許久以前神農曾嘗百草,那時人們就開始發展新藥了。時至今日,各大藥廠、生技公司紛紛推出新藥,同時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主導之下,研發藥物臨床試驗、上市管理法規也和新興科技與時俱進,這都再再推動了新藥的進展。作者從最早的藥物起源、植物用藥,一路談到最早的藥物副作用事件,甚至交代了FDA開發藥物監控系統的始末。本書無疑是一部藥物演進史,閱讀時不禁讓人深深感嘆,現今的藥物發展原來是許多科學家、醫師與專業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他們的貢獻讓人類過著更好的生活,亦改善疾病對人類的痛苦。書中談論數十種改變人類世界的藥物發明,身為新藥開發領域的後輩,也彷彿搭上了時光機器,看見了藥物發展探索期間的點點滴滴。在此誠摯推薦給對藥物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們。

——王正琪,仁新醫藥美國分公司總經理暨研發處長 

在專利藥學名藥難解難分,遭淘汰的老藥重領風騷,植物藥以諾貝爾桂冠證明傳統的力量之際,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味謳歌「進步」的醫藥史,也不是猛打弊病的「暗黑史」,而是以行內人觀點,以實戰經驗寫出來的藥物演化史,《藥物獵人》就是這樣一本書。

全書以圖書館為書寫架構,凸顯藥物開發的關鍵不在宣稱萬物皆可入藥,反而是從研究者角度,從藥物開發的邏輯所投射出來的知識空間。神農嘗百草式的「捕獵」固然眾所皆知,但本書呈現的卻是精緻的查找、閱讀與思索。畢竟當代藥物是以保衛生命之名,用繁複法規打造的科技產物。開發新藥不能沒有放眼世界的胸襟,但更要能行遠自邇,在前人路上一步一腳印地崎嶇前行,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從這個意義看,《藥物獵人》不能說通俗易解,但誠意十足。醫學人文大師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曾期許每個圖書館都該有群善於閱讀的良師,能付出愛心,教導新人如何上手,而作者正是這樣的良師。就讓我們跟著這位資深「嚮導」,逐間逛過藥物的古往今來,品味縱橫萬物,遊走生死的醫藥廟堂之美。

——郭文華,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數千年前人類便會從植物當中尋求藥效,縱然有些成果,但大多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歷經了科學革命與科學方法的建立,至今不論是在藥理學、合成化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藥物的開發應當也是蛋糕一塊、小菜一碟吧?

現實卻是與科技發展相反的倒摩爾定律(Eroom’s law);你手中這顆剛好能與你身體起反應的小小藥物,是不計其數的金錢、耐心和運氣的累積。透過本書,不只能知道那些藥物發現的歷史,還能一窺藥物獵人的衝鋒陷陣、與那些他們仍未完成的冒險旅程!

——雷雅淇,PanSci泛科學主編

這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籍,不但適合醫界、藥界人士,我也很推薦一般民眾閱讀!本書有下面幾個特點:

1. 詳加介紹現代醫學藥理學的主要用藥,包括感染科的抗生素(治療梅毒、肺結核等用藥)、麻醉藥、鴉片止痛藥、瘧疾治療用藥、阿斯匹靈、糖尿病用藥、高血壓用藥、避孕藥,甚至也一解大眾對精神科用藥的疑惑。

2. 本書回答了民眾對藥物的三大疑問:為什麼我的藥這麼貴?為什麼我的藥出現那麼糟的副作用?為什麼我的親友所罹患的疾病無藥可醫?看完本書之後,你可以了解藥物的研發,其實不像一般人想像得那樣簡單。藥物研發雖經過層層試驗把關,但是藥物上市之後,還是可能會出現未預料到的副作用。同時,現今仍有很多疾病是無藥可醫的。

3. 作者書寫功力一流,語調幽默又容易理解,即使沒有醫學背景的一般民眾,也能輕鬆閱讀!

4. 不只是藥理學的研究發展史,書中提到了很多重要的醫學研究和發現,看完後更能了解現代醫學的發展動態。

5. 作者之一唐諾.克希博士(Donald R. Kirsch)曾任職於美國多家大藥廠,他自己就是一位資歷豐富的藥物獵人,完全清楚在新藥研發過程中,藥廠所帶起的許多爭辯和討論。《藥物獵人》在好讀網Goodreads評價4顆星,亞馬遜亦有4.7星,可以看到眾多美國讀者也很推薦本書。臺灣讀者可藉繁體中文版,從中吸收本書的菁華!

6. 整本書中文翻譯通暢流順,專有名詞也符合臺灣的國情用法。

7. 《藥物獵人》補足了過去醫學院所缺乏的現代醫學發展史課程。醫藥界人士看完這本書,對於現代醫學的用藥和進展,將會有更清楚的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很多處讓我拍手叫絕,甚至看了之後才明白,原來當初某藥物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8. 書中有一章專門在談現代藥理學的聖經《治療的藥理學基礎》的編撰及貢獻。我也才知道,原來這本藥理學教科書是這樣寫成的!

9. 作者用真實的藥物發展事例,讓大家了解目前西方的科學和醫學輝煌成就,都不是一蹴可幾!一開始科學家都要經歷很多錯誤,甚至從荒謬觀念開始發展,然後一再修正研究方向,反覆驗證,最終才奠定現今的基礎!

10. 雖然是一本大眾書籍,但是兩位作者的書寫相當嚴謹,書末所附的佐證資料和參考文獻,足以證明作者的用心。

這本書非常值得閱讀,誠摯推薦給大家!

——盧彥哲,嘉義基督教醫院門診部主任/嘉義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品質主任/資深血液專科和腫瘤專科醫師

【海外推薦】

「一本文筆絕佳而且資訊豐富的好書。特別推薦給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讀者們,《藥物獵人》將是你旅途中的閱讀良伴。」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關注新藥發展的人,一定得來讀藥界幕後花絮《藥物獵人》。」

——梅德琳‧費恩斯特倫博士(Madelyn Fernstrom),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 News)健康版主編,亦是知名健康專家、神經科學家及營養學家。

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 x 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
THE DRUG HUNTERS:The Improbable Quest to Discover New Medicines
作者:唐諾.克希、奧吉.歐格斯(Donald R. Kirsch、Ogi Ogas )
譯者:呂奕欣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8-04-28
ISBN:9789862356661
定價:350元
特價:350
其他版本:二手書 66 折, 230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