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
cover
目錄

各界推薦

序章|勇闖叢林

▍這本書要說的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我一邊在上東區當媽,一邊在那個自成一格的世界順道做了一場學術田野研究。

一|紐約有紐約的規矩

▍私立學校的文憑和管家,不只是虛榮的地位象徵,不只是你驕傲地在眾人面前炫耀的東西,而是如果你是上東區人,你一定得有。那些東西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為了支付好學校和管家的錢,你什麼都能省,寧願不要新地毯,不要裝潢廚房,家裡破破爛爛也沒關係。

二|不配一起玩的低等人

▍孩子的朋友和玩伴可以決定你的階級,你的階級會更上一層樓,也或者你會被拖累。你幫孩子找到什麼樣的玩伴,你就是什麼社會階級。如果你地位低下,你天真可愛的孩子也會地位低下。

三|入境隨俗——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我無力改變上東區萊辛頓大道以西的賤人媽媽團,也不能用揍她們的方式解決,而且我也絕對不想加入她們⋯⋯我要買一個她們沒有的東西,她們想要的東西,或是她們有但見不得別人有的東西。我幻想女王蜂中的女王又想視若無睹地擦身而過,卻被我方方正正的柏金包撞到內傷。我說真的,要是這個美夢能成真,花多少錢我都願意。

四|曼哈頓藝妓

▍她們為了「不在」的男人,以及「在」的女人,努力讓自己年輕貌美,從不鬆懈。

五|女人交心之夜

▍別人讚美妳,妳就得貶損自己幾句,這種迂迴的一來一往,其實是在維持階級的穩定性。上東區的女人太有錢,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如果不靠這種方法,上下之分會大亂,女王蜂每天都在換人做。讚美其實是一場測試:妳承不承認自己是我們的一份子?大家說什麼,妳就跟著說什麼?妳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嗎?還是妳想要壓倒其他人?   

六|鎮靜劑與血腥瑪麗——瀕臨精神崩潰的曼哈頓母親

▍當我在學校走廊上,在貴婦的午餐會上,以及所有女人都會參加的活動上,看著她們削瘦的臉龐、似乎隨時準備好一躍而起的結實軀幹與四肢,不禁想起準備好戰或逃的動物⋯⋯她們緊緊咬住下巴,眉頭深鎖;如果她們打了肉毒桿菌,看不出深鎖的眉頭,你也可以觀察深鎖的唇部。

七|陰雨綿綿

▍我像個上東區人日復一日養著孩子,從未認真想過當媽媽的人有一天可能失去孩子。有些事要身歷其境才會知道。

八|田野筆記總結  

▍我在上東區做了約六年的田野調查,在占地250英畝左右的地區、一百五十多個帶著年幼孩子的母親之中,完成融入部族的過程,成為當地人。一開始,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我能完成任務⋯⋯

謝辭

參考資料

試閱內容

序章|勇闖叢林

這本書要說的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我一邊在曼哈頓當媽,一邊在那個自成一格的世界順道做了一場學術田野研究。我說「自成一格」,可不是隨便說說。九一一事件後,我和先生為了遠離令人鼻酸的事故現場,也為了離老公的家人近一些,搬到了紐約上東區。當時我懷有身孕,在世界令人感到危機四伏、紐約隨時可能土崩瓦解的時刻,我和先生需要多一點安全感,若親愛的家人就在身旁,尤其能讓老公的心踏實一些。搬家其實不算太困難,真正難的是學習上東區媽媽的生活方式以及融入她們。

我和先生最終在曼哈頓公園大道與七十幾街的交叉口找到新房。我把新家當成基地,開始參加附近的「媽咪與我」團康活動,帶孩子上貴族音樂課程,跟保姆吵架,以及和其他媽媽喝咖啡。除此之外,我先是為了我家大寶,接著又為了二寶,參加了無數次的托兒所「面試徵選」。

一連串的摸索過程之中,我的心得是:在曼哈頓島上為人母,已經是在「島中之島」生活,而上東區的媽媽們,又自成一個小圈圈。上東區媽咪組成一個秘密社團,有自己的遊戲規則,自己的儀式,自己的穿衣風格,以及四季避暑與過冬的遷徙模式。對我來說,那是個全新的世界。住在上東區的貴婦,另有一套不同於常人的信念、野心與做事方法,當初的我做夢都想不到這個世界有多麼不同。

我成為上東區媽媽之後,不論是一天該怎麼過、該如何與人互動,或只是去一下兒童遊樂場,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戰戰兢兢。我和先生搬到了一個人人是超級富豪、階級感極重的地方,每一位鄰居貴婦看起來都自命不凡。穿著超級華服的眾媽咪,令我感到自己格格不入,不知所措。然而我是高等靈長類動物外加人類,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我渴望融入。我得為大寶著想,也得為二寶想。

我念過文學與人類學,知道人科動物要是沒有歸屬感,未能真正融入群體,就會迷失自我。不論是在文學或真實世界裡,孤狼或許是反派英雄,能讓讀者心有戚戚焉,但這種人通常過著悲慘的生活。從希臘神話裡四處漂泊的奧德賽(Odysseus),或者與舊大陸文化格格不入的美國女主角黛西.米勒(Daisy Miller),《頑童歷險記》的哈克(Huck Finn),《紅字》裡背負通姦罪名的海絲特.白蘭(Hester Prynne),又或者是追求獨立自主的伊莎貝拉.阿切爾(Isabel Archer),不甘於貧困命運的莉莉.巴特(Lily Bart)……只要是不被社會接受與地位低下的人,尤其是女人,不會有好下場。他們沒有人際關係的保護,無人幫忙,有些是象徵性地死去,有些則是生命真的被剝奪。格格不入的人類,不僅會在小說裡丟掉性命,還會死在街上與荒郊野嶺。做田野調查的生物學家早已詳細記錄過這種情形。靈長類動物學家告訴我們,帶著新生兒加入新群體的雌性靈長類動物,性命尤其堪憂,例如黑猩猩媽媽如果試圖加入一群陌生的同類,不但通常會被騷擾,還會遭受肢體暴力,施暴者是新群體裡地位高的母猩猩;極端情況下,新來的黑猩猩母子甚至會被殺掉,而兇手正是她們想融入的同伴。

當然,我在上東區努力活下去時,沒人想讓我流血,至少不是流真的血。不過我深深感受到當務之急是想辦法融入群體。誰想當被排擠的人?誰不想在早上送孩子上學後,可以和朋友出去喝杯咖啡?誰不想讓孩子有玩伴?先生和他的家人都幫助我適應新生活,告訴我要到哪裡買菜,還解釋大小聚會複雜的規定,我得弄懂男孩和女孩不同的猶太成人禮,還得弄懂各種社團、公寓管理委員會,以及新家大樓奇奇怪怪的慣例。雖然很多事有老公那邊的協助,但我得靠自己弄懂上東區媽咪的文化。我誠心想融入,也勢必要融入,一定得搞定這件事。先前我因為念書的緣故搬到紐約後,曾多次勇闖上東區,原本就知道那地方五光十色,出入的都是有錢有勢的社會名流,低調是行不通的。那裡的人不論穿著打扮、觀念信仰、風土人情,全都和紐約下城區很不一樣。然而,一直要到我進入那個世界、在那裡當母親之後,我才開始真正了解那個自成一格的世界。要不是我有了孩子,我大概永遠不會注意到那個上流社會居住的平行世界,那裡的媽咪是天之驕女,孩子是天之驕子。我懷孕之後,不得不拼命融入她們的世界─我覺得自己有義務了解那個貴族世界,我得想辦法擠進去,破解貴婦的文化密碼。我開始試著了解身旁所有媽咪,學習她們做事的方法,努力跟著她們一起在上東區當母親。我因此走過一段十分奇特、一切都超乎想像的旅程─不論是東非馬賽人(Masai)的跳牛與飲血儀式,亞馬遜亞諾馬米族(Yanomami)的斧之戰,美國十大聯盟(Bit Ten)學生會的飲酒狂歡,通通無法與這場上東區之旅匹敵,而人類學給我的訓練,不足以讓我胸有成竹踏進那個世界。

上東區小孩過的生活,不論從誰的角度來看,都十分不尋常。他們平日出入有司機、保姆陪同,還會搭乘直升機到漢普頓(Hamptons)度假。兩歲大的孩子,必須上「正確」的音樂課程。到了三歲的時候,就得請家教,準備迎接幼稚園的入學考與面試。到了四歲,不會遊戲的孩子得請遊戲顧問。他們不會玩,因為他們有太多「加強班」要上─托兒所放學後,除了法文課、中文課、小小學習家課(Little Learners)、烹飪課,另外還有高爾夫球課、網球課、聲樂課。服裝顧問會幫媽媽購買接送孩子時該穿的合適服裝。遊樂場上,以及五千美元起跳的生日派對上,到處是搖曳生姿的高跟鞋,以及美得令人屏息的J. Mendel與Tom Ford皮草。有錢人住在挑高的大坪數公寓,家裡大到可以把遊樂場的充氣遊戲屋放在屋內。

如果說紐約孩子過著不尋常的生活,紐約母親的日子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我向身邊有孩子的完美貴婦,以第一手方式學習正宗的紐約東區生活。紐約上東區的貴婦個個都經過千錘百鍊的考驗:除了搬進社區要面試,孩子入學要考試,她們的身材更不容許有不完美的地方。這群高學歷、通常沒有職業的富裕女性,她們最重要的志向,就是在Physique 57或SoulCycle等健身中心通過層層考驗,讓自己擁有最完美的體態。在我心中,我把她們想像成藝高人膽大的曼哈頓藝妓。她們以不達目的誓不休的精神,用盡一切手段,追求幾乎不可能買到的奢侈品(我也曾一度「入境隨俗」,想方設法買到柏金包)。此外她們還會尋求「內線交易」資訊,例如想辦法聘請有迪士尼殘障通行證的黑市導遊,好讓她們在遊樂園不用排隊。上東區的媽咪們,還得處理麻煩又複雜的雇傭關係,管理她們請來帶孩子與做家事(她們可能有好幾棟房子)的管家與佣人。對我來說,向住在萊辛頓大道(Lex)以西的上東區媽咪學當媽媽,在她們之中生活,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目眩神迷,深深受教,有時驚奇到說不出話。

那些教我如何在上東區當母親的女性,冷酷無情,不論是對自己的孩子,或是對自己,都是一樣。她們的確愛孩子,但她們也是得確保自身地位的「開國女皇」,一定得成功,一定得擁有「成功」的孩子。例如她們沒有人會承認(就連最好的朋友也得瞞著),但每個人一定都會讓自己才三歲的孩子,接受「ERB幼兒園標準考試」的補習。她們會以類似內線交易的方式,透過口耳相傳介紹,幫孩子找到家教,花數千美元上課─她們這麼做的動機,同時包括對孩子的愛、對未來的恐懼,以及不屈不撓的野心。許多上東區媽媽會幫孩子安排玩伴,但只跟有錢有勢者的後代玩,以求往上爬。至於那些父母較為「低階」的孩子,則得想辦法巧妙避開,就像甩掉用過的OK繃一樣。階級是隱形的,但無所不在,沒有人能逃脫。我突然弄懂自己曾在學校走廊上聊過天、住在我家附近的女性,對她們之中的某些人來說,孩子是提高身分的方式。孩子比較像是拿來炫耀的裝飾品,而不是活生生的嬰兒。對這群女性來說,孩子是洋娃娃,是她們揮金如土的對象。她們在一流專家的協助下,打扮孩子,餵孩子最好、最健康的食物,把他們送進最貴族的學校。我得承認,看多了這個世界之後,我有點不認同。

我發現這群野心勃勃的貴婦的另一面,則是極端的焦慮。她們承受著不能踏錯一步的龐大壓力,必須當完美的母親,完美的社交對象,完美的衣架子,還得當完美的性感女人。為了完美,她們投注無數時間與精力,許多人瀕臨崩潰,為了對抗壓力,有的投向酒精的懷抱,有的服用各式藥物,有的則搭乘私人飛機和女性友人前往拉斯維加斯、聖巴斯島(St. Barths)或巴黎「放鬆一下」。她們瘋狂運動,瘋狂養生(踩飛輪、只喝有機冷壓蔬果汁的斷食法,都是十分熱門的活動)。她們一擲千金,不眨眼地買衣服、買配件(對我認識的人來說,一天之內就在波道夫古德曼〔Bergdorf Goodman〕或巴尼斯〔Barneys〕等高級百貨公司花掉一萬美元,算不了什麼。她們是櫃姐搶先服務的對象,有衣服都是她們先挑)。她們會和通常同樣焦慮的姐妹淘,或是亦敵亦友的眼紅熟人,一起去吃大餐,或是一起做SPA。

我最初的目標是融入這群上東區貴婦媽咪,但不要陷入她們的焦慮與瘋狂,也不要踏進她們的勾心鬥角。我自認自己的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背景,可以助我一臂之力,讓自己和孩子在這個有時不太友善的世界裡站穩腳步時,可以保持理性。然而如同世界各地的人類學家,我最終還是「入境隨俗」,變得和當地人一樣。田野調查研究者一旦入境隨俗,就會失去原本的客觀立場,開始認同他們研究的對象。研究人員原本的目的是了解當地人,最後卻會成為他們的一員。我開始在上城區工作、當媽媽,以及和當地母親交朋友之後,逐漸與住在下城區的朋友失去聯繫。不知不覺之中,我的穿著打扮與言行舉止,慢慢開始像身邊的女性,思考模式也開始同化,關注起她們關注的事。對我來說,她們的世界很陌生,但也很誘人。我感到格格不入,但也被自己決心要融入的堅定程度嚇了一跳。

我很幸運,我在血統純正的上東區母親之中,還是交到了朋友。要在嚴格遵守社會階級制度的環境下培養友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一個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壓力破表的世界。那裡的做事方法還有規矩,對我來說再陌生不過,我時常感到難堪。我最初碰到的人充滿優越感,我是她們看不入眼的人,她們與眾不同。但後來我發現,只要是有孩子的女人,不管妳住在城市的哪一區,或是世上哪個角落,大家其實有很多共通點。做母親的人在遇上困難時,會以意想不到的程度,尋求外界的協助,會想和外面的人交朋友。全世界的人類以及眾多靈長類動物經過千百萬年的演化,自然而然懂得彼此合作。每個地方的女性與母親,都知道要互相幫忙,建立友誼,就連人人有如模特兒、用盡心機、家財萬貫的上東區也不例外。

從一開始到現在,我身邊的那群朋友都有一個相當獨特的特質:她們很熱情,不吝於向我解釋上東區的世界。她們比我懂,很願意分享她們看到的事。她們知道自己以及周遭的人,過著具有諷刺意味的生活,她們以幽默的態度看待一切。我曾半開玩笑地擔心,一旦外界知道我在做研究,和我來往的人可能碰上麻煩,但我認識的一位媽媽說:「那些看不出我們的生活有多荒謬、多極端、多好笑、多瘋狂的人,我不想與那種人為伍。」我原本擔心寫這本書是否合適,但那位朋友及其他人讓我看到,就算是最奇特、最令人不舒服、最詭異的世界,還是有很多正常人。就算是看起來敵意重重、最不友好的環境,也有真正的溫暖,也有真正的好人。

我以社會研究者與媽咪的身分,多年生活在上東區的媽媽圈之中,我研究她們,最後發現上東區的母親和全世界的母親一樣,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也希望他們感到被愛,好好長大成人,有天成就一番事業。不過她們之間的相似點僅止於此。如果你不是在曼哈頓長大,你會覺得上東區孩子過的生活十分不尋常。就算你是曼哈頓人,上東區的生活也自成一格,除非你的母親就是上東區人,不然你依舊會覺得一切不符邏輯,沒有一件事是表面上那樣,凡事都無法以常理判斷。我吃了不少苦頭,才了解上東區的媽媽不是一天造成的。不是妳在那裡生了孩子,就自然能融入,得不斷修練才行。我接下來要講的故事,正是我如何重新反覆打造自己,讓自己脫胎換骨。我在這場充滿挫折的旅程中,常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這是一個在迷你島上的迷你區當母親的故事,以及這個地方帶來的種種啟示。

商品簡介

紐約上東區的地方媽媽特別不一樣?

這本書,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

|當人類學家意外闖入上東區媽媽的世界|

一場令人啼笑皆非、又眼界大開的文化衝擊!

我愛死這本回憶錄了……很久沒讀過這麼精采的書了。

——《虎媽的戰歌》作者|蔡美兒

★《紐約時報》即時暢銷書榜TOP 1、AMAZON暢銷書、米高梅(MGM)買下電影版權!

★《歐普拉雜誌》、《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時人雜誌》、《圖書館期刊》、《哈潑時尚》、BookPage書評網……眾多媒體書評,熱烈好評!

誰說和人打招呼一定會得到回應?

在上東區,柏金包是防身武器,階級歧視就是剛好而已。

為了融入當地的賤人媽媽團,更重要的是,得幫兒子找到玩伴

被貴婦媽媽排擠在外的溫絲黛,不得不運用深厚的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學知識

臥底觀察上東區這個超富裕部落的特殊文化與種種儀式。

然而,關於孩子、教養、家庭、自我價值的種種人生災禍,同樣會降臨在一切看似不虞匱乏的上東區部落⋯⋯這群媽媽又會怎麼做?

溫絲黛.馬汀和先生與年幼的兒子抵達上東區後,發現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小部落。那裡的媽咪超級有錢,也超級排外,你和那些女人打招呼,不會得到任何回應;想跟別人家的孩子玩,首先得爭到頭破血流。而她們施展特權更如家常便飯——超限量的名牌精品,弄不到手絕不罷休;去迪士尼樂園,誰跟你在那邊排隊啊?她們會想盡辦法找到有迪士尼殘障通行證的導遊,一路暢玩無阻。

感受到文化衝擊的溫絲黛,只好利用自己的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學知識,努力在新環境站穩腳步。她模仿靈長類研究權威珍.古德(Jane Goodall),觀察上東區的交配儀式、示威儀式,以及接送孩子上下學時有如東非狒狒的眾媽咪;她也從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角度,理解上東區部落的季節遷徙、狂熱健身儀式與交配儀式。

然而溫絲黛也察覺,即使在資源極度豐沛的上東區,依舊免不了各種天降的災禍。在富裕的表象之下,這些宛若天之驕女的貴婦們,往往夜不成眠、充滿不安全感,無法免於身為人妻、身為人母、身為女人的種種焦慮與失落。她們為了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而拼命;為了孩子的一點點不完美而恍神崩潰;為了總是「不在」的男人與總是「在」的女人,瘋狂展示最新、最昂貴的名牌服飾;她們多半有常春藤名校學歷,卻只能放棄自我,仰賴另一半核發的「年終獎金」⋯⋯。

溫斯黛以時而詼諧、時而銳利的筆鋒,揭開光鮮表面下的殘酷真相。本書不僅是揭發1%階層祕辛的批判與嘲諷,更是一位人類學家走進了每個城市都有的「上東區」,她試圖融入並生活於其中,為我們揭露權力階層的文化符碼,也嘗試找出人性於本質上的共通之處。

|書評推薦|

我愛死這本回憶錄了,一讀就停不下來!作者以巧妙的方式,從人類學的角度分析上東區的母親,讓人一窺那個驚人世界……很久沒讀過這麼精采的書了。

——蔡美兒Amy Chua

《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作者

這本回憶錄從人類學的角度解碼貴婦行為,描述作者搬到紐約上東區後,如何以一個局外人的身分,試圖融入當地的上流社會,但又保持客觀獨立的精神。

——《歐普拉雜誌》(O Magazine)

幽默風趣……一針見血……用揶揄口吻帶讀者認識有錢人自成一格的文化。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令人想起女性主義作家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女性的奧秘》(Feminine Mystique)……本書步調輕快,個人生活中發生的小故事與文化觀察穿插在一起……深入探討一個不對外開放的世界。你可以說它膚淺,說它刻薄,表面上或許如此,但我們對有錢人又羨又妒的心態,讓我們忍不住一窺他們的世界。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讓人瞪大眼睛的第一手內幕。

——《時人》(People)雜誌

試圖在野地裡研究靈長類動物的人士,被千叮嚀萬囑咐絕不能把動物當人類來解釋,不可以用人類動機來解讀大自然裡靈長類動物的行為,但如果倒過來,用靈長類動物研究告訴我們的事來解釋人類行為,從黑猩猩看人類呢?作者馬汀被迫運用深入的靈長類動物行為的知識,適應紐約超富裕上東區的反社會人格。本書用靈長類動物學,帶著讀者深入了解披著時尚外衣的人類心理,精采絕倫。

——羅伯特.馬汀博士Robert Martin, PhD

生物人類學教授、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榮譽館長、《我們怎麼做:演化與人類繁衍的未來》(How We do It: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Human Reproduction)作者

作者馬汀坐在第一排的絕佳位置,為我們深入報導紐約上東區的文化。這本書令人會心一笑,有時偷打上流社會一巴掌……讓人重新思考很多事……作者對於那個花花世界的描繪十分精彩,光鮮亮麗的房仲,沒錢整修高級公寓的屋主……今日的社會不時興諷刺作家湯姆.沃夫(Tom Wolfe)式的評論,不再以喜劇口吻嘲諷富人……本書在這樣的一個年代,探討上東區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膚淺的一面,但也提醒我們,有錢人或許令人羨慕,但其實他們每一天也在擔心財富與地位會不保。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這本書的作者是揮舞著美國運通黑卡的珍.古德(Jane Goodall),她帶著讀者了解上東區階級嚴明的媽咪。這趟紐約高級叢林部落的人類學之旅,原本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嘲諷當地居民的記錄,然而作者讓我們看到其實全天下的母親都一樣,都希望子女健康快樂。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重點書評

你是否覺得紐約貴婦是另一個星球的人?這本作者跑去臥底後寫成的八卦回憶錄,提醒我們只要是人,就有共通之處。

——《魅力雜誌》(Glamour)

一針見血,令人捧腹大笑。

——《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

《花邊教主》(Gossip Girl)版的媽咪社會學研究。

——InStyle.com

人人最愛的腥羶色……夏日海灘打發時間的絕佳選擇……讓人一翻就停不下來的休閒讀物。

——《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

用珍.古德的大猩猩研究,或是弗郎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的倭黑猩猩心得,拿來解釋鄰居與同事的行為,實在太有趣……作者馬汀抱怨那些錢比我們多、社會地位比我們高、一件衣服價格抵我們一百件的人,讓我們這些沒金湯匙含的人,得到嘲弄的樂趣。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既然全世界的聚落都是人類學者研究的對象,為什麼不能研究紐約上東區超有錢、超苗條、全身衣服超高級的媽咪?……戳破很多事的一本書。

——BookPage書評網

作者利用自己的學術背景(人類學課程、文化研究博士學位),以幽默的方式描述上東區這個富裕部落異於常人的地方……讀了馬汀的書之後,我確認我們舊金山灣區和紐約也沒那麼不同。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把實境節目《家庭主婦》(Real Housewives)加上科普知識,就會得到作者溫絲黛.馬汀的新書。

——《匹茲堡郵報》(Pittsburgh Post-Gazette)

以幽默風趣的角度,看令人退避三舍的老曼哈頓上東區人。

——《康乃狄克郵報》(Connecticut Post)

本書採取十分有趣的角度……作者擁有博士學位,過去曾研究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因此她從東非狒狒的角度探討身旁的媽咪,順理成章。本書最精彩的部分是作者從生物的角度分析身邊的人,她用自然界許多動物對比人類女性,例如靈長類動物、做生育計劃的母鳥、視情況與雄性互動的母鼠──令人拍案叫絕……新鮮有趣。

——《影音俱樂部》(The AV Club)

如果當初人類學家珍.古德拿著柏金包抵達紐約公園大道,而不是帶著筆記本跑到坦尚尼亞荒野,她會寫出這本書。本書具備原創精神,幽默風趣,剖析汲汲營營的富人在紐約上東區與漢普敦度假勝地之間往返時,展示出哪些部落儀式。

——史帝夫.該隱Steven Gaines

《樹籬旁的非利士人》(Philistines at the Hedgerow)作者

作者馬汀寫的一切東西我都很喜歡─她的觀察一針見血,機智幽默,不只一次讓我從不同角度看世界。

——珍.葛林Jane Green

《紐約時報》暢銷書《格蕾斯的婚姻告急》(Saving Grace)作者

學校裡欺負人的辣妹和她們的跟班長大後,會變成馬汀這本幽默自傳詳細描寫的女人。幸好馬汀在公園大道叢林活了下來,還獲得姐妹情深的情誼。

——蘿瑟琳.魏斯曼Rosalind Wiseman

《女王蜂與跟屁蟲》(Queen Bees and Wannabes)作者

很妙的一本書,作者溫絲黛.馬汀博士是天才。對人類學、時尚與部落有興趣的人,一定不能錯過。

——露西.賽克斯Lucy Sykes

《冒牌者》(The Knockoff)作者

馬汀這本幽默風趣的回憶錄是紐約上東區的生存寶典─適合所有必須在社會裡往上爬的人。不落俗套的一本書!

——茉莉.容法斯特Molly Jong-Fast

《權貴巴結者手冊》(The Social Climber's Handbook)作者

作者簡介

溫絲黛.馬汀博士Wednesday Martin, PhD.

於密西根大學修習人類學;後於耶魯大學取得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博士學位,側重於人類學、人類學史與精神分析史。長居紐約,於此地有逾二十年的寫作與社會研究者經驗。常於《今日秀》(Today)、《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CNN、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NBC News、BBC Newshour、福斯新聞(Fox News),探討繼父母/親子議題。文章常見於線上版《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The Daily Beast》等。另著有《Stepmonster》一書。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兒子定居紐約市。

Website|wednesdaymartin.com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譯有《是你讓工作不一樣》、《庫克時代》等書。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
Primates of Park Avenue: A Memoir
作者: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譯者:許恬寧
編者:陳盈華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7-06
ISBN:9789571367033
定價:350元
特價:350
其他版本:二手書 49 折, 170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