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
cover
目錄

譯者序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一、人生的意義

二、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三、社會情感

四、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五、夢對早期記憶的影響

六、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 心靈和肉體

一、心靈和肉體的聯繫與衝突

二、情感的作用

三、身心的不同特徵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一、自卑心理

二、對優越感的追求

第四章 早期的記憶

一、個性塑造

二、早期記憶的作用

第五章 夢

一、夢的解析

二、佛洛伊德對夢的觀點

三、個體心理學對夢的研究

四、夢境分析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一、母親的作用

二、父親的作用

三、偏愛孩子還是平等對待

四、家庭中的排行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一、教育的變革

二、教師的角色

三、課堂裡的合作與競爭

四、先天因素與後天培養

五、個性發展

六、對教學工作的觀察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導

一、青春期的特點

二、自我挑戰

三、青春期問題

四、青少年性心理健康

第九章 犯罪及預防

一、了解犯罪心理

二、犯罪的類型

三、合作的重要性

四、合作的早期影響

五、如何解決犯罪問題

第十章 職業問題

一、平衡人生難題

二、早期培養

三、影響擇業的因素

四、解決之道

第十一章 個體與社會群體

一、增進合作

二、興趣缺失與溝通障礙

三、社交興趣與社會平等

第十二章 愛情與婚姻

一、愛情、合作與社會興趣的重要性

二、婚前準備

三、婚姻中的合作

四、友情是婚姻的保證

五、維護婚姻幸福

附錄:阿德勒生平簡介

試閱內容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一、人生的意義 

人類生活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類體驗事物一般不會抽象進行,而是以自身的角度去觀察,最初「經驗」的產生亦是如此。例如:「木頭」的含義與人類有關,而「石頭」也是「人類生活的要素」。可悲的是,有的人總是排除事物的意義而去思考周圍環境,表現為:孤立自己,脫離同類,其所作所為於己於人皆無益處。總而言之,人的存在無法脫離生活的現實本義,自我封閉的行為毫無意義。體驗現實的人只有將現實放大到人生和生命存在的高度,來解讀其意義和價值,而不是局限於事物本身。因此結論應當是:這種意義總有遺憾和缺陷,當然也不可能永遠正確。因為,這個看似飽含意義的世界的一大特徵就是充滿了各種謬誤和荒誕。

如果你向人問道:「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許多人多半都不知如何回答。多數人都不想自尋煩惱,更不願探求問題的本源。但是,從古至今,這種問題一直相伴在人類的左右,直至今日,也有人時常提起,無論年長或年幼,有時還會被問道:「人為什麼而存在?」「人生的含義是什麼?」客觀地說,只有在人們遇到某種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才會問諸如此類的問題。相反,那些人生之路平坦順暢、幾乎沒有遇到過困難的人,大多不會產生這個念頭。但是,這些問題在我們的人生經歷中總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也必須直面應對。我們發現對人生的某種解讀似乎影響著人的行為舉止,每個人在言論之外的行動上,都在對「人生意義」進行不同的詮釋,而且此意義與其觀點、態度、舉止、表達、癖好、志向、習慣以及性格特徵的表現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先對世界和個人進行總結,然後暗暗貫穿於每個人的行為之中。「我是這樣,宇宙是那樣」就是思考得出的結果,是對自己和所理解的人生意義的一種判定。

如前所述,對人生意義的解釋不一定全部正確,而且有多少個人就會有多少種理解。其絕對意義上的「正確真理」是什麼則無人知曉,因此只要是相對有效的任何解讀,就不能判定是「絕對錯誤」。其實正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包含了人生意義的全部內容。然而,我們可以分辨這一區間中的不同點位哪些有效,哪些次之;哪些是小錯,哪些是大錯。從中可以發現,較好的解讀是大同小異、不約而同的,相反那些不盡如人意的解讀則總是難掩其偽。如果能從中得出普遍的標準和意義,則對揭開有關人類問題的現實之謎很有幫助。同時,必須牢記這個真理的標準是相對人類目的而言,是相對真理。此外,無其他絕對真理存在,即便有,也與人類無關。因為我們根本無從了解掌握絕對真理,所以它對人類而言,也沒有現實意義。

二、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人生所面臨的所有困難或問題,都源自於在生活中受到的三大制約。因為這三種制約構成了人生和現實的內容,並且經常使人們遭受困擾,還迫使人們作出應答和處理,所以每個人都必須予以重視。我們可以從對這些問題的不同解答中,看出每個人對人生意義的解讀。

第一種制約:我們必須生活在這個小小的星球(地球)上,除此別無選擇。人類與地球上的各種資源必須共存,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善待地球。身心健康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因為這是延續地球生命的重要因素,同樣也能使人類得以延續。這是我們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人人都需要迎接其挑戰。不管我們做什麼事,都是對人類生存狀況的解答,我們可以從中知道哪些是必需的、適當的、可能的或希望的。但是不管何種回答都必須考慮到一個事實—我們是人類體系中的一部分,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這就如同我們不能對一道數學題妄加猜測,而必須全力以赴地求出答案一樣,我們為了全人類的美好未來,也要對人生的問題重新做出回答,其中重要的是使觀點既富有遠見又相互關聯。這是從人類自身的弱點及其可能造成的潛在危機來考慮的。當然,我們的答案不會完美,但是必須盡其所能地找到最佳答案。此外,所有的答案都必須考慮到人類正在為地球所困擾,我們的生存品質必然與地球帶給我們的福禍緊密相連。

接下來是第二種制約: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與周圍其他人相互關聯,任何人都是人類體系中的唯一成員。一個人無法單獨達成目標,這是由人類個體的弱點和局限所決定的。一個人如果獨自孤單地生活,自己面對一切,最終只會走向滅亡。人不但不能持續一個人的生活,獨活也使生命無法得以延續。正是因為人類所共存的弱點、缺點和局限性,所以總要與他人團結在一起。我們如果想繼續生存,對人類和社會作出最大的貢獻,就必須與人聯合,共同發展。要想尋求人生的答案就不得不考慮這一約束,我們必須想到:我們和他人是相互聯繫的,如果只剩下一個人,將無法繼續生活。如果想延續自己的生命,我們就必須讓自己的情感和這個問題的目標相適應。

第三種制約是:人類有男有女。這同樣是個人和社會得以維繫必須考慮的問題。人一生中誰都無法繞開愛情和婚姻這個問題,不管男女。當面對這個問題時,我們應該怎樣做,就是對這個問題的詮釋。遇到問題,人們想像的方法往往多種多樣,但是卻總以為自己採用的具體措施才是最佳方法。

以此三種約束考量,又引申出三個問題:第一,既然我們的星球上的自然資源有限,那麼我們到底怎樣做才能讓人類獲得永存;第二,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應該怎樣給自己定位,才能達到與人合作、共同發展的目的;第三,如何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人類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依賴於兩性關係」這一生存要求。

個體心理學發現人類的所有問題都可歸於三類:職業、交際和兩性問題。每個人對生活意義作出各自的理解時,都精準地揭示出人們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回應。舉例如下:假設一個人完全沒有愛情生活或遭受了挫折,並且在工作上也表現得很平庸,還不喜歡結交朋友,感覺人際交往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造成交往範圍十分狹小,從他在現實生活中作出的自我定位和約束,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是為活著而活著,所以要讓自己免受傷害,以保證平安無恙,因此,自我封閉以減少社會交往成為首選。」看得出,他把活著視為一件艱難且危險的事情,最後只有現實失敗接連不斷,而且生存機會越來越少。

不妨再假設另外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一個人交友廣泛,人脈極強,左右逢源,事業有成,而且愛情生活和睦甜蜜。我們則可以定義為,此類人視「活著」為一個創造的過程,於是他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機遇,其間出現的困難反而使他具有了超凡的勇氣,因為在他眼中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這就說明:「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並積極地為人類的福祉作貢獻。」

三、社會情感

由上文可見,對人生意義的解讀不論正確還是錯誤,都可從中找到一些共同點。精神病人、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妓女等人之所以容易失敗,是因為他們在處理職業、社交和兩性問題時,從不尋求他人的幫助,他們對社會生活沒有興趣並缺乏安全感。在他們心中,人生的意義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的個人理想其他人根本無法從中共用。他們如果取得了所謂的成功或實現了某種理想,實際上也只是一種虛無的優越感,這種自我滿足和陶醉,也只有對他們自己才有意義。

例如,手中擁有武器的罪犯感覺自己很強勢,無人能敵,顯而易見,他們在利用武器為自己壯膽。但是對一般人而言,一件武器並不能讓其身價得以提高,所以對於利用武器為自己壯膽的行為不免覺得有些可笑。其實,自我意義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真正的意義是從與人交往中體現出來的,一個人的意義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每個人都在力爭與眾不同,但如果並不明白自己的成功和卓越是建立在為他人作貢獻的基礎之上,那麼錯誤就難以避免。人生的理想和行為與此同理,其唯一的意義就在於對他人是否存在意義。

再講一個關於某小教派教主的故事。有一天,教主將所有的信徒都聚到一起,說下週三就是世界末日。信徒們都對此信以為真,於是趕緊變賣家產,然後拋開所有世俗和牽掛,在莫名的情緒中等待災難來臨。可是星期三悄悄過去了,卻沒有發生任何異常。信徒們在星期四一大早便找到教主,向他討教一個說法。人們都說:「看看你把我們愚弄到什麼地步了!我們放棄了所有的生存保障,逢人便說週三是世界末日,我們從未在意別人那輕蔑的目光,而是反覆強調消息的真實性。如今星期三已經過去了,這個世界不是依然如故嗎?」這個所謂的預言家卻以個人的理由逃避著他人的譴責,他狡辯說:「可是,我所說的星期三與你們想到的星期三並非一回事呀。」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人認為的事實並不能成為真理。

所有「人生意義」的真正標誌是具有普遍性的,即可以與他人共用、絕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共同意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從中看出所發生之事具有的共性。大眾口中的天才雖然是極少數,但是只有他們被大眾認為與眾不同時,才會被冠以這樣的稱呼。由此可見,人生的意義即「對整體作出貢獻」。在此,我們並非說說而已,而是看重其最後結果。每一個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人,其意識中好像都明白人生的真諦在於對他人產生興趣並與他人合作。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被他人所關注,即使遇到困難,他也從來不將解決的辦法建立在傷害他人的基礎上。

如果我們說人生的意義在於貢獻並與他人不斷合作,也許有人會對此產生疑問。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理念。他們不禁會問:「如果一個人總是以他人利益為重,讓自己向他人貢獻,那麼我們的損失會有多嚴重?我們自己的事又該如何去做?難道不應該有一部分人為了自己的發展而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嗎?我們保護別人的前提不應該是先保護好自己嗎?」

這樣的觀點大錯特錯,此類問題也不能稱為問題。如果一個人以他對人生意義的認知和理想,並且加上他的全部情感,向他的人生目標努力,他必然會沿著最能體現其人生價值的道路發展。同時,他還會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斷改變自我,逐漸形成一種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並在實踐中讓這種感情逐步邁向成熟。人的目標一旦建立,隨後便會開始自我管理。只有此時,他才會意識到要解決怎樣的人生問題,才會不斷使自己得到提高和發展。比如在愛情和婚姻中,如果我們想讓對方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就會極力表現自我,將全部關心投入到對方身上。如果我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性情去發展,而不顧對方的感受,那麼所得的結果一定是:我們變得趾高氣揚,讓人厭惡。

我們還可以從中悟出一點,即人生的真諦就在於奉獻與合作。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祖先給我們遺留下來的東西,會發現什麼?那些都是他們對人類的貢獻。除了我們所能目睹的有形資產—土地、道路和建築,還有很多無形的資產,即他們以哲學、科學、藝術的形式對生活經驗歸納出的真理,以及傳達給我們的各種生活技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為人類作出的貢獻,然後讓我們代代相承。

那麼,另外那些拒絕與他人合作,對人生意義另有理解的人,那些總想著「我應怎樣逃避生活」的人呢?他們留下了什麼?他們沒有給人類留下任何有益的東西。他們不但人已經死去,就是人生價值也沒有得到任何體現。對於那些認為自己一生從不需要與人合作的人來說,就好像地球早就對他們有所安排,對於他們早有最終的判語:「你一無是處,在這裡,你的憧憬、你的奮鬥、你所崇尚的價值觀,還有你的思想和靈魂都沒有用處。人類不需要你,任何東西都不需要你。你不配活著,沒有人希望你在這裡,滾開吧!快點去死,從此消失吧!」在現代文化中這種自我觀念已有所淡化,但我們還是會找出許多缺失之處,所以也必須以為人類謀取更多福利為前提,去繼續改變它。

千百年來,很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因為他們懂得了人生的意義在於對全人類的貢獻,所以他們開始讓自己關心和幫助他人。特別是那些有著宗教信仰的人,我們都可從中看到一種普度眾生的思想。世上所有的重大活動都想增加人們的利益,而宗教正是朝此方向發展的主流之一。但是,人們卻常常誤解了宗教,因為人們認為他們除了做一些普通的事外,根本沒有做出其他任何有益的事。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個體心理學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但是我想它還會繼續向前邁進。科學在提高人們對人類的貢獻方面,會發揮更大的作用,這種作用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及的。我們入手的角度雖然不同,但是目的卻一樣:為人類提供更大更有益的貢獻。

我們對於人生利益的理解似乎已經成型:它不是我們的福神,就是一個催命鬼。所以,我們亟須了解人生的意義形成的原因和其劃分的依據,並及時糾正這種錯誤的方法。這些屬於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其與生理學、生物學的最大區別就是:它能利用我們對意義的理解,來影響人類的活動以及人類的發展趨向,從而讓人類更幸福。

商品簡介

心理學先驅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著作

人類個體心理學中最卓越的作品及創始人

自卑與超越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

《夢的解析》作者佛洛伊德昔日的愛徒、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阿弗雷德.阿德勒帶你積極找尋生命的意義,告訴你自己應該怎樣過好這一生。提高自制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心理學著作,作者在心理學發展史上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也擁有相當高的低位。

愈來愈多受它影響的人認為,阿德勒對心理學的貢獻超過了佛洛伊德,這不僅是因為其提出的自卑與補償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實際作用與直接影響,還因為其心理學在心理學歷史中已成完整的體系,如心理學家墨菲所說:「阿德勒的心理學在心理學歷史中,是一個沿著我們今天應該稱之為社會科學的方向發展的心理學體系。」

相信閱讀本書,您一定會對阿德勒及其心理學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並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有一個更全面的理解。

作者簡介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於維也納(奧)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阿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閱歷豐富,磨難頗多。他在幼年時期患上了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醜,又曾在5歲那年患上肺炎險些喪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們之間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並未使他消沉,相反的,他透過自己的努力不斷超越自己。

作者自序

譯者序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一八七○~一九三七)出生於維也納郊區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然而,富裕的家庭環境給他帶來的並非快樂的童年,而是不幸和磨難。他在幼年時期便患上了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醜,這致使他在兄弟們之間感到非常自卑。不幸遠遠還未結束,在五歲那年,他又患上了幾乎致他喪命的肺炎。這一切都讓阿德勒的生活籠罩著恐懼和悲傷。然而,也正是童年時期的種種經歷,讓阿德勒在很小的時候就下定決心做一名醫生,以便「與死亡作鬥爭」。

最終,生活的不幸並未讓阿德勒消沉下去,他憑藉自己超人的毅力贏得了眾人的贊許。一八九五年,他獲得了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成為一名醫生。由於對性格心理特徵的特殊興趣和關注,阿德勒水到渠成地進入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領域。此後,他憑藉著對人性特徵超常的洞悉能力,在此領域如魚得水地施展著才能,並寫下了《縫紉業健康手冊》和《器官自卑感及生理補償研究》等著作。

一九〇〇年,阿德勒閱讀了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書,對書中的觀點頗為贊同,並與佛洛伊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九〇二年,阿德勒受佛洛伊德之邀參加每週舉行的研討會,後又加入了心理分析社團,成為一名積極活躍的社團成員,並參與編輯《心理分析學報》。接著被佛洛伊德任命為接班人,擔任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主席。但最終由於觀點上的不合,兩人矛盾日漸顯露,分道揚鑣。

之後,阿德勒率領其追隨者一同成立了「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學會」,並自稱其研究為「個體心理學」。「個體心理學派」是阿德勒與同事對自己所創新學的命名,之所以用「個體」這個詞,主要是為了強調個性的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一戰期間,阿德勒也曾在奧國軍隊中當軍醫,戰爭結束後退役。隨後他在維也納開始從事兒童心理學的輔導工作,同時將他的專業技能向大量專業和非專業的人士進行展示和傳授,從此聲名大振。

隨後阿德勒他開始到各國遊歷,到處講學。一九二六年,他抵達美國,並受聘於哥倫比亞大學;一九三二年,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一九三五年,在美國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一九三七年,受邀到歐洲講學,終因疲勞過度、心臟病突發離世。

阿德勒一生為人類的個體心理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留下的大量著作為後世研究個體心理學提供了便利。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他的理論是否能被事實證明對社會有所貢獻和價值,並有助於營造人人平等的環境氛圍,讓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在某些方面自己雖與他人有所區別,但在人格和尊嚴上與他人是平等的,然後在實際工作上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

阿德勒先生雖然離開我們已經數十年,但是我仍然希望讀者潛心閱讀他的文章,並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獲益。

由於翻譯水準有限,譯作中難免有瑕疵,望大家見諒。

譯者/李青霞

自卑與超越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譯者:李青霞
出版社:華志文化
出版日期:2016-05-04
ISBN:9789865636548
定價:260元
特價:88折  228
其他版本:二手書 5 折, 130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