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喃中的土耳其
cover
目錄

推薦序 微笑著走吧!/李偉文

推薦序 從台灣走出去,把世界帶回來/張安佐

推薦序 迷霧、靈貓、金鑽,土耳其/黃文榮

推薦序 西方的臉孔,東方的心/鄭泰祥

推薦序 美麗又現實的土耳其/魏宗琳

自序 我在聽伊斯坦堡……

第一部 讓它簡單的來吧──我的交換生活

伊斯坦堡印象

每趟停留的價值

誰是土耳其人

文化中的語言

第二部 忘不了的呢喃──文化如此多嬌

真主的呼喊

博斯普魯斯堡壘上的歷史課

帕慕克與純真博物館

街頭遊走:茶與咖啡

伊斯坦堡庶民小吃指南

第三部 美麗與哀愁──我在衝撞矛盾的現場

兩個乞討男孩

他們又砍了兩顆頭

蓋齊公園事件

阿思朗之死到少女離家日記

東方巴黎:獨立大街

深夜裡的伊斯坦堡產品設計師

第四部 別問我是哪國人──又近又遠的國度

維吾爾兄弟

愛情海兩岸的雙重異鄉人

最近卻最遙遠的距離:歐盟之路

在德國的土耳其人

第五部 熱氣球與玫瑰田──走踏中部、西南部

卡帕多奇亞:奇岩怪石荒漠之旅

西南城市緩遊記

試閱內容

〈街頭遊走:茶與咖啡〉節錄

土耳其料理雖被稱為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但若每天吃烤肉和麵包,對於習慣亞洲食物的我實在承受不了。所以我還是習慣去超市買材料,回公寓自己煮中餐吃。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物價高。住宅區附近能坐下來吃飯的小餐廳,一樣餐點至少都十里拉(一百二十元台幣)起跳,若加上飲料或小菜,差不多就要兩百台幣一餐。

公寓附近有兩家超市,一家是外資的大型連鎖店,另一家是本地人開的雜貨店,我幾乎每天都往這兩家超市報到。連鎖店的東西比較多而且便宜,但收銀人員總以一副欠你幾百萬的臉孔面對顧客。而雜貨店的老闆總是親切地跟我打招呼,偶爾還會去掉結帳的零頭,買完東西離開時,他會面帶微笑地把右手貼在胸前說:「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沿著雜貨店後方的階梯往下,會經過一家我常駐足的茶店,裡面設有撞球桌、專門看足球賽的電視,還有幾張方桌供人下棋打牌。下午時分,店內傳來陣陣骰子聲和撞球碰撞的清脆聲響。到了晚上若有比賽,一大群男人就會在電視機前歡聲吶喊。

這是我回家必經的一條路,服務生阿里即使店內再忙,見到我經過總是開心地揮手。

「今天不來一杯茶嗎?」阿里從店內向我吆喝。

「不了,改天吧,我先回家煮飯。」我在外頭回答。他微笑致意,逕自去忙了。

麥特每天待在自己臥房旁的工作檯趕案子,還有他的合夥同事圖爾克。兩人是大學同系的同學兼室友。圖爾克比較年長,二十八歲。通常我們會一起吃飯,食材費平分,我負責煮台灣料理,他們洗碗。

每每餐後飽足,接下來一定有人提議:「那麼喝杯茶吧。」

世界第一會喝茶的民族

這是土耳其人的習慣。不管男女老少,早餐一杯,工作時一杯,午餐後一杯,下午工作當然也要來個一兩杯,晚餐後一杯,有人甚至睡前閱讀時再一杯。土耳其人是名副其實世界第一會喝茶的民族,平均每人每年消耗七‧五四公斤的茶葉。第二名的摩洛哥消耗四‧三四公斤。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只位居第三十三,平均每人每年才消耗○‧八二公斤,遠遠被拋在後頭。

土耳其人為什麼這麼愛喝茶?卻也不是土耳其茶特別好喝,更不是這裡的人都過度的咖啡因上癮。若是你在路上隨便抓個土耳其人來問,我想八成他會給你個很詩意的答案:「可能為了單純的喝茶樂趣吧。」土耳其語稱做「Çay keyfi」。

很多事情就這樣沒有原因地持續不斷進行。就像這裡的吸菸人口之密集,整個城市都是他們的吸菸室。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抽菸?土耳其人總是聳聳肩說:「因為沒事做吧。」或者:「為了抽菸的樂趣。」(Sigara keyfi.)

土耳其雖然是世界第一會喝茶的國家,但他們開始喝茶的時間卻相對的晚。早先,土耳其人算是喝咖啡的始祖之一,咖啡其實才是土耳其民族最主要的生活飲品。十九世紀初,由於鄂圖曼帝國的國力衰微,領土大幅縮減,原是帝國境內的非洲和阿拉伯等咖啡產地,不再在鄂圖曼帝國的控制下,運輸過來的咖啡豆價格自然高漲許多,政府只好提倡同樣是攝取咖啡因的喝茶習慣。

土耳其人喝的是國內自產的紅茶,主要來自東北部黑海一帶,尤其是里澤(Rize)的茶葉名氣特別響亮。台灣茶依照發酵程度,種類多樣,且大都保留完整的茶葉,沖下熱水讓葉體完全抒展而取得茶味。土耳其茶則是一種深度發酵的茶葉,剁碎成像茶包裡的那種碎屑狀,以增加表面積,一次的用量都非常大,濃度也非常高。

土耳其紅茶是用一種上下分層設計的子母壺來沖泡,大量把茶葉灑進上層體積較小的子壺,沖入熱水,底層體積較大的母壺一樣倒入開水,放在火爐上持續加熱。靜置約五分鐘,就可以分別取下子母壺,先在土耳其特有的鬱金香杯倒入子壺中的濃茶,再依照個人喜好,加入母壺中的白開水調和濃度。

土耳其人會用「兔子的血」(tavşan kanı)來形容紅茶被調和的美麗色澤。一般的店家會在置杯的小碟子上附上兩顆方糖,丟進去用湯匙攪拌,發出清脆響亮的敲擊聲,是土耳其「Çay keyfi」的標準程序。

在喝茶的過程中,子母壺是持續在火爐上加熱的,就算是攝氏三十五度萬里無雲的大熱天,土耳其人還是習慣手持著小巧可愛的鬱金香杯,小心翼翼地啜著滾燙的紅茶。「鬱金香杯」(ince belli bardağı)之名,顧名思義是從外形而來,杯身中段凹下去的曲線,讓杯體就像含苞待放的鬱金香花苞。

誤打誤撞的聰明設計──鬱金香杯

十九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帶動各項產業的發展,土耳其也隨著潮流引入玻璃工業,但當時的鄂圖曼帝國國力衰微,大家都過著節儉刻苦的日子。伊斯坦堡的一家玻璃工廠為了節省成本,做出這種玻璃薄度僅不到零點五釐米,去掉杯腳和把手的透明小茶杯。然而少了把手,為了讓使用上更方便,就把杯口直徑加大,杯身中段縮小。杯子的弧度加大後,拿取時只消把拇指和食指輕輕叩在杯緣就可以握住。

愛喝熱茶的土耳其人後來發現,這樣的設計竟然誤打誤撞出科學的原理。首先,由子壺沖下的滾燙熱茶,大約會加到三分之一的高度,也就是杯身中段最窄的地方,加入開水調和後,因為杯身的形狀,熱循環會持續在底部作用,形成了保溫的效果。杯子上層的大開口則幫助加速散熱,所以上半部的茶明顯沒這麼燙;而開口直徑大的杯緣對使用者來說也較好入口,不容易被燙到。

這就是為什麼土耳其的一杯茶就算喝很久,到後來底部的茶多少還是有餘溫的緣故。

我問學產品設計的麥特和圖爾克,是誰這麼聰明發明這杯子的?他們卻說沒有人知道,在一百多年前,工廠只是為了省錢而開發出這種形狀,到後來有人做研究,才發現鬱金香杯有這樣上層散熱、下層保溫的雙重效果。

既然不知道是誰發明的聰明設計,當然也沒有專利。

二○一四年,美國一家威士忌公司發表了一項重大聲明:「經過我們多年來的研究,終於研發出世界上最完美的威士忌杯子。」而這個杯子完完全全就是土耳其出產的鬱金香杯。

這間公司在聲明中說,一般品嚐威士忌的時候,「聞香」是其中的關鍵之一,但超過四三%酒精濃度的酒,通常因為太強烈而無法有精確的嗅覺,所以在品酒時總得準備許多不同形狀的杯子。

鬱金香杯的曲線,根據壓力和汽化的原理,可以讓威士忌的香氣持續保留在底層,少數香氣粒子會集中從中間散發出來,酒精則因為杯緣的大開口從兩側慢慢揮發,因此不會太濃。使用這種酒杯,同時可以聞香,也可以品酒,實在是一石二鳥的選擇。

許多土耳其人看到這項發明簡直啞口無言,說這些美國人沒來過土耳其喝茶也就算了,竟還這樣偷走他們用了一百多年的茶杯設計。在這項發明宣布後的二十四小時內,這間公司發現了土耳其人的憤怒,在官網上改「發明」為「發現」,並草草附註「土耳其設計」的字樣。

到底是鬱金香杯的出現,影響了土耳其人喝熱茶的習慣?還是因為愛喝熱茶,促成了杯子的設計?我們無從得知。但能確定的是,擁有特殊功能的鬱金香杯,在土耳其的喝茶文化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可以很慢地喝一杯茶。

坦白說,土耳其茶由於過濃的苦澀茶味,相較於台灣茶的確有不及之處,但卻有種讓人上癮的魔力。或許是悠閒的環境使然,又或者看到大街小巷的露天座位上,人手一杯話家常的景象,腦中就會不自覺地想著:「不然來杯茶吧。」

商品簡介

一個既美麗又哀愁、以「聲音」銘刻鮮明記憶的魅力國度,

一位台灣青年的越界足跡,一段寫實深刻的交換生活,一場異國文化的有趣碰撞;

那屬於土耳其的悠長呢喃,將在你我心中觸動、迴蕩……

如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

這本書,也是邀請你進入土耳其想像世界的一張門票!

這是一本深入土耳其的旅行文學,更是一位年輕人選擇自己的學習之路,毅然踏上如詩人佛洛斯特所説的「人跡稀少」的路。

有歐亞路橋、東方巴黎之稱的伊斯坦堡,每年吸引一萬名國際交換生來此駐足。作者從芬蘭到土耳其,帶著觀察之眼遊踏異地,看到比別人更多的真實,讓交換生活成為一種理解、調適與冒險。他從台灣走出去,也把世界帶了回來!

土耳其,就像它絢麗圖騰帶給世人的感受──迷人又神秘。它是全球第六大觀光大國,份屬「迷霧四國」的經濟實力,也是世界第一會喝茶的民族,有著全世界最會把祝福掛在嘴邊的說話方式;同時,最令人跳腳的行事作風,最矛盾複雜的社會氛圍,傳統伊斯蘭文化底蘊下卻擁抱西方的普世價值,東、西方文明巧妙地在這裡匯流、浸潤,讓土耳其成為最令人好奇的國度。

打開書頁,一場既古老又現代,既美麗又迷亂的旅行就要展開,歡迎來到土耳其!

瑰麗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沈方正(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

李偉文(作家)

張安佐(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黃文榮(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秘書長)

鄭泰祥(中華民國駐土耳其代表)

魏宗琳(土女時代網站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

陳聖元

新竹縣橫山鄉人。新竹高中、政治大學土耳其語文學系畢業。

十六歲那年,因為對自己的迷惘,來到芬蘭一個南方小鎮上的曼查拉高中(Mäntsälän lukio)當一年交換學生,回台後寫下第一本書《GO!來去芬蘭上課》(雅書堂出版),獲得《講義雜誌》2010年度旅遊作家獎。

高中畢業的暑假,再度重返念念不忘的芬蘭,借宿在不同的青年朋友家,觀察他們是如何用截然不同的態度和價值觀來面對升學、面對未來、面對人生,於2012年出版《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遠流出版)。

就讀政大土語系期間,實際走訪土耳其的伊斯坦堡當交換學生,以一雙洞悉的眼睛,超越坊間土耳其旅遊書的視野,寫就他的第三本書。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henry.chen.1420

作者相關著作:

《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

作者自序

我在聽伊斯坦堡……

初次造訪土耳其,是在二○一二年夏天,跟隨學校的安排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遊學之旅。在台灣學了一年的土耳其語,以為在這次旅行中可以暢所欲言,到了當地才發現,自己只能支支吾吾地打些招呼而已。那時,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還不多,不論語言、飲食、文化習俗、與當地人的相處等等,都是非常表面、僅有粗淺概念的認識。

但在土耳其,有一件事不需要特別去追尋,它如影隨形般出現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論身在何處,從清真寺尖塔上透過擴音器播送出來的喚拜宣禮(ezan),一天五次,定時在耳邊縈繞。第一次聽見喚拜,雖然不懂內容,但那憂傷又高亢的旋律,是我對土耳其和伊斯蘭文化最初也是最鮮明的印象。我從來沒有想過,「聲音」竟可以是對於一個城市或國家特有的記憶!

這個記憶,在我大四那年(二○一四)到伊斯坦堡大學(İstanbul Üniversitesi)當交換學生後得以延續。身為海港都市、曾是三個帝國文明的首都、土耳其最重要的觀光勝地,伊斯坦堡的「聲音」自然更加豐富。在地形起伏相當大的這座城市裡,共有四百多座清真寺,喚拜聲更能無遠弗屆地傳達到任何一個角落;而在喚拜繚繞的空氣中,伴隨著的是往返歐亞兩陸的輪船鳴笛、海鷗清脆響亮的鳴叫、觀光團導遊大聲的導覽解說、冰淇淋小販敲打的鈴鐺聲、輕軌電車在街道上行駛的鏗鏘聲響,和計程車呼嘯而過時震天響的土耳其流行樂。

土耳其國民詩人奧罕・菲利(Orhan Veli )有一首詩,就叫做「我在聽伊斯坦堡」(İstanbul’u dinliyorum)。他在詩中的每一段首句和尾句都重複說著:「緊閉我的雙眼,我在聽伊斯坦堡。」伊斯坦堡獨特的聲音魅力,似乎只需用聽覺,就能感受這座城市蓬勃的生命力。

伊斯坦堡有過許多別稱:歐亞陸橋、東方巴黎、世界的首都。在固有的土耳其與伊斯蘭文化底蘊外,近百年來也受到歐洲文化不小的影響,呈現的多樣性也因此豐富而獨特。

土耳其的美麗是無庸置疑的,無論是屹立千年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伊斯坦堡市區無數個眺望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屋頂酒吧、卡帕多奇亞的奇岩怪石和熱氣球、番紅花城的古典風情、安塔利亞陽光普照的愛琴海岸,或是厄斯帕爾塔的大馬士革玫瑰花田,種種人文風光,讓在地人和觀光客都神怡心醉。

撇開這些美景以外,我在伊斯坦堡生活的頭幾個月裡並不是很順遂,此地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令人難以適應。只要處理事情時,永遠像在跑毫無遊戲規則的大地遊戲,往往過了一關之後,還有更多驚喜的挑戰。

此外,走在街道上,擦身而過的路人常常對我說:「Chin chian chon.」原來在土耳其人眼中,我們說中文時的發音,永遠都像這三個音節重複打轉。電視上莫名其妙地報導亞洲人會吃狗肉、愛吃炸蟲子,一些無聊的路人便會藉這些印象,調侃東方面孔的遊客。

我曾經納悶,為何自己要來到這樣無理且生活不便的地方,還不時抱怨著在台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禮貌與服務。直到有一天,我在街道上忽然被催淚瓦斯熏到眼睛張不開,回到家後,生出如當頭棒喝般的體悟:「當我換個地方嘗試繼續過著安逸的生活時,就體察不到更多值得探索的事。」

我想起他們拿「chin chian chon」調侃我的模樣;土耳其人不了解亞洲人,如同我們不了解土耳其人一樣。當他們聽到我們對土耳其的印象就是夜市裡賣耍人的冰淇淋時,也很無奈。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其實就是刻板印象。

我開始花更多心思關注這個國家和社會上發生的事,不僅僅是新聞,連日常生活裡跟以往不同或有趣的經驗,我都仔細觀察,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甚至從土耳其人的角度去思考。我很感謝在土耳其遇見的每一個人,沒有這些朋友的幫助,我便無法得知當地人真正的想法與感受。就算是只和我說過幾句話的路人甲、向我乞討的小孩、常請我喝茶的服務生,無形中都促使我的好奇心去挖掘在這裡發生的一切,包括它們背後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甚至是困境。

然而,在土耳其生活愈久,愈能感受到這個國家長久以來置身於東、西方文化交會處所產生的衝擊性。土耳其主要的信仰是伊斯蘭教,卻是中東地區唯一政教分離且最世俗化的國家。在這裡,保守派人士希望保有伊斯蘭傳統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世俗化的土耳其人卻渴望在西方普世制度下生活。這樣的背景,土耳其很可能擁有全世界最矛盾複雜的社會氛圍。

因此我會說,土耳其既美麗,又哀愁。

回到台灣,六個月的書寫過程中,我不斷地蒐集資料,思考反芻過往的經驗與感受,不知為何,那憂傷的喚拜呢喃聲一直縈繞在我耳邊。若不從宗教角度,而純以「聲音」來談,它那起伏不定、不甚和諧的音階,始終帶給我一種載浮載沉、游移不定的心情,如同經歷十個月在土耳其的生活之後,這個國家給我的感覺一般。

身為一個說著土耳其語的台灣學生,我所經歷的故事,不能說是最特別,但卻是最真實且新鮮的。我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發現從未想過的有趣現象;我從社會事件中,嘗試辨析這個國家的衝突與矛盾;我與當地朋友對話,傾聽土耳其人的想法;我在街頭遊走、大步旅行……

不論你是準備要動身前往這個國度,或是曾經拜訪過它,抑或是充滿好奇心的閱讀者,這本書將帶你一探「美麗秘境」之外,日常裡最真實的土耳其。

名人導讀

〈微笑著走吧!〉

李偉文(作家)

聖元在高中時曾到芬蘭當交換學生,後來寫了一本《芬蘭的青年力》,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這就令我們好奇了,在中學就有機會到國外接受文化震撼的洗禮,當他回到台灣體制內的求學之路,會選擇什麼路徑?變成怎麼樣的人?

果然,他選擇少被人走的路,大學讀很冷門的土耳其語系,然後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堡當交換學生。這個選擇,連土耳其當地的朋友都皺了皺眉頭告訴他:「這不是一個好的投資。」因為土耳其的大環境不好,並不是個容易找工作賺大錢的地方。

幸虧聖元的家人,尤其他那積極熱情的爸爸很支持他的決定,認為不見得大學念什麼,以後就得做什麼,反而是透過各種生命的體會與經歷,擁有跨領域與多元思考的態度,學會溝通應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未來職場決勝的關鍵。

像聖元這樣,把自己「放逐」到一個完全陌生,沒有同伴,生活、文化、語言都不熟的國度,比如北歐的芬蘭,比如歐亞交界的土耳其,是生命中非常棒的歷練。沒有同文同種的夥伴,才會有許多安靜的時刻,才能有更多機會孤獨地面對自我。

來到土耳其,更能切身感受東西方文化的衝擊,也是從現在到未來的關鍵挑戰。西方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是否能從衝突到彼此互相接納與欣賞,攸關整個人類文明的持續與發展。

在全球化時代,具有國際觀是很重要的。但並不是學好英文就有國際觀,更不是認識了外國的景觀、建築、時尚品牌就是有國際視野,而是除了知道他們的生活習慣、文化歷史之外,還要真正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他們的煩惱、他們面對的困境,以及他們如何看待這些問題、他們如何去思考。

換句話說,不只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能同理不同國家民族的人們的心情,才是真正的國際觀。

聖元在當地生活,結交當地朋友,以一種開放和柔軟的態度去感受當地人的情感,形塑了我們常說的多元觀點,也是解決未來國際紛爭最重要的素養。

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往往有某些獨特的用語,是其他語言很難譯傳的,就像聖元最喜歡的土耳其語裡互相說再見時的話,意思是「微笑著走吧」。

是的,微笑著走吧!讓每個年輕人可以微笑著走著,滿懷喜悅地迎向未來。

〈從台灣走出去,把世界帶回來〉

張安佐(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實踐大學企管系所兼任副教授)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這一天清晨不到七點的暖陽從窗外把我喚醒,睜開眼睛忽然發現一片雪白,往窗外望去,竟然下雪了!匆忙把西裝套上,這是出差唯一帶著的外衣,也是外派出國前家人帶我去買的西裝,飛奔到樓下大廳。旅客稀稀疏疏,我推開旋轉大門,一腳踩在停車場,大喊:「下雪了!下雪了!」迪旺酒店(Divan Hotel)的門房見怪不怪,路過的人們笑說「yabancı」(外國人)。那一年,我在伊斯坦堡,看到人生的第一場雪景。

接下來好多故事發生在尼斯珮堤耶大街(Nispetiye Caddesi),就在我居住和工作的艾堤勒區(Etiler),一個離土耳其最高學府海峽大學(Boğaziçi University)沒有太遠的地方。地圖上看起來離博斯普魯斯海峽很近,其實窗戶外面看不到海,可是內心好像一開窗就能聞到海的味道。那時候心胸真是開闊,每一天都有新鮮事,在伊斯坦堡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呢。

謝謝聖元把我帶回美好的成長記憶中,不止是伊斯坦堡,中東杜拜、紐西蘭,十年外派的國外生活,讓我練就一顆對外國朋友敏銳的心,這一切都是從土耳其開始。初期的語言不通,讓我學習用最真誠的肢體語言和土耳其朋友溝通,感受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美好。每兩三天就到巷口西點麵包店買一個蛋糕,充當三天的早餐,老闆總是殷勤招待,嘰哩咕嚕講了一串土耳其語,然後免費送上一杯現榨檸檬汁,再配一塊美味無比的小蛋糕。我口袋裡隨身攜帶一本土英字典,總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回應,最後永遠不忘說聲:「Teşekkür ederim.」(謝謝你)

第一次看到聖元,是他從芬蘭高中交換學生回來,出了第一本書,考上政大土語系,在新竹橫山鄉的老家裡侃侃而談,流露出一份超越高中剛畢業的年輕人的自信與成熟。無疑地,他父親的國際觀帶給他許多的鼓勵和影響,讓他選擇屬於自己人生熱情的道路。因緣際會,我和太太討論,得到大兒子治猷同意,此時此刻的他,跟聖元哥哥一樣,在德國布倫瑞克(Braunschweig)進行一年高中交換學生的生活。

人的進步,正是好奇心使然,有時候不要給自己太多選擇題,只有勇敢地拋出是非題:去還是不去!像聖元一樣,從台灣走出去,把世界帶回來,有一天你會發現,這個世界跟你想的很不一樣。看得愈多,好奇心更是源源不絕,探索人生的動機也就愈來愈強烈。我相信,這會是成就美好人生的最大財富!祝福聖元,也祝福正在讀這本書的你!

〈迷霧、靈貓、金鑽,土耳其〉

黃文榮(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秘書長)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是我對陳聖元這個大男孩的第一印象。

聖元確實教人激賞,年紀輕輕,已累積豐富的學習閱歷。他十六歲就負笈芬蘭當了一年的交換學生,高中畢業那年暑假再度重返芬蘭遊歷,實際貼近芬蘭年輕人的生活;大學時期又兩度到土耳其,一次遊學,一次當交換學生,身歷其境並用心品味這蛻變中的歐亞古老帝國。

我在一九九六年至二○○一年奉派外貿協會伊斯坦堡台灣貿易中心,在土耳其工作六年,對於這個國家的壯麗山川及浩瀚文化,自能心領神會。

首先,土國地大物博人口多,與俄羅斯並列歐亞大國,地緣政治實力雄厚。其次,土國經濟發展基本面健全,是全球第十八大經濟體,國際評比極高,名列「迷霧四國」、「展望五國」、「靈貓六國」、「高成長八國」、「金鑽十一國」、「G20」等英雄榜。它同時還是全球第四大針織成衣出口國,全球第六大觀光大國,歐盟最大的無花果及葡萄乾供應來源,以及歐盟巴士及白色家電的製造基地。

最重要的,土國在二○一五年高居我國第二十三大出口市場,也是我們前進中東、中亞、巴爾幹及北非市場的橋頭堡。外貿協會遵照經濟部政策,將土國列為重點市場,除每年籌組展團前往拓銷外,更在土國推動IEP形象,並成立土國機械買主俱樂部,二○一五年共邀請五百一十三位買主來台參觀台北專業展。尤其土耳其航空公司更在去年首開直航,足證台土觀光經貿交流的潛力無窮。

土國人民讓我印象深刻且記憶猶新的,正如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國徽(一頭向東看、一頭向西看)。土國民族性也有兩面,一面是類似東方民族,重視家庭與人際關係;另一面則如同西方,重視人性及科學人文。也因為土國人文歷史東西合璧,經貿上更與歐盟唇齒同盟,未來的發展肯定是更加嶄新明亮的一頁!

人生的學習旅程上,知識是學來的,能力是練來的,境界是修來的。聖元用心堆砌學習,他這種學以致用、用其所學的誠懇及認真,都是非常值得我們肯定的。謹以土語「Gule gule」(意思是「微笑來去」),祝福讀者「微笑來去」讀此書而興味充實!

〈西方的臉孔,東方的心〉

鄭泰祥(中華民國駐土耳其代表)

聖元請我為他這本新作《呢喃中的土耳其》寫序,儘管公事纏身,我仍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身為跟聖元一樣的土耳其迷,再加上自己現在的職務,我有為土耳其「打廣告」的熱情和義務。

回想自己第一次造訪土耳其,是在一九八八年一月,當時我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利雅德留學,趁著寒假「逃離」封閉的世界,單趟超過三千公里的巴士行程,穿過約旦、敘利亞和土耳其的南北國土,抵達伊斯坦堡。當年的土耳其之旅或許是我生命的轉折點,一路上向泰國籍的穆斯林同伴請教伊斯蘭教的種種問題,讓我對這個刻板印象中「負面」的宗教有了新的觀察。

當年在參觀伊斯坦堡某座古老莊嚴的清真寺時,我學習穆斯林,捧手向真主祈求:如果祢真的存在,開啟我的心眼吧。回到沙烏地之後繼續探索這個宗教,後來我選擇歸信了伊斯蘭。此後,我進入外交部工作,在服務過的地方(杜拜、吉達、布魯塞爾)跟當地的土耳其人建立友誼,非常充足的理由是,土國人偏西方的臉孔包裹著卻是東方的心。

友善是土耳其人的標誌,土耳其食物也是讓我離不開他們的原因之一,不僅是他們的飲食務求「清真」,也在於一個「美」字。聖元的書中介紹了幾樣土耳其的標竿性食物,我則為土耳其國餅──芝麻圈餅(simit)未獲聖元青睞而抱屈。

當年的土耳其之旅是我成為穆斯林的契機,此後我的生活與生命就跟伊斯蘭緊緊綁在一起,我因此特別關注聖元書中在這個主題的描述。「宗教」與「世俗」左右了土耳其的政治與生活,人們的思維、行為被一條無形的楚河漢界隔開,例如清真寺不會是世俗派日常造訪的場所,聲光酒則是宗教派的禁地。但是兩派在某些場合是不分屬性的,「宗教派」與「世俗派」在醫生面前都得是乖乖聽話的病人,在土耳其美食面前都會食指大動。

聖元這本書是對土耳其陌生的華語讀者取得入門資訊的佳作,我佩服這位年輕人能如此深入地觀察土耳其,尤其當前西方歐美文化在國際時尚大道上塞車之際,台灣的下一代何不思考選擇一條比較幽靜的道路,進入土耳其,重新認識東方吧!

〈美麗又現實的土耳其〉

魏宗琳(土女時代網站共同創辦人)

我眼中的聖元是個非常特別的人,但既非天之驕子也非荒誕不經,他的特別是「有意識的」──他清楚知道「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怎麼樣的事」,這讓他在同儕中顯得獨特。

伊斯坦堡是眾多土文系學生嚮往的完美留學地,但住在伊斯坦堡可不是件容易事,從過客到居民,聖元真實地呈現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他待在伊斯坦堡的時間,恰好是土耳其近年最重要的轉捩點,積年累月的矛盾一夕爆發,政府與人民、保守與自由、民族與領土,牽動全國的事件層出不窮,真不知道該說他幸還是不幸,但這絕對是一段無可取代的人生經驗。

在遠方的我們,如今能隨著他細膩的文字體會當時美麗又現實的土耳其,足矣。

名人推薦

瑰麗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李偉文(作家)

沈方正(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

張安佐(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實踐大學企管系所兼任副教授)

黃文榮(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秘書長)

鄭泰祥(中華民國駐土耳其代表)

魏宗琳(土女時代網站共同創辦人)

呢喃中的土耳其
作者:陳聖元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4-29
ISBN:9789573278153
定價:380元
特價:9折  342
其他版本:二手書 33 折, 124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