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廢墟:你所不知道的考古學家與他們的一百種生活
cover
目錄

敬畏者

考古學家的故事

新兵訓練營

田野班

脈絡說明一切

考古學家生存手冊

我們的祖先是天才

極品飲料

認真喝啤酒

玉豬龍

如何搭訕考古學家

生活在廢墟

就業問題及其他

穿越時空的旅程

我們的合作夥伴

水下奇案

慢慢考古,深深考古

會說話的遺物

探險家俱樂部

古典時代和好萊塢的經典名作

重返田野班

跟土地說悄悄話

考古學與戰爭

遺體

誰的歷史?

見證人

傷害的證據

危險世界考古學

歷史性的結盟

避開靶標

任務與尊重

垃圾推中的寶貝

考古學家的桶子

如果考古學家想要拯救世界

謝辭

試閱內容

玉豬龍

如何搭訕考古學家

同一個研討會,不同的酒吧。狂熱粉絲早就回家了,所以嚴肅的考古學可以開始了。考古學家列隊在費城萬豪飯店接待廳東晃西晃,耐心等待供應食物。稍後他們要替考古領域具有卓越貢獻的同事慶祝,但他們先擠在房間後面。啵啵,一瓶接一瓶酒打開了,每位考古學家走近點心桌猛吃猛喝,啤酒、乳酪塊和葡萄紛紛下肚。

酒保供應源源不斷的啤酒,排在我前面的可愛年長女士開玩笑說:「顯然我們都同意啤酒是考古學的國際飲料,對學生和鏟子幫(shovelbums)來說夠便宜了,如果能在研討會頒獎之夜喝幾杯,更可以不費分文!」輪到她點酒了,她說:「請給我白葡萄酒。我的姐妹喝起來了!」我們互相碰了斟著酸味自釀酒的酒杯,一些酒灑在浸濕的飲料台上。

輪到我做決定了

她的名字叫薩拉.米利吉.尼爾森(Sarah Milledge Nelson),八十多歲,雪白的衛斯理式童花頭。她穿著輪廓鮮明的褲子和外套,灑脫的領巾,和Merrell Mary Janes休閒鞋。她盤髮露出脖子,像是要杵在烈日下工作。我可能夢見過她。

我想猜測她曾在哪裡進行考古發掘,從她的風格、端莊、輕鬆戲謔的話語,我想像她曾去過希臘或是地中海。她說:「妳猜錯了。」她是到中國,靠近蒙古的東北,一具真人大小的女神雕像出土。出乎意料能在中國找到女性大泥雕,尤其是五、六千年前,但在中國牛河梁的女神廟,確實發現這尊女神像碎片,伴隨其他雕塑出土,其中包括帶有豬頭的玉墜子,當地人稱為玉豬龍(pig dragons)。

這就是你搭訕考古學家時會發生的對話。我們接著又談論骨脂、尖頭嬰兒、玉豬龍。無論我聽了多少次,或曾在腦海中把豬與龍連結在一起,我仍然從這種家常又神祕的組合得到樂趣。即使尼爾森很優雅,她還是脫口而出「玉豬龍」。

女神廟是尼爾森進行挖掘的遺址。一九八七年,她是第一個被允許訪問女神廟的外國考古學家,並兩度獲得美國的補助前往挖掘,雖然她將補助款壓縮成持續七年節儉的夏季行程,但中國的破土許可一直到她經費用完都還沒批下來。拿不到許可的考古學家可以做什麼呢?有一次她和幾個學生進行探地雷達,測量女神廟和太陽、星星和行星之間的準線,她是研究女神廟遺址的考古天文學。最近,她申請另一筆挖掘女神廟的補助但遭到拒絕,她懷疑是因為年齡的關係。這是我想不到的,考古學家可以專注一個遺址多年,卻從來沒有機會破土動工。除了耐力、堅強和苦力,考古學家似乎還需要運氣。我也料想不到,挖掘的渴望到了九十幾歲還如此旺盛。

我坐在這位女性考古學家身旁,她想去遙遠中國做勞動的希望遭遇挫敗,但聽到同行因成功地按照理念行動而受獎時依然平靜:這位男士因對考古學的卓越貢獻獲得金質獎章,那位女士贏得三個學生已經獲得的教學獎。對前輩來說,這似乎是恰當且是遲來的獎勵。我還一時糊塗替尼爾森感到遺憾。

我們交換名片後各奔東西,我被各式各樣的考古學家吸引,但尼爾森留在我的腦海裡。她也許對挖掘女神廟的付出感到失望,但她終於成為公認的亞洲考古學權威,尤其對中國長城外的遙遠地點和文化研究,那裡一度稱為滿洲。一位美國學者指出:「我們這些有機會在亞洲從事考古學工作的人,常對這地區研究的質量印象深刻,也對西方相關文獻少得可憐感到印象深刻。」在西方的考古學家當中,這位學者推崇尼爾森是詮釋亞洲文明的關鍵學者,尤其是中國和韓國1。我越是解讀尼爾森,越是得到這樣的信息:我遇到了先驅者。

除了亞洲考古學著作,尼爾森還編寫一整個書架關於性別的書。為了幫助女人進入男人的考古俱樂部,她坦率發聲,她不僅研究過去的男人和器物,也研究女人。當考古工作要破土之時,卻有很多人要阻擋你,你怎麼辦?幾個月後,我在孟菲斯的美國考古學會年會又遇見尼爾森,我們身旁再次充滿喝啤酒的人,而我們坐在其間喝我們的紅酒,我必須聽她的故事。

尼爾森對我娓娓道來。她在一九五三年畢業於衛斯理(Wellesley)學院,學位是聖經考古學。她嫁給一位哈佛人,在德國住過幾年,因為她丈夫霍爾是駐紮當地的軍醫。到了一九六一年,他們育有三個兒子。他們常常搬家,但尼爾森並不介意,只要他們能住在像歐洲或舊金山令人興奮的地方,但住在美國南部小鎮是令人窒息的。她說:「有一次,我渴望能做點有意義的事,於是說服一位朋友陪我在烈日下,後座載著小孩騎自行車,尋找標註在軍用地圖上的印地安土墩。我們一個土墩也沒發現,後來我才知道,土墩在射程範圍內,標靶沿著土墩架起來,屬軍事禁區了。」軍方派遣霍爾去北卡羅萊納州布拉格堡,但被她否決了,她告訴霍爾:「輪到我做決定了。」

三十六歲時,尼爾森取得密西根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入學資格,面試時她穿戴珍珠和高跟鞋。她再次成為一個學生,三個孩子的媽嘗試去適應嬉皮生活。她的多數教授講得直白,培訓婦女是在浪費時間。即使她在亞洲待了那陣子之後,她還是會提到,重返大學是她生命中最糟糕的文化衝擊。

她的丈夫接受一九七○到七一年的韓國任務,軍方委婉表明「不得攜眷」,尼爾森打算去台灣做博士論文研究,並且把小孩和家庭教師一起接過來。帶著小孩到她妹妹的加州房子暫住,尼爾森發現她的計劃瓦解了。孩子們拿不到超過三十天的簽證,她說:「我們沒辦法每個月飛一次香港,更何況做母親的會把小孩送到陌生的地方嗎?」她和三個兒子、妹妹的五個小孩,和八隻貓只好留在加州。她說:「我必須離開那裡。」她於是將就地前往韓國,在基地外圍住了一年,這樣她和孩子們至少每隔一周的週末就可以去探望她丈夫一次。她對韓國考古學不甚了解,那裡沒有任何她能講的語文(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或中文)所寫的文獻,於是她自學韓語。

不是下巴毛也不是胸毛

不管複雜的文法,也不管韓文和中文裡的漢字。尼爾森和身邊跑來跑去的九歲、十二、三歲的男童一起學習。韓語是微妙的語言,含意不明確,這讓她發狂。韓語「適用於微言大義,不適合直白的陳述句。」她在她一本書的序言寫道:「和每個不同的本地韓語老師閱讀韓文的時候,我問究竟這句話是在講什麼。他們告訴我:你必須在字裡行間探索意義。有時連我的老師都不敢肯定,是否正確表達句子的意義。」儘管如此,她還是花了一整年學習韓文。

後來有位老師介紹她一位當地考古學家,提供她參與共同調查漢江沿岸考古遺址的機會。這位考古學家提供許可證和工具,尼爾森則運用她在研究所學到的新測量方法寫了一個計劃,也協助這個韓國考古隊,從軍中販賣部取得美國香菸和啤酒。

尼爾森動員陸軍眷屬來幫助調查。「我們住的地方多的是無所事事的女眷,因為她們只為跟著丈夫而來,所以我把她們組織成很棒的田野團隊。她們之中有些人的老公非常有用。有的手上有美國海軍的詳細地圖,有的坐直升機攝影,飛到漢江上空拍照。某位女士有部非常好的車,還有司機歐先生,他戴著白色小手套,載我們到處去探險,歐先生還跟著我們一起進行挖掘。」她對於眾人這麼投入感到得意。她說:「新鮮、令人驚奇的事先後降臨。」漢江沿岸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成了她的論文題目,尼爾森四十一歲時完成學業,成為密西根大學第二位女性考古學博士。之後她重返韓國多次,其中兩次以訪問學者的身分到訪。六十二歲時她出版《韓國考古學》(The Archaeology of Korea),距離她第一次臨時成行到韓國已經超過二十年。她在這本書的扉頁寫了一段話:「寫這本書是希望,把過去缺席的韓國放進世界考古學地圖。」

我想像以她的故事為腳本的音樂喜劇,她和動感十足的陸軍妻眷,在韓國河岸篩檢泥土、唱著歌,有戴白手套的歐先生相伴。時光飛逝,最後她出了一本成功的書。但連結韓國文化有何意義?這本書的序言提到:「某人的名字可以拼寫成「Lee、L、Rhee、Rh」或「Yi」,有時同個作者會用不同的拼法拼寫他的名字。」序言又提到,如何涵蓋北韓的考古學,當「一直難以取得北韓的考古學報告,尤其某段時期在南韓擁有北韓報告是非法的。」她告訴我,有一次他們被開槍警告,因為挖掘地點太靠近軍事區。

尼爾森撩起頭髮讓脖子散熱。我們在孟菲斯會議中心對面的飯店大廳搶到一張桌子。考古學家在我們旁邊大聲叫喊、摔破玻璃瓶。尼爾森因為黃斑部病變,左眼除了周緣已經完全看不到了。她有認人的麻煩,但似乎仍然認得每個人。她把一整票的同事介紹給我,有些在中國陪伴她共渡時光,有些是她在義大利百樂糾(Bellagio)的研究夥伴,我們在吵雜聲中提高音量聊著,在歡樂的情境中點了好幾杯葡萄酒。她有些故事就像奇風異俗小說的場景,有巫師和戰士環繞。在首爾授課時,她和學生會坐在城牆上的岩石,看著巫堂(mudang)女巫師們進行儀典。有一次,女巫師招手要他們下來,參加優美的儀典舞蹈。「我聽說過中國『商代的后婦好』(Lady Hao of the Shang dynasty)嗎?」尼爾森感到疑惑。她的僕人除了一個被腰斬,其他都被斷頭!

七十幾歲時,尼爾森回顧她關於古代女王、女神,和女巫的學術著作,打算從她在韓國和中國學到的東西找點樂子,不只是女性大泥像和奇風異俗的故事,而是整個東方與西方,包括考古領域中的性、性別歧視、文物洗劫,和飲酒與嫉妒。她在丹佛的家中創作考古小說,她稱之為「教學小說」,把真實的文物和考古發現當作題材。尼爾森很清楚,「我們對這些時期所知不多,但我們用所知的一切把這時期轉變成文字。」包括玉豬龍。它是紅山女神廟建造者的身分象徵,以及把預言刻在骨頭上的甲骨,中國東北到處可見這些文物。

尼爾森透過這些小說另闢考古學揭祕的蹊徑,藉此想像遙遠過去種種的另一種工具。例如,發掘韓國屋宅罕見的雙炕,就刺激其中一本小說的寫作。為什麼是雙炕?尼爾森想起一位男性考古學家推測,這住宅屬於擁有兩個妻子的首領。這個假設困擾著她。首領可能有兩個配偶,但如果首領是一個女人呢?她說:「來自東亞的大量證據顯示,婦女扮演領導角色。如果檢視歷史各個時期,你可以看到好幾位優越的女性統治中國。」韓國最大的古墳在古新羅區出土,墳中的貴族女人戴著華麗的皇冠,雖然寫下的歷史都只提國王。「婦好」不僅以戰士裝備陪葬;根據甲骨銘文,她還率領男人戰鬥。「我們不知道的事很多。」尼爾森說:「但我們的確知道很多史實被掩埋或曲解了。」

在現實的風氣下,尼爾森勇於面對出版市場的挑戰,創辦了RKLOG出版社,她打算出版自己的一本小說,也出版其他考古學家的小說。RKLOG?「妳大聲念這幾個字母看看。」她笑著說。她不缺讀者,讀過她有關女神學術著作的粉絲可以證實。

在尼爾森的一本小說中,一位年長的教授被問到他未來的計劃。「我剛退休不久,但我有很多想法要寫下來,我可能不會真的退休。」當尼爾森和我在Skype碰上,我憶起她小說中這個段落。那時她年屆八十二,正為了要前往約旦參加一個研討會在打包行李。前一年她造訪十個國家,從蒙古到摩洛哥,包括見證日全蝕的澳洲之行。她以直接注射眼睛控制黃斑部病變(「我只能說,」她說:「感謝現代醫學。」)她正在進行要發表的六篇不同主題的論文、構思三部小說,並整理在男人田野調查領域中做一個女人的回憶錄草稿。這份草稿開頭就引用一個著名男性考古學家的看法:考古學專業沒有性別的問題,卻有「下巴毛」理論家和「胸毛」2田野工作者之分。尼爾森明白表示,她面對最艱難的挑戰既非下巴毛也不是胸毛,而是必須和男性同事進行的競爭,她寫道:「我的考古學著作預設:過去女人所做的事可以加以復原,而且是有趣的。」

她覺得「而且是有趣的」這句話是不言而喻。在某種程度,考古學家所發現的是他們本來就想找的,如果對於尋找女強人的證據不感興趣,那麼即便有滿坑滿谷的女王和女戰士,你什麼都看不到。

藝廊插曲

機緣安排我和尼爾森相遇,我們第一次見面之後一年,我看到《紐約時報》有一則中國紅山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廣告。我認為紅山是震懾人心的文化,但在曼哈頓居然有展示尼爾森心愛的女神廟器物,顯然是會了做交易。之前只能在佛羅里達才看得到在美國展示的兩隻玉豬龍,而且全美國博物館加起來可能只有四隻。但是現在我只要搭短程的火車到紐約,就能在藝廊看到十幾隻或更多玉豬龍。我在警衛的桌上簽名,接著有專人拿走我的外套、供應茶水,讓我在充滿寶藏的大房間裡自由自在地遊走,又有亞洲情調的輕音樂營造氣氛。隱藏的監視器盯著我,是要防止我盜走玉豬龍嗎?巡視整個展覽間後,我還沒看到一隻玉豬龍。直到看過勾雲形玉珮和貓頭鷹吊墜之後,我終於看到玉豬龍了。「Pig Dragon」英文字面容易使人誤解,其實玉豬龍沒有鱗片或長尾,它是一塊形狀像早期中國龍形符號的玉石,呈弧形「C」。它的表面光滑,頂部雕刻豬臉。大小從圓潤小戒子到大型紙鎮都有,顏色有暗綠翡翠色、蒼綠色,或黃色。就我所見,每張豬臉都不一樣。

我注意到,玉豬龍賣了剩一件。別擔心,貨源還很多。藝品商跟我說,他有很多個人收藏,還拿出六、七件讓我驚艷不已。「這真的是豬臉嗎?」他認為可能是熊。「這件不錯,」他邊說邊輕輕推我一下,要我看看標價一萬到一萬一千美元的一塊深色大玉雕,但他打算賣我八千五百美元。我問他是否有鑑定書。「喔,有啊!」他說每一件都有三位專家鑑定。天真的我沒有想到,這些可能是假貨。不,我說我不要。我怎麼知道這些是合法的呢?我如何能相信這些不是贓物? 他說:「這該怎麼說才好呢?這些都是意外發現的,農民在他們田園撿到的。我每件都有申報並繳納關稅和附加稅,但是……」他聳聳肩。

他要我用手機拍下玉豬龍,並給我一份標有尺寸和描述的正版照片,又送我一份價值七十五美元、精緻的目錄。我自認是個作家,雖然在簽名簿留下真實姓名,但始終沒有機會分享這件事。我是個文化探索者,卻不是好的收藏家。像我身邊穿著得體、故作內行的男女參觀者就屬於後者。雖然都是古藝術的同好,但藝品商和我畢竟道不同不相為謀,也許他還在等我回心轉意拿出信用卡呢。

「大多數的紅山文化玉器,是從中小型墓葬出土的。」我讀著目錄第一頁,接著研究有助於了解現址墳墓模樣的照片,以及伴有玉器的骨骸出土時的墳墓。目錄上寫著:每個墓可望有三到九件文物,欲購從速。

任何考古學家都會說:遭洗劫的器物已失去考古學意義。尼爾森小說中的女主角率直表白:「多年來,藝術史學家以為紅山玉器來自商朝,因為他們找不到任何脈絡可循。」其實中國商代和紅山文化相隔三千年。玉豬龍一旦遭到洗劫,即使在藝品商的手中依然美麗,但已不能追溯年代,也不能弄清楚出土的地點,更無法告訴我們所屬人群的故事。被劫奪的器物失去說明歷史的能力。

商品簡介

《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100大好書

LibraryReads圖書館員推薦10大好書

紐約文化網站Flavorwire.com 15大好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潑(黃奕瀠)文字工作者

張譽騰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臧振華 中央研究院院士

劉益昌 成大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專家推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到考古學家,你的腦海會浮現什麼畫面?

是電影《法櫃奇兵》頭戴牛仔帽、手持皮鞭又掛把槍,卻很怕蛇的印第安那瓊斯?或是深入荒野尋找失落王國的冒險家?還是偷偷摸摸挖掘寶物的盜墓者?

其實這些都是對考古學家的刻板印象。考古學家沒有三頭六臂,裝扮也普普通通,但是他們好奇心強、有科學精神、善於觀察與記錄、邏輯推理能力強,尤其喜歡研究人類歷史。如果末世降臨,你最好有個考古學家朋友,因為他們懂得取火、獵捕食物,還會挖地洞蓋沙堡。

曾經在沙坑玩耍的人,都希望長大後成為考古學家。本書作者是愛好考古學的業餘者,她前往祕魯、日本、澳大利亞、英國、德國、荷蘭、以色列和辛巴威,去見形形色色的考古學家。書中記述她與十四位考古學家上山下海,忍受炙熱的沙漠氣候、毒蛇肆虐的林地,與危機四伏的沼澤地,從加勒比海到印加帝國遺跡進行考古發掘,聽他們講述在中國發現五千年前的女神廟,美國獨立戰爭沉入海底的戰艦,印地安人的木乃伊,曼哈頓黑人墳場,以及一萬八千年前的印尼矮人族。考古學家在一堆廢墟中觀察到什麼?一件陶罐碎片或一顆古老牙齒如何拼湊過去?他們可以如何幫助我們保存歷史?

透過本書通俗又不失專業的記述,我們可以了解考古學的樂趣與使命,考古學家如何在廢墟中解開人類早年的生活與智慧。下一次看到考古隊在田野發掘時,不要以為他們是在挖寶,其實是在解讀深埋地洞的史書!

【國際媒體一致好評】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

《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自然》期刊(Nature)

《美國考古學家》(American Archaeologist)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有聲檔案》雜誌(AudioFile)

《發現》雜誌(Discover)

《世界考古學》(World Archaeology)

《奧斯丁美國政治家》(Austin American-Statesman)

《普羅維登斯期刊》(Providence Journal)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圖書報告》(Bookreporter)

出版觀察網站Shelf Awareness

作者簡介

瑪莉蓮‧強森(Marilyn Johnson)

曾任《君子》(Esquire)、《紅書》(Redbook)、《境外》(Outside)雜誌編輯,出版三本考古學、訃文相關書籍,曾為黛安娜王妃、賈桂琳.歐那西斯、凱瑟琳.赫本、鮑勃.霍柏、馬龍.白蘭度撰寫訃聞。

前著作《死也要上報!》(The Dead Beat)入選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年度新人獎,《生活在廢墟》為2014年《出版家週刊》年度好書,並入選亞馬遜網路書店每月選書、百大好書。

譯者簡介

李世明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野百合世代。論文研究期間,以抗爭文化的權力意涵為知識興趣。曾經短暫擔任電影劇照,曾從事專題記者及政治組記者,參與翻譯《瞭解庶民文化》及《後現代理論》等書。

得獎記錄

《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100大好書

美國圖書館協會10大好書

紐約文化網站Flavorwire.com 15大好書

生活在廢墟:你所不知道的考古學家與他們的一百種生活
Lives in Ruins: Archaeologists and the Seductive Lure of Human Rubble
作者:瑪莉蓮.強森
譯者:李世明
編者:鍾岳明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4-13
ISBN:9789571365831
定價:300元
特價:88折  264
其他版本:二手書 47 折, 140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