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三冊套書)
cover
目錄

目次

序:真相與和解的可能

▼卷一 清理威權遺緒

導言

第一章 民主時代的威權遺產

第二章 各國的轉型正義工作

第三章 威權獨裁下的國家暴力

附錄一 二二八事件的人權迫害形式

附錄二 白色恐怖的政治案件總數有多少?

附錄三 國家的敵人與充滿敵人的國家

▼卷二 記憶歷史傷痕

導言

第四章 民主化初期的平反工作

第五章 國家對受害者的賠償/補償

第六章 官方檔案的徵集與公布

第七章 二二八口述史與轉型正義

第八章 白色恐怖口述史的檢討 

第九章 紀念博物館與轉型正義

附錄  聯合國處理轉型正義原則

▼卷三 面對未竟之業

導言

第 十 章 戒嚴時期法律體系的未解難題與責任追究

第十一章 轉型正義與歷史記憶的分歧

第十二章 面對受害者家屬的轉型正義

第十三章 檢測追求正義的決心:林宅血案與陳文成命案

第十四章 超級硬仗:追還財產

結語:那些我們該記得而不記得的事 

臺灣轉型正義大事記 

試閱內容

第一章 民主時代的威權遺產──轉型正義的使命和難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乃德

當你走過中正紀念堂,如果你的先人在蔣介石的統治下,只因為抗議政府官員腐敗或歧視臺灣人就因而喪生,甚至屍骨至今不知所蹤,而你的家庭也因此長達四十年忍受著冤屈和恐懼。如今見證他被視為偉人,供奉在有如帝王宮殿般的龐大建築物中,你心中不可能毫無所感。

或者你的先人曾在蔣介石統治期間,有心或無意地涉及政治活動,或只是表達自己的信念,卻因此失去生命或自由,而你的家庭也同樣長期遭受難言的困厄。甚至,你原本可以不用失去父親或祖父,可是蔣介石卻更改了軍事法庭的判決。當你走過中正紀念堂,看著偉人的宮殿和巨大雕像,你心中也不可能毫無所感。

或者,在二二八事件或接續的白色恐怖中,你的家庭沒有遭遇過這些不幸。可是你認知到蔣介石為無數同胞帶來的痛苦,當你走過中正紀念堂時,你心有所感。這時你就處在「轉型正義情境」。

不論你是上述的哪一種人,你的感想應該會是:「我們這個社會還有正義嗎?」這樣的感受正是推動轉型正義的基本動力。對於過去所發生的不義,我們期待社會加以誠實地面對,面對傷害人民的掌權者、受到傷害的同胞,以及創傷的歷史真相。也就是以正義的理念,處置加害者、賠償受害者並揭露真相。

追求正義是人類最素樸也最強烈的感情。美國一位非常傑出的哲學家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如真理之於知識。一個理論如果不真,無論它是多麼優美和純淨,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法律和制度如果不符合正義,不論它們多麼有效率、多麼妥切安排,就必須加以改革或廢棄。」或者我們應該說,一個沒有正義的社會,不論多麼繁榮和富裕,仍然是一個不文明的社會。

可是蔣介石身後的宮殿仍然屹立,驕傲地向我們展示他的豐功偉業與他的殘酷。即使不剷除他的宮殿,文明社會對他也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可是臺灣的民主轉型已經有二十多年,他仍然不動如山,雖然期間有紛擾和爭論,但偉人的雕像仍然林立在學校裡。二○一二年,成功大學謝奇璋教授等人提案,要求校方移除校園中蔣介石的雕像。 教授們卻在校務會議的討論中說:「要用基督的愛包容銅像」,「二二八有顏色,我們不要談」,「如果蔣介石是你爸爸,你還要拆嗎?」校務會議最終的決議是,組成委員會繼續討論處理方式。然而,據說大學是文明價值的守護者。

這些現象反映轉型正義的難題,臺灣並非例外。轉型正義是一個簡單的理念。民主化之後的社會必須清理威權時期的遺產和遺毒,補償過去受到傷害的同胞,同時也為民主立下文化基礎,以保證醜惡的過去不再發生。這幾乎是所有人都可以同意的理念。可是在實際政治場域,實現這樣的理念卻經常面臨阻力和波折。現實政治讓簡單的理念,成為困難的政治工程。現實政治中的不同背景和不同糾葛,影響一個國家追求轉型正義的方式,也制約其轉型正義的成就。也由於它是一項困難的政治工程,轉型正義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題目,許多傑出的政治學者、歷史學者、法學者和哲學家,都參與了轉型正義的研究或論述。

轉型正義的使命

「轉型正義」指的是一個國家在民主「轉型」之後,處理「正義」的工程,包括處置加害者的正義、回復受害者的正義,以及歷史與真相的正義。自一九八○年代開始,全世界大約有八十個國家陸續從威權獨裁轉型為民主政體。人類史上第一次有這麼多國家,在大約相同的時間歷經民主轉型,眾多的國家也同時面臨處置威權遺緒的問題,這使得轉型正義工程成為世界性的現象。不只許多新民主國家紛紛成立類似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或歷史真相委員會,研究轉型正義的論文和專書至二○一○年為止已超過二千三百篇。

轉型正義工作也受到聯合國的關切。對某些較貧窮落後國家的轉型正義工程,聯合國和歐盟都提供了財力和人力上的協助。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於二○○四年「法治與衝突中及衝突後社會的轉型正義」 的報告中,將轉型正義定義為:「轉型正義之理念乃是一個社會處理大規模濫權的遺緒,所進行和建立的所有程序和機制,其目標在確立責任、服膺正義並成就和解。」於二○○一年在紐約成立的「國際轉型正義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itional Justice)為全世界轉型正義工作提供支援,對轉型正義有更詳細的定義:

轉型正義是對過去制度性或大規模人權侵害的回應。它的目的是讓受害者獲得肯認,同時也提升和平、和解與民主的可能性。轉型正義並非特殊形態的正義,而是以歷經普遍性人權侵害的轉型社會為對象的調適性正義。

轉型正義出現於一九八○年代末期、一九九○年代早期。其出現主要是對拉丁美洲和東歐政治變動的回應,試圖在這些社會中成就正義。人權工作者希望能處理前政權的制度性濫權,同時又不危及這些社會的政治轉型過程。因為這些政治轉型通常被稱為「民主轉型」,人們也因此開始將這個涉及多項領域的工作稱為「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工作的三個領域中,以對加害者的處置最為複雜。它不只牽涉法律哲學和倫理難題,也經常受到每一個國家政治現實情境的影響。不同時代及不同國家處理轉型正義的差異,主要也發生在對加害者的不同處置方式。

早在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就曾經出現過轉型正義的情境。雅典在「四百人執政團」的獨裁政體崩潰、重返民主之後,立即對前獨裁政權進行追訴的工作。不過,雅典當時所追求的並非「勝利者的正義」,當時的追訴工作是透過正當的法律程序進行。獨裁政權的某些成員雖被起訴,最終卻無罪釋放。而為首的三人雖被定罪,罪名卻是對國家不忠,因為雅典當時並沒有處罰「顛覆民主政體」的法律。當時雅典追求轉型正義的目的,似乎是為了防範未來,而非報復過去。

雅典的例子只是人類史上的單一火花,後來就不曾再出現追求轉型正義的例子。其間雖然有不少革命政權對舊政權的統治者加以處罰,如法國大革命後的政府將國王路易十六和皇后瑪麗.安東尼送上斷頭臺,俄國共產黨將沙皇全家男女老幼全部祕密處決。然而這比較是狂野式的報復,而非制度性對正義的追求。正如捷克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所說的,轉型正義的處理應該顯示:「我們不像他們。」民主社會對加害者的處置,應合乎文明社會的要求;轉型正義應是建立民主文化的一環,而非報復。

人類史上第一個轉型正義時代,是第二次大戰之後的戰犯審判。戰爭期間英國外交部在傳給盟國的備忘錄中,反對在勝利之後以審判方式對待戰犯,因為他們的罪行太過極端,無法用法律來處置;直接將其處死是較為適當的方式。邱吉爾在雅爾達會議中,亦主張直接將戰犯處死。後來在美國的主張下,諸戰勝國以法律審判來處置戰犯。戰後由十一個戰勝國組成的國際法庭在紐倫堡(納粹反猶太法律頒布的都市),審判二十二位納粹戰犯,其中十二位判處絞刑。可是紐倫堡的審判卻只限於納粹,而放過了主動、積極地協助納粹殘害人類的他國人物,因此也造成了西歐國家歷史記憶的扭曲。

除了紐倫堡審判之外,四個戰勝國也單獨成立法庭審判戰犯。美國的軍事法庭判處四百五十名戰犯死刑;英國的法庭判處二百四十名戰犯死刑;法國法庭則判處一百零四名戰犯死刑。在亞洲地區,東京的「遠東國際法庭」審判二十八位日本政府的高級官員。麥克阿瑟在橫濱成立的美國軍事法庭,則判處一百二十四位戰犯絞刑、六百二十二位戰犯無期徒刑。東京和橫濱的戰犯審判都沒有嚴格遵守適當的法律程序,因此被批評為「勝利者的正義」。

這是轉型正義的第一時代。其特徵是以「法治」(rule of law)和普世價值為基礎來審判加害者。加害者的行為即使合乎當時的法律或政治體制,如果違反自然法的基本精神和普世價值,仍然負有刑責。

以普世價值審判加害者,只是這個時代追求轉型正義的一部分,更多的例子是人民以自己的手來執行他們所認為的正義。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索里尼夫婦逃亡至邊境附近被逮捕,立即就地槍決,並將夫妻的屍體運回米蘭倒吊在公共廣場示眾。在法國,不經審判而槍決的人數也大約有一萬人;另外有大約二萬名婦女因為和德國占領軍有親密關係而遭當眾剃頭,公開羞辱。

即使存在許多缺陷,紐倫堡審判仍為下一個時代的轉型正義立下重要的原則:根據法治和普世價值來審判加害者。轉型正義的下一個時代,是一九七○年代末期開始的「第三波民主化」。因為政治情勢的限制,大多數新民主國家的轉型正義工作,都無法貫徹紐倫堡大審的原則。它們大多因為國內的政治情勢,不得不為了和平、民主鞏固以及社會和解,而使正義原則有所妥協。這個轉型正義時代所追求的,比較不是「正義」,而是「真相」。紐倫堡大審之所以能夠貫徹正義原則,畢竟是因為戰勝國審判戰敗國的加害者,不會受到戰敗國政治情勢的影響。

新時代轉型正義的第二項特徵是:狂野式的正義非常稀少。正義的追求大多透過體制,不論是法庭的審判或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運作。較諸上一個時代的轉型正義,這也象徵人類文明的進步。

羅馬尼亞是其中少見的例外。其獨裁者裘塞斯古夫婦(Nicolae and Elena Ceauşescu)被逮捕之後,在小房間裡審判十九分鐘即被判處死刑,並立即槍決。此種以暴易暴的行徑,對轉型正義是一種傷害。因為轉型正義的任務之一,即是建立民主法治的政治文化。此種行徑卻使得民主政府和獨裁政府沒有兩樣,羅馬尼亞或許是民主轉型過程的例外情境。第三波民主化的普遍特徵是很少民眾失去生命,可是在羅馬尼亞的民主化過程中,卻有一千多人死於政府的鎮壓。羅馬尼亞畢竟是少數的例外,當代新民主國家對獨裁者或加害者如果加以追訴的話,大多透過民主體制中的適當法律程序。然而,正當的法律程序雖然最文明也最有助於民主文化的建立,卻同時也是最困難的方式。

商品簡介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臺灣第一份轉型正義階段報告。

米蘭.昆德拉:「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每一個社會終須總結過去的經驗和創傷,將歷史翻至新的一頁。

面對官方的付諸闕如,這是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試圖提出的反省報告。

卷一 清理威權遺緒

假設我是太陽

我要將光明的線條製做萬束

神聖的金箭

送給在黑暗中

掙扎前進的民主鬥士

〈假設的數學涵意〉曹開

一九四七年,臺灣在二戰結束、政權轉換之際,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隨後超過三十八年的戒嚴統治,臺灣處在至今仍難得知具體受難人數的白色恐怖時期。當代的我們,正如同八○年代後,全世界八十個從威權獨裁轉型為民主政體的國家一樣,共同面對國家在民主「轉型」之後,必須接續的「正義」工程。

一個社會在民主化之後,如何面對過去威權政治所留下的遺產?這是許多新興民主國家陷入的轉型正義情境糾葛。這個階段的轉型正義已不同於二戰後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審判,以法治與普世價值審判加害者。大多數新民主國家的轉型正義工作,因國內的政治情勢,不得不為了和平、民主鞏固及社會和解,而使正義原則有所妥協。這個階段的轉型正義追求的比較不是「正義」,而是「真相」。

卷一正是從以上的脈絡,探討轉型正義為何是世界性的現象,以及各國轉型正義的比較,同時也初步檢視,臺灣面臨戰後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兩大國家暴力事件,要如何進入當代轉型正義的三個挑戰:處置加害者、賠償受害者以及歷史記憶的保存。

卷二 記憶歷史傷痕

安息在故鄉山河的懷裡

我們將從此不再分離 永遠活在同胞們心中

我們將從此不再孤獨

〈母親的悲願〉柯旗化

臺灣的轉型正義呼聲是從民間開始的。一九八七年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後,各地關懷二二八的組織相繼成立。一九九二年政府提出第一份《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隨著九○年代《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與《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通過,政府開始著手受害者賠償與名譽回復的工作。

九○年代除了修補賠償,也是瓦解與企圖重建的時代。一九九一年獨臺會案引發抗議,使《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刑法》第一百條、《檢肅匪諜條例》、《懲治叛亂條例》在此契機陸續廢止或修正,終結白色恐怖法律體制。一九九三年六張犁受難者亂葬崗被發現,一九九七年首座二二八紀念館在臺北市成立,紀念遺址與紀念碑逐步在各地出現,公共記憶的形塑,還包括民間、學界與官方的史料蒐集與口述史。等到一九九九年通過《檔案法》,政府成立檔案管理局,終使官方檔案的徵集得以建制化。

臺灣到二十一世紀也開始觸及追訴加害者與釐清國家責任的問題,二○○六年政府公布《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二○○七年立法院將《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的補償改為賠償,臺灣的轉型正義工作已有初步進展,只是未竟之業仍有許多。

卷三 面對未竟之業

無數的○

不是千瘡萬孔

它們是許多

啟悟的烙印

把無數的○

串製成一隻

奇妙的神笛

將吹奏出

圓舞的交響曲

〈無數的「圓」舞曲〉曹開

二○○八年底,西班牙本土移除最後一座獨裁者佛朗哥銅像,臺灣二○○七年,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改名臺灣民主紀念館,拆下牌樓「大中至正」四字成「自由廣場」,引發爭議。在校園與公共場所,蔣介石銅像不是被學生當成搞怪的對象,就是被地方政府主動拆除,社會瀰漫「去蔣」氣氛,但同時亦有人開始肯定獨裁者,在在反映出臺灣轉型正義的現實困境。

不獨對於加害體系的責任追究有許多法律與道德上的難題,對於受難者與家屬,政府如何主動負起真相調查與相關責任也遲遲未定,白色恐怖受難者槍決前寫下的遺書,在家屬與民間團體的力爭下,一直到二○一一年才將遺書返還,更具體的官方報告始終付之闕如。不當沒收的財產,至今仍以無法可循為由不予歸還,使家屬必須走上訴訟之路。

使家屬無力的還有臺灣八○年代最重要的兩大政治案件,林宅血案與陳文成命案。兩案在多次重啟調查下仍無具體突破,已成檢測臺灣政府追求轉型正義決心的具體實例。

臺灣解嚴至今二十八年,經歷兩次政黨輪替,卻始終沒有成立官方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臺灣轉型正義的工作還有許多未竟之業,許多我們該記得卻始終不太清楚的人事物,浮動在歷史的底層,等著被時代捲起。

本書特色

解嚴二十八年後,臺灣第一份轉型正義報告書

*本書版稅將全數做為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營運之用

作者簡介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民主化之後,因臺灣政府對「轉型正義」的消極作為,不如其他新民主國家的政府成立類似「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專責機構,一群關心轉型正義的民間人士於二○○七年成立臺灣民間與真相和解促進會。真促會以民間之力進行白色恐怖受難者訪談計畫、要求政府開放政治檔案、倡議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呼籲政府返還受難者遺書等,並於二○一五年二月規劃出版《無法送達的遺書》,未來將持續從法制、人權、政治、歷史、文化等各層面推動轉型正義的工作。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網址:http://www.taiwantrc.org/

階段報告作者群

黃長玲

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現任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研究興趣為性別政治,近年亦關切民主社會中關於威權統治者的記憶爭議。

吳乃德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首任理事長。

葉虹靈

清華大學社會所畢,目前就讀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班。曾任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執行長,現任職社會民主黨。

李禎祥

文史工作者,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肄業。曾任職《自由時代週刊》和《黑白新聞週刊》,編撰《人權之路》等書。長期研究戰後臺灣人權和白色恐怖,並在多家媒體發表相關專欄文章。

林邑軒

南投竹山人,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經參與一九五○年白色恐怖的訪問調查。在學術與政治,現實與歷史的夾縫之間穿梭,生活。 

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臺灣史研究者,文字工作者。

林傳凱

臺北人,臺大社會所博士候選人。早年對生態研究有興趣,曾研究過漢人民間信仰、空間與開發史。晚近則撰寫一九四○年代地下組織「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興衰史,預計於二○一六年完稿。

曹欽榮

臺灣游藝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一九五三年生於基隆和平島,一九七五年成大工管系畢,任職建築業十年。一九八八年開設公司至今。二○一一年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畢。二十多年來參與臺北二二八紀念館規劃設計,綠島人權園區規劃設計。

陳俊宏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目前為真促會監事。

黃丞儀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

柯朝欽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興趣領域為社會學理論、政治哲學、政治社會學。過去參與臺灣民間真相和解促進會的政治犯口述歷史採集工作,也是歷任與現任臺灣民間真相和解促進會理事與監事。

沈秀華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噶瑪蘭二二八:宜蘭二二八口述歷史》與《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林世煜

一九八一年時任黨外政論雜誌《深耕》總編輯,並主編《陳文成博士紀念文集》。

謝穎青

一九八一年陳文成事件後入學臺灣大學,成為政治系新生;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四年間是林世煜的工作伙伴;一九八五年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目前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義工。

作者自序

序: 追求真相與和解的可能 

黃長玲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

一九九八年一月,號稱民主先生的臺灣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李登輝,以國民黨主席的身分,在蔣經國逝世十週年的紀念會上,形容蔣經國是「一位極具優越領導品質的偉大政治家」。二○○○年五月,剛就任總統的陳水扁,偕同副總統呂秀蓮,一同到中正紀念堂向蔣介石銅像致敬。二○○二年十二月,已經退出國民黨的李登輝對媒體自稱是「蔣經國學校最好的學生」,而且一年半以後,在他的新書《見證臺灣》的發表會上,再度用「蔣經國學校畢業的學生」形容自己。李登輝不是唯一讚譽蔣經國的民選政治人物,陳水扁也不是唯一向獨裁者致意的民選總統。擔任過蔣經國英文祕書的宋楚瑜與馬英九,前者在李登輝自稱蔣經國學校的學生時,公開批評李並未真正繼承蔣經國路線,後者則年年在蔣經國忌日時到頭寮祭拜。 

二○一四年底以無黨籍身分當選臺北市長的柯文哲,在競選過程中公開表示蔣經國晚年功大於過。直到二○一五年初,李登輝接受香港明報訪問時,仍表示「沒有蔣經國、沒有李登輝,就沒有臺灣的民主」。同年秋天,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宣布四度角逐總統大位,表示要像蔣經國一樣深入基層,臺北市長柯文哲以蔣經國的名言對宋致匾祝賀,而國民黨總統侯選人洪秀柱則批評宋楚瑜已背離蔣經國精神。 

民主國家中,過去的威權統治者仍然得到某些人民的肯定是常見的現象。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在西班牙、皮諾契(Augusto Pinochet)在智利、或是朴正熙在南韓,都是如此。然而,民主國家中,很少看到像臺灣這樣,朝野政黨領袖競相以威權統治者的繼承人自居、彼此攻訐對方並非威權統治者真正的繼承人、或是概括性地肯定威權統治者。除此之外,當然也很少見到即使已經民主化近三十年,還有許多機關學校內矗立著獨裁者銅像,更不提政府每年以龐大的經費挹注位居首都中心的獨裁者紀念館,如同依然座落在臺北市中心的中正紀念堂。一個國家究竟要如何一邊打造民主,一邊保存對於獨裁者的正面記憶?

歷史上許多統治者,無論是威權或是民選,都有其複雜面。然而,對於民主國家而言,國家資源的運用方式或是政治領袖的言談作為,都牽動著民主價值的建立與成長。朝野政治人物持續公開肯定威權統治者,或是將威權統治者視為選舉時的重要政治資產,已足以說明在臺灣推動轉型正義的艱難。另一方面,當選之初可能是考量族群和諧而向蔣介石銅像致敬的陳水扁,卻在二○○六年開始推動轉型正義,當時不但朝野之間已因許多問題對抗激烈,第一家庭也開始陷入貪腐傳聞,在既缺乏政治溝通,又無法具備道德高度的情形下推動轉型正義,非但無助於其實踐,也使得許多人認為它只是政治工具,而忽視轉型正義是關乎民主、人權、以及公民的自由與尊嚴的重要議程。

南非在民主化初期成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是許多人所熟知的轉型正義體制,許多新興民主國家後來效法南非的經驗成立類似的委員會,但是這樣的體制在臺灣從未出現。二○○七年底,鑒於民主化以來,政府對轉型正義的種種不作為、消極作為或胡亂作為,我們成立了「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希望以民間的力量監督政府,進行社會倡議,促成臺灣轉型正義的實現。從籌備成立開始,就將出版一部民間版的轉型正義報告書,設定為主要工作目標之一。當時的規劃時程,是希望這本報告書能在三到五年內出版。然而,一連串的其他工作,既延宕了出書的計畫,也給予我們更多的素材與時間思考這本書的樣貌。這些工作包括已持續進行幾年的白色恐怖受難者訪談計畫、要求政府開放政治檔案、倡議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呼籲政府返還受難者遺書等。

二○一一年春天,我們開始具體規劃與討論這本書。初步規劃的方向就是目前這套書三個分冊的主題:介紹轉型正義的概念與國際經驗、說明臺灣在轉型正義上已經完成的工作或是正在進行的工作,以及臺灣遲遲未做而有待完成的工作。初步規劃的範圍比目前這套書所呈現的還廣,但是考慮到某些議題已有相當完整的報告,譬如國民黨黨產的處理情形,因此就不再納入。關於歷史記憶的部分,由於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口述歷史發展脈絡與路徑都不相同,也因此分開以不同的篇章處理。由於參與本書撰寫的不只是本會成員,還包括其他學界同仁以及專業工作者,眾人在各自的工作領域中都已經異常忙碌,因此收稿時間以及相關編輯工作也一再延後。在稿件修改與編輯期間,本會所規劃的另一本書《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於二○一五年二月出版。出版之後所得到的肯定與迴響,一方面使我們深受鼓舞,覺得臺灣社會終究是有理解白色恐怖的渴望,另一方面則讓我們更下定決心要盡快將這套報告書出版。

這是一套「階段報告書」,因為轉型正義無論在臺灣或是在國際上,無論在概念或是在實踐上,都還在持續發展中。書名來自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廣泛被引用的名言:「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在威權體制下,權力的濫用何其廣泛,然而我們對於威權統治的記憶,又是何其的空泛。臺灣的民主轉型曾被稱為寧靜革命,雖是成就,也有代價。代價之一就是:在當年朝野雙方都支持補償但迴避歷史的情形下,這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然而,歷史的傷痛終究有它自己的聲音,無論是透過受難者的回憶,或是白色恐怖的相關研究,記憶始終在對抗著遺忘。這些傷痛的聲音,不但劃破了臺灣民主轉型的寧靜,也使得包括政府在內的許多人,開始面對自身在這場鬥爭中該有的角色。

這本書能夠出版,除了要感謝所有的撰稿者外,也要感謝族群和諧公益基金、兩位不願具名的捐款者、本身是受難者的畫家陳武鎮先生,以及衛城出版的編輯莊瑞琳與劉盈君女士。沒有族群和諧公益基金的補助,本會很多工作都無法推動,而沒有那兩位捐款者的慷慨解囊,經費困窘的我們,也無法在出書進度延宕後,還得以延續工作,讓本書能順利進行。在編輯與出版工作的最後階段,封面的設計與選取,一度產生困難,如何既能夠控訴過去的不義,又能夠開啟對話與反省,著實是個挑戰。陳武鎮前輩的畫作解決了這個難題,他願意提供我們使用的心意,也讓我們銘記在心。瑞琳及盈君對於本書所付出的心血,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尤其是瑞琳,自編輯《無法送達的遺書》以來,就是給予我們最多支持的夥伴。沒有她的種種協助,我們的出書工作不可能完成。最後,最需要感謝的是過去許多受難前輩、學界先進以及民間組織的朋友,對於轉型正義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對於我們的許多鼓勵。

作家季季在回憶錄《行走的樹》中,側寫了白色恐怖下謊言侵奪真實、受害者成為加害者的歲月。在那個被扭曲的年代中,真誠正直不再是素樸的為人之道,而是使得家人朋友可能受到傷害的堅持,更不談在這之中所失去的理想與希望。在白色恐怖下,許許多多人所承受的許許多多的傷害,有些可能療癒也有些無從療癒,然而他們都需要被記得,被經驗過以及讓沒有經驗過的人一同記得。

唯有記得,才可能讓它不再發生。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三冊套書)
作者: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5-10-21
ISBN:9789869211307
定價:720元
特價:88折  633
其他版本:二手書 63 折, 451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