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研究:中國傳統取名習俗及命名個案分析
cover
目錄

前言

姓名學入門

嚴峻的現實

同姓名的煩惱

取名的創造意義及難度

人名,個性自我覺醒的標誌

取名的傳統意義

誰來命名

命名的禮儀

取名的現實意義

怎樣為孩子確定姓氏

傳統取名習俗鉤沉――怎樣為孩子取名

用地名取名

用幹支取名

《左傳》命名說

說「驫」

與戰爭相關的人名

以圖騰命名

連姓取名

兄弟聯名

以時間取名

以五行命名

粗俗不雅之名

以奇字取名

關於字輩

取洋名的習俗

占卜取名

夢與人名

襲用古人名來取名

用典故取名

辟邪祛鬼的取名習俗

以父母希望取名

用數字取名

用迭字取名

男借女名,女借男名

以姓為名

以星宿命名

以四靈為名

以獬豸取名

配合本人生肖取名

拆字命名

以官職為名

以雙聲迭韻詞為名

以迭音詞取名

指字為名

顛倒詞序命名

試說小名

關於小名

小名的本質

小名的興起

取小名的一大原則

小名稱法之一

小名稱法之二

小名稱法之三

小名稱法之四

小名的其他稱法

中國人的姓氏

原始之姓

族姓的起源

圖騰與族姓

褒姒何姓

黃帝賜姓

說氏

氏與宗法

氏法種種

族姓的末日

最早的古姓

現代姓氏幾乎無根可尋

中國姓氏知多少

臺灣人的姓氏

香港人的姓氏

你必須姓吝

保護稀有姓氏

姓名個案分析

中國人名成熟期的推測

中國婦女最早的「名」和稱謂

孔子及其後裔之命名

相同的筆名

張愛玲這個名字

同名同姓的上海人

三毛的姓名

楊憲益名號小考

趙元任的取名傑作

臺灣作家的命名觀

人名與家族意識

人名與筆劃

皇太子與皇犬子

公子小白解

劉備名字解

周信芳為子女取名

人名與官運

陳寅恪為吳宓正名

麝月名考

性與人名

人名聯對小史

阿Q之Q發微

寄名考釋

妓女名號研究

包天笑為母親取名

長長的人名

李敖與姓名學

姓名文化中的感恩習俗

李白為子女取名的歷史背景

哪一天給孩子取名

由呂叔湘〈南北朝人名與佛教〉一文說起

《吳宓日記》佳名初錄

李二曲名號解

我的筆名

附錄:采詩姓名學著作、論文及隨筆索引

試閱內容

姓名學入門

嚴峻的現實

也許,你早就為你們愛情的結晶──未出世的小寶寶取好了新潮、美妙、響亮而雋永的名字,可是你仔細想過沒有:現在,大陸每天出生的人口是六‧四五萬人,[1]而僅以年輕父母的智能,並未涉獵過姓名學的訓練與學習,就自信而輕率地給孩子取名,一般註定很難避免重複,也很難出類拔萃。因為,漢字的總數同成億增長的中國人口相比,太十分有限了。僅說大家較為熟悉的《康熙字典》,收字還不足五萬。近三百萬字的《魯迅全集》輸入電腦後所得用字才是:七三九七個字。老舍的《駱駝祥子》全書輸入電腦後,僅有二四一三個字。這同中國大陸每年人口出生總數一千萬至二千三百五十四‧二五萬相比,真有天壤之別。更何況你孩子生存的年代,正是我國人口飛速膨脹的時代:二零零五年一月六日,人口已超過十三億;二零二五年,人口預計達十五億;二零五零年,人口預計達十七億。

漢字,走過了漫漫幾千年的歷史之後,幾乎不會再增長了,而人口卻在不停地飛速膨脹。

遺憾的是,人們取名時,靈感竟然又十分相似,大家都去翻《新華字典》,而其中的美好字眼又少得可憐,甚至一些字用濫了,還要大用特用。因此,同姓名的幾率已越來越大,而且早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在北京,僅一九六九年就同時誕生過一二九個王偉;在上海,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一年間誕生了三三九七個王偉,其中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就同時誕生了三十三個。北京重名率最高的女性,是「淑珍」:其中王淑珍一萬四千多人,劉淑珍一萬三千多人,張淑珍一萬一千多人;其次是「淑英」:王淑英一萬二千多人,張淑英一萬多人,劉淑英八千多人。上海的王小妹超過一萬三千人,李小剛近萬名。天津叫張穎、張力、張英的均超過二千人。瀋陽的李淑珍近五千人,王玉瑩有四千三百多人,王薇多達三千人。廣州的梁妹、陳妹已超過二千四百人,西安的王建國多達三千五百人,蘇紅有二千多人,王玲也有一千五百多人。武漢城區僅十六歲以上的王紅、李斌均超過一千人。這些都是二十世紀末不同時間的統計數字。

若從中國大陸來看,叫「建國」的九十六萬人,叫「國慶」的四十萬人。再看《中國姓氏權威》二零零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公佈的中國重名最多的五十個姓名:

1.張偉,二十九萬零六百零七人,

2.王偉,二十八萬一千五百六十八人,

3.王芳,二十六萬八千二百六十八人,

4.李偉,二十六萬零九百八十人,

5.王秀英,二十四萬六千七百三十七人,

6.李秀英,二十四萬四千六百三十七人,

7.李娜,二十四萬四千二百二十三人,

8.張秀英,二十三萬六千二百六十六人,

9.劉偉,二十三萬四千三百五十二人,

10.張敏,二十三萬三千七百零八人,

11.李靜,二十三萬二千六百八十六人,

12.張麗,二十三萬二千五百三十三人,

13.王靜,二十三萬一千九百一十四人,

14.王麗,二十二萬六千七百二十四人,

15.李強,二十二萬三千九百五十人,

16.張靜,二十二萬一千四百八十三人,

17.李敏,二十一萬三千六百零六人,

18.王敏,二十一萬三千六百零三人,

19.王磊,二十萬九千七百五十七人,

20.李軍,十九萬九千七百七十二人,

21.劉洋,十九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

22.王勇,十九萬八千七百二十人,

23.張勇,十九萬七千八百五十九人,

24.王豔,十九萬四千三百七十一人,

25.李傑,十九萬一千七百五十九人,

26.張磊,十九萬一千零六十五人,

27.王強,十九萬零二百六十六人,

28.王軍,十八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人,

29.張傑,十八萬九千一百一十七人,

30.李娟,十八萬七千七百零一人,

31.張豔,十八萬一千七百五十二人,

32.張濤,十七萬七千九百九十三人,

33.王濤,十七萬七千九百七十八人,

34.李明,十七萬七千八百九十八人,

35.李豔,十七萬六千六百七十六人,

36.王超,十七萬四千八百九十一人,

37.李勇,十七萬三千六百一十五人,

38.王娟,十七萬一千七百八十五人,

39.劉傑,十六萬六千九百二十六人,

40.王秀蘭,十六萬六千一百一十一人,

41.李霞,十六萬五千一百八十九人,

42.劉敏,十六萬四千一百三十三人,

43.張軍,十六萬二千七百七十三人,

44.李麗,十六萬二千四百九十四人,

45.張強,十五萬九千九百一十四人,

46.王平,十五萬五千六百一十七人,

47.王剛,十五萬四千六百人,

48.王傑,十五萬四千一百一十三人,

49.李桂英,十五萬三千二百一十八人,

50.劉芳,十五萬二千一百八十九人。

這些驚人的數字,若不能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將成為一個十分尷尬的社會難題。

一個人正式的名字,是父母所賜,是父母給孩子最初而最珍貴的禮物,並要跟隨主人一生。輕率取名總是遺憾終生。如果大家都叫梁妹、張健,人與人之間便無法區別,更難以溝通,並帶來諸多不必要的麻煩,個性終將被共性吞沒之後,華夏文明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何在?你孩子的尊嚴和自信何在?

然而,由於中國大陸目前幾乎還沒有一所大學專門開設命名學原理的課程,由於姓名學知識未能得以普及,加上這些年來中國大陸人口文化素質在總體上有明顯下降之勢,一般人的姓名學知識往往是不及格的。常常為此而鬧出天大的笑話。有一則題為〈給「諸葛亮」發工資〉的新聞報導說:在瀋陽市某工廠的工資單上出現了諸葛亮的名字。先生作古已一千多年,何以起而復生到那家工廠領工資呢?原來該廠廠長為逃避稅收而亂花錢,每月都讓女勞資員編造若干假名,領空頭餉。因假名編得太多,而勞資員又文思枯竭,肚裡沒有太多存貨,只好請出歷史人物來幫忙,因而使孔明先生也受此厚誣。幸虧先生名聲一向甚佳且家喻戶曉,在稅務人員清查帳目時才被揭穿老底。[2]

儘管,眼下國人取名的水準仍較為低下,但有些人則對取名高手或較為突出的家長熱嘲冷諷。上海有位家長叫諸叔明,就屢屢碰到煩惱:

兒子生在八四年三月三日,陰曆二月初一。因這是我們第一個孩子,又只生一胎,且我又生於陰曆三月初一,故妻為兒子取小名「壹壹」,希望他將來凡事能爭取第一(采詩按:期望過高而不實際,到不如期望他凡事皆努力從一做起)。兒子的學名?我翻了許多詩詞、詞典,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青帝。青帝,源出《尚書》,意為司春之神。中國固有「早春二月」之說,因此,為兒子取此名不算太牽強。……(采詩按:此名取得較高雅且有文化內涵。尤其「帝」字不同凡響。孫中山幼名:帝象,真的當了總統之後,卻叫孫文、孫逸仙。既然字典中有這個「帝」字,就只有皇帝用得?)。

然而兒子的學名卻沒有那麼走運。他從小多病,去醫院就診,名字常被醫生、護士誤解:「喲,來了個年輕的皇帝。」「現在獨生子女真成皇帝了,連名字也這麼取。」「……」這時,我免不了費番口舌解釋一下。有次給兒子看完病,去付賬,收款員看不清醫生的字跡,問:「諸青……後面什麼字?」我說:「帝」。「什麼di?」我剛想說「皇帝」的帝,但恐又誤會,一轉口說:「帝國主義的帝。」「呵,真崇洋媚外到家了,連姓名也不忘帝國主義。」……

我一度曾想為兒子改名,但妻堅決不允。她說,兒子名字乃我們父母所給,要伴他一生,豈可因一些小煩惱而隨意更改呢?[3]

本來,人家孩子取什麼名字,其含義如何,本是人家的私事,也應該有其最大的自由。然而,要想參與與互動的人,即現代社會的人,又不得不考慮與人們交往的種種關係吧?面對華夏文化的深邃及內容的博大,我們總應該有所傳承、有所忌諱、有所講究,總要盡華夏子孫的義務吧?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同姓名的問題早已成為當今社會急待解決的重大社會課題,而解決這一難題的生力軍,正是為人父母者。為了給孩子取一個比別人更典雅、更好聽、更響亮、更獨特的名字,天下父母不絞盡腦汁,誰來絞盡腦汁呢?為了抱著希望自己孩子永遠幸福的願望,天下父母除了要絞盡腦汁之外,還要好好補上命名學這一課。

注釋

[1]此為20世紀90年代初大陸人口統計數字。

[2]轉引自《雜文報》,奚川〈姓名學〉,1991年10月4日。

[3]《新民晚報》,〈兒子名字的樂與憂〉,1991年12月11日。

以上內容節錄自《人名研究:中國傳統取名習俗及命名個案分析》◎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1857.pdf

商品簡介

為人取名字是一種輕便的,小規模的創造!

◎不談筆畫、八字;不論陰陽、五行,一本絕對不同流俗的姓名學著作。

◎兼治小學、史學、神話學、人類學、民俗學……諸學科,給您最博雅、文藝的研究成果。

◎典雅!雋永!獨特!新潮!助您成為命名取字的行家裡手。

為了給孩子取一個比別人更響亮、更獨特的名字;為了抱著希望自己孩子永遠幸福的願望,父母總殫思竭慮、精心結構著一個完美的名字,每每索盡枯腸卻無寸得,只能求助外援。而坊間命字取名之書無不言筆畫、八字、陰陽、五行,以此命之,也往往落入了名姓的窠臼。

張愛玲說:

「叫他光楣,他就得努力光大門楣;叫他祖蔭,叫他承祖,他就得常常記起祖父;叫他荷生,他的命裡就多了一點六月的池塘的顏色。……」

簡媜說:

「姚遠,令人想到遙遠。星子總是在遙遠的地方閃亮,夢總在遙遠之處召喚,美麗的人也總在遙遠的所在等候。我們倆個中年父母繞過姓名學、五行、八字應允的快捷方式,全憑心境意象給小傢伙命名,願他這一生走得天寬地闊,從他手中抖開的路,能高能遠。」

適當的名字並不一定是新奇、淵雅、大方,好處全在造成一種恰配身份的明晰的意境。或許起名的關鍵,正在那詮釋地美妙無比的私有神話,而不是盲目迷信,以為改個好筆劃數的名字即可帶來好運或發大財,屆時為了牽就比劃,反造成重名處處,豈非更做成了自己大大不便?

作者簡介

采詩,本名李建國。姓名學專家、散文家、西安知名藏書家。

1955年生於西安市建國路,父親以路名命之。1969年隨父下放陝西省安康縣張灘區。高中畢業後即插隊農村當農民。1979年畢業於陝西理工學院中文系,旋即任教於安康學院,講授先秦文學。1983年至今任教於西安市。專治姓名學,還從事散文創作、民國書話及書評寫作。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高級講師。2010年入選《中國散文家大辭典》。

作品有散文集《缺少了什麼》,專著《起名有學問》、《姓名學入門》。編著有《張香華詩選》、《當代百家散文鑒賞》。

在大陸、臺灣、美國公開發表的姓名學研究論文、隨筆,散文、文史小品及書評、書話已逾百萬字。

作者自序

我研究姓名學,首次寫成書,是二零零三年。書名就叫《起名有學問》,研究人名的框架,乃初具規模。當時暫住父母處,自己的藏書並未在手邊,引文出處未能逐一核對,是一大憾事。書出版後,才看到低俗的封面,而完全違背了作者的意願,更是無奈之事;內文又經出版者隨意篡改,更使我哭笑不得,也曾被王友懷師長嚴厲地批評過。

後來,我又賃屋住在長安縣,又在西北大學老校區圖書館院內住了四年,憑藉該校豐富的藏書,一一核對引文;此時,自己的藏書又能跟隨主人,相繼上架而展開,便能繼續充實內容。

二零一零年又擴充為《姓名學入門》,不僅框架搭起來了,對人名個案的研究,亦有了深度。當時僅印了三百餘冊,聊作饋贈師長、友朋、學生與圖書館之用。能住進西北大學,全憑老友于耀明、張應華伉儷的慷慨之助,不才特意在此感謝這份深情厚誼。

二零一一年後,我又搬回朱雀東坊,西安城數處藏書皆能歸諸陋室,而這些年來又大量購入諸多圖書,瘋雅時一年即花費過一萬四千多元,當然對寫作也是非常有利的。

中國人的姓名,在世界文化史中,歷史最為悠久。人名命名內容的豐富、名號種類的龐雜、姓名排列順序的變換多樣,亦為世界之冠。

我對中國人名、姓氏的研究,偏重於人名的研究。而中國姓名文化研究史中,清代之前,關於姓氏研究的專著較多,而關於人名研究的專著則很難查到(參見張聯芳《中國人的姓名.緒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8月1版)。

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未成年時使用的,惟君、親、師能稱呼它;而在今天,它又是每位公民唯一而法定的名字。

我特別看重中國命名文化的精髓是:

給孩子取名,主要是父親的責任,同時也是教育孩子的開始。人名,本身就是為了區別於他人的代號,要有個性,才是它原本的意義。

古人說得真好:必也正名乎。

《論語.為政篇》曾有這樣的話:

子張問:「今後十代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說:「殷朝沿襲夏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襲殷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而起的,縱使一百代之久,我們也該可以預知呀。」

古人所說的「代」是三十年。十代就是三百年;一百代就是三千年。

孔子論學極重視禮,人類社會亦時時必有禮,此乃歷史之常。但禮必隨時代而變,此乃禮之時。而變化中仍有不變者,此乃禮之意。從周朝到現在,也才三千一百年左右,恰恰是孔子所說的「百世可知」的範圍之內。不變者,甚多,以地名取名的習俗,以祥瑞字眼取名的習俗,以出生情況取名的習俗,以萬物名稱取名的習俗,都屬於「禮」的範疇,今天依然未變,而為國人繼承了下來,甚至還會再傳承下去,至少一千年、兩千年,而不會大變──只要你是中國人,甚至是亞洲、歐洲、美洲而在中國文化圈中的華人,都會如此。

采詩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三日於朱雀東坊

人名研究:中國傳統取名習俗及命名個案分析
作者:采詩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9863581857
定價:400元
特價:88折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