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白色的兔子走,到哲學的世界裡去:你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存在?
cover
目錄

【推薦序】將哲學議題完全融入生活當中 苑舉正

【導讀】一場令人興奮的哲學冒險即將展開 冀劍制

【前言】 追尋兔子的蹤跡

第一章 情感,來自於理性的思考還是感性的發洩?

過去二十多年來,情感逐漸成為在神經科學、心理學與哲學等學科裡,被大量討論的主題。令人訝異的是,一直要等到人們意識到,我們的人生是多麼受情感所左右,科學界才對情感燃起了研究的熱情。

第二章 語言,真實的溝通還是虛偽的應對?

什麼是「語言」呢?我們知道花的語言、蜜蜂的語言、電腦的語言,還知道歌德所寫的德語以及很菜的德語。很顯然,我們以「語言」一詞指稱許多類似的現象,但它們並非總是同一回事。

第三章 信仰,來自於對神的敬畏?

大多數的信徒肯定是狹義的有神論者。舉凡認為自己的禱告有時會獲得回應,以及舉凡相信會有奇蹟發生的人,至少都默默地接受神會和人類及宇宙互動的想法。祂不僅會靜靜傾聽、出面干涉,還會對由祂所點選的幸運兒說話。

第四章 夢,對未來的預示還是過去的反照?

許多人會說,自己夢到了一些「荒誕」、「無稽」的事,這種說法就彷彿存在著某些現實的、富有意義的替代夢境。如果仔細地觀察一下不難發現,許多夢的內容都超乎邏輯與日常生活經驗。

第五章 行動,出於意志的自由還是行為的本身?

當我們提到「任意的動作」時,所指的其實就是有意志的、刻意的行為,換言之,就是我們自己所控制與實行的那些行為——相對於那些「非任意的」,也就是自動的動作。

第六章 知識,從何而來又往哪兒去?

「知識」就如同「沙」或「水」是種巨量名詞。它沒有複數,如同「桌」或「思想」是不可數的;充其量,只能在我們擁有像「公斤」或「公升」這樣的測量單位時才能測量。

第七章 美,該如何定義與感受?

傳統的美學將重心擺在那些我們通常會稱其為「美」的事物上,換言之,就是諸如繪畫、雕塑、詩歌、交響曲或大自然等我們可以觀看或聆聽的事物。至於那些我們可以嗅聞、品嚐與觸摸的對象,我們則很少會說它們是「美」。

第八章 思考,是來自於意識的謎?

在某些脈絡裡,「意識」所指的是相對於「無意識」而言的「有意識」或「清醒」。如果有人完全有「意識」地做了些什麼,人們泰半會認為,他是「故意」或「蓄意」的。

第九章 觸摸,你對自己的身體有什麼樣的感受?

長久以來,身體鮮少成為思想家所談論的主題。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經過那麼長的時間之後,哲學才發現它?有些人認為,原因在於西方文化的仇視肉體;思想家似乎從來不在乎自己的血肉。

第十章 生命,同時代表著死亡的到來?

我們可以將面對死亡的態度大致分為三種。正面的態度認為:「有了死亡,生命也才有了意義。」負面的態度認為:「死亡是種壞事。」中性的態度則認為:「死亡與我們無關。」

中外文專有名詞對照索引

試閱內容

第一章

情感,來自於理性的思考還是感性的發洩?

過去二十多年來,情感逐漸成為在神經科學、心理學與哲學等學科裡,被大量討論的主題。令人訝異的是,一直要等到人們意識到,我們的人生是多麼受情感所左右,科學界才對情感燃起了研究的熱情。

她說,「我們不能夠再在一起了。」我完全摸不著頭緒。接著她哭了起來,突然間,我明白了一切。我吃了一驚。我也想放聲大哭,可是我不能。我啞口無言……,我很不舒服,不過我卻還是能準確地描述,我的感受究竟是如何。這並非朝著胸口的重擊。然而,不知為何,我卻感受到胸中有股強烈的糾結,就彷彿在這一瞬間,心跳突然停止了。起初我希望她只是在說笑,雖然我早已知道這並不是個笑話。接著我變得憤怒。她覺得另一個人怎麼樣呢?

臨床醫學家說,在面臨失戀的狀況時,人們會歷經多個階段:震驚、拒絕、憤怒、悲傷及接受。最後一個階段永遠不會來! 到頭來,只會剩下思慕;思慕對方的香味、對方好奇的眼神、對方的體溫。我不僅受傷、失望,而且還妒嫉,因為另一個人也許正吻著她!

事實上,並沒有典型被拋棄的情感,可是被拋棄則會引發許多不同的情感:驚訝、惶恐、嫉妒、失望、思念,還有特別是悲傷。情感會快速而直接地將我們裹住,我們往往會極為強烈地感受到它們,而它們則通常都是稍縱即逝。只有在很少數的情況裡,憤怒或喜悅會持續較長的時間。

此外,情感是種遭遇,一般來說,我們無法將它們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而是只能去碰上它們。當然,我們會學著去處理情感。當我們察覺到怒火在身上油然生起,我們可藉由深呼吸來撫平自己。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可藉由釐清事態告訴自己,這些恐懼毫無道理。可是,儘管如此,這些不受歡迎的要素往往還是會揮之不去。

即便是演員,當他在鏡頭前透過回憶過往的慘痛經歷,藉以表現出確實極為哀傷的樣子時,接下來,他往往也會被牽絆在這樣的情感裡。

過去二十多年來,情感逐漸成為在神經科學、心理學與哲學等學科裡被大量討論的主題。令人訝異的是,一直要等到人們意識到,我們的人生是多麼受情感所左右,科學界才對情感燃起了研究的熱情。

許多學者會用「情緒」(Emotionen)一詞取代「情感」(Gefühlen)。不過,我則是以同義詞來看待這兩個用語。然而,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往往是很重要的。因為,在德文裡,我們可以用「感覺」(Fühlen)指涉至少三種不同的感受:我們感覺到愈來愈憤怒、有時會感到沮喪、感覺到葉片在鼻尖上搔癢。憤怒是一種情緒意義下的情感,沮喪是一種心境,搔癢則是一種簡單的身體感知。有別於我們直接在身體上察覺到癢、餓或痛等感知,心境與情感複雜許多。儘管這兩者無所不在,卻很難掌握它們。

傳統上,人們會將諸如痛苦、易怒等心境和感覺區分開來,因為情感具有與其成因的直接關聯。例如,我們「對」某人感到嫉妒,或是我們「對」向日葵感到歡喜。我們無法就這麼感到嫉妒或就這麼感到生氣。相對地,心境就不是這樣了。我們可以一整天感到沮喪,或是在運動過後感到十分亢奮,而完全不需要存在什麼原因。

你不妨想像一下,隔壁那條缺乏教養的杜賓狗,在未帶口套的情況下,突然站在你面前大肆咆哮,這時你或許會感受到所有情感當中最典型的那種:恐懼。某些哲學家在「恐懼」與「害怕」之間建構了某種人為的差異。然而,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用語裡,其實並不存在這樣的差異;充其量,只不過有某個用語聽起來比較老氣罷了。

如同所有其他的情感,恐懼也具有至少五種典型的屬性。第一個屬性是前面已經提及的「關係」:我們總是對於某些東西感到恐懼;例如對狗。第二種屬性是對於狀況所做的自動「評估」:恐懼讓狗顯得危險。第三種屬性是「感受」:我們對恐懼的感知有別於憤怒或喜悅。第四種屬性是特殊的「表情」:我們的眼睛會張大,嘴唇會筆直地拉向雙耳,下顎則會垂向喉部。第五種屬性則是「行為準備」:腎上腺素會湧入大腦,藉以提高我們的注意力,血液則會流向雙腿,為逃跑做好準備;當然,在我們的內心裡,也興起了確實要逃跑的渴望。

如果想要以理論來解釋恐懼或其他情感,我們就必須先回答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情感的本質是什麼?」本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特性。以先前所提到的杜賓狗為例,這隻動物之所以能成為一條狗,牠必須具備特定的染色體組。這個染色體組對於這條狗的存在屬於本質性的。至於腿的數量則並非本質性的。因為,即使是一隻只有三條腿的狗,牠仍是一隻狗。而毛皮的顏色也非本質性的,例如人們可以將貴賓狗染成粉紅色,如此並不會損及這隻貴賓狗是一隻狗的實質。

換成是情感,則問題便是:倘若要構成情感的狀態,在上述的五項特性之中,有哪些特性不可或缺? 當女友與我分手時,我感到悲傷。什麼是這種感受的本質?

身體理論(Körpertheorien)認為,身體感受的形式是本質性的。沒有悲傷是不帶著眼淚或哽咽。認知的理論,亦即思想理論(Gedankentheorien)認為,情感總是與詮釋或判斷有關。沒有悲傷是不帶著對於我們失去了什麼的認知;例如失去了伴侶或祖父母等。混合理論(Mischtheorien)則認為,情感是由多種要素所組成。我們可以將情感理論大致分成這三類。

第二個問題則是,「情感究竟有何作用?」在恐懼的情況裡,情感的作用顯然就是逃跑的動機與準備。然而,在悲傷的情況裡,情感的作用似乎就沒有那麼明顯。它會讓我陷於近乎癱瘓的狀態,可是,我很難說,它是否透過這樣的方式為我做了什麼準備?

隱形的蛇與身體的警鐘

首先我們得先談點相關的理論。大約在一八七○年時,演化論的奠基者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觀察到了,猴子在吃驚時,會揚起眉毛並張大眼睛。透過這樣的舉動,牠們便能擴大自己的視野,有利於對獵物或危險做出較妥善的反應,這是種顯而易見、有利於生存的條件。當貓感到不安時,牠們會將背部拱起。藉由這樣的舉動,便可讓牠們的體型看起來更為巨大。這樣的行為同樣也可能是演化方面的有利條件,因為它或許可以嚇阻攻擊者。以此類推,我們可能會認為,達爾文也對人類的情緒做了些研究。竟,人類有許多地方與其他的哺乳動物相似,而且我們還具備了某些在動物身上不會發生的情感,例如羞恥或羨慕。

令人意外的是,在達爾文看來,人類的情感表達不過只是演化過程中一些沒有作用的殘餘物! 達爾文並未發展出與人類有關的情感理論。因此,我們可以將他視為早期的身體理論者。因為,根據他的看法,情感只是可以在身體上讀取的行為模式。

最早的身體理論完成於一九○○年左右,在各自獨立的情況下,由兩位科學家分別建立,這兩個人一位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另一位則是丹麥生理學家卡爾.朗格(Carl Georg Lange)。

根據詹姆士─朗格理論(James–Lange theory),情感是對身體過程的知覺。乍聽之下,這似乎不太出人意外。然而,這當中卻隱含了一個矛盾點。根據詹姆士的說法,我們並非因為害怕而發抖,相反地,我們其實是因為發抖而害怕;我們並非因為悲傷而流淚,反倒是因為流淚而悲傷。對身體過程的知覺並非先於情感,而是這樣的知覺本身就是情感。詹姆士曾邀請我們做個思想實驗:如果我們將所有身體的感受從恐懼中移除,唯一剩下的,不過就只是與情感毫無關係的思想殘餘。一個簡單的心理實驗似乎已經足以證明這樣的主張。

請你先坐下,接著將自己的臉擠出一點笑容。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變得確實開心。近來坊間出現了一些微笑瑜珈研習班,他們會讓學員們模仿微笑的獅子或咯咯發笑的企鵝,到最後,整個教室裡便會洋溢著歡樂。人們可以將這樣的效應解釋成,喜悅似乎不過就是對於被改變的臉部肌肉的知覺。

然而,這項理論有個麻煩之處,它預言了降低的身體感受會導致情感感受的下降。因此,當人類在沒有身體感知的情況下依然具有情感時,這樣的說法便會遭到反駁。早在詹姆士那時,他便已見到這樣的問題。雖然有些半身不遂的病患表明,在發生意外後,他們的情感生活的確變得貧乏許多。不過,這樣的情況並非適用於所有的人。

法國知名記者尚─多明尼克.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的個案,便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反例。他曾是法國時尚雜誌《Elle》的總編輯,在歷經一場中風後,罹患了閉鎖症候群(locked-in-syndrom)。他全身上下除了左眼皮之外,完全無法動彈。因此,他必須學習在只利用眨眼的情況下,從序列中將他所要的字母選出。這些字母是依照頻繁性來編排。眨一下眼代表「是」,眨兩下眼則代表「否」。鮑比就這樣一個字母接著一個字母,慢慢地將自己的意思傳達出,最終寫就了《蝴蝶與潛水鐘》(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一書。

二○○七年時,美國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更進而將這部作品搬上銀幕。在這本書裡,鮑比不僅暢談了他在中風前後的人生,還提到了他幾乎完全喪失的身體感覺。他所能感受到的,無非只是從頭到腳固定的壓力,就彷彿他是被囚禁在一個舊型的潛水鐘裡。

鮑比一方面哀傷欲絕,另一方面卻又滿懷復原的期望。當他眼見自己的子女得以順利成長,內心感到十分驕傲。儘管這不過只是三言兩語,可是尚─多明尼克真摯的情意卻無比地撼動人心。如果有人想要為詹姆士─朗格理論做辯護,那麼他就必須主張,鮑比的所有情感,都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因為他再也沒有任何身體知覺了。然而,這樣的說法實在令人難以想像。特別是,難道我們可以完全憑空想像出某種情感,卻不必同時具有這樣的情感嗎?

葡萄牙暨美國籍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達瑪西奧(Antonio Damasio),曾受到詹姆士─朗格理論的啟發。他可說是當代身體理論的代表人物,並將情感與情感的感受區分開來。在他看來,情感會去調節我們的行為,即便我們並非總是能有意識地感受到它們。乍聽之下,他的論調似乎有點特殊;畢竟,在「情感」這個用語裡,已經包含了「感覺」在裡頭。

情感要如何才能不被感覺呢? 很湊巧,在「情緒」這個替代的表述方式裡,我們可以找到代表「推動」與「驅動」的拉丁文「motio」。雖然這對於情感的性質隻字未提,不過,達瑪西奧所要闡述的,正與這第二種面向有關。他認為,即便我們並未感覺到情感,情感依然在驅動著我們。在他看來,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相關實驗都支持這樣的主張。

舉例來說,如果給受試者觀看蜘蛛的圖片五十毫秒,換言之,僅二十分之一秒的時間,接著立刻再給受試者觀看中性的圖片,例如一間房屋,那麼受試者只會知覺到房屋。沒有一位受試者表示,自己看到了一隻蜘蛛。由於第二個圖像「屏蔽」了第一個圖像,因此這類實驗被稱為「屏蔽實驗」(masking-experiment)。儘管如此,在受試者身上還是會立即出現心跳加速與指尖出汗的反應,這是恐懼的兩種典型特徵,它們表現得近乎受試者有意識地見到了蜘蛛那樣地清晰。

再者,有時受試者根本完全沒有察覺到,他們是處在這樣一種令人不安的狀態裡。在達瑪西奧看來,恐懼是我們內建情緒警報系統的一部分,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為逃亡做準備。即使是在我們完全沒有聽到警鐘響起的情況下,這套系統依然在暗地裡運行著。這就彷彿身體為我們做了反應,就好像當有什麼巨大的不明物體突然靠近,我們會直覺地退縮。

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約瑟夫.雷杜克斯(Joseph LeDoux),曾以神經科學的方式證明這樣的論點:在我們的大腦裡,存在著開關恐懼的長、短迴路。短的開關迴路會在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直接做出反應;只不過,它也容易出錯,經常會發出錯誤的警報。第二條通道則會經過演化過程中後來才出現的大腦區。這條路徑較為可靠,它是根據我們有意識的判斷。我們也可以經由它來阻斷另一條通道的訊息。我們被大蜘蛛嚇了一跳,然而,接下來當我們察覺到,那不過只是隻橡膠做的玩具,我們便會隨即再度平靜下來。不過,有時這種有意識的修正會受到干擾。例如,患有蜘蛛恐懼症的人,就連對於仿冒品也會感到害怕,即使他們明知那些東西其實並不具有危險性。在這些人身上,短的開關迴路顯然分布得十分牢固,以致於他們無法將它關閉。

達瑪西奧與雷杜克斯的重要發現在於:情感也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出現,並且對我們的行為造成影響。所以,有意識的情感是種特殊情況,它們並非如詹姆士主張的身體知覺,而比較像是身體過程(更準確地來說,是大腦過程)的高階反映。達瑪西奧認為,對於這些反映,我們除了喜悅的溫暖感受或憤怒的沸騰感受以外,什麼也意識不到。

不過,有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如果情感也可以在意識之外發揮作用,為何我們還會如此頻繁地感覺到情感呢? 我們會把恐懼當成不愉快的體驗並因而想要去避免它,這或許並非出於偶然。此外,恐懼顯然不僅僅只是某種自動逃生機制而已。

商品簡介

聚焦現代人生活10大主題,20萬字深入淺出

情感、語言、信仰、夢、行動、知識、美、思考、身體、生死

由外而內,把人生一次看透澈、想清楚!

★哲學是活的!本書有別於一般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介紹起,抽離現代人生活脈絡的哲學流派概論書,而是強調要從個人經驗出發,發展自己獨有的人生哲學

★不說教、不流俗!承襲當代分析哲學思辨,中文世界裡最趕得上時代潮流的哲學普及書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專文推薦,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專文導讀

德國當紅青年教授邀你一同沉思,關於人生的十堂哲學基礎課

人可以不帶情感地活著嗎?

語言是為了溝通或虛偽的應對?

信仰是出於愛還是對神的畏懼?

人對美的嚮往從何而來?

關於活著這件事你怎麼看?

◎哲學,與我的生活何干?

讀哲學書,是為了習得一套思考的方法,幫助你釐清自己的盲點,做出清明的判斷和選擇,並應用在你生活的每個層面:人際關係、職涯選擇、感情生活、甚至人生何去何從,最終為自己建立起一套看待這世界的獨特眼光。

◎讀了那麼多哲學理論,你的人生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我們思考與面對現實人生處境的工具。過著現代生活的我們,可以在逛超市的同時稍微想一想:這看似平凡無奇的購物活動,是對我們自由意志所做的考驗?在舒舒服服地聆聽一場歌劇時稍微想一想:我們之所以認為「女武神」美妙動聽,不過是由於我們的從眾心態罷了?在抽根菸、享受吞雲吐霧的快感時,問問自己:吸菸究竟是限縮或擴張我們的意識,此舉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

這是一本對現代哲學的導讀,透過十個主題,引領你思索人生的根本面向。哲學家的工作其實並非在於發現陌生的奇境,充其量只是將已知的世界看得更為透澈而已。

作者簡介

菲利普・希伯爾(Philipp Hübl)

1975年生於德國漢諾威,畢業於柏林大學哲學及語言學系,現為斯圖加特大學理論哲學教授。曾於柏林大學、美國柏克萊大學、紐約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哲學及語言學,並任教於亞琛與柏林等地。

常為雜誌撰文,擅長以現代人的生活經驗為例,深入淺出地探討重要的哲學議題。著有《跟著白色的兔子走,到哲學的世界裡去》、《思想的地下結構:無意識哲學概論》。

譯者簡介

王榮輝

曾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歷史系與法律系;其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中古史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2009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譯作有《思考的藝術》、《內向者的優勢》、《不幸福人生指南》、《八百萬個老爸在路上》等書。

名人導讀

一場令人興奮的哲學冒險即將展開 

文/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海賊王的哲學課》作者)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精華。發展至今,大概可以分成三大類:東方哲學、歐陸哲學、以及英美哲學。這個分類不僅僅是地區上的分別,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思考方法。它們各有其優缺點,也都各有其被誤解之處。

據聞在多年前某個哲學研討會上,一個中國哲學家談論以良知做為道德的客觀基礎時,被一個西方哲學專長的學者質問:「你怎麼知道大家都有良知?」這位中國哲學家卻回答:「只有畜生才會問這種問題。」我們暫且先不管這種幽默方式是否恰當,但從內容來說真是個妙答。因為從中國哲學來說,良知是每個人內在的事實,向內看,每個人都會發現,這不需要再訴諸客觀論述,如果真的沒有,那就不是人類而是牲畜了。所以,只有看不見自己良知的畜生,才會對此有所疑惑。

雖然動物有無良知還難說的很,但人類(至少個人)有良知卻是不爭的事實。這裡便顯示出東方哲學最大的思考特色:「體證」。許多重要的理論基礎,必須透過身體力行,從內心深處挖掘真理,體驗到了,就證實了,不需任何理論的支持。

然而,這不同於西方哲學要求用文字與邏輯表達出來的「論證」習慣,盡可能用客觀論述來說服別人,而不訴諸難以客觀化的個人體會。就算真的大家都有良知,我們體會到的良知是否相同?而且,自己有良知和別人有良知是不同的問題,當我們要主張所有人都有良知時,光只有體證是不夠的。裡面還牽涉到「從自己去類比他人」的推理過程。而這樣的推理,需要有更進一步的理由。

西方哲學的優點就在於不易流於各講各話,互相誤解的窘境。但是,這樣的思考方法針對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事物來說,卻難以把握。而把握這種語言之外的知識,卻是東方哲學的長處。

然而,擅用語言表達的西方哲學又分為歐陸與英美兩大派別。歐陸哲學善於創造整套新系統來解決某個哲學難題,尤其針對那種依據現有語言已經碰壁的問題來說,乾脆創造新的概念與詮釋系統,重新解讀問題源頭的各種現象。這種哲學的優點在於,萬一我們目前的整個知識與思考系統已經錯了,就不會一錯再錯,全部砍掉重練才是正途。然而,這種哲學的缺點則是很難消化。沒有搞懂整個系統時,就會對這個哲學理論充滿疑惑與誤解。所以,很多人在讀西方哲學時會有一種感覺,「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碗糕。」這是因為這種哲學無法從片段去理解,想搞懂,就要搞懂全部,不然就是完全不懂。而要搞懂全部,就必須花費很大的心力,先拋棄掉原本已經被(這個哲學理論)放棄的思維習慣,重新開始。由於這很難做到,所以,大多數人對這類哲學都是誤解。

然而,英美哲學不再使用這種方式討論問題。而是主張所有一切敘述必須回到日常生活習慣的語言,清楚明白表達。即使讀者沒有多少哲學背景,也能很快上手。這樣的哲學又稱之為分析哲學,依據現有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語言結構,先把一切問題關鍵分析清楚,再去深入討論。而這樣的哲學方法在當今時代已經成為主流趨勢。

所以,很多哲學愛好者也發現了,市面上有愈來愈多容易看懂的哲學書,但這並非哲學變簡單了,而是使用分析哲學方法的人愈來愈多;而且,這也並不表示這些哲學比較沒深度,只是討論的方法不同而已。

從不同角度來看其他哲學方法,總會覺得不以為然。東方哲學認為分析哲學過於瑣碎,只重視語言分析,但實際上語言分析只是初步的工作,更重要的在於分析出關鍵問題之後的深入探究。分析哲學覺得歐陸哲學不知所云,那是因為歐陸哲學無法從片段理解。歐陸哲學覺得分析哲學過於簡化問題,見樹不見林;但分析哲學則質疑歐陸哲學化簡為繁,把簡單的問題反而弄得更複雜難解。爭議點在於,所面臨的困境究竟是否有必要創造一個新系統來解讀。另外,西方哲學覺得東方哲學過度依賴個人體悟而難以客觀化,但若從不同角度思考,這卻是東方哲學的優點,能夠深入發覺那些非語言性質的內在知識。

此書作者菲利普・希伯爾雖是歐洲人,但其思考方法卻屬英美分析哲學,從這個角度來看其他哲學方法,自有其深感不以為然之處。但無論如何,對讀者來說,這算是一個好消息,因為至少這樣的哲學較容易理解,不會在讀過半本書之後,發現自己迷失在思維的叢林間,不知身在何方。

此書除了表達清晰的優點之外,另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其所書寫的每一個篇章,都是作者本身感興趣的問題,而不是枯燥的針對哲學界普遍認為重要的問題來談,這兩者會有很大的差別。前者在於分享個人感興趣的思考,較具感染力,讀者自然容易被吸引,也感到這些問題真的很有趣、很重要、很值得思考。如果是後者,我們可能在閱讀時產生一個疑惑,「我讀這些做啥?」當作者自己也迷失在學術的象牙塔時,就容易形成這樣的情況。然而,這種迷失在台灣卻很普遍。

有一天,我站在布告欄前面,看著幾所台灣哲學研究生的聯合論文發表會海報。我很有興趣想知道現代學子都在研究些什麼,於是我認真的從第一個題目往下看,直到最後一個,內心升起一股失落感。因為,他們想探討的問題,不管結論是什麼,都無法激發我的好奇心。那麼,我疑惑的是,「他們真的對自己研究的主題感興趣嗎?」當然,每個人的興趣不太一樣,我不感興趣的,他人未必也不感興趣。但這麼多題目都無法吸引我,是我很怪異,還是台灣哲學學術社群誤入歧途了呢?

前一陣子,我出席一個哲學聚會,會中大多是台灣哲學界的菁英學者,討論的話題是:「當今國際間最熱門的研究主題是什麼?」之所以要討論這個問題,那是因為研究熱門主題,論文被國際期刊接受的機會較高。所以,這個話題帶著讓台灣學者在國際間出人頭地的使命,雖然雄心壯志,但卻有些沈重。

這股氣氛,和二十年前,我還在國內當研究生的時候很像。學界希望趕上國際水準,希望有多點學者能夠在當今居領袖地位的英美期刊發表論文,因為無論在當時,或甚至是現在,在台灣哲學學者中能夠做到這點的,仍是少數。

所以,深受感染的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就立志要寫出這樣的論文。雖然,我在畢業前就已經達成這個目標,但在美國的教育過程中,我卻對此不再感興趣。理由很簡單,因為許多我接觸到的美國卓越學者,僅僅樂於哲學的探索,對什麼感興趣,就研究什麼,若是碰巧以熱門主題之姿登上頂尖期刊,純屬巧合。我認為,這才是哲學的初衷。若不以好奇心為本,而是以登上期刊為目標,這樣的哲學將會十分無趣。

在一門課堂上,有個學生找我討論報告題目,「人類糧食危機」、「中東戰火」、或是「全球溫室效應」,哪一個比較適當?我回答:「你真的對這些問題感興趣嗎?」我低下頭看他穿著拖鞋,於是我說,「或許你可以討論與你更切身的問題,例如:穿拖鞋來上課是否適當?」學生說,「這沒什麼好討論的,就不太適當啊!」

「真的嗎?你是否可以嘗試想出一個適當的理由呢?」於是他打破一個習慣性的簡單理解,開始一段新的思考之旅。

如同本書作者在第一章說的,「最棒的旅行並非那些遠赴異國的遊歷,而是以不一樣的角度去審視這個世界。」思想的旅行正是如此,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開始一段新的旅程,我們將會發現許多新奇有趣的事物,於是,哲學思考便萌了芽,開始成長,我們將會好奇它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一場令人興奮的哲學冒險就這樣展開了。

此書作者針對他感興趣的幾個主題做思考,而對於身在地球彼端的我們來說,這些主題同樣具有相當程度的感染力,屬於大多數人都會有興趣的主題:情感、語言、信仰、夢、行為、知識、享受、思考、觸摸、生命。當我們跟著作者的思路,走進這些想法的世界,重新發現思考的樂趣與價值,才能啟動潛伏在每個人心中的哲學思路。

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會發現作者大量引用科學研究成果,感覺好像是科學與哲學的混和體。無須驚訝,這也是英美分析哲學的特色之一,而且事實上也是哲學最初的原始精神。我們應該踏在當今所有學問的基礎上,繼續往前思考,這樣才可能產出最具說服力的想法和理論。

然而,對台灣讀者來說,這本書卻有個小小的缺點,就是作者引用的許多典故與範例,對該文化的人來說是習以為常的,所以不會進一步解釋。就像台灣作者使用金馬獎、台南小吃、諸葛亮等例子時,不會再為這些多做說明,但對其他文化的讀者來說,卻很吃力。然而,只要換個角度思考,缺點就會變成優點。當遇到不了解的典故與範例,問一下別人,或查閱一下資料,順便多認識不同文化裡習以為常的事蹟,也算是個順便的閱讀樂趣。

最後,需要澄清的一點,我其實非常認同與欽佩許多台灣哲學界的菁英學者,走進國際學術界,與世界交流,並帶回目前最前端的消息,分享新的思路。如同目前許多出版社,出版最新的哲學著作(就像此書一般),都能讓我們的思維土壤接受新觀念的灌溉。但是,無論如何,最終、也最重要的,我們仍需回到自己文化的土地上,種植屬於自己的花果,讓有價值、有意義、以及有趣味的思想樹苗,在屬於我們的世界裡,開花結果。

名人推薦

【台灣名家推薦】

「這本書討論了許多當代分析哲學研究,並佐以相關科學發現,在目前的中文世界,可算是最趕得上時代的哲學普及書之一。」──「簡單哲學實驗室」召集人、《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朱家安

「很多哲普作家企圖以『繞著哲學跑,卻不直接讀哲學』的方式來表現哲學。這或許是最理想,也是最難的撰寫哲學方式。其理想在於免除了閱讀哲學的理論與專有名詞門檻,而其困難之處在於,要透過常人的語言來表現深刻的哲學想像,其實非常不容易。本書作者嘗試了一種新的可能,透過繞著尋常名詞的漫談來開展哲學推理,看似鬆散而沒有系統,實際上以嚴謹的態度引領讀者經歷了深刻的概念批判。」

──專欄作家、《人渣文本:給「露出世代」的特急件》作者 周偉航

「本書不同於一般哲學書籍,因為它並不直接從哲學家所討論的問題與答案開始,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面對各種非哲學科目所發展出來的問題。⋯⋯這本書為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哲學書籍,更是一本昭示未來趨勢的啟發性書籍。我基於這兩點理由,鄭重推薦此書。」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求真: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作者 苑舉正

「此書作者針對他感興趣的幾個主題做思考,而對於身在地球彼端的我們來說,這些主題同樣具有相當程度的感染力。當我們跟著作者的思路,走進這些想法的世界,重新發現思考的樂趣與價值,才能啟動潛伏在每個人心中的哲學思路。」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海賊王的哲學課:正義、夢想和人生的偉大航道》作者 冀劍制

「這是一本有趣味,又有深度的書。哲學與各個領域都有緊密的連繫,若你問我:『哲學和動物學會有什麼關係嗎?』那麼,閱讀《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本書會給你答案;同樣的,若你問我:『哲學和心理學會有什麼關係嗎?』《跟著白色的兔子走,到哲學的世界裡去》這本書,同樣會給你意外的驚奇!」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教師、雲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簡端良

【德國Amazon網友推薦】

「有趣的分析哲學入門書!愛麗絲夢遊奇境這個梗引起了我的興趣。作者的文風輕鬆、宜人。本書的內容則遍及了哲學當中各個不同領域。好處是,這不是寫給主修哲學的人看的專業論文,而是行文流暢的哲學普及書,頗能帶給讀者豐富的閱讀樂趣。」

──Tarrasque

「我為我現年十七歲大的兒子買了這本書,因為他告訴我,他想要對哲學有多一點瞭解。作為哲學的入門書,本書不僅結構完整,而且頗能激發讀者深入思考與延伸閱讀的興趣。此外,書中所探討的一些問題,也很適合在家裡或與朋友聚會時提出來討論,這點我覺得很棒。」

──Elke Oertel

「讀起來輕鬆,頗能引人入勝,在閱讀前言的部分時,幾乎有點像是在逼著自己讀;可是讀到了後頭的兩百多頁,反倒有點欲罷不能。每個章節都很流暢,即使哲學的門外漢也能輕鬆理解。作者很懂得以生動鮮明、淺顯易懂的方式引介艱澀的思想。更難能可貴的是,既不流於說教、也不流於媚俗。」

──Nordlicht

「跟著兔子的腳步進入現實奇境,明白易懂的當代哲學入門書,適合哲學系的新生閱讀。問題有趣,例證貼近生活,每一章各自獨立,能迅速翻閱。」

──holyrock

「這本書不僅探討了當代理論哲學的各種基本問題,身為門外漢的讀者更可藉此一窺當代分析哲學多采多姿的全貌。」

──S0T

「重要哲學問題清楚地一目了然,用語淺顯易懂、例證現代化、具原創性且貼近生活,內容可信度高,閱讀過程中常能引發讀者會心一笑。」

──Juergen Halstenberg

「幽默、實際、前後一致!雖然作者的意見我並非完全同意,不過他的陳述十分容易閱讀、邏輯性高。整體來說,我最喜歡的是本書所蘊含的詼諧的幽默與犀利的諷刺。」

──Ursula

推薦序

將哲學議題完全融入生活當中

文/苑舉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求真: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作者)

一九九五年發行的《駭客任務》(Matrix)是一部結合哲學與動作的賣座電影。這部電影中男主角經常無法區分夢裡與夢外世界的感覺,讓所有讀過笛卡兒哲學的人感到無比興奮;終於有人將複雜的哲學搬上大螢幕,成為一部賣座的電影。這部電影中,一句讓主角開始找尋真實的暗示,「跟著白兔走」,成為本書的書名,而且也標示著本書中所有的內容。

笛卡兒哲學中,討論的主題是身體與意識的互動、大腦與心靈的關連,以及語言與真理的關係。這三點不但成為本書的內容,也讓作者以極為戲劇化的手法,呈現了各種哲學議題。

本書不同於一般哲學書籍,因為它並不直接從哲學家所討論的問題與答案開始,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面對各種非哲學科目所發展出來的問題。然後,哲學只是透過思考,深化這些問題的結果。這個做法讓哲學的議題完全融入生活當中,而生活的各種情況,都不斷地向我們發出哲學式的質疑。當這些質疑出現的時候,作者非常精準地引用各種哲學家的理論回答這些問題。

哲學問題大致上都與身體與心靈之間的互動相關。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各種哲學、科學理論都曾經嘗試對這個問題提出答案,但最可貴的地方是,這些不會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卻在作者非常巧妙地鋪陳下,讓我們能夠享受發問、回答、解惑的過程。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中,原本屬於英美哲學中以分析語言為主要架構的哲學風格,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甚至產生了對於分析哲學的愛好感。

在閱讀之後,我發覺本書在包含所有議題,卻獨獨不談規範倫理學的議題。在國內一片經由哲學而規範行為的聲浪中,這個獨漏倫理學的做法,讓我們可以展開另外一個層面的思考。我們或許應該問,所有行事與動機的來源,是思考身體與心靈關係的結果,還是與他人互動的結果呢?很明顯地,本書採取的途徑是前者,因而較少涉及他人。我對這點特別感興趣的原因是,這本書為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哲學書籍,更是一本昭示未來趨勢的啟發性書籍。我基於這兩點理由,鄭重推薦此書。

跟著白色的兔子走,到哲學的世界裡去:你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存在?
Folge dem weißen Kaninchen ... in die Welt der Philosophie
作者:菲利普・希伯爾(Philipp Hübl)
譯者:王榮輝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5-08-08
ISBN:9789865623265
定價:420元
特價:88折  369
其他版本:二手書 24 折, 102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