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關我什麼事!但月領22K很有事:為什麼錢永遠都不夠用?未來若不想被錢追著跑,就得先了解自己與經濟的關係,一本專為年輕人寫的經濟學入門
cover
目錄

◎好評推薦

◎前言

【第一章 經濟關我什麼事】

.衣櫃裡永遠都少的那一件衣服

.如果沒有麵包,就吃蛋糕?

.生活就是一堂經濟學課

.看見喜歡的東西就用搶的?

.超市裡的經濟學

.賺更多錢老闆,花更多錢的我們

.為什麼小賈斯汀的門票定價兩千元?

.光是想要還不夠,還要有錢買才行

.只要有錢,就可以買更多的東西

.貨品要打到幾折,店家才沒有錢賺?

.商品定價由我來決定

*知識補充包:為什麼麥當勞店員總是問,要加點套餐嗎?

.不要被騙了還幫別人數錢

.誰來懲罰壞商人?

.為什麼這樣東西是你的?不是我的?

.Facebook是壟斷型企業

.獨占市場的合理性

*知識補充包:休息站和超市裡的可樂為什麼售價不同?

【第二章 不想自己揉麵團,所以開公司】

.雜貨店也是企業?!

.不想自己揉麵團,所以我們需要企業

.忙著烤麵包的心臟科醫師

.生產什麼才會賣?

.不生產商品也可以是企業?

.能銷售才稱得上是企業

.我也可以當企業家嗎?

.成功企業的四大原則

.我們手上的商品是怎麼做出來的?

.愈大量製造,真的愈便宜嗎?

.企業的錢從哪裡來?

.為什麼股票可以換錢?

*知識補充包:看不見也摸不著的證劵交易所

.當企業買下別的企業

【第三章 歡迎來到22K的世界】

.爸爸為什麼失業?

.為什是他被錄取,而不是我?

.誰決定我麼薪水只有22K?

.薪資條上的數字秘密

.被解雇了該怎辦?

*知識補充包:機器會搶走人類的工作機會嗎?

.為什麼足球明星梅西賺得比我爸多?

【第四章 錢永遠都不夠用】

.硬幣為什麼是硬幣?

.可以自己印紙鈔嗎?

.看不見的錢

.銀行正在偷偷挪用你的錢

.好利息與壞利息

*知識補充包:不值錢的有價證劵

.簽了手機合約的那一刻,就開始負債

.好債主與壞債主

.為什麼我的錢會變不值錢?

.錢要怎麼保值?

.歐元:是好主意嗎?

【第五章 國家是個收銀員】

.當收銀員的國家

.國家能幫我們做什麼?

.管教大烏賊

.國家幫你付學費

.政府不只花你的錢,還欠債

.景氣循環、經濟政策與經濟成長

.經濟成長是什麼?是什麼在長大?

【第六章 世界是座大金庫】

.錢會跟著潮流走

.一、網路錢淹腳目?

.二、台灣人與美國貨

.在德國種柳丁、西班牙造車

.你買的是品牌?還是買商品?

.貴了一千倍的牛仔褲

.歡迎來到品牌世界

【第七章 我的國家有錢嗎?】

.一、民主=富裕?

.二、能賺到錢的就是好經濟

.三、私人財產的重要性

.四、好官與壞官

.五、大市場和小市場的通路

.六、愈多海港表示愈有錢?

.七、錢是靠讀書賺來的

.八、帶來厄運的礦產

.九、歐洲的原罪

.十、對抗飢餓

◎後語

◎專有名詞解釋

試閱內容

【前言】

本書內容會有明星歌手小賈斯汀、阿根廷足球明星梅西,及愛迪達、紅牛、Nutella巧

克力醬,和T恤、車子等;還會出現億萬富翁、可憐的窮人、清寒或富家子弟等人物;甚至像臉書、Google、賓士車、MP3隨身聽或者網路等,都和本書內容有關。

看完這本書,你也會明白,是什麼動力趨使發明家,創造出使生活更加便利的器具;能使小創意發揮出最大功能的企業家,其背後又是如何運作。也會看到窮人如何致富,或富人如何變窮的過程。

還有,那些突然失去工作、只能枯坐於家中的長輩,也會出現在本書裡。而那些從政者,從我們身上把錢拿走,除了興辦學校、修築馬路外,還付給自己薪水,這種作法是否合理,本書也會討論。當然,本書也會告訴你,錢到底是從哪裡來? 還有,為什麼人人均富是個無法達成之理想。

其實,本書所談論的問題,統統都和一種特別的感受有關。這種感受,可以說是知道有能力實現自己決定的一種感覺,例如,想換個新髮型、買支新手機、學習新知或新技能,甚至是單純只想買份報紙也一樣。這種感受,可以稱為﹁自由﹂。而自由,無法不牽涉到金錢;金錢,又和經濟息息相關。

這問題其實一點都不複雜,所有人類都應該能夠填飽肚子、有房子能遮風避雨,並且應該對生活充滿希望。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理想,既是經濟學的課題之一,也是本書的主題。

【衣櫃裡永遠都少的那一件衣服】

我的女兒艾拉有一些煩惱:她每星期要上一次鋼琴課、三次籃球集訓,同時她還是個學生,課餘時間除去寫功課,有時還得幫忙做家事;此外,她也需要時間發懶、跟朋友閒扯八卦、逛街買東西、找朋友出去玩等。對了,她還想學薩克斯風、學唱歌、想參加舞台劇演出、想定期騎馬與游泳,還有,每天都想睡到飽。

要達成上述所有願望,艾拉除了要有雙倍時間之外,還要有更多的錢。畢竟,騎馬等活動都得付費。或許,有個司機也不錯,這樣就可以帶著艾拉趕場節省時間。人的願望常常大於能力所及,也常常大於財力所允許,這種情形,經濟學稱為「稀少性」。

艾拉面臨的難題,正是﹁稀少性﹂的問題。身為一個平凡的女孩,跟其他人一樣總有相同的煩惱,就是時間和金錢永遠不夠用。人人皆有﹁想要更多﹂的願望,更多的內容則不盡相同,可能是更多時間、雞排、可樂、車子、健康、愛情、汽油、新鮮空氣、假期、足球賽門票,或是更多巧克力。而經濟學的研究,就是要告訴我女兒及與她一樣的一般人,該如何面對及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沒有麵包,就吃蛋糕?】

正是因為稀少性的問題,使得抉擇變成必要。就像艾拉如果想接受籃球集訓,就無法同時進行其他活動;或者,如果她每星期都去H&M買衣服,就無法存錢買iPod。有取便要有捨,這就是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讀者可以想像一下:一家麵包店裡有五十克麵粉及其他烘焙材料,師傅可以使用這五十克麵粉來烤麵包或是烤蛋糕,而師傅怎麼選擇就會造成決定性的影響:如果選擇多烤麵包,蛋糕就會變少;少烤麵包,蛋糕就會變多。

這就是稀少性帶來的影響,不只麵粉會用光,時間也一樣,在決定選取某項事物時,便同時代表放棄其他的事物,也就是說,所有決定都要付出代價。經濟學家則說,所有選擇都會產生「機會成本」。而機會成本中的成本,包含意義甚廣,不僅是金錢,而是所有因選擇而失去之可能性、換算成的價值。

舉例而言,某個學生想好好準備隔天的數學考試,就必須犧牲掉睡眠時間,還得取消跟女朋友的約會。在這個例子裡,睡覺時間和女朋友的約會,就是準備數學考試的﹁機會成本﹂。如果女友因此生氣,從此不給他好臉色看,機會成本就會大幅提升。

換句話說,正因人不可能擁有一切,所以所有決定都要付出代價。生活不是扮家家酒,不是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的童話世界,不可能毫無限制地擁有所有的東西。

【生活就是一堂經濟學課】

經濟學家思考經濟生活時,會從三個基本問題出發:

第一,該生產什麼,要生產多少,必須提供市場多少才夠? 像麵包店這類商家,便得經常面臨到底該烤蛋糕還是麵包的抉擇。大企業和各國政府也一樣,必須不斷面對類似的問題而做決定,例如,原油該用來生產汽油還是塑膠花? 鋼鐵要用來製造汽車還是刀子? 城中心的地皮要拿來蓋學校、銀行,還是開舞廳?

第二個問題則是:誰來接手生產的工作? 是麵包店裡的師傅,還是麵包工廠? 生產地該在日本還是德國? 或者巴西? 還是柏林附近? 是國營企業還是民營企業?

最後,第三個問題,該如何分配生產出來的成品? 誰可以得到? 又該得到多少?

這三個問題便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所有具稀少特質的事物,都得小心處理,並做合理分配。

【超市裡的經濟學】

要進入經濟學世界,可以從生活間常見的超市開始說起。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超市貨物架上總是擺滿了各形各色的商品:有三十多種的醬菜罐頭、四十餘種不同口味的豆干、各式各樣的糖果餅乾,還有飲料、冷凍水餃、水果蔬菜,以及肥皂、沐浴乳和洗髮精等,所有日常生活所需,都可以在超市買到。

既然超市商品如此充足,為什麼還會有稀少性的問題呢? 事實上,在一般情況中,消費者的確感受不到商品稀少的威脅,只有在特殊的狀況下,例如,想買特定品牌特定口味的冰淇淋,卻正好銷售一空時,消費者才會感受到不足。

不過,在談論商品稀少問題前,必須先說明一個問題:為什麼超市貨物架上,能夠堆滿各式各樣的商品?

超市將貨品上架的人,通常是員工或是工讀生,老闆付錢請他們將貨品上架。這很清楚,沒什麼疑問,但是,誰來計畫或決定貨物架上該擺出什麼商品? 再者,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在市場經濟裡,政府、議會、官員都不會插手過問超市裡該賣什麼商品。決定權握在超市老闆的手裡,由他負責將超市貨物架上填滿各種口味的麵包、果醬及冷凍水餃。他的決定,則取決於一個信念,即是這些商品會被買走,可因此賺錢。

首先,老闆必須花錢進貨。例如,進貨時一瓶果醬七十元,販賣時則標價一百元,差價三十元便暫時可算是收入。如果一天賣出三十瓶果醬,就可以賺得九百元。大部分超市所賣的商品不只是果醬,還可能賣咖啡、糖果餅乾等其他商品。在德國一家中小型超市裡商品總數約有八百多種,中大型超市則可達三千多種商品。

超市老闆若想賺錢,只有一種方法,即是貨品賣出的價錢,要比當初進貨時的價錢高。

所有商人都想獲利,而且,利潤︵profit︶愈高愈好。所謂利潤,便是總收入和總支出之間的差額。也就是說,收入金額減掉支出金額就等於利潤。

不過,超市老闆的支出不只是跟大盤商或食品工廠進貨時,所付的價錢,他還得付薪水給店員、繳水電費,還得付錢買標價機、條碼掃描器、收銀機等裝備,因此,超市老闆只有一個目標,即是盡可能提高果醬等商品的售價,以期獲得最大利潤。

乍看之下,超市盈利似乎很不錯,德國也有許多超市,甚至每星期都還有新超市開張。不過,仍是會發生超市倒閉關門的事件,關於此點,之後會再解釋。

【賺更多錢老闆,花更多錢的我們】

超市貨物架上之所以堆滿商品,跟老闆的直覺與意願有關。而老闆願意花力氣補充貨源,維持商品不致匱乏的最重要原因,並不在討好顧客,而是老闆想賣更多的商品,賺更多的錢,這就是所謂的「利己主義」。

經濟學家相信,人性本來自私,而自私,便是支持市場運作的主要動力。商人想要為自己及家人盡可能賺更多的錢,便設法尋找消費者可能想要的商品,不管是巧克力棒、泡麵、牙膏,還是義大利麵條,再將這些商品擺上超市貨物架上販賣。簡單地說,就是因為想賺錢的自私心理,貨物架上才可能堆滿商品。

關於此點,生於十八世紀的蘇格蘭哲學家亞當.史密斯,也是公認的經濟學之父,曾於不朽名著《國富論》裡寫道:「屠戶、酒肆及米鋪之所以供給我們的日常飲食,並非出於善心,而是為了圖利。我們所能仰仗的,不是他們的仁慈,而是他們的私心。我們可與他們談論的,不是我們的需求,而是他們的利益。」

由此看來,經濟學家對人性的看法頗為簡單。他們認為,人們永遠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方。而對商人來說,賣泡麵當然要比送泡麵有利多了。

不過,這並不代表經濟學家認為人是冷酷無情的。實際上,利己並非絕對造成損人的後果,事實可能正好相反。舉例而言,商人賣泡麵給我,是因為他想賺我的錢,而我將錢給他,是因為我想吃他的泡麵。透過這個交易行為,我與他兩人各取所需,因此,透過交易,兩人都更為滿足。不過,將自私自利視為人類行為的最大原動力,聽起來還是相當令人不安。況且,當商人為所欲為時,誰來保護消費者呢?

【愈大量製造,真的愈便宜嗎?】

基本上,單一產品透過大量生產後,成本會比小量生產便宜,這是生產的鐵則之一。一家每月生產十萬個麵包的工廠,比起一個月只能生產兩萬個的競爭對手,單一麵包的生產成本應該較為便宜。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就算工廠不生產任何東西,還是得支付一定的費用,這種費用稱為固定成本。無論工廠生產麵包數量多少,公司都需要經理、電腦、電話、管理員,和會計等。一個經理可以管理五十個工人,生產出十萬個麵包,也可以只管理二十人,生產兩萬個麵包。無論前者或後者,他的薪水都一樣,同樣也適用於管理員,就連辦公室的租金,也不會因為生產麵包的多寡而有異動。房租、電話費、行政人員薪資屬於固定成本,會增加麵包生產成本,但如果生產量愈大,單一麵包所承擔的固定成本就會愈低。

不過若生產超過一定的數量後,固定成本也會相對提高,例如,工人增加,便需要增加經理人數以便管理;如果工廠非常龐大,就需很多經理管理工人;而經理人數增多,就又需要雇用其他經理負責管理。如此一來,企業結構就會變得複雜,還會出現許多文件。這些都會增加成本支出,還常收不到任何效益。

因此,經理必須精確計算出生產量的數值,以期獲得最大效益。

【知識補充包:為什麼麥當勞店員總是問,要加點套餐嗎?】

◎貪小便宜標價法:以三九九取代四○○

無論是網路費率、音樂光碟、LED手電筒或是鬧鐘,不少商家都喜歡將商品定價標成尾數為九。為什麼不取整數呢? 因為商家認為,一張三九九元的光碟,會比四○○元容易吸引顧客購買。他們認為,顧客對標價中頭位數的敏感度要比尾數高,頭位數較低,較容易吸引顧客掏錢購買。

不過,實情真是如此嗎? 學術實驗證明,這種想法雖然有時可行,但並非通例。

對某些顧客而言,尾數為九的標價的確會刺激購買欲望,但對另一些顧客,這種標價只會使他們產生被騙的感覺。

美國一家郵購公司在八十年前便曾進行過一項試驗,印製兩份標價不同的產品型錄,測試標價尾數為九的方法,是否真有利於銷售:一份產品型錄上的價格皆為整數,如一○、五○或一○○元,另一份則使用所謂的「畸零定價法」,將價格標為九、四九或九九元。實驗結果則大出商家的意料,兩份產品型錄所獲得的訂單數量一樣多,標價不管是整數或是畸零數,並未帶來任何差別。

德國經濟學家漢諾.貝克曾提出一個有趣的說法,解釋為什麼許多商家至今仍然喜歡使用畸零定價法。他認為,這種標價的最大作用是讓收銀機不斷開啟,發出鈴聲,使店主安心。因為,這種標價使得顧客結帳時,幾乎都得找錢,要找錢店員就必須開啟收銀機發出鈴聲,而無法將錢沒入私人口袋。透過收銀機的鈴聲,店主就算不在旁邊,也可以知道店員確實使用收銀機而安心。

商品簡介

★榮獲「德國年度最佳財經類書籍」大獎

★收錄34個常見的經濟學相關詞彙解釋

★《國家為什麼會破產?》作者漢諾‧貝克經濟學博士審閱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

科普經濟學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鍾文榮

財經部落客/阿斯匹靈

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

——聯合推薦(按回覆順序排列)

德國權威報章《法蘭克福週日報》經濟版專欄主編,

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懂難解的經濟學,經濟學入門的第一本書。

「商場上充斥著爾虞我詐的各式陷阱,透過這本書,希望讀者能看穿生意人的伎倆,不致上當受騙,本書隱藏在字裡行間最重要的訊息即是:千萬別被人賣了還幫人算錢。」——作者 文安德.馮.彼特爾斯多夫

【我們每天生活就是一堂經濟學課】

—我們繳的稅去了哪裡?

—打了5折的衣服還有錢賺嗎?

—為什麼麥當勞總是要我們點套餐?

—為什麼有些人會致富?有些人會破產?

【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讓你了解經濟學】

◎錄取率:在企業考慮招聘員工時,除了薪資高低外,另一個影響的因素就是「邊際報酬遞減法則」。簡單來說,便是每一位新雇員工帶來的利益會隨著人數增加而遞減。例如,某個炸薯條攤位總是大排長龍時,老闆就可以多雇個員工,如此一來銷售量或可增加為雙倍。但是,如果再多雇第三個人,銷售量不見得會隨之增加為三倍。因為攤位就那麼大,三個人擠在攤位中相互掣肘,反而浪費時間。因此,在老闆的算盤裡,第二個雇工對生意的貢獻,將遠低於他自己和第一位雇工,更別提第三位雇工。如此計算下來,第二位雇工僅可能在薪水遠低於第一位的狀況下,才有機會獲得工作。基本上,提高薪資並不會直接導致失業率升高。員工薪資多寡受其生產力之影響,也就是他在工作時數內所創造出來的貨品價值。

◎稀少性:某個人每星期要上一次鋼琴課、三次籃球集訓,同時他還是個學生,課餘時間除去寫功課,有時還得幫忙做家事;此外,他也需要時間發懶、跟朋友閒扯八卦、逛街買東西、找朋友出去玩等。還有,每天都想睡到飽。要達成上述所有願望,除了要有雙倍時間之外,還要有更多的錢。人的願望常常大於能力所及,也常常大於財力所允許,這種情形,經濟學稱為「稀少性」。

◎通貨膨脹:很久以前,在一個名為荒鄉謬土之小國,突然出現一架直升機,從空中撒下一百億基爾德鈔票,使得境內鈔票數突然變成雙倍。境內突然多出大量的鈔票,人民手上握有的鈔票增多,農夫、工廠主人及商人便開始提高商品售價,甚至是提高至原來的雙倍。

◎機會成本:某個學生因為準備隔天的數學考試,因此必須犧牲掉睡眠時間,還得取消跟女朋友的約會。在這個例子裡,睡覺時間和女朋友的約會,就是準備數學考試的「機會成本」。

「這是一本引領讀者進入企業及員工世界,了解金錢與國家、全球化與貧窮地區關係的最佳讀物。在今日,經濟問題儼然成為社會最大的問題,促進一般閱聽大眾的經濟教育可說是燃眉之急。本書生動活潑,不帶半點說教意味的行文風格,不僅提供年輕讀者經濟學入門知識,對一般閱聽大眾,也是非常好的常識讀物。」──德國年度最佳經濟學書籍獎主辦單位

用日常生活當例子,從基礎的經濟學概念到臉書的崛起,循序漸進讓你了解經濟學

經濟和感受有關。這種感受,是指知道有能力實現自己決定的一種感覺,例如想換個新髮型、買支新手機、學習新知或新技能,甚至是單純只想買份報紙也一樣。這種感受,可以稱為「自由」。而自由,不能不牽涉到金錢;金錢,又和經濟息息相關。

許多人總認為經濟學很難,但其實我們生活的每天都跟經濟學有關,舉凡:購買日常用品、上班工作、儲蓄、投資,甚至是購買演唱會門票等,經濟學離我們並不遙遠。本書作者文安德.馮.彼特爾斯多夫為德國權威報章《法蘭克福週日報》經濟版專欄主編,旨在希望能為年輕人寫一本他們都看得懂的經濟學,因此書內大量採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當媒介,例如,H&M、小賈斯汀、足球明星梅西等,用日常我們會接觸到的事物當例子,讓你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如何運作、自己與經濟的關係,並且擁有更遼闊的視野可以應用在未來。

作者簡介

文安德.馮.彼特爾斯多夫(Winand von Petersdorff)

生於1963年德國希爾德斯海姆(Hildesheim),在哈茨山(Harz)邊澤森(Seesen)附近的農村長大。就讀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期間,曾擔任學生政論雜誌之編輯,隨後成為主編,對新聞工作產生濃厚的興趣。獲得經濟學碩士後,轉至美因茲古騰堡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of Mainz),接受新聞專業訓練。1991年進入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簡稱FAZ),擔任地方版編輯,主導擴大經濟報導版面事宜。《法蘭克福匯報週日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n Sonntagszeitung)創刊後,擔任該報經濟版之編輯,現為經濟版主編,撰寫全球化相關議題、能源問題等相關的文章。

彼特爾斯多夫是六個孩子的父親,經常得說故事給孩子聽,因此知道如何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將故事說得引人入勝、聽眾不會無聊打呵欠,非常有經驗,亦成為本書的書寫方式。作者目前在法蘭克福工作及生活,著有《讓你荷包失血的思考謬誤》(商周出版)。

譯者簡介

劉于怡

旅居德國,為自由譯者。

名人推薦

經濟學很重要。

想要有錢、想要賺錢、想要別人從口袋裡掏錢……你就要懂得經濟學!

本書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告訴你什麼是打折、什麼是成本、怎麼算利潤……我覺得我也需要來一本呢!──親職專欄作家 陳安儀

二○一五年一開年,歌壇天后「二姊」江蕙就投下震撼彈,宣布今年開完演唱會後封麥退隱江湖,一時之間預售票未開賣,就有眾多漏夜排隊者,而且隊伍好長好長,於是買不到票者一大堆,抗議此起彼落,黃牛大為猖獗,票價狂飆。其實用基本經濟學供需原理就可清楚明瞭,是「供給不足」或「需求過多」,在自由市場裡,價格上揚就是結果。日常生活中,任何現象幾乎都可用基本經濟原理解釋清楚,若人人都具備經濟常識,人生會較平順、社會也會較和諧,可是簡單的學理難懂難教,通俗讀本更難尋。這本用淺白易懂方式,生動筆調描述、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經濟知識,特別針對年輕人下筆的充滿趣味的書,填補了空缺。如作者所言,透過這本書,希望讀者們能看穿生意人的伎倆,不致上當受騙,落得「被人賣了還幫人算錢」下場,誠不虛也!──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吳惠林

經濟學之所以枯燥乏味,最大的原因是找不到經濟學有趣的地方,而經濟學的有趣就像水銀洩地般無所不入,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裡,翻攪出意料之外的答案。彼特爾斯多夫的書讓我們可以用另一種貼近生活的角度看經濟學,有趣,絕對不乏味。──科普經濟學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 鍾文榮

一想到經濟學大家難免會覺得艱深乏味,不過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超過一半的問題都是經濟問題,這本書用日常生活的例子,讓你輕鬆搞懂經濟學,重新掌握自己的經濟大權,從此擺脫經濟不漲的日子,盡情享受人生!──財經部落客 阿斯匹靈

本書是一個最好的示範:再困難複雜的議題,都可以用簡單的話語解釋,就連薪資談判及國家經濟政策等複雜的問題,都難不倒作者。──德國《商業日報》

作者以年輕人身邊事物為例,解釋經濟學的專有術語,就像用犧牲睡眠及約會、準備考試來解釋「機會成本」,可使年輕讀者產生心有戚戚焉的共鳴。──《世界日報》

作者以貼近年輕人生活的例子,用平實簡單的語言,講解社會經濟運作的原則,是學校極佳的補充教材。──《閱讀基金會財經教育專刊》

作者以生動的筆法,提供讀者豐富的經濟學基本知識。─德國股市(boerse.de)

本書證明,經濟學不是衣冠楚楚尖頭鰻們的專屬知識,作者以輕快的筆調,將一個原本枯燥艱澀的主題,搖身一變成為易讀好懂的讀物。──《青少年的最愛》

作者深入淺出的筆法,使年輕或對經濟學陌生的讀者們,很快進入狀況,掌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不虧為年度最佳經濟學書籍得獎主。──《黃金線上書評》

得獎記錄

★榮獲「德國年度最佳財經類書籍」大獎

經濟學關我什麼事!但月領22K很有事:為什麼錢永遠都不夠用?未來若不想被錢追著跑,就得先了解自己與經濟的關係,一本專為年輕人寫的經濟學入門
Das Geld Reicht Nie
作者:文安德.馮.彼特爾斯多夫(Winand von Petersdorff)
譯者:劉于怡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9863442110
定價:280元
特價:280
其他版本:二手書 16 折, 45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