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番薯的小綠芽:台灣月曆的故事
cover
目錄

二月

驚蟄/好有味道的「菜市仔」

春分/大番薯的小綠芽

三月

清明/掃墓的心情

穀雨/大甲媽祖到我家/歡喜辦桌吃拜拜

四月

立夏/媽媽的平安符

小滿/這樣的梅雨季

五月

芒種/充滿傳說的肉粽節

夏至/遍地黃金收割忙

六月

小暑/消暑解熱的西北雨

大暑/密密編織出的情味──草帽和草蓆

七月

立秋/七夕做十六的成年禮

處暑/請「好兄弟仔」吃大餐

八月

白露/熱帶風暴登陸時

秋分/中秋月夜餅飄香

九月

寒露/廟埕上的連臺好戲

霜降/大餅音樂會

十月

立冬/相招來去逛夜市

小雪/下元節說拜拜

十一月

大雪/用點心思來用點心

冬至/冬至圓仔搓搓樂

十二月

小寒/火鍋與好醬油

大寒/大掃除,迎「新」情

試閱內容

驚蟄:春雷大響,「驚」動了「蟄」伏的昆蟲、所以定名為「驚蟄」。

節氣俗諺:驚蟄鳥仔曝翅:驚蟄時節,春暖花開,昆蟲出動,使得鳥類紛紛飛上枝頭曬太陽(曝日),並尋覓蟲子來補食。

1. 好有味道的「菜市仔」

「轟隆──轟隆──」

大地一聲雷,把冬眠的蟲子都驚醒了,就像我的鬧鐘,聲聲催促:「起床!起床!起來上學了,不可以偷懶。」

過完年,嚴寒的冬天過去了,電視又播出新聞,說美國的小鎮看見土撥鼠從地洞裡探出頭,向世人宣告著:「春天來了。」

探頭之前,那隻土撥鼠先伸出尖尖的鼻子,抽動抽動的嗅著,模樣真可愛。不知道牠聞到什麼春天的氣味呢?

青草澀澀的?露水濕濕的?土壤香香的?是不是還有春陽暖暖的味道呢?

說起味道,全世界最有味道的地方,那就非「菜市仔」莫屬了。

我們家的糕餅店就位在新港菜市場內,小時候媽媽帶我去幫忙顧店時,總能聞到許許多多氣味。

還沒走進去,一旁的南北貨店就有氣味蠢蠢欲動,它們是金針、香菇、魷魚、干貝、福菜……,沈潛著酸、香、甘、醇的滋味,必得要清水的滋潤,才願意大方緩緩舒展出來。

往前幾步,一襲透明的香衣撲上人臉,那是幽幽果香拂人。柑橘、柳丁、美濃瓜、蘋果、楊桃,靜靜的在水果攤架上擺出嬌顏,甜笑招呼。

到了市場口,濃濃香氣飄來,那是鼻間侵入了烘炒肉鬆所拓展出的勢力範圍。醬油的豆麥香、肉絲的豬油香,加上濃縮出的焦炭香,勾誘得人忍不住大口呼吸,咂咂唇舌。如果還有人烘肉乾、烤香腸,更會讓人口水直流,神魂顛倒,義無反顧的向前邁進去。

再往裡頭走,令人瞇眼陶醉的氣息乍然成為過眼雲煙,開眼細看,恍然驚覺,這味道的國度裡,包含著另一個令人驚異的生殺氣息。

賣豬肉的攤子上擺滿剮剁好的紅白肉條、吊垂在半空的暗紅豬肝、以及塞滿肥油的大腸,個個都漫溢出生猛的油腥味。

魚攤貢獻出的味道也不容小覻。遠洋魚的鹹水味、淡水魚的土味、鹹魚的腥臊,還有魚老闆的白晃晃刀口往白亮亮的魚肚一劃,應聲迸出的暗紅內臟,那濃烈的血腥都教人瞪大眼睛,乾嚥一口。

最讓人躑躅不前的是殺雞的攤位。地上的雞屎臭味燻人,那些落難的雞隻們還得遭受滾湯澆淋,然後送入鋼圈滿布的滾筒裡,滾得七葷八素,讓人扒到一毛不剩,全身精光。真使人想起遊樂場裡最可怕的整人設施,總滾出一堆漲臉嘔吐的孩子。

如果你是老饕,你會聯想薑絲、酸菜和大火,將這些生腥味幻化成漲滿口腔的膏腴鮮甜。如果不是,你可能得摸摸鼻子,憋口氣,低頭走過。

總算蔬菜攤沒有刀光劍影,沒有血腥畫面,紅的是胡蘿蔔、綠的是菠菜、黃的是花椰、紫的是茄子,一片平靜祥和的如來天堂。雖然個個聞起來沒啥氣味,但這兒買茄子送九層塔,買豆芽送韭菜,多買幾樣還送蔥、送辣椒,卻是最有情味。

但想起剛才媽媽買了排骨,老闆送她一小塊豬肝;買蛤蜊,老闆娘送她一小包薑絲;買虱目魚,還叮囑說煎魚腸子是人間美味;還有賣雞的大嬸知道我愛烏骨雞,特地為我預留──這時我才知道自己太傻,錯怪了一堆好人。

跟媽媽去買菜,很容易不耐煩,因為媽媽總是一路跟人談天,駐足良久。

「我女兒讀國三了,畢業後叫她去學剪頭髮,贏過我在這裡賣菜……豬肚要好吃,一定要燉到爛,不然咬起來很韌,像在嚼橡皮筋……」

「他們的大女兒嫁人了,喜餅是到我們家做的……那一家做的洋裝,我穿不慣,袖口太緊,領子太低……」

聽他們講話,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重點,害我一直看著那些可憐的雞,有點怕,又好無聊。

有一回,南北雜貨店的頭家,拿出我平日最喜歡吃的梅餅送我吃,我卻因為嘴巴破皮多日,刺痛無比而搖頭婉拒。

他叫我張開口給他看,然後二話不說,拆了一包鹽,捏起一搓,逕自往傷口塞擠。剎那間,滿嘴的苦鹹和刀割般的疼痛,讓我嚎啕大哭。

「忍耐一下,明天就好了,真的。」他鄭重其事的說。

果然到了隔天,傷口就癒合了。

有一次感冒久咳不癒,賣蜜餞的阿姨看我咳得心臟都快掉出來了,心疼的說:「好可憐喔!來,來,來,吃這個最有效。」

她塞了顆金棗糖進我嘴裡。我很快就止咳了,但是滿嘴的酸、麻、嗆,叫我頭皮發麻。

又有一次,媽媽跟人說我常無故流鼻血,賣蝦子的阿桑突然撥了溪蝦的殼,塞進我嘴巴說:「這能治鼻血。」

那股生甜味讓我噁心欲嘔,濕了眼眶。

這些怪味都讓小時候的我十分害怕,直嚷著要趕快回家。

如今家裡已經沒有從事糕餅業了,原本的店面已退租,讓給別人。而自己去逛「菜市仔」時,往事歷歷如在眼前,每每使我莞爾竊笑。

「老闆,這怎麼賣?」我拿起一顆大芋頭發問。

老闆接過去掂掂斤兩,認真的說:「你選這一顆不好吃,芋頭要輕,煮起來才會鬆鬆綿綿。你要煮甜的,還是鹹的?」

「鹹的。」

「這一顆好吃。」老闆幫我挑了另外一顆。「來,我送你兩瓣紅蔥頭,炸香了煮在一起,加一點蝦米,煮成米粉湯,唉喲!你不知道那有多好吃啊!」

「謝謝你。」我東看西瞧,想想還有沒有什麼要買的。「老闆,最近生意好嗎?」

「唉!花花的(馬馬虎虎,還過得去的意思)啦!剛過完年不久,大人分完紅包,普遍都缺錢,連帶買菜錢也都省多了,我說啊……」

看看我,逛著菜市場,竟也跟媽媽一樣徘徊流連,依依不捨。只因為那裡面──

實在太有味道了。

春分:春季過了一半,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均等,因此畫夜平分,稱為「春分」。

節氣俗諺: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後好種豆:春分前布田(插秧),春分後種豆。這是台灣北部的農業活動,南部則比較早。

2. 大番薯的小綠芽

在物資不充裕的年代,婆婆媽媽們想給孩子們吃個點心,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就是自己動手做些番薯料理了。

番薯切片裹麵糊去油炸,番薯切條與糖水蜜煉,番薯跟綠豆湯煮在一起,這些點心吃起來香香甜甜,一點都不輸糖果餅乾,而且非常便宜。白米不夠吃的時候,番薯還能跟白米煮成稀飯,或跟米飯一起炊煮成主食,增加風味又節省金錢。

因此家家戶戶的灶腳一角,總有堆番薯靜靜候著,好隨時粉墨登場。

記得外婆的灶腳就存放很多自家種的番薯。

外婆家在民雄鄉的小村子裡,四邊都是稻田,小時候媽媽常帶我搭公車,回去看望外婆。每到煮飯時刻,外婆空手走出門到屋外繞一圈,就有一大堆番薯葉可以加菜,讓人感到好神奇。而飯桌上。也餐餐都能見到番薯的蹤跡。

在孩子們的心中,番薯的角色跟大人的看法有點不同,它不但好吃,而且還好好玩。

外婆家的稻田收割完,未犁田之前,表哥表姊總會有人提議來「焢番薯」,聽到的人無不讚聲相挺,歡欣響應。

首先要挖土造窯。

此時的田地已經乾燥硬化,必須用鋤頭挖出土塊,在地上排成一個圓形,然後堆疊,慢慢往上收攏,最後搭成一個圓塔狀的窯。

接著在窯內燃燒撿來的樹枝和木頭,用竹管往裡頭吹氣,把火燒得很旺。有人回去灶腳拿來番薯,為了避免表皮燒焦,特地用報紙包起來,泡水沾濕。

看著木頭冒出水泡和白煙,聞著燻人的煙味,都叫人好興奮。

等土塊燒紅之後,大家趕緊把木頭和灰燼抽出來,丟進番薯。然後奮力將土塊打碎,覆上一旁的泥土,掩蓋得密不透氣,好利用高溫將番薯燜熟。

這時每個人都忙得灰頭土臉,你看我,我看你,哈哈大笑。

接下來的等待時間,也就是快樂的遊戲時間。我們一群孩子會玩踢銅管仔(空鐵罐)、兩根柱子、打棒球,跑跑跳跳,又追又逃,幾乎忘了番薯的存在。

兩個多小時後,玩累了,肚子餓了,正好挖出悶好的番薯來吃。

大家都顧不得清洗了,直接就著燙手的番薯,直接扒開來。那又香又軟,騰著白煙的番薯,混雜著焦香和泥土的氣味,吃起來軟嫩滑口,滿嘴生香。雖然是餐餐都吃到的普通食品,平凡無奇,但對於飢腸轆轆的大地孩子來說,最是人間美味了。

「噗──」

「噗──」

緊接著而來的是此起彼落的放屁聲,大家又互相取笑玩樂。

有一回收拾好,回程的路上,大家紛紛猜測晚餐有什麼好吃的。

「我想吃乾煎白帶魚。」

「我猜有菜脯蛋。」

「最好有香腸和控肉。」

大家邊說邊流口水。

我說:「番薯飯加炒番薯葉。」

「喔!不要,不要。」眾人大聲抗議。「很煩耶你!」

原來這群番薯養大的孩子,也有怕它的時候啊!

那些灶腳牆角的番薯,有些放久了,會冒出小小的嫩芽,並挺出紅紅的嫩莖。我說:「糟糕了,番薯壞掉了。」

外婆笑說:「番薯不會壞,這些拿去田裡種,很快就生出新的葉子,四處湠開(蔓延擴散的意思),一代又一代,長出更多新的番薯。」

媽媽聽見了,說:「有句俗話說:『番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可見番薯的生命力很強,就像我們台灣人,肯吃苦,肯打拚,到世界各地,都能生存下去,而且一代傳一代。」

聽到這些,我說:「我們老師上課有說過:『台灣的形狀就像一個大番薯。』所以說,我們這些吃番薯長大的孩子,就是這一點一點冒出的小綠芽。」

「說得好。」媽媽說。

「真聰明。」外婆說。

他們的誇獎,讓我好開心。

清明:春天時天氣逐漸和暖,草木萌芽,大地一片氣清景明的狀態,因此稱為「清明」。

節氣俗諺:

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清明日如果吹南風,預估今年會是大豐年,如果吹北風,則農作物會歉收。

3. 掃墓的心情

農曆三月初三,台灣民間又稱三月節。從這一天開始,開啟了掃墓活動的序幕,一直到清明節為止。

這時「菜市仔」裡頭就可看見好多人在做潤餅皮。

他們從盆子裡撈起一團白白的麵糊,纏在手上甩圈圈,然後在炙熱的方鐵盤上抹個圓,一張潤餅皮就會乾熟。輕輕一剝,潤餅皮就脫身,然後集中疊在一起,稱斤論兩的出賣。

那纏在手上的白麵糊又濕又軟,隨時要流垂下來,但做潤餅皮的人好厲害,總能把玩弄在掌中而不掉落。如果在鐵盤上抹得不均勻,還能像抽甩濕毛巾似的,在需要補足的地方,快速讓麵糊去「舔一下」、「舔一下」。那模樣彷彿變色龍彈出濕黏的舌頭去捕蟲子,又像馬戲團裡的高手在表演獨門特技,真是好有趣的奇觀。

潤餅的餡料大約有:豆芽菜、高麗菜、韭黃、芹菜、荀絲、紅蘿蔔、蛋皮、豆干、豬肉,一律切絲炒熟。媽媽將每種食材各自盛盤,讓想吃的人自由挑選,再撒上花生糖粉,自己用潤餅皮包捲起來。一卷潤餅捲,裡頭有青菜、有澱粉、有蛋白質,營養均衡,吃起來香甜爽脆,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由於台灣人承襲了先民慎終追遠的傳統精神,對於祭祀過世的親人非常看重,因此這時節可說是家裡糕餅店最忙碌的時候。

按照一年十二個月的計法,紅龜粿、紅圓仔和發粿這些掃墓必備的供品,每戶人家都需要準備十二個;如果遇上有潤月的年份,還得準備到十三個,需求量很大。只見師傅們手忙腳亂,不停的揉鳳片龜,炊紅麵龜,整箱的雞蛋也很快見底,統統變成大灶裡面白拋拋、幼綿綿的雞蛋糕發粿。

可是自家掃墓更是大事,絲毫不能耽擱的。所以清明這天,阿公和阿嬤留在店裡忙著照顧生意,掃墓的事就由爸爸和伯父帶著我們一群孩子來進行。

準備好供品、鐮刀、斗笠、線香、紙錢和墓紙,一群人浩浩蕩蕩往祖墓所在的東頭墓仔埔出發。寒冬剛過,春陽暖暖爬上天,孩子們走出戶外活動筋骨,沿途嘻哈玩鬧,好不快樂。

到了墓仔埔,放眼望去盡是一片擁擠雜亂的土墳。大人開始東張西望,搜索記憶來找祖墳,我們跟在後頭,跨過小溝,繞過雜林,不斷踩過別人家的墳地,跨過別人家的墓埕,才能找到目的地。

確認了墓碑上曾祖母的名姓之後,先向祖先行禮告知,然後檢查墳地與墓碑有無損傷。爸爸說如果墳地因地震或老舊失修而產生裂痕,導致雨水蓄積在棺木內,造成蔭屍,那會很不吉利,一定要找「土公仔」來好好處理。

確認墳墓完整之後,接下來便開始除草。

往往一年沒來,野草叢生,長得比人還高,墳頭還會長出許多小樹,盤根錯節深入土墳。二伯說土墳裡若是鑽進樹根,會害裡面的先祖感到不舒服,並且感應到後世子孫身上而發生災噩,因此都得一一拔除。

除草完畢後,把墓紙壓在小石下,七行七列的整齊排列在墳面上,整理的工作才算大功告成。

接下來點燃香把,先拜墓前右方的后土,感謝土地公一年來協助保護墓園。最後再轉向,一齊向祖墳敬拜,請祖先享用供品,並祈願祂庇佑家人平安健康,事業順利。

焚燒紙錢時,墓仔埔處處騰起白煙,空氣中瀰漫著濃厚的煙燻味,火光映著日光,人人瞇起眼睛,臉頰通紅。

掃墓結束後,大家汗流浹背,連忙收拾器具到附近的柑仔店買冰棒吃。在大熱天裡舔著甜甜涼涼的冰棒,一路談笑回家,彷彿郊遊踏青歸來,身心舒暢極了。

有一年正值曾祖母百歲冥誕,阿公百忙中也來掃墓,祭拜的時候卻對著曾祖母的墳潸然淚下,久久不能自己。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阿公哭泣,而從未見過曾祖母的我感到好驚訝,掃墓不是休閒活動嗎?阿公怎麼會哭呢?

問了爸爸才知道,原來阿公小時候家境清寒,父親早逝,而眼盲的母親處處受人欺凌,含辛茹苦才把阿公和叔公帶大。因此只要一想到曾祖母,阿公就會很傷心。

多年後,鄉里在西郊營造了一座新公墓,設置有納骨塔和土葬區。納骨塔屋頂覆蓋黃色琉璃瓦,看起來雄偉壯觀;土葬區分隔整齊,井然有序;而一旁的后土,是一座高十多公尺的大型土地公塑像。整體看起來,具有設計感,宏偉又清潔。

升上中學後,阿公過世了,到了大學時,父親也意外往生,陸續都到此入土安葬。在那之後,掃墓時的心情已經跟兒時截然不同。

熟悉的親人變成了黃土和墓碑,我前往墓園看似與他們相聚,但其實陰陽兩隔,只是平添失落和懷念,心中還會沁出酸澀的離愁和荒涼的寂寥。

我漸漸能體會阿公當年流淚的心情了。

後來家族興建宗祠,家人陸續將曾祖母、阿公和爸爸進行「撿金」,請「土公仔」將他們的枯骨裝進金斗甕內,然後請進宗祠中,按階梯高低,左大右小的順序,安座完成。

還記得宗祠落成祭祀時,我分發到一張圖表,看了之後,受到極度震撼。那是一張座位表,將家族中每一位成員,包括在世者,都事先安排好將來的位置了,甚至還有未來尚未出世的後代子孫,也畫有空圈圈,佔有一席之地。

看見自己的名字編列其中,我突然驚覺原來自己和死亡如此接近,而現實世界這一切的所有──曾經擁有的、現在熱衷的和未來所嚮往追逐的,彷彿都無關緊要了。

後來年紀又長,往年一同來掃墓的長輩也陸續沒入土中,讓人感嘆,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紛紛擾擾過了,身後留下的能有甚麼呢?

生命的意義,只是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嗎?生活的目的,單單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嗎?一切果真都以人為本嗎?在宇宙歷史的洪流,和千萬類物種中,人類的生滅又佔有什麼樣的定位呢?

望著新生代也加入掃墓的行列,我不禁惕勵自己,要珍惜跟親人相處的時光,並且奉獻所能來造福社會,才不枉人間走這一遭啊!

一年容易又清明,如今掃墓的心情,早已不是一句「慎終追遠」所能道盡的了。

穀雨:農民插秧之後,水稻處於幼穗期,需要水來滋潤,正好此時雨量充沛,所以稱為「穀雨」。

節氣俗諺:

穀雨前三日無茶挽,穀雨後三日挽不及:春茶在穀雨前後開始摘採,必須把時機,太晚則嫩芽變老,茶質不佳。一天到晚採茶、烘茶,此時茶農最為忙碌。

商品簡介

第一本結合節氣、月曆的故事書

什麼時節有什麼事發生,鄭宗弦將這些與年節、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化作一篇篇充滿人情味的故事,你和他和我,爸爸媽媽阿公阿嬤,都在故事中。

神明生日時,有「吃拜拜」活動,總鋪師阿生師的流水席備了好菜要上桌了;

出門在外,身上總帶著媽媽跟媽祖婆請來的平安符保心安。

大灶裡熱水已經沸騰了,冬至搓圓仔的時候,鼻子內會竄進濃濃的麻油香和米酒香,那是因為媽媽正在煮麻油雞,要幫全家人進補。

24節氣記憶口訣

春雨驚春清榖天(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滿芒夏暑相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暑露秋寒霜降(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寒又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作者簡介

鄭宗弦

1969年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現定居台中市。從小便醉心於繪畫與民俗藝術,後來愛上寫作,作品以少年小說、散文和童話為主。

他是個得獎高手,曾經榮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觀光文學獎、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圖書獎、小太陽獎、金鼎獎推薦獎、環境教育優良圖書綠芽獎、大墩文學獎、玉山文學獎、蘭陽文學獎、夢花文學獎等獎項。

著作有:《阿公的紅龜店》、《媽祖回娘家》、《神豬減肥記》、《有人在鹿港搞鬼》、《香腸班長妙老師系列》、《鄭宗弦的「鬼」故事系列》、《豬頭小偵探系列》等書籍。

他立志要寫出優秀的故事,分享他所鍾愛的人、生存的土地、常民文化和民間藝術。他期盼大家閱讀他的作品,在欣賞文學趣味之餘,能進一步珍惜鄉土,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

歡迎參觀他的部落格:

鄭宗弦的酷酷夢想屋:http://blog.yam.com/aaxyz

臉書加朋友,搜尋鄭宗弦

繪者簡介

陳維霖

自由插畫家。喜愛大自然,喜歡騎單車,與野花野草為伍。作品《菱角塘》曾獲教育廳插畫金書獎、《成語漫畫動物園》獲得國立編譯館優良漫畫第二名、《蜻蜓》獲科學類年度十大好書、入選日本福崗evergreen marinor hotel 海報設計。

作者自序

在地生活的真實情感

小時候電視只有老三台,華視、中視、台視,到了大年夜,每家都有春節聯歡晚會,除了明星歌舞表演,還有雜耍和民間遊藝活動,像是相聲表演、數來寶、竹板快書、蘇州彈詞。

我記得有人把整套「拉洋片」的器具帶到攝影棚,說唱著:「往裡頭看啊!往裡頭瞧!裡面的風景真正好。豬八戒、孫悟空,你看神通不神通……」我好奇的問家人:「那是什麼東西?」大家都搖頭,只有阿公說:「那應該是北平人的一種娛樂,就像是現在人看幻燈片。」

「北平人?」

「對岸中國的北平。」阿公說。

於是我開始留心身邊的慶典活動,看看能不能親身體驗。

但我發現廟會活動有歌仔戲、布袋戲、舞龍舞獅、八家將、宋江陣、十二婆姐……等等曲藝和陣頭,卻完全找不到電視上那些操著京片子的表演。

從此我對電視節目非常困惑,那裡面宣揚的世界,似乎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度。

不只如此,電視上還有好多東西是很陌生而遙遠的,像是萬里長城、青海的草原、紫禁城、長白山、天山、黃河、長江一號……。到了學校上課,那樣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學到從廣州到北京該搭什麼鐵路,沿途會經過什麼省分,幾個大城市。我也努力記憶歷朝歷代的軍事政治人物,他們變法、征戰、鬥爭,成王敗寇,興滅不停。我努力的背誦,獲得一次又一次的高分,並且因此步步晉升學歷。

一直到上了大學,不必再為升學而背誦教科書,我才忽然發現自己對生存的這塊土地非常陌生。

台北到高雄的縱貫鐵路,沿途經過哪些縣市?我居然無法明白說出;台灣從北到南的主要大河川依序是哪些?我也答不出來。更誇張的是,同學有人來自鹿草,我竟不知鹿草和新港一樣,是同屬嘉義縣的一個鄉鎮。我家鄉新港四周的鄉鎮,我竟只知北港和民雄,只因有客運車從北港而來,往嘉義而去,沿路經過民雄,是我們去嘉義玩時必搭乘的路線。

同學們都和我一樣,認識地大物博的中國比瞭解台灣還多。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媒體教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人因此被一把利刃切割開來,身體在這裡,心靈被強逼到海峽的另一邊。

一直到我擔任國小教師和少兒文學作家,我不希望孩子重蹈我們的覆轍:不認識家鄉,如同不識身旁餵養我們長大的父母。

我開始思考該教給孩子什麼東西?該寫出什麼樣的作品?才能讓他們瞭解生存的土地,進而感動他們愛鄉愛土,保護生存的地方?

去年,國語日報主編王秀蘭小姐,邀請我以「大番薯的小綠芽」為專欄名稱,撰寫一系列台灣文化的少兒散文,在日報連載達一年時間。這期間,我將多年來潛心觀察的台灣常民文化、民俗慶典演進與環境生態變化等諸多心得,透過文字一一抒懷。

歲時節慶、四季更迭,台灣人傳承農業先民遺留下來的傳統,在西方現代工商社會中,融合出獨特的生活文化。

台灣文化多元豐富,有些保留傳統,有些加入創新元素成為新樣貌,不論新舊,它們都展現出特有的生活態度與生命關懷,也是發展本土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資源。更是將來發展獨特的文創產業,引領世界潮流的良好基礎。

台灣的外型像顆大番薯,它向下紮根,並且伸展綠芽往外蔓延,這些小綠芽是蓬勃發展的文化,這些小綠芽也象徵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現在這些文章集結成書,名為「大番薯的小綠芽──台灣月曆的故事」。創作至今,我已出版五十多本書籍,然而這一本書卻是繼「阿公的紅龜店」之後,第二本的少兒散文集,期間相隔已十二年。

從事少兒文學創作十多年來,不論寫作少年小說、童話、故事、散文,我始終保留初心,為孩子寫在地的故事。而從讀者的回信和熱切的眼神中,我知道自己走在對的路上,並且發揮了影響力,我感到欣慰也十分自豪。

感謝王秀蘭小姐,如果沒有她的邀稿,這些文章不會面世。也感謝聯經出版社黃惠鈴邀請出版,感謝陳維霖先生為它繪上美麗的圖畫,讓文章化身為精美的書本,吸引更多朋友來結緣。

最後,仍是十多年來的那句老話:期盼大家在欣賞文學趣味之餘,能進一步珍惜鄉土,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

大番薯的小綠芽:台灣月曆的故事
作者:鄭宗弦
繪者:陳維霖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1-23
ISBN:9789570845112
定價:290元
特價:88折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