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功有約(25周年增修版):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cover
目錄

序 活出精采的人生 周行一

二十五週年紀念版前言 偉大的領導力來自於品德

家人獻詞 向高效能父親致敬

十五週年紀念版前言 探索成功的真義

第一部 重新探索自我

第一章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第二章 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

第二部 個人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第三章 習慣一:掌握「選擇的自由」-主動積極的力量

第四章 習慣二:鎖定生命的座標-以終為始、全心以赴

第五章 習慣三:忙要忙得有意義-要事第一的個人管理

第三部 公眾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

第六章 你不是一座孤島

第七章 習慣四:大家都可以是贏家-雙贏思維的人際觀

第八章 習慣五:做個「雙向傳播」的聆聽者-知彼解己的溝通原則

第九章 習慣六:統合綜效、威力無比-統合綜效的合作原則

第四部 全面觀照生命

第十章 習慣七:最佳的「自我投資策略」-不斷更新的成長原則

第十一章 再談由內而外造就自己

附錄一、生活重心面面觀

附錄二、第四代時間管理-高效能經理人的一天

後語一、我常被問到的問題

後語二、柯維的最後訪談

富蘭克林柯維公司簡介

試閱內容

習慣一 掌握「選擇的自由」--主動積極的力量

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於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

--梭羅,美國文學家及哲學家。

現在請嘗試跳出自我,把意識轉移到室內屋頂的某個角落。然後以客觀的角度,觀察你閱讀本書的情況。你能夠把自己當作一個不相干的人來觀察嗎?

再換個方式,想一想現在的心情如何,你能夠用言語形容嗎?

接下來,請檢討心智是否反應靈敏?是否正在為這個實驗的目的而納悶?

以上這些都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而動物則缺乏這種自覺(self-awareness),也就是自我覺察的能力。這是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以及能夠不斷進步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我們能自經驗中汲取教訓,並且改善習性的根本緣由。

我們的感受不能代表我們,我們的情緒也不代表我們,我們甚至不等同於我們的思考。我們能夠將自己與這些事物分開,正是我們與其他動物的差異。藉著自覺意識,我們可以客觀檢討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也就是我們的「自我典範」(Self-paradigm)。所有正確有益的觀念都必須以這種「自我典範」為基礎,它影響我們的行為態度以及如何看待別人,可說是一張屬於個人的人性本質地圖。

有了這種認識之後,將心比心,我們也就不難體會他人的想法。否則難免會以己之心度彼之意,以致表錯情會錯意。幸好人類獨有的自我意識,使我們能夠檢討自己的自我典範究竟確實發自內在,還是來自社會的制約與環境的影響。

社會眼中的我

如果我們完全從社會的角度,依照時下一般的價值觀以及四周人羣的看法來衡量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就彷彿是從哈哈鏡裡反射出來的自己。

「你從不守時。」

「你為什麼不能保持整潔?」

「這麼簡單的事,你都弄不懂。」

「你一定是個藝術家!」

「你吃得像牛一樣多!」

「真沒想到你會贏!」

然而,這類的評語不見得代表真正的你,充其量不過反映說話者本身的想法與缺點而已。

目前一般人都認為,人性是環境與制約作用的產物。的確,制約作用對人的影響極大,前面我們也提到這一點。但若認為人的意志無法克服社會制約,未免錯得離譜。

不過這類「決定論」相當盛行,其中說法可分為三大類:

一、基因決定論(Genetic determinism):認為人的本性是祖先遺傳而來。你的脾氣不好,那是因為祖父母就是如此,藉著基因承襲到你身上。

二、心理決定論(Psychic determinism):強調你的個性是父母重下的因。父母的教養方式與童年的經驗,造就了今日的你。你從不敢強出頭,因為從小爸媽告誡不可如此。你每次犯錯都內疚不已,因為你忘不了小時候表現欠佳所受到的排斥與心理傷害,以及被拿來與別人比較的感受。

三、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主張環境決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與事,例如老闆、配偶、子女,或者經濟狀況、國家政策,都可能是影響因素。

這幾種理論是根據心理學家巴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以狗為實驗,所得出的「刺激--回應」理論。也就是我們對某一刺激的回應,受制約作用所左右。這些理論是否正確,是否能自圓其說,有待商榷。

選擇的自由

要回答上述疑問,請先看法蘭柯(Victor Frankl)的感人事蹟。

他是一位受過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心理學派洗禮的決定論者。這個學派認為一個人的本性在幼年時期即已定形,而且會左右一生,日後改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法蘭柯由於身為猶太裔心理學家,二次大戰期間被關進納粹死亡集中營,遭遇極其悲慘,令人不忍重述。他的父母、妻子與兄弟都死於納粹魔掌,唯一只剩下妹妹這個親人。他受盡拷打折磨,從來不知道下一刻是要走進毒氣室,還是能僥倖保命,但卻得收拾同胞的遺體與骨灰。

有一天,他裸身獨處於囚室,忽然之間意識到一種全新的感受。日後他將此感受命為「人類終極的自由」(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當時他只知曉這種自由是納粹軍人永遠無法剝奪的。在客觀環境上,他完全受制於人,但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超脫於肉體束縛之外。他可以自行決定外界的刺激對自身的影響程度。換句話說,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他發現自己還有選擇如何回應的自由與能力。

他在腦海中設想各式各樣的狀況。譬如說,獲釋後將如何站在講臺上,把這一段痛苦折磨學得的寶貴教訓,傳授給學生。

憑著心智、情感、道德,他運用想像與記憶來鍛鍊自己的意志,直到心靈的自由終於能超越了納粹的禁錮。這種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獄卒。他協助獄友在苦難中找到意義,尋回自尊。

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法藍柯運用難得的自我意識天賦,發掘人性最可貴的一面,那就是:人能夠超越刺激與回應,享有「選擇的自由」(the freedom to choose)。這種自由來自人類特有的四種「良知」(conscience),能明辨是非善惡;更有「獨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能夠不受外力影響,自行其是。

其他動物智慧再高,也不具有上述的稟賦。以電腦來做比喻,動物的程式是由本能與訓練設定,而且已定型無法更動。人類卻可自創程式,完全不受本能與訓練所約束。

因此,動物的能力有限,人類卻永無止境。但是生而為人,如果也像動物一樣,只聽命於本能及後天環境的影響,發展自然極其有限。

決定論所依據的觀念主要來自對動物的研究,雖然在學理上有其價值,但人類歷史以及自我意識都證實了,這類的人性地圖根本不確實。

主動積極

法蘭柯在獄中發現人性的基本法則,正是追求圓滿人生的首要準則「主動積極」(proactivity)。

這個英文字如今經常出現在管理方面的著作,但大部分字典都查不到。它的涵義不僅止於採取主動,還代表人必須為自己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本身,而非外在環境:理智可以戰勝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創造有利的外在環境。

責任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能夠主動積極的人深諳其理。因此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於環境或他人。他們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或價值觀做有意識的抉擇,而非全憑對外界環境的感覺來行事。

主動積極是人類的天性,如若不然,那就表示一個人在有意無意間選擇受制於人(reactive)。

受制於人者易為自然環境所左右,在秋高氣爽的時節裡,興高采烈;在陰霾晦暗的日子,無精打采。主動積極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氣變化不會產生太大的作用,本身的原則、價值觀才是關鍵。如果認定工作品質第一,即使天氣再壞,依然不改敬業精神。

受制於人者,同樣也受制於社會「天氣」的陰晴圓缺。如果受到禮遇,就愉快積極,反之則退縮逃避。心情好壞建立在他人的行為上,別人不成熟的人格反而是控制他們的利器。

理智重於情感的人,則透過審慎思考,選定自己的原則、價值觀,作為行為的原動力。他們與感情用事、陷溺於環境而無法自拔的人截然不同。

不過,這並不表是主動積極者對外來的刺激無動於衷。他們對外界的物質、精神與社會刺激仍會有所回應,只是如何回應完全從自己的價值出發。

小羅斯福總統夫人(Eleanor Roosevelt)曾說:「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你。」以聖雄甘地(Gandhi)的話來說就是:「若非拱手讓人,任何人都無法剝奪我們的自尊。」因此,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慘的遭遇,而是「默許」那些遭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這個觀念一時的確難以接受,對習於怨天尤人者尤其如此。但唯有真心接納:「昨日之我選擇了今日之我」的觀念,否則「選擇的自由」便成空談。

獲得重生的護理師

有一回我在沙加緬度演講,主題正是「主動積極」。講到一半時,聽眾裡有一位女士突然站起來大聲喧譁,引起不少人側目。她自覺不好意思,才勉強坐回座位。可是依舊按捺按捺不住,又向周圍的人大發議論,神情看來相當愉快。

我不禁想聽聽她的高見。等不及講到一個段落,就暫時打住,改請她上臺來,與大家分享心得。她終於有了一吐為快的機會:

你們絕對想像不到我的心路歷程!我是一個護理師,我曾負責看護一個可能是世上最挑剔、最難對待的病人。他從來沒有一句感激的話,反而處處找碴,處處作對,使我每天都過得很痛苦,然後又不由自主地把痛苦發洩在家人身上。其他護理師也有同感,我們簡直就希望他早點死。

而你居然站在臺上大談主動積極,說什麼未得我同意,誰也不能把我怎麼樣。難道我的痛苦都是自找的!這觀念委實令人難以接受。

可是我仍然不斷地玩味這番話,一直探索到內心最深處。我自問:我真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回應嗎?

終於我發現自己的確有這個能耐,在硬生生吞下這帖苦澀的良藥,並承認痛苦是自己選擇的之後,我體認到人可以選擇不要痛苦。

那一刻我站了起來,只覺得自己像個重生的犯人,想向全世界宣言:「我自由了!我擺脫了牢籠!不再受制於別人給我的待遇。」

由此可見,不幸的遭遇固然會使人身心受傷,但是基本人格可以不受影響。愈是艱難痛苦的經驗,反而愈能砥礪志節,堅強意志,提升面對未來考驗的勇氣,甚至於感召他人。

前面提到的法蘭柯就是一個好例子。這類在逆境中堅忍不拔的事例不勝枚舉;或許是罹患重病,或許是嚴重殘障,卻因精神力量而受欽佩,予人啟示。這種超越痛苦、超越環境、發揮人性光輝的經歷,的確發人深省。

商品簡介

二十五年來,《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達到了──

翻譯成四十種語言,全球發行超過25,000,000冊

《財富》(Fortune)譽其為「史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

《富比世》(Forbes)盛讚為「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書之一」

幫助無數讀者實踐七個習慣,經歷由內而外全面改變,創造真正成功的人生

25周年增修版,新增《從A到A+》作者Jim Collins〈偉大的領導力來自於品德〉、由柯維家族成員撰寫〈家人獻詞 向高效能父親致敬〉、柯維的最後訪談記錄,並有內文多處增修及調整,頁數較前版增加92頁。

這本書是柯維的傑作,即使這本書還沒改變這個世界,也已經影響了上百萬的讀者,讓他們願意致力於使這個地球更加和平、繁榮、有決心、有意義。

──領導學之父,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位偉大老師的傳世珍寶,他活出了自己的教導。史蒂芬.柯維博士的信念,來自於原則與經驗。我很感激他,但不會思念他,因為透過他的教導,他依然每一天都陪伴著我。

──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系教授,克里斯汀生

(Clayton Christensen)

史蒂芬.柯維打開了世界的眼睛,讓世人再次看到人類基本真理的力量──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創造自己的命運、尋求彼此的益處與了解、 活出豐盛與經常抱持服務的心。當我們這麼做時,不只改變了自己的生命,也改變了世界,因為我們活出了自己的本質。史蒂芬.柯維會留名青史、為人懷念之因,除了提出七習慣之外,也因為他對家庭之愛的承諾及對社群的貢獻。對我們夫妻及我們的家人來說,他是個偉大的典範,活出了生命的意義。

──前美國麻州州長密特.羅姆尼,暨州長夫人,安.羅姆尼

(Mitt Romney and Ann Romney)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指引了許許多多商業界人士,簡單又有效得不可思議。這是任何胸懷大志的領導者都應擁有的偉大指南。

──惠普公司執行長,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世人看到一個讓人自由的真理:我們的心態會讓我們有所誤解,當我們認為自己很窮,我們就是窮人。柯維博士教導我們改變生命的關鍵在於改變自己的心態──明白每一個人都擁有無限的潛力與可能性。

──二〇〇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ohammad Yunus)

作者簡介

史蒂芬.柯維

柯維是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楊百翰大學博士,同時也是國際知名教育訓練機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共同創辦人。柯維博士曾被《時代雜誌》(Time)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並入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在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個人管理等領域素負盛名,以深刻且直接的引導,畢生致力於向大眾證明,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與成功有約》高踞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十餘年,出版二十五年來,已被翻譯成四十種語言,全球發行超過25,000,000冊。其他重要著作包括:《第三選擇》、《第八個習慣》、《七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與領導有約》、《與時間有約》等等。

柯維生前與妻子和家人住在美國猶他州,二〇一二年七月過世,但他在領導力、時間管理、效能、成功,甚至愛與家庭關係等領域的教誨,遺留給世人無與倫比的精神資產。

譯者簡介

顧淑馨

台大歷史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業餘從事翻譯工作近二十年,主要譯作有《樂在溝通》、《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反挫》、《全球弔詭》、《競爭大未來》、《大外交》、《勇敢抉擇》、《全心待客》、《新世代科技冒險家》、《我的廣告人生》、《職場輕裝學》、《通往夢想的十個黃金法則》、《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合譯)等。

作者自序

活出精采的人生

周行一(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

七年前無意中翻到這本書,以為它談的是如何讓人變成是有「效」的人,也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自己做的事達到最大的效果,因此立即買給小兒閱讀,心想的是,他如果在高中時就養成有效率的習慣,對一生都會很有幫助。後來才發覺這本書談的其實是人生: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希望兒子曾認真閱讀本書,將來他不僅做事會有效果,而且會有豐富的人生。本書所講的原則完全符合一般人的直覺,但是卻是﹁知易行難﹂的事,作者用許多學理以真人真事為例證,說服讀者應該往他建議的方向去生活。

作者柯維首先強調人有選擇的自由去過有理想、有意義的人生,如果意志堅定,可以避免外界對我們的影響,尤其正面積極的思考會產生無比的力量,只要身體力行,就會有始有終。我常常問學生:「你希望別人怎麼記得你?」目的就是要學生思想柯維開宗明義點出的重點,只要這件事想清楚了,人生的方向就會非常的清楚,但是台灣的教育不強調探索人生的理想,只強調學術的競爭,以為成績好,念好學校,人生就好了,但是沒有理想的人生,意義就小得多了。

我觀察到,很多台灣學生修課繁雜,而且參加各種活動,結果是每一門課的學習效果都不好,畢竟一個人的時間有限,臂多就力分了,再加上所參加的課外活動與未來的生涯發展沒有好的連結,四年大學生活就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沒有清楚的人生目標,才會覺得課修得愈多,自己的競爭力就愈強。

現在社會強調小確幸,反映的不正是人們缺乏崇高的理想嗎?柯維的書正好可以彌補我們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讀者不僅會學習到如何選擇人生,更會理解到如何活出精采的人生,這是一本每一個人都應讀的書!

與成功有約(25周年增修版):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作者:史蒂芬.柯維 
譯者:顧淑馨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11-27
ISBN:9789863206200
定價:380元
特價:88折  334
其他版本:二手書 55 折, 210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