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
cover
目錄

推薦序 挑戰邏輯死角,發掘刻板謬誤 林奇伯

推薦序 優勢,可能是最大的陷阱 朱平

推薦序 善用弱點,是弱勢者的致勝關鍵 齊立文

推薦序 發揮弱勢者的獨特優勢 王盈勛

推薦序 葛拉威爾服用指南 吳仁麟

前言:牧羊少年的逆襲

楔子

不堪一擊的巨人

刀與.45自動手槍的對抗

勝利不必靠蠻力

第一部 優點未必是優勢

1 率領烏合之眾打勝仗的阿拉伯的勞斯:相信「強者必勝」,就是永遠的輸家

只會一招的球隊,戰勝群雄

不按牌理出牌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不打正規戰,才能異軍突起

弱勢者的策略很艱辛

因為無所畏懼,所以毫無損失

歌利亞不是打不敗的巨人

2無法窮養下一代的富爸爸:比人強的形勢,未必擁有優勢

只有兩百名學生的中學

小班制的學習效果比較好?沒這回事!

有富爸爸真好?

太有錢,不是好事

人數減少,但老師會更用心嗎?

財富能買到的東西未必有益

3拒絕參加主流沙龍展的印象派畫家:勇敢離開大池塘,到小池塘裡當大魚

印象派畫家的兩難抉擇

那裡是天堂!我以為

躋身大池塘的代價太高

雖然,我只輸給1%的人

相對剝奪感會放大負面感受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此路不通,就換條路走

第二部 有益的困境

4打贏微軟反托拉斯案官司的閱讀障礙症律師:命運的逆境,讓人生可以「不只是這樣」

閱讀能力是一種關鍵能力

因為更困難,所以會更用心

從建築工人變成頂尖律師

被迫練就的彌補性學習

世界進步是靠不理性的人

成長的經歷使我對失敗處之泰然

5被迫長大的失親小孩:苦在起跑點的人,就能贏在終點

傑伊的不堪童年

九死一生V.S.幸運躲過

面對創痛經驗,不是只有負面反應

給病人希望,是醫生的職責

年幼失親者,成就可能更傑出

力排眾議,治癒了兒童白血病

自信是勇氣之母

對幼童進行危險的雞尾酒療法

經歷苦難,才能免於苦難

堅強或沈淪,決定權在你

6善用巧計逆轉勝出的黑人民權運動:當弱者的世界沒有公平正義,「政治正確」會有新的定義

一張照片的震撼

伯明罕市:美國南部的約翰尼斯堡

弱勢者運用智慧,也能放手一搏

若你擋住我的去路,我一定向你直衝過去

在白人眼裡,黑人全是一個樣

不擇手段,勝者就是王

有圖有真相?

第三部 懷柔寬容力量是最強大的力量

7以恩威並施取代絕對威權的紐約警察:正當性的權力,是以法管人,以情理服人

發生在貝爾法斯特的動亂

革命源自當權政府的愚蠢與殘暴

太多的法律和秩序會造成傷害

法律可以站在弱者這邊

走投無路的第三選擇

是他們惹惱我們

8用寬恕代替報復的喪女雙親:選擇原諒與放下,才是真正的強者

不讓女兒的悲劇重演

讓加州兇殺案減少50%的三振出局法

嚴刑峻法真有效?

一時疏忽造成的終生遺憾

繼續被傷痛折磨,還是走出傷痛?

以暴治暴之外的選擇

寬恕力量大

9 為正義而無視危險的樂善邦:被逼到絕境,更能產生向前衝的力量

收容庇護猶太人的樂善邦

我不知道什麼是危險

邪惡與不幸能造成的傷害有其極限

試閱內容

有富爸爸真好?

不久前,我跟好萊塢最有錢有勢的人士之一聊天。一開始,他談到自己在明尼亞波利(Minneapolis)的童年。他說,每年冬季之初,他都會在街坊挨家挨戶爭取他們把車道和人行道的掃雪工作委託給他。接著,他再把這些委託工作一一轉發包給其他街坊鄰居小孩,工作完成時,他就支付現金給他們,稍後再向那些委託的家庭收取費用,因為他知道,這是最能確保他的工班努力工作的方法。他的工班有八或九名孩子,秋季時,他把工作轉換為掃落葉。

「我親自檢查他們的工作,這樣,我才能向客戶保證,他們的車道和人行道一定會清得令他們滿意」,他回憶:「總是有一、兩個小孩沒把工作做好,我必須開除他們。」那時,他十歲,到了十一歲時,他的銀行存款已有六百美元,全都是自己賺來的。那是一九五○年代,六百美元相當於今天的五千美元,「我賺錢存錢不是為了我想去哪裡或做什麼」,他邊說邊聳聳肩,那模樣彷彿是說,十一歲的小孩已經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任何笨蛋都懂得如何花錢,但賺錢和存錢,並延後滿足與享受,你就會學到以不同的態度去珍惜錢」,他說。

他的家庭居住在人們委婉稱為「種族混居街坊」(mixed neighborhood),他上公立學校,穿的是別人穿過的舊衣服。他的父親經歷過大蕭條時代,開口閉口談的都是錢,他若想要什麼東西,譬如一雙新的運動鞋或一輛腳踏車,他的父親會要他自己付一半的錢。要是他沒有隨手關燈,父親便會拿電費帳單給他看,「他會說:『瞧瞧,這是我們的電費,你太懶惰,不關燈,你的懶惰害我們得付更多電費。不過,要是你為了工作而需要開燈,哪怕是一天開燈二十四小時也沒問題。』」

十六歲那年夏天,他去父親的廢金屬工廠工作,那是件辛苦的勞力工作,他可不是什麼小開,他的工作待遇與其他員工沒兩樣,「這使我不想長久居住於明尼亞波利」,他說:「使我從不想仰賴為我父親工作,那工作真可怕,既髒,又辛苦,而且乏味,就是把廢金屬裝入桶裡。我從五月十五日工作到勞動節那天,我身上的髒污都去不掉。如今回想起來,我的父親要我去那裡工作是因為他知道,一旦我在那裡工作後,我就會興起逃離的念頭,那體驗會激勵我去做別的、更好的差事。」

大學時期,他做起一種洗衣服務的賺錢事業,為富有的同學收取衣服和送去乾洗。他也安排飛往歐洲的學生專機,從中賺取佣金。他跟朋友一起去看籃球賽,坐在很糟糕的座位,被一根柱子擋住視線,那時,他心想,若能坐在場邊的高價區,該有多好。後來,他去紐約讀商學院和法學院,為了省錢,住在布魯克林一個很糟糕的街區。畢業後,他在好萊塢找到一份工作,再轉換到更好的工作,繼而更上一層樓,再加上一些私下交易、獎金、和一連串非凡的成功,使他飛黃騰達,現在在比佛利山莊擁有一棟大如飛機維修棚的房子,擁有私人飛機、車庫裡有法拉利,進了他的豪宅大門後,通往宅第的車道長得好似沒有盡頭,這豪宅看起來就像是從歐洲運送過來的某座中世紀古堡。他了解金錢,因為他覺得在明尼亞波利的老家,他已經接受過充分教育,了解金錢的價值與功用。

「我想要有更多的自由,我想立志追求不同的東西,金錢是我可以用來追求與實現我的抱負、渴望、和企圖的工具」,他說:「沒人教我這個,我自學的,就像在嘗試和錯誤中不斷摸索一般,我喜歡這種摸索,我從中得到自尊,覺得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大的掌控力。」

他坐在自宅的辦公室裡跟我聊這些,這間辦公室大如多數人的房子,終於,聊天內容來到了重點。他深愛他的小孩,跟所有父母一樣,他想提供、給予他們遠多於他所擁有的,但他知道,他已經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矛盾。他能成功是因為他從千辛萬苦中學到金錢的價值、工作的意義、以及從自立奮鬥成功中獲得的快樂與成就感,但是,因為他的成功,他的小孩將難以學到這些教訓與啟示。好萊塢億萬富翁的小孩不會為比佛利山莊的鄰居掃落葉;當他們不關燈時,他們的父親不會生氣地對他們揮舞電費帳單;他們不會坐在被柱子擋住視線的籃球場觀台座位,心想若能坐在場邊的高價區,該有多好,他們就生活在場邊。

「我的直覺是,在富有的環境下教養小孩,遠比任何人想像的還要難」,他說:「艱辛的經濟生活磨蝕人,但財富同樣也會磨蝕人,因為富有使人喪失雄心抱負,喪失自豪,喪失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在這兩種極端上都有其困難,或許,居中之處最好。」

當然啦,億萬富翁為其小孩傷神,世間少有比這更難引起同情的事情,這位好萊塢富人的小孩將來住的一定是豪宅,坐的一定是頭等艙。但他談的不是物質方面的安逸舒適,他自食其力,奮鬥至功成名就,他的一位哥哥接掌家裡的廢金屬事業,經營有成,另一個哥哥是成功的醫生,他的父親在明尼亞波利的種族混居街區教養出三個有抱負、力爭上游而有成就的兒子。他的談話重點是,身為億萬富翁,他將更難成為一個像他的父親那樣成功的父親。

太有錢,不是好事

這位好萊塢富翁並不是第一個有此感觸的人,我想,多數人對此都能直覺地理解。在思考教養子女和金錢的關係時,有一個重要原則可循:更多並非必然更好。

太窮,很難當個好父母,這一點是不說自明的,貧窮令做父母的精疲力盡,壓力沈重,你得做兩份工作以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到了晚上,你幾乎沒有精力在小孩睡床前為他們閱讀。若你是工作養家的單親爸爸或媽媽,掙錢付房租與衣食,辛苦長途通勤去做很耗體力的工作,你很難為孩子提供富有家庭能夠一貫提供給小孩的關愛與教養。

但沒人會說有更多錢必定能當個更好的父母。有錢的確使教養子女的工作更輕鬆,但金錢的功用有極限,過了這個極限,金錢能在教養子女上發揮的效用就變得很有限了。這極限點是什麼呢?研究快樂之源的學者指出,在年收入七萬五千美元左右的家庭,更多的金錢將不會再帶來更多的快樂,過了這個點,金錢就呈現經濟學家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若你的家庭年收入達七萬五千美元,你的鄰居年收入十萬美元,那多出來的兩萬五千美元意味你的鄰居能開更好的車,能更常外出打牙祭,但這些並不會使你的鄰居比你更快樂,或是更能做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事而成為更好的父母。

不過,當父母的收入達到夠高水準時,教養子女的工作將再度變得更難。對多數人而言,我們成長時代的世界跟我們為我們的子女創造的世界,這兩個世界的價值觀其實並沒有極大的差異,但對那些變得很富有的家庭而言,可就不是如此了。心理學家詹姆斯.葛魯曼(James Grubman)用「財富的移民」(immigrants to wealth)一詞來形容第一代的百萬富翁,因為他們面臨的子女教養挑戰跟移民至任何一個新國家的人所面臨的挑戰相同。像前述好萊塢大人物那樣生長於舊年代中產階級家庭的人,匱乏是一個很好的激勵因子與教師,他的父親教他領悟金錢的意義和自食其力與辛勤工作的美德。但是,他自己的小孩生活於富人的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規則不同且令人困惑,小孩環顧四周,理解到他們永遠不必辛勤工作,無需自食其力,無需學習與領悟金錢的意義,你要如何教他們這些呢?這因此,世界各地的無數文化都有格言形容在富有環境下教養子女的困難,英國有格言:「富不過三代」(Shirtsleeves to shirtsleeves in three generations);義大利有格言:「從明星到馬棚,一落千丈」(Dalle stele alle stalle);西班牙有格言:「貧乏者力爭之,富有者濫用之」(Quien no lo tiene, lo hance; y quien lo tiene, lo deshance)。富有內含了自我毀滅的種子。

葛魯曼說:「父母必須訂定上限,但對財富的移民而言,這是最難做到的事情之一,因為當『我們負擔不起』這個理由已不存在時,他們不知該說什麼。他們不想撒謊,說:『我們沒這個錢』,因為若你有個青少年的小孩,他會說:『可是,你有保時捷,媽媽有瑪莎拉蒂(Maserati)耶!』父母得學會從說:『不,我們買不起』,改變為說:『不,我們不買』。」

但葛魯曼指出,說:「不,我們買不起」比較容易,說:「不,我們不買」困難得多。有時候,身為父母的你只需說一、兩次「我們買不起」就行了,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很快就能明白,要求父母買匹小馬給他是異想天開,因為根本買不起。

富有的父母對小孩說:「不,我們不買(一匹小馬)」,不是說個一、兩次就成了,這需要溝通交談,需要誠實和溝通技巧,解釋「買得起」並不代表應該買。「我輔導富有的父母演練情境,他們不知該對小孩如何說」,葛魯曼說:「我必須教他們這麼說:『沒錯,我是買得起這東西給你,但我選擇不買,因為這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不過,要如此回答小孩,前提是你得有套價值觀,並且懂得如何闡明這些價值觀,懂得如何說服你的小孩理解並接受這些價值觀,但對所有不論經濟境況如何的父母來說,這些都是很難做到的事,尤其是當你擁有法拉利、私人飛機、大如飛機維修棚的比佛利山莊豪宅時,更難做到。

這位好萊塢大人物太有錢了,這對身為父母的他構成問題。他擁有的財富遠遠超過了金錢具有正效用的極限點,他已經到達金錢反而使其教養子女工作變得更困難的境界,他的過於富有使他更難教養子女成為正常、有良好適應力者的人。

商品簡介

當我們身處劣勢、屈居下風時,要如何找到關鍵,以小勝大?

更大、更強、更富不一定是優勢,

顛覆傳統思維,看見弱者的力量!

暢銷作家葛拉威爾最新力作,重新解讀人生的優勢與劣勢,

甫上市即榮登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書榜!

繼《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異數》之後,再創話題旋風!

三千年前,在古巴勒斯坦的一個戰場上,一個名為大衛的牧羊少年,僅用一顆石頭和一個投石器,便擊倒一位身高超過200公分的勇猛戰士歌利亞。從此,〈大衛與歌利亞〉這個故事,代表劣勢者與巨人之戰,代表以小搏大!

大衛的勝利,是奇蹟嗎?

暢銷書作家葛拉威爾告訴你:大衛贏得理所當然!身為弱者,他並不膽怯,勇敢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戰場和工具,巨人應聲而倒。

透過在商界、學界、不同國界的真人真事,葛拉威爾挑戰我們宿命的觀點,大膽質問:

富爸爸一定強過窮爸爸?名校真的比較好?閱讀障礙症患者就沒出息?

主流永遠是對的?艱辛創痛的童年竟然有益?天生的殘疾反而幫了大忙?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更大、更強、更富必然對我們有利。葛拉威爾結合科學、歷史與聖經的多重線索,在書中破解了一個又一個的迷思,重新解讀政治、社會、教育、創作領域的強弱法則。書中這些逆轉命運的弱者群像,帶出一個重要的人生啟示:

強者未必強,弱者未必弱;我們以為的優勢可能是一個陷阱,我們以為的劣勢正蘊藏著機會!

這是一本探究弱者如何成功的書,書中解析了凡人遭遇巨人時如何奮戰。所謂的「巨人」,指的是所有各種類型的強大對手,舉凡軍隊、強壯的戰士、巨大的不幸、災難、迫害等等,皆包含在內。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面對著強大的、看似堅不可摧的隱形巨人――無論是自身的生理殘疾、分明的社會階級,還是無理的歧視、實力懸殊的競爭…… ,在巨人面前,我們都是弱者,常常只看到自己的脆弱,卻忽略了潛藏的優勢。

如何應付「巨人」,以小勝大,逆轉命運,我們需要更好的指南。善於解讀成功的葛拉威爾,這一次,讓我們看到弱者致勝的力量!

作者簡介

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歷史系,現居紐約。自一九九六年起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特約撰稿人,之前擔任《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記者近十年。

葛拉威爾善於分析生活中一些難以表述,卻無所不在的現象,藉此解析隱藏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成功法則。跨界的論點、旁徵博引的精妙書寫,使得他已經連續十年、超過520週名列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的暢銷書作家,成為書市傳奇!他曾被《時代》雜誌選入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也被財經雜誌譽為「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

2000 年首部著作《引爆趨勢》(Tipping Point),試圖解讀流行之謎,一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一名,獲得美國《商業週刊》、《財星》雜誌等極度好評,「Tipping Point」一詞,更成為商業界一再傳頌和強調的觀念。2005年代表著作《決斷2秒間》(Blink),轉而分析直覺的運作,同樣高踞書榜第一名,再度引起廣大回響。

2009年推出《異數》,明確指出超凡與平凡的界線何在,引發討論熱潮。

新作《以小勝大》重新定義人生的優勢與劣勢,列舉商界、學界、政界的經典案例,引人入勝,再度改變我們對周遭世界的想法。

譯者簡介

李芳齡

專事譯作,譯著八十餘本,包括《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逃稅天堂?》、《NASA用人術》、《都是經濟學家惹的禍》、《頂尖對決》(以上皆為時報出版)、《啟動革命》、《哈佛商業評論:企業策略》、《杜拉克:管理的使命、責任、實務》、《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修練》、《開放式經營》、《成功不墜》、《當債務吞噬國家》、《境外共和國》、《獵殺熱錢》、《豐田模式》系列、《尖子品牌》、《Facebook:臉書效應》、《當十億中國人一起跳》等。

媒體推薦

書評

"這是一本洗練、引人入勝、發人省思的佳作,其中最高明、最迷人的一章把印象主義運動和大學入學選擇關連起來,凸顯選擇就讀頂尖大學的迷思---我們總以為讀頂尖大學能提供優勢,事實上,並不必然。" ---《舊金山紀事報》

"葛拉威爾的著作總是那麼扣人心弦,發人深思……,我向來欽佩他的作品。"

---《紐約時報》

"本書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形形色色領域人物克服艱難的心路歷程,有英軍涉入愛爾蘭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爭戰、癌症藥物研究、美國民權運動等等,無數的故事與精闢洞察交織成這本饒富趣味的著作。" ---《華爾街日報》

"引人入勝之作,葛拉威爾真是綜合大師!這位永駐的暢銷書作者展現過人的全新思考,也敦促我們跟進。" ---《華盛頓郵報》

"葛拉威爾的著作之所以能夠暢銷數百萬冊,是因為他擅於解釋這世界的種種現象、臨界質量的威力、成功的無常性等等,並以有趣、易讀、鞭辟入裡的文風呈現他的洞察。"

--《今日美國》

"葛拉威爾擅長質疑傳統智慧之見,他在本書中檢視弱者戰勝強者的故事,世人往往認為這類故事是難以置信的奇蹟,但透過葛拉威爾的精闢分析,我們看到,這樣的事並非那麼難以置信,也絕非奇蹟。我們給這本佳作四顆星評價!"

---《時人》雜誌

"流行文化評論家葛拉威爾是概念綜合大師,擅長把來自種種不同領域(從商界到科學界到聖經)的概念結合起來,形成看待世界的新思維。"

--《讀者文摘》

名人推薦

‧台灣絕大多數的書,都缺乏「獨立思考」及「合邏輯性」,甚至「論述」的角度。難得時報出版一直堅持出版葛拉威爾的書,至少讓台灣的出版界知道台灣並不缺乏新書,而是缺少像葛拉威爾這種作家,能將通俗的社會觀察,帶出意想不到的見解。---- AVEDA創辦人 朱平

‧對於文字工作者來說,葛拉威爾就像高單位維他命。不管是說故事的方式,分析、說理到書寫,只要認真讀了就能快速補充能量。對於行銷企畫人來說,葛拉威爾就像提神飲料。特別是他對人事物的獨特洞見力,總能給我們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帶來新的靈感。對於企業主管來說,葛拉威爾就像極品咖啡,不只提神醒腦,還能讓人深思內省。在看事情時不只見山還能見林,不只見林,更能見樹,總之就是見樹見林更能見山。

----聯合報系媒體創新研發中心總監 吳仁麟

‧在本書中,葛拉威爾企圖戳刺的是,如何以科學數據和歷史案例來破解「強」與「弱」的刻板迷思。他認為,歌利亞就像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強大敵手,包括冠軍球隊、身體缺陷、獨裁迫害、突來的不幸等等;而我們這些弱小的大衛,可以自己決定是否侷限在刻板的觀點中輕易認輸,或是自創遊戲規則,贏取勝利。 ---趨勢作家 林奇伯

‧如果說這本書有很大部分談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想也是說得過去的,亦即艱困的環境、絕對的弱勢,會讓人生出信心,能夠自己另闢蹊徑、創造資源。不過,更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是,當我們很容易就做出往資源多的地方靠攏、擠進最高的學府、搶占主流的市場等抉擇的同時,我們需要的是智慧與勇氣,去盤點自己的資源與能力,質疑自己理所當然的判斷,然後勇敢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經理人月刊執行副總編輯 齊立文

‧弱勢者就一定不可能扳倒規模或是身型大上自己幾倍的競爭者嗎?葛拉威爾給了我們各個領域的真實例證,證明結局絕對是可以大大不同的??如果弱勢者能清楚認識自身的處境與條件,並且善用這樣的條件的話,小蝦米戰勝大鯨魚的例子比比皆是。---人氣專欄作家 王盈勛

挑戰邏輯死角,發掘刻板謬誤

趨勢作家 林奇伯

國際文壇上許多傑出的趨勢作家都出身新聞界,這並非偶然,乃因記者作家具有幾項優勢――他們站在新聞脈動的最前線,到處採訪有趣人物,設法揪出大趨勢裡的關鍵細節,再尋根溯源,爬梳邏輯脈絡,最後提出貫穿全局的嶄新觀點,成就一本好書。 

和學者相較,記者作家也較無門戶之見,不拘泥於單一領域,廣泛涉略各種跨學科知識,也因此能旁徵博引,將故事描述得有滋有味,扣人心弦。

在這群人中,葛拉威爾是指標性人物之一。

從《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異數》,一路到《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總是挑戰邏輯思考的死角,發掘刻板印象謬誤,並提出顛覆傳統的新思維模式,書寫風格獨樹一幟。尤其,他擅長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把艱澀知識寫得迷人有趣,讀來既有推理小說般的雀躍感,結局又沒有說教式的論斷,餘韻無窮,刺激讀者思考,《時代》雜誌因此形容他為「說故事天才」。

若以記者專業觀之,葛拉威爾擁有敏銳新聞嗅覺,幾乎每本書的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出來,做為商業雜誌的封面故事了。而他引用的例子也常像腦筋急轉彎遊戲般有趣,特別能引起話題,深受企業家與講師們喜愛,在各種公開演講中一再引用。

例如,「美國人為什麼老是抓不到賓拉登?」、「芸芸股民為何不必羨慕巴菲特?」、「直覺為什麼在人類決策時扮演重要關鍵?」、「科學家可以在3分鐘內準確預言一對夫妻會不會離婚?」

若從整體書寫來看,葛拉威爾所關懷的主題則有明顯的脈絡可循,並練就出專屬於他的獨門武功;此番推出的新作《以小勝大》,可說是總其成之作。

總其成,以小搏大

《以小勝大》沿襲過去引經據典、顛覆傳統的手法,以綿密知識推論來證明「以小搏大」並非只是老掉牙的勵志格言,它還是個事實,也是一門藝術。

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源自《舊約聖經》裡的〈撒母耳記〉,當時以色列民族遭到強大異族入侵,敵軍派出身高二百公分、身穿堅固盔甲的大巨人歌利亞進前叫陣單挑,企圖一舉打擊以色列軍心;而以色列軍隊面面相覷,無人敢和巨人對戰,勝負態勢似乎已可定論。

然而,在此關鍵時刻,毫無作戰經驗的牧羊少年大衛自告奮勇,請纓迎戰巨人歌利亞;他所使用的武器是再簡單不過的投石器,但情勢卻在石頭拋出的那一剎那產生戲劇化的扭轉--小石頭正中大巨人歌利亞暴露於銅盔外最脆弱的額心,龐大軀體轟然仆倒,敵營軍心潰散,落荒而逃。

過去,這個《聖經》故事常被解讀為「不太可能發生的勝利」;但在葛拉威爾眼中,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不只是理所當然,還是「充滿把握的勝利」。

這兩種觀點的差異在於,以往我們認為大衛與歌利亞是「極小與極大」、「脆弱與強悍」、「不可能與可能」的資源不對等戰爭。但葛拉威爾卻以科學角度來分析,認為這其實是一場「輕與重」、「靈活與凝滯」、「速度與緩慢」的戰鬥,大衛佔盡優勢,贏得理所當然。

而且,在葛拉威爾還引述科學家的研究,佐證巨人歌利亞不僅不強,還可能是個行動遲緩、視力模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

利用這個貫穿全書概念的故事,葛拉威爾企圖戳刺的是,如何以科學數據和歷史案例來破解「強」與「弱」的刻板迷思。他認為,歌利亞就像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強大敵手,包括冠軍球隊、身體缺陷、獨裁迫害、突來的不幸等等;而我們這些弱小的大衛,可以自己決定是否侷限在刻板的觀點中輕易認輸,或是自創遊戲規則,贏取勝利。

九個故事,翻轉就在彈指之間

《以小勝大》全書主要分成三大部分、九個章節,推理清晰,敘事精彩,章章有趣。而且,在每部份的開頭,葛拉威爾都以一段聖經經文當引言,再用全新角度詮釋,宗教的智慧頓時變得極具現代性和實用性。

第一部〈優點未必是優勢〉,論述優勢與劣勢兩者間的關係,試圖顛覆強者概念,告訴我們有時一般人眼中牢不可破的優勢,其實反而是不利的條件。

第二部〈有益的困境〉,則證明劣勢所造成的處境正好能幫助我們發展出無人能及的優勢,因為「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

第三部分〈懷柔寬容是最強大的力量〉,是我最喜歡的章節,葛拉威爾明白指出劣勢和優勢之間翻轉的關鍵所在。在這部分,開頭引用《聖經》〈傳道書〉的片段:「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一般〈傳道書〉被視為是所羅門王晚年的覺悟,充滿虛無和消極,但葛拉威爾卻以活生生的故事指出所羅門王消極表面底下所蘊含的積極智慧;那些經文裡提到的「未必」,都不是在否定我們生命中的強項,而是在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極端脆弱,也還是可以因為把握「當時的機會」而扭轉命運。

全書的九個章節中,各自完整敘述一個符合該章節主旨的故事,也是葛拉威爾的獨門寫作方法。這些故事範圍從微觀個人處境,到宏觀歷史變遷,懷抱甚大,妙筆也為讀者演繹出身歷其境的趣味。

例如,他提出「小班式教學未必有利」、「讀名校沒有比較好」、「閱讀障礙是創業家常見的特質」、「戰爭中的空襲轟炸反而讓被害者更有信心」等意想不到的觀點,每一項論證都讓人大開眼界。

以前,葛拉威爾特別愛強調「看事情眼光可以不一樣」,但《以小勝大》一書更進一步指出「邪惡與不幸所能造成的傷害終究有其極限」,「把自己覺悟到的智慧付諸行動是成敗關鍵」,這對於現階段在微觀個人與宏觀社會兩個層面上都面臨劇變挑戰的台灣人來說,深具參考性和振奮力。

人如其文,歡迎挑戰

葛拉威爾是典型人如其文的作家,照片中一頭像黑人爆炸頭的亂髮,讓他屢次在機場海關安檢時被「特別關照」;有次在紐約街頭,甚至被當作強暴通緝犯反覆盤查二十分鐘,也是因為他和嫌犯有「一頭蓬鬆頭髮」的簡單共同點。

正因葛拉威爾造型看似離經叛道,文筆又幽默有趣,許多評論人提及他時都愛用「小子」、「傢伙」等詞彙來稱呼或形容,頗有「算你有一點小聰明」的意味。殊不知,文筆與造型的表象,正是葛拉威爾身體力行顛覆人們刻版印象的方式,他親自實踐了「事情並非如你所見」,幽我們一默。

一九六三年次的葛拉威爾其實已年過五十歲,他最早從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地方雜誌社《美國觀察家》做起,度過一段為各大媒體自由撰稿的時光,才獲得進入《華盛頓郵報》的機會,再還跳槽到無數新聞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紐約客》;若不是對新聞懷抱熱情和努力,要擁有如此完整新聞歷練並不容易,輕挑地把他看做「小子」、「傢伙」,就更容易只把他的著作當做腦筋急轉彎遊戲一樣來看待,而錯過文章裡面的深度意涵。

一本一本寫來,葛拉威爾書寫中關懷的主題就像一道蜿蜒尋答的路徑。他的第一本書《引爆趨勢》先從社會中的微小處下手,探討「觀念的傳染力」,追問為什麼許多來得又快又急的微小事件會突然蔓延,逆轉整個人類歷史?他認為能洞燭「逆轉點」先機者,便率先掌握解決問題和創造潮流的方法。

《決斷2秒間》中,他改從個人的微小處切入,解讀一般人為什麼特別強調「直覺」。全書引用各種科學研究佐證「相信直覺並非盲目」,只要找到人類潛意識解讀事件的細微線索,就能在極短時間內做出正確決策。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進一步探討社會和個人的交集點,解讀後天環境的些微差距,就能對一個人的終身成就產生極大影響;出身低微者必須擺脫環境的束縛,才能超凡而出。

《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則集結他歷年發表在《紐約客》上的文章,仔細閱讀,可以學到他「發現盲點、跳脫盲點、重新切入」的獨門秘技。

套用葛拉威爾在《以小勝大》結尾中所說的話:「這世上有太多卓越和可貴的東西來自牧童,他具有超乎我們想像的力量和意志。」面對葛拉威爾排山倒海的知識論述,閱讀者不妨試著也來揪出作者的盲點,挑戰他!

如此一來,閱讀便又增添另一番樂趣。

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
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
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譯者:李芳齡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12-25
ISBN:9789571358512
定價:380元
特價:88折  334
其他版本:二手書 33 折, 124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