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才夠?:重新定義你對財富的看法(修訂版)
cover
目錄

寫在前面

譯者序 有快樂就有財富 劉凱平

推薦序 連理財顧問都該讀的一本書 周行一

推薦序 愈多愈好? 周國端

推薦序 快樂為致富之本 洪信德

推薦序 追尋快樂 黑幼龍

推薦序 導正理財亂象 夏韻芬

致台灣讀者 理財,其實是在管理你的生活 採訪整理/蕭富元

導論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第一部 既富有,又快樂

第一章 想想你的退休生活

第二章 金錢的意義

第三章 追尋快樂

第四章 對幸福的渴望

第五章 如何教導孩子理財

第六章 因付出而快樂

第二部 這樣想,投資不會虧

第七章 只賺不賠的祕訣

第八章 短視近利的代價

第九章 培養遠見

第十章 迷人的不動產

第十一章 面對內心的敵人

第三部 行動策略

第十二章 好顧問與壞顧問

第十三章 多少才夠?

試閱內容

內文試閱1

第一章 想想你的退休生活

沃辛頓夫婦面臨了單薪家庭常見的問題。剛結婚時,伊莉莎白是老師,賽巴斯汀則是銀行的高階主管。儘管居住的倫敦是全球物價最高的城市之一,兩人還是過著舒適的生活,甚至負擔得起奢侈品。婚後幾年,他們買了棟雙併的房子,替未來的家庭生活做準備。

不過三十五、六歲,已經有了四個不到六歲的孩子,一點也沒浪費時間。現在,沃辛頓一家僅倚賴賽巴斯汀一個人的薪水;雖然收入比以前多,但工作責任及時間也隨之增加。伊莉莎白則樂於扮演專職媽媽,但是目前家裡的隔間設計讓她很不方便;小廚房和客廳獨立分開,不利於隨時關注到處亂跑的孩子,而爐台也太低了,小孩都能搆得到。

出於長時間投入工作的愧疚,賽巴斯汀提議改建房子,增加一間臥室,並將客廳改成開放空間,更適合全家人相處。雖然得花點時間,才能存夠改建房屋所需的五萬英鎊,但這筆花費將很值得。

賽巴斯汀的同事卻建議另一個更容易的方法。因為此時倫敦房地產的價格正在飛漲,賽巴斯汀可以去借一筆金額不大的頭期款,以預購方式買戶公寓,兩、三年後在房子完工前賣出,就能賺上一筆可觀的利潤。他的同事吹噓說這樣所賺到的錢,將會遠超過需要的五萬英鎊,而且根本不用花自己的錢。

賽巴斯汀和伊莉莎白開始體悟到光憑上班族的薪水永遠賺不了大錢,如今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就在眼前。他們自忖,房地產會出什麼差錯?於是開始夢想房屋改建後的日子將會多麼美好,以至於無法理智判斷。

就在他們借錢繳付頭期款後不久,倫敦房地產市場的價格開始陷入混亂。眼見暴風即將來襲,建商加速趕工,竟然將完工交屋期提前了整整一年。當賽巴斯汀和伊莉莎白收到改建舊屋工程的預估報價時,同時也接到建商要求結清預售屋尾款的通知。由於此時房地產價格低迷,建商只得將同一批預售屋降價求售變現。夫婦兩人算一算,發現若此時出場將十分不利。如果認賠賣掉預售屋,將虧損五萬英鎊;忍痛付清尾款的話,則需再借五萬英鎊,可以預見未來多年會持續背負龐大債務。

這件事情帶來的壓力,讓兩人的婚姻面臨極大挑戰,甚至讓伊莉莎白處於崩潰邊緣。

做正確的選擇

伊莉莎白和賽巴斯汀的故事來自一個平凡家庭,並且不是特殊個案。

所幸,有不少容易遵循的策略可以避免重蹈這對夫妻的覆轍,並得到更好的成果。這一章會解釋這些策略,以及如何運用於個人理財的架構,讓你一生受用。這架構就是快樂之橋。而橋底下有三根橋墩:

1.定義並了解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及目標。

2.在符合人生價值觀及目標的前提下,建構一套妥善運用自己資源的理財策略。

3.發展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想好好享受自己選擇的人生,有健全穩健的理財策略是很重要的一步,而投資則是大多數理財策略中的關鍵。

「全生涯理財規劃」並不只專注在比別人擁有更多財富。它包含了先內省,確認自己的價值觀及目標,且之後所做的決定都能與其維持一致,而不是把金錢多寡視為成功的指標。很少有人的計劃反映出一生真正希望達成的目標。你需要為自己訂定理財計劃,而不是光只想到錢而已。

安睿理財規劃顧問公司的調查顯示,對生活高度滿意與自認對人生毫無把握的人,兩者間的主要不同只有一點:對於個人財務的掌控感。不論是有高收入,或是被貸款壓得喘不過氣的人,皆適用這個原則。

自認對生活感到高度滿意的人都有理財計劃。這個計劃不見得要很詳細,有些簡單到只是一個月的預算表、或是訂定最低存款目標,甚至連紀錄都沒有,但仍然稱得上是個理財計劃。

蓋一座自己的快樂之橋

讓我們來看看你的三大橋墩:

第一根橋墩──定義並了解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及目標

先從清楚自己的目標開始,目標應該要和你生命中重要的事一致。說比做容易?假如清楚知道哪些事可以讓自己快樂,我們就會一直努力去做,不是嗎?根據夏普的看法,這就是問題之一。我們其實花太少時間思考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卻花太多時間精力追逐無法真正得到滿足的目標。接下來幾章將探索可決定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的策略。

思索人生目標時,至為重要的是,要按照時間範圍來分類:

可以立即感到快樂的短期目標:每週吃一次好料、每個月和另一半一起休個短假、放假日,或是加強專業能力。

中期目標:買第一棟房子或是改善現有的房子、成家、規劃子女教育,或是到海外度長假。

長期目標:打算何時退休,以及退休後的生活規劃。通常你會發現這些也就是中期目標的延長。

以下是頂尖理財顧問經常用來協助客戶釐清人生目標的問題。不妨花點時間,思索一下你的答案。

‧你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原因?

‧你對未來感到最大的不安是什麼?

‧激勵你努力的動機是什麼?

‧明年最想要達到的個人目標是什麼?三至五年後又是什麼?

‧五到十年內,在工作、個人及財務這三方面,最希望成為什麼?

‧你的興趣嗜好有哪些?如果有閒錢的話,會用來做什麼?

‧在你的職業生涯、個人生活及家族親友間,希望留下些什麼?

‧你和家人希望未來能實現、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萬一辦不到,你的感受會如何?目前你又願意做什麼犧牲來實現這件事?

‧多少錢才夠?為什麼?而你又是怎麼判斷的呢?

多少錢才夠退休養老?

決定多少錢才夠退休養老的其中一個考量,就是規劃退休後的「安全」。有一個簡單的運算法則,能幫助你粗略估計需要的金額。

當不再工作後,孩子終究也會長大搬出家裡,生活費用遲早會因此降低。多數人估計,大約需要退休前收入的七成五來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當然有人可能會花更多錢,而也有很多人靠更少的錢過活,所以這個百分比可能有所增減,但基本上,七成五應該能過得相當舒適。前提是,房貸已經還清,也沒有負擔其他大筆債務。

試算需要多少退休金才夠時,先從預期停止工作前的收入開始。我們是用美元做為下面例子中試算的計價工具,當然也可以自行換成所在地的幣別,像是台幣、歐元、英鎊、盧布等。

適用於男性:

五十歲退休,乘上退休前收入的十一倍。

五十五歲退休,乘上退休前收入的十倍。

六十歲退休,乘上退休前收入的九倍。

六十五歲退休,乘上退休前收入的八倍。

七十歲退休,乘上退休前收入的七倍。

這些數字僅是粗略的預估,以目前平均壽命計算,並假設準備的退休金會在生命終點時全部用罄。如果活得比平均壽命還長,就會提早用盡。請注意,這算法也沒有考慮稅賦及社會福利可能帶來的影響。

這個試算假設退休後需要的收入是退休前最後收入的七成五,而由投資產生的實質年均報酬率是五%(扣除通貨膨脹)。假如所賺到的實質報酬率是○而不是五%,將對所需總金額的數字大有影響。例如,在上述的試算表中,希望六十歲退休的男性,如果沒有善加運用投資實現應得的報酬,就需要退休前收入的十六倍金額才夠,而不是九倍,其中的差距很可觀。

女性因為平均壽命比男性高,因此要準備的退休金也比較多。以目前來看,四十五歲女性的預期平均壽命會比同年齡的男性多五年。

適用於女性:

五十歲退休,乘上退休前收入的十二倍。

五十五歲退休,乘上退休前收入的十一倍。

六十歲退休,乘上退休前收入的十倍。

六十五歲退休,乘上退休前收入的九倍。

七十歲退休,乘上退休前收入的八倍。

如果想試算自己需要多少退休金,或是想知道不同條件(希望退休年齡)的變化對退休金影響多大,歡迎上這個網站查詢:www.howmuchisenough.net。這個簡單的工具能讓你特別注意某些變數的影響,比如像性別、預計退休年齡、目前收入、退休後的花費以及期望的投資報酬率。

一旦決定了自己的目標,你可能會發現清單太長了,而不太可能全部完成,這時候就得取捨。因為沒有人可以得到全部想要的,所以才需要排列優先次序。可以選擇現在過得舒服點,把錢花在當下滿足短期目標;或決定把錢省下來,為提早退休預做準備。一旦確認目標,就可以往回推算。為了實現日後目標,現在就需要開始詳細規劃。

第二根橋墩─在符合人生價值觀及目標的前提下,建構一套妥善運用自己資源的理財策略

勾勒目前及未來的財務資源會比想像中還要簡單而有趣。事實上,花些時間想想自己在人生各階段希望能達成的事,很有激勵效果。

基本的步驟包括:

用編制預算的方法,先確認目前的收入及支出。不必過於精準,只需預估就足夠當成起點。在任何一家文具店都能買到收支本,或是請理財顧問幫忙。同時列出資產和負債,藉此算出資產淨值。

預估中期(三年)及長期(五至十年)的收入及支出。先計算可能儲蓄的金額,再分別預估在中期、退休時及退休後幾年內,扣除負債之後的資產成長狀況。在所希望的退休生活品質下,試算估計的退休金足夠支付多久,這是個很有價值的練習。

平衡目前及未來的需要與目標。在進行這個試算的過程中,將漸漸發現在目前的計劃裡,有哪些重要目標是負擔得起。如何在退休後所嚮往的財務安全和生活品質,與目前的日常生活開銷兩者之間求得平衡,是大家要面臨的重大挑戰,尤其是當家裡還有待養育的青少年及年邁的父母,這個挑戰就顯得特別嚴峻。

亞洲某些地區的理財規劃顯得更艱辛,因為那裡的文化要求晚輩必須負擔年邁父母的晚年生活,但人們卻愈來愈長壽,而物價愈來愈高,養育孩子的費用同時也不斷提升,再加上大多數的人都希望在照顧家庭成員以外,還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在缺乏社會福利制度的協助之下,這也難怪亞洲中年人自嘲自己是「三明治的一代」。

省下一塊錢,投資一年下來後,不論賺或賠五%,對財富不會有什麼大影響。但如果不先省下這一塊錢,什麼都得不到。經過時間的推移,投資報酬率會產生巨大的複利效益,加上定期定額儲蓄性投資後,蛋糕就會愈來愈大,而蛋糕上的糖衣也會愈來愈厚。當完成預算編製後,先確認結餘有多少,並且確保每個月都會將其加入定期定額的投資計劃中不會亂挪用。

第三根橋墩─發展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確認人生目標及安排好財務資源之後,整個理財架構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要素,就是要建立投資策略。為了獲得實現人生目標的最高機率,根據目前及未來的財務狀況,投資組合該配置多少比重在成長性資產(例如股票和不動產),將是最重要的投資決定之一。投資策略可以幫助你根據真實的情形和選項,決定適合承擔的投資風險是多少,而非根據武斷的問卷,就將自己歸類於積極型或是保守型的投資人。

要做到這一步,必須能夠看透投資市場短期間的震盪,並從務實的角度理解市場可預期的長期報酬。在分析國際主要市場的長期歷史後,發現主要資產類別可以產生的長期實質報酬率(已扣除通貨膨脹)如下:

現金:○~一%

債券:一~三%

不動產:三~五%

股票:五~八%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分散的股票投資組合,長期將產生最佳的報酬率,我們把這樣額外的報酬率叫做「大獎」(The Investment Prize)。在本書的第七至第九章,會詳細檢視大獎產生的原因,以及該如何擄獲。

像是運用槓桿的策略,或是舉債投資,都可以用來大幅增加投資組合的預期收益,但是投資風險也隨之增加。比上述長期投資報酬率還高的話,一般而言都含有投機或是賭博的成分;或者倘若以短期投資報酬率來跟上述長期報酬率比較,則會造成嚴重的誤導。

內文試閱2

第七章 只賺不賠的祕訣

對多數人來說,投資股票以成為企業的所有權人,是個人長期積累財富最好、也最容易上手的機會。其中的考量很簡單:與其把錢存在銀行,何不擁有銀行的部分所有權?

投資股市應該挺容易獲利,但仍有不少人受挫。股票市場其實相當複雜,人類大腦並非先天具有全盤理解的能力。情緒與偏見能輕易摧毀財富,駕馭股票市場的律動才是長期致富的關鍵。

長期平均來說,股票市場的年均報酬率要比貨幣及債券市場多出五~七%。

當然,報酬率不會年年如此。上一個世紀時,主要國家股票市場的報酬率均高於貨幣市場。美國從一九三九年起皆如此。扣除通貨膨脹後,二十世紀中每個主要國家的股票投資報酬率都大幅超越固定收益市場報酬率。其中,澳洲股市的報酬率最好,以年均報酬率來看,股票和債券市場間相差有六.六%之多。股市債市報酬率差距最小的愛爾蘭,兩者在年均報酬率的差距也還有一.九%之多。

雖然沒有人能預測未來,但除了極端特殊的狀況,上述的現象將會持續。股票市場報酬率超過貨幣市場報酬率的部分,就叫做「股票風險溢價」(equity risk premium),本書稱之為「大獎」。

假設從今天開始,投資十萬美元,連續三十年每年賺四%,以每月計算複利率。在不考慮通膨及稅負的情況下,再假設過程中將所有的獲利都加碼投資的話,三十年後將會有三十三萬一千三百五十美元,算不錯了。

現在,假設還是投資十萬元,三十年不變,但是年平均報酬率多了五%——這是美國股市歷史風險溢價範圍的下限,三十年後,財富規模將達到一百四十七萬三千零五十七美元,這數字和之前的結果差距超過一百萬元以上。突然間,退休成了前途光明的選擇。讓人覺得能力所及的人生選項也因此大幅增加。

大獎一直都在

儘管大獎在有些時期看似消失不見,例如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二○○○年及○三年國際股票市場的大跌,或是二○○七及○八年國際股市在美國次級房貸市場衝擊下的熊市。令人振奮的是,有充足理由相信大獎會重新回來,因為向來都是如此。

根據理論而言,相對於持有現金或是債券,投資人一定會因為持有風險較高的股票而獲得補償。假如並不期望投資股票會有額外報酬率,就沒有理由要持有股票。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卻會讓人不願意買股票。即使把理論撇在一旁,還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實際原因。

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社會,企業所產生的報酬率如果低於銀行存款利率,企業終究會失敗。雖然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時間,不過漸漸的,一家家都會被取代或是淘汰。在這體系裡,沒有他們的位置。只有能創造出利潤高於存款利率的企業才有存活機會。因此按定義來看,股票風險溢價是必須長期存在的。除非你認為全球資本主義即將瓦解,不然只要是優質的股票就該是合理的投資。

大獎是因為市場系統才存在。如果沒有大獎,市場系統會垮掉,書店裡所有有關投資人的書區也會空空如也,甚至也許根本就不會有書店的存在了!

未來將由誰買單?

對多數人而言,特別是那些正在規劃退休的人,有足夠財力過舒適的生活是讓自己滿足與快樂的前提。然而,對「舒適生活」的期望標準,提升速度永遠都不是能力所能追得上。

目前退休的人,平均要過二十多年沒有固定薪資收入的生活,有時候還長達三十年。退休後如果只靠微薄收入,如養老金過日,確實是個挑戰。因為人們現在對退休後的生活有更多期望,包括旅遊、進修學習以及培養自己原先熱中的興趣——過去受限於工作及養育孩子而沒有機會實現。

同樣地,許多醫療保健的開銷已不再被視為奢侈。由於醫學與科技的突破,大多數的人都有機會活得更長壽、更健康;加上因為人類基因圖譜的研究,引發了更多新的發現與可能性。但是,活更久、過更高品質的生活,都要多花錢。但是,未來將由誰買單?

不是政府,不是雇主,也不是你的子女。六十歲以上人口快速增加的意義是,為了準備退休金,這趨勢讓每一個人在投資運用上需負的責任愈來愈重。是的,退休金最終得靠自己。

支應理想退休生活成為已開發國家在本世紀所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一點都不誇張。但只要有妥當的規劃及遠見,多數人都能戰勝這項挑戰的。日後的生活方式將決定於:

‧想要的生活方式。

‧有多少錢能支付生活。

幸好這兩點都是能掌控的。你可以決定哪些事是真正重要的,並加強支付它們的經濟能力。

對一些人來說,全職工作到超過傳統退休年齡的六十五歲將成為事實─有時是迫於無奈,但往往是自願。每個人都可以針對自己的情形做選擇,以符合各自的「美好生活」。如果生活品味比較簡單,通常會比需求高的人更快樂滿足。一個好的理財規劃顧問會提供涵蓋不同資產類別的分散投資組合,從股票到證券化不動產,債券及貨幣市場,至少能夠與這些市場長期的投資報酬率同步。

很多人認為這是最難的一部分,但並非如此。所有好的投資團隊都能做到,而好的投資團隊也所在多有。然而,多數情況下,光有投資團隊還是不夠。

儘管已出現提供理財顧問服務及產品的行業,但並沒有證據顯示大家因此成為更成功的投資人。事實上,反過來還差不多。證據顯示,一般投資人並沒有抓住大獎。投資失敗與成功之間的差異與市場表現無關,我們都知道市場長期的表現好壞,是與投資人如何反應有關。

能保證得大獎嗎?

如果希望能保證得大獎,最好還是把錢以定存方式存在大銀行裡。對個人而言,能否得到「大獎」取決於開始投資及取回資金的日期。短期內,可能完全沒有大獎。這稱為「風險溢價」(risk premium),因為過程中承擔了風險。好消息是,投資的時間愈長,獲得額外報酬的機會就愈高。

在極特殊的事件中,溢價會受到威脅甚至不見,市場經濟可能會崩潰。一九四○年代的德國就發生過,連大獎也一併給帶走。當風險規避心態可能走低,投資人準備好承擔多一點風險但沒有預期額外報酬的時候,股票的風險溢價有可能會全部消失。

就算可能還會有各種不同的災難發生,但在你的一生、你孩子的一生,甚至到孫子的時代,大獎都還是非常可能存在。和大獎發生的機率對賭,意味著和長期令人信服的歷史對賭一樣。將長期投資組合的一部分投資於股市,哪怕這一部分只能賺到市場報酬率,都可能是一生所做的眾多投資決定中最重要的一個。

會出什麼差錯?

多到嚇人的研究報告顯示,投資人經常無法在股市獲取最佳的報酬率。近年,研究人員在評估投資人落後市場大盤上,已有相當卓越的成果。大多數投資人不僅無法獲得大獎,在嘗試得獎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竟然還不如把錢存在銀行。

在該領域具領導地位之一的是一家美國獨立研究團隊DALBAR Inc.。二○○八年的報告發現,截至二○○七年年底為止,美國股市過去二十年的報酬率表現非常亮眼,但一般投資人所獲得的投資績效卻無法與之相比。這段期間,美國股市標準普爾指數的年均報酬率是一一.八一%,但一般投資人在同期間投資股票型共同基金的年均報酬率卻僅有四.四八%。所以,投資人損失了六二%的報酬率。這僅略高於投資在固定收益的一.五五%年均報酬率,同樣遠低於一個有效率分散的債券投資組合。

一般美國投資人到底是如何錯失史上最大的一次牛市?

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投資一個良善管裡的共同基金,並長期持有來賺取和市場回報率相仿的兩位數報酬率。相反的,研究顯示一般投資人嘗試以判斷市場進出場時機的方式進行投資,以至於犧牲掉締造理想報酬率的任何機會。在歷史上最大的牛市之一裡,投資人似乎都選在錯誤的時間點進出基金,將績效不佳的基金在即將反彈前贖回,然後在即將大跌前把資金轉進已大漲一段時間的基金。

DALBAR的研究結果支持了美國另一家投資研究機構,晨星公司(Morningstar)稍早發現,該報告在截至一九九四年五月的過去五年,針對兩百支股票成長型基金的投資績效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這些基金的年平均報酬率為一二.五%。

晨星公司並計算出這段期間投資人的年均報酬率為負二.二%,比投資的共同基金管理績效差了一四.七%之多。

只有一個可能的結論:長期投資績效繫於投資人的行為表現,更甚於基金的表現。

我們腦子如何被定型?

大腦喜歡好又簡單的事物。以牛頓的地心引力定律為例,將手中的蘋果往下扔,地心引力就會按照預期的方式作用在蘋果上。大腦一旦明白道理而且知道它是永遠都不會改變之後,就不需要去了解為什麼,只需要知道就是會如此。這是一個「固定系統」(fixed system)。

「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s)就不一樣了。在複雜系統裡,因為很難明白哪些變數會影響哪些,所以想釐清各種變數之間的關係幾乎是不可能的。

股票市場則是「複雜調整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最難以詮釋分析的典型例證。隨著市場參予者經驗的累積,遊戲規則不停在改變。就像細菌會在和藥物的互動中記取經驗、再改變型態繼續生存一樣,股市參與者同樣也會從教訓中修正自己的行為。這正是為什麼沒有一本教戰手冊能永久適用於股市。有大量的因素(包括公司外在及內在的),都會影響一支股票的價值。很難去評估某些特定因素的影響。

一般投資人的問題出在,把股市當成是遊戲規則固定的簡單系統:這樣做,就一定會賺錢。因此寧可花時間尋找股市教戰手則,而不是專注於能幫助成功的投資策略上。

其實,只要透過稱職的資產管理公司,投資有品質且分散的股票型投資組合,大獎並不難拿到。當個股股價震盪幅度加劇時,對投資人的干擾就會隨之加大。

基金公司為爭取客戶,展開激烈的競爭,而投資人不論在任何期間,都無法接受基金管理績效不佳,即使有很好的理由。舉例而言,在科技類股泡沫中,當管理績效大幅落後成長型基金時,投資人就將價值型經理人棄若敝屣。然而,由於價值型經理人是以較低價位購入品質較佳的股票,以至於當市場泡沫幻滅之後,價值型股票又再度成為投資人於二○○○年代初期的新寵。這種風潮於二○○七年時又再一次的轉向成長型經理人。

評估股價的不確定性增加。科技發展反而導致評估股價的困難度增加。就算是最好的分析師也一樣,無法確定到底該用哪一個「定價模式」(pricing model)來判斷資產標的物的價值,尤其在某些連先例都沒得參考的狀況下就更不容易。網路股就是一個例子,對一支預估無法獲利的個股來說,本益比的分析有什麼用?

當大家都不懂的時候,就會發生追隨個股或是類股的趨勢性投資行為,對新聞消息過度樂觀或悲觀。股價大漲大跌的範圍也就超過原來應有的區間。

投資人間傳染性的信念。評估股價的不確定性讓投資人的信念產生影響力。原本通常該相信什麼的信息來自於少數知名證券分析師和特定資訊來源;市場自然會從這些管道建立出對未來的預期。

這種現象在科技泡沫期間就特別明顯,A級的證券分析師,像高盛證券公司(Goldman Sachs)的艾比.柯恩(Abby Joseph Cohen),往往研究報告書一出爐,被分析推薦的個股股價就會一飛衝天。美國聯準會主席的評論對美國及全球的市場也會產生深遠且立即的影響。

借錢投資的用途益發廣泛。隨著現代科技進步,讓借錢投資更加普遍,所謂槓桿性的投資也愈發容易,同時增加了更多干擾市場的因素。融資是投資的方式之一。投資人除了自有資金,再加上向金主借來的錢,以增加投資金額。目前這種擴大負債來理財的方式已成為市場主流。衍生性商品,包括用期貨契約、選擇權來買賣未來的投資商品,以及一系列更複雜的金融商品,全都只是把市場的風險及震盪幅度更進一步擴大。舉例而言,許多評論員都怪罪套利基金過度使用槓桿方式及衍生性商品,以至於國際股市在次級房貸慘劇中加重惡化。

SED 論壇認為,市場的反應激烈是因為這些因素加總一起,而非任何單一因素所造成。

看來可以確定的是,重複發生的、大規模毀滅財富的這類事件會繼續下去,並且在未來幾十年當中摧毀投資人的財富。然而,投資人可以避免掉入最糟糕的群眾心理。無論投機熱潮如何一再重複發生,大獎還是在那裡讓理性投資、又有耐心的投資人獲取。

因此,忘掉那些無法控制的因素,比如像股市或房市是在今年或明年漲,抑或會跌。建立一個有效率且分散的投資組合,並專注在影響最重大的單一因素上,才是正確的行為。

商品簡介

快樂又富足的幸福理財規劃

財富的價值不在金錢本身,而在於支援「讓你快樂」的各樣需求!

澳洲理財大師教你用正確的方法,補足財富資源與人生目標間的落差,

享受夠用、夠花、夠快樂的人生!

★澳洲公認最成功的理財規劃大師、安睿理財顧問集團(ipac)總裁艾貝花費五年時間著作

★蟬聯澳洲暢銷排行榜,版權銷售歐、美、大陸等十餘國

想要過一個富足的人生,必須先問對問題──

你未來的人生,要多少才夠?多少錢才夠?

為什麼?而你又怎麼知道?

薪資增長追不上物價飛漲、退休金所得替代率低得可憐。靠薪水存老本,股市裡少賺多賠,你的資產還有多少?

理財專家艾貝與福特,結合經濟學與心理學,及26年來帶領客戶穩渡六次金融危機和股票崩盤的豐富經驗,分享維持平衡人生與財富的理財觀,讓你擺脫焦慮,打造財務安全的幸福生活!

你需要一個專注於自己的理財計劃,而不是針對錢的計劃。

聚焦真正能增進財富與快樂的關鍵行為,遵循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目標,進而規劃個人的理財與投資策略。

本書共分為三部:

第一部「既富有,又快樂」,幫助讀者釐清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先弄清楚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才能規劃出足夠實現夢想的金錢額度,並據此發展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除此之外,更告訴所有父母,該如何在物欲充斥的現代社會,教導孩子正確的金錢觀與價值觀。

第二部「這樣想,投資不會虧」,點出一般投資人的思考陷阱。為什麼明明全球股票市場的年平均報酬率超過5%,但大部分投資人殺進殺出,卻少賺多賠?愈頻繁關注投資績效,卻可能帶來更大的投資虧損?為什麼在專業領域愈成功的人,愈常成為股市輸家?

第三部「行動策略」,提出立即可行的投資策略,幫助讀者辨認出專業的理財顧問,並且從闔上這本書這一刻,就可以開始規劃一份合理、穩健、並為自己贏得幸福人生的理財計劃。

本書特色

◎ 作者是澳洲公認最成功的理財規畫大師之一,26年來帶領客戶穩渡六次金融危機和股票崩盤,以「全生涯理財規劃」概念,幫助你描繪從現在直到退休後的人生,。

◎ 結合經濟學、行為財務學與心理學的研究,並融合作者多年的理財顧問經驗,引導讀者在財富與幸福間取得平衡,從「追求富有」進階為「實現富足」。

◎ 闡明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理財觀念,幫助讀者打破追逐短線獲利、也因此往往導致虧損的思考陷阱,以正確的投資法則,確保每一分金錢都能得到超乎想像的鉅額利潤。

◎ 準備在新的一年重新審視投資規劃嗎?當勞保基金醜聞不斷,你是否應該開始為自己的退休基金重做打算?本書提供最簡單卻也最有效的投資心法,讓你穩渡景氣波動和股市震盪的迷霧,確保安穩富足的晚年生活。

作者簡介

艾倫.艾貝(Arun Abey)

國際企業安睿理財規劃顧問集團(ipac financial planning)的共同創辦人,2002年與合夥人將公司售予安盛集團(AXA Group)之後擔任執行董事長,並出任安盛亞太控股集團(AXA Asia Pacific Holdings)策略長。2011年AXA與AMP集團合併,艾貝仍出任ipac總裁與AMP集團顧問。艾貝亦為澳洲金融服務業協會(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e of Australia, FINSIA)資深會員。

安德魯.福特(Andrew Ford)

畢業於澳洲雪梨大學經濟系,是行銷及大眾傳播專家。第一份工作是商業金融記者,職涯經歷豐富。隨後轉入出版業從事行銷管哩,也曾自行創業,開設金融傳播顧問公司長達七年,目前主管安睿理財規劃顧問公司行銷推廣業務。

譯者簡介

劉凱平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企管碩士。學成後投身嬌生公司及花旗銀行等大型跨國企業,累積了珍貴的管理實務經驗。先後出任知名投顧投信業總經理,在金融領域擁有專業素養與豐富經驗。現任安睿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同時擔任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秘書長。

作者自序

作者序

致台灣讀者──專訪作者艾倫.艾貝

理財,其實是在管理你的生活

採訪整理/蕭富元

要多少錢和快樂,才夠讓人覺得幸福?百萬珠寶、千萬跑車、億萬豪宅、十億私人飛機、百億身價……。往往,不是錢永遠不夠,就是不夠快樂。

安睿理財規劃顧問公司(ipac)共同創辦人、安盛亞太控股集團(AXA)策略長艾倫.艾貝(Arun Abey),兩歲時隨著當記者的父母從斯里蘭卡移民到澳洲。他學的是經濟,當過記者、經濟研究員、出版行銷,也試著自己創業。二十六年前,艾貝和朋友共同創辦安睿,以學術界對行為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研究為基礎,推出結合個人生活與理財的幸福理財規劃。

艾貝在全球有兩萬七千名個人客戶,他在替客戶設計投資規劃之前,會先和對方談生活,了解他們看重的是什麼,「在為客戶處理錢的時候,也是在為他處理生活,」艾貝體會,金錢與個人快樂密不可分,要為金錢做出最正確的決定,最終得要落實到每個人生活最重要的事情。

二十六年來,艾貝經歷過六次金融危機和股票崩盤,公司卻仍然年年獲利,他坦言,紀律才是成功理財的根本法則。他為了掌握金錢與快樂的複雜關係,耗時五年,廣讀艱澀的學術研究,並結合自己實際的投資經驗,完成新書《多少才夠?》,從經濟學、心理學與生理學等多元角度切入,解釋人如何同時享有金錢與快樂,並且如何透過有紀律的投資理財,達到財務安全。

《天下雜誌》採訪艾貝,和讀者分享如何平衡金錢與生活,並擬定新一年的投資理財計劃。

我從三十年理財顧問經驗中發現,人常常把金錢和快樂連結在一起,認為有錢才有快樂。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西方世界的個人所得增加了三倍,不過,我們的壓力、焦慮和憂鬱程度,卻是歷史上最高。

除了慢性疾病,這些國家成年人的最大殺手,就是自殺,青少年自殺率更成長三倍。我不久前到中國,中國愈來愈富有,青少年自殺率也不斷成長。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數量龐大的富裕中產階級,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快樂。

先有快樂才有錢

要如何同時擁有金錢與快樂?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與觀察,快樂的有錢人,通常都是先有快樂,後來才變得有錢。

首先得承認,沒有錢的確是個大問題,沒有錢,就沒有安全,會不快樂。不過,有五十萬美元或一百萬美元,也不會因此讓你的生活更精采。用光譜來比喻,最左邊是負十,最右邊是正十,負十是自殺,正十是像達賴喇嘛那樣的快樂。沒錢買房子、養小孩,也許是處在負七、負八,安全理財就是讓你從負七到零,這不是說讓你快樂,而是讓你不會因為沒有錢而不快樂。從零到十,牽涉到錢以外的事物,錢只能讓你從負十到零,要從零到十,需要超越金錢。

我要說的是,金錢並不能帶來快樂,但是快樂卻能夠讓你擁有更安全的財務處境。要怎麼做?這不是魔術,好像你今天很快樂,明天就會變得有錢。要達到這個地步,必須要兼顧三個面向,第一,你真正有興趣的是什麼?第二,你擅長的是什麼?第三,要如何才能取得足夠的錢?也就說,三者都顧到了,你才可能快樂又不必擔心財務。

關於快樂的研究顯示,個人要快樂幸福,取決於持續做自己喜歡的活動,而非擁有多少。也就是說,如果你真心喜歡現在的工作,你就會得到快樂。我父親放棄繼承家族事業,立志要當記者,他不想有錢但不快樂,他要的是不缺錢又快樂。

做喜歡做的事 才容易賺錢

如果你做的活動不是自己喜歡的,不論有沒有豪宅,是不是開賓士,你都不會快樂。幸福理財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找出能夠讓自己快樂的活動,這些活動也要引發你的內在技能。我所謂的內在技能,是指在使用這些技能時,你是真的很在行,你也願意花時間在上面。

重要的是,要確保自己的財務安全。我們活在一個可以靠各種不同的活動賺錢的時代,許多人認為先有錢,才會有幸福,亞洲父母尤其希望小孩當醫生、律師,以為賺了錢,就會快樂。這種想法並不可行,根據研究,憂鬱症比例最高的職業,是商務法律師,做這行報酬很高,是很好的職業。不過,很多人念法律是為了錢,如果是用錯誤理由而去做某件事,最後必定不快樂,不快樂,工作就做不好,最後也賺不了太多錢。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為了興趣工作,雖然不一定會賺大錢,卻會讓你的財務狀況比較安全,因為喜歡工作的人總是會不斷創新,創新也比較容易賺錢。

我在澳洲某次演講完,有個聽眾來找我,說他以前就是商務法律師,二十四歲決定放棄法律,改行當詩人。我以為詩人不能賺大錢,但他的財務狀況卻很好。他的詩集不賣錢,可是他想到人在很多場合都需要講話,像是婚禮、喪禮等等,他於是替人寫講稿,每一篇五百美元,因此賺了不少錢,每年有十萬美元收入。他發揮擅長的內在技能,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快樂又改善他的財務,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我常常說,父母送給小孩最好的禮物,不是買「東西」,而是買「經驗」,讓他們去旅行、和人相處、參加創意寫作課程、舞蹈課程等等,從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得到的滿足感遠比東西更大,也可以維持較長時間。這種經驗在和分享時,也容易和別人建立較深的關係。

如果缺乏技能,也沒有機會發展,是不是就不能快樂,也不會有錢?

增加快樂 不增加支出

首先,你一定要量入為出,錢不多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增加快樂,卻不增加支出。實現快樂的第一步,是花的錢要比賺的錢少。我提出「快樂套利」的觀念,意思是在不多花錢的前提下,增加快樂的機會,把有限的錢花在最大的快樂上。

在現代消費社會,不管你收入高或低,每天離開家,大家都想辦法多賣東西給你,大家都告訴你,多比少好,愈買愈多,到最後入不敷出。但是,多並不會增加快樂。要時刻把持,到底什麼對你最重要?手上有限的金錢,要花在對你重要且能讓你快樂的事情上。

高收入者也常常是在寅吃卯糧,美國和澳洲年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人,大部份花掉的錢比賺的錢還多。在花錢的時候,要想得遠一點,例如買車,你可以花多一些錢買更好的內裝,但省下這筆錢,卻可以帶全家去旅遊,或是支付三年的油錢。在選擇怎麼花錢的同時,你是在做一個更好的抉擇。

即使是做基層工作,還是可以很快樂,因為你對別人有正面的影響,有意義的付出會增加你的幸福感。最近英國有一項調查說,醫院清潔工對社會貢獻的財富,比銀行家還高。不管在哪個行業,把工作當成是神聖呼召的人,最終升遷的機會也會比較高。

以個人理財來說,你需要一個專注於自己的理財計劃,而不是錢的計劃。自認對生活非常滿意的人,往往都有一個清楚的理財計劃。真正快樂的人,都能掌握自己人生的幾個重要層面:工作、健康、娛樂、社交生活、金錢與人際關係,他們會努力把時間和心思平均分配在這些事情上。我認為,台灣的投資者太偏重房地產,太少投資股票市場,就算投資股市,台灣投資人也是在炒股,而非投資。

了解生命中什麼事才重要

如果明年要做投資,我建議你做一個財務規劃,先寫出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什麼事情對你重要?再看看自己賺多少、花多少,擬定長期的理財規劃,這樣才能知道如何把錢放在短期、中期和長期需求。長期投資要放眼多元化的全球投資組合,可以用我提到的四個主要原則:品質、價值、多元和時間。

我注意到,台灣投資者只投資短期,把焦點放在快速賺錢,這對短期投資或許有用,但對長期投資卻不然。要真正投資致富,必須懂得規劃、儲蓄和投資。在理財方面,成熟女性比年輕男性是更好的投資者,因為年輕男性太自信,他們頻繁進出股市,多半根據謠言,而不是品質良好的資訊,他們缺乏紀律,得到的資訊還不足以做出好的抉擇時,就冒進股市。

相反地,成熟女性比較願意花時間瀏覽資訊,不莽撞,也懂得依照自己得到的資訊判斷。股神巴菲特就是如此,他主要的投資標的物,讀起來就跟去大賣場採購的清單一樣枯燥,當他徹底了解一支股票的品質、價值與遠景時,就會買進並且長期持有。

到底多少才夠?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自問:「我生命中到底什麼重要?」有了答案,就會知道多少才夠。如果不知道什麼重要,那麼,再多都不夠。

譯者序

有快樂就有財富!

劉凱平

許多人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多積累財富,然後快樂與幸福就會隨之而至。然而,此一觀點在近來已經被許多國際知名學者的研究發現所推翻。財富並無法買到快樂幸福,反而是快樂幸福可以帶來財富。

《多少才夠?》的中譯本初版已在二○一○年初問世。基本上金融海嘯所造成的重創已經初步平復,此時應該是個合宜的機會,讓大家來思考金融海嘯所帶來的衝擊與傷害,問題出在哪裡,改進的方案為何?根據歷史軌跡來看,類似的金融災難會重複發生,但就像這次一樣,沒有人能事先預測到下一次發生的原因及時間。因此關鍵是當災難再度發生時是否有適當的因應方案。

本書的原文作者,艾貝先生(Arun Abey)曾在民國八○年代中期,首次來台灣考察理財市場。當時我正為國內基金公司不停賣產品的做法深感困擾,而艾貝先生在臨走前,把全生涯理財規劃顧問(Life Style Financial Planning)的服務架構與精神介紹給我,聽完後我全身像被電擊一樣。原來十分困擾我的過度銷售,已經被澳洲金融業所揚棄,取而代之的是能創造買賣雙方共贏的全生涯理財規劃顧問服務。理財規劃顧問是種新興的專業,《多少才夠?》分別具體介紹了關鍵的知識體系:快樂學讓我們認清「有意義的付出」是最高層次的快樂,因為快樂感受可以持續最久;行為財務學(Behavior Finance)讓我們了解在充滿不確定的現代環境下,人類大腦仍用根深柢固的思維方式做決定是相當不利的;現代化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則強調股市大獎始終都在身邊,只是投資人不識廬山真面目而已。

本書的中譯本得以順利出版,我要感謝很多人幫忙。首先是公司同事的協助,特別是連毓濬先生,幫忙校稿以及負責和出版商聯繫。感謝《康健雜誌》的李瑟總編輯,最先讓我在《康健雜誌》寫些有關健康理財的文章,才讓《多少才夠?》書中的理念得到天下雜誌的青睞,進而促成這本書的出版。還有澳洲駐台代表柯未名女士決定將《多少才夠?》做為二○一○年台北國際書展澳洲國家館的展覽主題書,更是艾貝先生及我的榮幸。最後要感謝政大商學院周行一教授、遠東銀行洪信德總經理、宏泰人壽周國端前董事長、卡內基訓練負責人黑幼龍先生及理財專家夏韻芬小姐,在百忙中為這本書寫序文及推薦。此外,我將把本書的翻譯稿費及權利金,全數捐贈給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的1919急難家庭救助基金。所以在此鼓勵讀者購買這本書看,因為有一部分的錢會轉贈給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由該協會統籌分配給全台灣極需救助的家庭。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是提供快樂幸福給許多人的一個平台(http://www.ccra.org.tw)。

最後,《多少才夠?》這本書涉及許多專業領域,都不是我的所學專長,因此若有詞不達意、翻譯不周全,甚至不正確之處,全怪我的專業不足,與原作者及幫忙校稿的朋友無關。如有讀者不吝提出指正,我在此先表示謝意。僅把本書獻給所有對理財感到不安、曾有極不愉快的理財經驗,以及沒有時間理財的朋友,願大家最終都有快樂幸福的人生。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能夠讓理財顧問參考的好書不多,但是你手中的這一本絕對是理財顧問的必讀之書,它能幫助客戶達到追求財富與快樂間平衡的目標。

—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 周行一

坊間推出的理財書籍,僅教人如何快速累積財富,卻沒有提出長遠的規劃。本書不僅教讀者如何生財,更教人如何用錢。要訣在於:做對的選擇。

—前宏泰人壽董事長 周國端

本書不僅教導讀者投資理財,同時讓讀者學會該如何經營人生。

─遠東國際商銀總經理 洪信德

我們每天忙著工作賺錢,根本沒去想,快樂是什麼?更有趣的是,做自己快樂的事,很可能會德本更多的錢。

─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財務規劃就像家庭醫師,幫你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建議你先花點小錢,看完這本書。

─理財專家,財經節目主持人 夏韻芬

推薦序1

連理財顧問都該讀的一本書

周行一

記得早在兩、三年前,凱平就曾經提及,準備翻譯一本既感動人心又實用的好書。現在,千呼萬喚始出來,他總算在百忙之中完成心願。我對這本書的感覺是心有戚戚焉。凱平與我是多年好友,兩人都經常寫作,共同理想是提倡正確的理財觀。我想,凱平跟我一樣,讀了本書才發現,總算有一本與我們情投意合的著作問世了!

憑良心說,坊間的理財書籍絕大多數在教導一般人如何發財。我一直覺得,能夠讓大眾參考的好書不多,但是這本絕對值得精讀。我相信,讀者必然與我一樣,有與這本書相見恨晚之感。

你我之所以追求財富都是為了能夠過得更快樂。這本書就在教你如何更有錢也更快樂,並且找到辦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事實上,只追求財富並不保證能快樂得起來。因為追求財富的過程當中,總會發生太多減損快樂的機會成本。我有一個學生是個企業家,成功後才發現追求財富的成本很高,包括夜以繼日地工作、經常出國,並且還得面臨致富後才發覺小孩已長大成人的遺憾。他告訴我:「老師,我賺這麼多錢其實很不值得。你的生活比我好,起碼你的小孩是在你的眼前日漸長大的。」他的感慨正是本書作者所強調的:「要有多少錢才算夠?」

其實,快樂有許多不同的來源。金錢可以帶來安全感、改善物質生活,所以多數人覺得錢愈多就會愈快樂而拚命賺錢,到最後卻不快樂。反而是了解快樂與金錢多寡並不相干的人,才體驗得到真正的快樂。然而這些人卻往往比一般人有錢|因為快樂的人比較自信樂觀、願意分享、廣結善緣,而這些都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元素。

凱平與我向來希望台灣的投資人能得到理想的理財諮詢服務;因此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台灣理財認證顧問協會,盼望能夠藉認證合格的理財顧問(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CFP),幫助投資人做出正確的理財決策。我深信,能夠讓理財顧問參考的好書不多,但是你手中的這一本絕對是理財顧問的必讀之書,它能幫助客戶達到追求財富與快樂間平衡的目標。然而,這不正是每個理財顧問夢寐以求的成就嗎?

(作者為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

推薦序2

愈多愈好?

周國端

對於理財,在台灣,現下呈現著M型分布。一種是受傳統士大夫觀念影響,恥於談錢;聊錢,俗氣!另一種,則汲汲營營於賺錢,不惜犧牲家庭、感情,甚至健康。目前坊間推出的理財書籍,目標讀者單單鎖定在後者;內容僅教人如何快速累積財富,卻沒有提出長遠的規劃,例如退休後的生活,以及更重要的、對於財富的態度。

這是一本很不一樣的理財書,不僅教讀者如何生財,更教人如何用錢。要訣在於:做對的選擇。投資是種習慣,通往財富的不是直達快車,需要不斷練習;而好的習慣能培養好的投資眼光,加快列車前進速度。另外,賺錢不等於理財。要認清,財富僅是工具,目的在達到生命中的其他目標|無論是追求快樂或是過更好的退休生活。人們常倒因為果,做了錯誤的選擇。所以要常常問自己「多少才夠?」以求財富與生活品質的平衡點。

依經濟學比較利益法則,人們應該把時間投注於最擅長的地方,也就是本業上頭。很幸運,當前國內財富管理的市場逐年發展,已達一定規模,理財可交由專業人士打理。然而,市場上理專素質良莠不齊,懂得如何找到合適的人選便成為上天堂與住套房的分水嶺。本書也教大家如何選擇好的財務顧問。

對於財富,雖然不必當成人生唯一的目標,但也不容忽略。俗語說,「錢不是萬能,沒錢卻是萬萬不能」,便是這個道理。更重要的是,除了得到它,更要懂得善用;認清財富本質不在財富本身,而是其帶來的價值。

經過二○○八年連動債風波,許多人對理專投下不信任票。而理專為了衝業績,銷售連自己都不了解的商品,當然有錯;但我想箇中的部分原因在於國人尚未建立正確的財富觀。《天下雜誌》在經濟逐漸復甦的此刻,推出本書,我覺得十分恰當。吸收書中的精華之後,讀者就能在累積資產的同時,學習如何將財富與生活做出最有效的平衡與結合。

(作者為前宏泰人壽董事長)

推薦序3

快樂為致富之本

洪信德

面對財富,沒有人會嫌太多。反而似乎永遠都不夠。《多少才夠?》的作者累積多年理財規劃顧問的實務經驗,並大量引用晚近受到學術界及金融實務界高度重視的心理學及行為財務學論述,深入淺出地點出大多數人對金錢及投資理財不正確的看法。許多人也由於這些偏誤,雖然在投資理財這件事上投入不少精神與時間,個人或家庭的理財目標卻愈來愈難達成。

投資理財也像做學問,要有短中長期人生目標做指引,以及好的導師(理財顧問),以免在無涯學海(投資理財領域)中迷失或跌跌撞撞。二○○八及二○○九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更加突顯個人與家庭正確理財的觀念、策略與行動方案的重要。進入高齡化社會後,一個人將面臨的數十年退休生活,依賴的應該是之前數十年有計劃、有方向的理財規劃,而非政府、雇主或者親友的支持。

貫穿全書的主軸,就是快樂可以帶來財富,財富卻不必然帶來快樂!西方發達國家經歷工業革命以後,人民脫離貧窮線久矣,但讓人十分吃驚的是,時至今日這些國家人民的快樂指數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並沒有隨著財富的增加而提升,這和大多數人觀念中認為財富可以帶來快樂幸福的想法大相逕庭。

台灣在一九七○年代進入工業化社會,「新富」的生活經驗迄今也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但也有研究顯示,台灣人民重蹈了西方富裕國家的覆轍,並沒有在物質條件改善以後,感覺到更幸福。本書建議讀者,首先要能確認自我人生的價值觀,務實設定人生各階段的目標,再做好財務規劃以成就這些目標。

有成就的人生,就是快樂的人生。更妙的是,快樂的人投資理財成功的機率往往較高。至於如何確定什麼是我們人生的最高目標?本書的建議是,選擇當人生走到盡頭,希望親朋好友在追思告別式上對自己的描述、供世人景仰的事蹟。或者是可以在墓碑上(這個時代也許應該換成骨灰罐)記載的成就,都不是豪宅、名車、鑽石、柏金包,而是善行義舉,讓不幸的人或者出生在貧乏角落國度裡的人,有機會嘗試發展生命帶給他們的潛能。

當大家在很大的「攀比壓力」(peer pressure)下,追逐快速累積財富之際,《多少才夠?》的作者從實用角度,在新書中強調「快樂」可以帶來財富的觀念,對廣大民眾而言,這毋寧是暮鼓晨鐘。年少時家裡要求我們努力學業、及長年勉力工作,溫飽之餘,有些積蓄後開始投資,希冀能不斷改善生活,養育子女、累積退休老本,以及留給子孫。行有餘力,還希望能對社會有所回饋,或多或少幫助一些比我們不幸的人。本書強調,助人而得到的快樂至高無尚。這與中國人為善最樂的古訓,不謀而合。

我十年前曾經在澳洲雪梨實地拜訪艾貝創立經營的安睿理財規劃顧問集團,當時就對其服務的訴求,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安睿在澳洲一舉成名,之後被法國AXA保險集團購併,仍保持獨立運作。如今,業務已在新加坡、香港等華人市場深受歡迎。譯者劉凱平是早年服務花旗銀行的同事,多年來在國內推廣理財規劃顧問業務不遺餘力,讓人敬佩。

能為《多少才夠?》撰序推薦,並表達個人的看法,深感榮幸。衷心希望國人在二十一世紀之初,能深刻體認本書中倡言的重要觀念。快樂才是人生的目標。人生最有意義的是愜意自在之餘,能回饋社會、幫助別人,而不在於財富的多寡。我深信,大家跟我一樣,會發覺本書不僅教導讀者投資理財,同時讓讀者學會該如何經營人生。

(作者為遠東國際商銀總經理)

推薦序4

追尋快樂

黑幼龍

錢多一點應該是比較好的。但我絕對相信,錢賺夠了以後,所帶來的快樂就不見得像之前那麼多了。問題是,我們每天忙著工作賺錢,根本沒去想,快樂是什麼?該怎麼追求快樂?更有趣的是,做自已快樂的事,很可能會得到更多的錢。我以後要常提醒自已追尋快樂。對我而言,有什麼比寫作、演講、訓練,以及與他人分享,更快樂呢?

(作者為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推薦序5

導正理財亂象

夏韻芬

目前的財務規劃大都是假商品之名,企圖解決所有問題。這種亂象需要被導正。期待市場有正確的財務規劃觀念,既符合需求、又符合預算,同時完成人生階段的資金需求。財務規劃就像家庭醫師,幫你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建議你先花點小錢,看完這本書。

(作者為理財專家、財經節目主持人)

多少才夠?:重新定義你對財富的看法(修訂版)
How Much is Enough? Money, Time, Happiness – a Practical Guide to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作者:艾倫.艾貝、安德魯.福特(Arun Abey、Andrew Ford)
譯者:劉凱平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01-23
ISBN:9789862416501
定價:350元
特價:88折  308
其他版本:二手書 27 折, 95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