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動物
cover
目錄

第一章 說故事 Storytelling

第二章 飲食倫理學 All or Nothing or Something Else

第三章 說文解字Words/ Meaning

第四章 躲躲藏藏 Hiding/ Seeking

第五章 疾病蔓延 Influence/ Speechlessness

第六章「天堂」火腿片與糞肥 Slices of Paradise/ Pieces of Shit

第七章 永續農場 I Do

第八章 故事續篇 Storytelling

試閱內容

或許吾兒人生初次的欲望──早在牙牙學語之前,尚處於懵懂無知的狀態──是滿足對「吃」的需求。他出生後不久,便以母乳餵食。我驚訝地望著他吸吮的模樣,這經驗前所未有。毋須解釋或是經驗,他知道該怎麼做。歷經幾百萬年進化,本能已內化成為他的一部分,隨著他的小心臟噗通噗通地跳,伴著新生的枯竭肺臟擴張與收縮。

儘管這經驗前所未有,卻更加凝聚我與其他世代的家族成員之間的緊密連結:雙親曾凝望著哺育中的我,如同:外婆望著哺育中的母親,以及曾外祖父母望著哺育中的外婆……我的孩子與史前時代的子女一樣嗷嗷待哺。

隨著兒子日漸成長,我興起寫書的念頭,舉凡與他息息相關的事似乎都與「吃」脫不了關係。他不是正在吸吮母乳,便是喝完奶之後,安詳入睡。或者,餵奶前,鬧起了脾氣。餵食中,突然厭奶。此書完成之際,他已學會不少詞彙,他所吃的食物逐漸能與我們說給他聽的事一塊消化。餵養孩子與餵飽我自己是兩碼事:哺育孩子重要得多。食物不僅攸關他的健康,愉悅的用餐過程等同重要,與食物相關的軼事更加不容小覷。這些軼事不但凝聚家人之間的情感,並增添家人與他者之間的聯繫。與食物相關的故事也就是我們的故事──包含著我們的歷史與價值觀。身處於猶太傳統,我明瞭食物涵括兩個等同重要的目的:它提供養分,並且幫你找回記憶。飲食與其背後蘊藏的故事密不可分──鹽水同時代表鹹鹹的淚水;蜂蜜不僅嚐起來甜,卻也令人憶起甜蜜過往;無酵餅則是紀念苦難的麵包。

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種食物,要解釋何以我們只取用其中少數,真得費上一番口舌。為何盤中的巴西利只能做為裝飾用、通心麵不適合當作「早點」,以及為何只食用翅膀部位,不吃眼睛;食用牛隻,卻不吃狗肉等原因得多做說明。這些典故建構了一篇篇故事,也建立了某些通則。

我經常遺忘這些與食物相關聯的軼事,僅僅食用隨處取得的美味食物,飲食只要符合天然、有益與健康即可,何需多費唇舌解釋?如此健忘的父母在我的想像中向來可憎。

起初,我並沒有成書的打算。為了自己與家人,我只想搞清楚什麼是肉?並儘可能具體知道肉品的來源?製造過程?動物遭受何種對待,及其造成的影響?還有食用肉類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應為何?個人的疑問不會持續太久。身為用心良苦的父親,我無法忽視做一個公民應該面對的現實問題。同時,身為作家,無法保持緘默。只不過,面對連串的現實問題與發揮作家的道德良知並不相同。

我期盼能有條不紊釐清問題所在。美國境內高達百分之九十九的食用肉品來自「工廠化經營的農場」──我將以大半篇幅解釋其意義,並說明其重要性──剩餘百分之一的動物農產品來源也同樣重要。儘管談論家庭化農場的最佳代表與其他內容的篇幅不成比例,仍反映我認同其存在的重要性。然而,農場一成不變的經營方式仍尚待改善。

坦白說,在著手研究之前,我明白自己只有概括的輪廓,對於相關細節毫無頭緒。他者如是認為。當我向他人透露正在撰寫關於「吃動物」的著作,對方甚至尚未得知我的觀點,幾乎毫無例外認定此書在探討素食主義。書籍的標題洩漏了玄機,對於動物農產品全然質疑的態度不僅暗示避免食用肉品,且大部分人早已聽聞過此說法。(見到此書標題的當下,你心裡有何想法?)

的確,探討「吃動物」這類著作不免引發讀者對於素食論的聯想。實際上並非如此。素食主義論當然值得書寫,卻並非本書的重點。

動物農產品是個龐大且複雜的主題。這世上沒有哪兩種繁殖飼養的動物、農場、農夫或是饕客相類似。回顧堆積如山的研究資料──書籍、訪談、第一手資訊──有必要嚴肅思考這類主題,我不禁捫心自問能否將各個相異性看法做一完整的闡述。或許,「肉類」不存在。然而,經由農場繁殖飼養的動物,經過屠宰場宰殺,販售,最後送進饕客嘴裡的過程各不相同,我們難以拼湊出完整的鑲嵌圖案。

吃動物與墮胎這類議題一樣,難以確知其中重要細節(相對於「人」來說,哪個階段的胚胎稱之為人?動物又該如何界定?)這類細節令人深切感到困擾,經常挑起他人防禦心,感覺受侵犯。它是個必須謹慎面對、易引起沮喪與共鳴的主題。問題之層出不窮,你發現自己捍衛的立場遠比實際相信或遵循的道理更加激進。更糟的是,找不到值得捍衛或遵循的立場。

要分辨一件事帶來的感受與瞭解其所以然並不容易。吃動物這類相關論點稱不上論點,不過是味覺的陳述。事實則為──我們吃進多少豬肉;多少紅樹沼澤地遭破壞;以及牛隻如何遭宰殺──我們實際上能做些什麼。就道德上來說,他們是否具有強制性?公有性與合法性為何?或者,僅僅提供每位食用者見仁見智的資訊?

這本著作集結大量研究資料,與新聞報導一樣具客觀性──我採取最保守的統計數字,來源多半為政府機關、學術與商業機構,並另外聘雇兩名校核員佐證資料──我卻將之視為故事集。數據資料不勝枚舉,但顯得薄弱,變動性高。事實的確重要,卻不具意義,特別是受限於用字遣詞。雞隻對於疼痛的確切感受度為何?這稱之為痛苦嗎?何謂痛苦?就算對於「痛苦」相關的生理學認知不少──諸如,疼痛持續時間與產生的徵候等等──依舊得不到任何確切答案。但若在引發悲憫與中心思想強烈的故事中加進事實,故事與我們身處的世界與自我認知息息相關,那麼,談論起食用動物這類議題便顯得有意義多了。

人人身上都有數不盡的故事。我不禁回想起周末午後,待在外婆廚房裡的那些日子,廚房內,就只有祖孫倆,伴著火紅烤箱裡的黑麵包,一旁發出嗡嗡聲響的冰箱,以及冰箱上模糊不清的家人照片。我一邊享用著黑麵包三明治與可樂,邊聽外婆描述從歐洲逃難的經過,以及過程中她吃了哪些東西。這是她的人生故事,「聽我說」,她懇求道,我明白她要向我傳遞重要的課題,即使孩提時代對此懵懂無知。

現在,我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儘管對於特殊境遇的描述不致相差太遠,我仍試圖將外婆的訓示忠實傳遞給兒子。這也是本書最誠摯的意圖。寫書初始,我感到惶惶不安,因為思緒過度翻攪。我得暫時將這些思緒撇在一邊:美國每一年有超過百億的陸棲動物遭到屠殺被當作食物;環境、勞工與饑荒、流行傳染疾病、生物多樣性等直接相關議題,以及自我檢視與他者關係的問題。我們不僅是故事的敘述者,同樣代表故事本身。倘若妻子與我讓孩子吃素,他將無法品嚐曾外祖母的廚藝,接受不到她對愛的獨特直接表達方式,不會出現她是「世上最偉大廚子」的想法。她與家人的故事將因此改寫。

外婆初次見到孫子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報應。」她肯定有無數替代的話語可說,卻選擇這句話,或者這句話早已選定。

商品簡介

★ 一本改變人類肉食型態的關鍵暢銷書!

★ 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因為看了本書,開始吃素!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同受感動!

★ 紐約客、紐約時報、紐約雜誌、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赫芬頓郵報、週日時報等主流媒體一致推薦!

★ 作者堪稱「年輕一代的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充滿勇氣、更加大膽,更富有洞察力和果斷行動!

★ 美食記者、《慢食之後》等書作者謝忠道專文推薦!

好萊塢女星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公開表示,閱讀這本書後,她開始吃素:「讓我從20年葷食者一舉轉成積極的素食主義者。」

在知名節目艾莉脫口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上,作者針對提問寫書是不是要改變別人,作出回答:「我不是要嘩眾取寵,我是從自己開始改變。」他自認身為家長有責任教導孩子如何選擇食物,因為改變世界的開始,就是改變自己。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曾說:「我們吃的東西在過去五十年裡發生的改變,比過去一萬年還要多。」

美食記者、作家謝忠道:「當天然/自然的食品都不再那麼天然自然時,人類何去何從?」

你知道每天吃下肚的奶蛋魚肉,充斥著多少彌天大謊?

你了解在大啖牛雞豬羊的同時,吞噬了多少有害物質?

或許你不關心吃下多少生靈,但你必須重視張口咬下的食物。

當我們所食用的動物、畜產品有99%都來自於集中管理的農產工廠,所有人都習慣吃下不再自然的人工動物時,我們將要面臨的不僅是身體健康的警訊,也要面對全球暖化的環境反撲。

國家越發展,國民對肉類的需求就越大,不依靠集中飼養式牛場,如何滿足全球日益增加的需求,於是最大食肉國家─美國,其美式的產肉工廠加速運作。對照國內外環境新聞,國內的:「戴奧辛爐渣毒鴨記」、「本土豬驗出禁藥瘦肉精」、「石斑魚檢出含致癌物質孔雀石綠」、「乳製品含三聚氰胺」、「抗生素雞氾濫成災」、「台灣重啟美牛談判人人惶惶」、「台灣白海豚進入滅絕倒數」;國際的有:「全球淡水生物魚類面臨滅絕威脅」、「歐盟擬將黑鮪魚列為瀕臨物種」......食品工業的危害有目共賭,且日益加深!你,吃的安心嗎?

《出版人周刊》(星號書評)指出,(作者)結合了一系列的事實,敏銳地描述故事,和他的憤怒之聲……也許,應該稱呼本書為「任何一個雜食者的困境」。書的內容遠遠超過糧食。它不僅是一本有關「吃動物」的書,它還告訴我們:我們是如何用「吃動物」這件事形塑了我們的世界和我們吃的東西。

作者簡介

強納森.薩法蘭.佛耳(Jonathan Safran Foer)

1977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現居紐約市布魯克林區。曾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論文創作獎。大學畢業後,他曾做過停屍間助手、珠寶銷售員、牧場臨時看管員、以及捉刀寫手,並擔任《鳥集文選》(A Convergence of Birds)的編者。他的短篇小說曾在《巴黎評論》(Paris Review)和《連接雜誌》(Conjunction)上發表,並於2000年獲頒西洋鏡小說獎。

1999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啥都暸了》(Everything Is Illuminated),該部長篇小說書摘初次在《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刊載後,引起熱烈迴響,獲得美國國家猶太人書獎(National Jewish Book Award)及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第一本小說獎」(First Book Award),並改編成電影,樹立他在新一代文壇的地位。

第二本小說《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以九一一為題材,書中九歲的主角小男孩,運用起父親在紐約世貿中心大樓殉難後留下的一把用途不明的鑰匙,邊尋訪鑰匙的來歷的途中,他認識了一個又一個奇人異事的故事。即將於2012年躍上大銀幕!電影由《時時刻刻》、《為愛朗讀》知名導演史帝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執導,演員卡司堅強,湯姆‧漢克(Tom Hanks)及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主演。

本書《吃動物》(Eating Animals)是作者第三本著作,也是第一本非小說,寫書的原因是初為人父的他要寫給出生後的第一個兒子,告訴他『吃』這回事,究竟是怎麼一件事。

最新著作《Tree of Codes》於2010年11月出版。

本書官網:www.eatinganimals.com。

譯者簡介

盧相如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目前為自由譯者,喜歡閱讀小說。

譯作有《最後的外科醫生》、《預見末日的女孩》、《器/官回收員》、《就說你和他們一樣》、《晚安,美人》、《再見葛蕾絲》、《記憶游離》、《凌空之夢:1974,我在世貿雙塔上走鋼索》、《偷心賊》、《Q&A》、《告訴你有多好吃:我的第一本美食寫作書》、《那年夏日湖畔》、《幽暗森林》、《滾貓不生苔:貓咪教你的人生哲學》、《仇敵》、《魔鬼的儲藏室》、《大草原的奇蹟》等。

媒體推薦

* 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

* New Yorker(紐約客)

*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

* New York Magazine(紐約雜誌)

* The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

* Los Angeles Times(洛杉磯時報)

* The Huffington Post(赫芬頓郵報)

* The Sunday Times(週日時報)

* Entertainment Weekly(娛樂周刊)

* Kirkus Reviews(科克斯書評)

* O, The Oprah Magazine(歐普拉雜誌)

* Philadelphia Daily News(費城日報)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舊金山紀事報)

「…令人震憾的啟發力」

─BookPage書評網

名人推薦

「讓我從二十年葷食者一舉轉成積極的素食主義者......佛耳勇敢的顛覆道德主流,讓我們了解吃肉不僅污染我們的後院,也汙染我們的信念。雖然我們不是被吞下肚的動物,但我們有能力設想牠們的思想和痛苦。」

「看完這本書,這種能源消耗性行業──工廠化農場,將沒有存在的根基,以及其所生產的產品,也會不再說服人心。」

─J. M. Coetzee(柯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有《動物的生命》)

「強納森.薩法蘭.佛耳替眾人做了一個偉大的功績,人和動物,欠他一個感謝。」

─Dr. Andrew Weil(安德魯威爾醫生,美國知名的整合醫學專家,《自癒力》系列書籍的作者)

不願面對的真相/謝忠道(美食記者與作家,現旅居巴黎)

想像你或是你的小孩正要送入嘴裡的雞肉是這樣來的:基因改造過的混種人工雞種,在暗無天日的養殖場長大,兩腳不曾踩過土地,兩眼不曾見過天地,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沒有過激情性愛。吃的飼料飽攙各種化學抗生素生長激素和抗微生物劑,生前疾病垂危,被宰殺時斷腿殘肢,死後泡糞便水增重量,泡氯水殺菌消毒,最後打入各種調味劑或肉汁以增風味。

聽來似乎駭人聽聞,讀來像恐怖小說或驚憟電影的片斷,偏偏正是本書嚴肅而認真的議題。作者以實地田野調查和體驗,深度的資料收集,個案的採訪分析,帶點黑色幽默的敘事,好看,同時教人驚心動魄。往往教人翻到一半不忍卒讀而掩卷自問:這是真的嗎?

作者從人與動物,人與食物的關係來探究;從道德,倫理,宗教,社會,經濟… 等角度來分析。書本的觀點完整而清晰,巨細而靡遺:工業化的動物飼養,非人道的宰殺,污染惡劣的環境,被剝削的低廉勞工,日新又新的人工添加物和技術。

作者的論述不僅從人物採訪和實境觀察裡,讓我們看到當今世界的工業生產線和食物消費鍊中各種利益糾葛,同時也將視野和格局拉大到國家政策的無知和顢頇,乃至人類對自然生態資源的破壞與掠奪。

除了肉品來源的思索探究,本書亦及水產養殖和捕撈。前者同樣涉及環境汙染,基因改造,寄生蟲 抗生素濫用和非人道宰殺;後者則有破壞生態平衡,毀壞食物鏈結構等問題。

書中也兼及一般人對營養知識的盲點。比如:骨質疏鬆的高發生率常見於乳製品消費最多的國家。或是國家機器為了照顧龐大的養殖產業或是由工業食品直接插手,扭曲改寫對營養政策,提供偏向自身營利的攝取建議和消費。當我們想到台灣媒體經常直接取自美國等國家的研究報告或建議,台灣也就成為這些錯誤資訊的二手犧牲者。

儘管本書的例子多數是美國的情況,彷彿離我們非常遙遠,可是美國肉品的瘦肉精問題不就近在眼前,正在我們餐桌上嗎?

難得的是,他的頭腦冷靜,語調客觀,文筆帶有情感卻不危言聳聽,避免掉入道德說教的虛假高尚,不但具有極大的說服力,同時讓我們在冒著冷汗追讀之餘,我想每個讀者都會不禁自問:當天然/自然的食品都不再那麼天然自然時,人類何去何從?

書名《吃動物》似乎在預設一個鼓吹素食主義的意識形態,其實不。作者質疑吃動物的肉食行為不是為素食者提供良心行善,健康養生或是宗教信仰的立論基礎,而是一個真正嚴肅的議題:廉價可疑的肉品,或是你我的健康。

2006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拍了一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ienent Truth。這部探討溫室效應的影片是掀起全球認真面對這個嚴肅議題的起點,啟動節能減碳的世界公民運動的啟蒙。如果可以類比,這本[吃動物]其實也該用同樣的標題:不願面對的真相。

書本文字的影響力或許沒有影片圖像那般具有視覺的震撼力,快速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但是卻能刺激更深層的思索。

就在我閱讀這本書並打字寫這篇推薦序之際,法文版正好在法國出版,已經引起非常熱烈的討論。我的意思不是因為這是本熱門書所以你應該讀。

而是該為你自己,為孩子而讀。

吃動物
Eating Animals
作者:強納森‧薩法蘭‧佛耳(Jonathan Safran Foer)
譯者:盧相如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9570526219
定價:320元
特價:9折  288
其他版本:二手書 28 折, 88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