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療癒樂活美食
cover
目錄

審定序 不再徨恐.不再害怕.勇敢接受◎陳啟明

推薦序1 享受美食,儲備好接受治療的體力◎余本隆

推薦序2 梁瓊白把災難化為黃金般的機會◎吳涵碧

推薦序 3 懷抱信心,完成一場勝仗◎劉美瑾

推薦序 4 跟著她,健康美味都有◎薇薇夫人

自 序 一定要健康活著◎梁瓊白

第一部 生命轉彎處

‧我以為「它」真的沒關係──我的烏龍就診記

我真的得了癌症〜震驚、錯愕、沮喪

‧接受事實──全力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

生命中的第一次〜住院、開刀

‧洗澡、換藥自己來──調整心態,自立自強

死去活來的化療滋味〜暈眩、噁心、嘔吐、昏睡

良好醫病互動有助治療〜選擇視病猶親的好醫院、好醫師

無「管」一身輕〜伴隨我四個多月的人工血管

‧了解疾病.看清自己──不養大癌細胞,要堅強不逞強

得癌症是沒理由的〜一定有疏忽而不自知的地方

注意身體警訊〜別讓小毛病變成大腫瘤

‧需不需要乳房重建──適應它.忘記它

抗癌要靠意志力〜讓自己快樂、放慢腳步

‧能自己來就不麻煩別人──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一切狀況都在好轉中〜關關難過.關關過

第二部 丟掉癌症包袱

‧生病中必須歷練的功課——面對未知,迎向改變

面對稀疏見底的毛髮〜光頭、「喬」假髮

意外的獲利〜治好灰指甲

‧邁向嶄新的一頁——重拾平安的日子

強迫失憶〜快速轉念

‧丟掉癌症的包袱——我會活下去

無關天理〜得癌症全然是病理因素

‧何必賠上未來的歲月——快樂度過每一天

平常心過日子〜我是正常人

‧活過來的新生活——從頭到腳改造自己

回歸自然〜餓了就吃、睏了就睡、渴了就喝

‧癌症不是絕症——它不是馬上就會死的急症

少生病不表示不生病〜定期健康檢查是必要的

來不及防癌就努力抗癌〜積極面對.正面思考

積壓負面情緒〜也可能成為癌細胞的製造者

‧不向癌症低頭──癌症不等於短命

責任是我的力量〜多重身份不能倒

‧雲淡風清後半生——享受單身生活

看淡生死〜預立遺囑

明天會更好〜想久就是你的

第三部 放慢、放鬆、放開

‧回首來時路─磨難成了寶貴的經驗

名利雙收的背後〜蠟燭兩頭燒的生活

‧學會放手─生活更輕鬆自在

找回正確的人生觀〜我不是唯一

‧遠親不如近鄰─處處有溫情

人間天使〜協助我度過每一關

‧享受一個人的旅遊─陽光依舊燦爛

坦然面對不同的問候〜只告訴必須知道的人

‧勇敢的精神─人生就是這麼回事

委屈不能求全〜讓日子變美好

第四部 我的新食代生活

‧原汁原味的簡單——更健康的烹調方式

嚴選食材〜新鮮、當令、向固定攤販購買

豬肉〜選溫體黑毛豬、雪花肉

雞肉〜選「雞腿」部位,肉質較有彈性

海鮮〜以「海魚」為主,養殖的不吃或少吃

蔬菜〜以當季的食材或有機認證為主

拒絕添加物〜原味最鮮甜,不再濃油赤醬與勾芡

素食原則〜天然食材、健康與美味兼俱

改變作菜與飲食習慣〜少油.少鹽.多粗食

‧藥補不如食補——天然食物健康又好吃

天然小偏方〜綠豆湯止便秘、蘋果止腹瀉

不當白老鼠〜謝絕草藥、中藥、不明藥物

第五章 遇見健康新美味

‧我的療癒樂活美食

‧跟我這樣吃【肉類】健康美食

牛肉涮片鍋〜增加紅血球數

雪花肉蔬菜湯〜促進食慾

清蒸雞湯〜補元氣 增加體力

‧跟我這樣吃【海鮮】健康美食

鮭魚泡菜鍋〜開胃

薑絲魚湯〜幫助傷口癒合

‧跟我這樣吃【蔬果】健康美食

蘆筍——綠蘆筍汆燙、綠蘆筍素炒、白蘆筍煮湯、綠蘆筍打汁

南瓜——南瓜焗烤、南瓜煮湯、南瓜紅燒

番茄——番茄紅燒、番茄煮湯、番茄涼拌

花椰菜——綠花椰菜素炒、白/綠花椰菜煮湯 、白/綠花椰菜沙拉

蘿蔔——紅蘿蔔紅燒、紅/白蘿蔔涼拌、 紅/白蘿蔔煮湯

菇類——杏鮑菇/香菇/鴻喜菇焗烤、洋菇煮湯、金針涼拌

味噌——味噌醃漬、味噌煮湯

泡菜——廣式泡菜、四川泡菜、韓式泡菜

‧跟我這樣吃【豆類/蛋類】健康美食

豆腐——油豆腐紅燒、嫩豆腐涼拌、豆花清燴、油豆腐水煮

蛋類——荷包蛋油煎、菜脯蛋油煎

‧跟我這樣吃【原味】健康美食

主食——糙米飯、地瓜粥、燕麥片、全麥饅頭、全麥土司

飲品——白木耳汁、人蔘茶、補氣茶、 鮮蔬果汁、水果醋汁

水果—香蕉、奇異果、葡萄、柳丁、蘋果、鳳梨、櫻桃\

‧私房醬料分享─油醋醬、果香沙拉醬、紅糖漿、鳳梨抹醬

試閱內容

我以為「它」真的沒關係─我的烏龍就診記

二○○八年八月的某一天,我在洗澡的時候,忽然摸到右乳房靠近胸口的地方有一顆花生米粒大小的顆粒!

我記得年輕時似乎也有過這種情況,但每次醫生都說是「良性纖維囊腫」❶,不需要特別治療,然後過些時候「它」似乎又不知不覺的消失了!也因此,我並沒有把這次發現的顆粒想得太嚴重,不過,還是去看了醫生。

以往,在我的認知裡,只要是跟女人相關的疾病,都算是婦產科的範疇,所以第一次到「健保第二門診」時,也就理所當然的掛「婦科」,沒想到醫生說:「妳不知道應該看『外科』嗎」?......直到後來我才知道—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乳房外科』。因為現在的醫學分工都很細,即使是腫瘤科也還細分出許多科別❷。

當時之所以選擇「健保第二門診」是因為離公司近,而且病人沒那麼多,臨時去也能掛上號,更何況那裡的醫師都是各大醫院輪派的主治醫生,平常一般感冒、咳嗽這種小病很輕易就解決了,萬一需要進一步的檢驗,經由主治醫生的轉診也比自己排隊掛號容易。

第一次為我看診的外科醫師是中心診所的劉醫師,他要我第二天到他那兒做超音波掃描和乳房攝影等檢查,因為健保門診沒有這些儀器;劉醫師透過超音波掃描,發現有兩個相連的顆粒,並不是只有一顆而已,不過,他認為應該是良性囊腫,並不需要進一步治療。

但我仍不放心地問了醫師:「會不會是乳癌?」

醫師說:「不像,只要每半年追蹤檢查就可以了。」

我是很信任醫師的病人,既然醫師都這麼說了,也就沒有再去第二家醫院確認,並且還很放心的「以為」它真的沒關係。

剛開始,我偶爾會去摸摸它,看看顆粒是不是還存在,但有時候也會因為洗澡洗得匆忙等種種理由忘了「自摸」。

直到有一天在換衣服時,忽然發現乳房上出現明顯的顆粒﹝就是當初發現的位置﹞,摸起來感覺的確有東西『住』在裡面,但是不痛、不癢,軟軟的還會移動,距離上次檢查的時間已經超過四個月,心裡開始有點不安,覺得應該到醫院再做檢查。

可是應該到哪一家醫院好呢?離我家最近的是台大醫院,權威性也夠,可是台大醫院的任何一科要能即時掛號似乎都很困難。正好跟一位朋友提起這事,她很熱心的說她有朋友能幫我掛號,不過卻得從「家醫科」開始看診,她說這樣比較快,萬一需要轉診會比直接掛號更容易些❸。

我一向很少生病,也絕少到大醫院去,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但以台大的知名度與醫術當然還是比其它醫院更讓人信賴,何況離家也近,此時已經接近年底了。

朋友的朋友幫我掛的是家醫科的程醫師,不過,程醫師也很詫異我怎麼會掛她的診做「乳房檢查」,因此,還特地提醒我台大醫院公館分院附設乳房醫學中心﹝編註: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門診,現位於台大醫院兒醫大樓2樓﹞,我應該去那兒作詳細的檢查,不過她又同時告訴我,她第二天在那兒也有門診,可以幫我直接轉到分院。

到公館分院就診時,程醫師除了安排我做「乳房攝影檢查」和「乳房超音波掃描檢查」,當場甚至打算要進行針管穿刺乳房抽取腫瘤細胞進行檢驗,但因為現場沒有針管而作罷!

雖然距離上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和「乳房超音波掃描檢查」❹,只相隔四個多月,但是此時病況已經大不同了,而且台大醫院也沒有我的相關病歷,所以又重頭做了一次完整檢查,但必須等到三天後才可以知道檢驗結果。

三天後是二○○九年的元月二日,難得的四天連續假期,卻因為掛了號要看檢驗報告,所以什麼活動也不敢安排,心裡一直忐忑不安。

看報告當天還是由程醫師為我解釋病況,從影片上很明顯的看出有兩個顆粒被一圈不明的液體包裹著,她形容它們像包心粉圓,至於液體是什麼,則需要進一步的化驗......聽著,聽著,我的思緒已經開始不安地跳動,印象中四個月前的影像顆粒好像還沒這麼大,才短短一百多天竟然已經產生如此大的變化。

緊接著,他們為我安排做更詳細的化驗,但時間居然安排在十七天後,也就是一月十九號,心急的我忍不住的詢問護理人員,為什麼需要等那麼久?竟得到如此弔詭的答案—相同的病人要集中一起做!﹝編註:醫學檢查的安排會依醫院及檢驗項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那什麼時候可以知道檢驗結果呢?

護士說要過完年,因為接下來醫師要出國......。

當下的心情除了沉重還夾雜著無奈,病兆是這麼的明顯,檢驗和報告卻要這麼漫長的等待,這個農曆年怎麼過啊?我開始感到不安,一方面質疑自己的情況,另一方面我真的沒有耐性這樣提心吊膽的等下去。

回家想了很久,既然要十七天以後才能安排檢驗,不如趁這個空檔再到其他醫院檢查看看,好歹盡快查出個答案,再不然多找個醫生、多找家醫院確認病情也好❺,當下閃過的印象是和信醫院,這是癌症的專門醫院,究竟是不是「癌」,應該能夠比較快得到答案吧。

✿ 我真的得了癌症─震驚、錯愕、沮喪

當時,我並沒有預設要看哪位醫師,只留意能配合我當週行程的門診,過去和信醫院仍可以透過網路掛號,但星期一我抽不出時間,星期二則沒有乳房外科門診,星期三是「余本隆」醫師的門診,余醫師在網路上的口碑很好,所以我就選了他。

來到余醫師的門診,發現余醫師人很親切,話雖不多,但解釋病情時很中肯也很直接—他一做完觸診就說:「妳的腫瘤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吧,很大喔!」我這時才知道原來乳房的顆粒叫作「腫瘤」。

於是,我進一步向他報告最近的就醫經過,也帶來之前的病歷和影像光碟,但是他還是再做了一次掃描,並且當場用針筒抽吸取出腫瘤細胞❻,一部分送化驗室,一部分現場做抹片,然後要我五十分鐘後進來看結果。

等待的時間漫長而忐忑,候診室同時還有一、兩位跟我做相同檢驗的病友,她們都有家人或朋友陪伴,而我以為這次跟之前做的檢驗差異不大,加上子女都在上班,所以我是獨自前往。看到大家的臉色都很凝重,令我有點緊張,但還是抱著僥倖的心情,覺得自己應該沒問題。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把書架上的雜誌都翻完了,張望了幾次仍然還沒叫到我的名字,我的心情也從緊張變得有點不耐煩,找了個角落開始閉目養神,一手還摀著被針孔抽吸過的右乳房,剛才只顧著緊張完全沒注意到痛,此刻反而有隱隱作痛的感覺。

不知過了多久,終於叫到我的名字,我睜開眼、站起來,往診間裡面走,這才發現候診室其他病人都離開了。

再度進到診療室的時間,已經過了一個小時。

「不太好,是惡性腫瘤!」才剛坐定,醫生就這樣告訴我。

看著醫生,我腦子轟然一聲似的愣住了。

「是乳癌嗎?」

「百分之七十的推測,不過最後的檢驗報告要三天後......」

我全身開始發抖,眼淚也不聽使喚地流個不停......

我得了「癌症」?怎麼會這樣?

「我該怎麼辦?」

「要立刻治療,當然妳也可以再去別家醫院確認」。

「要馬上開刀嗎?」

「對。」

「只切除腫瘤的部分還是?......」

「如果確定惡性的話,可能要全部切除。」

啊?腦子裡又是轟然一響,開刀?右乳房全部切除?我的眼淚當場止不住地流個不停,拼命地摀著嘴不讓自己哭出聲來。

「三天後看報告,記得請家人陪妳過來。」

醫生一面開診療單,好像對我的反應司空見慣似的,倒是護士小姐一面幫我遞紙巾,一面交代我一些注意事項。

我真的得了癌症?怎麼會這樣?......

距離我上次因乳房問題就診至今,不過才二個星期左右,答案卻是讓我如此震驚,錯愕、沮喪,腦子轟轟作響卻一團亂,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出醫院的,回到家完全崩潰,開始哭了出來。

審 定 ﹝註﹞

❶認識乳房良性纖維囊腫—女性乳房於二十五歲左右即發育完全,之後,不論是否懷孕、哺乳…等,乳房就會慢慢退化,所表現出來就是所謂的「纖維囊腫」,但,纖維囊腫是非常籠統的名詞,它含括多種乳房病理組織學形態或臨床上症狀、理學觸診的總稱。

其病理組織呈現末端乳管或乳小管產生不等程度小水囊(microcyst)、水囊(cyst)及乳小葉內間質組織發生纖維硬化(fibrosclerotic change)等情形。

然而,要診斷是否為良性纖維囊腫,須透過「乳房攝影檢查」或「乳房超音波檢查」,從乳房超音波可以看到小小的水泡,水泡的模樣類似眼睛的形狀,橢圓的、扁扁的。此外,要進一步判斷是否為良性,則需做「細針穿刺檢查」,取得少量細胞,方能確立診斷。

有乳房良性纖維囊腫,且家族中沒有乳癌病史者,原則上需「每年」追蹤檢查,若有乳癌家族史則需「每半年」追蹤檢查;追蹤至七十歲為止。

❷目前乳癌主要治療有三種方式「外科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三種方式。治療癌症的醫師則可以分為三大類—

腫瘤外科(Surgical Oncology):與放射診斷科及病理科醫師合作診斷乳房病灶,目前可疑病灶儘可能採取粗針切片檢查,確定乳癌診斷後,外科醫師就會針對病人的情況選擇需乳房部分或全部切除,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或淋巴結清除,術後照顧傷口及引流管,討論病理報告,依照治療指引會診腫瘤內科及放射腫瘤科做輔助性治療。

腫瘤內科(Medical Oncology):接到外科醫師會診即詳細閱讀病歷,了解病人身體狀況、乳癌期別,依照乳癌治療指引決定治療模式,與病人及家屬討論病情,決定化學治療藥物、時間,治療期間病人的照顧,完成治療後視情況會診放射治療科做必要之後續治療,如發生遠端轉移,則給予全身性藥物治療。

放射腫瘤科(Radical Oncology):腫瘤大於五公分,淋巴結轉移超過三個,或有其他不良預後因子病人或乳房保留手術後病人,均會接受術後放射治療,除非特殊情況,一般病人先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接下來才做局部放射治療,而後標靶治療。局部復發、骨骼轉移或腦部轉移也會接受放射治療。

❸面對醫療系統分科愈趨精細,專科下又分次專科,民眾的確容易迷失方向。一般來說,如果不確定自己生什麼病,的確可以先掛「一般內科」或「家庭醫學科」,不過,若身體發現有腫塊,則可以從「一般外科」開始看起。

然而,有些病看了某一科的醫生,就會被診斷成某一科的病;即使有同樣的病徵,但因看不同科,會得到不同的治療,這是很危險的!因此,在和信醫院會希望病人在預約掛號的時候,可以經由專業的工作人員與病人或家屬直接對話,進而協助病人掛對科、掛對號,不僅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也不會影響到其他病人的權益。

❹目前乳癌篩檢工具主要透過「乳房攝影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話雖如此,但在西方國家則較少使用乳房超音波檢查,主要是因為西方女性的乳房較大、脂肪含量較高,而脂肪於乳房攝影下呈現黑色結構,腫瘤則呈現白色結構,因此很容易被偵測出來。

而東方女性乳房相對較小、脂肪較少、且較緻密,乳房攝影下會呈現白色影像,這時候反而須透過乳房超音波檢查,方能辨識乳房結構的細微變化。

❺癌症治療是相當複雜的,當被醫師診斷為癌症時,尋求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是有絕對的必要性,在美國加州即立法規定醫師要為病人執行「乳房全切除術」必須經由兩位外科醫師的同意,方可執行。

在諮詢第二意見時,如果平時有個很好的家庭醫師或醫師朋友,可以先請教他,由家庭醫師給建議;如果沒有家庭醫師,而且疾病很明確,可去找同一專科的其他醫師(不同家醫院的醫師),且其專業度應不亞於原本醫師,聽聽他們的意見。

此外,在詢問第二意見的同時,別忘了攜帶一份「完整的病例摘要」,這能讓一個對你病情不熟悉的醫師,在短時間內了解你的病情。病例摘要須知—

1.何種癌症,分期如何。

2.相關檢查報告,如乳房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檢查、病理分析報告等。

3.相關治療:如化學治療的藥物,劑量;如放射線治療的劑量,照射部位等。

❻當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懷疑有乳癌時,藉由「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可以確定診斷。在乳房超音波導引下,不需要麻醉,以22號針頭及空針,刺入腫塊,做多次抽吸,取得細胞檢查,診斷率相當高,但有時會有偽陰性(應是乳癌,卻診斷為良性)或偽陽性(應是良性腫塊,卻診斷為乳癌)或無法確定的情形發生。

所以,如果高度懷疑是乳癌,而細胞學檢查陰性,則應進一步做組織切片檢查。

接受事實─全力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

總覺得一個人去醫院聽報告還是很緊張,想想還是請女兒陪我一起去。晚上時,我強自鎮定打電話給已結婚的女兒說:「我去醫院檢查身體,乳房好像有點毛病,妳後天可以請假陪我去醫院看報告嗎?」

「怎麼了?」女兒有點不安的問我。

「不知道,醫生還沒說」......

第三天,女兒陪我去醫院聽檢驗報告,一進診間,醫生直接告訴我檢驗結果—「我的判斷沒錯,確定是惡性腫瘤,百分之百是乳癌❼。」

雖然經過幾天的沉澱,心裡已經有點準備,但是經由醫師的宣佈,內心仍然感到糾結似的難過,原先還存在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腦子裡亂轟轟的,思緒飄得好遠好遠......完全理不出具體的形象,只覺得一片空白。

倒是女兒比我鎮定,她還帶了筆記本一邊問醫生問題,一邊作筆記記錄。

女兒:「為什麼會得乳癌?」

醫師:「原因還不確定,有可能是基因遺傳,也可能是後天的飲食習慣、情緒壓力造成的細胞病變。」

女兒:「知道是第幾期嗎?」

醫師:「必須開刀後才知道,按腫瘤的大小再判斷,若腫瘤太大...等,有可能進行『乳房全切除術』;此外,為了確認是否有淋巴轉移的現象,手術前會先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❽

女兒:「為什麼要全部切除?而不是只切掉腫瘤的面積?」❾

醫師:「為了防止擴散,只切一部分如果有殘留容易復發,對病人不好。」

女兒:「乳房切除後怎麼辦?有一邊是平的?」

醫師:「可以用義乳,也可以做乳房重建,看各人的需求。」

女兒:「兩者有何不同?」

醫師:「義乳就是隨時可以戴上去或脫下來;重建就跟隆乳一樣,在切除的部位再做一個。」

女兒:「哪種效果好?」

醫師:「看個人感覺,如果不在乎外觀戴義乳很方便、復健也比較快,重建

要分階段進行,至少要等傷口癒合。」

女兒:「要不要重建,得開刀前就要決定嗎?」

醫師:「可以先決定,也可以手術後再考慮。」

女兒:「現在病人要做什麼準備?」

醫師:「放鬆心情、相信醫師、配合醫療流程。」

女兒:「手術前和手術後的飲食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醫師:「完全沒有,正常吃喝,跟平常一樣就可以了。」

女兒:「多久可以出院?」

醫師:「順利的話,三天就可以回家,然後定期回診,醫院都會排出時間表。」

其實每個病人問的內容跟醫師或護士的回答都差不多。

當時我的腦子裡全是關於要開刀的聲音,心情說不出的複雜滋味,他們說什麼我都聽得零零散散的❿。

後來醫生排定我一月十九號住院,二十號開刀,但是在此之前我還要去門診讓醫師評估手術的風險⓫,並進行全身健康檢查、麻醉會診、腫瘤科醫師檢查等等。

我估算了一下,距離住院開刀,只剩一個星期的時間可以做一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安排。由於我的體能狀況良好,預定住院和開刀的日子,想必都得照計畫進行,換句話說,若沒意外,我的治療計畫將不會有任何改變,雖然我對開刀、對「癌症」還是沒有很具體的概念,但是我知道,這一切都逃不掉了。

開刀前的心理充滿了惶恐不安與種種揣測,說不害怕是騙人的,但事實卻不會因為我的恐懼而消失或減輕,我只能祈禱一切順利,然後將一切交給醫師。

開刀後我則需要時間休養,恰巧此時已接近農曆年,也即將開始連續九天長假,倒是可以讓我避開無法上班,以及必須和外界聯繫的必要性,但是之後公司的運轉不能中斷,也不能出現空窗期,這是我比較擔心的,因為我無法預知開刀後的身體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幸好公司同仁都有獨立作業的能力,有他們的協助,維持正常運作暫時應該沒有問題。

因此,我先向同仁們宣佈我的病情,也告知我即將開始的療程和一些計畫,並在最後一個上班日將一些該處理的帳務處理好,行政工作全部提前完成,並且存好一筆錢以備不時之需,甚至還寫了一份遺囑,把所有該交代的事都寫得清清楚楚的,接下來,我將全力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

商品簡介

一位資深美食家,在生命轉角處遇見健康新美味!

資深美食家梁瓊白 第一本療癒養生作品

最美味的養生療癒食譜、最正確的乳癌醫學常識!

沒有比健康活著更珍貴的事了。

現在的我學會珍惜每一天,覺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這是罹患乳癌完成療程兩年後給我的覺悟。

──梁瓊白

關關難過,關關過!

來不及防癌,就努力抗癌吧!

三十年來背負著「資深美食家」、「烹調料理達人」的盛名,但得到癌症之後「該怎麼吃?能怎麼吃?不能吃什麼?」等等疑問,的確讓罹癌初期的梁瓊白老師很苦惱、也是一大考驗。

放眼坊間許多癌症防治相關的飲食書籍,每本書的作者因為有各自的信仰——中醫、西醫,甚至認同自然醫學,有所謂吃西藥不如吃中藥、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吃營養補充品;更甚者,吃肉不如吃素、吃素不如吃有機(生機)……等飲食指南。但就梁老師而言,接受正統西醫的治療,也遵守癌症醫護專業同仁的飲食原則,拜讀諸多專家、營養師規劃的癌症飲食書,心得是:指南歸指南、原則歸原則,讀者照單全收照著烹調的結果──不好吃、沒食慾、擔心缺乏營養素、怕體質太寒…等而耽誤療程、影響療程、甚至放棄治療、急病亂投醫的聽信偏方食療等等,更不利於健康。

想想罹患癌症帶來的不適症狀已經夠讓人難受了,明知該補充營養來對抗癌細胞,也超想乖乖配合清淡、少油,多補充蛋白質的飲食原則,可惜缺乏飲食清淡、也能讓癌症病患吃得下、有好體力來對抗癌細胞的美味食譜,反倒促使罹癌之後的梁老師更有同理心,因此下定決心把大半輩子專研美食料理的精神拿出來,與病友分享在治療期間配合醫囑得出的烹調心得──縱使得到癌症,只要請家人協助下廚、或者讓會做菜的自己在體力許可下,只要掌握住烹調要領,依然可以滿足口欲,可以吃得下、吃得營養與健康,罹癌也可享受美食!

更重要的是,健康的人也能依照本書的烹調指導,輕鬆煮出健康美味的好料理,讓家人能吃的健康、美味,而且做法簡單容易不費事!

另外,當梁老師無預警得知罹患乳癌,面對突如其來一邊乳房被切除、嚴重掉髮到稀稀疏疏的模樣,這兩項所謂女人最在乎的「外在美」,縱使對於「祖母級」熟齡女性如她,同樣得花時間去適應……!

不過,梁老師用不同的角度來面對外型的改變。

她說:我看過乳房重建的病友,外觀幾可亂真,效果好像還不錯,一般正常人不也有人去隆乳嗎?如果當成隆乳應該就比較能接受吧?!

此外,梁瓊白老師也意外發現戴假髮的好處。那段期間她曾經出國兩次,之前出國最煩惱的就是頭髮問題,因為長期染髮的關係,髮質變得毫無彈性,不管美髮師幫她梳了多麼好看的髮型,又噴上多少髮膠定型,可是只要睡過一晚就變型,再過兩天簡直就一團糟!戴假髮後,只要在睡前取下它,出門再戴上,永遠都有形有款的,不說不會有人發現,真的很方便。有了假髮可以解決掉髮、白髮等多重問題,這麼一想,光頭也就不再令人難過了!

本書收錄了梁老師罹癌抗癌的人生故事,並將其罹癌治療調養期間,嚴格遵守少油、少鹽、少糖、少煎炸原則、嚴選食材、簡單烹調,就能增進食慾、補充營養、儲備好體力抗癌,也能享受美食的秘訣分享給讀者。此外,還特別邀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乳癌權威陳啟明醫師,協助審定與增訂內文中有關乳癌病患就醫、檢察、診治、預防、自我或家人照護等正確醫學常識與觀念釐清。讓讀者在閱讀中也能獲得最正確的乳癌醫學常識。

「丟掉癌症的包袱、坦然面對,學會放鬆、放慢與放開,

用平常心過日子,雲淡風輕,快樂度過今後的每一天!」

──梁瓊白

作者簡介

梁瓊白

現任:出版社發行人&美食專欄作家&美食暢銷書作者。

資歷:研究美食文化與烹飪技藝30年餘年。

與美食邂逅的經驗:精通八大菜系。

對美味的定義:好吃,即使是小菜也很出色。

食譜出版品超過上百本。

此書卻是作者第一本療癒養生作品。

年齡:已升格當奶奶。

一直以來,作者總是予人女強人的形象,其實是性格上嚴重的壓抑,以致遇到事情只會咬牙苦撐也不尋求外援,就連遇上這樣的病痛也以為可以自己承擔,其實天知道,她極端的沒信心,那種無助感常常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著她的耐力。

形之於外的強勢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武裝自己的恐懼,鎮定自己的無助,因為她知道自己一路走來都沒有僥倖,因此非得如此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不可,也因此形成許多無形的枷鎖一道又一道的往自己身上加,而當生命經歷了如此巨大的波折時,她才頓悟生命是如此脆弱,永恆是那麼抽象。

作者自序

自 序 梁瓊白

一定要健康活著!

我是一棵生命力堅韌的小草,即使風吹雨打飽受摧殘,只要有一點陽光和水就可以繼續生長,何況我還有未完成的夢想要實現,所以我堅信老天爺應該會給我機會的。

現在的我學會珍惜每一天,覺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這是罹患乳癌完成療程近兩年多來的覺悟。

我是個很少生病的人,卻毫無預警的生了一場大病,而且是聞之色變的「癌症」。

從發現到治療結束,我歷經了生命中最大的衝擊與毅力的搏鬥,彷彿做了一場夢,現在回想起來都還有點不可置信它曾經發生過,可是它又確確實實的讓我體驗了寶貴的一課,胸口甚至還留下一道永遠無法抹滅的疤痕─那是生命的印記,也是病痛的標章。

癌症已逐漸成為現代人躲不掉的惡夢,若論「中獎」機率,的確有很大比例的人有很高的機會雀屏中選,我算是優先被抽中而已︙。從不知所措的驚惶到認真的面對,再從不甘心被打敗而奮力抗爭,如今的心態已然學會樂天安分,也可以用平常心看待這一切,雖然過程中也曾經生氣、沮喪、哭泣︙︙,但是我相信風雨過後必然可以昂首面對,嫣然回首!

隨著兩年來開刀、化療、定期回診追蹤的療程一關關的走過,現在要去追究「我為什麼會生病?」以及「為什麼癌症找上我?」已經毫無意義,重要的是我現在還活著!雖然我不知道老天給我的餘生還有多久的簽證期,但是活在當下的每一天每一刻我都不想再浪費在無意義的怨艾和臆測上;人生苦短,生過病還得癌症的人更苦短,最陰暗的那個幽谷我都走過了,還有什麼可怕的?更何況我遭遇到的並不是最悲慘的,如果不生這場病,說不定會有其它的災禍降臨呢?因此,現在的我學會珍惜每一天,覺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這是這場病給我的覺悟。

未來,誰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即使是一生平順的人也無法預知「明天過後」會有什麼變化。因此,罹癌之後我開始學會用平常心看待人、事、物;用感恩的心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善待他人、疼惜自己,無愧於心、無憾於世,想開了、看淡了,癌症又能奈我何?

一直以來我寫食譜也寫專欄,還出版了一百多本書,即使也在報紙副刊寫散文,然而這卻是我第一本完全不同以往專業論述的療癒作品,從罹癌發病中陸續的記錄所有生病過程的身體反應和療程中的點點滴滴。或許可以提供給癌症病友作參考─多知道一些別人罹病的感受,對照自己所遭遇到類似的情境而多一點同理心,這對生病的人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才這麼赤裸的寫出這段經歷,希望對同樣得到乳癌或者其他重大疾病的人,可以減少獨自摸索的無助與揣測,不再覺得只有自己不幸,更可以正向轉念,不被疾病擊倒!

除了要適應、並且克服治療期間引發像死去活來般噁心、嘔吐、頭暈等極度不舒服的症狀外;老實說,面對突如其來一邊乳房被切除、嚴重掉髮到稀稀疏疏的模樣,這兩項所謂女人最在乎的「外在美」,縱使對於「祖母級」熟齡女性如我,即便對於裝義乳、戴假髮都還不算特別在意,但因此帶來的不便,同樣得花時間去調適,我將在書中相關章節分享我的看法。

此外,三十年來背負著「資深美食家」、「烹調料理達人」的盛名,得到癌症之後「該怎麼吃?能怎麼吃?不能吃什麼?」等等疑問,的確讓治療初期的我很苦惱、也是一大考驗。

放眼坊間許多癌症防治相關的飲食書籍,因為作者各自信仰─中醫、西醫,甚至認同自然醫學,有所謂吃西藥不如吃中藥、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吃營養補充品;更甚者,吃肉不如吃素、吃素不如吃有機 (生機) ︙等飲食指南,但就我而言,我接受正統西醫的治療,也遵守癌症醫護專業同仁的飲食原則,拜讀諸多專家、營養師規劃的癌症飲食書,心得是:指南歸指南、原則歸原則,讀者照單全收照著烹調的結果─不好吃、沒食慾、擔心缺乏營養素、怕體質太寒︙等而耽誤療程、影響療程、甚至放棄治療、急病亂投醫的聽信偏方食療等等,更不利於健康。

想想罹患癌症帶來的不適症狀已經夠讓人難受了,明知該補充營養來對抗癌細胞,也想乖乖配合清淡、少油,多補充蛋白質的飲食原則,可惜缺乏專家傳授飲食清淡,也能讓癌症病人吃得下、有好體力來對抗癌細胞的美味食譜,反倒促使罹癌之後的我更有同理心,因此下定決心把大半輩子專研美食料理的精神拿出來,與病友分享我在治療期間配合醫囑得出的烹調心得─縱使得到癌症,只要請家人協助下廚或者讓會做菜的自己在體力許可下,只要掌握住烹調要領,依然可以滿足口欲,可以吃得下、吃得營養與健康,罹癌也可享受美食!

從今天起請跟我一樣,善待自己的身體、也請體恤身旁照顧您的親友,因為,再也沒有比健康的活著、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光更可貴的事了,這是我誠摯的經驗分享。

審 訂 序 陳啓明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

不再惶恐、不再害怕,勇敢接受!

二○一○年十月中旬接到原水文化編輯—楊雅馨小姐電子郵件提到她們出版社計劃出一本書,內容是有關中年職業婦女罹患乳癌的心路歷程,希望我能在書內加入乳癌相關的正確醫學常識,我看完初稿深受感動,欣然同意這次邀約,也希望藉由作者的親身體驗提供給乳癌病人多方面的知識,不再惶恐、不再害怕,勇敢的接受必要的診斷及治療過程,同時吃得營養,吃出健康。

一九八二年以來,癌症就是台灣十大死因第一名,而「子宮頸癌」一直占女性好發癌症的首位,由於政府積極推動子宮頸抹片來早期診斷子宮頸癌,目前雖然發生率仍高,但不具侵犯性的原位癌已占百分之五十六以上,因此,從侵襲性癌症的角度來比較,乳癌發生率已躍升至第一位,且其發生率逐年增加,二○○七年已達每年每十萬女性有五十一人罹患乳癌。但和美國人罹患乳癌來比,我們又較和緩,美國白人是一百四十人,美國黑人為一百二十人。但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 (NCI) 的資料,移民到美國的華人罹患率為九十人,可見在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乳癌篩檢政策下,台灣乳癌發現率應會慢慢接近這個數字,將來每年乳癌新病人可能多達一萬五千人。

三十年來,乳癌的臨床表現有很大改變—過去我們教導一般婦女每月自我檢查,每年到醫院做骨盆腔及乳房檢查。乳癌都是因為摸到較硬、不規則、不易滑動且不痛的腫塊,經手術切片檢查來證實乳癌。然而,目前越來越多病人並沒有明顯腫塊,也無乳癌家族史,但因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及應衛生所人員要求到醫院做乳癌篩檢,因此從乳房攝影發現異常顯微鈣化,或從超音波檢查發現不規則,低迴音且有血管增生的病灶越來越多,因此乳癌發現時的期別已從第三期 (腫瘤大於五公分) ,第二期 (腫瘤二至五公分) 到第一期 (腫瘤小於二公分) 或零期 (原位癌) 。

目前台灣每年零期和一期加起來約占所有乳癌病人的百分之四十;而在美國約佔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如果大部分病人都能這樣早期發現,只要利用粗針切片檢查就能證實乳癌,病人進一步接受乳房部分切除及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就完成,術後乳房再接受放射治療,對身體的傷害很小,對乳房外觀影響也有限,不必擔心患側手臂淋巴水腫,又可以有很高的存活率,這是我們最大的期待。即使因多發性病灶需做乳房全切除,也可請整型外科醫師做乳房重建,以維持外觀完整。

坊間有很多傳聞,認為癌症不能做穿刺檢查或開刀,否則會擴散得更快,曾有病人和家屬拿著厚厚的另類療法書籍來到門診和我討論如何治療乳癌,他們認為手術及化學、放射治療都會降低病人的免疫力,而癌症的發生就是免疫力下降引起,強烈反對目前對付乳癌的外科整合治療模式。但採用中藥或傳統療法真的比較有用嗎?

我們認為乳癌的發生有先天及後天因素,某些婦女先有基因突變,加上環境、飲食的影響而引發,在沒有真正了解致病要因之前,我們唯有靠早期發現及適當治療。雖然還沒找到引起乳癌的原兇,但多年來經過全世界很多醫學前輩的努力,乳癌的治療已有很好的成績。根據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九九七至二○○七年治療五千九百二十四位乳癌病人的結果分析,全部病人五年存活率為百分之八十五點七,十年存活率為百分之七十七點二,如果是原位癌,十年存活率為百分之九十三點六,一期病人十年存活率也高達百分之八十九點五。

本書作者是一位資深美食家,更是烹調料理達人,在本書有很多篇因應病人在化學治療期間或治療結束後的營養,提供很多寶貴的建議,誠如作者所言,只要掌握烹調要領,就能吃得營養、吃出健康,沒有比健康活著更珍貴的事了。

媒體推薦

審定推薦

陳啟明(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

專文推薦

余本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作者的主治醫師)

吳涵碧(前《中華日報》社論主筆、家庭版總編輯、《吳姐姐講歷史故事》。作者的摯友)

劉美瑾(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血液與腫瘤內科.碩學主治醫師。作者的主治醫師)

薇薇夫人(曾任《聯合報》專欄作家、《世界日報》家庭主編、《一個女人的成長》等,是台灣近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作家之一。作者的良師益友)

感動推薦

王正旭(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

王麗民(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

陳月卿(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張金堅(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院長)

韓柏檉(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

嚴長壽(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推 薦 序】

吳涵碧 (前中華日報社論主筆、藝文中心主任、《吳姐姐講歷史故事》作者)

梁瓊白把災難化為黃金般的機會!

梁瓊白是烹飪名師,這是眾所共知的;她的散文寫得好,這也是許多讀者所欣賞的;但是,梁瓊白極具戲劇天分,卻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

偶爾與朋友相聚之時,梁瓊白會即興演上一段,大家笑得揉著肚子喊疼,她也相當得意。因為她喜歡散播歡樂、即使或自己正面臨重重困難。

梁瓊白生長在軍人之家,母親生了七個子女,全家九人侷促在十五坪的空間之中。小時候,她最怕老師的家庭訪問,只要有客人來,她一定派家中的小弟黏坐沙發中間,因為她羞窘地想要遮蓋沙發中的大破洞。

她童年唯一的玩具是擀麵棍,梁家長女就用這一根魔法棒,或煎或蒸或煮的變出可口的點心,充分發揮創意,她也喜歡閱讀,由於買不起課外讀物,對文字格外飢渴,因此後來讀爛了《紅樓夢》。

這麼一個毫無憑藉、缺乏資金奧援、沒有炫目學歷的善良勤奮女子,帶著弟弟從苗栗到了台北,兩個人坐在公園之中,前途一片茫茫。但是,梁瓊白有旺盛的企圖心,也具有毛遂自薦的勇氣,仍奮力向前衝刺。

日後的梁瓊白時常感謝薇薇夫人的貴人提攜,向來喜歡給人機會的薇薇夫人,雲淡風輕的回憶:「那時華視今天節目出現過太多烹飪示範,不過,梁瓊白的認真用心倒是少見。」

烹飪非同一般才能,講究美食的中國人,到處都有暗藏的高手私房菜,想要脫穎而出,誠非易事,梁瓊白是真正在行而且願意傾囊相授、毫不保留公開祕訣,她筆下來得,言簡意賅,誘得人垂涎三尺,她又能說善道,三言兩語交代得一清二楚;圖片也堪稱一絕,不僅看起來色香味俱全,而且彷彿熱氣冒三丈,餐具、花飾、背景樣樣考究,全是攝影棚中細細打光的藝術照,拍食物比人像攝影更難。

此外,梁瓊白是苦過來的,所以她懂得為家庭主婦精打細算;她也是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她曉得必須簡化烹調方式,不斷求新求變。有一段時間她席捲媒體縱橫於電視、廣播、報章、雜誌,後來,梁瓊白食譜紅到大陸,再後來,她自己開了一家出版社「膳書房」,這些得來全無僥倖。

由於時間緊迫,梁瓊白要求自己做任何事要快要好,她可以一面開車、一面迅速地不用小鏡子完整勻稱塗好口紅上班去 (我看過她表演),任何時候的梁瓊白,頭上彷彿都立了一個牌子—「努力中」。

有一天,突然想問梁老師哪兒的叉燒好吃,撥了一個電話過去,奇怪,聲音沙啞低沉,不似平常嘩啦嘩啦,原來她確定得了乳癌,她在電話中說「不曉得未來如何,我要先去香港結清帳戶的事,在街上忍不住想大哭。」

我聽了一愣一陣酸鼻,覺得好心疼,想抱抱她,不知如何開口。

「後來因為飛機時間還早,我就到鏞記買了一隻燒鵝帶回來送我老媽」這番話又讓我忍不住想笑,啊!畢竟是虎虎生風的梁瓊白啊,一面哭哭啼啼,一面手裡又拿著油油漬漬的燒鵝,該是怎樣悲欣交集的突兀畫面?正符合她「堅強面對眾人、脆弱留給自己」的原則,她不會倒,也不允許自己垮下去。

當下,我想起我的兩位奇女子朋友,都是十年以上的資深乳癌患者,一位是天主教徒,一位基督徒,不但照常工作生活,而且比生病前更加開朗亮麗、活潑積極,反倒是經常倒過來安慰周遭屢屢受到驚嚇的親友。

我後來得知,她們深信,人死之後,到了末世,神會賜給一個不會朽壞的身體,不再有死亡、悲哀、哭號、疼痛,如果病了,可以吃生命樹上的果子,這就是信上帝得永生。

既然未來前景如此美好,在沒有去「天家」之前,她們成為神的女兒,努力神放在眼前的工作,不曉得鼓舞了多少生病或失意的朋友,令人嘆為觀止,也帶領我信了上帝。

真是奇妙!一位是梁瓊白弟弟的學校女同事:一位是她和信醫院同一個主治醫生的病友,兩人都熱心的指點迷津,也都盛讚梁瓊白的爽朗可愛。

大凡病人都是讓人望之生畏,憂憂愁愁、悽悽慘慘,彷彿全天下都欠了他,梁瓊白也會生氣哀哭,但是她的「感恩」趕走了「灰心」,一會兒又開起玩笑說:一輩子都在伺候人,難得當一回「娘娘」過過癮也好。

通常人得了癌症,並不想壞事傳千里,尤其是公眾名人,更不希望詔告天下,然而梁瓊白向來受人點滴、泉湧以報,她感受到周圍鄰舍、醫療人員的體貼關懷,樂意撐起良心傘,回饋社會,因此有了這一本新書。

書中,她詳述得病經過、治療方式、個中感受,如果只把此書當作是疾病指南,未免小覷此書,這該是識與不識梁瓊白者,都可以從中得益的好書,其中不乏逸趣橫生的菀爾幽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介紹的新時代食譜。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M型走向,經濟如此,飲食亦然。

一方面大力鼓吹美食,抱著「拼死吃河豚」的心理,恣意縱情享受,吃了再說,不免種下病根。

一方面,知道病痛可畏的人,以「良藥苦口」的心情,勉強吞塞難以下嚥的食物,以自苦自勉,難以長久持續,梁瓊白的看法是「生病已經很可憐了,為什麼要虐待病人」,因此她開始補修健康營養學分,在少油、少鹽、少糖、少煎炸的原則之下,希冀掙扎拔河,多多少少救出若干美味,畢竟她有營養專才所沒有的烹調底子硬功夫。

正如書中所言,她得了癌症,就如同走在街上被強風颳走了假髮,她得邊跑邊追,重新戴上。也就在孕育新頭髮之時,增長「新智慧」,無論防癌、治癌都得有新觀念的飲食。感謝上帝!讓梁瓊白把災難化為黃金般的機會,重新鑽研新食譜,這就是聖經中所說的「萬事互相效力,讓愛神的人得著益處」。

於是,如你我一般,既要顧身體,又想解嘴饞的人有福了,期待梁瓊白端上更多新創的,健康的、美味的中國烹飪藝術。

【推 薦 序】

余本隆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

享受美食,儲備好接受治療的體力!

罹患癌症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很大的打擊。像瓊白老師這樣,在得知生病、傷心難過之後可以重新出發,理性思考審視自己經歷過的每一環節,又願意無私地將自己的心路歷程提出分享,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聽她娓娓道來,可以了解她尊重專業、相信專業,因而進一步運用自己的專業,幫助自己順利完成整個治療的過程。

飲食一直是華人病患關心的重要課題,常常有病人在門診時問到疾病與飲食相關的問題。其實除了少數有肝、腎疾病或電解質不平衡的病人,需有特殊的飲食限制外,一般癌症病人最需要的是適量均衡的營養,才有體力面對一連串的治療。化療期間噁心反胃的不適感,讓許多病人食不下嚥,就算營養師設計了再完美的營養組成,病人沒有胃口吃下去,也是徒然。病人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把食物吃下去取得營養,而不是去探求該吃什麼特殊食物才健康。書中介紹的食譜,均是取材於生活中常見的食材,透過身為化療病人的親身感受,作者運用其多年的美食心得與烹飪技巧,將這些食材畫龍點睛,讓病人得以增進食慾,儲備好接受治療的體力。

乳癌病人常被建議不要使用雌激素一類女性荷爾蒙藥物,即使是提煉的植物性雌激素,如「大豆異黃酮」也不建議。常有病人因此不敢喝豆漿或是吃豆類食品,也有人甚至不敢吃山藥等食物。其實,一般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只要不過度集中在單一食物,以新鮮、天然的食材為主,就是飲食基本原則,病人當然可以享用適量的山藥或是豆漿。但在化療過程中因免疫力降低,易有感染發生,則建議不要吃生的食物或蔬菜,水果最好去皮再食用。

作者理性的思維,開放的胸襟,尊重專業的態度,是我讀完這本書後最大的感想。誠如瓊白老師所說,罹癌只是在生命中途下了一個沒有預期的站而已,走了一圈回來反而經歷了不同的體驗。生命的力量往往在最艱困的時刻,透過希望與努力得以展現。許多病人在生病後得以在匆匆的生命旅程中停下腳步,審視過去,展望未來,也變得更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生命的方向。

癌症病人很辛苦,除了得面對癌症治療的痛苦及癌症復發的威脅外,有時還得承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的心理壓力。深深希望大家都能對自己好一點,就像書中提到「握了手後要十元去霉氣的人」,我們不能改變所有人對癌症的錯誤認知,但希望每個人都能像作者一樣,接受並包容這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提起勇氣去替自己爭取戰勝癌症的最大機會。

謝謝瓊白老師肯定和信乳癌醫療團隊所做的努力,也祝福瓊白老師永遠健康、快樂!

【推 薦 序】

劉美瑾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血液與腫瘤內科碩學主治醫師;前內科部主任)

懷抱信心,完成一場勝仗!

乳癌的治療由「手術治療」到「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在癌症中發展得甚早,最重要的是,非常有成果。以化療而言,手術後為預防復發而做的化療稱為「輔助性化療」,它是為了消滅手術後可能的顯微轉移;眾多的前瞻式隨機分組研究證實了化學治療對顯微轉移的預防確實是有效果的,它可以減少復發,增加存活率。

只是,在做輔助性化療時,並沒有任何肉眼可見的癌細胞形成的病灶,所以病人對此一治療的必要性會有質疑,常存僥倖心理進而逃避,再聽到化療副作用後就更加排斥。其實,近二十年醫藥的進步,尤其在「化療副作用的支持療法」都大有改善,常見的副作用,如—

1.掉髮:在做完化療半年後,頭髮就會長回原有的長度,且比原來頭髮烏黑柔亮。

2.噁心、嘔吐:因「新一代止吐藥」的使用大大減輕甚至於達到緩解、或只有輕微噁心。

3.感染:因白血球的降低進而產生感染,針對此點,病人只要有足夠的營養、足夠的蛋白質,就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且大多數乳癌病人接受輔助性化療時,如能把握此原則,都沒有遭受感染的威脅。

然而,許多病人在得知得癌症的訊息不久,心情尚未調適好,傳聞中又聽到各種副作用 (其實在我照顧癌症病人這麼多年裡,我發現副作用甚小的病人常常不會多說,但經過副作用較明顯的病人不斷強調與宣傳,就造成大家固定的不良印象) ,病人往往覺得對自己無法忍受化療的副作用,在療程中,心情就更低落、意志不堅,當然也就無心去留意如何吃得營養。

所以,治療的醫師如何帶病人走過這一段看似艱難,但一定可以完成的路程;因此,醫師對各種療程的經過、可能的副作用及自我配合、照顧的方法應事先詳細解釋,讓病人有心理準備,知道自己未來要面對的各種問題。只是,許多病人面對已知的副作用,因生理上的不舒服讓心靈變得更脆弱,以致就變得更難以忍受。

所幸,多數病人對「第二代止吐藥 (如:Ondansetron、Granisetron、Aprepitant︙等) 」反應良好,絕大多數病人使用後都可將嘔吐降至甚低,或只有噁心感,但仍有極少數病人如本書作者,即使給足了止吐劑仍然照吐,這時候,給予病人的陪伴支持就顯得更加重要,醫護人員要讓病人覺得隨時和她併肩在一起,有問題會盡全力去解決與幫助,才能讓她繼續堅持下去。

除了噁心、嘔吐之外,如前所述,白血球的下降則會造成感染、發燒等情況,如果在治療的一開始補足充分的營養即能避免血球的降低,所謂充分的營養是指「足夠的熱量」及「足夠的蛋白質」,而蛋白質來自於動物性,如:魚肉牛奶、植物性,如:豆類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不過,醫生僅能講原則,病人如何把這些原則化成美食往往有困難。我很高興,作者以親身經歷先寫出乳癌治療中種種心情的轉折,自我的奮鬥、各種情緒、痛苦的過程,可以給剛得到病情的人或在治療中或治療完的病人一個很好的心理建設。

此外,書籍內文還請權威醫師加註正確的診斷方法、手術治療等等,緊接著作者更以她豐富的美食專家的知識經驗來分享,敘述肉類、海鮮、蔬菜、主食、水果各類食材選擇的原則。有了正確的好食材後,如何去烹調,使之符合健康的原則,作者更提供實際的菜單,配合治療中的不適狀況,如何吃出健康與營養,補足了醫師在幫助病人中缺乏的實際層面。

我衷心期待這一本書幫助病人更加勇敢,知道所有在治療完,乳癌已緩解充滿自信的病人,其實和自己一樣,都會經歷這麼一段歷程。然而醫師在病人旁邊不時的解釋及打氣,再加上把握好原則,參考此書的方法讓自己在病痛中吃出健康。如能一直懷抱信心,將不舒服減至最低,如此就能打完這一場看似辛苦但一定能完成,且有科學證據顯示會成功的勝仗。

【推 薦 序】

薇薇夫人 (曾任《聯合報》專欄作家、《世界日報》家庭主編)

跟著她,健康美味都有!

認識瓊白很久了,那時我在華視主持《今天》 (編註: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六日開播,是台灣第一個播出時間最長、專門為家庭主婦製作的節目,榮獲 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五、一九八八年 金鐘獎社會建設服務獎) 她是我們邀請來的烹飪專家,正當盛年的她兩眼聰慧有神,爽朗熱忱,講話快但口齒清晰,極受觀眾歡迎。之後,我們雖然分別走上不同的軌道,但我仍關心她的發展,透過報章媒體經常看到她,也發現她在烹飪事業上更有成就,雖很少見面,總是為她高興。

直到前些時候,我們共同的朋友—吳涵碧,告訴我瓊白於兩年前 (二○○九年年初) 檢查發現罹患了乳癌,我吃了一驚。她接著說:「現在她很好,而且要出書了。」我心頭稍安,因為周遭好幾位朋友也前前後後罹患了乳癌,且承受不少苦痛,還好,現在已經恢復正常生活。

可是,當我把瓊白給的紙本,一口氣讀完之後,我的心情還是大受震撼,那是怎麼樣的折磨啊!我的好朋友瓊白又是怎樣的堅強自立啊!她的思路條理分明,而且是個有智慧的樂觀者,她會哭但是不抱怨,她獨自去醫院卻能在捷運上觀看市容、眾生百相;她動腦筋解決手術後種種生活上的不便;她用幽默的態度面對缺乳、禿頭、假髮,竟說:「要不是這場病我大概也不會有機會看到自己光頭的模樣吧,其實我的頭型還真不錯呢。如果『出家』一定會是個好看的的尼姑頭。」

然而,病就是病,尤其是「癌症」簡直是現代人的『緊箍咒』,讓人一聽就心驚膽戰!瓊白寫她的經歷,也憑她得到經驗,譬如掛哪一科才不會延誤就診時間,怎樣和醫師配合,怎樣注意身體警訊︙︙這本書每個重要就診與治療的相關問題,都有專科醫師的審定註解,讀者藉此可以得到更豐富的醫學知識,這些都是,平時醫師看診不一定有時間一一詳細說明的。

當然瓊白以她的烹飪手藝更不忘了擬了很多抗癌養生食療的食譜,我細讀之下發現其實對一般健康的人,尤其年齡稍長的人也是最好的飲食參考,現代人儘管已經在提倡少油、少鹽、粗食等的飲食方式,但正像瓊白說的—「先吃得下才最重要」,淡而無味、難以下嚥、再好的營養也白搭。她是營養與烹飪專家,跟著她吃,健康美味都有。

臺灣人口老化快速,瓊白對老年生活的規劃,以及身後事的處理,都是我十分贊同的。而她面對生病後別人的同情,則是高智慧的處理態度。

有人無病無痛,活得哀哀怨怨,有人帶病在身,卻豁達快樂!瓊白正是這樣一位可愛的朋友。

癌症療癒樂活美食
作者:梁瓊白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11-03-13
ISBN:9789866379475
定價:300元
特價:300
其他版本:二手書 15 折, 45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