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cover
目錄

石化以後,流淚之前(序)/侯孝賢

「我們」的集體創作(序)/龔尤倩

輯一 我們

俊興街224巷

中山北路三段

從農村、到都市、到海外的遷移之路

朴子、台北,蜿蜒迴轉的島內移動

我的中山北路

追求幸福的權利

我現在不一樣了

遷移與離散

輯二 漂浪之歌

序曲

.出場 .大風過後的曠野

.喬伊回來了 .腐地中撐起一個家

第一樂章

.夜間飛行 .幾罐台啤十數人輪流喝

.為什麼是我?

第二樂章

.「國家英雄」.一千種「回去以後」的夢想

.離開?我又不能換老板! .誰可以捐血?

第三樂章

.如果有路? .換取自由

第四樂章

.一小時的聚會 .即興演出

.我要想一想 .鮮血與白菊花

第五樂章

.比西塔瘋了 .每個人都有苦衷

.搖搖欲墜的鋼索 .「獵人頭」

第六樂章

.未完的夢 .最好的禮物 .且戰且走

輯三 問長路

一千隻手

賣了五頭牛

台北101

沒有人是非法的

雙城記

一個外人,在家裡

懸空倒掛的酒杯

窗裡窗外

啟程

後記/顧玉玲

仍然相信幸福是可能的.我們(附錄)/唐諾

試閱內容

輯一我們.俊興街224巷

不一樣的是眼光,我們同時目睹馬路兩旁,眾多腳步來來往往。

如果忘掉不同路向,我會答覆你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立場〉,向陽

冬日清晨的俊興街224巷,密莉安大約是最早醒過來的。

天色尚暗,密莉安在寤寐間聽到遠方的雞啼,彷彿是夢中菲律賓南部農村景致的配樂,聲聲接續。全世界的雞都有同樣的啼叫聲嗎?她的意識從夢的深海中緩緩浮升上岸,每上升一寸,陽光初暖的家鄉景致就淡出一分,而台灣冬天的寒氣也毫不客氣地從窗縫中溢進屋內、侵入夢中。

這樣冷,密莉安瑟縮躲回被褥。窗外有冷霧,滲入夾道的染整、皮革、電子、家俱、拉鍊、電子廢料,凍凝的積油味,像冰過的脂肪浮在煤炭上。

隔壁房的泰籍女孩大雅已窸窸窣窣起床,她習慣腳夾拖鞋、捧著紅塑膠料的洗面盆先到浴室梳洗,時間若來得及還可以先在二手電鍋裡洗米作飯,一併備妥了早餐、中餐。六點以前,大雅會是整條俊興街最早上工的人,她手上拎著成串的廠房鑰匙,縮著身子小跑步到斜對角的電鍍廠,輒啦輒啦撐開鐵門,清掃結了一層油漬的地面,以抹布一一擦淨機檯。

再過半小時,綁著馬尾辮的密莉安會匆忙趕來開機、暖機、燒熱水、收拾昨天晾乾但還散放刺鼻的有機溶劑氣味的工作臂套。等到七點以後,其他台灣工人陸續抵達,人聲、機器聲交錯嘈雜,所有的聲音都轟隆啟動,一整天的勞動正式展開。

河堤那端再有雞啼狗吠傳來,也是聽不到的了。

俊興街位處台北縣樹林、新莊交接地帶,離環河道路近,距市中心遠。當年新闢成街道時,巷弄間幾乎有志一同進駐家庭式小工廠,不分勞雇泰半是外來人口。這些島內先來後到的移民,或是南部賣了田地帶著妻小來討生活、或是東部沒有出路的年輕人、或是農村女孩成群結黨來找工作……每個人都帶著無窮的夢想與具體的需求,向台北移動。

那些沒能越過河進駐台北市生存的,就在橋的這頭,留在全無規畫、工商住宅零碎混雜的都市邊緣。

早二、三十年,俊興街上的年輕工人多半住在廠房或倉庫的頂樓,省下通勤時間,也省下房租;也有那住廠合一的家庭工廠,全家大小的勞動力儘數投入,無眠無夜,期待黑手變頭家。一年又過一年,經濟起飛的小龍年代,俊興街的人們陸續搬至鄰近的住宅區租房、購屋,加班也少了,服務業慢慢聚集在不遠處的主要道路上。俊興街一帶,就徹底成為工業區;白日裡熱鬧嘈雜,下班入夜了就冷清寂寥,連路燈都慘白無甚作用。

直到近十年來,老舊的廠房又開始有人進駐。他們是新一批的都市移民,跨海越洋而來,膚色黝黑些,眼睛深沉些,但因懷抱夢想與現實需求而在工作上耐操、隱忍,都與三十年前南部來的年輕人有幾分神似。唯他們因著言語不通,外顯可見的多半只能是低頭、沉默、微笑與傻笑。

密莉安總是笑著的。她才剛來不到兩週,中文程度還只停留在:「會不會?會。好不好?好。要不要?要。」問號的後面永遠是肯定句與點頭,不敢說不,不敢不裝懂,怕被定性為笨。語言不通,所有的智識、才能、幽默感都無從表達,只能退縮回最稚幼也最安全的微笑與傻笑。

泰國女孩大雅是第二次來台,中文能力與機檯操作都流暢得多,有時見密莉安說著:「好好好……」的同時根本沒有相對配合的動作,她會主動挨過身:「我來。」她的塊頭比密莉安大,手腳也熟練許多,會開車、能扛重、五部機檯的作業都行,每天還得提早一小時去開門,工作量明顯吃重許多。

電鍍廠的機油味總是積沉不散,一整天下來,油漬味像黏在鼻腔裡,洗刷不淨,連帶的整個人都自覺是灰色的。密莉安模樣清瘦,半長的鬈髮平日綁成下垂的馬尾,笑起來會露出不整齊的齒列,聽不懂而睜圓了眼時看來就有幾分孩子氣。她初次跨海工作,動作常跟不上機檯的速度,老闆娘不時要她「慢慢來」,她一聽更急,怕被嫌棄手腳不俐落,每天上工時如臨大敵,超出她負重能力的成品,還是咬牙勉力搬抬。下背痛於是成為慣性。

回到宿舍,大雅主動喊密莉安「妹妹」,兩個音都是平聲,親切好聽;她開心時雙掌合十,謙遜低頭,牙齒露出安靜的笑。密莉安不由得也合十回應,用身體表達好意。兩個人共用一個電鍋煮飯,中午匆匆趕回煮燙一點配菜後,多半是各自沾著辣椒醬和蕃茄醬,無暇對話。

大雅與密莉安的宿舍外形看來與其他廠房無異,入夜了才從一片闇黑中亮起孤單的燈光,恍然知曉尚有人居住。這宿舍原本也是工廠的一部份,一樓拿來辦公,二樓統共只住了她們兩人,一人一房,其他蒙塵的多餘空房倒像是敗落的豪門,空間愈大唯愈見其頹圮寒酸,夜深時說話都有迴音。但其實更多時候,兩個人一整天工作下來,回到宿舍只餘作飯、洗衣的力氣,沒多餘的心力來絞腦袋說中文表意。

密莉安睡覺時總要把大燈打開,會怕。她與大雅各自窩回床上和同鄉人講手機、傳簡訊,倦極入眠時,也許有一滴淚,也許沒有。

巷口有野狗低鳴。

早上八點多,熱氣騰騰的電鍍機身磨動低沉的機械聲響,密莉安的額頭已冒出細微的汗意。一陣摩托車馬達突然減速、引擎欲動還控的噪音,清朗的男子聲毫不遮掩地傳進工廠:「Good morning!」

大家都轉過頭。密莉安立即臉紅了。

整條俊興街,外籍勞工不少,但密莉安是極少數的菲律賓人。說英文似乎是她的專利,這聲招呼明顯是對著她來。且這不是第一次了。連續好幾天,早上開工後,中午休息時,傍晚下班前,總有這麼一個聲音,先是馬達聲,再來是理直氣壯的孩童般無邪地叫喚:早安!午安!晚安!晚安他說得不對時,總把good evening 說成good night,像在枕邊細語,無端有點親密感,叫人臉紅無措。

她沒敢認真回望,眼角約莫瞄到一個台灣男人騎車離去的背影,小平頭,寬肩膀,藍T細恤與休閒褲,一路騎到巷子底的拉鍊廠。她知道那家工廠,224巷絕無僅有的另一個菲律賓人奧利佛在那裡工作。奧利佛四十多歲了,早年組樂團到台灣西餐廳流動駐唱,直到景氣蕭條、飯店不再供現場演唱,他就轉入工廠作工。這樣的男人,在菲律賓與她幾乎是兩條平行線,同處一個時空裡也沒得交集。但在台灣,空間逆轉千里定焦在俊興街上,殊異的軌道反而接上了頭,彼此不免心生親切,有家鄉人般的可親、可信與可靠。

沒幾天,奧利佛就來找她要手機號碼了。他說廠裡有個台灣人許晉溢想和你作朋友;他說阿溢是老實人,會講一點英文;他說你一定早知道他是誰了。那個騎機車的背影。

密莉安的手機裡開始出現初階英語般的簡訊,泰半是問候語,像會話練習,祝你天天快樂,今天是個好日子,你好美麗。她默默看著,唇角綻放一朵笑意。

然後,阿溢直接打電話來了,說的是破碎的英文,東拉西扯像個手足不協調的孩子。溝通使用的語言是密莉安相對熟悉的,這使她立即在兩人關係中稍稍佔了上風,異鄉人的侷促不安都在對方說起外語時,得到安置、放心、從容,甚且得以俏皮。

她笑了,直接質問他:「你喝酒嗎?吸煙嗎?結婚了嗎?」

阿溢聽得懂,但找不到正確的辭彙回應,一時結結巴巴乾笑如俊興街上常見的外勞。最後他大聲用中文說:「我喝水啊,吸空氣啊,沒結婚啊。」每個字的尾聲上揚,像唱歌一樣。

她又笑了起來,露出好看的梨渦。可惜他看不見。

持續著,摩托車的引擎聲與英語招呼聲。有時下工後,阿溢到巷口接她去夜市吃晚餐。工廠老闆娘說:「密莉安,你交男朋友哦?是阿弟仔嗎?」 ……(未完待續)

商品簡介

這一本「他者」之書,企圖忠實地呈現、記錄幾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作者顧玉玲長期投身工人運動,蓄積了超過十五年對於勞工和移工生活的近身觀察、參與,所寫成的第一本文字記錄。這本書的出現,為身為「我們」的讀者打開另一扇觀望的窗口,進一步看見那些其實與我們在同一空間進出、卻被忽略、並受到種種不平等對待的移工們,他們想要成為「我們」當中一份子的渴望、卻如何一再受挫的過程;作者也一再凸顯社會劃分「我們」和「他們」人為界線的種種不合理之處,讓「我們」有機會思索和反省,並試著邀請讀者進入「他們」,就有如照鏡子一般,可以在他者當中看見我們,看見自己。

此外,從書寫傳統的角度觀察,對照於本地作者總是急切地想突顯自我與群體不同的書寫主流,本書顯現出特別珍貴的特質,亦即是評論家唐諾指出的「書寫者自我的縮小」。自我變小,便能容受得下更多人更多故事和更周到的思維。特殊的視角,再加上作者在書寫之前積累的豐厚材料和底蘊,以及節制不流於悲情控訴的說故事技巧,一個個移工的生活彷彿顯影般鮮活地躍於字裡行間,才造就出本書的獨特之處,並同時獲得第九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得主的殊榮。

作者簡介

顧玉玲

1967年出生於嘉義市,18歲移居台北,至今。解嚴前後受左翼思潮啟蒙、台灣社運滋養,輔大英文系畢業後全職投身工人運動,至今。目前擔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就讀於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曾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懷恩文學獎評審獎、台北文學年金。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網址:www.tiwa.org.tw Email : tiwa@tiwa.org.tw

名人推薦

侯孝賢.唐諾.夏鑄九.鄭村棋.駱以軍.龔尤倩 誠摯推薦

◎如果要為這本書找一個關鍵性的書寫之辭,我個人會說是「節制」。真實的東西有一種難以人工仿製的質感和力量,她要做的只是取捨和裁剪,以及節制自己的悲傷。 ──文學評論家,唐諾

得獎記錄

★獲選為2009一書一桃園「桃園之書」

推薦理由:桃園縣長朱立倫表示,桃園是工業大縣,許多外籍勞動者在此從事生產工作,他們從自己家鄉「移動」到這個陌生城市,從事「勞動」工作,不但要忍受離鄉背井的痛苦,更要適應不同的文化。身為在地人的我們,如果能更加關懷、接納他們,而不是以清楚的界線劃分「我們」與「他們」的不同,相信會更增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文化局長陳學聖也表示,期望透過本書,能讓更多讀者了解外籍工作者的遭遇及心聲,進而消弭「我們」與「他們」之間,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隔閡與歧視。

★榮獲2008開卷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大獎

推薦理由:移動的生命經驗是許多人共同的故事。在作者深刻、厚實、細緻、真誠的筆觸下,1970年代台灣內部的城鄉移民與1990年代亞洲區域的國際移民,是彼此照見、重疊交錯的我們共同的經驗。毫無疑問,這是本年度最令人感動也最值得閱讀的書。  --黃長玲

★榮獲《亞洲周刊》2008年中文十大非小說好書獎

得獎評語:「資本融化國界」的全球化時代來臨,也傳來「不平等比不自由更痛苦」的悲號。《我們》是關於台灣「移動者」和外來勞工的「生命記事」,作者顧玉玲是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主席,來自外省父親與本省母親結合的家庭,「同是天涯淪落人」,她發現父母故事竟跟移工故事十分相似,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和尊嚴。本省與外省的邊緣人,和來自東南亞的外勞都是邊緣人。他們的故事交叉映照。他們堅信「幸福是可能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作者寫自己父母親的痛苦,冷冽深刻,也超越藍綠的世界觀。書中菲律賓女人密莉安與台灣男人阿溢決心挑戰命運,相戀成婚,甜蜜溫馨,但申請結婚時受到審查官員的無情打擊和戲弄,有情人須回答昨夜進洞房時,旅館房間是什麼號碼?是誰先沐浴?穿什麼樣衣服上床?作者提醒為難外來者婚姻申請的官員,包括從無身份之擾的讀者:你或你的前輩也曾是漂泊一族,是歷史洪流的一支,也曾在盤根錯節官僚壓迫下閃躲求生。

《我們》感動眾多讀者。導演侯孝賢讀時「數度淚湧不得不停下來」,表示一定要把它拍成電影,甚至以戰地記者羅勃.卡帕名言自勉:「如果你拍得不好﹐那就是你離火線不夠近。」《我們》就是貼近了人性掙扎火線的成功,高昂宣示了「原鄉人、異鄉人,首先都是人」的人權信念。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作者:顧玉玲
出版社:INK印刻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10-01
定價:350元
特價:88折  308
其他版本:二手書 46 折, 160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