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貓中隊: 七萬呎飛行紀事
cover
試閱內容

Chapter 1外星人夜訪

「如果你期盼的是絕對的安全,那最好還是坐在庭院的長椅上,看看鳥兒飛翔就好了。但假如你真的想學點東西,就必須造一架可以飛的機器,確實去實驗飛行。」

──韋伯.萊特 (Wilbur Wright 1867-1912)

雖然還是仲夏,科羅拉多州山間的深夜,已頗有涼意。

僅有數千人口的Cortez市早已沉入夢鄉,小小的山城裡一片寂靜。Montezuma郡上唯一的小機場還亮著燈,在這裡起降的多半是私人用途的輕型機,雲雀的造訪還比飛機來得頻繁。

機場經理Johnston在辦公桌前伸個懶腰,抬頭望望牆上的掛鐘,已近午夜,再過幾分鐘就可以熄燈回家了。

他和唯一留守的通訊員一面收拾、一面有一搭沒一搭地閒扯著,通訊員不知說了句什麼,兩人哈哈大笑。

忽然間,大門碰地一聲大力推開,兩人一驚,抬眼望去,更嚇得寒毛直豎,以為外星人入侵地球了。只見那「外星人」一身綠,頭臉罩在金魚缸似的白色頭盔裡,嗚哩哇拉的不知說著那方星球話。

十二年前,隔鄰的新墨西哥州Roswell地區曾傳出有不明飛行物墜毀,都說是飛碟,眾人繪聲繪影的喧揚一時,可別又來一次。

稍稍定下心來,再仔細看去,那「外星人」全身從脖子到腳,裹在一件綠色連身服裡,手上包著厚厚的大手套;從那密閉頭盔裡,彷彿隱隱傳來一連串英語。

喊著喊著,「外星人」也終於發覺隔著頭盔說不清楚,一把掀開面罩,露出一張東方面孔,嘴裡兀自喊著:「Top secret!Maximum security!(最高機密!高度警戒!)」一邊比手畫腳地指著辦公室外面。Johnston小心地走到門口探頭出去,一架他從未見過的奇特飛行物,伸展著長長的雙翼,如同一隻疲憊的翼手龍般,安靜地臥在機場跑道上……

那是一九五九年的八月間。自從兩年前(一九五七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類史上第一枚人造衛星Sputnik,之後又利用人造衛星將一隻狗送上太空後,便開始了美蘇之間沒完沒了的太空競賽。

當時冷戰方熾,Johnston知道對這類軍事機密最好別多過問,只是幫忙撥了通電話到空軍基地,並誠摯的邀請這位不速之客回家過夜。

第二天一早上班時,小小的機場跑道上,赫然又多了一台龐然大物,機腹幾乎有一個羽球場寬,正是美國空軍的C-124運輸機。

一組工程人員,圍著那架怪異的飛行物,正忙碌地卸下它巨大的雙翼,剩下圓滾滾雪茄似的機身,看起來頗為滑稽。最後一股腦兒將一切裝進C-124腹艙中,連根螺絲釘都沒留下。

陽光照耀下,跑道上氤氳的熱氣如水影般晃漾。Johnston站在陽光中,不由得懷疑這整個景象只是海市蜃樓,恍如做了場怪夢。

在那個夏日裡,他很巧合的目睹了這幕美國政府的最高機密。那個年代,就連美國軍方,曾親眼目睹這架傳聞中的飛行器的人,只怕也不多。

他哪裡想得到,那名「外星人」飛行員,雖然不是來自什麼外太空,可也離得夠遠,遠自地球另一頭的中華民國。

.Top Secret

一九五九年的中華民國,避居一隅不過十年,尚處於內戰戒備狀態,軍方沒敢閒著,此刻,空軍總部情報署裡兀自忙得不亦樂乎,副署長衣復恩辦公室裡放著一張大桌子,上頭堆滿書信,唯一倖免於信件侵佔之處,擺著一檯打字機。

包炳光從打字機後面直起身來,伸了個懶腰;看看時間,差不多該出發了。他從泰國調回來之後,任職情報署聯絡科禮賓官,頗得衣復恩信任,讓他在辦公室幫忙處理英文書信,這陣子正忙於接待外賓。

說起這群打美國來的七人小組,身分和行動都相當神祕,不久前才直奔陽明山向老蔣總統做簡報。據說呈上兩張相片,看得老總統大樂:一張是西藏布達拉宮,另一張則是新疆羅布泊。

次日,七人小組領頭的蓋里(Gali)將軍,指名參觀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到了台中,基地高層軍官問起他們打哪兒來,包炳光隨口答覆是來自沖繩(Okinawa)的美軍基地。才說完,自己也知道這謊不高明,清泉崗正是沖繩的美軍幫忙設計的,還需要來參觀嗎?

後來又領著這群人去了桃園基地,那兒只有一個老棚場,Gali要求參觀駐守的照相隊,才發現打從南京移到此處,這照相隊的設備就沒更新過,甚為老舊。包炳光不知他們打的什麼主意,當然也不便多問。

一口廣東口音、個頭不高的包炳光,曾飛過蚊式轟炸機(Mosquito),卻毫無普通飛行員的毛躁,個性含蓄謹慎,待人極客氣——在情報署署長辦公室工作,「含蓄謹慎」確為首務。

這批人回去後不久,美國海軍情報機構NACC即和衣復恩聯絡,提出一個合作計畫;文件上說,美方可提供「2 vehicles」。包炳光心想,這詞用得妙。和飛行有關,不說兩架「飛機(airplane)」,卻說兩架「交通工具(vehicle)」。但情報工作就是這樣,就連NACC還不也只是個代名?至於文件上的另一個名詞「razor」,他翻譯做「快刀計畫」。雙方幾番文書往來,都和空軍任務有關,都列為最高機密。

大凡情節神祕複雜的諜報案,必有壯闊的時代背景為烘托。將全球大半國家捲進去的二次世界大戰,即使結束後,兩大陣營仍對壘長達半世紀,形成冷戰局面。一邊是東西疆域橫跨十個時區的蘇聯大帝國,另一邊是新崛起的超級勢力──美利堅合眾國,兩大主角各自領軍,彼此猜疑,暗中較勁。

想要打探對方狀況,尤其是軍事發展程度,不可能依靠阿嘉莎.克麗絲蒂偵探小說中包打聽型的瑪波姑媽;即使出神入化如電影○○七情報員詹姆斯龐德,想要深入敵後、窺伺北大荒情形,爾後全身而退,也不是件容易事。

尤其蘇聯在一九四九年驚天動地的原子彈試爆後,更使美國打定主意,必要弄清楚對手實力,無奈衛星科技仍嫌粗糙,拍不到清晰的相片。正可說是,傳統情報員無用武之地,高科技又使不上力。

自古以來的傳統戰事中,兩軍對峙時,哨兵都需佔據高點以便觀察敵營動靜;有了飛行器之後,視野更是大為升高。美國在十九世紀末期的內戰中,就曾利用熱汽球升空來刺探對方在山後部署的情形。到了五○年代中期,美國軍方又如法炮製,在熱汽球上裝置相機,藉助風力飛向東歐、蘇聯與中國大陸,希望收集一些畫面。但可想而知,放出容易收回難,送出五百一十六枚熱汽球,僅收回四十六枚。

而蘇聯在成功製造原子彈之後的五年內,不僅又造出氫彈,還發展出長程戰略轟炸機,並大幅改進飛彈技術。一方面嚴格把守領空,不容任何人跨越雷池,同時不忘對外放話,吹噓自己的軍事實力。

就在這種不安疑懼的氣氛中,美國總統艾森豪終於同意國防部定名為OVERFLIGHT的行動計畫,下令研發新一代的高空偵察機。

在這之前,美國空軍也曾嘗試改裝轟炸機來刺探敵情,但它最多只能飛到四萬多呎,米格機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將它擊落。因此理想中的新式偵察機,必須至少能飛到七萬呎高空,遠超過所有飛彈和敵機的攀升高度,才可能平安完成任務。

這個構想,回應了德國陸軍將領弗里希(Werner Von Fritsch)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大膽預言:「擁有最佳空中偵察設備的國家,將是下一場戰爭的贏家。」

.天使

一九○三年,萊特兄弟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成功的御風飛行,並平穩地降落在該州的小鷹市(Kitty Hawk),實現了人類千年以來的夢想,也從此改變了人類的視野。

此後,飛行設備和儀器一再改良,飛行技術也不斷進步,地心引力早已無法限制人類的創造力。

然而,離地七萬呎,卻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這已經屬於內太空的範圍,空氣稀薄而乾燥,連雲層都無法聚集,而且溫度奇寒,約莫攝氏零下六、七十度。在這樣的低溫中,一般的飛機燃油都會因結冰而無法繼續燃燒呢。

當艾森豪決定發展高空偵察機時,曾有四家飛機製造廠提出設計草圖。其中,洛克希德(Lockheed)公司的總工程師強森〔Clarence L.(Kelly)Johnson〕知道機翼是重要關鍵,因此考慮採用尚在試飛階段的戰鬥機F-104機身,並且搭配上長翅膀。他的設計概念多半以滑翔機為藍圖,因此機翼和尾翼都可以拆卸重組。

這款設計,空軍方面不怎麼欣賞,卻獲得中央情報局(CIA)的青睞。一個由頂尖科技人才組成的特別審查小組,在長達近半年的反覆評估後,終於決定採納強森的設計圖。

一九五四年聖誕節前夕,CIA正式和洛克希德公司簽約,以兩千萬美元的金額,訂購二十架這款飛機,約定開工八個月後交貨。

方頭大耳的強森,是航空界知名的設計奇才,曾設計過四十多型飛機。他所帶領的團隊,曾製造出當時速度最快、飛得最高的超音速戰鬥機F-104——Starfighter。

像這樣的人,當然受不了官僚作風那一套。他手下有一批全公司最優秀的工程師,專門負責機密計畫,享有高度自治權;因為刻意遠離其他部門,而自嘲為「臭鼬工廠(Skunk Works)」。

在「臭鼬工廠」八十一位工作人員日夜趕工下,三個月後,原型機問世。這架純手工打造的原型機,展露無比優雅的線條,尤其他寬闊修長的雙翼,展幅長達八十呎(二十六公尺),彷彿真的能帶領人類觸碰天際。

工作人員暱稱它為──「天使(Angel)」!

美國空軍收到這款新飛機後,將番號訂為「U-2」,是「Utility 2」──「多功能二號」的意思。

空軍番號通常以「R」(Reconnisance之意)做為偵察機序號的開頭;「F」(Fighter)代表戰鬥機,「C」(Cargo)則是運輸機,對於尚未正式命名的,則以「Y」為開頭字母。

軍方不願洩漏它是偵察機的事實,因此未以「R」命名,而含混地將它歸於「Utility」(多用途)一類,當時軍中已有兩款所謂多用途飛機,分別為U-1和U-3,它也只好將就的成了「U-2」。

U-2完全是為了因應現實,在美國迫切需要了解蘇聯軍事情況下所製造的。打一開始,設計師就沒抱著要「長久使用」的想法。

當時美國有部分高層官員顧慮,如果軍方偵察機飛進蘇聯,一旦被發現,這種入侵領空的行為,是怎麼樣也難以自圓其說的。艾森豪總統也同意這個觀點,並以書面指示:「If uniformed personnel of the armed servi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fly over Russia, it is an act of war---legally---and I don’t want any part of it.(如果身著軍服的美國軍人飛越蘇聯,依(國際)法而言,是戰爭行為,我可不想惹這麻煩。)」(註:引述自「Spyplane: The U-2 History Declassified」)

經過幾番思索,最後決定,機上不配備武裝,同時傾向交由中情局主導,賦予飛行員「平民」身分做為掩護。這樣,即使被擊落,也只會被視為一般間諜活動,而不會被當成軍事挑釁行為。於是,空軍退居支援性的角色。

中情局接手U-2後,不遺餘力的為它去除軍方色彩,不免先改頭換面一番。首先將它的尾翼漆上NASA(美國太空總署)標誌,對外宣稱這是太空總署用來研究氣象的新式飛機。

至於召募飛行員,除了從空軍轉調之外,也向海軍甚至海軍陸戰隊等不同單位尋求。轉調過來的飛行員都特別先辦理退伍手續,以平民身分受雇於洛克希德公司,但實際上由中情局支付薪水。這些飛行員不稱為「pilot」而稱「driver」,倒也符合U-2的特異行徑。

即使如此,艾森豪還是猶豫不決,遲遲無法下決心派遣U-2出任務,唯恐一旦被對方發現,除了可能挑起戰火,還會招致國內外同聲譴責。

然而,中情局卻認為,以蘇聯的雷達性能,至少在兩年內,都還無法搜索到那麼高的空中,中情局局長杜勒斯(Allen Dulles)甚至告訴艾森豪,就算U-2在蘇聯境內失事,飛機也多半會解體,飛行員逃生的機會不大,對方又如何證明這架飛機來自何處?

承擔任務風險的U-2飛行員,自然不會知道高層打的這個如意算盤。於是,一九五五年問世的U-2,隔年夏天首度上陣,原本計畫冒充為氣象偵察中隊,由英國起飛,但英方高層臨時改變主意,於是改由西德威斯巴登空軍基地出發,前往列寧格勒。

這一趟歷時八小時四十五分鐘的偵察任務非常成功,拍攝到潛艇製造廠和幾處空軍基地。

但接下來的幾次任務,證明中情局一開始便估計錯誤:其實蘇聯的雷達可以偵測到U-2,只是一時還無法確實掌握它的行蹤;而往好的方面想,至少證實戰機無法飛這麼高來進行攔截。

U-2對東歐和蘇聯的偵察行動,前後持續了四年,直到鮑爾斯(Gary Powers)在斯洛伐克附近被擊落才告停。

.快刀計畫

U-2這個神祕機種,除了美國飛行員之外,也曾有數名英國軍官被派往美國受訓,但從未真正執行任務。全世界,除美國本身以外,只有中華民國空軍實際參與了這段傳奇的冒險故事。

蛟龍夫人如何踏上東土?又怎麼變成了「黑貓」?這一切,當然還是得回溯到冷戰的時空背景。

一九五○年初夏,北韓軍隊越過北緯三十八度線,開啟了為時兩年的韓戰。這場戰役,不僅使美國恢復對國民政府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同時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並於一九五四年簽訂「中美協防條約」,台灣自然被劃入「自由世界」陣營。而美國對蘇聯採取的圍堵政策,也從此延伸到太平洋地區。

得到美國經濟援助的台灣,逐漸崛起。到了五○年代底,開始轉型為出口導向,紡織和水泥兩大工業興起,整體經濟蓄勢待發。同一時期的中國大陸卻正動盪不安,西藏地區和中印邊界陸續發生衝突,一九五八年又推行猶如鬧劇般的「大躍進」政策。

到了八月間,台海兩岸爆發八二三炮戰,估計約有四十八萬發炮彈落在金門地區。依據「中美協防條約」,美國第七艦隊立即進入備戰狀態,並暗中派遣U-2前往中國海岸進行偵照。

這年夏天,威力強大的颱風「溫妮」在台灣肆虐,驚天動地之勢,彷如預告著即將上演的冒險事蹟。居民走避之餘所不知道的是,U-2還曾飛升至颱風上空,觀察它的動向,倒也應了它為掩飾身分而充當NASA的氣象研究機。

在台海局勢緊張的時刻,美方要派遣U-2偵察,只能從日本沖繩島的美軍基地起飛,或許這也使美方意識到有必要和台灣合作。

再說,中國大陸在蘇聯老大哥協助下,已經在北京附近設立實驗性的重水製造廠,開始研發原子彈。這不免勾起美方顧慮,「或許也該留意一下這個對手了」。

這便是包炳光領著美國派來的七人小組,在台中與桃園基地「考察」的原因了。

這當然不是中美雙方第一次進行軍事合作,不過以往都是由軍方負責聯絡,而這項代號為「快刀計畫」的合作案,卻直達雙方最高層;所有任務計畫,都必須經過雙方元首同意才能執行。後來在老蔣總統授權下,改為直接向當時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的蔣經國報告,並由情報署副署長衣復恩負責執行。空軍當局完全被排除在外,甚至連總司令都無權干預。而國防部長俞大維則從一開始就持反對態度,不同意讓中華民國空軍去執行這樣危險的任務。

「快刀計畫」的內容,是中美雙方合作在中國大陸進行高空偵察照相任務,並分享偵照成果。美方提供飛機、並負責維修和後勤支援,(補給品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飛機燃油JP-7);台灣方面,當然就是派遺飛行員和提供基地設施。

其實,在考慮成立U-2基地時,美方考察團比較欣賞台中清泉崗(CCK)機場的設計,但這裡軍機起降太頻繁,而且已經有美國空軍駐防,較難保密。相形之下,桃園基地就沒有這些問題,而基地內原本就有負責偵察照相的六大隊,略具基本設備,同時距離台北不到三十公里,和高層聯絡比較方便。

有了腹案後,包炳光又曾領著化名為Cornel Perling(真名Denny Porten)的美軍官員前往桃園。到了基地的美軍招待所,只見裡頭陰暗而冷清,兩、三名軍官無所事事地坐那兒喝咖啡。基地招待所負責人見他們大剌剌地闖進來,還指東道西,不免動氣:「怎麼沒人告訴我有人要來看?」Perling冷冷地回了句:「You will be notified.(會有人通知你的!)」

即將成為U-2在台灣的第一位美方負責人Perling,心中已打定主意,第一步工作,就從翻修這招待所開始。

.沙漠中的基地

美方代表在台灣忙著籌劃,三十五歲的楊世駒,卻遠在美國南方沙漠中,一頭霧水。

來到洛佛林(Laughlin)基地,是段漫長的旅程。經過顛簸的長途飛行不說,剛抵達加州沙加緬度市(Sacramento),立刻改搭巴士前往舊金山轉機,飛向德州的聖安東尼奧市(St. Antonio)。下了飛機,在沙漠的燠熱中,還來不及欣賞這座饒富西班牙風情的古城,就又擠進車裡再晃盪兩個多小時,直奔德州西南角的墨西哥邊境。只見景色愈來愈荒涼,觸目盡是乾涸的漠土。

長途奔波也就罷了,只是心中疑團難解。在一九五九年這年春天被派到美國受訓前,已先經過一連串的測試,從多次體檢、面談、一直到測謊試驗,不知從多少飛行員當中篩選出十二人,再一起送到沖繩島接受低壓艙的高空測試。

被關在桶狀的壓力艙中,控制台將艙內空氣慢慢抽出,使氧氣愈來愈稀薄、氣壓也愈來愈低,最後維持在四萬呎高度的壓力狀態,然後觀察他們的承受狀況。

總覺得有點像實驗室裡的白老鼠,他心裡嘀咕著。

在壓力艙測試之後,又淘汰了一半的人。這次一起赴美的六人當中,楊世駒、陳懷和華錫鈞都是六大隊RF-84F偵察機的老戰友,郗耀華和王太佑來自一大隊,還有另一位十一大隊的飛行員。

(註:這位飛行員後來並未完訓。)

什麼樣的任務,需要經過這麼嚴格的挑選?不管怎麼說,總不會是挑太空人吧?但那又何必做什麼低壓艙測驗?當初空軍總部派人到隊上挑選飛行員時,也是語焉不詳。原本以為只要來到洛佛林空軍基地,就可以揭曉謎團,哪知道基地到處神祕兮兮的,抵達之後也不准和家人連絡,過了整整一個月,才被允許寫信回家報平安。

初來乍到,六人被矇在鼓裡,卻也不便打探,只是心中納悶:不是說來這兒受訓的嗎?怎麼連架飛機都沒摸到邊。幾個月下來,不是學英文、就是上一些有關當地飛行航管程序和天文航行技術的課程。

中間閒來無事,竟然又來一次徹底的體檢。雖然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大家也只能自我解嘲地說,不管此行目的如何,經過這麼多次仔細的體檢都還沒被淘汰,起碼能證明自己體格是優等中的優等吧。

.壓力衣

又一日,忽然帶他們離開德州,雖然不知道去哪兒,總比每天看著黃土沙漠好。飛機一路朝向東北,經過草原、城鎮,看到山脈、河川,竟來到大西洋岸。好久沒進城了,美國公路筆直,現代化的設施令人眼前一亮,新英格蘭區有山有水兼具藝文氣氛,和粗獷的南方截然不同。

到了麻薩諸塞州,卻沒進入繁華的波士頓,車子逕自開往城郊的伍斯特(Worcester)區,不一會兒,來到一間工廠。進了大衛克拉克(David Clark)公司,迎面一排女工正俯身縫紉機前忙著車衣服,手上拿的……那不是女人的束腹嗎?

雖說至今沒有一件事情摸得透,這也可真讓人看傻了眼,尤其,竟有人招呼他們到後面量身……

就算是巴黎那間專門製作高級男仕襯衫、以手工精細聞名的夏維(Charvet)服裝店,恐怕也不會對顧客做如此精確的測量吧。從頭型開始,頭圍、頸椎長寬、肩膀、上臂到肘、肘到手腕、甚至每根手指的關節長度都要一一度量。這一量,就是三天!

來美國這一趟,稀奇古怪的事著實不少,若不是走這一遭,何嘗聽說過什麼壓力衣?待試穿時,才曉得如此大費周章,原來就是為了縫製這套服裝。

尼龍質料的連身衣裡,身上不說,從肩膀到手腕以及整個腹部,都裝有橡皮軟管;在手肘和膝蓋等關節部位,更是加倍綁緊。還有個魚缸似的頭盔,用鋼環卡在連身衣上,再加上厚重的大手套、厚重的皮靴,恨不得多長兩隻手臂才好穿脫,所幸一旁都有人耐心協助。

在平地環境下,還看不出這套連身服的特別之處,唯有在高空方有它用武之地,於是一行人又被關進低壓艙做試驗。這回,將低壓艙內的空氣抽出到相當於八萬呎的高空狀態,以確保這身裝備合身而有效。

通常,隨著高度增加,空氣愈來愈稀薄,大氣壓力也隨之遞減。人體若是曝露在六萬呎以上的高空,體內血液將急速膨脹,導致血管爆裂,無人能倖存,因此機艙內需要適度增壓。

而假使引擎熄火或其他問題導致機艙失壓時,壓力衣就是飛行員唯一的護身符了。一旦機艙失壓,衣內的橡皮軟管就會自動充氣,緊繃在身上,以維持體內壓力,頭盔中也將繼續供應氧氣。因為重點在保護腹部和手腳,所以稱為「部份壓力衣」(partial pressure suit)。

每位飛行員都有個人專用的壓力衣,衣領上寫著個人編號,完全量身打造,不容一絲馬虎。只要有一處不合適、甚或一點點微細的裂縫,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製作頭盔更是大意不得,先用石膏按照個人頭骨形狀製成模子,再根據模型以玻璃纖維來製作,戴起來必須完全和頭部密合,即使稍微有點緊,在平地還不覺得,但在高空飛行數小時後,卻可能造成嚴重頭痛。

然而,無論多麼仔細地量身打造,穿著壓力衣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每個人在做完低壓艙測試、脫下壓力衣後,都會不自由主倒抽口冷氣,只見身上東一道西一道瘀血交錯,不知情的,會以為他們在新英格蘭受了什麼酷刑呢。這些瘀痕,都是壓力衣內的橡皮軟管加壓勒出來的。

需要動用壓力衣,必定是要到那樣的高度,但從來沒聽過哪架飛機能飛到那麼高啊!大家滿腹狐疑,卻也知道答案即將揭曉。果然,返回洛佛林空軍基地後,終於了解,他們前來,原來是為了神祕的「蛟龍夫人」。

原本駐守在洛佛林空軍基地的,是美國四○八○戰略空軍氣象偵察聯隊。一九五七年在這處隱密的角落悄悄成立了四○二八中隊,是當時美國空軍唯一的U-2單位。任務之艱險,被高掛在牆上的中隊標誌一語道破──「Towards Unknown(朝向未知)」。

但楊世駒等人此時還並未真正了解,他們將飛向什麼樣的未知之境。

商品簡介

半世紀前的戰亂年代,一則真實的飛行夢想,台灣空軍史上最神祕的一頁歷史。

一九六○年代,全世界籠照在美、蘇冷戰氣氛中,中華民國政府退居台灣不過十年的光景,但在這個大時代的小島中,卻有一小群人,駕著高空偵察機,執行不可思議的任務。

U-2偵察機,號稱全世界最難飛的飛機之一,輕薄展翅猶如翼手龍,翱翔於七萬呎內太空高空--一般客機飛行高度大約三、四萬呎,而戰鬥機亦只能到達四萬呎!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不到一千人飛過U-2。除了原製造地--美國之外,只有中華民國和英國的飛行員接受過U-2飛行訓練,而英國飛行員從未真正實際執行任務。黑貓中隊,是U-2在台灣的家,為了保密,對外一直稱做「三十五中隊」。從1961到1974的十三年間,共有28名中華民國飛行員加入黑貓中隊,其中10人殉職、2人在中國大陸遭擊落被俘。

本書作者沈麗文是「黑貓中隊」其中一員的女兒,她說︰「我從來沒有將我二、三歲那時父親的工作,和這個充滿神秘的飛機聯想在一起。他不是喜歡炫耀的人,否則,我早就會聽說他們的種種故事了。一直到1989年,在中國大陸被俘的葉常棣和張立義返回台灣,我才從許多報導中發現,當年那些鄰居叔叔伯伯,原來都是U-2飛行員。由於歷史使然,可能是中華民國空軍史上,空前絕後的一批。」

「幾度想作罷,但回過頭再看看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除了被深深吸引之外,也覺得是虧欠他們的,除了虧欠他們向我說故事時所花的時間以及對這本書的期待,更覺得是整個時代虧欠了他們的--欠他們一筆在歷史上的記錄。」

「開始進行採訪,是母親過世後不多久。在各處找老黑貓隊友聊聊並收集資料的同時,父親和我也找到了另一個生命的出口。」

作者簡介

沈麗文

政大新聞系學士、紐約雪城大學廣電系碩士。曾任溫哥華城市電視台記者、民視電視台「異言堂」專題記者、中天電視台駐溫哥華記者、中天電視台駐紐約記者、中國電視公司駐紐約記者。曾獲第五屈台北文學獎,譯有《看看這個不科學的宇宙》(遠流)。

黑貓中隊: 七萬呎飛行紀事
作者:沈麗文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3-23
ISBN:9789862131633
定價:280元
特價:88折  246
其他版本:二手書 35 折, 99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