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自己的房子(3):回鄉蓋房子─山水田園自宅夢
cover
試閱內容

一起吃飯才熱鬧!

孩子可自由奔跑,朋友可開懷大笑,在這裡的生活,這是我最好的時光……

喜歡騎著單車感受陽光與微風親吻在肌膚上的感覺,那麼不如就為自己創造這樣一個生活環境吧!屋主對大地懷抱敬意、帶著對於退休生活的期待,從繁華的都市來到宜蘭,當個優游自在的新移民。

「前幾天,有野鴨子跑來我們家的池塘玩,我想也許等到明年,牠們就會願意住下來了吧!」林太太指著房子前院的那個大池塘,池塘水面映出綠色山脈的倒影。天氣正好,兩個孫子在院子裡追逐著。這是林先生與林太太所追求的生活,而夢想在房子落成的那一刻實現。

感覺對了!那就在宜蘭住下來吧!

林先生與林太太過去幾十年都為了事業與家庭打拼,這幾年漸漸將事業移轉給第二代,而他們跑遍全省,最後落腳宜蘭,在對大地懷抱虔誠的心情下,以最不打擾土地的方式,蓋了現在的房子。「我們最早的時候喜愛在戶外露營,近年則是喜歡騎腳踏車,會決定在宜蘭買地蓋房子,實在是因為太喜歡這邊的氣候與環境。」

林先生笑說,他拉著朋友跑遍全台灣,最後選擇宜蘭做為退休後的生活地點,只因為這邊的環境讓他覺得「感覺對了」。而也因為喜愛大自然,在蓋房子之前,林先生就抱著不希望破壞土地的心情,與郭文豐建築師討論蓋房子的方式。他說:「為了能將蓋房子對土地的破壞減少到最低,我還特別找了同時有建地與農地的地。」郭文豐建築師表示,正因為蓋房子是在建地上,所以才可保留農地的原貌。除此之外,從外面的入口到庭院,路面鋪設的都是石子而非水泥,「屋主希望能做到真正的環保與綠建築,因此除了盡量就地取材,建築的許多考量都是從自然環境的維護為出發點。」

綠建築設計,讓房子與自然更親近

整個區域從前中後可分為三區,前院是一個大大的生態水池,中間的區域是主要建築物,後方則是大片的農地。林先生笑說,現在他只負責種水果,菜園則是兒子負責,「所以我們的菜園算是實驗農場!」

郭文豐建築師說,環境的設計以不破壞原有的地貌為考量,房子也將日照、風向等因素納入設計重點。除了配合白天與夜晚不同的風向來考量室內的通風與開窗,頂樓更設計了雨水回收系統,讓雨水可直接進入前院的生態池塘。至於外牆的雨庇,則可有效地抵擋日曬,間接地降低了夏天的冷氣費用。

這棟與自然為友的房子,前後蓋了約兩年多,期間林先生和家人與朋友陸續來住了好幾回。「中秋節全家人來這邊烤肉!最厲害的時候,還有六十幾個人來這邊搭帳篷露營呢!」

採訪這天,林家用簡單的食材餵飽在場十幾張嘴。看著親友與小孩一同搶著桌上的湯圓和米粉,林先生露出開心而又滿足的笑容說:「吃飯就是要這樣,大家一起吃才好吃啦!」伴隨著蓋房子而來的生活,是滿屋子的幸福與歡樂,這是屋主最大的成就,也是他夢想中最完美的畫面。

屋案疑難Q&A

Q1:在建築上除了雨庇之外,還有哪些設計是以綠建築為出發點,來達到讓居住者更加舒適的目的?

A1:我在這棟房子運用了水泥空心磚,像是陽台女兒牆以及後門的隔牆,除了能以半穿透的方式顧及室內隱私,同時空心磚也可使自然風容易穿越,達到調節室溫的功能。

Q2:在維護土地的前提下,房子的設計有如何配合原有的土地條件來規劃。

A2:在開挖與整地時,從土地中挖出了許多卵石。這些卵石大量運用在駁坎、牆基與護岸。除此之外,我也利用原來梯田的高低落差規畫一個雨水貯留池,將屋面、露台、陽台的雨水,基地地面逕流水,都引入這個池中。水池以黏土鋪底,完全沒有使用混凝土。

Q3:除了房子的地基之外,戶外的地面幾乎看不到水泥地,沒有鋪設水泥的好處是什麼呢?

A3:鋪設水泥地會使得雨水無法滲透到土地,必須另做排水系統。然而這樣的做法,就等於破壞了原有的地表。因此戶外以鋪設小石子的方式,一來讓雨水可直接進入到地面,二來也方便人在上方行走。在考量使用者需求以及維護自然環境的情況下,做最有利的選擇。

在山村築夢

因為一則聲稱山區可看海的廣告,專程到南庄尋找這個不可思議的幻境,沒想到卻買下一塊地,甚至親手蓋了一棟屬於自己的木屋。

曾經聽過有人因為想拿售屋廣告贈品而訂了一棟房子,但這次到南庄訪問的蓋屋故事,卻更讓我驚奇。

因為看到一則廣告文案,述說著一個可以「觀山、望海、看夕陽」的夢幻之地,於是竹科工程師徐先生與太太兩人,在桐花盛開的季節,懷著滿滿的好奇心,到南庄一探究竟。原以為會找到一間民宿,沒想到這則廣告卻是為了賣地。兩人造訪的當時,滿山遍野的桐花,美得就像一場夢。就這樣,他們買了一塊地,每逢假日就到這裡來開墾。

無師自通,栽進蓋房子的世界

為了想擁有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工寮,於是開始研究起蓋木屋的可能性。鄰居告訴他,「自己蓋房子很容易啊!」徐太太無意間在書店發現一本蓋木屋的教科書,頗有研究精神的徐先生,一頭就栽進書中。花了四個月,用自己熟悉的Power Point軟體畫起木屋的外觀與配置圖,並且到處參觀附近興建中的木屋,默默觀摩別人怎樣蓋房子。邊參觀,邊調整設計,把教科書的內容與工地的實務經驗統整比較後,大膽地在附近木材行訂了木料,無師自通地與父親兩人動手蓋起房子來了。

看似簡單的蓋房子,真正執行起來,卻處處是問題。光是上樑這件事,父子倆就不知修正了多少次?兩個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樑抬上去,不合再修短,再試一次,就這樣來來回回,改來改去,總算把架構蓋好。但是新的問題隨著工程進度不斷產生,往往做到一半,遇到瓶頸,徐先生又得到各個木屋工地觀摩,尋求解決之道。

享受豐美的果實

從11月開始蓋屋,經歷了10個月才把房子蓋好,幸好中間有6、7個月沒下雨,否則進度可能更緩慢。光是門窗工程,就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完成。徐先生笑說:「裝第一扇窗時,整整花了一天才搞定。」自己動手做,他才發現:「做木屋,差3公分不算誤差!」經驗老到的木工,一次就可以修正,新手如他,卻得一遍遍修改。

木屋的架構,隨工程進度設計成運送材料更便利的層次。因為沒有搭鷹架,有一次,架在二樓旁的木梯被風吹倒了,掛在屋簷上的徐先生,只好大聲向老爸呼救,若當時只有自己一個人,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沒經驗讓工程進度變慢,對尺寸掌握不精準則浪費了材料。雖然當時多估了兩成的木料,後來還是得追加,原因是邊做邊改,又增加了可以親近自然的大露台,所以超過了原本的預算。

然而看著木屋從無到有,心中的成就感,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當工程進行到最後階段,眼看就快完成,卻足足拖了一個多月。徐先生說:「當時的心情只能用『行百里,半九十』來形容。」

等到房子終於蓋好,原本是度假用的木屋,後來卻因為太喜歡這個環境,一家四口通通搬過來定居。當時四個人全窩在樓上通舖,夏天時甚至全家睡在用來賞景的露台躺椅上,彼此的感情更緊密。

雖然現在的生活重心已轉移到第二棟木屋,也是徐先生設計的第二棟房子。但這棟充滿回憶的木屋,依舊是朋友們上山閉關時最中意的居所。因為在這裡,彷彿更可以放下自我,與內心對話。

屋案疑難Q&A

Q1.你自己蓋木屋用了哪些工具?

A1:我是用美式輕木工法蓋木屋,不需大型機具。最基本的配備是量水平/垂直的工具(透明水管、鉛錘、水珠水平/垂直尺)。切斷木材的工具(手持式圓盤鋸)。板材切開的工具(木工桌、電動線鋸、小修邊機)。釘各式釘子的工具(氣壓機、T/ㄇ型釘釘槍、鐵槌)。拔鐵釘的工具、鎖螺絲的工具(電動螺絲起子、螺絲起子)。刨光及修邊工具(電動刨刀、傳統刨刀、香蕉刨刀、小修邊機、磨砂機、砂輪機、各種粗細砂紙)。鐵石裁切工具(手持式圓盤切石機、砂輪機)。鑽孔工具(電鑽)。其他電動工具(磁磚切割器、電動打石機)。其他手工工具(扳手、墨斗、門窗安裝開關絞鏈治具)以及銼刀、木工夾、咬鉗等。

Q2:蓋這棟木屋的時候遇到哪些法規問題?

A2:我買地的時候農發條例已經實施,所以必須依照農發條例中的規定來蓋屋,因此買地兩年後才開始蓋,高度與坪數是依照工寮的規格來設計。

Q3:房子周邊留了樹洞,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A3:喜歡自然的人都不喜歡砍樹,我當然也希望蓋屋時,盡量不要砍樹,所以剛開始在露台預留許多樹洞,後來發現颱風過境時,樹枝斷掉或整棵樹倒下來,都可能危及房屋結構安全,最後還是忍痛砍掉幾棵樹。建議要在山中蓋屋的人,必須考慮在安全距離外保留樹木。尤其是木質鬆軟易斷的油桐樹、白匏子等大樹,更不能留在住家附近。

Q4:這間房子的地基採架高設計,當初的考量是什麼?

A4:因為這塊地的地基是斜的,又不想開挖整地,所以就用木構架高。而且房子架高之後,比較不容易潮溼,不僅對身體好,也讓木屋的使用年限可以更久。而且架高的地板下方,也可以當做儲藏空間來使用。不過,建議大家把房子下面架高的地基先用混凝土封住,避免小蟲或者小動物住在屋下,造成困擾。

Q5:這棟木屋採斜屋頂設計,在施工時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A5:雖然比較尖的斜屋頂看起來更有童話屋的感覺,但因為是自己施工,而且沒有搭設鷹架,因此屋頂的斜度較和緩,這樣方便施工時在上面走動。屋頂的建材,我選擇自己施做較容易的可樂瓦,三十年規格的可樂瓦,比較厚也有立體感,耐用度較好。

重現兒時桃花源

在這裡我可以待上一整天,什麼事情都不做。

厭倦了總是造作堆砌的空間,不如蓋一座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屋主在老家土地上重新蓋上新的房子,將對於鄉土與自然環境的熱愛,透過建築重新詮釋。

成年後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離家,但成家立業、事業有成之後卻又對家鄉的情感卻日益倍增。基於想要回溯成長的軌跡,與懷念泥土青草味的芬芳,從事建築設計的黃明敏回到老家,在老家的土地上重新蓋起心目中最理想的房子。「它是我得以遠離塵囂的庇護所,在這裡我可以待上一整天,什麼事情都不做。」

蓋房子,只因想留住些什麼

座落於南投縣魚池鄉,黃明敏口中的老家是頂著瓦片的傳統一條龍建築。「我在高中以前都住在這裡,腳踏在地板上與泥土上的觸覺始終銘刻在心。或許是到了一個年紀,對於家鄉的情感變得更加濃厚,我決定回到這裡,蓋出完完全全屬於自己、最完美的房子。」

黃明敏形容,在他小時候,放眼望去數百公頃盡是水稻,每年兩季收穫,氣候四季分明。「春耕的時後四週都是水田,綠油油的一片好似大地悠悠轉醒。」然而,當黃明敏到都市打拼多年再回來時,發現因產業結構改變,四週的坡地已被挺拔的檳榔樹所占領。無論是天災或人為因素,老家的樣貌都已然不同,也許是因為「想要留住些什麼」的心情,於是黃明敏就在老家的土地上,以極慢的速度,在一磚一瓦中摻入童年的記憶,構築出理想的家園。

好房子,將煩惱拋諸九霄雲外

房子的正面看起來像是背面,黃明敏將開口全留給了客廳與農村田園無限延伸的風景。室內的空間以開放式的手法處理,主要是想強調出住宅的休閒感。客廳的落地窗寬達八米,由於土地屬於溼地,因此黃明敏結合船屋、竹筏的意象來嵌入露臺設計。而架高的基地,一來是參考高腳屋的建築形式,二來則是考量可減輕建築量體。再加上使用了木柱、輕鋼構以及台灣的傳統建材如埔里石,黃明敏蓋出了融合鄉土特色與現代性格的房子。

「從台中開車到此只需約一小時,每回當我感到壓力大或者煩悶的時候,我就會回到這裡。在這個家,我可以盡情地閱讀、放空,感受完完全全的寧靜。」離鄉背景二十載,黃明敏透過重塑家園的方式對過度包裝的都市空間做反諷,也投射出他的記憶、熱情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屋案疑難Q&A

Q1:為何採用架高式的房屋設計?就建築技術方面是否有特殊考量?

A1:因考慮地質鬆軟與高濕度之因素,故採用杆欄式建築(高腳屋形式)。藉由這樣的形式可以輕量化建築物主體,讓量體與載重降至最低。

Q2:由於這裡的地質較為鬆軟,在打地基與建造房子的時候是否需要注意什麼?

A2:此處的地質屬於鬆軟的泥碳土地質,因此如果使用一般的混凝土或使用筏式地基,未來可能會因為建築物過重而發生下沉的現象。因此我在打地基的時候將地樑串在一起,且地樁打入地下約1.2公尺深,一方面可確認建築的穩固,二來在成本上也可加以控制。

Q3:建築體本身使用了哪些建材?如何將建築重量減到最輕?

A3:就使用的建材來說,地樑使用的是RC,樓板使用H型鋼與DECK樓承板。由於房子都使用木柱與鋼構結合,因此重量就會比一般混凝土建築來得輕。而也因為施工方式不會用到太多板模,而且使用木材、鋼材等可回收建材,以達節能減碳。

Q4:房子的設計如何可兼顧到空氣的對流?又如何做到隔熱呢?

A4:屋子的地板因架高,且地板與土地之間保留了相當程度的距離。因此風可從地板下方透入,事實上我在一樓走道空間還刻意留有孔洞,可將空氣適時引入屋內加強對流。另外建築體使用大量的木頭,外牆使用花崗岩與碳化木,皆可達到吸熱保溫的效果。

Q5:架高的地板除了有空氣對流的好處,還有其他功能嗎?

A5:房子的地板與地面距離約120公分,因此我將水塔、加壓馬達、空調主機全藏在內部。除了可讓房子的外觀看來乾淨俐落,同時也將空間做有效率的運用。

精緻沉靜的學者之家

這是一棟能聽見陽光與空氣的住宅,也是一棟小而精鍊的學者之家。

感覺空間的流動、也感覺陽光的停駐。這是一棟能聽見陽光與空氣的住宅,家的質感、溫馨、凝聚以及其他所需的一切,在這裡都能被感覺到。

夾在老公寓以及頂樓有鴿舍的房子中間,這棟由清水模混凝土構成的房子看來是有點突兀的。但它矗立在其中卻又帶著理所當然的氣質,因為正如同這塊土地上的破布子樹的存在一樣──他們都是家園的象徵。

三向度設計延展空間深度

屋主王老師學的是設計,在日本留學期間對於清水模混凝土的建築就已相當熟悉。回到台灣以後當有能力蓋自己的房子,一心希望自己的居所能以清水模混凝土蓋成。「最初我原本想蓋的是木屋,不過後來看了毛先生的『毛坑』後,就決定要委託毛先生幫我們設計新家。」毛森江擅長清水模混凝土建築,設計過不少大案子的他,卻說王宅是他自己最滿意的作品。「這個空間的概念是由兩個不同大小的盒子所構成的,內部空間由水平、垂直與斜線三個向度所構成。因此,當你身處在這個空間內,你的視線會隨著結構引導致無窮遠,空間中的高低變化,讓居家空間的精神性更為豐富。」

毛森江將王宅定義為「學者的家」。因此二樓的中心是開放式的書房,書牆隨著結構垂直開展,延伸半層上到主臥室,再到三樓。不同平面的層次設計,讓空間的密度因而提升,同時也更加精采。而書房的面積雖然不大,但也因為上有天窗、外有陽台,讓視線的穿透破除了狹窄壓迫的感覺。

親手參與讓家更圓滿

屋主王先生與女主人蘇小姐對於新家的付出有如對待親生小孩。房子所根植的基礎既是傳承下來的土地,再加上這是兩人付出一切所換來的第一棟房子,家的意義自然更加不凡。王先生笑說:「我不喜歡大房子,正好這塊土地的建蔽面積約18坪,而毛先生又想蓋小房子。遇到我這個貧窮且成本少的傢伙,算是一拍即合!」

雖然房子不大,但由於設計概念以及施工需要高度精確,因此光是水電圖就畫了一年。房子蓋好之後,王先生與蘇小姐其實也因為了實現夢想而面臨經濟上的壓力,因此在房子內部其實有許多工程是由兩人親手進行的。蘇小姐就說,由於實在無法再花錢請人替家中的木地板上油,「所以我乾脆自己調製塗料,然後利用週末的時間,用抹布親手一塊塊替地板上油。而且因擔心換人擦會不均勻,影響到木地板,因此從頭到尾也只能由我一個人擦。地板上完油之後,我簡直就要『過身』(台語)了。」

但隨著屋子接近完工,家的模樣也漸漸清楚,在正式入厝前,王先生與蘇太太幾次到新家,光是坐在客廳望向庭園的破布子樹發呆,金黃色的陽光就能將他們催眠入睡。正如王先生所言:「生活是每天的事情。」還有什麼比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展人生新的一頁來得更有意義呢?

屋案疑難Q&A

Q1:家中的設計非常的乾淨俐落,不過也因為要服膺設計的關係,所以好像沒什麼儲藏櫃體,儲藏機能的問題如何解決呢?

A1:儲藏確實是這個空間中一個重要的學問。所以在主臥室的部分購買了L形的現成櫃作為屋主的衣櫃與收納櫃,而客房的床榻下方也都設計了抽屜櫃,另外就是屋主在入口處拼死樓下的儲藏室,其實那個地方原本是空的,因為想要把樓梯的造型更加強調出來,不過後來還是應王老師的要求留下來,做為儲藏以及電器設備的擺放空間。

Q2:房屋的面積相當小,按理說空間內會有壓迫的感覺,但進入房屋內部完全都沒有感受到,請問是如何做到的?

A2:我在設計房子時是用兩個盒子的概念做為主軸,內部空間有垂直、水平與斜線三個向度交會,因此不論在哪個空間,視線都可以延伸至無窮遠,空間的開闊感也因此延伸,所以不論是在客廳、餐廳或者書房,都不會感覺自己是被關起來的,而會被視線引導,帶來更為開放的感受。

Q3:客廳的落地窗面積很大,再加上建築構造是清水模混凝土,會不會有溫度上或者空氣流通的問題?

A3:我在頂層使用了大量的玻璃,目的就是要讓在日照時在屋頂達到聚熱的效果,如此一來,室內外的溫差就可達到八度之多。另外室內的空氣也可有自然循環的效果,是因為我在靠近地面處留有小氣窗,因此當外部的空氣進入室內時既不會過度,也可達到空氣對流的目的。

漫步屋頂的建築

在安平海風吹拂的冬日,戶外的長草柔順地傾倒。風吹草低,出現一棟與地景融合的建築,這個原本用來度假的房子,有一個伯樂與千里馬相遇的故事。

與天步I的邂逅,從收到陳俊廷建築師寄來的資料的剎那間開啟。建築師替屋案撰寫了動人的標題:「一步一驚瞥。一層一醒覺。一室一光風。一眺一海天」。照片中充滿南台灣陽光的建築,彷彿正呼應著這樣的主題而存在,讓人忍不住想一窺究竟。

每一個角落都是最美的風景

揮別台北陰霾的天氣,在冬日暖陽照射下抵達台南,與自然環境極度融合的天步I,在安平海邊群聚的鋼筋混凝土集合住宅群中,不需門牌號碼,就能一眼看出。迎接賓客的外玄關,陽光正穿透細膩的格柵,投影在清水模牆面上,讓屋子出現豐富的表情。登梯往上,映入眼簾的是翠綠的細竹與草坪。圓鐵格柵的外牆與架高地坪,讓路人無法看清屋內,從屋內往外望,卻可窺見公園內的樹海。

隨著女主人李小姐的引導,細細欣賞這棟原本設定為度假會館的建築。驚嘆於陳俊廷建築師對一窗一景的掌握。室內、戶外,彷彿一個迴旋,可輕易穿進穿出,而光與風,也在空間中穿梭自如。果真「一步一驚瞥」,餐桌旁細長的開窗,框住一片海邊防風林,彷彿法國攝影師布列松拍攝的鄉間景觀,無須掛畫裝飾,建築本身就讓大自然的美景停駐。

回憶當初蓋屋的想法,女主人笑說:「我希望像國外富豪的度假屋一樣,庭園、水池、酒窖、SPA池一應俱全。最重要的,在風沙大的安平海邊,房子必須冬暖夏涼。」而這一切要求,一股腦地丟給建築師陳俊廷來傷腦筋。

融入歷史與自然景觀的設計

蓋一個合乎屋主需求的房子,是建築師的職責所在,但能把建築理想融入設計中,卻如千里馬遇上伯樂般千載難逢。當陳俊廷提出以安平歷史建築的斜屋頂和海邊沙岸稜線融入設計的創意時,獲得屋主全心的支持。

透過凹凸、嵌合的量體,以及讓風迴旋的建築設計,落實了海邊住宅冬暖涼的要求。利用架高地坪,在有限空間內,規畫出一樓親水池與地下室酒窖,滿足招待所的需求。隱藏於電視櫃下方的酒窖,彷彿電影中的密室場景,巧妙的採光設計,不開燈也明亮如晝。

從戶外庭院或客廳旁小門,輕易地就能走近水池。坐在水池平台上的李小姐,輕鬆地述說著假日早晨在池邊享用早餐的快樂時光。這是建築師當初沒料到的生活即景。李小姐笑說:「建築師設計了很多讓我們找到生活樂趣的地方。」因建築而創造的生活享受,還包括屋主夫婦經常搬張椅子,納涼、賞景的主臥室外平台。

樓梯旁高聳的開放式落地書牆,是為了讓屋主夫婦能隨手取閱書籍、放置家中收藏品而設計的。包括書牆、臥房電視櫃、以及和室般的地坪,全用檜木製成。連泡澡SPA的降板式浴池,也用檜木設計了獨特的出水口,讓屋內不時飄著檜木香。這一切架構安排,全在建築設計時做了詳細規畫。

讓人驚艷的,不只室內規畫,還有頂樓的斜屋頂。沿著鐵梯攀爬至頂樓,屋頂設計了木製坐椅,可迎風遠眺海景。天氣好時,甚至可以躺著仰望星空。充滿趣味的設計,讓生活在這裡,永不厭倦。於是招待所變成長住的房子,還有更多樂趣,可以繼續探索。

屋案疑難Q&A

Q1:這棟房子位於安平海邊,冬日海風強勁,夏日烈陽曝曬,如何讓建築體保持冬暖夏涼?

A1:海邊的風特別強勁,加上南台灣的烈陽,若想擁有大面開窗的景觀,必須解決通風與西曬造成的高溫。因此,房子的建築外殻多處採用雙重孔牆、前後量體、深凹開口的設計,讓通風效果更好。建築體外的木遮隔柵以及景觀窗的Low-E玻璃,搭配傳統雨淋板及壤土空中花園、鋼木構造屋頂等,有效解決西曬溫度過高、室內外熱交換影響舒適度的問題。至於平面的多孔隙特質,則可以引導氣流由導牆邊拂掠水池,穿越水階梯口,讓熱氣排昇至挑空梯井,降低溫度。廚房後方製造一個迴型窄巷風,加壓西南氣流推力,加速熱交換。

Q2:海邊建築物的建材選擇與維護有哪些部分必須特別注意?

A2:因應臨海地區,因此建築材料必須採用防腐防蝕的材料及處理技術,並且在所有外牆頂上設排水溝,各開口頂上施作滴水線,讓建築物表面不沾污漬。木作則必須定期(約兩年)重新上護木油,鐵件每一年檢驗接點有無

商品簡介

蓋房子,選地很重要,尤其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如何利用地基特色,將自己夢想的家札根在土地上,並能享受開窗即可望見美景,可以享受輕風吹撫,可以享受青山綠水的包圍……,相信是每個人深藏的夢想。

但是大自然有大自然的力量,想要在建一棟冬暖夏涼,融合環境的房子,要考量的因素絕非常人可以想像,像是蓋在山裡有土石流、蓋在海邊要防風沙、蓋在湖邊要小心湖水的變化、蓋在河邊要提防河道改變…….但是台灣就是有一群人與建築師,正試著克服環境上的問題,並結合當地的特色,發現出符合當地氣候及地形的房子,讓家,也可以跟大自然共生共存,永永久久~

我們蒐集30個自地建屋與老屋拉皮案例,案例共通點是景觀佳、或依山或傍水、與美麗的自然作鄰居。並承襲蓋房子系列風格,主打「夢想家的實現」。

作者簡介

漂亮家居編輯部

1. 創造平凡生活的不平凡空間生活美學經驗。

2.生產有朝氣的版面風格。

3.鼓吹家的新價值觀。

4.關心對居家生活懷有健康心情的讀者。

5.追蹤具有可學習特質的新穎空間美學案例。

6.提供讀者看得懂、學得會、買的到、省到錢的方法

蓋自己的房子(3):回鄉蓋房子─山水田園自宅夢
作者:漂亮家居編輯部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
ISBN:9789866322228
定價:420元
特價:420
其他版本:二手書 11 折, 45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