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點─聰明人為什麼幹笨事?心理醫生教你改掉不自覺的老毛病
cover
目錄

前言 你不笨,但真的可以再更聰明!

­1 為什麼聰明人會幹笨事?

2 傻瓜總是輕舉妄動

第1個盲點:沒有停下來思考

3 常常做錯,你卻從不懷疑?

第2個盲點:你不知道的事就有可能害了你

4 如果再靠近一點,它還會咬你!

第3個盲點:沒有注意這個世界

5 你是自己的最大敵人

第4個盲點:沒有看到你自己

6 別送貓日曆給愛狗的人!

第5個盲點:單邊偏見

7 在框框裡思考

第6個盲點:落入「分類」的陷阱

8 只憑你的經驗思考

第7個盲點:太早下結論

9 為什麼在布丁裡找證據這麼難?

第8個盲點:模糊的證據

10 一定是他幹的─為什麼我們抓不到真兇?

第9個盲點:看不到隱藏的原因

11 他只看到樹,卻沒看到森林

第10個盲點:看不到全景

後記 盲點與希望

試閱內容

第2章 傻瓜總是輕舉妄動

第1個盲點:沒有停下來思考

有一位用電話提供技術支援的電腦專家,曾對我描述她指導一位電腦初學者的經驗。她一步一步地指導他安裝程式的步驟,接下來那位初學者必須打開他硬碟槽的門,才可以裝入硬碟。當她指示他「把門打開」的時候,出現了一陣短暫的沉默。

接著,她可以聽到她的學生走到房間的另一頭,然後打開他辦公室的門。她問我說,「他怎麼可能會覺得那跟他『辦公室的門』開起來還是關上有關係?就算不是火箭科學家也會知道這沒有道理,只要有腦袋的人都會知道!」

那個人為什麼會表現得這麼沒有邏輯?如果我們用不同的語氣發問,這就會是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要假設那個人很笨,那麼這個問題就會帶我們回到本書的主題:聰明的大人怎麼會做蠢事?

「沒有思考」會導致愚蠢的錯誤

要是在那位電腦初學者走到房間的另一頭時,我可以拍拍他的肩膀問他說,「為什麼要打開你的門才能安裝程式?」那會怎麼樣?可能他馬上就會發現,他正在做的事其實沒有道理。他可能會說,「我只是沒有思考!」我相信這個解釋會比人們發現的更接近目標。「沒有思考」會讓人看起來很愚蠢。

有一次我跟幾個修我「批判思考」課程的大人一起喝咖啡。在對課程表示意見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說,「我現在工作的時候完全不同了。我會做出跟以前不一樣的決定,在會議上我會說不一樣的話題,而且我也可以感覺到,其他人正在用一種跟以前不一樣的方式聆聽。還有一次我跟我老闆討論我的構想,雖然不確定他會不會採用,我卻可以感覺到那個構想讓他印象深刻。」他到底在課堂上學到什麼,讓他可以做出這樣的轉變?「這個嘛,」他告訴我們,「我在我辦公桌面對的牆壁上貼了一個告示牌,這樣我就可以無時無刻看到它,而且我每天上班的時候常常會對自己默念上面寫的話。它可以提醒我,我需要做的是什麼。」於是我們真的很好奇了。這個告示牌上面到底寫了什麼神奇的話?

他的那張告示牌上面寫著「先思考。」

「先思考!」我當時心想,就這樣?這樣就改變了他的人生?後來我花了好幾年才明白,培養看起來很明顯的「先思考」習慣有多重要,也才明白對大多數人來說要做到這點有多難。

只要我們覺得某件事應該很「簡單」,當我們沒有思考的時候,我們就可能會輕視自己或是其他人居然會犯錯。但是我們沒有停下來思考就表示我們缺乏智慧嗎,還是這其實是另一個盲點呢?

「沒有思考」就是盲點:錯過了思考的「機會」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伯金斯(David Perkins)認為,發現「現在會是停下來思考的適當時機」,也就是發現他所謂的「思考機會」,其實不像聽起來那麼簡單。

在伯金斯的其中一個研究當中,法律系學生必須撰寫文章討論涉及爭議性議題的案例,像是「麻州實施的《空瓶押金法》可以減少垃圾嗎?」學生必須仔細考慮議題的正反雙方,才能寫出有效的分析,可是許多學生卻沒有辦法做到。儘管他們受的教育強調,在合法的辯護中,必須隨時考慮案件的正反雙方,學生在寫文章的時候卻不會考慮到正反雙方。比如說,贊成《空瓶押金法》的學生可能會很順利地提出支持自己立場的理由,但是他卻甚至沒辦法提到,反對這項法律的人會有的考量和論點。

伯金斯研究中引人注意的一點,是法律系學生的智商高低和他們會不會考慮到正反雙方之間的關係。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其實是零。最聰明的學生並不會比最不聰明的學生更能處理爭議的正反雙方。

伯金斯下結論說,注意到思考機會對聰明的行為來說很重要—但是這完全不會受到學生的智商高低以及他們的推理能力影響。伯金斯認為對思考機會的「敏感度」,不只對聰明的行為來說很重要,比起人們聰明地推理的能力,也可能較不發達。在麗莎.卡拉漢(Lisa Callahan)所做的一項研究中,直接證實了伯金斯的這項主張。她對一家大型財星一百大榜上的公司員工做的研究顯示,當面對「思考可能很重要」的時機時,「比起缺乏刺激或是有限的能力,……缺乏(這裡要思考)的敏感度可能會是更大的障礙。」

每次有人說,「我當時沒有想到,但是我現在發現……」那個人就是發現過去有一段時間,當時也沒發現如果花更多時間思考會很有用。

比如說,我們會聽到:

「我現在發現:

我當時其實可以多留一天,好避開暴風雪帶來的旅途不便。

我當時應該先處理因為不得不參加會議產生的潛在憤怒,再想辦法處理平常的工作。

我們的企業正在轉變的跡象已經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可是我就是沒有注意到。

如果我當時可以結合這兩個步驟,它們就可以完美地配合。

我這一生都在想辦法向某個人證明自己,可是他從來不會在第一時間懷疑我。」

原因:為什麼我們沒辦法停下來思考?

研究證實我們的腦袋有一些特性,讓我們很難發現我們需要停下來思考。其中一個特性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問題:當我們遭受情緒上的壓力時,我們的思考過程就會中斷,所以當我們面臨最後期限或是處於危機狀況中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就會沒辦法思考。

但是處於沒有危機的狀況中,人們也常常不去思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當人們處於兩種情況下的時候,非常有可能會「沒有思考」。第一種情況是當他們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資訊過載會是真正的危險,第二種情況會發生在當人們因為日常的例行公事鬆懈下來的時候。

資訊過載

我們的腦袋一次可以處理的資訊只有這麼多。認知心理學家常用一句話來形容一般人的處理能力:「七,加二或減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平均起來,我們一次只能記住五到九則資訊。在任何特定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專注在情況中有限數量的方面。除非我們刻意努力考慮各種不同的元素,否則我們一定會漏掉其中一些。

不論我們現在是七歲,正在學習減掉大數字的時候要怎麼「進位」,還是我們現在是三十七歲,正在學習要怎麼建立電子表格,都很容易會吃不消。

身為初學者,通常我們最多只能做到努力遵守規定的步驟。我們沒有辦法同時用分析的方法思考這些步驟,了解它們是什麼意思,或是它們之間有什麼關聯。一開始,我們通常不會想辦法了解更深入的情況。這當然會讓我們用一種死背的方式進行每個步驟,而且也會讓我們犯下跟那位電腦初學者一樣的錯誤,以為應該打開他辦公室的門。我們之所以會沒有思考,是因為大量我們想要接受的新資訊,讓我們不勝負荷。

因為日常生活鬆懈下來

當我們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時,我們也會沒辦法思考。專心在我們平常的日常活動中的時候,我們並不會停下來思考自己正在做的事。有句古老的中國諺語說,「當局者迷。」如果我們很專心、投入日常生活的流程,我們幾乎都不會注意到自己正在專心處理的事情,而且我們也很少會停下來思考這些事情。

我的孫女克勞蒂亞三歲的時候,我看著她玩顏料。她非常投入這個活動,在她把三滴黃色顏料滴到一些紅色顏料上面然後攪拌之前,她一直很專心在玩。「哦!」她大叫一聲,呈現出來的鮮豔橘色讓她嚇了一跳。有一瞬間因為對自己的成果感到意外,克勞蒂亞當時非常震驚。

我認為這完全就是自然的動作,「感到震驚」。在那個嚇到的瞬間,會遠離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我們一直在看的東西,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或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可以用一種比較有意識的方式重新看待這些事物。為了讓我們可以停下來思考我們正在忙著進行的活動,我們就必須「退後」遠離它們,把它們當做仔細檢查的目標。

請聽我有位朋友伊芙琳如何描述她的女兒凱瑟琳。凱瑟琳是一位職業藝術家,她會偶爾退後遠離她正在畫的畫,然後坐在離那幅畫有一段距離的椅子上,仔細端詳她的作品。在這幾分鐘裡,凱瑟琳可能會想說,「針對這個主題,我是想要把人物放在右邊,讓它看起來比較纖細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創造這種印象最有效的方法會是什麼?」或是「我想要在裡面放進一種不協調的元素,雖然讓人害怕卻很神祕,在這個景象裡什麼元素會比較有用?」

就像凱瑟琳一樣,我們也需要找個地方坐下來,離我們之前專心處理的事情有一段距離,然後仔細考慮它。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Robert Kegan)寫過許多書,講述當我們沒辦法做到「適度遠離」這件事的時候會付出的代價。不管我們一直投入的是什麼,比如我們的需求或是我們的觀點,那都會限制我們。當我們只透過我們自己需求的鏡片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會落入陷阱,看不到其他人的觀點。除非我們能夠把這些鏡片本身當做思考的目標,我們才能避免受到它們的影響。

比如,如果我只透過我自己需求的鏡片看世界,我可能會想說,「我可以獨立作業時的效率最好,為什麼我的上司就是沒辦法了解,如果她什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要教我該怎麼做,只會讓我覺得很煩而且拖慢我的速度?」只要我發現我其實是只透過我自己的需求鏡片看世界(「我就是需要獨立作業」),那我就可以看到其他觀點。尤其我還可以考慮我上司的需求:或許她需要更多保證,才能確保我可以趕上最後期限,或是知道我真的了解新系統。那麼我就可以把這兩組需求放在一起,想出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

於是,我可能可以問,「我們要怎麼做到這兩個需求?我要怎麼更獨立作業,同時還是可以讓我的上司放心確認我的進度良好,可以趕上最後期限?」只要我可以查看那些我透過它們來看世界的鏡片,我就可以評估我的世界觀。我就可以確定它的用處、質疑它的效力、分辨它的優勢和極限、根據新資訊修正它,然後比較它和其他的觀點。

秘訣:當我們需要思考時,要怎麼停下來思考?

在危機中思考

大多數人都會發現,反應快速的情緒壓力,會干擾我們清楚思考的能力。在這些緊急情況下,我們要怎麼更有效呢?

秘訣 1:把危機感當作喊「暫停!」的線索

在危機當中,這種情緒會妨礙我們仔細思考發生什麼事的能力,但它正好也可以變成幫助我們記得停下來思考的線索。要是覺得恐慌、時間緊迫或是挫折的感覺,可以變成一種在我們腦袋裡發出「暫停!」哨音的訊號,那會怎麼樣?

有些人面對緊急情況的反應會變得非常冷靜。他們腦中會有個聲音低聲說:「好,咱們先想一想。」這麼一來,他們就比較不會衝動表現。他們會花一些時間回想他們在心肺復甦術(CPR)課程中學到的東西,考慮最快的求救方法是什麼,或是問他們自己「採取我考慮的行動會有什麼風險?」或是「我應該先做什麼?」之類的問題。

那些不會下意識用這種冷靜方式反應的人,可能需要練習用一種「比較經過思考」的反應,代替不經思考的危機反應。

一開始,我們也許最多只能做到回想,利用事後的認識發現我們當時本來應該做的事情。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就可以練習去注意自己正覺得恐慌、有壓力或是生氣,我們可以提醒自己一旦有這些感覺時,正代表在行動之前先停下來思考非常重要。在緊急但是沒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能練習注意到這些感覺,把它們當做停下來思考的提示,要是真的面對生死攸關的情況,我們就能增加用這種考慮比較周到的方式反應的機會。

有一次我收到一個朋友寄來的緊急郵件,警告我說她可能不小心害我的電腦感染病毒,我當時非常恐慌。我馬上把我電腦裡的病毒清除,遵守我朋友在郵件裡提到的指示,然後通知我通訊錄裡的幾百位聯絡人說,他們的電腦可能也已經受到感染。就在我寄出這些警告信之後不久,我開始收到其中一些人的回覆,告訴我說那個病毒是惡作劇,而我用來清除我電腦裡所謂的病毒的方法,其實是會刪除掉我電腦裡需要的程式。結果不只是我浪費了幾個小時的時間,我通訊錄裡的一些聯絡人也跟我一樣,馬上採取行動,因此散播了這個惡作劇。在病毒惡作劇的情況下,想辦法修復某種沒有壞掉的東西的人,浪費的時間實在無法計算。我當時覺得自己真的很蠢。

為什麼我就是沒有想到要確認,別人警告我的病毒確實是真正的危險,不是惡作劇?有部分問題是因為我缺乏經驗,這次事件是我第一次收到這樣的訊息。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我缺乏知識,我並不知道有網站可以告訴我,某種特定的病毒是真正的威脅還是惡作劇。但是就算我沒有經驗,我當時也可以表現得不同─如果我有停下來思考的話。

這次病毒惡作劇的事件讓我學到,我可以把「覺得恐慌」當作提醒我自己停下來思考的線索。我可以把覺得時間緊迫當作問我自己「你到底有多少時間?」的提示。那天我肯定可以多花十到十五分鐘,更仔細地思考該怎麼做,而不是馬上採取行動。在許多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在我們必須做最後決定到底該怎麼做之前,我們其實有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的時間。我們往往可以爭取到我們需要的時間,這就是秘訣之一。

商品簡介

為自己加分,每個人都需要看這本書!

先入為主與框框思考害我們無意中得罪人?

經驗法則和見樹不見林是我們出錯的頭號敵人!

更多時候,原來聰明是件極危險的事!

◎ 一次說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十大思考及生活盲點,減少做事錯誤,並能理解「別人為什麼會想的跟我不一樣」!

◎ 權威心理醫師抓出最容易不自知的慣性失誤

解決「盲點」,讓自己做事少出錯、並且減低因為不當與不自知的言行造成的人際誤會。

在追求讓自己更聰明之外,也了解自己「為什麼那裡常出錯」的背後原因。

從「偏見」到個人主觀式的直覺錯誤,本書將帶你揭開聰明人更容易搞砸事情的真正原因!

三歲大的班傑明試了很久還是拉不好拉鍊,他的祖母正在幫他。她一邊示範拉拉鍊的動作一邊說,「秘訣就是拉上拉鍊之前記得要把這裡壓低」。只見班傑明一臉困惑又有點不安地問,「為什麼這是秘訣?」

一位電腦專家在電話中指導初學者安裝程式,當他要對方「打開門放入光碟時」,電話那頭傳來那個初學者離開電腦前,「將辦公室的門打開的聲音」……;電腦專家不解地問起本書作者:「他怎麼可能會覺得那跟他『辦公室的門』開起來還是關上有關係?就算不是火箭科學家也會知道這沒有道理,只要有腦袋的人都會知道!」

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突然發現其他人解讀世界的方式有多麼不一樣。心理學長久以來一直在研究「智慧」,卻直到最近才把注意力轉移到「愚蠢」上面,我們總是企圖測量人類有多聰明,預測誰擁有可以成功的智慧,但是我們卻很少注意到,為什麼就算再聰明的人有時候也會浪費天賦,做出「驚人的愚蠢行為」。

而每當我們覺得別人的行為或是想法很愚蠢的時候,判斷的核心就是覺得某件事確實或應該「很明顯,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同樣地,這種狀況也很可能在你我身上發生。

很多時候,我們的智力或頭腦,會以設定「最理想的方式」為我們工作,但這種理想的方式往往也使我們容易疏忽了事實「真正的細節」;其實也可以說盲點就是我們自然思考方式的一部分,我們並沒有辦法完全消除它們,因為它們是內建在系統裡面的。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察覺到它們,我們就可以想辦法把它們的扭曲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

本書就是要提供包括「以具體思考取代抽象思考」;「善用延遲下結論」等思考方法或生活習慣,解決我們原來是要為了「生活過得更方便」的內在盲點;習得這本書改進自我的技能後,慣性失誤便可以更少發生,讓我們在人際相處與做事的技巧上,有更完善的「防錯機制」。

作者瑪德蓮是位執業的心理醫生,也是許多思考問題工作坊的常客及講者,她以一次自己向國外友人自豪介紹「美國有多強盛與照顧弱勢人民,在銀行入口車道上也體貼地設置了點字牌引導盲胞」的故事開始,帶領讀者們逐步了解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犯錯、無意中得罪人,以及沒法理解意見不同者的世界觀等「盲點」,究竟從何而來,我們又可以怎樣改善這類問題?

(上面那則故事的結局你想到了嗎?作者的國外友人發笑地反問作者:「你們美國有多少盲人可以拿到駕照開車上銀行呢?)

在這本充滿許多「幹蠢事卻不自知」故事(請你除了大笑,也想想自己是否也犯過類似錯誤)的書中,你將會發現,原來很多的出錯模式及思考老毛病,會讓我們在溝通與做事上走了多少冤枉路。別猶豫翻開這本《盲點》,知道自己的盲點,你一定能擁有更全面的視野、也更能對事實有深入的思考能力!

作者簡介

瑪德蓮.赫克(Madeleine L. Van Hecke)

瑪德蓮本身是位執業的心理醫師,同時她也經常受邀擔任創意及思考主題的研討講師,並於伊利諾州一所學院中任教。

近年她結合了專業背景與多年來她常遇及的個人與組織思考障礙等問題,因此寫作了本書,企圖提供更多人了解自我盲點的成因並進行改善。

譯者簡介

黃怡雪

外文系畢業,大學期間開始跨足翻譯的世界。目前除正職外,另兼職從事字幕翻譯,翻譯過之影片橫跨各領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為電視影集「慾望師奶」。

名人推薦

【推薦書評】

談論「該如何更聰明」的作家與專家們一致推崇的好書:

「這本書巧妙地穿越人類錯誤的迷宮,實在應該寄給每家財星五百大公司的執行長,還有每位國會議員。范赫克動人的寫作風格、親身體驗的趣事,還有現實世界的範例,揭開了每個人,尤其是那些聰明又受過教育的人都有的許多盲點,也使讀者們得以了解幾十年來針對認知謬誤和批判思考所做的科學研究。真是太有趣了!」

——麥可.薛默(Michael Shermer),《懷疑論者雜誌》發行人、《科學人》雜誌專欄作家,暢銷書《為什麼大家相信怪事》(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作者

「我竭誠推薦這本書。隱藏在每個愚蠢的錯誤和固執的觀點背後的,就是每個自以為理性的人。這本書讓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更寬容地看待別人。」

——溫蒂.諾斯喀特(Wendy Northcutt),暢銷書《豬頭滿天下》(The Darwin Awards),「達爾文獎網站」創辦人

「如果我們不了解盲點,我們就不能了解人性。瑪德蓮.范赫克成功開啟我們的眼界,看到我們人格中迷人卻又煩人的這一面。」

——艾瑞克.梅西爾(Eric Maisel),暢銷書《十禪秒》(Ten Zen Seconds)作者

「范赫克結合了幽默、實務和理論,幫助讀者了解是什麼原因阻礙了良好的思考。如果你想讓自己或團隊的思考達到最大功效,你一定要讀這本書。現在就讀《盲點》,讓你有更完整的視野吧。」

——布萊德.寇拉(Brad Kolar),芝加哥大學醫院學習長及執行董事

盲點─聰明人為什麼幹笨事?心理醫生教你改掉不自覺的老毛病
Blind Spots: Why Smart People Do Dumb Things
作者:瑪德蓮.赫克(Madeleine L. Van Hecke)
譯者:黃怡雪
出版社:大寫出版
出版日期:2010-03-25
ISBN:9866316084
定價:320元
特價:88折  281